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考试地理特训练习含答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考试地理特训练习含答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下图为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读图,完成第 1~2 题。
1
.图示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区域性
C.整体性
B.开放性
D.差异性
2
.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发生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河网密布,河流径流量大
C.土壤多呈碱性,有机质含量少
D.流水作用弱,风力作用显著
(2020 广东广州模拟)新疆巴里坤湖(下图)位于天山东段,科学钻探发现其沉积物粒径从大到小分别有
砂砾石、粉砂黏土、黏土石盐石膏。据此完成第 3~4 题。
3
.巴里坤湖某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砂砾石层、粉砂黏土层、黏土石盐石膏层,这反映了该地质时期
( )
A.湖盆地壳下沉
C.湖泊面积扩大
B.气候趋于干旱
D.河流侵蚀趋强
4
.巴里坤湖某一沉积层出现富含有机质(植物碎片)的深色黏土层,推测当时该地为( )
A.深水湖
C.沼泽地
B.咸水湖
D.盐碱地
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为 2 000—2 500 米),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
物。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苔原带原有
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第 5~7
题。
5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 )
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
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
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
6
.随海拔升高,草本植物入侵减弱的原因有( )
①
气温降低ꢀ②光照减弱ꢀ③降水增加ꢀ④种子传播距离加大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7
.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 )
A.生物量增加
C.土壤肥力降低
B.生物耗水量增加
D.土壤水分降低
某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下图示意农田灌溉初期该地区环境要素的关联。据此完成
第 8~10 题。
8
.图中甲、乙、丙、丁,表示蒸发量增大和云量增多的依次为
( )
A.甲、丙
C.乙、丙
B.甲、丁
D.乙、丁
9
.长期来看,图示地区空气湿度变化表现为( )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1
0.下列举措,有利于促进退耕还草的是( )
A.实现河流梯级开发
B.实现土地生态恢复
C.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D.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2020 山东济南月考)下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读图,完成第 11~12 题。
1
1.图中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蚀,③植被覆盖差
B.①植被覆盖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蚀
C.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盖差,③地表侵蚀
D.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盖差
1
2.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原因是( )
A.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
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
C.土壤质地变差,粮食产量减少
D.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地面能力下降
1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加里曼丹岛,地处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环境相对稳定,几乎无活火山。岛内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
密。该岛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
来的陆地)从别处迁徙至此。随后气候转暖,大陆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这些外
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
末次冰期及其以后东南亚海陆分布变化情况
(1)说明该岛气候对植被生长特征的影响。
(2)分析该岛土壤贫瘠的原因。
(3)从水循环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
(4)简述迁徙到该岛的大型动物能连续进化且体型变小的原因。
1
4.(2020 天津红桥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秦岭南北宽 100—150 千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显著,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专家
认为,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 800 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下图示意秦
岭南北坡的景观差异。
(1)与秦岭南坡相比较,指出北坡 1 月平均气温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说明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并分析原因。
(3)你是否赞同材料中的专家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课时规范练 1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
~2.1.C 2.B 第 1 题,图中各自然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
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故选 C。第 2 题,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土壤多
呈酸性,地面河湖纵横,河流径流量大,流水作用强。故选 B。
3
~4.3.B 4.C 第 3 题,巴里坤湖某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砂砾石层、粉砂黏土层、黏土
石盐石膏层,沉积物由粗到细,说明该地层较细的沉积物先沉积,较粗的沉积物后沉积,反
