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课件(16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技能2选择题解题技能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技能2选择题解题技能课件,共60页。
技能二 选择题解题技能
一、选择题解题步骤1.认真审读题意,读懂题目说明审题是一个分析问题、寻求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要认真通读试题,理解题意,看透题干“在问什么”“要考什么”。审题时要抓住三个关键:解题条件、题干要求、解题思路。
2.明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条件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干提供的条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特别要看清题干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出错的关键字眼。试题中的信息有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显性信息就是题干中提供的明确解题条件,这是解题时比较容易获得的信息;隐性信息是指隐藏在题干、选项和地理图表中,需要通过分析才能获取的信息,这种信息需要考生认真分析、仔细思考才能获得。
3.调动知识获得依据根据知识间的联系调动知识,例如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调动知识时建立以下联系:经纬度位置—气候类型—光热资源—水资源等。4.结合选项作出判断
二、选择题解题技法技法(一) 利用地理规律原理地理规律主要有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运动规律、演化规律等,近几年高考试题主要通过考查区域特征及成因、自然过程等检验学生对地理规律的掌握程度。解答此类试题的主要步骤:①仔细阅读题干,获得答题方向和依据(题干指引答题的方向、提供答题的依据);②根据设问和材料信息,正确运用地理规律(运用地理规律时要注意时空尺度地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同时也要注意地理规律的时间、空间、因果等从属关系);③运用地理规律,做出合理的判断。
1.活用时空分布规律时空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在时间、空间上的有序变化,主要有正午太阳高度空间分布规律、太阳辐射空间分布规律、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空间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分布规律、农业地域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等。利用时空分布规律解题,要做到:①在脑海中能清晰地呈现时空分布规律,如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②能把握空间分布的精确定位及季节变化的精准节点,如高低纬地区雪线位置的变化;③注意普遍规律中存在的特殊性,如接受太阳辐射的最多区、最少区等。
利用时空分布规律解题的步骤如下图所示:
(2023·漳州市三模)古人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深有认识,如明代“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清代的《广志绎》:《皇朝经世文编》:“江南水田冷,宜火粪(草木灰);江淮以北,宜苗粪(绿肥)。”据此完成(1)~(3)题。(1)“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说明与“南土”比“北土”( )A.透水性好、持水性好 B.透水性差、持水性差C.透水性差、持水性好 D.透水性好、持水性差
(2)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地貌 C.岩石 D.水文(3)“江南水田冷,宜火粪;江淮以北,宜苗粪”,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A.施放草木灰可以提高土壤的温度B.施放草木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C.种植绿肥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D.种植绿肥降低成土母质风化速度
【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江南泥土,较为潮湿,江北沙土,较为干燥,江南泥土由于含水量高,空气含量较少,其透气、透水性差,持水性较好,江北沙土则完全相反,沙土透气、透水性较好,但空隙较大,持水性差。第(2)题,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土壤含水量较低,表现为沙土;南方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土壤含水量较高。故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第(3)题,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南方水田中,施放草木灰对提高土壤的温度作用不大,草木灰不含有机质,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微量元素,促进土壤酸碱平衡,A、B错误:种植绿肥可以增加
