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文言文阅读 2023-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题型 (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9:文言文阅读 2023-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题型 (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9文言文阅读2023-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题型原题版统编版docx、专题09文言文阅读2023-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题型解析版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阅读(一)
原谷谏父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②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⑤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谏:好言相劝。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⑤是以:即“以是”,因此。
1.下面对文言现象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捐之”中的“捐”根据上下文,可推断为“抛弃”之意。
B.“谷年十有五”与《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十有五”的意思相同。
C.“岂有老而捐之者乎?”句中的“之”字是代词。
D.“是负义也”和成语“负荆请罪”中的“负”都是“背弃”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B.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C.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D.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4.通读全文,说说这个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D
2.A
3.父亲不听从(原谷的劝告),制作了一辆手推车,把祖父抛弃在野外。
4.示例:①老人养育子女很不容易,子女不能因为父母老了而抛弃他们。②父母是儿女的榜样,要注重自己的言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拓展能力。解答时要求从文本中选取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自己的感悟和启示,注意言之有理,立意积极,语句通顺、简洁。
【译文】 原谷有个祖父年纪大了,原谷的父母厌恶他,想抛弃他。原谷十五岁,规劝父亲说:“祖父生儿育女,一辈子勤劳节俭,哪里有父亲老了就抛弃的人呢?这是违背道义啊!”父亲不听从(他的劝告),做了一辆手推车,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跟随在(父亲)后面,把小推车收了回来。父亲说:“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 原谷说:“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需要再做这样的器具,因此现在先收起来。” 父亲感到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把祖父接回来赡养。
1.D:错误。是负义也,翻译为:这是违背道义啊。负:违背
负荆请罪,解释为:背负荆条去请罪。负:背负
故答案为:D
2.例句翻译为: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需要再做这样的器具,因此现在先收起来。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老、具”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A
3.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从、作、于、舆”。从:听从,顺从。作:做,制作。于:在。舆:手推的小车,即手推车。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父亲不听从(原谷的劝告),制作了一辆手推车,把祖父抛弃在野外。
4.原谷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最终运用自己的智慧使父亲幡然悔悟。我们要尊敬孝顺自己的父母,不要嫌他们老了,就抛弃他们。
原谷运用自己的智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父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母是为孩子做榜样的人,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不要让孩子做你没做到的事。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故答案为: ①老人养育子女很不容易,子女不能因为父母老了而抛弃他们。②父母是儿女的榜样,要注重自己的言行。
文言文阅读(二)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蒲松龄《狼》)
【乙】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②其者,攧③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觇(chān):聚看,窥视。②攫(jué):钳制,用爪扎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③攧(diān):通“颠”,摔。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暇甚
③闻崖上有声甚厉
④寻途登觇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人不知而不愠
B.两狼之并驱如故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以刀劈狼首 非淡泊无以明志
D.其一犬坐于前 闻之于宋君
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8.同样是面对强大而凶残的对手,屠户和螳螂最后能够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5.攻击;这里指神情、态度;听见;路途(道路)
6.A
7.①(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为了诱惑敌人
②那种翻来覆去滚动跌打的情状,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捕捉制服它。
8.①勇敢无畏:甲文中屠户由畏惧妥协到认清形势后果断出击;乙文中螳螂面对强敌也敢于迎战。②聪明机智:甲文中屠户能够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乙文中螳螂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极具智慧。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引诱敌人。
狼也太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参考译文:
一个姓张的人,偶尔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条小路攀上去,偷偷地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颠倒扑打,用尾巴乱打树,树枝劈劈啪啪纷纷地落下来。看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制住了它。但是,细细一看,并没什么东西,他感到疑惑不解。慢慢地向前靠进几步,就见一只螳螂紧紧地伏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足在割蛇的头;蛇竭力摔动着头,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掉。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它鼻梁上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
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为: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敌:攻击。
(2)句意为:神情悠闲得很。意:神情、态度。
(3)句意为: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闻:听见。
(4)句意为:他找到一条小路攀上去。途:路途/道路。
故答案为: 攻击;
这里指神情、态度;
听见;
路途(道路)
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的辨析。A.相同。而,表示转折关系,可是,但是。
B.不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无实义/代词,他。
C.不同。用/来。
D.不同。在/给。
故答案为:A
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乃,才;悟,明白;寐,睡觉。
②反侧倾跌,翻来覆去滚动跌打;捉制,捕捉制服。
故答案为: ①(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为了诱惑敌人
②那种翻来覆去滚动跌打的情状,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捕捉制服它。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屠夫和螳螂最后能获胜的共同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勇于斗争。《狼》一文中,屠户在因惧怕反复投骨后,发现了狼的贪婪后,躲到麦场积新后,与狼对峙,抓住时机“暴起,以刀劈狼首”“屠自后断其股”,杀了两狼。表明屠户敢于斗争;《螳螂捕蛇》一文中,螳螂面对巨蛇,“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用它那刀似的前前足在割蛇的头,蛇竭力摔动着头,总也摔不掉),则说明螳螂在与蛇的斗争中勇敢无畏。
②善于斗争。《狼》一文中,屠户看到麦场中的积新,便“奔倚其下”,找到有利地势,与狼对峙;当看到一狼蹲坐在前面,“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屠户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反击;《螳螂捕蛇》一文中,与巨蛇斗争时,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小小的螳螂占据了有利位置,攻击了巨蛇的要害,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极具智慧,可以看出善于斗争。
故答案为: ①勇敢无畏:甲文中屠户由畏惧妥协到认清形势后果断出击;乙文中螳螂面对强敌也敢于迎战。②聪明机智:甲文中屠户能够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乙文中螳螂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极具智慧。
文言文阅读(三)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①。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②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③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选自孙枝蔚《示儿燕》)
【注释】①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②遑(huáng):闲暇,空闲。③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励 励精:
③必至高阁 至:
④不妨更买一本 更: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
1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譬 如 茶 杯 饭 碗 明 知 是 旧 窑 当 珍 惜
12.这两篇文章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甲】文中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 。
【乙】文中强调学习时不要“ ”,要“ ”(后两空用原文语句填写)
【答案】9.明确、坚定;振奋精神;到;再,又
10.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
