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
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①②③④四种岩石或岩层中, 甲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科类名称。
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右侧的[考生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下图为网商集聚的某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从阶段Ⅰ演变到阶段Ⅲ,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逐步( )
A. 多元化B. 内向化C. 等级化D. 中心化
2. 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主要驱动力是( )
A. 历史文化传承B. 工业与信息化C. 自然环境变迁D. 交通区位变化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阶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千户苗寨所在地区最可能诱发自然灾害是( )
A. 滑坡B. 火山活动C. 洪水D. 沙尘暴
4. 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降水B. 光照C. 历史D. 坡度
5. 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耕地
③底层架空有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①②③④四种岩石或岩层中( )
A. ①层理较明显可以找到化石B. ②岩石形成时水流速度较快
C. ③是在④的基础上变质形成D. ④岩石为许多山脉核心部分
7. 甲处( )
A. 岩层在断层发生前形成向斜B. 断层下陷侵蚀形成背斜谷地
C. 岩层紧实坚固适于开凿隧道D. 向下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大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某省一些服装企业为缓解成本压力,将总部和部分生产部门留在国内,把欧美服装订单转移到东南亚进行加工。在此过程中,该类服装企业自带技术和丝绸、刺绣等原材料,同时携手与其在工序上联系紧密的相关企业共同“走出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该类服装企业“自带原材料”主要是为了( )
A 缩短加工时间B. 保证产品品质C. 降低生产成本D. 加强文化交流
9. 该类服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携手相关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自身技术更新B. 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C. 共用当地基础设施D. 提高服装生产效率
10. 该类服装企业需要在东南亚配套的服务部门是( )
A. 设计咨询B. 展览销售C. 金融保险D. 专业物流
局部强降雨后,在某些角度,光通过水汽的折射,形成彩虹奇观。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我国华南地区彩虹出现频率较高的原因是( )
A. 锋面活跃B. 太阳辐射强C. 对流运动频繁D. 地形复杂
12. 暑假某日,小明同学来到武夷山游玩,降雨过后,看见了彩虹,则小明看见彩虹时最可能时间与朝向是( )
A. 7:00~8:30面朝太阳
B. 10:00~11:30面朝太阳
C. 13:00~14:30背对太阳
D 16:00~17:30背对太阳
13. 我国北方夏季彩虹出现频率高于南方的可能原因是( )
A. 降雨较多B. 太阳高度角大C. 白昼时间长D. 可见度较高
乡村景观空间受到乡村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是景观主题、景观功能特征与景观要素相互作用的成果,我国某平原地区乡村景观建设突出“院”、“林”、“田”、“路”、“特色景观”等景观主题,根据不同景观主题的组合方式,该地区乡村景观空间结构有围合式、树枝式等模式类型(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乡村景观空间甲、乙、丙分别代表图( )
A. 院、林、田B. 林、院、田C. 田、林、院D. 院、田、林
15. 与围合式空间结构景观相比,树枝式空间结构( )
A. 生产空间完整B. 道路系统更完善C. 生活景观集中D. 林地景观突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本题中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1)指出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原因。
(2)指出山前倾斜平原从上到下,土壤质地变化的规律及形成原因。
(3)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都市农业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区及近郊间隙地带的农业,是一种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如下图)。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积极推动都市农业发展,在高楼林立、路网密布的城市街区里保有了农田,由专业农民精耕细作,农产品销售份额占到全国的9%。经过60多年的发展,日本都市农业在农户数量和农户结构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指出都市农业除生产功能以外的其它功能。
(2)分析日本都市农业农产品销售份额较高的原因。
(3)推测经过60多年发展的日本都市农业在农户数量和农户结构上的变化。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莱州湾(如图1)海域面积约为6967km2,每年海冰分布面积约为3600km2,海冰厚度约15cm,封冻期长达近4个月。中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在莱州湾海域实施,2022年11月25日,首批13台海上风机并网发电。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基本原理是将鱼类养殖网箱、贝藻养殖筏架固定在风力发电机的地基之上,通过海上风电底座的“鱼礁化”,实现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的融合。它将开创“水下产出绿色产品,水上产出清洁能源”的新局面,符合“海上粮仓+蓝色能源”的海洋空间开发战略方向。图2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意图。