有机质,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以达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C正确;成土母质和土壤有本质区别,种植绿肥,可能会加快成土母质的风化速度,D错误。
2.活用自然运动规律与原理常见的自然运动规律有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北印度洋洋流季节变化规律等。运用自然运动规律解题,要注意时空尺度,选择自然运动规律的适用范围,如北半球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的日出方位变化规律仅适合极昼(夜)区以外地区;要注意自然运动规律的时间、空间、因果等从属关系,如加勒比海的部分岛屿虽然不在赤道附近,但全年高温多雨,其成因就要从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来探究,该地部分岛屿终年受东北信风影响且位于迎风地带,故年降水量丰富且季节分配较为均匀;对于无图考查自然运动规律的试题,要调动“脑图”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运用自然运动规律解题步骤如下图所示:
潜流为浅层地下径流。潜流湿地是以亲水植物为表面绿化物以不同粒径的砂石及除磷脱氮菌种物质为填料,通过阶梯式分布,让水自然渗透过滤的生态治污工程。下图为某潜流湿地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在降水强度相同条件下,与潜流增量呈负相关的是( )A.土质疏松程度 B.降水历时长度C.地形坡度大小 D.植被覆盖高低
(2)该潜流湿地( )A.沉淀池进水少于涵闸段出水B.涵闸段较窄,加速水质净化C.芦苇主要作用为促进水循环D.顺水流方向,砂石颗粒变细(3)该工程适用于处理( )A.小区生活污水 B.矿区洗矿废水C.平原农田退水 D.工厂冷却用水
【思路点拨】 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潜流为浅层地下径流,在降水强度相同条件下,土质疏松程度越高,降水历时时间越长、植被覆盖率越高,越有利于降水的下渗,与潜流增量呈正相关;地形坡度越大,越不利于降水的下渗,与潜流增量呈负相关。第(2)题,由材料信息“潜流湿地是以亲水植物为表面绿化物以不同粒径的砂石及除磷脱氮菌种物质为填料,通过阶梯式分布让水自然渗透过滤的生态治污工程”可知,进入沉淀池的水经过湿地下渗后,到达涵闸段的水较少,沉淀池进水多于涵闸段出水,A错误。涵闸段较窄,会加快水流速度,但不能加速水质净化,B错误。芦苇主要作用为吸附和沉降水中污
染物,净化水质,C错误。顺水流方向,随污染物的减少,砂石颗粒变细,D正确。第(3)题,由材料信息“潜流湿地是以亲水植物为表面绿化物以不同粒径的砂石及除磷脱氮菌种物质为填料,通过阶梯式分布让水自然渗透过滤的生态治污工程”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工程适用于处理小区生活污水,A正确。矿区洗矿废水污染较严重,潜流泥地不足以达到预期的净化效果,B错误。平原农田退水不需要除磷脱氮菌,C错误。工厂冷却用水水温较高,不适宜用潜流湿地来处理,D错误。
3.活用地理演化规律地理演化既有自然演化过程,如河流地貌的演化、气候的演化、湖泊的演化、植被的演化等;也有人文演化过程,如人口增长、城镇化过程、工业结构变化、农业发展变化等。自然演化过程往往具有时间长、尺度大的特点,地貌的发育、气候的变化、湖泊的演化等往往要经过上万年。解答此类问题要运用整体性的地理思想,如河口水深的变化趋势预测,需要综合考虑流域内人类活动、沉积物来源、流水沉积及侵蚀动力、沿岸地质构造运动的变化等。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具体的题型采用相应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2023·陕西榆林模拟)2020年广东省东莞市老龄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莞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规模较大,每年新增约10万个岗位需求,其中45%的岗位要求年龄在18~25岁。进入21世纪后,东莞市开始出现用工短缺现象,“用工荒”初期具有局部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部分岗位,后期逐渐成为常态。下图示意1990—2020年广东省东莞市户籍人口数量和常住人口数量变化以及常住人口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比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2020年,东莞市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是( )A.育龄妇女多,出生率高B.青壮年劳动力迁入多C.医疗水平高,死亡率低D.环境污染严重,老年人迁出
(2)“用工荒”初期,东莞市出现招工难问题,主要是因为劳动力( )①供给数量减少 ②工资水平低下 ③年龄结构老化 ④受教育水平提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2015—2020年,东莞市户籍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就业机会 B.落户政策C.社会保障 D.生育政策
