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考试地理特训练习含答案——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高中考试地理特训练习含答案——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页
    高中考试地理特训练习含答案——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2页
    高中考试地理特训练习含答案——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考试地理特训练习含答案——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考试地理特训练习含答案——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比拉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环境的,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 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检测)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结合下
    图,完成第 1~2 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的银杏树叶转黄
    D.城市道路两侧银杏树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2
    .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反映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为美国本土自然地带分布图。读图,完成第 3~4 题。
    3
    .甲→乙→丙自然地带的变化,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4
    .影响①→②→③自然地带变化的因素是( )
    A.热量
    C.地形
    B.水分
    D.土壤
    加拿大落基山脉南段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2019 年 3 月,中国某旅游团到加拿大考察。读
    北纬 50°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第 5~7 题。

    5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温尼伯的自然地带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寒带苔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D.寒带冰原带
    6
    .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脉以东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
    A.森林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C.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7
    .游客继续西行至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莱斯布里奇景观不同,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基础是( )
    A.热量 B.地形 C.水分 D.洋流
    (2020 广东佛山质检)林窗是指森林中因各种因素导致树木死亡,形成林中空地的现象。下图为我国
    某林地 12 月晴天平均最高气温(日最高气温总和/天数)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布图。据此完成第 8~10
    题。
    8
    .该地森林类型主要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B.热带雨林、季雨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9
    .林窗的形成促进了林窗区内草本和灌木类植物的生长,直接原因是( )
    A.光照增加
    C.气温升高
    B.降水增多
    D.温差加大
    1
    0.与林窗西侧相比,12 月林窗东侧的晴天平均最高气温较高,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太阳从东南升,林窗东侧比西侧的日照时间长
    B.上午多雾,日照多在下午,林窗东侧日照较多
    C.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高大,导致东侧通风性好
    D.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茂密,导致东侧湿度较大

    比拉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44°50'N,0°34'W)的大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比拉沙丘以每年约 5 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
    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据此完成第 11~12 题。
    1
    1.比拉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盛行西风将岸边沙吹向内陆,使沙丘增生
    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
    C.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D.沿岸有寒流经过,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1
    2.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
    3.我国国土辽阔,跨经纬度广,海陆差异、地形起伏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景观。阅读图文材料,完
    成下列各题。
    某杂志社策划了“三纵一横”四条路线寻访秋天的活动,路线分布如下图所示。图中标注的日期
    为各地入秋时间(我国气象部门规定的“入秋日”是指日均温连续 5 天小于等于 22 ℃时的第一天)。
    (1)图中②线路体现出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说出其影响因素。
    (2)“寻访秋天”活动计划驾驶越野车或自行车沿线路一路“追秋”,从四条线路行程安排的时序性角度
    考虑,不可行的是哪一条?试说明理由。

    (3)归纳我国入秋时间的空间变化规律,并从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角度解释原因。
    1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山地峡谷地形会影响植物生长的水热因素。一般来说,山坡的土层较薄、受阳光照射时间长,通
    常是灌丛、稀树草原等低矮的旱生植物生长的环境,反之则有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从山谷到山顶,
    依次分布着乔木—灌木—草甸,这是常见的垂直地域分异。但是在横断山区却出现了植被逆向分布
    情况,随着海拔降低,地形越来越封闭,反倒是谷底生长着低伏灌丛,山坡、山脊上生长着高大乔木(如
    下图所示)。在横断山区,寒温带暗针叶林带的分布最广、带幅最宽、生物生产量最高,是地区代表性
    植被。这些地域分异类型没能成功霸占横断山的谷底,而是被挤到半山腰,这种现象被称为“倒置的垂
    直地域分异”。
    金沙江(北纬 28°15')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域分异
    (1)指出图中横断山区垂直自然地带反常的部位,以及该部位植被的坡向差异。
    (2)分析在未受影响的部位,东岸和西岸的植被差异,并说明原因。