(1)分析冬季莱州湾海面易封冻的主要原因。
(2)说明风力发电机底座“鱼礁化”的有利影响。
(3)简述“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对国家资源安全的意义。
高2024届第二次调研考试
地理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科类名称。
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右侧的[考生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下图为网商集聚的某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从阶段Ⅰ演变到阶段Ⅲ,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逐步( )
A. 多元化B. 内向化C. 等级化D. 中心化
2. 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
A. 历史文化传承B. 工业与信息化C. 自然环境变迁D. 交通区位变化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阶段I属于本村居民内部联系,阶段II本村居民、外来人口与服装工厂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网,阶段III本村居民、外来人口以及网上商铺、服装工厂互相联系,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社会关系, A选项正确。从阶段I到阶段III,可以看到本村居民逐步加强向外联系,并非社会关系内向化发展,B选项错误。从阶段III的社会关系来看,本村居民、外来人口、服装工厂、网上商铺彼此之间均属平等关系,并未出现等级化趋势,C选项错误。阶段III村落社会主体之间互相联系,多元主体结构明显,未呈现出中心化趋势,D选项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阶段Ⅱ服装工厂的出现促进了外来人口大量进入,阶段Ⅲ网上商铺的快速发展,使村落逐渐发展壮大,该村落受工业与信息化的带动较为明显,B项正确、D项错误;历史文化传承不会导致该村落近四十年社会关系网络出现三个明显的阶段,A项错误;自然环境变迁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对村落短期的社会关系网络演变影响较小,C项错误。故选B。
【点睛】乡村重构,即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过程。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阶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千户苗寨所在地区最可能诱发自然灾害是( )
A. 滑坡B. 火山活动C. 洪水D. 沙尘暴
4. 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降水B. 光照C. 历史D. 坡度
5. 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耕地
③底层架空有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3. A 4. D 5. B
【解析】
【3题详解】
该地位于断层谷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多,易发生滑坡、泥石流,A正确;该地火山、地震发生频率较低,B错误;该地依山建筑,地势较高,受洪水威胁小,C错误;该地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植被茂密,不易发生沙尘暴,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由图可知,河流东岸吊脚楼数量多,西岸数量少,东岸是河流的凸岸。根据图中测量点海拔和测量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可知,河流的东岸地形较为平坦,西岸海拔较高,地势落差较大,因此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正确。跟降水、光照关系不大,历史属于人文因素,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吊脚楼依山而建,西江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地区,尤其是山区木材丰富,可以就地取材,且室内冬暖夏凉,①正确;吊脚楼依山而建,呈阶梯状逐级抬升,能获得较多光照,可节约耕地,②正确;吊脚楼底层架空主要是为了平衡,适应地形的需要,利于通风防潮,并不是为了防洪涝灾害,③错误;吊脚楼的底部支柱长短不一主要是为了适应地形的变化,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选B。
【点睛】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①②③④四种岩石或岩层中( )
A. ①层理较明显可以找到化石B. ②岩石形成时水流速度较快
C. ③是在④的基础上变质形成D. ④岩石为许多山脉核心部分
7. 甲处( )
A. 岩层在断层发生前形成向斜B. 断层下陷侵蚀形成背斜谷地
C. 岩层紧实坚固适于开凿隧道D. 向下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大
【答案】6. D 7. A
【解析】
【6题详解】
据所学可知,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结合示意图,①为沉积物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错误;②岩石是砾岩,是一种沉积岩,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水流流速减慢,搬运的砾石易于沉积,B错误;③是大理岩,结合所学知识,大理岩是在石灰岩等沉积岩的基础上变质形成的变质岩,③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④是花岗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为许多山脉核心部分,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从图中的岩层关系可以看出,甲处的岩层是被挤压形成的向斜谷底,岩层在断层发生前形成向斜,A正确;B错误。背斜处适合开凿隧道和找油气资源,在向斜处易于存水,不适合开凿隧道,C 错误。根据岩石的分布,甲处向下沉积岩的组成物质粒径逐渐变小,D错误。故选A。
