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高一(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含解析)
展开1.下列表述中,说法错误的是
( )
A. 质点是忽略大小和形状的理想物理模型,一个物体是否能看作质点,与自身的体积大小没有直接关系
B.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
C. 利用光电门无法求出瞬时速度的精确值
D. 物体在进行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和路程是相同的
2.2023届亚运会于9月23日在杭州盛大举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投掷铅球项目中,铅球在达到最高点后,铅球做自由落体运动
B. 开幕式上,中国方阵队整齐划一的前进,以方阵队其中一名成员为参考系,其余成员是运动的
C. 在跳水运动中,可以将运动员看成质点
D. 加速度是衡量短跑运动员能力的重要标准,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就越快
3.某同学早上骑自行车上学,其早上6:40从家中出发,6:50时经过一电线杆的速度大小为4m/s,5s后经过下一电线杆的速度大小为6m/s。已知两电线杆之间为平直路面,两电线杆间的距离为40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6:40”和“6:50”表示的是时间间隔
B. 该同学通过两电线杆之间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C. 该同学在两电线杆之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5m/s
D. 该同学在两电线杆之间运动的平均加速度为0.4m/s2
4.一质点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经直线上的A、B、C三点,已知质点在AB、BC段运动的时间均为2s,在A、B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1=8m/s,在B、C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2=4m/s,则质点的加速度为( )
A. 4m/s2B. −2m/s2C. −4m/s2D. 1m/s2
5.甲车和乙车从同一位置出发沿平直公路行驶,它们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分别为如图所示的直线甲和曲线乙,t=3s时,直线甲和曲线乙刚好相切,有关两车在0∼5s内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在t=3s相距最远,最远距离小于7m
B. t=1s时,两车距离为2.5m
C. t=2s时,乙车的加速度大于2m/s2
D. 乙车始终做加速运动,且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6.屋檐上每隔一定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6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落到地面,并且第5滴与第3滴分别位于高0.4m的窗子的上、下沿,g取10m/s2,则( )
A. 时间间隔为0.2s
B. 屋檐离地面高度为1.25m
C. 第4滴与第2滴水的距离也为0.4m
D. 第一滴水刚好落到地面时,第四滴水的速度大小为40m/s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7.如图所示,甲同学用手拿着一把长80cm的直尺,并使其处于竖直状态;乙同学把手放在直尺0刻度线位置做抓尺的准备,某时刻甲同学松开直尺,直尺保持竖直状态下落,乙同学看到后立即用手抓直尺,手抓住直尺位置的刻度值为40cm;重复以上实验,乙同学第二次手抓住直尺位置的刻度值为20cm。直尺下落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状态。若从乙同学看到甲同学松开直尺,到他抓住直尺所用时间叫“反应时间”,取重力加速度g=10m/s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乙同学第一次抓尺的“反应时间”约为0.1s
B. 乙同学第二次抓住直尺之前的瞬间,直尺的速度约为2m/s
C. 若某同学的“反应时间”大于0.5s,则用该直尺将无法用上述方法测量他的“反应时间”
D. 若将尺子上的长度值改为对应的“反应时间”值,则可用于直接测量“反应时间”
8.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沿一直线运动,甲的x−t图像和乙的v−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6s内,甲做往返运动、乙做单向直线运动
B. 0−6s内,甲、乙两物体位移大小都为零
C. 第4s内甲、乙两物体速度方向相同
D. 第2s末到第4s末甲的位移大小为8m,乙的位移大小为4m
9.某人站在五楼阳台上,以相同速率同时将两小球抛出,其中小球1竖直上抛,小球2竖直下抛,两小球速度变化量分别为Δv1和Δv2,不计空气阻力,两小球落地时( )
A. Δv1>Δv2
B. Δv2>Δv1
C. 如果该人站在四楼阳台上,以同样的速率和方式抛出两个小球,落地时间差Δt变小
D. 如果该人站在四楼阳台上,以同样的速率和方式抛出两个小球,落地时间差Δt不变
10.甲、乙两玩具汽车同向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某时刻作为计时起点。此时两车相距1m,两车均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图像xt−t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是8m/s2B. t=1s时,甲的位移x甲=8m