【思路点拨】 第(1)题,结合材料“东莞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规模较大,每年新增约10万个岗位需求,其中45%的岗位要求年龄在18~25岁”可知,东莞市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是青壮年劳动力迁入多。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进入21世纪后,东莞市开始出现用工短缺现象,“用工荒”初期应该在2000年之后,结合示意图可知,这段时间常住人口有所增加,说明劳动力供给数量并未减少,①错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内地高,②错误。根据材料“每年新增约10万个岗位需求,其中45%的岗位要求年龄在18~25岁”可知,所需劳动力年龄结构较年轻化,随着近年来大学升学率大幅度提
高,该年龄段的人口较多接受了高等教育,从事廉价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较少,从而导致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出现用工荒,③④正确,选C。第(3)题,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对户籍人口数量影响不大;由图可知,该市14岁及以下人口2015—2020年占比变化不大,说明生育政策未导致出生人口数量明显增加,故户籍人口增加应该是落户政策放宽,从而促进大量外来人口落户该市。
4.活用人文地理规律与原理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原理是区位原理,是高考命题的“常青树”,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和商业区位等原理。对人文地理原理的考查通常侧重于区位分析方法在具体区域实际地理问题上的迁移运用,因此利用人文地理原理解题的关键是提炼区位分析的“通法”。一般来说,区位分析一要强调全面性,即兼顾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二要强调辩证性,即兼顾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或限制性因素)。
高考地理选择题的背景信息虽然精练,却蕴含着深刻的地理背景信息,所隐含的内涵恰恰是解答问题的“根”。考生若想梳理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关键就在于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迁移在设问指向与信息内涵之间建立联系。利用区位理论解题的步骤如下图所示:
(2023·全国甲卷)2005年前后,福建泉州开始购买国外优良而昂贵的胡萝卜种子,在沿海沙质土地进行大规模种植。产品主要出口东亚、东南亚国家,成为全国重要的胡萝卜出口基地。2020年,泉州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的胡萝卜种子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替代了进口种子,当地海关也助力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全程跟踪胡萝卜生产过程,并保障产品及时通关。据此完成(1)~(3)题。
(1)泉州成为全国重要胡萝卜出口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①胡萝卜精深加工能力强 ②拥有优良港口 ③胡萝卜品质优且产量大 ④铁路运输发达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实现进口种子替代对泉州胡萝卜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 )A.明显提高胡萝卜产量B.明显提高胡萝卜质量C.增加胡萝卜出口国家D.增加胡萝卜种植收益
(3)泉州海关助力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重点关注胡萝卜的( )①新鲜程度 ②出口关税 ③出口数量 ④食用安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思路点拨】 第(1)题,从材料可以看出,主要出口产品就是农产品胡萝卜,故无法得出精深加工能力强,①不是原因;产品主要出口东亚、东南亚国家,对泉州而言,到达这些国家(比如日本)主要依赖海运,故拥有优良的港口是其优势条件,故②正确,④错误;由材料“购买国外优良而昂贵的胡萝卜种子”可知,胡萝卜品质优,只有品质优才具有竞争力,另由材料“大规模种植”可知产量大,故③正确。②③正确,选B。第(2)题,由材料“购买国外优良而昂贵的胡萝卜种子”可知,依赖国际种子的胡萝卜利润空间有限,而替代了进口种子,可以增加胡萝卜种植收益,D正确;国产胡萝卜种子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没
有明显提高产量和质量,A、B错误;胡萝卜出口国家的增多与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加深有关,与替代进口种子关系不大,C错误。第(3)题,当地海关助力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全程跟踪胡萝卜生产过程,并保障产品及时通关,从“安全”“新鲜”两大关键,对出口胡萝卜全程呵护,助力胡萝卜扩大出口,①④正确,选D。
(2023·江西九江二模)土壤饱和导水率是反映径流入渗和水分渗漏快慢的重要参数,主要与土壤疏松度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不同绿地类型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状况。完成1~3题。