11.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
12.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心,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格。;惜书;动圈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译文】
【甲】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自律、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德的。不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心有杂念与纠结,就不会有明确坚定的志向;不能安静平和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身心宁静、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不断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莽撞草率、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困守在自家狭小的穷家破舍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乙】开始读古书时,千万不要太爱惜书本;过分的爱惜,一定把它束之高阁而不去读它。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我们穷人没有余力去效仿这种做法了。就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珍贵的古瓷器,本应当珍惜;但是家里穷,只有这种器皿,难道忍着口渴和饥饿而不用它,把它珍藏起来吗?儿子你应当知道。
9.①翻译为:不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心有杂念与纠结,就不会有明确坚定的志向。明:明确、坚定
②翻译为: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 励精:振奋精神
③翻译为:一定把它束之高阁而不去读它。 至:到
④翻译为:不妨再去买一本。更:再,又
故答案为:明确、坚定;振奋精神;到;再,又
10.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广才、成、力、所为”。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力:能力。所为:所做的事。 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②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
11.例句翻译为: 就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珍贵的古瓷器,本应当珍惜。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碗、窑”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
12.【甲】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乙】切莫惜书,便须动圈点为是。翻译为:千万不要太爱惜书本,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
故答案为: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心,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格;惜书;动圈点
文言文阅读(四)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示儿燕①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注释]①示儿燕,告诫儿子孙燕的一封信。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未遑,没闲暇,引申为“不急于”。
13.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③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④然贫家止有此器
1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限断2处)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16.阅读《诫子书》和《示儿燕》,完成下面表格。
【答案】13.达到;修养;效仿;同“只”,只有
14.譬 如 茶 杯 饭 碗 /明 知 是 旧 窑/ 当 珍 惜
15.读书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了一本书,不妨重新买一本来。
16.谈读书(谈学习);告诉儿子,藏书必须读书,若不读,便失去了藏书的意义,而读书必须动手圈圈点点(读书不要过分爱惜书本,应该勤动手圈圈点点,否则读书就成了一句空话。)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再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 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的文言篇目的比较阅读能力。要善于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示意图或图表进行填充作答。
【甲】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译文:
开始读古书时,千万不要太爱惜书本,过分的爱惜,一定把它束之高阁而不去读它。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大概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我们穷人没有余力去效仿这种做法了。就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珍贵的古瓷器,本应当珍惜;但家里穷,只有这件器皿,难道忍着口渴和饥饿而不用它,把它珍藏起来吗?儿女应当知道。
13.①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②句意: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炼、提升;
③句意:我们穷人没有余力去效仿这种做法了。效:效仿,学习;
④句意:但家里穷,只有这件器皿。止:只,仅仅。
故答案为:达到;修养;效仿;同“只”,只有。
14.句意:就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珍贵的古瓷器,本应当珍惜。题干要求断两处“譬如”的对象是“茶杯饭碗”;“当珍惜”是结论,因此应断开。
故答案为:譬 如 茶 杯 饭 碗 /明 知 是 旧 窑/ 当 珍 惜。
15.采分点:便须,必须;更,重新。
故答案为:读书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了一本书,不妨重新买一本来。
16.细读两篇短文可知《诫子书》和《示儿燕》两篇文章共同话题是谈论读书或谈论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的目的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不可怠惰险躁。而《示儿燕》这篇文章根据“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可知,孙枝蔚侧重于教育儿子读书的方法 是尽量动笔动手圈点勾画,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
故答案为:谈读书(谈学习);告诉儿子,藏书必须读书,若不读,便失去了藏书的意义,而读书必须动手圈圈点点(读书不要过分爱惜书本,应该勤动手圈圈点点,否则读书就成了一句空话。)
文言文阅读(五)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太宗尝谓皇属曰:“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①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弟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②之间,勿先恣③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持已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终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李世民《诫皇属》)
【注释】①却:摒除。②听断:听取陈述而作出决定。常指听讼断狱、处理官司案件。③恣:放纵、任由。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19.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0.甲文诸葛亮劝诫儿子修身养德的方法是“ ”与“ ”(分别用原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乙文太宗以自身经历作为例子来告诫后代,表现太宗做法的句子是“ , 。”(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17.增长;振奋;修养;怎么
18.①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②每穿一件衣服,则(就)要想到养蚕妇人(的辛苦);每吃一顿饭,则(就)要想到种田农夫(的艰难)。
19.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0.静;俭;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多用原文的语句作答。
参考译文:
【甲】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对自己的亲属说:“我在位十三年了,出外时从未享受过游览观赏风光名胜的乐趣,在宫中也不敢沉溺于歌舞女色。你们这些人生于富贵之家,长在深宫大院之内。作为皇亲贵戚,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每穿一件衣服,则要想到养蚕妇人的辛苦;每吃一顿饭,则要想到种田农夫的艰难。至于在听取别人的言语时,不能凭着自己的喜怒感情用事。我经常亲自处理各种烦杂的政务,怎么敢因过于辛劳而推辞呢!你们不要讥笑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因为自己比别人强就妄自尊大,只有这样才能永久享有富贵,确保一生吉祥顺利。先贤曾说过,敢于触犯我的人是我的老师,一味顺从我的人是我的敌人,这句话不可不仔细体会啊。”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7.①句意: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②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振奋。
③句意: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对自己的亲属说。尝:曾经。
④句意:怎么敢因过于辛劳而推辞呢!岂:怎么。
故答案为:增长;振奋;修养;怎么。
18.①句中重点词语: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句意为: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②句中重点词语:著,穿;餐,吃。句意为:每穿一件衣服,则要想到养蚕妇人的辛苦;每吃一顿饭,则要想到种田农夫的艰难。
故答案为:①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②每穿一件衣服,则(就)要想到养蚕妇人(的辛苦);每吃一顿饭,则(就)要想到种田农夫(的艰难)。
19.该句句意为: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故答案为: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0.结合甲文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可知,诸葛亮强调修身养德的方法是“静”和“俭”。乙文太宗以自身经历作为例子来告诫后代,表现太宗做法的句子是“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 故答案为:静;俭;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
文言文阅读(六)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虞(yú)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B.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C.是日饮酒乐(这)D.身自罢之(身体)
22.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战?
