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朔州怀仁一中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选择题:本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2.5分,共 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使机体对于一些环境刺激具有规律性反应。反射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的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
B. 给狗喂食,狗分泌唾液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D. 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详解】A、反射是指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活动。草履虫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故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不属于反射,叫做应激性,A错误;
B、给狗喂食,狗分泌唾液的反射没有经过大脑皮层,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
C、条件反射提高了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条件反射是生物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的,而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所以条件反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非条件反射数量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A。
2. 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结构简图,字母表示相关结构,①②表示反射弧上的位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阻断位点①,则D处兴奋不能传递到神经中枢和效应器
B. 结构C表示神经中枢,一般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定部位
C. 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树突的数量和长短
D.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不可能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
【答案】B
【解析】
【分析】D上有神经节,所以②是传入神经,E为感受器,B为传出神经,A为效应器,①处为传出神经。
【详解】A、图中C为神经中枢,D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若阻断位点①,则D处兴奋不能传到效应器,但能传到神经中枢,A错误;
B、图中结构C为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一般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定部位,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正确;
C、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突触的数量,C错误;
D、不同反射弧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不同,有的是相同的组织或器官,有的则是不同的组织或器官,如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于机体的同一器官,D错误。
故选B。
3. 将某动物的离体神经置于一定浓度的培养液中(含有Na+和K+),并给予适宜刺激,其神经纤维膜内Na+含量变化与膜电位变化分别如图曲线①和②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a点之前无离子进出该神经纤维
B. ab段Na+进入神经纤维的速率上升会使c点上移
C. 在cd段膜电位下降是由于K+大量排出神经纤维
D. d点之后维持神经纤维膜两侧K+浓度差不需要能量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1、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钠离子内流是协助扩散,扩散的速率与浓度差有关。
2、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逆转,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维持外正内负。
【详解】A、a之前,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细胞膜K+通道开放,发生少量K+外流,A错误;
B、ab段Na+进入神经纤维的速率会随着钠离子浓度差减小而减慢,B错误;
C、在cd段膜电位下降由于K+大量排出神经纤维,钾离子外流恢复为静息电位,C正确;
D、d点之后维持神经纤维膜两侧K+浓度差需要依赖钠钾泵,需要能量参与,D错误。
故选C。
4.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失语症、理解或执行能力下降等症状,甚至会产生急躁等情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保持良好愉悦的心情能延缓病情的加重
B.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可以通过反复强化学习来缓解记忆的下降
C. 正常人在形成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新突触的建立
D.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第二级记忆丧失可能与脑内的海马区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1、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衰
退、语言功能障碍等。2、长时记忆可能与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保持良好愉悦的心情能保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能延缓病情的加重,A正确;
B、根据记忆的形成过程可知,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可以通过反复强化学习来缓解记忆的下降,B正确;
C、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
D、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短时记忆的丧失可能与脑内的海马区有关,第二级记忆属于长时记忆,D错误。
故选D。
5. 如图表示不同人进食后体内胰岛素浓度及血糖浓度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B可能患糖尿病,患病原因是胰岛A细胞受损
B. 正常人进食后体内血糖浓度变化对应图2中b曲线
C. 图1中A曲线进食2h后胰岛素浓度下降与胰高血糖素无关
D. 进食后30分钟血糖浓度上升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表示进食后胰岛素含量变化曲线,由于进食后由于消化吸收,血糖含量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A曲线表示正常人,B表示糖尿病患者;图2是血糖随时间的变化情况,a血糖浓度较高,c血糖浓度较低。
