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课件(16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城镇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7人口与城镇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七人口与城镇,高考解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命题点一人口,思维点拨,命题点三城镇化,城市的辐射功能,热点聚焦7传统文化,传统民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山东高考)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1)~(3)题。
(1)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A.老年人口比重大B.老年人口数量大C.劳动人口比重大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
【命题解读】 该题组以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为情景材料,考查我国地级市人口迁移状况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体现了对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高考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1.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方法(1)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分析迁移人口的构成特点对比分析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做到分析判断有依据。如下表:
2.巧析人口迁移的影响(1)从地理环境的变化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利于迁入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大环境压力;也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减轻环境负担;促进迁入、迁出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从城镇发展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为城镇注入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镇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居住小区,促进了郊区城镇化的进程。
(3)从就业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某地人口的大量迁入,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迁入地就业结构的变化。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配备;老年人口的大量迁入,则应增加老年护理、保健等相关工作人员的比重。(4)从人口问题产生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往往会导致某地人口结构的变化,引发某地人口问题的出现。如我国农村人口的大量外迁,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明显,“留守家庭”问题突出;某地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吸引大量男性人口迁入,引发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的出现。
3.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1)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2)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3)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4)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
(5)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6)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7)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老龄事业,打造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
考向一 以我国人口政策调整为背景材料考查我国人口增长及影响因素(2023·贵州铜仁模拟)在人口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及时进行人口政策调整,2013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下图为2011—2018年不同受教育程度流动妇女的二孩生育率。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流动妇女二孩生育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学历较高的流动妇女的二孩生育率始终低于学历较低的流动妇女B.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使各学历流动妇女二孩生育率均明显提高C.各学历流动妇女的二孩生育率均在2017年达到峰值D.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使各学历流动妇女二孩生育率都有提高2.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造成不同学历流动妇女二孩生育率差距缩小的根本因素是( )A.生育成本 B.受教育程度C.婚育年龄 D.政策支持
3.为提高流动妇女二孩生育率,未来我国应将重心放在( )A.持续调整人口生育政策B.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C.提高妇女的受教育程度D.将法定婚育年龄提前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2018年大专及以上学历流动妇女的二孩生育率超过高中及中专学历流动妇女的二孩生育率,A错误;单独二孩政策于2013年实施,2013—2015年各学历流动妇女二孩生育率并未出现明显提高,B错误;除大专及以上学历之外其他学历二孩生育率均在2017年达到峰值,而大专及以上学历流动妇女则在2018年达到峰值,C错误;全面二孩政策于2015年实施,2016年开始各学历流动妇女二孩生育率都有所提高,D正确。第2题,2017年以后,除了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流动妇女外,其他不同受教育程度流动妇女的二孩生育水平均出现了下降。受教育程度高的流动妇女二孩生育水平维持平稳,并逐渐接近受教育程度低的流动妇女的生育水平。