C. t=0.5s时两车相距最远D. 该图像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是位移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11.如图所示是研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装置。
(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释放,并且给予其一定的初速度;
B.调节滑轮高度,使细绳与木板平行;
C.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D.实验时需要接上8V的直流电。
(2)下图所示为在实验中打出的纸带,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纸带的__________(填“左瑞”或者“右端”)与小车相连。D点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__,加速度a=__________(用相应的符号表示,其中加速度的表示需要尽量减小误差)
12.某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重力加速度后,想用手机曝光来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拍摄结果如下图所示。
(1)实验开始之前,兴趣小组要选择实验用的小球,小组找来了如下小球,其中最合适的是__________;
A.塑料球 B.小钢球 C.实心木球 D.泡沫球
(2)如图所示展示的为兴趣小组拍得的频闪照片的一部分,发现每个频闪点相对于所在砖的位置均相同,并且测得每块砖的高度为0.39m,手机曝光时间间隔为0.2s,则当地重力加速度g=__________m/s2,小球到达位置3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m/s;(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照片中位置1__________(选填“是”“不是”或“不确定”)小球自由下落的初始位置。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3.9月26日,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正式开幕,搭载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DGPS等多种车载传感器的合肥园博园内的安凯无人驾驶巴士亮相园博会,并收到一致好评。无人驾驶巴士在行驶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于是立即刹车,刹车时该巴士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x=10t−20t2,(位移x单位为m,时间t的单位是s)求:
(1)无人驾驶巴士在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和初速度大小;
(2)无人驾驶巴士刹车的位移。
14.10月8日上午,株洲市第二中学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拉开了帷幕,在本次运动会中,最受师生关注的是4×400米接力赛,在接力比赛过程中,交接棒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已知甲、乙运动员在加速后可以保持8m/s的速度跑完全程。假设乙在起跑到接棒的这一加速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不变且为2m/s2。在比赛中设有接力区,乙站在接力区的前端,接力区总长L=32m,甲、乙相遇即完成交接棒。在某次比赛训练中,甲保持8m/s的速度朝乙跑去,求:
(1)在距离甲12m时,乙开始起跑,接棒处距离接力区前端的距离;
(2)为了成绩理想,需要乙恰好和甲速度相同时完成接棒,则乙需要在甲距离接力区前端多远时起跑;
(3)在(2)的条件下,棒在接力区的总时间为多少。
15.在距离水平地面H高处有甲、乙两个小球,某人先静止释放甲小球,过了时间t后静止释放乙小球(甲,乙不会相撞),假设小球在与水平地面碰撞后,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反向。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且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
(1)两小球到达地面前一瞬间的速度大小;
(2)若甲、乙两小球第一次相遇在h=H4处,且此时甲仅落地一次,乙尚未落地,求t;
(3)在(2)的前提下,求出两小球相遇时各自的速度(用H和g表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质点是忽略大小和形状的理想物理模型,一个物体是否能看作质点,与自身的体积大小没有直接关系,故A正确,不满足题意要求;
B.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故B正确,不满足题意要求;
C.利用光电门只能求出挡光过程的平均速度,无法求出瞬时速度的精确值,故C正确,不满足题意要求;
D.物体在进行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但位移和路程是不同的两个物理量,所以不能说位移和路程是相同的,故D错误,满足题意要求。
故选D。
2.【答案】D