【详解】A、图1中曲线B胰岛素含量低,是糖尿病患者,患病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患者机体的胰岛素分泌不足,A错误;
B、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范围在3.9~6.1mml/L,正常人进食后体内血糖浓度变化对应图2中的b曲线,B正确;
C、图1中A曲线进食两小时后胰岛素浓度下降可能是由于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抑制胰岛素的分泌,C错误;
D、进食后30分钟血糖浓度上升是机体对食物消化吸收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6. 性激素分泌存在如图所示的调节机制,甲~丙表示内分泌腺,a~c表示相关激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和性腺
B. 研究激素c的功能,可切除丙再注射或饲喂激素c
C. 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激素c作用的靶器官只有甲和乙
D. 长期服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雄性动物的器官丙萎缩,分泌功能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分泌激素作用于乙,乙分泌的激素作用于丙,该途径是分级调节;丙分泌的激素可作用甲和乙,属于反馈调节。
【详解】A、分析图形信息可知,图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故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性腺,A正确;
B、由于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研究性激素的功能,可采用切除丙再注射或饲喂激素c的方法,B正确;
C、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激素c(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细胞除了器官甲和乙外还有生殖器官,C错误;
D、长期服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器官丙(睾丸)萎缩,分泌功能下降,D正确。
故选C。
7. 下列关于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坐过山车时人体处于紧张状态下只有神经调节参与稳态的维持
B. 体液调节过程有化学物质参与而神经调节过程中无化学物质参与
C. 人体通过毛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调节体温的过程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D. 体液调节的范围相对于神经调节更局限,但体液调节作用时间更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即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
【详解】A、坐过山车时人体处于紧张状态下既需要神经调节,也需要激素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
B、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需要化学物质的参与,神经调节过程中也有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的参与,B错误;
D、人体通过毛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调节体温的过程是神经调节的结果,即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或热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毛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C正确;
D、体液调节的范围相对于神经调节更广泛,D错误。
故选C。
8. 如图是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示意图,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水分子被重吸收回血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分泌,经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
B. 水分子进入肾小管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不唯一
C. 结构①是抗利尿激素受体,人体所有细胞膜上都含有
D.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才会促进图中囊泡与细胞膜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详解】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A错误;
B、水分子进入肾小管细胞可以借助水通道蛋白,是协助扩散,也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肾小管细胞,B正确;
C、结构①是抗利尿激素受体,存在于在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上,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图中囊泡与细胞膜结合,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故选B。
9. 免疫系统对于人体抵御外界物质、病毒的感染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免疫防护作用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B. 小孩玩泥巴之后并没有造成病原体感染,可能与第一道防线的屏障作用有关
C. 免疫系统的第一、二道防线具有一定的遗传效应,且对大多数病原体都能防御
D. 免疫系统可以清除衰老和癌变的细胞,分别体现了免疫自稳和免疫防御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详解】A、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三大基本功能,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过程,属于免疫防御过程,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A正确;
B、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小孩玩泥巴之后并没有造成病原体感染,可能与第一道防线的屏障作用有关,B正确;
C、免疫系统的第一、二道防线具有一定的遗传效应,是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且对大多数病原体都能防御,C正确;
D、免疫系统可以清除衰老和癌变的细胞,分别体现了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的功能,D错误。
故选D。
10. 如图表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某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且该患者同时进行了该病
毒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被巨噬细胞清除,导致乙阶段抗原数量减少
B. 由曲线③④可知,抗体的数量与T 细胞数量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
C. 在甲阶段病毒核酸大量复制,需要该患者体内提供模板和ATP
