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3 测量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学生之前已经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而且通过操作、体验已经建立了具体的表现。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的问题,所以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的。
虽然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与毫米、分米安排在同个单元,但千米的教学有其特殊性。
1.学生无法实际测量1千米,难以建立概念的模型。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教学可以借助生活的物品进行体验、感悟。但千米不同,虽然生活中有很多千米的运用,但千米无法直接看见,无法直接画出。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运用都是抽象的,无法触碰和难以感知的。
2.千米的空间观念建立要靠学生想象、推理来完成,而现阶段学生的推理能力还比较薄弱,空间上的推理和叠加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教学时教师无法直接给学生呈现1千米,即使呈现了学生也无法直接感知,只能通过“1千米=1000米”的知识点,然后借助10个100米,5个200米或4个250米来间接感悟1千米,建立1千米的概念。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决定带领学生开展“1千米有多长?”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测量、推理、体验和实践,从而丰满对千米的认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驱动性问题
1.“千米”离我有多远?
2. 1千米到底有多长?
3. 我的1千米生活圈在哪里?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1000米;
2.通过不同的途径真正体验“1千米”有多长,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品质;
3.联系实际走进生活,培养实际生活能力和探索精神。
学习重难点
认识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1000米;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品质;
前期准备
1.自由组队,制定活动分工表。三年级学生虽然平时有小组合作的经验,但户外探索实践还是首次,为了让团队的体验能够更加高效,小组内的分工必须明确。在小组队员自主认领的基础上,组长统筹安排,最终由老师把关确认。
2.立足问题,找寻生活连接点。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汽车的时速、高速公路上的路程指示牌、两个城市间的距离、黄河与长江的长度等等,这些素材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千米”的认识,但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因此,先让学生通过生活记录、父母沟通、网络搜索等途径感受千米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初步形成对“千米”的印象。
3.搭建支架,弥补知识断层处。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相邻间的进率均为10,而千米与米的进率是1000。1千米无法通过看、画、摸等方式进行概念的建立,单纯借助米,由于进率太大,也很难帮助学生建立千米的概念,因此要寻找更适合的媒介帮助学生进行体验,200米、250米、400米等都是合适的载体,在校园中也比较容易实现。
教学过程
一、对接生活,初步认识千米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好多长度单位,你能有序地把它们请出来吗?
师:今天我们要继续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之前已经让大家了解了“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你都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看着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确实“千米”就在我们身边,用处非常广,而且它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
二、小组讨论,确立探索方案
师:既然千米这个单位这么大,1千米这么长,那有什么办法能帮我们来了解1千米呢?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1千米到底有多长?”。
师:根据前期测量的数据,你打算怎么探究呢?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分享,小组最终形成一份可行的探究方案。
各组活动方案:
师:大家的构想都非常好!
三、借助桥梁,丰满千米概念
1.分组进行实践。
师:接下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构想分头行动,真正体验1千米的长度。
要求:(1)活动时间25分钟,时间一到立即回到教室;
(2)合理安排好时间,及时记录数据;
(3)活动时听组长指挥,注意安全!
2.小组汇报成果。
师:通过活动,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谁来分享一下?
生1:绕着操场走一圈426步,用时154秒。通过走路200米的测量,我们可以算出走1000米是5圈,需要花的时候是5×154 =770(秒),大概需要约12多分钟。走完1000米的步数是5×426步,约2000多步。
生2:我们走100米花了1分40秒,所以我们算出走1千米需要16分钟多;然后我们小组的B同学快速跑了一下,只用了20秒,这样算下来跑上一千米,大概需要3分钟多。
师:对于他们的测量结果,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3:他们走的时间和我们差不多,虽然慢了点。但跑1千米没那么快吧?
