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检查预习情况,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积累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脉络,体会本文简洁而充满智慧的语言。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脉络,体会本文简洁而充满智慧的语言。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从哪里得知诸葛亮的?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关于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于刘备称帝后任蜀国丞相。刘禅继位,封他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谥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写作背景
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患有疾病,八月就去世。写此信时已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但对儿子诸葛瞻牵肠挂肚。以诸葛亮才学与智慧,他既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那么,他给八岁儿子写信,一定会思虑周详。
3、文题解读
“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的信。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三、自主探究
1、疏通文意,教师点评和补充后,点出需要积累的重点字词
2、学生找出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教师点评和补充
(1)一词多义
行:a.夫君子之行(名词,操守、品行);b.三人行(动词,走)
学:a.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b.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问、学业)
(2)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的目标)
(3)古今异义
a.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环境、心情)安静。】
b.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时长。)
c.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四、合作探究
1、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句话中的“淡泊”紧承上句中的“俭”字,“宁静”紧承上句中的“静”字,再次强调俭朴节约、淡泊名利与内心安定清净对于君子的重要性。运用双重否定句,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与无限期望。
3、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需要具备立志、学习、惜时三个条件,其中立志是前提基础,学习是关键,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4、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核心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作者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先从正面进行阐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需要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了阐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5、本文主旨是什么?
明确:《诫子书》中作者概括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表达了自己对后代寄予的志存高远的厚望。
五、作业
请以诸葛瞻的身份和语气,给诸葛亮写一封回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导入,目标定向,自主学习,教师点拨,小组讨论,合作互学,激情展示,课堂总结,巩固练习,消除障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读准字音,探究现实意义,结束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一·朗读家风名篇,活动二·录制家风视频,学生分享,活动三·制作家风石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