D. 若核酸检测为阴性而抗体检测为阳性,说明正感染病毒,且未康复
【答案】B
【解析】
【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详解】A、③T细胞和④抗体都是在乙阶段后期才出现的,此阶段抗体的数量较少,因此乙阶段抗原数量减少,并不是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被巨噬细胞清除而引起的,A错误;
B、据图可知,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B正确;
C、在甲阶段病毒核酸含量上升,需要该患者体内提供部分酶、ATP和原料等,模板由病毒自身提供,C错误;
D、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体内没有该病毒)而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体内存在抗体),说明该个体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将病毒消灭,且已康复,D错误。
故选B。
11.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HIV 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它侵入人体后具有较长的潜伏期,能在感染者体内大量繁殖并逐渐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
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刚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对其作出反应
B. HIV进入人体内环境后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 T细胞
C. HIV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唾液、性行为等途径传播
D.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杀死体内的 HIV,能够彻底根治艾滋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酶、能量等物质合成自己的RNA和蛋白质在进行组装形成新的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A、HIV刚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做出反应,但可能没有发挥相应的免疫反应,A错误;
B、HIV进入人体内环境后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 T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是HIV主要宿主细胞,B正确;
C、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是HIV传染的几大路径,不会经过唾液传播,C错误;
D、HIV是逆转录病毒,通过运用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可阻止HIV在人体内的增殖,但不能彻底根治艾滋病,D错误。
故选B。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对生命及疾病本质认识的深入,19世纪以来医学所掌握的治疗手段有了巨大的进步。下列治疗方法不涉及机体免疫调节原理的是( )
A. 肌肉注射青霉素治疗肺炎链球菌等引起的肺炎、脑膜炎
B. 新冠疫苗需要注射加强针从而增强预防作用
C. 新冠疫情期间使用康复者的血清救治患者
D. 注射免疫抑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A
【解析】
【分析】疫苗是灭活的抗原疫苗注射到机体内,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
【详解】A、青霉素是抗生素,青霉素杀菌不属于免疫调节,A错误;
B、疫苗需要打加强针,可增加记忆细胞和抗体,增强预防作用,属于免疫调节原理,B正确;
C、血清中含有抗体,新冠疫情期间使用康复者的血清救治患者,属于免疫调节原理,C正确;
D、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利用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属于免疫调节原理,D正确。
故选A。
13. 某同学欲研究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利用玉米胚芽鞘进行实验。将胚芽鞘外套一遮光盒,并在盒子右侧打孔后光照,进行如图①~③的实验;图④是将玉米胚芽鞘放置在转盘一侧,并将转盘进行旋转(无光照),图中均为匀速旋转。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①和实验②的结果相同,胚芽鞘都向右弯曲生长
B. 实验③的胚芽鞘只有向孔一侧能接受到光照,故向孔弯曲生长
C. 实验④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胚芽鞘向转盘外侧弯曲生长
D. 若在实验①胚芽鞘伸长区右侧横向插入一云母片,则直立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
图①:由于盆是转动的,所以胚芽鞘受光是均匀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图②:由于盒子是转动的,只有当盒子开口转动至光侧,胚芽鞘才能接受光照,所以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图③:由于盆与盒子都在转动,所以当盒子的孔转到光侧,胚芽鞘才能接受光照,所以胚芽鞘向孔弯曲生长。
图④:胚芽鞘放置于转盘的一侧,无光条件,但匀速旋转,胚芽鞘向转盘内侧弯曲生长。
【详解】A、实验①只旋转盆,故胚芽鞘每一侧都能接受到光照,因此直立生长,实验②只有当盒上小孔转到向光侧胚芽鞘才能接受到光照,故向光弯曲生长,A错误;
B、实验③的胚芽鞘只有向孔一侧能接受到光照,故向孔弯曲,B正确;
C、实验④由于离心力的作用,生长素会向转盘外侧进行横向运输,胚芽鞘向转盘内侧弯曲生长,C错误;
D、若在实验①胚芽鞘伸长区右侧横向插入一云母片,则该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故会发生弯曲生长,D错误。
故选B。
14. 如图1是将某燕麦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幼苗生长的情况,图2是用不同生长素浓度分别对燕麦幼苗根和茎处理后的结果(根和茎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不会因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B. 图1中燕麦幼苗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
C. 若图1根Ⅰ侧生长素浓度对应图2中的a,则Ⅱ侧生长素浓度在a~b之间
D. 图1中燕麦幼苗茎的两侧对应图2中的生长素浓度均小于10-2ml·L-1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可知,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
分析图2: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敏感。
【详解】A、生长素发挥作用会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A错误;
B、由于重力作用,图1中燕麦幼苗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B错误;
C、若图1根I侧生长素浓度对应图2中的a,由于重力作用导致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且Ⅱ侧比I侧生长慢,起到抑制作用,故Ⅱ侧浓度大于10-4ml/L,C错误;
D、图1中燕麦幼苗茎的两侧的生长素浓度均促进茎的生长,故对应图2中的生长素浓度均小于10-2ml/L,D正确。
故选D。
