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
    • 练习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原卷版)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原卷版)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原卷版)第3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文件包含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10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可能会导致低体温症
    B.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神经递质均可影响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
    C. 神经细胞膜两侧 Na+浓度差的大小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D. 甲流病人高烧期间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其副交感神经一直处于亢奋状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1、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该环境处于稳态状态,有利于细胞正常代谢的进行。
    2、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的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细胞的作用,有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映,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A、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都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如果人体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人体细胞代谢会加快,释放更多的热量,可能会导致体温偏高,A错误;
    B、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除了会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外,还能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它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在调节血糖平衡时,胰岛B细胞除了能感受血糖浓度变化外,还接受神经系统的调控,所以神经递质也可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B正确;
    C、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Na+以被动运输的方式向细胞内流动形成外负内正的电位差,神经细胞变得兴奋,并传导该兴奋。所以神经细胞膜两侧 Na+浓度差的大小会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C错误;
    D、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由题干“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所以甲流病人高烧期间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可知,病人处于兴奋状态,其交感神经处于亢奋状态,D错误。
    故选B。
    2.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中的蛋白质和Ca2+含量均高于组织液
    B. 若图中③→②过程受阻,则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 NaHCO3可与①中的乳酸反应,使①的pH稳定在7.35~7.45
    D. ①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被氧化分解,葡萄糖至少穿过了3层磷脂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内环境中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由此可以判断,图中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
    【详解】A、血浆中的蛋白质和Ca2+、Na+、Cl- 含量均高于组织液,A正确;
    B、图中③组织液→②淋巴液过程受阻,则可能会引起组织液过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①血浆中的NaHCO3可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和H2CO3,碳酸是一种弱酸,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因此可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C正确;
    D、①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被氧化分解,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因此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磷脂双分子层)、肝细胞膜(1层磷脂双分子层),即至少穿过了3层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
    故选D。
    3.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脑干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B. 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都含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C. 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D.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都是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A错误;
    B、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分布在全身各处,都含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B正确;
    C、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C正确;
    D、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D正确。
    故选A。
    4. 如图1表示神经纤维上K+跨膜运输时两种方式,其中甲、乙为两种蛋白质。图2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某一时刻离刺激点不同距离处膜电位大小。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1中细胞膜N侧还可能分布着一定数量的糖蛋白
    B. 图2中③处膜内为正电位,与Na+协助扩散有关
    C. 图1中K+由上至下的运输与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有关
    D. 图2中②处Na+通道开放,④处K+通道开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电位状态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通常情况下钠离子在细胞外液中含量高,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当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后会使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得膜电位发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状态。
    【详解】A、由于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M侧为外侧,N侧为内侧,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A错误;
    B、图2中③处为动作电位的峰值,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是由膜外高浓度向膜内低浓度协助扩散导致,B正确;
    C、K离子由M侧(低浓度)到N侧(高浓度)的耗能运输是主动运输,由N侧到M侧的运输是协助扩散,后者与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有关,C错误;
    D、图②处正处于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钾离子通道开放,④处于新的动作电位形成阶段,钠离子通道打开,D错误。
    故选B。
    5. 下列对足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平衡
    B. 热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其传递到下丘脑形成热觉
    C 大量出汗时抗利尿激素合成增加,使渗透压维持平衡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同时兴奋,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
    【答案】C
    【解析】
    【分析】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
    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平衡,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A错误;
    B、形成热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B错误;
    C、大量出汗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C正确;
    D、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D错误。
    故选C