1.樱花园土壤饱和导水率低主要是因为这里( )A.土壤密度小 B.植物根系发达C.地表践踏频繁 D.土壤有机质含量高2.仅考虑土壤饱和导水率影响,玉兰林相对于樱花园( )A.径流量较大 B.蒸发量较小C.地下径流慢 D.地表径流慢3.为了缓解城市内涝,可在城市绿化建设中( )A.提高樟树的种植比例B.增加樱花观赏的道路C.将玉兰林改造为草地D.增加仿真草地的数量
【解析】 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土壤密度小,说明土质相对疏松,利于水体在土壤中运移,土壤饱和导水率应较大,A错误;植物根系发达有利于疏松土壤,增加水在土壤中的运移通道,B错误;樱花园属于近距离观赏性绿地,受人为踩踏较多,土壤变得紧实,不利于水体在土壤中运移,C正确;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增加土壤的团聚能力,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有利于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D错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玉兰林的导水率比樱花园要大的多,说明玉兰林雨水的入渗率高,地下径流量大,流速快,地表径流量小,流速慢,C错误,D正确;导水率主要影
响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分配,对径流总量影响不大,A错误;玉兰林导水率高,说明涵养水源的能力强,有利于蒸发作用的增强,B错误,故选D。第3题,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樟树林的导水率较高,城市绿化建设中,提高其比例,可使地下径流增多,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减轻城市内涝,A正确;增加樱花园观赏道路,会提高硬化地面比例,阻碍下渗,加剧内涝,B错误:将玉兰林改造成草地,会造成土壤饱和导水率下降,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易造成内涝加剧,C错误;仿真草地主要是由塑料制作而成,透水性能差,不利于内涝的减轻,D错误,故选A。
(2023·漳州三模)水龄是指颗粒物从入口传输到指定点的时间,可体现水体的更新速度。2003年后,三峡工程蓄水对下游河床的冲淤产生影响,鄱阳湖水面比降、湖口水龄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鄱阳湖水环境有向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下表为2003年前后鄱阳湖湖口多年各月水龄平均值(单位:天)。据此完成4~6题。
4.2003年以后,鄱阳湖湖口水龄减小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5.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易出现的季节是( )A.秋冬季 B.冬春季C.春夏季 D.夏秋季6.三峡工程蓄水后,湖口水龄变化的原因是湖口( )A.河床变深,水位降低 B.河床变深,水位升高C.河床变浅,水位降低 D.河床变浅,水位升高
【解析】 第4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03年以后9、10、11月的水龄平均值下降幅度最大,湖口水龄减小最为明显。第5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整体而言,夏秋季水龄数值偏大,说明水体更新用时相对较长,营养元素更易富集,水体富营养化最易出现。第6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三峡工程蓄水后,湖口水龄平均数值下降,说明水体更新速度变快。三峡工程蓄水后,下游河段来沙量减少,湖口河段泥沙沉积减少,河床变深。同时,由于三峡工程的蓄水,下游河段水位下降,使得湖口河段水位与鄱阳湖湖面落差增大,水体更新能力增强,水龄减少。
(2023·辽宁沈阳模拟)19世纪中期,煤气厂、油漆制造厂等多家工业企业和仓储物流园入驻伦敦城北某街区。20世纪中叶以后,公路地位上升,该街区产业逐渐衰败。目前,该街区转型发展第三产业,进行工业遗产的改造。管理部门并未将全部工业遗产改造升级,而是将部分仓库、堆场等空地简易改造成广场,不定期举办各类时尚展览。下图示意该街区目前的空间形态。据此完成7~9题。
7.19世纪中期,吸引煤气厂、油漆制造厂等多家工业企业和仓储物流园入驻此地主要是因为( )A.矿产资源丰富 B.本地市场广阔C.基础设施完善 D.政府的投入多8.与19世纪中期相比,目前该街区转型发展第三产业的特有优势是( )A.政府的投入 B.基础设施完善C.便利的交通 D.工业遗产丰富
9.该街区留部分空地举办时尚展览是为了( )①铁路的充分利用 ②为房地产开发预留空间 ③筛选合适的开发方式 ④避免工业遗产盲目拆除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7题,由材料可知该园区在19世纪中期为伦敦城北某街区,由材料可知该区域有铁路,基础设施完善,是吸引煤气厂、油漆制造厂等多家工业企业和仓储物流园入驻此地的主要原因,C正确;位于伦敦城北某街区,位于伦敦市区,矿产资源不丰富,A错误;本地市场有限,不是吸引煤气厂、油漆制造厂等多家工业企业和仓储物流园入驻此地的主要原因,B错误;没有信息显示政府投入多,D错误。第8题,由材料可知,目前该街区转型发展第三产业,对原有的煤气厂、油漆制造厂等多家工业的工厂遗址进行工业遗产的改造,发展工业旅游,所以目前该街区转型发展第三产业的特有优势是工业遗产丰富,D正