15. 某兴趣小组探究了乙烯和脱落酸对野生型和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拟南芥黄化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时,需保证乙烯和脱落酸的浓度、用量及处理时间相同
B. 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乙烯的合成途径出现阻碍
C. 脱落酸能促进突变体拟南芥叶片黄化速度,但不能促进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速度
D. 乙烯对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的效果小于脱落酸对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的效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乙烯和脱落酸对野生型和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拟南芥黄化速度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处理类型,因变量是黄化速度,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为防止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在进行实验时,需保证乙烯和脱落酸的浓度、用量及处理时间相同。A正确;
B、结合图示可知.用乙烯处理时,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的黄化速度和自然状态下的相同,说明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的产生原因可能是乙烯的信号传递出现障碍,而不是乙烯的合成出现障碍,B错误;
C、对照自然状态下与脱落酸处理下两种拟南芥叶片黄化速度,说明脱落酸能促进两种拟南芥叶片黄化速度,C错误;
D、据图分析,乙烯处理野生型拟南芥,黄化速度较快,而用脱落酸处理野生型拟南芥,黄化速度较慢,故乙烯对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的效果大于脱落酸对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的效果,D错误。
故选A。
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作物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加快水果的长势和个头,可大量使用膨大素
B. 储存马铃薯和洋葱时可以使用青鲜素进行处理
C. 植物生长调节剂都能延长种子、芽及块茎的休眠
D.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与植物激素相类似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A、对西瓜、草莓、葡萄等使用一定浓度的膨大剂(也叫膨大素) ,会使水果长势加快个头变大,加快水果成熟,使其提前上市。但使用膨大剂的水果与正常水果相比,口感较差汁水较少,声味不足,而且不宜长时间储存,所以不能大量使用,A错误;
B、青鲜素对人体有副作用,会损害人体健康,储存马铃薯和洋葱时不可以使用青鲜素进行处理,B错误;
C、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与植物激素相类似作用的化学物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起不同作用,所以并非所有植物生长调节剂都能延长种子、芽及块茎的休眠,C错误;
D、与植物自身合成的植物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特点,D正确。
故选D。
17. 《农书》中记载“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齐名要术》中记载“冬至日前后,取小麦种子浸于户外井水,次日置于阴凉处晾干,每九日如此处理,共七次”,其中利用了春化原理。下列关于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韭黄的长成是由于光对其生命活动的调节
B. 小麦种子的处理过程利用的春化原理主要与温度有关
C. 光敏色素在细胞核内直接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生命活动
D. 植物体内的平衡石细胞能够感受重力作用,从而调节植物根尖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①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②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在受到光照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2、光敏色素引起的生理变化为:光信号→细胞感受光信号→光敏色素被激活,结构发生变化→信号转导→细胞核接受信号→调控特定基因表达→产生特定物质→产生生物学效应。
【详解】A、韭黄需要进行遮光处理,其长成是由于光对其生命活动的调节,A正确;
B、小麦种子的处理过程利用了春化原理,主要与温度有关,B正确
C、光敏色素通过改变结构将信息传递到细胞核从而影响植物基因的表达.并非直接在细胞核内影响该过程.C错误;
D、植物体内的平衡石细胞能够感受重力作用,从而调节植物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C。
18. 埋在土壤中的种子萌发时,幼苗下胚轴的顶端会形成“顶端弯钩”结构,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下胚轴顶部两侧的细胞中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如图所示为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m、n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差越大,下胚轴的倾斜角α越大
B.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导致其分布不均匀进而产生“顶端弯钩”
C. “顶端弯钩”的形成减小了子叶在出土过程中的机械伤害
D.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嫩芽中的生长素仅来源于芽的顶端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详解】A、m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n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由于m侧的生长素受重力影响持续横向运输给n侧,m、n两侧的生长素浓度差越大,n侧一般会受到更大的抑制作用,弯曲程度也越大,α角越小,A错误;
B、下胚轴细胞将重力信号转变成了运输生长素的信号导致生长素朝近地侧横向运输,使生长素不对称分布,进而产生“顶端弯钩”,B错误;
C、“顶端弯钩”的形成对胚芽有保护作用,因而减小了子叶在出土过程中的机械伤害,C正确;
D、种子发芽过程中也会产生生长素,不仅来自芽,D错误。
故选C。
19. CO是响应日照长度调控植物开花的重要基因;AP2 是种子发育的调控基因。为探究CO和AP2在光周期调控种子大小中的作用,研究人员以野生型拟南芥、CO 缺失突变型拟南芥、AP2缺失突变型拟南芥
开展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析柱状图可知,拟南芥为短日照植物
B. 短日照能够抑制拟南芥体内 AP2的表达
C. AP2的表达产物可能会抑制拟南芥种子的生长
D. 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可以感受光并起催化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光是一种信号,光照通过激活光敏色素,使其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特异信号,使细胞核基因的转录发生特定变化,从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由左图可知,CO缺失突变型拟南芥、AP2缺失突变型拟南芥在长日照、短日照时,种子大小没有变化,故研究结果表明,光周期调控种子大小与CO、AP2均有关。