    6. 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如图①②③表示糖尿病的三种患病原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抗体Y2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降低胰岛B细胞对血糖浓度的敏感性
    B. 抗体Y3与胰岛素竞争受体,从而影响靶细胞识别胰岛素
    C. 若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仍表现出尿糖症状,原因与②有关
    D. 注射胰岛素可以治疗由Y1、Y2、Y3引起的糖尿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A错误;
    B、胰岛素属于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图中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B正确;
    C、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仍表现出尿糖症状,说明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原因与③有关,C错误;
    D、注射胰岛素可以治疗由Y1、Y2引起的糖尿病,Y3引起的糖尿病属于受体受影响,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D错误。
    故选B。
    7. 人和哺乳动物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 进入胰岛B细胞的葡萄糖增多是引起胰岛素释放的重要因素
    B. K+外流会触发Ca2+通道打开,最终使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C. 胰岛素以胞吐方式释放,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运输到全身
    D. 血糖浓度升高还可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胰岛B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详解】A、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分析图中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后,经过一系列的调节,促进胰岛素的释放,所以葡萄糖增多是引起胰岛素释放的重要因素,A正确;
    B、图中当K+外流受阻时才会使细胞膜电位变化,促进Ca2+通道打开,Ca2+促进胰岛素的释放,B错误;
    C、胰岛素是蛋白质,以胞吐方式释放,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运输到全身,C正确;
    D、胰血糖浓度升高之后还可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D正确。
    故选B。
    8. 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灭活醛固酮的功能减退,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醛固酮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B. 醛固酮含量升高造成Na+、水潴留,细胞外液增多而导致组织水肿
    C. 组织水肿发生时,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水分子仍然能进行相互交换
    D.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答案】A
    【解析】
    【分析】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小分子激素,受体在细胞膜内,醛固酮与受体结合形成受体递质复合物后影响细胞代谢活动,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减弱对钾离子的重吸收作用。
    【详解】A、醛固酮的受体在细胞内,A错误;
    B、醛固酮含量升高造成Na+、水潴留,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组织液从其它液体吸水增多而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组织水肿发生时,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水分子仍然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相互交换,只是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子数会更多,C正确;
    D、醛固酮属于皮质激素,醛固酮具有吸钠排钾的作用,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D正确。
    故选A。
    9. 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过程中散热量随条件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环境为25℃时,散热量较少且维持在一个值基本不变,所以25℃,是人体最适温度
    B. 当环境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因为产热量增加
    C 时间t2以后,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D. 时间t3以后,散热量比t1时多,产热量也比t1时多,体温维持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这样才能维持体温恒定。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由于内外温差加大,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但两者依然处于动态平衡。
    【详解】A、当环境温度为25℃时,由于人体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较小,散热量较少,则产热较少,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不能说明25℃,是人体最适温度,A错误;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则散热量大幅度增加,使得产热量增加,B错误;
    C、时间t2以后,机体通过调节散热量减少,进而与产热量达到平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错误;
    D、时间t3以后,散热量比t1多,产热量也比t1时多,通过体温调节维持新的平衡,D正确。
    故选D。
    10. 黏膜免疫系统由分布于呼吸道等处黏膜内的淋巴组织构成,包含人体50%以上的淋巴组织和80%以上的免疫细胞。黏膜上皮间的M细胞能摄入抗原,并透过黏膜将其转运至淋巴组织,从而诱导T细胞和B细胞反应,启动黏膜免疫应答。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黏膜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第一道防线
    B. M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杀死入侵机体的抗原
    C. 免疫细胞均直接来自于造血干细胞的有丝分裂
    D. 雾化吸入式疫苗可以诱发机体呼吸道黏膜免疫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
    【详解】A、黏膜是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第二道防线,A错误;
    B、根据题干描述M细胞发挥的是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没有特异性识别并杀死入侵机体的抗原的功能,B错误;
    C、免疫细胞均来自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和分化,C错误;
    D、黏膜上皮间的M细胞能将抗原吞入,随后输送抗原透过黏膜转运到淋巴组织,诱导T细胞和B细胞反应,启动黏膜免疫应答,因此雾化吸入式疫苗能诱发机体呼吸道黏膜免疫,D正确。
    故选D。
    11. 如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甲、丁细胞都在胸腺中成熟
    B. 图中甲、乙、丁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 机体内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D. 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会引起记忆细胞、浆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甲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乙细胞为浆细胞,丁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丙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戊代表的是抗体。
    【详解】A、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甲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丁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都在胸腺中成熟,A正确;
    B、图中甲、丙、丁细胞分别为辅助性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抗原;乙细胞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机体内衰老、破损的细胞以及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C错误;
    D、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会引起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但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D错误。
    故选A。
    12.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于植物来说,光既是能量来源,也是一种信号
    B. 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不受环境影响
    C.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都与植物激素类似