确;该区域主要是利用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及休闲、娱乐,其根本原因是有丰富多样的工业遗产,而政府的投入、基础设施、交通其他街区也具备该优势,都不是其特有的优势,A、B、C错误。第9题,该街区留部分空地举办时尚展览,主要是为了筛选符合市场的合适的开发方式,避免工业遗产盲目拆除,③④正确;结合上面分析该区域主要是利用原有的煤气厂、油漆制造厂等多家工业的工厂遗址进行工业遗产的改造,发展工业旅游,不是开发房地产,②错误;该区域的铁路主要是早期运输原料与资源,而现在发展工业旅游,主要是借助当地的公路,①错误。③④正确,选C。
技法(二) 利用知识迁移1.从新情境材料中迁移在依托新情境材料而设计的选择题题组中,至少有一个设问的答案来自材料本身,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如下图所示:
(2023·福建漳州模拟)船型屋,是海南岛黎族传统民居,形如倒扣木船。建造过程费工费料,以竹木搭架,茅草铺盖,盖檐宽而低矮,用木板隔墙或者用稻草混合泥土制成墙体。当地船型屋经历了从干栏式(图1)到落地式(图2)的演变过程。据此完成(1)~(3)题。
(1)黎族人建造船型屋的最佳时期是( )A.2-4月 B.5-7月C.8-10月 D.11-1月(2)船型屋盖搭铺茅草时采用多层结构,主要原因是当地( )A.茅草多 B.雨季长C.蚊虫多 D.冬季冷(3)与干栏式比,落地式船型屋( )①方便起居 ②冬暖夏凉 ③更能承重茅盖 ④更能抵御强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路点拨】 第(1)题,结合材料“以竹木搭架,茅草铺盖,盖檐宽而低矮,用木板隔墙或者用稻草混合泥土制成墙体”,建造应该选在当地的旱季,而5-10月份该地降水较多,不利于建造,B、C错误;建造过程费工费料,建造持续时间较长,因此适合雨季结束后开始建造,以预留充足的时间,且11-1月气候凉爽,适合施工,A错误,D正确。第(2)题,该地雨季持续时间长,茅草多层结构较厚,可以有效防止雨水渗入房间,B正确;茅草多不一定铺设多,还要有铺设需求才会铺设,A错误;屋顶多层结构对预防蚊虫无作用,C错误;该地纬度低,冬季并不冷,D错误。第(3)题,落地式船型屋直接建在地面,可方便居民起
居,①正确;干栏式船型屋被支起,夏季更通风,更凉爽,②错误;茅盖主要是竹木和茅草,重量并不大,两种船型屋都可承重,③错误;落地式船型屋直接建在地面,结构更稳定,抵御强风能力强,④正确。①④正确,选B。
2.从教材中迁移“围绕教材中的主干知识选材,立足地理思维过程设计问题角度”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试题素材虽与教材中的案例密切相关,但并非考查主干知识本身,而是对地理事象的深度挖掘,是对地理原理、规律本质的再现。依据已知的地理事象来预测其他地理事象的发展过程和趋势,是该类试题的共同特点。考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弄清设问指向与教材中的哪一知识点相关,该知识点涉及哪些重要的地理规律与原理:再厘清相关地理规律、原理的本质;最后结合设问进行分析。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如下:
(2023·浙江模拟)下图示意2022年某月9日6时澳大利亚及其附近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该月份最可能是( )A.5月 B.7月 C.9月 D.11月(2)此时,海浪最大的海域是( )A.约瑟夫·波拿巴湾 B.约克角半岛东岸C.大澳大利亚湾南部 D.塔斯马尼亚岛西岸(3)最先迎来阴雨、明显降温天气的区域最可能是( )A.珀斯市附近 B.塔斯曼海中部C.南岛中部 D.澳大利亚中部
【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通常夏季陆地形成低压。海洋形成高压。该月份澳大利亚内陆形成低压,高压位于南部海洋,说明澳大利亚正处于当地夏季,11月份为南半球的夏季,D正确。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塔斯马尼亚岛西岸等压线最密集,风力强劲,故海浪最大,D正确;约瑟夫·波拿巴湾、约克角半岛东岸和大澳大利亚湾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海浪小,选D。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珀斯附近和南岛中部都在冷锋前,但南岛中部距离更近,故最可能先迎来阴雨、降温天气,C正确,A错误;塔斯曼海中部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B错误;澳大利亚中部虽然受低压控制,但下垫面为荒漠,水汽缺乏,降水可能性小,且没有明显降温过程,D错误。
3.从生产、生活中迁移“贴近生产、生活实际选材,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是近年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命题思路,该类试题强调真实情境中地理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如天文现象、天气变化、农事活动、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考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仔细品味素材中所蕴含的地理现象,在地理知识与设问指向之间建立关联,最后选出正确选项。
(2023·浙江乐清模拟)顺着北斗七星中的“天璇”“天枢”方向,延伸约其五倍长,便可找到北极星。某远洋货轮返航回舟山港(122°06′E,30°N)的途中遇到了风暴,通信和导航设备全部损毁,无法确定航行方向及货轮的位置,在海面上漂泊了几天。天气放晴后,有船员手绘了当天北京时间18点的夜空景观图,如图1。“天权”“玉衡”“开阳”“瑶光”为北斗七星的斗柄,图2为斗柄在一年中的方向指示图。完成(1)~(2)题。
(1)请在船头的“米”字形图案上用箭头标注正北方位( )(2)请判断回家的正确方向( )A.正南 B.西北 C.正北 D.西南