根据左右图结果可知,光周期调控种子大小与CO、AP2均有关,短日照会抑制CO表达,从而AP2表达不受影响,AP2表达产物会抑制种子发育,短日照时,种子变小。长日照会促进CO表达,CO表达产物会抑制AP2表达,从而解除AP2表达产物对种子发育的抑制,长日照时,种子变大。
【详解】A、由图可知,拟南芥在短日照时种子变小,故拟南芥属于长日照植物,A错误;
B、由图可知,短日照后野生型AP2相对表达量增加,所以短日照能够促进拟南芥体内 AP2的表达,B错误;
C、短日照会抑制CO表达,而AP2表达不受影响,AP2表达产物会抑制种子发育,短日照时,种子变小,C正确;
D、光是一种信号,光照通过激活光敏色素,使其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特异信号,使细胞核基因的转录发生特定变化,从而引起生物学效应,光敏色素不起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C。
20.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矮壮素可能是通过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从而达到水稻抗倒伏效果
B.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大麦发芽后才能产生大量的α-淀粉酶
C. 乙烯利在pH 小于 3.5时会分解释放出乙烯,从而达到催熟水果的效果
D. 进行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实验时,需把插条浸泡在高浓度溶液一段时间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施用生长调节剂时,要综合考虑施用的目的、药物效果、药物毒性、药物残留、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在施用时,还要考虑施用时间、处理部位、施用方式等。
【详解】A、矮壮素对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因此,矮壮素可能是通过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从而达到水稻抗倒伏效果,A正确;
B、赤霉素能促进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即赤霉素诱导α-淀粉酶的产生,进而降低了营养物质的消耗,B错误;
C、乙烯利在pH<3.5时比较稳定,但随着溶液pH升高,它会分解释放出乙烯,乙烯具有催熟作用,C错误;
D、进行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实验时,需把插条浸泡在适宜浓度的2,4–D溶液一段时间,浓度高会抑制插条生根,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 小题,共50分。
21.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图1中Ⅰ~Ⅳ表示各个系统或组织,①②表示相关过程。图 2 表示人体组织局部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相关液体,细胞1、2所在位置是某些管道的横切面。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__,过程②表示__________,系统Ⅲ为__________。
(2)若图2表示的是肌肉组织的局部示意图,则氧气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细胞1表示__________,氧气分子从液体甲进入到该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
(3)下表为人体内环境的部分成分中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其中一个表示血浆。
其中表示图2 中液体甲的是__________(填“A”或“B”),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消化和吸收 ②. 重吸收 ③. 泌尿系统
(2) ①. 甲 ②. 毛细血管壁细胞 ③. 自由扩散
(3) ①. A ②. 图2中液体甲为血浆,与组织液相比,其中蛋白质含量更高,内环境组成成分 A中蛋白质含量最高,对应图2中的液体甲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①是消化吸收,②是重吸收;Ⅰ是呼吸系统,Ⅱ是消化系统,Ⅲ是泌尿系统,Ⅳ是皮肤。由图2判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细胞内液,细胞1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细胞2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小问1详解】
图1中过程①表示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②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系统Ⅲ为泌尿系统,代表的肾脏,结构Ⅳ为皮肤。
【小问2详解】
若图2表示的是肌肉组织的局部示意图,氧气需要通过血液运输,且氧气进出组织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因此,图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甲;细胞1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气体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因此,氧气分子从液体甲进入到该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小问3详解】
据表分析,液体A 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B的,而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在内环境中是最高的,所以图2中液体甲血浆是表格中的A液体。
22. 去甲肾上腺素(NE)由肾上腺髓质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作为神经递质使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如图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贮存、释放NE的示意图,突触前膜阳离子浓度上升会使
液体
Cl⁻
/
蛋白质
A
142
4.3
2.5
1.1
104
24
2
14
B
145
4.4
2.4
1.1
117
27
2.3
0.4
突触间隙中NE浓度上升。回答下列问题:
(1)NE与受体1结合后会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从而产生兴奋,产生兴奋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上述过程发生的信号转化是_________________。
(2)突触前膜的轴突末端会膨大,形成_________________,Ca2+进入后会____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NE的运出。
(3)图示突触结构处兴奋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外负内正 ②. 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使Na+内流,产生兴奋 ③. 化学信号→电信号
(2) ①. 突触小体 ②. 促进
(3) ①. 单向 ②. 神经递质只能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小问1详解】