    D. 光敏色素和光合色素都是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的光敏色素可以接受光信号,通过吸收红光和远红光改变自身结构,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详解】A、对于植物来说,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光能,同时,植物体内有光敏色素,可作为一种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A正确;
    B、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同时也受环境影响,B错误;
    C、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不一定与植物激素类似,但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C错误;
    D、光敏色素是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D错误;
    故选A。
    13. 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在分布密集的地块进行随机取样
    B. 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C. 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将培养液滴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
    D.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鸟类的种群密度,若标记个体死亡会使调查值比实际值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此外,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当种群数量极少,调查其种群数量时,应该逐个计数。
    【详解】A、用样方法调查消公英种群密度时应进行随机取样,A错误;
    B、河岸通常为条带状,因此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的种群密度适宜采用等距取样法,B错误;
    C、在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需要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观察,C正确;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鸟类的种群密度(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死亡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比实际值偏小,从而使计算的结果偏大,即会使调查值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故选C。
    14. 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
    B. 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
    C. B 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D. 要持续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捕获后的种群密度控制在 D 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
    2、种群增长曲线有两种类型:“J”形或“S”形。
    【详解】A、由曲线可知,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在增大,说明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说明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D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在减小,说明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不再增长,达到最大值,即K值;由此可见,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A错误;
    B、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种群数量增大,食物不够、生存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多以及传染病等因素,B正确;
    C、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说明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此时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加,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C错误;
    D、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B点的水平,D错误。
    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共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 如图是某患者在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盐)情况下,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ADH表示抗利尿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DH 与受体结合后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调节细胞代谢
    B. ADH 合成障碍时,水分子无法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患者表现多尿、多饮
    C. 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由高尔基体形成后,在酶 a 的作用下加快与细胞膜融合
    D. 若患者发生低渗性脱水,则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释放 ADH 减少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图中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由图可知,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促进水通道蛋白的产生,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ADH与受体结合后通过调控水通道蛋白基因的表达调节细胞代谢,A正确;
    B、ADH合成障碍时,水分子也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B错误;
    C、在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分泌有关,因此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最可能来自高尔基体,并在酶a的作用下加快与细胞膜融合,C正确;
    D、患者发生低渗性脱水是指失水少于失盐,则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释放ADH减少,D正确。
    故选ACD。
    16. 下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I~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g代表不同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细胞Ⅱ、Ⅲ、Ⅳ、Ⅴ、Ⅵ、Ⅶ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 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图中细胞Ⅳ和Ⅵ能迅速增殖分化
    C. 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d、e、f和抗体g
    D. 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
    【答案】BC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Ⅰ为吞噬细胞、Ⅱ为细胞毒性T细胞、Ⅲ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Ⅴ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Ⅶ为浆细胞。d、e、f为细胞因子,g为抗体。
    【详解】A、Ⅶ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Ⅳ和Ⅵ会迅速增殖分化,Ⅳ为记忆T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B正确;
    C、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d、e、f)和抗体(g),另外溶菌酶也是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D、病毒为胞内寄生物,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才能将病毒彻底消灭,D正确。
    故选BCD。
    17. 屈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它使机体从伤害性刺激上缩回,以保护机体不被伤害性刺激损伤。随着受刺激肢体的屈曲,对侧肢体产生一个相反的活动,称为交叉伸反射。两种反射的反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屈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该过程不受大脑皮层控制
    B. 屈反射的感受器是体表的皮肤感受器,效应器是伸肌和屈肌
    C. 屈反射的反射弧甲处,两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种类可能不同
    D. 交叉伸反射的存在有利于机体保持平衡,但其发生通常晚于屈反射
    【答案】CD
    【解析】
    【分析】1、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神经节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以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