24.联系(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21.D
22.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23.①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
②虽然现在很快乐,(我)难道可以不遵守约定吗?
24.为人一定要讲诚信。启示:做人要讲究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快乐或事情就违背承诺。开口相约,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信守约定、践行约定,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诚信之人才能够做到的。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还可以利用断句的标志词,利用对称结构,抓住句子的主语等等来作答。
(3)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主旨的理解及阅读感受的阐述能力。 要在整体阅读文本,充分把握文本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文本的比较分析,最后联系实际作答。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酒宴。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1.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ABC.正确;D.有误,句意:亲自停止了酒宴。身:亲自。
故答案为:D。
22.句意为:在旁服侍的人说:“今天您喝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了,您怎么还要去吗?”故断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故答案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23.①中重点词语有:期,约定;至,到。句意为: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
②中重点词语有:虽,虽然;岂,难道。句意为:虽然现在很快乐,(我)难道可以不遵守约定吗?
故答案为:①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
②虽然现在很快乐,(我)难道可以不遵守约定吗?
24.本题考查文章的主题。甲文以陈元方对父亲友人的反驳,可以看出一个人讲究诚信与讲礼貌的重要性;乙文主要叙述了魏文候即使下雨也按约定赴约与友人一同去打猎,最终让魏国强大的故事,表现了守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两篇文章的共同主旨是:突出讲诚信,言行一致对人的重要性,我们要发扬这一美德。然后结合“诚信”这一中心来阐述自己的感受即可。
故答案为:为人一定要讲诚信。结合“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启示我们:做人要讲究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快乐或事情就违背承诺。开口相约,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信守约定、践行约定,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诚信之人才能够做到的。
文言文阅读(七)
【甲】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关羽尝为流矢所中,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然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①有毒,毒入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此患乃可除。”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与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淋漓,盈于盘器,而羽割炙②饮酒,言笑自若。
【注】本文选自《三国志》①镞(zú):箭头。②炙(zhì):烤熟的肉。
25.解释加点的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
② 关羽尝为流矢所中( ) ④此患乃可除( )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27.从甲文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从 上教育子女。
28.从乙文可以看出关羽是个 的人。
【答案】25.①达到远大目标;②于是,就;③曾经;④才
26.①用宁静来修养自身,用俭朴来滋养品德。②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医生切开。
27.诸葛亮善于从修养、志向、学识上教育子女。
28.关羽是一个意志刚强,胆气过人,不惧疼痛的人。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参考译文:【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于是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医生(华佗)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25.①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②句意:于是枯败零落。遂:于是。
③句意: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尝:曾经。
④句意:病才能根除。乃:才。
故答案为: ①达到远大目标;②于是,就;③曾经;④才
26.重点词有:①以:连词,表目的,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修养身心。养德:培养品德。
②令:让。劈:切。
故答案为: ①用宁静来修养自身,用俭朴来滋养品德。②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医生切开。
27.由【甲】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作者希望儿子能够修养身心,培养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语句可知,作者告诫儿子要树立明确志向;由“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见,作者劝勉儿子要潜心学习,勤学励志;由“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等语句可知,作者希望儿子珍惜时光,志存高远;可见诸葛亮善于从修养、志向、学识上教育子女。
故答案为: 诸葛亮善于从修养、志向、学识上教育子女。
28.由【乙】文“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中可知,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医生切开刮骨疗伤,鲜血直流,但是关羽却泰然自若的和众将领吃肉喝酒;可见关羽是意志刚强,胆气过人,不惧疼痛的人。
故答案为: 关羽是一个意志刚强,胆气过人,不惧疼痛的人。
文言文阅读(八)
当止不止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固嵌空①而缭曲②,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见旁一小窦③,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蜓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④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⑤,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嵌空:深陷的样子;②缭曲:曲折缭绕;③窦:孔穴;④窒:堵住;⑤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有樵者 樵:
穴固嵌空 固:
樵者窘窘:
遂蛇行而入 蛇行:
30.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穴固嵌空而缭曲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蒲松龄《狼》)
B.乃力运数石 乃悟前狼假寐 (蒲松龄《狼》)
C.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蒲松龄《狼》)
D.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夫君子之行 (《诫子书》)