NE与受体1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钠离子大量内流,进而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状态,实现了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变,从而产生兴奋,动作电位产生兴奋的机制可描述为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使Na+内流,产生兴奋,此时钠离子内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小问2详解】
突触前膜的轴突末端会膨大,形成突触小体,进而增大了与突触后膜的接触面积,结合图示可以看出,Ca2+进入后会“促进”NE的运出,进而促进兴奋的产生。
【小问3详解】
图示突触结构处兴奋传递的方向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实现兴奋的传递过程。
23. 化验单中的FT3和FT4是甲状腺激素的两种存在形式,均具有生物活性。某病人查阅资料了解到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大致过程如图所示,且甲状腺激素合成后以胶质的形式存在于甲状腺的滤泡腔内,储备量可保证机体50~120天左右的需求。在TSH的作用下,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胶质的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被加工后变成T3、T4后进入血液,即为FT3、FT4。下表是某人甲状腺功能三项化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医生看过化验单给出的诊断是该病人患有甲亢,依据是___;该患者体内细胞代谢速率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不患病时细胞代谢的速率。
(2)据图分析,临床上治疗甲亢可以用药物抑制___活性从而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且治疗甲亢时周期相对较长,根据题干推测原因是___。甲亢患者在饮食上需注意___。
(3)研究人员欲通过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选用了若干只健康且生理状况一致的小鼠、一定浓度的甲状腺激素、生理盐水等作为实验材料。请写出该研究人员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
项目名称
结果
参考范围
促甲状腺激素(TSH)
<0.005
0.27~4.2μIU/mL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33.52
2.8~7.1pml/L
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
62.54
12~22pml/L
结果:
实验思路:___;
预测实验结果:___。
【答案】(1) ①. FT3和FT4含量远高于正常值,TSH的含量低 ②. 大于
(2) ①.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 ②. 甲状腺滤泡腔内储存着大量胶质甲状腺激素,必须等其消耗完才能起效果 ③. 减少含碘食物的摄入
(3) ①. 实验思路:将若干只健康且生理状况一致的小鼠分为两组,(分别检测小鼠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的水平),然后向一组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另一组注射等量的甲状腺激素,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测两组小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合理即可) ②. 预测实验结果:注射甲状腺激素组小鼠与注射生理盐水组小鼠相比,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下降(或注射生理盐水组小鼠两次激素水平相似,注射甲状腺激素组小鼠注射后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下降)
【解析】
【分析】1、下丘脑分泌细胞所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刺激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高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
2、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小问1详解】
依据题干“化验单中的FT3和FT4是甲状腺激素的两种存在形式,均具有生物活性”,结合化验单表格中的FT3和FT4含量远高于正常值,TSH的含量低,诊断该病人患有甲亢(甲状腺激素过多);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该患者体内细胞代谢速率大于其不患病时细胞代谢的速率。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有两个途径:氨基酸合成甲状腺球蛋白进一步合成甲状腺激素;碘离子在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合成甲状腺激素,故临床上治疗甲亢可以用药物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性从而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依据题干,治疗甲亢时周期相对较长,推测其原因是甲状腺滤泡腔内储存着大量胶质甲状腺激素,必须等其消耗完才能起效果。甲亢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必需要碘,故在饮食上需注意减少含碘食物的摄入。
【小问3详解】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细胞所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刺激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研究人员欲通过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故实验需要控制小鼠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一组甲状腺激素过量,一组甲状腺激素含量正常,故实验思路为:将若干只健康且生理状况一致的小鼠分为两组,(分别检测小鼠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的水平),然后向一组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另一组注射等量的甲状腺激素,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测两组小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的水平。预测实验结果:注射甲状腺激素组小鼠与注射生理盐水组小鼠相比,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下降(或注射生理盐水组小鼠两次激素水平相似,注射甲状腺激素组小鼠注射后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下降)。
24. 2023年6月29日,沈阳市报告1例疑似猴痘病毒感染病例,该病例经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检测结果为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经临床专家组会诊,7月3日,诊断为猴痘病毒感染确诊病例。回答下列问题:
(1)猴痘病毒进入人体内环境后,会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离不开B细胞的活化,其活化的信号是①___,②___;活化后的B细胞进一步增殖分化为___,从而产生抗体,抗体的作用是___。
(2)若抗体不能完全清除入侵体内的猴痘病毒,一部分病毒就会侵入细胞内,此时需要机体调动细胞免疫过程,在该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___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是___。
(3)若某人康复后不幸地被猴痘病毒再次感染,体内的___会迅速增殖分化为相应的免疫细胞进行免疫,该过程与第一次免疫相比,特点是___(答两点)。
【答案】(1) ①. 猴痘病毒与B细胞接触 ②.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③. 浆细胞 ④. 与猴痘病毒结合,抑制猴痘病毒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 ①. 细胞因子 ②. 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猴痘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3) ①. 记忆细胞 ②. 免疫过程更快、免疫效果更强、产生抗体多
【解析】
【分析】①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同时可以通过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接受两个信号后,同时接受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开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②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细胞后,首先需要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使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使其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会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
【小问1详解】
猴痘病毒进入人体内环境后,会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在体液免疫中,猴痘病毒与B细胞接触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在这两个信号刺激下,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的作用是与猴痘病毒结合,抑制猴痘病毒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小问2详解】
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猴痘病毒进入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相应信息后,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猴痘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小问3详解】
若某人康复后不幸地被猴痘病毒再次感染,体内会迅速启动二次免疫机制,此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相应的免疫细胞进行免疫。二次免疫过程与第一次免疫相比,特点是:免疫过程更快、免疫效果更强、产生抗体多。
25. 多年生植物甲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植物乙的危害。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科研人员选用不同稀释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M对植物甲和乙进行喷施处理,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曲线1:稀释浓度为1/100:曲线2:稀释浓度为1/200;曲线3:稀释浓度为1/400;曲线4:对照组
(1)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___________(填“催化”或“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在进行该实验之前,通常需要先进行次预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____。预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
(3)图示植物生长调节剂M与植物激素___________的生理作用相似,该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___。据图分析,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植物生长调节剂M的稀释浓度应选用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4)已知植物甲果实采收期一般在10月,植物乙的果实成熟期为当年10月到次年2月,则喷施植物生
长调节剂M应选择的时期为___________。
【答案】(1)调节 (2) ①. 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②. 植物生长调节剂M的浓度(和处理时间)
(3) ①. 脱落酸 ②. 根冠、萎蔫的叶片 ③. 1/400 ④. 该浓度下植物甲的落叶率较低,但植物乙的落叶率较高
(4)植物甲果实采摘后,植物乙果实大量成熟前(或10月之后到次年2月之前)
【解析】
【分析】左图表示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M对甲的影响,浓度高落叶率提高,和对照组4比较,3的落叶率低,是较适宜浓度;右图表示植物生长调节剂M对乙的影响,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落叶率高更好。
【小问1详解】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类似,均为信息分子,对植物有调节作用。
【小问2详解】
为减少盲目性,应在正式实验前进行预实验,进行预实验目的是探究实验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等;由题干“选用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 M 对甲、乙进行喷施”知,预实验自变量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和处理时间)。
【小问3详解】
由图知,稍物生长调节剂 M 能促进叶的脱落,因而植物生长调节剂 M 与植物激素脱落酸生理功能相似;脱落酸主要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施加植的生长调节剂 M 对甲和乙可能都会造成影响,为抑制乙的传播和蔓延,结合图可知,植的生长调节剂 M 稀释浓度1/400时,对乙造成的落叶影响大,故应选择稀释浓度1/400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M 。
【小问4详解】
应在10月甲果实采收后,植物乙果实大量成熟前,即10月之后到次年2月之前,进行喷酒 M ,理由是此时不影响甲果实产量而抑制了乙的繁殖。
2024朔州怀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朔州怀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
2024朔州怀仁九中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朔州怀仁九中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