【思路点拨】 第(1)题,由材料可知“顺着北斗七星中的‘天璇’向‘天枢’方向,延伸约其五倍长,便可找到北极星”,因此在图上可以将‘天璇’和‘天枢’看成两个点,两点连线,然后从‘天璇’向‘天枢’方向向外延伸出一条直线,大约五倍多的距离,由此确定北极星的位置。然后将北极星位置和船头“米”字形图案对照,可以看出船头“米”字形图案的右前方正对北极星,所以右前方线条对应的就是正北方向,选C。第(2)题,由上题可知“‘天权’、‘玉衡’、‘开阳’、‘瑶光’为北斗七星的斗柄”,“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结合上
题北极星的方向可以推断此时斗柄指西,因此为秋季,18∶00左右为各地的日落时间。由材料可知“天气放晴后,有船员手绘了当天北京时间18点的夜空景观图”,船员在当天北京时间18点绘制夜空景观图,说明该地地方时已经是夜晚(日落后),可见星宿,所以轮船在北京时间所在的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以东。顺着北斗七星中的“天璇”向“天枢”方向,延伸约其五倍长,便可找到北极星,从而轮船所在地观测北极星的仰角较高,大于30°,说明轮船所在地纬度位于30°N以北。综上所述,回家方向是西南方向,D正确。
(2023·湖北联考)新昌县是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山区县,属于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2016年,新昌县瞄准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建立特色小镇,坚持走高端化路线,结合区域特质凸显产业定位、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项目的组合。特色小镇产业招商主要围绕产业龙头企业,进而带动相关企业入驻;文化旅游方面主要依托古村落等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体验游。据此完成1~3题。
1.高端智能装备产业被确立为新昌县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的原因是( )A.集聚劳动力能力强 B.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大C.产业土地需求较低 D.生产过程能源消耗少2.特色小镇招商引资主招围绕产业龙头企业的原因可能是该类企业( )A.生产工艺先进 B.产品品牌力强势C.劳动力需求多 D.产品零配件复杂3.特色小镇将产业、文化和旅游功能组合的目的是( )A.完善基础设施 B.推动技术创新C.促进人地和谐 D.吸引人才集聚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需要高素质劳动力,劳动力数量需求少,集聚劳动力能力不高,A错误;土地投入对高端智能装备影响较小,C错误;高端智能装备生产过程能耗少没有依据,D错误;高端装备产业是今后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大,B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高端装备龙头企业需要具有强大的带动相关企业入驻的能力,高端装备龙头企业零配件复杂,所需配套企业要多,D正确;生产工艺并不一定比零配件企业先进,同样品牌力也是如此,A、B错误;劳动力需求与生产工艺相关,不具有必然性,C错误。第3题,特色小镇不是纯粹的产业园,在集聚产业的同时,又立足于区域特色打造相关文化旅游等项目,凸显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融合,C正确。
(2023·河北沧州)日晕,又叫圆虹,是一种大气现象。它的形成原理是在5 km的高空中出现了由冰晶构成的卷层云,卷层云中的冰晶经过太阳照射后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等物理变化,阳光便分解成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晕。下图示意日晕现象。据此完成4~5题。
4.日晕发生时( )A.可长时间用肉眼观看奇景B.近地面对流运动强C.短时间内可能出现降水D.近地面河流正涨水5.下列地区中,人们更容易观测到日晕现象的是( )A.四川盆地 B.亚马孙平原C.刚果盆地 D.华北平原
【解析】 第4题,由材料可知,日晕是太阳光通过冰晶发生折射和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长时间用肉眼观看会灼伤眼睛,A错误;近地面对流运动强盛,水汽上升凝结成云速度快,容易形成阴雨天气,日晕应发生在晴朗天气,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卷层云由冰晶构成,有卷层云时,天空中会飘浮无数冰晶,受太阳光照射,冰晶雾化或液化,水汽凝结,如果水汽足够多,可能会出现降水,C正确;日晕与近地面河流涨水关系不大,D错误。第5题,根据材料“它形成的原理是在5 km的高空中出现了由冰晶构成的卷层云”分析,卷层云出现的位置较高,四川盆地、刚果盆地水汽充足,以低层云为主,A、C错误;亚马孙平
原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阴雨天气多,B错误;华北平原水汽相对于其他三个地区少,水汽需要上升到海拔较高的高空才能达到饱和状态,故易形成含有冰晶的卷层云,为日晕现象的产生提供有力的契机,D正确。
(2023·山东淄博三模)研究表明,自晚冰期以来,天山北坡气候总体表现为冷湿、暖干的组合并交替出现。气候变化对天山北坡自然带的位置和范围产生了显著影响(下图)。据此完成6~8题。