3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不意蜿蜓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②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32.这个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答案】29.打柴,砍柴;本来;窘迫;像蛇一样前行
30.C
31.①没想到迂回了几步远,忽然看到了天空,竟然爬出了洞外
②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32.做事情应当先看情况而定结果,不能意气用事.告诉人们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强求。人不能贪婪,凡事应当环顾全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如果为了某种利益而一意孤行,其结果也许正好事与愿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这些文言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
参考译文:有个砍柴的人,在山里走着走着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就躲到一个石洞里,老虎也跟着他进了洞。石洞本来深陷而又曲折缭绕,(砍柴人)辗转向里走,洞渐渐地容不下老虎了,可是老虎一心想吃了砍柴的人,就拼力强行向里走。
砍柴人十分窘迫为难,(他)看到旁边一个小洞,仅能容下一人,就像蛇一样前行爬了进去。没想到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到光亮,最终,(他)竟然走出山洞。于是(砍柴人)就用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一起架起柴堆来烧老虎,老虎被烟火熏烧,怒吼声震动山谷,不到一顿饭工夫,就死了。
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29.有个砍柴的人。樵:砍柴,打柴。②句意:石洞本来深陷。固:本来。
③句意:砍柴的人(感到)窘迫。窘:窘迫,为难。
④句意:于是(就)像蛇一样前行。蛇行:像蛇一样前行。
故答案为:打柴,砍柴
本来
窘迫
像蛇一样前行
30. A.可不译,表并列关系的连词/但,表转折关系的连词;B.连词,于是(就),副词/才,副词;C.来,表目的关系的连词/来,表目的关系的连词; D.代词;指柴/助词,的。
故答案为:C
31.①不意:没想到。蜿蜒:迂回。睹:看到。
②足:足以。为:成为。止:停止。戒:警告。
故答案为: ①没想到迂回了几步远,忽然看到了天空,竟然爬出了洞外
②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32.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来思考,说出自己的观点即可。可从老虎明知洞穴不能容纳它,但“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最终被砍柴人用巨石堵住洞穴两头而不得脱身,而后被烟火熏烧,葬身洞穴的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与感悟:人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继续做下去的事情就不要强求;做人不要过于贪婪,要懂得适可而止;人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必然会为之所害;凡事要适可而止,不然将误入歧途。可从砍柴人的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与感悟:面对强于自己数倍的凶恶敌人,应该用智慧云战胜它(他)。
故答案为: 做事情应当先看情况而定结果,不能意气用事.告诉人们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强求。人不能贪婪,凡事应当环顾全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如果为了某种利益而一意孤行,其结果也许正好事与愿违。
文言文阅读(九)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 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 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 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 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 以吹豕①之法吹之。极力吹移 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② 能作此谋也!
【注释】①豕 (sh ǐ ) :猪。②乌:副词,哪,怎么。
(选自《狼三则》其三)
3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一狼洞其中 ( ) 令不可去 ( )
34.下面对【甲】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主要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其中“杀 狼”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B.文中“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词句,写出了屠户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体现了他退让 的策略与智慧。
C.文章主要通过动作、神态和少量心理描写来刻画屠户的形象,屠户身上既有懦弱的性格又 有勇敢、机智的品质。
D.文章结尾的议论,点明了故事的主旨。
35.把【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36.用“/”给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 ( 一处)
其 一 犬 坐 于 前
3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具有怎样的特点?从【甲】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38.说说这两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33.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离开。
34.B
35.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有这个办法呢?
36.其一/犬坐于前
37.狼是一个既贪婪又狡猾的动物。 从文中“缀行甚远”“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
驱如故”“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等语句可看出。
38.对待像狼一样凶狠、贪婪的敌人, 我们一定要敢于斗争, 而且要善于斗争, 多动 脑筋,用智慧战胜他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阅读全文,了解文章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写作方法、主旨、思想情感等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章中的内容一一比照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甲】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临时住房,他就跑进去埋伏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如果)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三个故事都出在屠夫身上;可见屠夫的残忍,用于杀狼还是可用的。
33.句意:一只狼正在挖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②句意:不让它离开。去:离开。 故答案为: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离开。
34.ACD正确。B 文中“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词句,写出了屠户的防御及侥幸心理。
故答案为:B
35.关键词:①并,一起。故,旧、原来。 ②乌:怎么,哪里。表示反问。“两狼之并驱如故”是倒装句,正常句子是:两狼之如故并驱。
故答案为: 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有这个办法呢?
