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期末复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期末复习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观念,中古西欧社会特点,基督教的创立与传播,历史解释,西欧封君封臣制,西欧庄园,庄园法庭,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对比归纳,罗马法的形成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2.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未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性)。 3.经济上:封建庄园经济相对封闭独立;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追求城市自治 。4.思想文化上:基督教成为欧洲的统治思想,控制欧洲文化教育和科学思想的传播。
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耶稣就是“救世主”。
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罗马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法兰克王国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推动基督教的发展; 8世纪,查理曼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征收“什一税”。
①基督教与封建地主阶级相互勾结、利用,促进了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②教会逐渐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堡垒;③对西欧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如组织制度、文学艺术、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等。
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地区—欧洲和亚非等地—美洲等地。
在西方,所有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封给贵族、功臣,贵族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封给亲信,如此下去。而在中国,自从商鞅变法起就实行土地私有制,地主对辖内土地拥有绝对支配权,可以任意买卖。 ——百度1、根据材料,指出封建社会的核心生产资料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封建社会的特征?
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
自给自足: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再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封臣收到外来攻击时,提供保护
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等级森严,层层分封;带有一定的契约关系;权利与义务交织;
(1)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在中世纪的西欧形成。(2)封建主仰仗经济和武装力量,割据一方,封建主之间的争夺和冲突加剧,导致混战割据局面的出现。
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有偿赏赐,要求得到封地的人提供兵役。
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欧封君封臣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权力和义务相交织;等级森严;巩固统治
纽带:血缘;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奴隶制度
纽带:土地;不可越级统领;封建制度
地方与中央关系不同:中国是中央集权,地方的财权、兵权、政权归中央所有,官员由中央任免;西欧领主可以在领地拥有政治、经济、军事权力,爵位可以世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西欧的“封建社会”意味着:有“封建”就不会“专制”,有“专制”就不是“封建”,因为权力是跟着土地走的,一旦一块土地分封出去,无论它是大是小,权力就从封主那里转移出去,转到接受土地的人手里,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最主要特点。在这样一种制度下,集中的权力不可能存在。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中国古代封建与中世纪西欧封建制的比较
9世纪流行,11世纪遍布欧洲各地。
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领主(受封领地的封建主)
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的(占可耕种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由佃户耕种,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自营地”,每周劳动3天(称劳役地租)。
指林地、荒山,共同使用。(不属于耕地)
材料1:佃户除了每周三天为庄园主耕种土地,还有做不完的劳役,交不完的“磨坊费、酿酒费…”等各种费用。材料2:14世纪诗人兰格伦在作品《农夫皮尔斯》中描述到:带上他的犁队去翻耕土地”,“我开沟、挖地,按他的吩咐干活,时而播种耘田,时而收割打晒”,“还要帮他犁地,松土或播种”,“人人都将纺线施肥,埋头苦干”,“既为他种地,又为他饲养牲畜”。 材料反映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实质是什么?
给予“份地”,提供保护,不能随意增加佃户的劳役量
提供劳役,缴纳各种苛捐杂税
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
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无专门的工作人员,无固定开庭时间与地点。
处以罚金,并全部归领主所有,佃户不得无故缺席。
庄园具有司法权,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经济:城市的商品经济开始瓦解封建经济,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政治: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出现了早期的资产阶级。文化:为学校的兴办创造了条件,对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西欧庄园经济与中国小农经济的比较
都是封建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占据统治地位。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比较
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设问:根据材料,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显得十分独特”的原因。
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都具有防御功能;都处在交通要道上或人口聚集的地方;商业和手工业都发达;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城市发展风貌。
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基础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专业课程:法学、医学和神学。
西欧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为欧洲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罗马民法大全、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1)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 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2)局限性:仍然承认奴隶制。
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同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保留了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提供了精神营养。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中日交流:遣唐使、鉴真东渡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管理。
①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②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③统一赋税
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号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
622年,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诞生
穆罕默德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
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
发明-印度改造、传播-阿拉伯
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阿拉伯人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
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1.对下边两组图片表述正确的有( )①两图表明各阶层有严格的等级限制②图一体现的是我国西周的分封制③图二表明大小封建主都是帝王的直接附庸④两图都是以封赐的土地为纽带A. ③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④
2.“拜占庭帝国作为文化桥梁,必然得兼顾东西两头,否则桥面会不平整,桥梁也必然维持不久。在继承了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后,拜占庭帝国也‘没放过’东边这头”材料强调的是( )A. 拜占庭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 B. 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C. 拜占庭帝国的桥梁建筑闻名于东西方 D. 拜占庭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4.巴格达的学者们翻译了欧几里得等人的作品,因为种种原因,后来的西欧人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这段话强调了阿拉伯人在人类文明传承中有( )A. 连贯东西的意义 B. 开放包容的态度C. 融汇创新的优点 D. 承前启后的作用
3.《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 )A. 完善了民主制度 B. 实现了人人平等C. 废除了奴隶制度 D. 彰显了公正原则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部编版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线索,综合归纳,侵略与反抗,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化的探索,近代两次农民运动,红色政权的创建,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课件】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卷(专题测试),共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