    【详解】A、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屈反射就是一种非条件反射,该过程也可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控制,A错误;
    B、屈反射的感受器是体表的皮肤感受器,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以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B错误;
    C、屈反射过程中,伸肌接收到的是抑制性的信号,而屈肌接收到的是兴奋性的信号,故屈反射的反射弧甲处,两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种类可能不同,C正确;
    D、交叉伸反射的存在有利于机体保持平衡,但交叉伸反射涉及的神经元数目多于屈反射,故其发生通常晚于屈反射,D正确。
    故选CD。
    18. 研究发现,与野生型相比,拟南芥的油菜素内酯(BR)合成缺陷突变体的种子萌发对脱落酸的抑制作用更为敏感。用BR处理拟南芥赤霉素不敏感突变体的种子,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
    A. 赤霉素作为原料参与细胞代谢促进种子萌发
    B. 提高脱落酸的含量可解除种子的休眠状态
    C. BR可不依赖赤霉素信号而促进种子萌发
    D. BR可以增强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生产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作为信号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详解】A、赤霉素属于植物激素,激素属于信号分子,只能起到调节作用,无法直接参与代谢,A错误;
    B、脱落酸的作用是维持种子休眠,故提高脱落酸的含量可继续维持种子的休眠状态,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BR可以促进拟南芥赤霉素不敏感突变体种子的萌发,故BR可不依赖赤霉素信号而促进种子萌发,C正确;
    D、与野生型相比,拟南芥BR合成缺陷突变体的种子萌发对ABA的抑制作用更敏感,据此可知,BR并不能增强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共5题,满分60分。
    19. 下图1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受体兼Na+通道),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B(另一种受体)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 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_____。肌质网释放Ca2+的方式是_____。
    (2)轴突末梢释放 ACh 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的结构特点是_____。当ACh作用于A时,在骨骼肌细胞内_____(填“能”或者“不能”)检测到 ACh,骨骼肌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 ACh 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会出现_____症状。
    (3)神经细胞外的 Ca2+对 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成为膜屏障作用,该机制能使神经细胞保持正常的兴奋性。研究小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血钙较低,肌肉易抽搐痉挛,其原因是_____。
    ②为验证膜屏障作用,研究小组首先用含有Ca2+、Na+等离子的培养液培养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对坐骨神经施加一定刺激,获得膜电位变化的模型(图2)。然后降低培养液中Ca2+的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

    a.图2曲线的获得,应采取图3中_____(填 I 或 II)所示的连接方式。
    b.为达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还需要测定_____。
    c.重复实验获得的膜电位变化图像的峰值会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1) ①. 反射弧 ②. 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③. 协助扩散
    (2) ①. (一定的)流动性 ②. 不能 ③. 化学信号→电信号 ④. 肌肉持续收缩(肌肉痉挛)
    (3) ①. Ca2+较少,对Na+内流的抑制作用减弱,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过强,很容易产生兴奋而使肌肉收缩 ②. II ③. 膜内Na+含量的变化 ④. 升高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小问1详解】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当某一部位受刺激产生兴奋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膜外变化为由正变负。从图中可以看出,肌质网释放钙离子是从高浓度至低浓度进行的,且经过通道蛋白,所以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小问2详解】
    轴突末端释放Ach的过程是胞吐作用,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Ach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没有进入细胞内,即 Ach 作用于 A(突触后膜) 时,没有进入细胞内,因此在骨骼肌细胞内不能检测到Ach,骨骼肌膜相当于突触后膜,接受递质的信号后,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
    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 Ach 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则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则胆碱酯酶不能分解乙酰胆碱,导致乙酰胆碱持续结合在突触后膜上,出现肌肉持续收缩(肌肉痉挛)的现象。
    【小问3详解】
    神经细胞外的 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血钙较低,对Na+内流的抑制作用减弱,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过强,很容易产生兴奋而使肌肉收缩肌肉易抽搐痉挛。
    为验证膜屏障作用,研究小组首先用含有Ca2+、Na+等离子的培养液培养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对坐骨神经施加一定刺激,获得膜电位变化的模型(图 2)。然后降低培养液中Ca2+的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图 2 曲线检测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因此,图2曲线的获得,应采取图 3 中Ⅱ所示的连接方式。
    为达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还需要测定膜内Na+含量的变化,这样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数据。
    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重复实验时,降低了培养液中Ca2+的浓度,使更多的Na+内流,动作电位的峰值会上升。
    20. 下图是胰岛素分泌及调节血糖的部分机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血糖升高时,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A)促进_______________分泌胰岛素,上述过程属于________反射,A属于组成反射弧的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示,胰岛B细胞膜上K+通道关闭是由于细胞中_______________(物质)增多,引起K+通道蛋白磷酸化增多的结果。K+通道关闭会引起该部位细胞膜内的负电位_______________,膜去极化,进而促进Ca2+内流,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胰岛素分泌出细胞。
    (3)GLUT4是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膜上最主要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据可知,胰岛素在与蛋白N结合后经胞内信号传导,可促进__________(填字母)与细胞膜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_____________的吸收能力,骨骼肌细胞吸收的大量葡萄糖,最终转化为_______________而贮存。
    (4)成纤维生长因子1(FGF1)是一种内源性蛋白类激素,研究表明FGF1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FGF1可能通过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也可能自身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为了研究FGF1降低血糖的原理,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
    【答案】(1) ①. 胰岛B细胞 ②. 非条件 ③. 传出神经
    (2) ①. ATP ②. 降低 ③. B(储存有胰岛素的囊泡)细胞膜融合
    (3) ①. C ②. 葡萄糖 ③. 肌糖原
    (4) ①. 胰岛素基因和FGF1基因 ②. 实验组和对照组 ③. FGF1 ④. FGF1和胰岛素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血糖浓度升高,会通过下丘脑作用于胰岛B组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会促进含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葡萄糖。
    【小问1详解】