36.“其一/犬坐于前”中“犬”为“像狗一样”,作状语,非主语,准确翻译为“其中一条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其一”是主语,“犬坐于前”是谓语,根据主谓之间停顿的原则可知这句话的朗读节奏为:其一/犬坐于前。
故答案为: 其一/犬坐于前
3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是一个既贪婪又狡猾的动物。这从关于狼的成语可以看出,比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四面狼藉、狼吞虎咽等。屠户天晚回家,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目的当然是想吃屠户。当屠户扔给狼一根骨头时,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这充分说明狼的贪婪。屠户倚靠在柴草堆下,拿起屠刀。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这说明狼的贪婪。
故答案为: 狼是一个既贪婪又狡猾的动物。 从文中“缀行甚远”“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
驱如故”“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等语句可看出。
38.文中的狼是贪婪、凶恶、狡猾的形象,那么如何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可以从屠户与狼的斗争中获得启示。【甲】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并非它们开始退让。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这是狼在屠户持刀的情况下耍弄的新花招。这时的屠户趁机“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结束了它的性命。【乙】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临时住房,他就跑进去埋伏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根据以上分析概括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对待像狼一样凶狠、贪婪的敌人, 我们一定要敢于斗争, 而且要善于斗争, 多动 脑筋,用智慧战胜他们。
文言文阅读(十)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有老妪,蓄鸡至多,惟卖其卵。有买鸡充馔①者,虽十倍其价不肯售。会刈麦曝( )门外,群鸡忽千百齐至,围绕啄食。媪持杖驱之,东散西聚,莫可如何。方喧呶②间,住屋訇然③摧圮,鸡乃俱惊飞入山去。故邵子④曰:“禽鸟得气之先。”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馔:饮食,菜肴。②喧呶:形容声音嘈杂。③訇( hōnɡ)然:巨响声。④邵子:即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
39.你的同学在誊抄[乙]文时,将“会刈麦曝( )门外”中的一个字漏掉了,请根据上下文补全。
40.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41.将[甲] [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鸡乃俱惊飞入山去。
42.请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完成资料卡。
43.同样讲人与动物的故事,[甲][乙]两文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却有不同。请简要分析其
不同之处。
【答案】39.于
40.A.正;B.到;C.①
41.①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②鸡群受了惊,都飞到山里去了。
42.示例:狼子野心;示例:狼狈为奸;贪婪;狡诈
43.[甲]文中的狼贪婪、奸诈,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最终被人所杀,表现了人和自然有对立、竞争的一面; [乙]文中的鸡得到主人的爱护,在主人遇到危险时,鸡群予以提醒,表现了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一面。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之介词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我们在阅读时,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句子含义和语法结构来补全词语。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的翻译能力。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适当地对句子进行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化常识以及成语知识的识记和主旨把握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归纳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见解阐述能力。我们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文本的主旨的层面去分析和概括。
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个老太太,养了很多鸡,她只卖鸡蛋。有人想买她的鸡炖肉吃,即便出十倍的价钱她也不卖。一次,她把割下的麦子放在门外晾晒,忽然,千百只鸡蜂拥而来,四处啄食麦粒。老太太挥动手杖不断驱赶,鸡群却东散西聚,仍是无可奈何。正在喧闹时,一声巨响,家中的五间住房一齐倒塌。鸡群受了惊,都飞到山里去了。因此邵雍先生说:“禽鸟可以最早感受到气息的变化。”
39.句意:一次,她把割下的麦子放在门外晾晒。“曝"是动词,晒。“( )外”点明晒的地点,也就是说“( )门外”作“晒”的后置状语,“( )门外"是介词短语,它的结构是“介词+名词”,据此,漏掉的字应该是“于"。
故答案为:于。
40.A.方欲行:屠户正想要走。方:正。
B.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至:到,
C.一狼仍从: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从:跟从,跟随。故选①。
故答案为:A.正;B.到;C.①。
41.①中重点词语有:久之,过了一会儿。暝,闭上眼睛。意,神情。暇,悠闲、从容。
②中重点词语有:乃,才。俱,都。
故答案为:①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②鸡群受了惊,都飞到山里去了。
42.①②空填和狼有关的成语即可,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引狼入室、豺狼当道等。
③④空“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能看出狼的贪婪;从“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能看出狼的狡诈。
故答案为:示例:狼子野心;狼狈为奸;贪婪;狡诈。
43.从[甲]文“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等语句可知,蒲松龄作品中的狼是贪婪、狡诈的形象,而屠户杀狼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面对狼这样凶狠的敌人,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战胜它,再狡猾的动物终究不是人的对手。
从[乙]文中的“惟卖其卵。有买鸡充馔者,虽十倍其价不肯售“群鸡忽千百齐至”“鸡乃俱惊飞入山去"等语句能看出,文中的主人善待鸡,当主人身处险境时,鸡群及时示警挽救主人性命,表现了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一面。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甲]文中的狼贪婪、奸诈,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最终被人所杀,表现了人和自然有对立、竞争的一面; [乙]文中的鸡得到主人的爱护,在主人遇到危险时,鸡群予以提醒,表现了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一面。
文言文阅读(十一)
【材料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刘义庆《水雪》)
【材料二】一夕腊尽隆寒,先君与客分赋花、月、风、雪四诗,沉吟未就。予与仲弟嬉戏堂下,扰乱诗思。先君叱之使去,予鼓掌笑曰:“吟诗乐事,苦吟徒自苦耳。”客曰:“小子亦能诗乎?“即应声云:“瓶中一枝花,窗外一轮月。花落月归天,风吹雪满地。”座客皆惊,谓能四题合作,词约景长,长大当为作者。(成鹫《纪梦编年》)
【材料三】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周辉《清波杂志》)
44.下列加点词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强人意
B.沉吟未就 按部就班
C.先君叱之使去去冬今春
D.易安每值天大雪 宝剑值千金
4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
B.予与仲弟嬉戏堂下(省略句及倒装句)
C.小子亦能诗乎?(“诗”是名词用作状语)
D.明诚每苦之也。(“苦”意动用法》
4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即谢安,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与他有关的成语有小儿破贼、一往情深、东面再起等,死后追赠为太傅。
B.伯叔仲季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天,叔是第二,仲是第三,季是最小的,“仲第”指三弟。
C.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市古称金陵,还有过建业(邺)、建康、江宁等称谓,南京的得名源于明朝初年朱棣。
D.“左将军王凝之”中“左将军”是官职,“凝之”是名。其父王义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普为“天下第一行书”。
47.请结合提示,翻译句子。
座客皆惊,谓能四题合作,词约景长,长大当为作者。
48.有同学说,把雪比作撒盐很贴切,有时候下的就是雪粒子,为什么谢安觉得柳絮更好呢?