    (3)说明科学家把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作为此区域地域分异基带的依据。
    (4)分析东岸和西岸河谷自然地带主要为干旱小叶灌丛的可能原因。
    课时规范练 19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
    ~2.1.A 2.C 第 1 题,秋季银杏树叶由绿转黄,之后逐渐落叶,可知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
    种,A 对;由材料可知,随着气温下降,银杏树叶由绿转黄,说明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
    素是气温,B 错;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因此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晚于北京的银杏
    树叶转黄,C 错;城市道路两侧树木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等,D
    错。第 2 题,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主要受纬度影响,南京纬度较低,气温
    高于北京,因此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晚于北京银杏树叶转黄,这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
    域分异规律,C 对。
    3
    ~4.3.B 4.A 第 3 题,甲→乙→丙自然地带的变化是水分条件变化造成的,体现了从沿
    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 4 题,①→②→③纬度发生变化,因此热量发生变化,自然
    地带也随之发生变化。
    5
    ~7.5.B 6.C 7.C 第 5 题,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温尼伯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
    自然地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B 正确。第 6 题,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因此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脉以东的莱斯布里奇降水越来越少,沿途的自然景观依次
    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C 正确。第 7 题,温哥华位于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
    洋性气候,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且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因此降水丰沛,当地为森林景
    观;莱斯布里奇处于背风坡,降水少,当地为荒漠草原景观。C 正确。
    8
    ~10.8.B 9.A 10.B 第 8 题,由图可知,该地 12 月晴天平均最低气温大于 16.5 ℃,说明
    该地位于热带地区。选项中只有热带雨林、季雨林为热带地区的森林类型。第 9 题,林
    窗形成后,林窗内因无高大森林阻挡而光照增加,从而促进了林窗内草本与灌木类植物的
    生长。第 10 题,森林因具有涵养水源、蒸腾作用等特点而使林中水汽含量大,导致森林

    地区一般上午多雾(气温低于下午),日照要弱于下午;下午太阳西晒,林窗东侧因无森林阻
    挡太阳光而气温较高,西侧因有森林阻挡太阳光而气温较低。
    1
    1~12.11.A 12.C 第 11 题,比拉沙丘位于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影响。根据沙丘移动
    方向,可知盛行西风将岸边的沙吹向内陆,使沙丘增生,A 对;比拉沙丘位于沿海地区,不受
    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影响,B 错;根据纬度判断,该地不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C 错;该地沿
    岸有暖流经过,D 错。第 12 题,该地景观只是局部小范围内的特殊情况,不属于地域分异
    规律,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1
    3.解析:第(1)题,②线路沿线自南向北随纬度变化,植被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变为温带
    落叶阔叶林,自然地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
    影响因素为热量。第(2)题,由图中时间可知③线路经过地区中青藏高原入秋较早,塔里
    木盆地入秋较晚,因此③线路经过地区入秋时间先早后晚,随后由晚变早。故沿③线路

    追秋”不可行。第(3)题,由图中入秋时间可知,我国东部地区由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
    区青藏高原入秋较早,塔里木盆地入秋较晚。原因:东部地区地势相对低平,受纬度因素
    影响,太阳辐射从南向北递减,气温逐渐降低,因此自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区受地形这
    一地方性因素影响,海拔高处气温低,入秋早,海拔低处,气温相对较高,入秋晚。
    答案:(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2)③线路不可行。经过地区的入秋时间先早后晚,随后由晚变早。
    (3)规律:我国东部地区由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入秋较早,塔里木盆地
    入秋较晚。
    原因:东部地区地势相对低平,受纬度因素影响,太阳辐射从南向北递减,气温逐渐降
    低,因此自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区受地形这一地方性因素影响,海拔高处,气温低,入秋
    早,海拔低处,气温相对较高,入秋晚。
    1
    4.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正常状态的垂直自然地带是由山谷到山顶依次分布着乔木
    灌丛—草甸,而图示 3 100 米以下与此分布相反,则反常部位位于 3 100 米以下。图示
    100 米以下东、西两坡植被基本没有差异。第(2)题,比较 3 100 米以上东、西两岸植被

    3
    及其分布,即可看出差异;注意图中告知西岸为阴坡、东岸为阳坡,则两岸最大差异是光
    照不同,导致土壤中水分差异,从而影响植被。第(3)题,基带要满足两个特征:首先要与当
    地水平自然地带一致,同时是山地垂直自然地带的最下部植被带;注意材料中“是地区代
    表性植被”一词的含义。第(4)题,干旱小叶灌丛体现的是水分少的特征,则可从谷底干旱
    原因角度分析。
    答案:(1)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下部位(或 3 100 米以下部位);东、西两坡植被几乎没有差
    异。
    (2)西岸同类植被比东岸生长的好。西岸为阴坡,光照弱;未受影响条件下的寒温带
    暗针叶林带和高寒灌丛草甸带生长的海拔高。
    (3)周边区域海拔高,寒温带暗针叶林带和周边地区植被带一样,属于典型基带发育
    起点;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上植被,发育满足垂直带谱发育标准;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下
    自然地带不符合山体垂直带谱的发育要求,而是发育了灌丛和草地。

    (4)山体高大,水汽难以到达,东、西两岸降水量差异小;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微
    观区域白天和夜晚的山谷风加剧了谷底的干燥程度。

    相关试卷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优秀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优秀习题,文件包含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考试地理特训练习含答案——自然环境:

    这是一份高中考试地理特训练习含答案——自然环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 0,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考试地理特训练习含答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这是一份高中考试地理特训练习含答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