    血糖升高时,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A)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上述过程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因而属于非条件反射,A属于组成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其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岛B细胞被称为效应器。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胰岛B细胞膜上K+通道关闭是由于细胞中ATP增多,引起K+通道蛋白磷酸化增多的结果。K+通道关闭会引起该部位细胞膜内的负电位降低,膜去极化,进而促进Ca2+内流,促进B(储存有胰岛素的囊泡)细胞膜融合,进而使胰岛素分泌出细胞,随着体液传送调节相关细胞代谢,使血糖水平下降。
    【小问3详解】
    GLUT4是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膜上最主要的葡萄糖转运蛋白,结合图示可知,胰岛素在与蛋白N结合后经胞内信号传导,可促进囊泡C与细胞膜融合,使细胞膜上GLUT4载体数量增多,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骨骼肌细胞吸收的大量葡萄糖,最终转化为肌糖原而贮存,因为糖原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小问4详解】
    成纤维生长因子1(FGF1)是一种内源性蛋白类激素,研究表明FGF1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FGF1可能通过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也可能自身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FGF1降低血糖的原理,是通过提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的降血糖,还是自身能够降血糖,因此实验设计中去除了相关基因,进而去除了提升胰岛素敏感性这条调节方法,因此,实验设计如下:
    构建疾病动物模型:若干只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敲除小鼠的胰岛素基因(没有胰岛素的作用)和FGF1基因(保证细胞中不存在该蛋白质)
    将模型小鼠平均分为4组,编号A、B、C、D;给每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
    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给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条件对照),C组小鼠注射FGF1(给该蛋白质创造单独起作用的条件),D组小鼠注射FGF1和胰岛素(创造可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条件)。若AC组血糖浓度相同,且均高于D组和B组,则可说明FGF1可能通过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因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受损而引起的一种疾病。TNF-α等细胞因子有甲、乙两大类,与免疫炎症有关,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研究人员为研究RA的发生与上述两类细胞因子的关系,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1)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_____________病,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________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其中甲类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则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____________。
    (2)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机体通过下图所示的途径调节GC的分泌。G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RA的药物之一。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_____________,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_____________,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程反应了(GC)分泌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为探索中药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对RA的干预作用做了如下研究:通过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完成大鼠RA病动物模型构建,然后进行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完成下表:
    【答案】(1) ①. 自身免疫 ②. (特异性)受体 ③.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④. TNF-α和IL-6
    (2) ①. 减退 ②.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③. 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3) ①. 注射适量的姜黄素 ②. 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 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甲、乙两类细胞因子的含量 ④. 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解析】
    【分析】1、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在设计实验时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
    【小问1详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因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受损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根据题意可知,甲类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柱形图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其中健康人的TNF-α和IL-6含量较低,IL-4和IL-10的含量较高,而RA患者刚好相反,说明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TNF-α和IL-6。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GC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程反应了(GC)分泌调节具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特点。
    【小问3详解】
    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实验组注射姜黄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进行喂养,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给以同样的饲料进行喂养15天。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甲、乙两类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分析: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22. I. 棉花是我国重要农作物之一。图1是棉花植株结构图,图2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棉花植株①、②部位,生长素合成旺盛的有_____(填“①”、“②”或“①②”),生长素浓度较高的是_____(填“①”或“②”)。
    (2)棉花植株生长过程中,农民会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请从植物激素调节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
    (3)图2中,激素甲代表的是_____,是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细胞分裂素对侧芽的主要作用是_____。
    II. 为了研究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对侧枝生长发育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拟南芥植株进行了以下实验,结果如下:
    (4)NAA是生长素类似物,这类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_____。对主茎(非成熟组织)处理时,NAA应加入图1中固体培养基_____(填“A”或“B”)。
    (5)利用图1装置,分别做了四组实验,结果如图2结果表明:单独使用GR24对侧枝生长的作用为_____,单独使用NAA对侧枝生长起着抑制作用,据此推测GR24影响侧枝生长的作用机理是_____。
    (6)据图2的结果,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主茎)运输。为验证该假设,采用图1的切段进行实验。请在下表中的a、b中填写相应处理内容,完成实验方案。
    a_____;b_____
    【答案】(1) ①. ①② ②. ②
    (2)解除顶端优势 (3) ①. 生长素 ②. 色氨酸 ③. 促进细胞分裂、芽的分化、侧枝发育
    (4) ①. 植物生长调节剂 ②. A
    (5) ①. 微弱抑制作用 ②. 通过促进NAA作用进而抑制侧枝生长
    (6) ①. 一定量放射性的NAA ②. 不添加GR24(或不做处理)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生长素主要是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生长素可通过极性运输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积累,以抑制侧芽的生长,去掉顶芽后,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使侧芽萌动发育形成侧枝。
    【小问1详解】
    图中所示棉花植株①、②、③三个部位中,生长素合成旺盛的部位有幼叶,幼芽,所以选①②,顶芽产生生长素会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从而导致生长素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②。