49.“吟诗乐事,苦吟徒自苦耳”,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44.A
45.C
46.B
47.在座的客人都很吃惊,说这孩子四个题目全放在一首诗里,用词虽简单,但景物悠远。长大后会成为在事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48.文中“雪骤”和“白雪纷纷”说明是下大雪时的情景,这时的雪是片状和絮状为主,像撒盐一样的雪粒子是初雪时雪量小的形状,所以描写为柳絮更符合此刻的下雪情境。另外,从审美角度看,柳絮更轻盈飘逸,更柔美可爱。
49.对于能者,写诗是幸福和快乐的事;对于拙者,写诗是苦事难事。小作者才思敏捷,随口一首;易安循城一周,信手而就;写诗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事。相反,对于座客和明诚,写诗太难,真是煎熬啊。学业上亦是如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点评】⑴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的把握能力。主要涉及到句式的倒装、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等等现象,要善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多积累,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把握。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能力。要善于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然后采用直译为主,意义为辅的翻译原则进行,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文本关键语句的精彩语言艺术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的角度去分析和把握。注意语言的言简意赅。
⑹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文本重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材料一】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材料二】 一次在岁末的严寒天气中。成鹫的父亲与几位客人,想要用花、月、风、雪为题来赋诗(文人之间的文字游戏),但是他们一直在思考沉吟,始终写不出来。正好碰到成鹫和弟弟在堂下玩耍喧闹,打乱了作诗的思路,遭到成鹫父亲的叱责,让埋返乎小孩们赶紧离开。成鹫一边笑着一边鼓掌对他们说:“吟诗是一件快乐的事,你们何必如此苦苦思考,只是在自寻苦恼罢了”。那位客人就说:“小家伙你也能作诗吗?”(意思是小孩子口气不小,倒是请你作个诗出来看看?),客人的话音刚落下,成鹫就马上朗声回答说:“瓶中一枝花,窗外一轮月。花落月归天,风吹雪满地。”在座的客人们听完,全都震惊惊喜不已,认为成鹫竟然能将花、月、风、雪四个题目合并起来创作出一首优美的诗,而且更可贵的是,用的文词很简约,而描写出来的景色却是能让人回味悠远,这个小孩长大之后必能成为那种著书立说之人(很有学问的人)。
【材料三】 赵明诚在建康时,其妻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每当下大雪,必要戴笠披蓑衣,沿城出外观赏,寻觅诗句。如得诗必邀其夫来和,赵每以此事为苦。
44.A.两个“差”都是或许的意思;
B.就,第一个“完成”,第二个“走近”;
C.去,第一个“离开”,第二个“去年”;
D.值,第一个“当”,第二个“价值”。
故答案为: A。
45.C.句意:小子也能写诗吗?其中的“诗”,名作动,写诗。
故答案为:C。
46.B.“仲弟”,指二弟,而不是“三弟”。“仲”是排行老二。
故答案为:B。
47.首先了解“约”的常见义项,有5个。再看“作者”在题干中给出的备选项,有三个义项。然后我们整体翻译“座客皆惊,谓能四题合作,词约景长,长大当为作者”的意思:
故答案为:在座的客人都很吃惊,说这孩子四个题目全放在一首诗里,用词虽简单,但景物悠远。长大后会成为在事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48.题干要求分析到底将雪花比作盐更好,还是比作柳絮更妥?我们的重点是从盐和柳絮的外形差异、质感等等来判断。语境是说“雪骤”“白雪纷纷”是描写大雪的情景,这是纷纷扬扬,确实有柳絮的轻盈姿态,而“盐”比喻雪,应该是零星的雪的时候样子。所以谢安认为谢道韫将雪花比作柳絮更符合大雪纷纷扬扬的特点。
故答案为:文中“雪骤”和“白雪纷纷”说明是下大雪时的情景,这时的雪是片状和絮状为主,像撒盐一样的雪粒子是初雪时雪量小的形状,所以描写为柳絮更符合此刻的下雪情境。另外,从审美角度看,柳絮更轻盈飘逸,更柔美可爱。
49.题干要求结合选文谈谈对“吟诗乐事,苦吟徒自苦耳”这句话的理解。这讲的是对吟诗的体验和判断。到底吟诗弄月是惬意的乐事还是苦苦寻章摘句的苦差,你要看诗人的气质,要考虑各自的才情;当然也要考虑写诗的目的。你比如,只是一时的乐子,为增加氛围感,可以是“乐事”,当然像李贺、杜甫那样力求字字惊奇,“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炼字的功夫。
故答案为:对于能者,写诗是幸福和快乐的事;对于拙者,写诗是苦事难事。小作者才思敏捷,随口一首;易安循城一周,信手而就;写诗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事。相反,对于座客和明诚,写诗太难,真是煎熬啊。学业上亦是如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文言文阅读(十二)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第八》,有删改)
【注】①精神专利: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
5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非淡泊无以明志
险躁则不能治性
十年一理
秉烛夜行
51.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划三处)。
幼而 学 者 如 日 出 之 光 老 而 学 者 如 秉 烛 夜 行
5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53.读了甲、乙两文,对你日后的读书学习有何启发?请结合文章与个人实际谈一谈。
【答案】50.明确;修养(陶冶);温习;拿着,持
51.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52.①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②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
53.甲文告诉我想要学有所成需要立志、向学、静心。乙文告诉我无论何时开始读书,都远远胜于不读书者。例如在我日后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要每天坚持课外阅读,从现在做起,提升语文素养。(意思对即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参考译文:【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长大以后,心思分散,(所以)一定要早早地教育,不要错过时机。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荒废了…….朱云也是到四十岁,才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于成为大儒,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觉悟(的例子)。幼年(就)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才)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好。
50.①句意为: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明:明确。
②句意为: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陶冶)。
③句意为:十年温习一次。理:温习。
④句意为:夜里走路拿着蜡烛。秉:拿着,持。
故答案为:明确
修养(陶冶)
温习
拿着,持
51.句意为:幼年(就)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才)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故断句为: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故答案为: 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52.关键词。①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治,修养。
②此,这。早,早年。迷,迷糊。晚,晚年。寤,醒悟。
故答案为: ①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②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
53.【甲】文中,“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立志学习、静心;【乙】文中,从“朱云亦四十,始学《易》 《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可知: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年龄相要学习都不晚,都来得及。据此结合个人实际,谈日后的读书学习的启示即可。
示例: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珍惜时间,利用青春的大好时光去学习,不荒废自己的学业。
故答案为: 甲文告诉我想要学有所成需要立志、向学、静心。乙文告诉我无论何时开始读书,都远远胜于不读书者。例如在我日后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要每天坚持课外阅读,从现在做起,提升语文素养。(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十三)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治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逆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诲学说
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战?