可能的原因是受到生育成本的约束,受教育程度低的流动妇女的二孩生育意愿较弱,受教育程度高的流动妇女由于拥有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更丰富,在二孩生育上的动力更强,故导致不同学历流动妇女二孩生育率差距缩小,A正确。第3题,由图可知,人口政策的调整对二孩生育率的提高作用不显著,A错误;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能会导致婚育年龄推后及生育意愿下降,C错误;提前婚育年龄对二孩生育率的影响较小,D错误;目前育儿成本高、时间精力投入与收入水平的矛盾等现实性问题是造成流动妇女生育二孩的主要阻力,针对性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才能有效地将这一部分生育意愿释放出来,B正确。
考向二 结合区域统计图表考查老龄化问题及成因(2023·广东统考二模)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研究显示,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水平与全国差异较大,大湾区内部老龄化水平差异也较明显:下图示意粤港澳大湾区与广东省及全国的老龄化水平对比,下表示意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水平。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a、b、c分别表示( )A.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全国B.粤港澳大湾区、全国、广东省C.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全国D.广东省、全国、粤港澳大湾区5.与东莞相比,广州老龄化水平更高,主要是因为广州( )A.迁入人口数量更少 B.迁出人口数量更多C.出生人口比例更小 D.户籍人口比例更大
【解析】 第4题,结合材料分析,广东省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迁入,因此广东省的人口老龄化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而粤港澳大湾区又是广东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迁入广东的年轻人口主要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老龄化比广东省低;综上分析可知,c的老龄化水平最高代表全国,a的老龄化水平最低代表粤港澳大湾区,b代表广东省,C正确。第5题,与东莞相比,广州老龄化水平更高,主要是因为广州户籍人口比例更大,人口更多,D正确,广州经济较东莞发达,迁入人口数多,迁出人口数量少,A、B错误,两地出生人口比例不是影响老龄化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C错误。
命题点二 乡村与聚落空间结构
(2023·海南高考)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2)右图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
【命题解读】 该题组以岭南古村落结构为命题探索情境,考查聚落空间结构特征,考查了考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体现了高考考查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1.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1)按照土地利用类型,乡村可分为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和公共用地区等,还包括等级较低、规模较小的商业用地区。(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等规模相对较小,生产区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等点缀其间。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①由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转变为统一规划的居住区;②以道路为空间骨架,功能分化逐渐明显。(4)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的优点①能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提高人们的幸福感;②体现社会公正;③既保护传统文化又孕育新文化。
2.掌握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判读方法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的大小、距市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表所示。
3.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思路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1)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2)根据图中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3)注意高级住宅区和风景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4.分析城乡规划的重要思考角度(1)地域结构——城乡聚落的地域形态(集中式、条带式或放射式、组团式)。(2)空间结构①乡村土地利用: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②城镇建设用地功能区:商业规划、工业规划、居住规划、其他功能区规划。交通设施:潮汐车道、轨道交通、交通圈等。服务设施:防护带、绿化带;污水站、垃圾站;学校、医院、公园;生态环境建设(林地、湿地、风道)等。(3)产业规划:服务业与制造业区位变化,高科技制造业规划等。(4)人口规划: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等。(5)地域文化特色景观的保护与传承。
考向一 以区域乡村聚落分布为切入点考查聚落演化及影响因素(2023·福建宁德模拟)传统乡村聚落多呈现从分散到密集的演化过程。下表示意2018年重庆市H区和江西省T县的传统乡村聚落分布特征。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两地传统乡村聚落密度与规模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气候 ②地形 ③河流 ④植被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图示意两地传统乡村聚落的不同演化阶段,其中表示江西省T县密集阶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两地传统乡村聚落由分散趋向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A.垦殖拓展 B.文化冲突C.交通发展 D.社会动荡【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重庆市H区聚落密度大,平均间距小,平均规模小,住户少;而江西省T县聚落密度小,平均间距大,平均规模大,住户多;可知重庆市H区地形崎岖,平地少,水源充足,聚落密度大,规模小;江西省T县地形平坦,水源较少,聚落规模大,密度小,故影响两地传统乡村聚落密度与规模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河流,②③正确;两地气候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差别不大,①错误;植被对聚落分布影响小,④错误,选D。