    【小问2详解】
    由于棉花在生长过程中,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高,从而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作用。因此,在棉花栽培中进行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量降低,解除顶端优势,以利于侧芽生长成枝条。
    【小问3详解】
    高浓度的生长素可抑制侧芽发育形成侧枝,所以图2中激素甲代表的是生长素,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的;
    激素乙代表的是细胞分裂素,图中显示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芽的分化、侧枝发育。
    【小问4详解】
    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进行实验处理时,应该在主茎上端施加NAA,NAA应加入固体培养基A中。这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有关。
    【小问5详解】
    据图分析,侧枝正常生长,GR24对侧枝生长有微弱抑制作用,推测GR24可能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
    【小问6详解】
    ①本实验是验证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的假设,自变量为是否加GR24,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可以跟踪激素的运输情况,因此:
    对照组:在主茎;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不加入GR24;
    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GR24。
    23. 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A、B、C、D四组实验(每组接种酵母菌数量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甲所示,各组的培养条件如下。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酵母菌计数时应采用____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_____措施,乙图的中方格中有酵母菌的数目为24个,那么1mL经稀释10倍的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_____个,计数的原则应是_____。
    (2)实验A、B、C、D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_____曲线。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_____(填“数学”或“物理”或“概念”)模型。
    (3)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借助血细胞计数板,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作应是_____在前。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_____,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_____。
    (4)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_____。
    (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 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 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 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
    D. 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答案】(1) ①. 抽样检测法 ②. 稀释 ③. 6×107 ④. 中方格内加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2) ①. Ⅲ、Ⅰ、Ⅱ、“J”型 ②. 数学
    (3) ①. 加盖盖玻片 ②. 减少实验误差 ③. 平均值
    (4)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 (5)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Ⅰ曲线表示环境条件变得相对适宜,K值增加;Ⅱ曲线表示环境条件变得适宜后,K值增加,然后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Ⅲ曲线表示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
    【小问1详解】
    对一支试管中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计数。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则难以计数,应对培养液进行稀释处理后再计数。乙图中酵母菌计数的原则是中方格内加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故乙图的中方格中有酵母菌24个,那么1mL经稀释10倍的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24÷16×400×104×10=6×107个。
    【小问2详解】
    实验A组(20mL培养液)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对应曲线Ⅲ;实验B组(20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表示环境条件变得相对适宜,K值增加,对应曲线Ⅰ;实验C组(20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表示环境条件变得适宜后,K值增加,然后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对应曲线Ⅱ;实验D组为理想条件,对应”J”型曲线。生物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其中数学模型是指用来定性或定量表述生命活动规律的计算公式、函数式、曲线图以及由实验数据绘制成的柱形图、饼状图等,故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数学模型。
    【小问3详解】
    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操作时,应该先加盖盖玻片,再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做重复实验的目的是取其平均值,进而减少实验误差。
    【小问4详解】
    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即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
    【小问5详解】
    A、计数时应遵循“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的原则,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A错误;
    B、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故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
    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mm,C错误;
    D、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D错误。
    故选B。实验步骤
    简要操作流程
    构建疾病
    动物模型
    若干只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敲除小鼠的①_______________基因
    注射葡萄
    糖溶液
    将模型小鼠平均分为4组,编号A、B、C、D;给每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
    设置②____
    给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B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C组小鼠注射③_______________,D组小鼠注射④_______________
    结果分析
    每隔一段时间检测4组小鼠的血糖浓度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分组
    将生理状态相同的RA病动物模型大鼠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
    处理
    ①实验组:_____________
    ②对照组:_____________
    饲喂
    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给以同样的饲料进行喂养15天
    提取与检测
    ③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与分析
    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④_____________,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组别
    处理
    检测
    实验组
    在主茎上端施加NAA
    在侧芽处施加a
    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GR24
    主茎下端放射性的含量
    对照组
    同上
    同上
    b
    A组:20mL培养液;
    B组:20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
    C组:20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
    D组:理想条件。

    相关试卷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文件包含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测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