生4:跑步和走路不一样,走路累了速度变化不大,但跑步会越跑越慢。所以应该在3分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
师:把掌声送给他,考虑问题太全面了。看来我们得到数据之后不能简单地加加乘乘,还要分析它背后的原因。恭喜大家,每组的活动都成功了,有的小组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并且有自己的思考。
3.估一估,从家到学校大约多少米。
师:通过活动,我们对1千米有了更深的认识,你能利用今天测量的结果估一估你每天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多少米吗?
师:今天回去大家可以自己试着测一测,看看到底多少米。
四、拓展延伸,运用于生活
1.以你家为起点,到哪里是1千米?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2.请爸爸妈妈这1千米,如果骑自行车、骑电瓶车、开小汽车分别用多长时间呢?
3.刚才从你家出发,找到了1千米地方。你能绘制你的2千米生活圈吗?
学习成果与评价
1. 以家为单位,绘制自己的1千米生活圈。
放学之后,学生根据课堂中走1千米和跑1千米的经验,以家为中心,通过计时或数步子,找到离家1千米的地方,并在地图上标记出来。下图是学生借助导航找到以自己家(虹都小区)为中心,往东、西、北三个方向距离家1千米的地方,打造1千米生活圈。
2. 撰写“1千米有多长”的活动报告或心得体会。
活动之后,学生们通过活动报告的形式记录今天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从文章的内容来看,本次的活动体验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根据“1千米=1000米”的关系,通过100米、200米走的时间和步数推算出1千米的时间和步子,来帮助自己体验1千米。每个学生在报告中提到这样的活动课十分有趣,让他印象深刻。
生1:我们一个小组有4个人,其中一个人来计时,然后计时的那个人和其他三个人一起去走。计时开始了,我最先开始走,走着走着,我就走完了200米,大约用时3分10秒,大约480步。我休息了5分钟,并且把这些数据记录了下来,接着继续走400米,用时大约6分钟,约810步。走完400米,我已经满头大汗了。终于,我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走了1000米,也就是一千米。一听到这个数字,我的眼珠子都要飞出来了。不过,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咬牙也要去做。这次,我大约走了2000多步,大约10分钟。走完这一次,我嘴巴都干了。一回到教室,就拿起水杯咕噜咕噜喝了很多水。
生2:这次我体会到一千米是多长。一千米是学校操场跑道长度的五倍,如果按照平常行走的速度来讲,200米历时约3分30秒到4分钟,那走一千米大概需要17分30秒到20分钟;如果是跑上一千米,大概需要5分钟。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次教学实践充分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收集、整理资料,把自己融入数学问题当中,通过多形式的体验建立千米的概念,并为以后自主研究数学问题建立模式。
1. 这是一次综合又深入的实践。本次自主探究活动告别了以往直接告知“1千米=1000米”的模式,而是借助这条关系,让学生通过测量、走、坐车等多形式的体验感悟1千米。学生们不但进一步理解了“1千米=1000米”的关系,让“1千米有多长”的概念更加丰满,而且融合了时分秒、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推理等知识,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这是一次愉快又自主的体验。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是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给学生收,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本次自主探索活动,无论是前期的方案制定、实地测量,还是后面的数据整理、分析讨论,整个过程学生都是高度参与、自主探索的。学生们为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而高兴,为能够聆听同学带来的汇报而专注,为能够实地测量而兴奋。
3.这是一次全面又真实的发展。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自行查找资料、做PPT、自行组织测量和汇报、自主对数据进行分析……每一项活动都需要学生综合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而且小组之间,每一位学生都发挥自己的长处,通过集体的交流与分享,小组式的分工与合作,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自主探索和体验中学习和领悟,获得成功和自信。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实践,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才能让他们综合运用自己的所学、所知、所想,在小组中分享、交流和合作,真正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自主活动,探索新知,当堂训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自主活动,探索新知,当堂训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人教版千米的认识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人教版千米的认识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出示地图,引出“千米”,联系生活,建立表象,课堂演练,巩固概念1,了解用途,体会价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