【丙】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戴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54.【文字·释义】
参考表格提示,解释加点词。
55.【文句·品读】
请仿照下列示例,为【乙】文画线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设计理由。
56.《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用词精妙。结合诗句内容,品味尾联“闹”字的妙处。
57.【文章·联读】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和我们学过的《次北固山下》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并用一个词概括其妙处。
58.结合以上诗文内容,分析三位作者在品行方面对自己孩子提出的要求有何共同点。
【答案】54.消逝;德行;①
55.反复使用四个“不”,(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通过强调玉需要打磨雕刻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类比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成才,因此,四个“不”读重音,“琢”和“学”读重音,读出一种强调意味,突出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56.“闹”可为热闹、嬉闹之意。春分一吹,桃花和李花就热热闹闹地盛开,化静为动,突出桃花李花争奇斗艳的情态,与前文的“莫”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像桃花李花这样内心浮躁、
沉不住气的人的批判,同时告诫儿辈学习海棠花,静心学习、追求高洁的品性。
57.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色彩明丽(画面明丽、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等词)
58.相同点:都提到要静心学习,注重修身养性,如甲文提到“学须静也”,乙文提到“人不学,不知道”,丙文看似是在说含苞待放的海棠花,任凭桃花李花开得热闹,实际在提醒孩子们保持内心宁静,注重修身养性。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设计朗读脚本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据此即可判断出朗读的语气。
(3)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参考译文【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丙】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
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54.“意与日去”句意为: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根据“语境推断法”,“去”的语境是“意与日”意志随着岁月如何,可推知,其意为“消逝”;“有不变之常德”句意为: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根据“课内迁移法”,课内所学“俭以养德”的“德”为“德行”之意,推断“有不变之常德”中的“德”也是“德行”的意思;“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句意为: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根据“查阅字典法”中的“放弃”可适合本句语意,可知应选①。 故答案为:消逝
德行
①
55.【乙】文画线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连用了四个“不”,强调玉需要打磨雕刻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类比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成才。因此,四个“不”均应重读,读出一种强调意味,表达出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 反复使用四个“不”,(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通过强调玉需要打磨雕刻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类比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成才,因此,四个“不”读重音,“琢”和“学”读重音,读出一种强调意味,突出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56.“且教桃李闹春风”意思是: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闹”字,写出了桃李在春风中追逐、嬉闹的样子,化静为动,突出桃花李花争奇斗艳的情态。但在作者看来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结合“且教”可知,用桃李的喧嚣反衬主体的矜持,结合“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对“未开海棠”的描绘可知,作者用此来示意儿辈,不要像桃花李花这样内心浮躁、沉不住气,而要学海棠,静心学习、追求高洁的品性。 故答案为: “闹”可为热闹、嬉闹之意。春分一吹,桃花和李花就热热闹闹地盛开,化静为动,突出桃花李花争奇斗艳的情态,与前文的“莫”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像桃花李花这样内心浮躁、沉不住气的人的批判,同时告诫儿辈学习海棠花,静心学习、追求高洁的品性。
57.“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绿”“红”相间,色彩明丽,融情于景,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次北固山下》中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青”“绿”均为色彩,写出了北固山下生机勃勃,也是融情于景,描写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景。
据此可知,这两组诗句,均为色彩明丽,融情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用画面明丽、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等词来形容。
故答案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色彩明丽(画面明丽、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等词)
58.根据【甲】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乙】文“人不学,不知道”“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和【丙】文“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可知,都在殷切告诫晚辈静心学习,注重修身养性。 故答案为: 相同点:都提到要静心学习,注重修身养性,如甲文提到“学须静也”,乙文提到“人不学,不知道”,丙文看似是在说含苞待放的海棠花,任凭桃花李花开得热闹,实际在提醒孩子们保持内心宁静,注重修身养性。
文言文阅读(十四)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①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阳⑥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⑧。
【注释】①诣:数往,到……去,②清称,美誉,这里有声望的人。③既:已经。④仆:我。 ⑤仲尼:即孔子。⑥伯阳:老子的号,老子姓李,故称之为李元礼的“先人”。⑦奕世:几代。⑧踧踖:恭敬与不安的样子,这里指窘迫。
5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60. 翻译句子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61. 结合两则内容简要说说,元方和孔文举在反驳对方话语时有哪些巧妙之处?