【点睛】背斜是褶皱构造向上拱起的部分,核心部位为老岩层,自核心部位向两侧(翼部)依次出露为新岩层;向斜是褶皱构造向下弯曲拗陷的部分,核心部位为较新岩层,自核心部位向两翼依次出露为老岩层。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某省一些服装企业为缓解成本压力,将总部和部分生产部门留在国内,把欧美服装订单转移到东南亚进行加工。在此过程中,该类服装企业自带技术和丝绸、刺绣等原材料,同时携手与其在工序上联系紧密的相关企业共同“走出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该类服装企业“自带原材料”主要是为了( )
A. 缩短加工时间B. 保证产品品质C. 降低生产成本D. 加强文化交流
9. 该类服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携手相关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自身技术更新B. 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C. 共用当地基础设施D. 提高服装生产效率
10. 该类服装企业需要在东南亚配套的服务部门是( )
A. 设计咨询B. 展览销售C. 金融保险D. 专业物流
【答案】8. B 9. D 10. D
【解析】
【8题详解】
自带原材料并不能对生产加工环节产生影响,不会缩短加工时间,A错误。自带原材料,可以保障原材料的品质,有利于保障产品的品质,B正确。自带原材料,会加大企业的运输成本,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C错误。自带丝绸、刺绣等原料,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但不是企业的主要目的,D错误。所以选B。
【9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同时携手与其在工序上联系紧密的相关企业共同‘走出去’”可知,“走出去”的过程中,主要携手的相关企业是与其生产工序密切相关的企业,可以促进工业联系,提高服装的生产效率,D正确。对于自身技术的更新影响较小,A错误。能够促进当地就业、共用基础设施,但不是携手相关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原因,BC错误。所以选D。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服装企业的原料主要是丝绸和刺绣等,可知,其产品的售价相对较高,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是其主要消费市场,其产品生产出来之后,需要运输到欧美等主要的消费市场,所以需要配套专业物流部门,D正确。现代社会信息交流较为方便,不需要在当地配套设计咨询部门,A错误。当地不是主要的消费市场,所以不需要配套展览销售部门,B错误。服装企业对于金融保险的需求较小,C错误。所以选D。
【点睛】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局部强降雨后,在某些角度,光通过水汽的折射,形成彩虹奇观。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我国华南地区彩虹出现频率较高的原因是( )
A. 锋面活跃B. 太阳辐射强C. 对流运动频繁D. 地形复杂
12. 暑假某日,小明同学来到武夷山游玩,降雨过后,看见了彩虹,则小明看见彩虹时最可能的时间与朝向是( )
A. 7:00~8:30面朝太阳
B. 10:00~11:30面朝太阳
C. 13:00~14:30背对太阳
D. 16:00~17:30背对太阳
13. 我国北方夏季彩虹出现频率高于南方的可能原因是( )
A. 降雨较多B. 太阳高度角大C. 白昼时间长D. 可见度较高
【答案】11. C 12. D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彩虹是在局部性强降雨后形成的,锋面雨降雨强度小,涉及范围大,A错误;彩虹的形成与太阳辐射强度关系不大,B错误;大气对流运动频繁,易形成局部地区的强降雨,易形成彩虹,C正确;地形复杂不一定会形成局部性强降雨,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由图可知,要观测到彩虹必须背对太阳,AB错误;由图可知,13:00~14:30,武夷山太阳高度角大于42°,不能形成彩虹,C错误;16:00~17:30太阳高度角较小,可能会形成彩虹,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北方降雨少于南方,A错误;北方太阳高度角小于南方,B错误;夏季北方昼长较南方长,昼长时间长,出现彩虹的频率高,C正确;南方北方的能见度差异小,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组成的,当照射到水滴上时会出现第一次折射,由于这7种颜色光的波长不同,它们的偏向角度也会不同,这时太阳光就会分解为7种单色光;折射后的单色光到达水滴的背面后,会按照反射规律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单色光将回到入射水滴的这一面,这时将发生第二次折射,并仍然以单色光的形式射出水滴。
乡村景观空间受到乡村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是景观主题、景观功能特征与景观要素相互作用的成果,我国某平原地区乡村景观建设突出“院”、“林”、“田”、“路”、“特色景观”等景观主题,根据不同景观主题的组合方式,该地区乡村景观空间结构有围合式、树枝式等模式类型(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乡村景观空间甲、乙、丙分别代表图( )
A 院、林、田B. 林、院、田C. 田、林、院D. 院、田、林
15. 与围合式空间结构景观相比,树枝式空间结构( )
A. 生产空间完整B. 道路系统更完善C. 生活景观集中D. 林地景观突出