6.推测晚冰期以来气候暖干特征最显著的时期是( )A.距今11 500-7 500年前B.距今7 500-6 500年前C.距今6 500-4 800年前D.距今4 800-3 000年前7.气候由暖干变为冷湿对针叶林带的影响是( )A.位置上移,面积减小 B.位置上移,面积增大C.位置下移,面积增大 D.位置下移,面积减小
8.图中草原1、草原2和草原3按水分条件由好到差排列正确的是( )A.草原1 草原2 草原3B.草原1 草原3 草原2C.草原2 草原1 草原3D.草原3 草原2 草原1
【解析】 第6题,在该山地的五种不同的植被中,针叶林生长需水量最大,而在7个不同时期里距今7 500-6 500年前的这段时间里针叶林分布面积最小,说明这一时期的气候最为干燥;并且在这一时期针叶林的林线海拔最高,而林线高度与气温相关,一般情况下,气温越高林线海拔越高,所以这一时期的气温相对其他时期最高,据此推测晚冰期以来气候暖干特征最显著的时期是距今7 500-6 500年前,B正确。第7题,针叶林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气候变湿,有利于针叶林的生长,针叶林的面积会有所增大,森林的生长海拔上限与热量条件密切相关,气温变低,会导致针叶林生长的海拔上限会降低,位置下移,C正确。第
8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山麓到山上分布荒漠→草原3→草原2→针叶林→草原1→高寒荒漠(雪线),从荒漠到针叶林水分条件变好,从针叶林到草原1水分条件变差,水分条件最差的是草原3,草原1和草原2分布于针叶林两侧,但草原1海拔更高,蒸发更弱,且高山冰雪融水更多,水分条件优于草原2,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为草原1、草原2、草原3,A正确。
技法(三) 利用内在联系1.利用因果关系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演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源于形成地理事物的各地理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厘清这种内在关系是解答高考地理试题的“根”。利用内在关系解答地理选择题时,首先要明确背景材料提供的地理事物是自然地理事物(天文奇观、地质奇观、植被景观、天气现象、气候现象等)还是人文地理事物(农田、工业区、商业区、港口等);其次分析这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发展所关联的地理规律与原理、涉及的地理要素等;最后依据设问及梳理出的知识脉络确定答案。
(1)梳理因果关系——由“果”溯“因”此类试题多为成因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果”,选项为“果”为已知,“因”为未知。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果溯因法”进行解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我国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是“果”,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和我国的基本国情采用“由果溯因法”推理分析可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
(2)梳理因果关系——由“因”推“果”此类试题多为影响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因”,选项为“果”“因”为已知,“果”为未知。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因推果法”进行解题。例如,“我国西北地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因”,采用“由因推果法”分析可知,“植被破坏”是直接后果,“荒漠化加剧”是间接后果。不论采用“由果溯因法”还是“由因推果法”,解答地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综合思维的严谨性和推理过程的逻辑性。
(2023·山东聊城三模)木浆是以木材为原料制成的纸浆,生产技术并不高端,且生产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热能、电能和水。中国木浆消费量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35%,且呈增加趋势,主要依靠进口。加拿大(27%)、智利(16%)、芬兰(15%)、美国(14%)和俄罗斯(11%)是中国针叶木浆进口的前五大来源国,其中俄罗斯木浆的生产成本是世界上最低的。据此完成(1)~(3)题。
(1)中国木浆进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①推行禁塑、限塑政策 ②国内逐步关停小型木浆厂 ③纸制品进口关税降低 ④不同纸品的季节需求不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俄罗斯木浆生产成本低的主要原因是( )A.政策支持 B.能源充足C.劳动力丰富 D.设备先进
(3)相较于加拿大、智利、芬兰和美国,俄罗斯木浆出口中国除生产成本外的突出优势是( )A.工人素质高 B.技术先进C.运输便捷 D.产能强大
【思路点拨】 第(1)题,禁塑、限塑政策的推行,塑料制品减少,纸制品需求增加,①正确;国内关停小型木浆厂,国内木浆产量减少,进口量增加,②正确;关税并未发生变化,③错误;纸品季节需求不同不会影响进口量变化,④错误。①②正确,选A。第(2)题,结合材料“木浆是以木材为原料制成的纸浆,生产技术并不高端,且生产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热能、电能和水”可知,木浆生产耗能多,而俄罗斯能源充足,B正确;政策支持对生产成本影响不大,A错误;俄罗斯劳动力并不丰富,且俄罗斯经济较发达,劳动力价格较高,C错误;木浆生产技术并不高端,设备先进对成本降低影响不大,D错误。第(3)题,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市场距离近,交通运输便利,C正确;俄罗斯与加拿大、美国相比,工人素质、技术和产能并不具备优势,A、B、D错误。