【答案】59.舍弃,抛弃;拉;才;不
60.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
61.聪明机智,能言善变,机智聪颖,勇于与大人抗衡。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一)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
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
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
地走进家门。
(二)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孔文举到前面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59.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舍弃,抛弃。
②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③句意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乃:才。
④句意为: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未:不。
故答案为:舍弃,抛弃
拉
才
不
60.重点词语:及,和。莫不,无不。奇,惊奇。
故答案为: 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
61.甲文中,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 “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
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是多么聪颖仁慧、机智敏捷、知书达理。
乙文中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时,孔融引用“先君仲尼”与“先人伯阳”的师资之尊来说明孔与李两家几代交好的关系,让
在座宾客都感到惊奇不已;后面在陈韪说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样武断贬低孔融的话之后,孔融理解了这句话是想说自己现在聪明,以后就一般了。但是孔融并没有直接生气地驳斥对方的说法,而是从反面推理,既然你觉得“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么我是否可以认为你“你小时候聪明,现在不佳”呢?从这种机智而又含蓄的回击中,我们可以看到孔融非常聪明;短短时间内就可以想到如何回击客人的武断言语,可看出孔融的反应敏捷。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聪明机智,能言善变,机智聪颖,勇于与大人抗衡。
文言文阅读(十五)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蹄啮③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 ,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④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⑤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⑥。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出自《陈谏议教子》)
【注释】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②驭:驾驭马匹。③蹄:名词活用动词,踢。啮:咬。④贾人:商人。⑤遽:马上,赶快。⑥直:通“值”,价值。
6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 屠惧,投以骨B.夫君子之行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是移祸于人也 其一犬坐于前D.而偿其直 学而时习之
63.下列对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放纵
B.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危险
C.汝为贵臣 汝:你
D.戒仆,养之终老 戒:同“诫”,告诫
6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
65.读了甲乙两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简要回答。
【答案】62.D
63.B
64.①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有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一天,陈谏议进入马棚,没有看到这匹马。
65.示例:甲文启示:①我们要静思反省,修养身心,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②我们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③我们要营造宁静的学习环境,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学习就能事半功倍。
乙文启示:我们为人处事要像陈谏议一样淳朴,忠信,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一词多义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在平时多积累,考试时根据情景进行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依据原文内容,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能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即可。
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没人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当时正为翰林学士)。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人还不能管住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62.A.来/把;B.的/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表示对象,给/在;
D.表顺承,然后/表顺承,然后。
故答案为:D。
63.ACD.正确;B.有误,句意: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险:轻薄。
故答案为:B。
64.①重点词:非,不;志,志向;静,平静。句意: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有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目标。②重点词:一日,一天。是,这。句意: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
故答案为:①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有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一天,陈谏议进入马棚,没有看到这匹马。
65.从【甲】文“静以修身”“险躁则不能治性”等语句可知,诸葛亮忠告孩子静以修身,启示我们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为人做人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再如,从【乙】文“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等语句写陈谏议知道自己的马是劣马,都已经被人买走了,他还叫人要回来,退还买主的钱。启示我们为人处事要像陈谏议一样淳朴、忠信。
故答案为:示例:甲文启示:①我们要静思反省,修养身心,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②我们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③我们要营造宁静的学习环境,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学习就能事半功倍。
乙文启示:我们为人处事要像陈谏议一样淳朴,忠信,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书信篇目
共同话题
书信对象
书信目的
《诫子书》
儿子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不可怠惰险躁。
《示儿燕》
非学无以广才广:
淫慢则不能励精励:
险躁则不能治性治:
岂敢惮于焦劳岂: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加点词
方喧呶问
课内迁移法:方欲行(《狼》)
A
群鸡忽千百齐至
参考成语法:人迹罕至、
蜂拥而至
B
一狼仍从
查阅字典法:①跟从,跟随。②顺从,听从,服从。③和顺,安顺。④从事,参与。
C
(填写正确的解释的序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狼”
狼的肖像
与“狼”有关的成语
蒲松龄眼中“狼”的形象
词语
义项
约
①拘束,限制。②共同议定的要遵守的条款。③事先说定。④节俭,⑤简要,简单。
作者
①文章的写作者;艺术品的创造者。②创始之人。③称在事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意与日去
语境推断法
有不变之常德
课内迁移法:俭以养德
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查阅字典法:①放弃;②施舍,布施;③放(箭),发射;④停止;⑤除去,离开。
(填序号)
示例: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品析: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强调学习与才干、志向与成就之间的必要联系,进而突出静心学习、明确志向的重要性。因此,“非”和“无以”重读,声音稍稍换长。读出一种强调意味,表达作者对儿子的课谆指诉和段切期盼。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0:文言文阅读 2023-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题型 (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3-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题型解析版统编版docx、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3-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题型原题版统编版-副本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2:写作 2023-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题型 (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2写作2023-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题型解析版统编版docx、专题12写作2023-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题型原题版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6:文学常识 2023-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题型 (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6文学常识2023-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题型解析版统编版docx、专题06文学常识2023-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题型原题版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