第2题,据表可知江西省T县聚落密度较小,聚落规模大,平均间距大,平均规模大,住户数较多,故表示江西省T县密集阶段的是②,B正确。第3题,两地传统乡村聚落由分散趋向密集的主要原因是垦殖拓展,耕地规模扩大,集中连片,使聚落由分散趋向集中,A正确;交通发展会促进聚落规模扩大,不会由分散趋向集中,C错误;文化冲突、社会动荡与聚落发展关系不大,B、D错误。
考向二 结合高铁站点建设考查城市空间模式及特点(2023·广州二模)围绕高铁站点而建的高铁新城可以促进中心城区发展,影响城镇空间布局。高铁新城与中心城区形成了副中心式,双城式和飞地式三种空间模式(下图)。据此完成4~6题。
4.甲、乙、丙三种模式分别表示( )A.双城式、副中心式、飞地式B.飞地式、双城式、副中心式C.副中心式、双城式、飞地式D.飞地式、副中心式、双城式5.三种模式中,高铁新城对中心城区起促进作用( )A.最小的是甲模式 B.最小的是乙模式C.最小的是丙模式 D.三种模式一样大
6.与甲模式相比,乙模式土地利用最突出的优势是( )A.类型多样 B.成本低C.利用率高 D.面积大【解析】 第4题,高铁新城与中心城区的不同布局形成甲乙丙三种模式,其中甲模式在规划城区以外建设高铁新城,为飞地式;乙模式里,两个城区在同一个规划城区里,一主一副,属于副中心式;丙模式里,两个城区位于两个不同规划城区里,说明属于双城式,D正确。第5题,三种模式中,高铁新城对中心城区起促进作用最大的是副中心式,最小的是飞地式,在同一规划城区的关联性远大于不同城区之间,A正确。
第6题,与甲模式相比,乙模式土地利用最突出的优势是可以在同一个规划下进行土地的综合利用,利用率更高,C正确;类型和面积从模式图中看,差异不大,A、D错误;材料中没有信息体现用地成本的差异,B错误。
(2022·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2)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3)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命题解读】 本题组以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超大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作为情境素材,考查超大城市发展中人口数空间变化特点、城市合理规划等知识,注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高考试题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及应用性。
1.城镇化的特点、阶段及差异分析(1)描述城镇化的特点,一般包括城镇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城镇用地规模、城镇数量及等级(规模)的变化以及是否形成城镇带(群)等,要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2)根据城镇化水平及相关特征,可以判断某地城镇化所处的阶段。如图中英国2000年以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3)比较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差异比较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差异,一般要从城镇化起步时间、城镇化水平高低、发展速度和目前的突出特点或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回答,要根据试题提供的图表材料进行归纳概括。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景观变化的影响①不利影响: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化。
3.城市新区建设(1)建设城市新区的必然性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绿地面积少,城市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治安问题;内城衰落;人口老龄化;传统文化风貌被破坏。建设城市新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2)城市新区的开发条件城市新区开发应当具备水资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并应避开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古迹。土地丰富、价格低,临近老城区,通过合理布局,与老城区合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城市新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①处理好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关系,防止出现新城区膨胀、老城区衰落的问题。
②总结老城区建设经验和存在问题,合理规划,发展创新。③处理好新城区发展与农业用地之间的关系,防止因建新城区而出现用地矛盾。④处理好新城区内产业过渡问题,切实解决居民住房、就业问题。
考向一 以我国某时段城镇化率统计数据考查我国城镇化的差异及成因 (2023·湖南娄底模拟)1980—2016年,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6年后,中国大幅度放宽城镇落户政策。下表示意中国2016—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统计数据。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前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城镇就业需求 B.城镇落户政策C.乡村剩余劳动力数量 D.城乡老龄化率2.2016年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值显示( )A.城镇劳动力需求减弱B.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迅猛C.城镇常住人口落户意愿增强D.城镇常住人口人户分离现象增多