【答案】14. A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乡村景观大致分为院、林、田,面积最大是田,属农业生产景观,林地属生态景观, 围绕在院落周边,相比林地景观,农田和院落景观与乡村道路连通性较好。由此可以判断,甲为院,乙为林,丙为田,A项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围合式与树枝状景观差异较为明显,相比围合式景观,树枝状结构景观农田相对分散,故 A 错误;道路系统布局方式有差异,但均较为完善,故 B 错误;生活景观主要通过院落判断,相比围合式,树枝状院落相对分散,面积并不多,并未明显集中生活景观,故 C 错误;树枝状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林地占比较大,合围在院落周边, 突出自然生态景观,故 D 正确。故选D。
【点睛】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比较简单。具体表现为:(1)规模: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规模相对较小。(2)分布特点:生产区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等点缀其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本题中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1)指出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原因。
(2)指出山前倾斜平原从上到下,土壤质地变化的规律及形成原因。
(3)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
【答案】16. ①干旱,水源稀少,沙土为主;②植被覆盖率很低,固土能力弱;③距离沙漠近,更易受到风沙的侵蚀。
17. 山前倾斜平原从上往下,土壤颗粒越来越小。 山前倾斜平原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河流流出山区,在山前流速逐渐减缓,流水挟带的物质,颗粒大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18. ①农业活动,灌溉农业的发展,将扩大使用的面积,增加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②城镇化的速度,城镇建设用地的快慢,将影响人工绿洲的进程;③灌溉工程的修建,水源是制约该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工灌溉工程的修建也将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和方向;④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天山北麓沙漠绿洲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山前洪积扇、流水沉积、农业用地开垦和人类活动对绿洲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工绿洲主要位于绿洲和沙漠的结合区域内,其土质较差,水源稀少,主要以沙土为主,且植被覆盖率很低,导致其固土能力很差,又因为距离沙漠近,更易受到风沙的侵蚀,因此人工绿洲的土壤更易被侵蚀。
【小问2详解】
由图3可知,山前倾斜平原的由上往下依次砾石、砂、粉砂、黏土,土壤质地变化的规律是颗粒逐渐减小。由图2可知,山前倾斜平原由河流冲积而成,流水沉积为有序沉积,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流速,由此可知,土壤质地的变化是由于流速减缓,搬运能力下降所致。
小问3详解】
由材料“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和绿城市等组成,可知人工绿洲的扩展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首先是农田等的灌溉,农用地的不断增加,将会增大人工绿洲的面积,影响扩展的速度和方向;区域内城镇化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以及建设的方向,将影响城镇的方向,从而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和方向;区域内水源是限制性因素,因此灌溉工程建设的方向和速度,将大大影响人口和农业用地的方向,从而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由所学知识可知,干旱的地区为保障人类活动还需营建人工林,人工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都市农业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区及近郊间隙地带的农业,是一种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如下图)。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积极推动都市农业发展,在高楼林立、路网密布的城市街区里保有了农田,由专业农民精耕细作,农产品销售份额占到全国的9%。经过60多年的发展,日本都市农业在农户数量和农户结构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指出都市农业除生产功能以外的其它功能。
(2)分析日本都市农业农产品销售份额较高的原因。
(3)推测经过60多年发展的日本都市农业在农户数量和农户结构上的变化。
【答案】17. 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景观功能(美化环境),休闲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
18. 工厂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产量较大;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农产品销售量大(或农产品符合都市市场需求,销售量大):由专业农民精耕细作(科技水平高),农产品品质好:距离市场近(运输时间短),农产品更新鲜。
19. 农户数量:数量减少。农户结构:农户素质提高(专业人才比重提高):老龄化加剧(平均年龄上升)。
【解析】
【分析】本题以日本都市农业为材料,涉及到都市农业功能、农业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都市农业属于种植业,都市农业的植被可以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植被经过呼吸作用能吸收热量多,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农业可以美化环境,增加景观功能,发展休闲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等。
