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展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这首七律写于宝历二年,当时的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白居易从苏州返回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把酒言欢。白居易在席上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予刘禹锡,刘禹锡遂写此诗作答。部编本教材将本诗编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所选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志趣抱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欣赏感受之外,体会作者的忧乐情怀。本课选编的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们在人生逆境面前的乐观豁达,意在让学生感受诗人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后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鼓舞学生们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再读刘禹锡的诗作,应该忘不了在《陋室铭》中感受到诗人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忘不了在诗作《秋词》中诗人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鉴于此,结合具体学情以及这一首的具体内容,这一节课就不仅仅让学生通过朗读、意象把握、以及想象描绘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还要总结乐观者的普遍思维模式,这样就结合了欣赏指向和情感指向,实现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法)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能准确默写。
2.结合诗歌背景,把握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乐观积极的精神。
3.通过辨析“暂”字的意思,感受乐观者普遍的思维模式。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诗歌,读懂诗歌大意,读进诗人的心中,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对“暂”字的理解,理解乐观者的思维模式。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居住陋室却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旁人悲秋,他却说“我言秋日胜春朝”,他的一生贬谪不断,但是却收获“诗豪”的美誉,他用乐观抵御生活的不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再一次走进诗人乐观的精神世界中。
(二)析题。
(三)介绍《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简介刘禹锡的个人背景知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805年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连州(广东),途中加贬到朗州(湖南),贫穷偏僻,人烟稀少,言语不通,期间他的妻子去世。因《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被再贬播州,因柳宗元求情,刘禹锡被贬连州,后来到夔州,和州等地,一共二十二年。得民心的连州刺史。政绩卓著的苏州刺史。改编巴蜀民歌,形成新诗体“竹枝词”。“诗豪”之称。
(四)多角度朗读诗歌,读进诗中。
1.齐声朗读,读准字音。
侧畔(pàn) 暂(zàn)
2.自读体会,读准节奏。
节奏划分依音节或者意思。
3.以乐天的口吻读整首诗歌。
4.以诗人的口吻读整首诗歌。
5.填读诗歌,强化记忆。
(五)细读诗歌,把握诗人形象。
1.“酬”的意思是“以诗相答”,刘禹锡在诗中说了什么?让我们细读诗歌,走进诗人的心中,体会他的情怀。
用“刘禹锡是 ,不信你读: ”的句式说说你读出的诗人情怀。
难点预设: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空吟”和“翻似”的理解,体会诗人对逝去朋友的怀念和逝去岁月的叹息。
难点突破:
换词法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旧苦吟闻笛赋,到乡已是烂柯人。
(2)借助想象描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画面,理解诗句中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突破:
想象画面。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画面。
江水滔滔,一叶沉舟 。
春风习习,一段枯木 。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事物的本质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你从诗歌中读到一位怎样的刘禹锡?
乐观,豁达,坚强
(六)辨读诗歌,体会精神。
1.诗歌的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暂”字,课本上没有给我们解释,有很多人对这个“暂”字提供了不同的解释,结合你对这首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你认为以下哪一种解释更加合适?
(1)暂:突然。今天听了您为我吟诵的诗篇,突然凭借这杯美酒振奋起了精神。刘禹锡在此点明了题意,表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山东临朐东城双语学校 吕传文
(2)暂:一下。将“暂凭杯酒长精神”的“暂”解作“一 下”,表现了白居易“歌一曲”的作用之大及刘禹锡“长精神”的速度之快,点明了刘禹锡酬报白居易的题意,表达了刘禹锡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安徽宿松县第二中学 夏松平
(3)暂:暂且。
师总结:“暂”字的不同理解,但是最终指向到:诗人将继续乐观积极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已经五十五岁的刘禹锡,他的未来也许是一帆风顺,也许继续坎坷半生,但是诗人毫无衰老颓废之意,而是勉励与自己同岁的朋友,也勉励自己在未来的人生中继续坚强乐观走过。这就是“乐观者的思维模式”。过去尽管很痛苦,未来也不可知,但是乐观者就是这样,再大的痛,再迷茫的未知,他们总是豁达的,乐观的。
2.拓展迁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六)课堂总结。
五、教后反思
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凝练的故事,每一个字都是诗人心底的呐喊。在这一次的备课过程中,我看过有关这一首诗的很多资料和古诗词教学的一些案例和策略,也匆忙地读完孙琴安的《刘禹锡传》,然后才回到课本中,认真读诗,认真思考。在准备期间,我不断地追问自己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把这一首诗讲好?通过哪些有效的语言活动能够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读出诗意,读出深意,读懂文字背后的那颗有趣的灵魂?如何规避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满堂讲的教学现象,而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地感受、理解、思考和体悟诗歌本身的魅力?
基于此,我把这一堂的教学设想确定为以“读”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读中知字音,明节奏,懂字义,最后读出诗意和诗情。我的整堂课以“读进诗中”、“抓住文本细处读进诗人心中”“读出诗人的精神”三个板块来串联整个的课堂。但自己本身的诗歌教学能力比较薄弱,加之对这一首诗缺少个人的深切体悟,导致整堂课的课堂生成有种隔靴搔痒的意味。在多角度朗读诗歌的环节,我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朗读中熟悉诗歌,明确节奏,了解诗意,但我却在这一环节匆匆走过。尤其对学生的朗读没有指导,朗读环节的生成单薄而乏味。在细读文本,读进诗人心中,读出诗人精神的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些冗杂,自身的示范引领也有很多欠缺之处,同样是有想法的活动,却生成空洞,实在是令人遗憾。
遗憾中我也思考很多,古诗词教学我会继续探索,不断增强自己在诗词教学方面的能力。坚持以“读”为手段,引导学生多角度朗读诗歌,并且要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诗歌中的发现,感受,思考和体悟自然真实地发生。其次要不断地构思设想有效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理解诗意,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让诗歌教学的课堂不再是干瘪枯燥的讲授,而是学生在有效的语言活动,有效的点拨中和诗歌真实地对话。而当学生真正地理解诗意明白了诗情,积累背诵便会顺其自然,会避免当下只会背诵不会写字,只会背诵不懂运用的现象,这样的话,诗歌就不再是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而是他们终生的老朋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4665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水调歌头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介绍作品——解读题目,走近作者——苏轼,创作背景,检查预习——理解生字词,整体朗读课文,全文翻译,课文注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4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4664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14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及反思</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14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第三单元14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与教的基本面分析,教学目标,学与教的重点与难点,学与教的方法,学与教的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