映了该地距离河口越来越近,可推测湖盆地壳不断上升或气候趋于干旱,湖泊面积不断缩
小。若巴里坤湖地区气候趋于干旱,则河流流量减小,河流侵蚀趋弱。故选 B。第 4 题,
据题干知,沉积层出现富含有机质(植物碎片)的深色黏土层,说明当时该地适合植物生长,
当时该地可能为浅水湖或沼泽地。深水湖、咸水湖和盐碱地均不利于植物生长。故选
C。
5
~7.5.B 6.C 7.C 第 5 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较低海拔区域
的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为重度入侵,坡角为 30°—35°,故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
入侵的区域是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B 正确。第 6 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草本植物生
长条件变差,①正确;随海拔升高,光照没有减弱,②错误;随海拔升高,降水先增加后减少,
③
错误;草本植物从较低海拔向上入侵,随海拔升高,种子传播距离加大,草本植物入侵减
弱,④正确。第 7 题,结合图示可知,无入侵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随着入侵增强,土壤有机
质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故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土壤肥力降低,C 正确;草本植物入
侵后,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无法判断生物量和生物耗水量是否增加,从图文材料中
也无法判断土壤水分是否降低,A、B、D 错误。
8
~10.8.A 9.D 10.D 第 8 题,由日照强度减弱可知其与云量增多(丙)有关,由此可推断
空气中水汽增多,蒸发量增大(甲)。第 9 题,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种植作
物,在早期能一定程度增加植物蒸腾和地面蒸发,从而增大空气湿度,但后期会因引水造
成地表水减少,因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植被减少,下垫面趋于干燥,空气湿度减小。第 10
题,通过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可提高粮食单产,进而可减少对耕地面积的依赖,有利于
促进退耕还草。
1
1~12.11.D 12.B 第 11 题,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故①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使植
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覆盖差;地表侵蚀后导致地表起伏变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第
2 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河流中下游的排泄能力减弱,从
而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
3.解析:第(1)题,由加里曼丹岛所处的纬度位置和该岛典型气候资料可判断,该岛属于热
1
1
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光照、水分、热量充足,植被生长迅速,高大稠密。第(2)题,土
壤贫瘠的表现为土壤中养分少,可从养分消耗快、不易保存或难以保存角度分析;注意火
山能提供矿物质,而该岛几乎无活火山则难以补给矿物质。第(3)题,可从“气候转暖,大陆
冰盖融化,入海径流增加,大陆桥逐渐消失”反过来分析大陆桥出现的原因:气候变冷,大陆
冰盖形成,入海径流减少,大陆桥出现。注意要结合水循环环节进行描述。第(4)题,迁徙
到该岛的大型动物连续进化说明地质环境相对稳定;体型变小可能与食物、生存空间变
化有关。
答案:(1)全年高温多雨,光照、水分、热量充足,植被生长迅速,高大稠密。
(2)气温高,有机物氧化分解快;雨水对地表冲刷作用强,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植被生长
快,有机质大多储存在生物体内;该岛缺乏活火山,矿物质难以补给。
(3)冰期时,全球气温低;海洋水汽到达陆地,降水以固态形式储存于大陆(多转换为大
陆冰盖);流回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海洋水体减少,海平面下降,大陆桥出现。
(4)该岛位于亚欧板块南部,地质环境相对稳定,气候变化小,生物进化连续。冰期结
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生存空间较小;土壤贫瘠,树木不能每年结果,大型动物食物
相对不足。
1
4.解析:第(1)题,与秦岭南坡相比较,北坡 1 月平均气温的特点及原因应从大气环流、坡
向和纬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秦岭南坡相比,北坡为冬季风(或寒潮)迎风坡,受寒冷气流
影响大,气温较低;北坡为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与南坡相比,北坡纬度相对
略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因此获得太阳光热较少,导致气温较低。第(2)题,秦岭高山灌丛
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及原因应从气温的垂直变化方面进行说明。图中显示,高山灌
丛草甸分布在海拔 3 400 米附近及以上,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气候冷湿。第(3)题,开放
性试题,注意表明明确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再结合自己的观点针对性地说明理由。如
果选择赞同专家观点,理由可从分界指标和图中信息进行归纳说明,我国暖温带的植被以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而亚热带的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图中显示,南坡 800 米
等高线以下是常绿阔叶林,以上为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暖温带植被分界线相同,因此
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 800 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如果
选择不赞同专家观点,理由是温度带的界线有一定的过渡性;图中 800 米等高线为垂直方
向上的界线,水平方向暖温带与亚热带还是以秦岭为界更科学。
答案:(1)特点:气温较低。
原因:冬季风(或寒潮)影响大;北坡为阴坡,不利于接受太阳光照;纬度相对较高,获得
太阳光热较少。
(2)特点:冷湿。
原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
(3)赞同。理由:南坡 800 米等高线以下是常绿阔叶林,说明是亚热带;800 米等高线
以上是落叶阔叶林,说明是暖温带。
不赞同。理由:温度带的界线有一定的过渡性;水平方向的暖温带与亚热带以秦岭为
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考试地理特训练习含答案——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考试地理特训练习含答案——自然环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 0,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考试地理特训练习含答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