【小问2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都市农业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区及近郊间隙地带的农业,是一种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所以采取工厂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产量较大;都市农业是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都市人口密集,需求量大,农产品销售量大;都市农业由专业农民精耕细作,说明科技水平高,农产品品质好:都市农业都市城市化地区及近郊间隙地带的农业,距离市场近,运输时间短,农产品更新鲜。
【小问3详解】
日本是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经过60年的发展,其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农户数量减少。由于从事都市农业的专业人才比重提高,导致农户结构的农户素质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年龄增加,人口老龄化加重。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莱州湾(如图1)海域面积约为6967km2,每年海冰分布面积约为3600km2,海冰厚度约15cm,封冻期长达近4个月。中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在莱州湾海域实施,2022年11月25日,首批13台海上风机并网发电。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基本原理是将鱼类养殖网箱、贝藻养殖筏架固定在风力发电机的地基之上,通过海上风电底座的“鱼礁化”,实现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的融合。它将开创“水下产出绿色产品,水上产出清洁能源”的新局面,符合“海上粮仓+蓝色能源”的海洋空间开发战略方向。图2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意图。
(1)分析冬季莱州湾海面易封冻的主要原因。
(2)说明风力发电机底座“鱼礁化”的有利影响。
(3)简述“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对国家资源安全的意义。
【答案】(1)纬度高,冬季受寒潮影响大,气温低;海水较浅,海域较封闭,海水流动性差;有众多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易结冰。
(2)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修复风力发电机建设对海洋生态所造成的破坏;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提高渔业产量;海上风电和水下牧场共用海洋空间,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
(3)海上风电提供清洁能源,增加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海洋牧场扩展渔业空间范围,提高渔业产量,保障农产品供应安全。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莱州湾“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为材料,涉及风电场选址的区位条件、风力发电机底座的影响、能源资源的开发的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莱州湾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纬度高,冬季西北风在半岛北部受到陆地地形阻挡,冷空气在莱州湾堆积,带来的降温幅度大,冬季受寒潮影响大,气温低,寒冷时间较长;由等深线分布可知,莱州附近海水水深不超过5米,海水较浅,受沿岸陆地和海底沙滩的影响,降温速度快,海水温度低;海域较封闭,海水流动性差,与外洋的暖水流交换少;由图可知,有众多河流注入,河水的稀释作用下,海水盐度低,易结冰。
【小问2详解】
风力发电底座鱼礁化的有利影响可从改善生态、渔业、海洋空间利用等方面分析;人类建设风力发电机破坏海洋生态,鱼礁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生态修复的作用,起到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作用;通过人工鱼礁构建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有利于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加渔业产量;实现风力发电与海洋牧场的融合,共用海洋空间,提高海洋空间的利用率。
【小问3详解】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对国家资源安全的意义可以从风电(能源)和牧场(渔业)两方面阐述;风电是清洁能源,海上风电一方面可以提供丰富的清洁能源,增加能源供给,保障能源安全,一方面可以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海洋牧场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生存场所,扩展渔业空间范围,从而提高渔业产量,供应市场需求,保障渔业产品供应安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梁平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①②③④四种岩石或岩层中, 甲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地理,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①②③④四种岩石或岩层中, 甲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惠州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材料所述的“固体地球”是指,极移发生时不会改变,地球极移发生的原因可能包括,太行山前,塬坡发育,主要由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