【解析】A.铅球在达到最高点后,因存在水平方向的速度,故会做匀变速曲线运动,故A错误;
B.方阵队在行走过程中,以其中一名队员为参照物,其他队员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B错误;
C.研究运动员的跳水动作时,运动员自身的姿态和形状直接影响观察结果,所以不可以把运动员看成质点,故C错误;
D.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越快,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D
【解析】A.“6:40”和“6:50”表示的是时刻,故A错误;
B.由题意不能确定该同学通过两电线杆之间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该同学在两电线杆之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xt=405m/s=8m/s,故C错误;
D.该同学在两电线杆之间运动的平均加速度为a=Δvt=6−45m/s2=0.4m/s2,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B
【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该段过程的平均速度,则A、B间中间时刻速度为v′1=v1=8m/s,B、C间中间时刻速度为v′2=v2=4m/s,则质点的加速度为a=v′2−v′1Δt=4−82m/s2=−2m/s2。
故选B。
5.【答案】C
【解析】A.在0∼5s内,除了t=3s时,两车速度相等,其他时刻都是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甲、乙两车的距离一直在增大,可知t=3s时两车不是相距最远,故 A错误;
D.根据v−t图像的切线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乙车一直做加速运动,且加速度一直减小,故 D错误;
B.甲车做匀加速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a甲=ΔvΔt=8−23m/s2=2m/s2,t=1s时,甲通过的位移大小x=v0t+12a甲t2=2×1m+12×2×12m=3m,由于t=1s时,乙开始运动,可知此时两车距离为3m,故 B错误;
C.根据v−t图像可知t=3s时,乙车的加速度为a乙=Δv′Δt′=8−23m/s2=2m/s2,则t=2s时,乙车的加速度大于2m/s2,故 C正确。
故选C。
6.【答案】B
【解析】A.设第3滴水的位移为x3,第5滴水的位移为x5,水滴落下的时间间隔为T,由h=12gt2,得x3=12g3T2,x5=12gT2,则x3−x5=0.4m,解得T=0.1s,故A错误;
B.第1滴下落时间为t1=5T=0.5s,屋檐离地面高度为h=12gt12=12×10×0.52m=1.25m,故B正确;
C.第4滴与第2滴水的距离为h24=h2−h4=12g4T2−12g2T2=0.6m,故C错误;
D.第一滴水刚好落到地面时,第四滴水的速度大小为v4=gt4=g×2T=2m/s,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BCD
【解析】A.由题可知,设下落的距离为x,反应时间为t,则有x=12gt2,解得t= 2xg,第一次x=0.4m,解得t1=0.2 2s≈0.28s,乙同学第一次抓尺的“反应时间”约为0.28s,故A错误;
B.乙同学第二次抓住直尺的瞬间,速度为v= 2gx2= 2×10×0.2m/s=2m/s,故B正确;
C.若x=0.8m,则根据t= 2xg可知t=0.4s,直尺下降时间为0.4s,而某同学的“反应时间”大于0.5s,故不能用该直尺测量,故C正确;
D.根据t= 2xg可知,直尺下落的距离与“反应时间”之间存在函数关系,若将尺子上的长度值改为对应的“反应时间”值,则可用于直接测量“反应时间”,故 D正确。
故选BCD。
8.【答案】BC
【解析】A.位移—时间图像斜率表示速度,0−2s甲物体速度为正值,2s−4s甲物体速度为负值,4s−6s甲物体速度为正值,故甲做往返运动,乙物体0−3s速度为正值,3−6s速度为负值,乙也做往返运动,故A错误;
B.0~6s内,根据甲图可知甲的位移x甲=0,根据v−t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0~6s内乙物体的位移为0,故B正确;
C.根据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第4s内甲的速度为负;由v−t图象可知第4s内乙物体速度为负,则第4秒内甲、乙两物体速度方向相同,故C正确;
D.在x−t图象中,根据位移等于纵坐标的变化量,可知2~4s内甲的位移为:x甲=−4m−4m=−8m,即第2s末到第4s末甲的位移大小为8m,由v−t图象面积表示位移,可知乙的位移大小为零,故D错误。
故选BC。
9.【答案】AD
【解析】AB.两球从同一位置以同一速率v0分别上抛和下抛,则落地时的速度相同,设为v,则竖直下抛的小球的变化量为Δv2=v−v0,竖直上抛的小球的速度变化量为Δv1=v+v0,则竖直向上抛出的小球Δv更大,则Δv1>Δv2,故A正确,B错误;
CD.无论人站在几楼的阳台上,只要同样的速率和方式抛出两个小球,则两球落地的时间差均为Δt=2v0g不变,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10.【答案】AB
【解析】A.根据图像可知,乙车的xt与t的关系式为xt=4t+4,整理可得x=4t+4t2,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关系x=v0t+12at2,可知乙车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v0乙=4m/s,a乙=8m/s2,故A正确;