3.2016年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值变化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①城镇居住成本较高 ②城乡通勤条件提高 ③城乡收入差距增大 ④乡村老龄化率上升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城镇就业需求和乡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影响城镇化速度,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此无关,A、C错误;2016年前中国因城镇严格的落户政策,导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所以城镇落户政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B正确;城乡老龄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无关,D错误。第2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逐年增加,说明城镇劳动力需求增加,A错误;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较慢,B错误;在2016年后城镇落户条件放宽前提下,差值增大只能说明城镇常住人口落户意愿减弱,C错误;
2016年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值逐年增大,表明城镇常住人口人户分离现象增多,D正确。第3题,2016年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值逐年增大,而城镇落户条件放宽,说明城镇常住人口落户意愿减弱,其原因有城镇居住成本高于乡村,①正确;而随着乡村振兴效果逐步呈现,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降低,③错误;同时城乡交通条件提升,城乡通勤条件提高,②正确;乡村居住条件改善,乡村人口外流减少,乡村老龄化率上升现象下降,④错误。①②正确,选A。
考向二 结合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考查城镇化问题(2023·河南校联考模拟)下图是312个城市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及乡村人口数据比较得到的变化率。出现城镇乡村双重负增长的城市仅有21个,其中城镇人口缩减比例超过10%的城市达到14个,全部位于东北地区。下图为2010-2020年城镇—乡村人口变化比例图。据此完成4~6题。
4.东北地区作为城镇人口流失严重区域的重要因素最可能是( )①城市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②城市对乡村人口吸引力弱 ③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④大城市虹吸作用不断增强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5.从图文材料可推测( )A.城镇和乡村双重负增长的城市在南方地区B.我国大多数城市目前正处于逆城镇化阶段C.目前我国城乡发展水平逐步趋向于均衡化D.有些地区目前已经存在异地城镇化的现象
6.收缩型城市是城市人口流失、失去活力的现象,有效抑制东北地区收缩型城市的措施是( )A.合并收缩型的城市 B.实行鼓励生育政策C.建设城市立体交通 D.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析】 第4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城市的环境污染并不严重,①错误。东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所以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导致城市对乡村人口的吸引力较小,②③正确。大城市的虹吸作用增强可能会导致东北地区人口流失,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④错误,选C。
第5题,结合材料“出现城镇乡村双重负增长的城市仅有21个,其中城镇人口缩减比例超过10%的城市达到14个,全部位于东北地区”可知,我国城镇和乡村双重负增长的城市主要位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如东北地区,A错误。图示中城镇人口增加且农村人口减少的城市最多,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仍然经历着快速城镇化的过程,并非逆城镇化,B错误。目前我国城乡发展还是存在差异,C错误。图中某些城市存在乡村人口流失超过城镇人口增加的现象,这表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异地城镇化现象出现,D正确。
第6题,合并收缩型的城市会导致更多的城市收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A错误。东北地区的收缩型城市主要是产业收缩,导致大量青壮年迁出,通过鼓励生育政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B错误。建设城市立体交通对人口的吸引作用较小,C错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有效吸引人口回流,减少人口流失问题,D正确。
命题点四 城市的辐射功能
(2022·山东高考)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命题解读】 该题组以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为情境素材,考查城市辐射及影响。考查考生信息解读能力及沈阳、大连两座城市的区域认知,体现了高考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2.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3.城镇化与城市体系及城市辐射功能的关系分析(1)城镇化促进了城市体系的形成①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之间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镇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②城镇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辐射范围越大,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③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镇发展轻工业;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镇发展重工业。
④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某部分产业转移而发展为工业中心;离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便利的城镇,也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卧城”。(2)城镇化促进了城市辐射功能的扩展
考向一 结合不同地区城市群的差异考查城市辐射功能(2023·河南统考模拟)在城市群中,通过借用邻近城市的人口,达到支持特定功能或经济绩效的临界人口规模,被称为城市的“借用规模”。在城市群发展初期,大城市从周边小城市吸纳资源,可能抑制小城市发展,产生集聚阴影;在发展后期,扩散机制起主要作用,小城市常因大城市的带动作用而获得更强的增长动力。下图示意山东半岛和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借用规模”(数值越大借用规模越显著)。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城市中“借用规模”最显著的是( )A.菏泽 B.烟台 C.珠海 D.东莞2.与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山东半岛城市群( )A.大城市辐射力强 B.处于发展后期C.集聚阴影显著 D.扩散机制显著
3.为了更好地发挥“借用规模”,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应( )①积极完善产业基础 ②保持产业结构趋同 ③差异化定位城市功能 ④控制城区人口规模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借用邻近城市的人口,达到支持特定功能或经济绩效的临界人口规模,被称为城市的“借用规模”。可知借用规模与经济绩效呈正相关,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东莞的借用绩效最高,故“借用规模”最显著的是东莞,D正确。
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与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小城市呈现出借用功能、借用绩效为负的多,说明被大城市吸纳了大量资源,被抑制了发展,产生集聚阴影,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发展初期,B错误,C正确;在发展后期,扩散机制才起主要作用,小城市常因大城市的带动作用而获得更强的增长动力,大城市辐射力强,A、D错误。第3题,积极完善产业基础,提高自身产业实力,增强竞争力,吸引相邻城市的人口,①正确;保持产业结构趋同会造成恶性竞争,且无法吸引相邻城市人口,②错误;差异化定位城市功能,实现各城市功能互补,才能相互利用对方的人口,③正确;控制城区人口规模,不利于发挥借用规模,④错误;①③正确,选B。
考向二 结合反映城市差异的要素考查城市辐射功能的差异(2023·北京顺义二模)城市点度中心度是指城市在空间网络中拥有的控制力和吸引力。点度中心度按照城市联系方向分为出度和入度,分别表示某城市向其他城市输出的强度和其他城市向该城市输入的强度。下图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点度中心度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环长株潭城市群中( )A.长沙为高入度、高出度,对外辐射作用明显B.娄底为低入度、低出度,与其他城市联系多C.湘潭入度值最大,受长沙经济影响大D.城市间差异较小,协同发展效果显著5.影响城市点度中心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理位置 ②人口数量 ③交通通达度 ④城市用地规模 ⑤经济发展水平A.①②④ B.①③⑤C.②③④ D.②④⑤
【解析】 第4题,长沙出度是1 829,是所有城市最多的,是高出度,但是其入度只有411,远低于湘潭和株洲,不能称之为高入度,A错误;娄底为低入度、低出度,说明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少,B错误;湘潭入度值为1 233,是所有城市中最大的,而与之相邻的长沙出度值是1 829,说明两地之间经济联系紧密,受长沙经济影响大,C正确;该城市群经济发展差异较大,长沙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周边地区,D错误。第5题,长沙的出度是1 829,入度只有411,出度远大于入度,说明长沙主要是向外输出,而与之相邻的湘潭和株洲的入度值很大,说明地理位置是影响城市点度中心度的主要因素之一,①正确;
虽然岳阳也与长沙相邻,但其入度值远低于湘潭和株洲,可能是湘潭和株洲与长沙的交通通达度高于岳阳,所以导致湘潭和株洲的入度值高,③正确;其他城市向该城市输入的强度与该城市本身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湘潭和株洲入度值远高于周边地区可能是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另外长沙是出度值最高的,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故此分析影响城市点度中心度的主要因素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⑤正确;城市点度中心度主要与产业基础、基础实施、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人口数量和城市用地规模不是影响城市点度中心度的主要因素,②④错误。①③⑤正确,选B。
微专题7 新型城镇化建设
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2.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3.新型城镇化的特点(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我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5)个性特征明。我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
(6)人本气氛浓。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牢固树立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7)城镇联动紧。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8)城乡互补好。我国的城镇化一定要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
4.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对策(1)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应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规划,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分享城镇化的红利。(2)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深化户籍制度及配套改革,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尽快落户城镇。(3)提高城市群和城镇发展质量:明确城镇功能定位,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4)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积极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5)产业发展要跟上,城镇化不是“摊大饼”:避免出现城镇“空心化”等问题。