B.根据图像可知,甲车的xt与t的关系式为xt=8t,整理可得x=8t2,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关系x=v0t+12at2,可知甲车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v0甲=0,a甲=16m/s2,则t=1s时,甲的位移为x甲=12a甲t2=12×16×12m=8m,故B正确;
C.由于一开始甲车在前,乙车在后,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而甲车的加速度大于乙车的加速度,可知一开始甲乙两车距离先减小,当两车速度相等时,则有v=a甲t′=v0乙+a乙t′,解得t′=0.5s,v=8m/s,此过程两车的位移分别为x′甲=v2t′=82×0.5m=2m,x′乙=v0乙+v2t′=4+82×0.5m=3m,由于x′乙−x′甲=1m,可知t=0.5s时两车刚好相遇,距离最小,故 C错误;
D.根据v−t图像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等于位移,由于xt不是瞬时速度v,所以xt−t图像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不是位移,故 D错误。
故选AB。
11.【答案】(1)BC (2)左端 x3+x42T x4+x5+x6−x1+x2+x39T2
【解析】(1)A.实验目的是研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只要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即可,对于初速度没有要求,故A错误;
B.实验时,需要调整滑轮高度使细绳与木板平行,故B正确;
C.为了提高纸带利用率,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故C正确;
D.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交流电源,故D错误。
故选BC。
(2)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左密右疏,所以是纸带的左端与小车相连。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vD=x3+x42T。
根据公式Δx=aT2,解得a=x4+x5+x6−x1+x2+x39T2。
12.【答案】(1)B (2)9.75 8.78 不是
【解析】(1)为减小空气阻力对实验造成的误差,需要选择密度较大的小钢球来做实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相对较小。
故选B。
(2))根据h34−h12=2gT2可得g=h34−h122T2=5d−3d2T2=dT2=。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该段过程的平均速度,则小球到达位置3时的速度大小为v3=h242T=9d2T=9×0.392×0.2m/s≈8.78m/s。
由图可知h12:h23:h34=3d:4d:5d=3:4:5,如果照片中位置1是小球自由下落的初始位置,则有h′12:h′23:h′34=1:3:5≠h12:h23:h34,可知照片中位置1不是小球自由下落的初始位置。
13.【答案】解:
(1)刹车时该巴士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式为x=10t−20t2
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关系x=v0t+12at2
可得v0=10m/s,a=−40m/s2
可知无人驾驶巴士在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40m/s2,初速度大小为10m/s。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速度关系可得2ax=0−v02
解得无人驾驶巴士刹车的位移为x=0−1022×(−40)m=1.25m。
【解析】见答案
14.【答案】解:
(1)设乙运动员加速到交接棒时运动时间为t1,
则在甲运动员追击乙运动员的过程中,有s0+12at12=vt1
代入数据得t1=2s或t1=6s,
乙运动员加速的最大时间为tm=va=82s=4s
因t1=6s>tm,故舍去,
接棒处距离接力区前端的距离为x=12at12=12×2×22m=4m。
(2)为了成绩理想,需要乙恰好和甲速度相同时完成接棒,设乙需要在甲距离接力区前端s1时起跑,
可得s1+12at22=vt2,v=at2
解得t2=4s,s1=16m。
(3)棒在接力区的总时间为t=Lv=4s。
【解析】见答案
15.【答案】解:
(1)两球均做自由落体运动,则v2=2gH,解得v= 2gH。
(2)甲、乙两小球第一次相遇在h=H4处时,乙的位移大小为x1=H−h=34H,其中x1=12gt12,故t1= 3H2g
而甲落地后又上升了h=H4的高度,其中H=12gt22,h=vt3−12gt32,则有h=vt3−12gt32=14H,故t3= 2Hg− 3H2g或t3= 2Hg+ 3H2g(舍去),则t=t2+t3−t1= 2Hg+ 2Hg− 3H2g− 3H2g=(2− 3) 2Hg。
(3)相遇时甲的速度大小为v甲=v−gt3= 3Hg2,方向竖直向上。乙的速度大小为v乙=gt1= 3Hg2,方向竖直向下。
【解析】见答案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高一(下)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高一(下)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一(上)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一(上)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