(2023·山东潍坊模拟)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下图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部分)。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合理措施是( )①扩大城市和县城的建设用地 ②加强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 ③城市产业升级,拓展生态空间 ④严格区分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县城流动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化限制最小的因素是( )A.千人床位数(医院) B.中学教师负担学生数C.人均城市综合用水量 D.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应该吸引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推进县城建设,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仅扩大城市和县城建设用地规模,对农村人口落户城镇吸引力不足,①与题意不符,城市产业升级,拓展生态空间,能吸引农村人口落户城镇,③与题意相符。为保障城镇居民的生活,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加强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②与题意相符。“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可知,为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目标,不同等级城市应协调发展,城镇内部应合理布局功能区,严格区分土地利用功能,不利于功能区合理布局,④与题意不符。②③符合题意,选C 。
第2题,县城流动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化,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有很多,如较高的收入、高质量的医疗教育条件等。千人床位数(医院)反映医疗保障水平,中学教师负担学生数反映当地的教育实力,人均城市综合用水量反映保证居民用水的基本情况,这三项都涉及城镇居民生活的硬性需求,保障居民基本生活,A、B、C与题意不符。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主要反映城镇绿化水平,方便居民休闲娱乐,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医疗、教育、水资源相比,公园绿地不是关键因素,D与题意相符。
(2023·湖南长沙模拟)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必然选择。《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力争至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以上,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中心区8市平均值均达到80%以上,皖北地区力争达到70%左右,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下图为“安徽省2021年各地级市人口和城镇化率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安徽省城镇化地域差异较大,皖北地区目前城镇化率较低的关键原因是( )A.地处淮北平原,经济以农业为主B.交通落后,对外经济联系不方便C.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数量较庞大D.经济落后,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低
4.为达成2035年安徽城镇化率目标,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合肥都市圈,安徽应该采取的举措有( )①优化全省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 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③全省以推进皖北城镇群建设为中心任务 ④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⑤加强合肥的中心地位,全力推进“强省会”战略 ⑥加强与合肥市的交通联系,着力将淮南打造成合肥的卧城A.①②③ B.①②④C.④⑤⑥ D.③④⑤
【解析】 第3题,安徽省城镇化地域差异较大,皖北地区目前城镇化率较低的关键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合肥都市圈距离长三角近,受到长三角辐射带动作用,经济发达,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强;而皖北地区经济较落后,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低,对周边农村地区人口吸引力较差,D正确;皖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农业发达,农业人口数量较庞大,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但这些并不是其城镇化率低的关键原因,A、C错误;皖北地区是北上京津、南下宁沪的重要通道,地处平原,交通比较便捷,B错误。
第4题,优化全省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大中小城市合理发展,①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水平提高,②对;皖北城镇群经济较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不能将皖北城镇群建设作为全省中心任务,对全省辐射带动效果不佳,③错;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④对;合肥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不应该再加强合肥的中心地位,全力推进“强省会”战略,而是发挥合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⑤错;如果是将淮南打造成合肥的卧城,那么不利于淮南自身产业发展,同时不利于建设高质量现代化合肥都市圈,⑥错。①②④对,选B。
为了实现地理科学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功能,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中频频出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材料的地理试题,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心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同时,人地关系始终是地理的核心与灵魂,悠久的人类发展史也是一个人地关系的发展史,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民居、服饰、饮食、日用品、风俗习惯等区域传统文化,都烙上了地理环境的印记。
1.传统服饰(1)气温影响服饰的厚度、颜色、肥瘦例: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人们在室外必须戴皮帽、穿皮衣或棉衣、戴皮手套、穿皮靴,喜欢穿吸热的深色衣服。炎热地区,为了散热,人们多穿浅色的宽松轻薄夏装,出门戴各种凉帽。(2)地形影响服饰的肥瘦例:地形崎岖的地方,为了方便生产生活,人们一般多着紧身服装。
(3)经济活动影响服饰的材质、肥瘦例:我国东部农业地区盛产棉、麻、丝等,因此人们的衣料以棉、麻、丝织物为主。(4)文化影响服饰颜色、肥瘦等例:满族人民有尚白的习俗,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祥,男女老少都喜欢白色服饰。
2.饮食文化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1)南甜北咸:与物产和气候有关,南甜为解暑、北咸为驱寒。我国南方气候湿热,饮食上较淡,吃甜能生津止渴以解暑,加之南方产糖,故养成吃甜的习惯。而北方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冬季特别冷,饮食上必须吃些重口味的菜和很多蛋白质才能补充身体热量,加之蔬菜难以过冬,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食用,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2)东辣西酸:中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当地人的健康极为有利。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形成结石,人们发现多食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疾病,从而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4.传统工艺(1)中国传统工艺:传统工艺指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一般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2)传统工艺的现状:现状比较复杂,有些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主要是工艺复杂,经济效益低下,后继无人等。(3)中国的十大传统手工艺:陶瓷、玉雕、中国结、琉璃、木雕、景泰蓝、髹漆、竹编、剪纸、刺绣。
(4)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的措施:①政府要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上出台相关法律、各项优惠和鼓励政策;②加强宣传,使全社会树立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意识;③加强传统工艺继承人队伍建设;④传统手工艺者自身要与时俱进,加大创新力度;⑤延长传统工艺的产业链,使产品多样化;⑥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传统工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2023·福建泉州模拟)传统村落是指形成年代较早,传承民族历史、地域特色、生产生活智慧,应予以保护的村落。黄山市地处安徽省南端,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历史上徽州文化发达,传统村落数量多。下表示意2019年黄山市部分县城传统村落数量、社会经济指标和人口密度数据统计。据此完成1~3题。
1.黄山市形成较多传统村落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广阔易于聚落形成B.传统文化影响C.河网密布利于人口集聚D.政府政策保护2.屯溪区目前无传统村落分布,主要是因为( )A.土木结构建筑,难以长久保存B.交通较为闭塞,对外联系不便C.自然灾害多发,村落破坏殆尽D.经济较为发达,城镇化进程快
3.微州文化在传统村落中的体现是( )A.粉墙黛瓦小天井 B.墙厚窗小屋顶平C.大型夯土聚族而居 D.村落中轴对称布局【解析】 第1题,黄山市以中低山、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小,河网密布不利于人口集聚,A、C错误。传统村落传承民族历史、地域特色、生产生活智慧,黄山市历史上徽州文化发达,受传统文化影响大,形成较多传统村落,B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政府政策,D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屯溪村GDP最高,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为发达,城镇化最快,传统村落被拆除,D正确。
第3题,粉墙黛瓦小天井是徽州文化的特色,A正确。墙厚窗小是北方寒冷地区建筑的特色,B错误。夯土聚落是北方平原地区的特色,C错误。中轴布局是平原地区的特色,黄山市多低山丘陵,D错误。
(2023·湖北鄂州模拟)“川中一绝”——德阳潮扇,源于广东潮州团扇,清末传入四川省德阳市;其制作考究,对原材料要求高,多采用秦岭一带的新鲜慈竹,三十道工序,每一道需手工完成,若一人独立完成一把扇子的制作,需要3天多时间;扇体有猪腰型、蝙蝠型,扇面配以山水画、诗词,文化品位极高,凭借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在近现代历史上曾作为贡品、国礼,名满天下;此后,随着社会发展,市场份额逐渐减少,濒临失传。改革开放后,成功申遗的德阳潮扇助力乡村振兴,将手艺化作脱贫生产力,使之枯木逢春,焕发新机。据此完成4~6题。
4.潮扇传入德阳得以发展壮大,主要是当时( )A.当地人喜好需求大 B.风格独特工艺精湛C.原料易获取质量优 D.政府部门重视支持
5.随着社会发展,要扩大德阳潮扇市场份额,可通过( )A.扩大生产规模 B.降低成品售价C.提高其知名度 D.增加实用功能6.成功申遗的德阳潮扇助力乡村振兴,使得( )①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增大 ②劳动力针对性吸纳培养 ③农村土地用地矛盾缓解 ④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10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解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思维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10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解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思维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8产业区位因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八产业区位因素,高考解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思维点拨,地形对农业的影响,服务业空间布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