2.梳理时间的先后关系时间演替类地理选择题(自然现象的时间变化、产业活动的时间变化)多依据时间的先后关系进行解答。这类试题多从地理事物变化的特点、变化的原因、变化的趋势及应对变化的措施等角度设问。解答“先后排序”和“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时,先要分析并归纳出该地理事象形成所必备的诸多条件;然后厘清这些形成条件之间内在的时间关系,最后按照时间先后关系(由早到晚)进行排列、分析即可。
随着城镇化推进,我国部分农村的建设用地(主要是宅基地)出现废弃或闲置,形成空心化村庄,其演化过程与乡村人口的空间动态移动密切相关。下图为城乡接合部空心化村庄演化阶段模式图。据此完成(1)~(2)题。
(1)a、b、c三条线依次表示( )A.全村、村中心、村周边B.全村、村周边、村中心C.村中心、村周边、全村D.村周边、村中心、全村(2)亚空心化阶段主要表现为( )A.城市人口向村中心转移B.城市人口向村周边转移C.村中心人口向城市转移D.村周边人口向村中心转移
【思路点拨】 第(1)题,读图可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村的居住宅基地变化率由0开始,先增加,后减少,对应曲线a。村中心居住宅基地变化率为正值,说明村中心住宅集中,是实心村,后来变化率首先下降,最先成为负值,对应曲线b。村周边居住宅基地变化率最初是负值,后逐渐提高,最后转为负值,对应曲线c。三条曲线依次表示全村、村中心、村周边,A正确。第(2)题,根据图中曲线,亚空心化阶段主要表现为村中心人口向城市转移,C正确、D错误。我国人口迁移方向是由农村迁向城市,A、B错误。
(2023·天津南开三模)长期以来,在中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被视作城镇化最主要的实现方式和核心载体。在中国跨区域人口流动中,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成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而中西部地区以人口流出为主。近年来,人口回流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中国城镇化中的新现象。下图为江西某市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近年来,从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回流的人口多属于主动回流,其主要是因为( )A.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 B.交通条件不断改善C.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D.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少
2.影响该市大部分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城乡距离 ②产业基础 ③气候舒适度 ④户籍政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人口主动回流是受到回流地的吸引,最可能是因为回流地的经济收入提高,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收入差距缩小,C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大部分回流人口定居县城,乡村距离市区距离远,而县城与其居住过乡村较近,城乡距离是影响人们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①正确;县城的产业基础较镇和村更好,工资收入水平更高,②正确;江西省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定居集中在县城无关,③错误;县城与镇、市区和其他城市相比,户籍政策没有差异,④错误。①②正确,选A。
(2023·陕西渭南二模)位于东南沿海的H公司和F公司都是从事与电子产业相关的大型企业。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F公司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业绩连续下滑,于2010年大举内迁,先后在中、西部建成生产基地,却仍面临着同样的生存压力;然而起步相似的H公司业绩却持续上升,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下图示意H公司的发展模式,据此完成3~5题。
3.推测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影响F公司利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营销成本 B.交通运输成本C.原材料成本 D.劳动力成本4.处于“吸收性研发”阶段的H公司( )①技术先进 ②技术落后 ③产业为劳动力密集型 ④产业为技术密集型 ⑤主要依靠资金优势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④⑤
5.与F公司相比,起步相同的H公司业绩持续上升,原因在于两者最终选择的( )A.转移地区不同 B.原料渠道不同C.价值链的位置不同 D.成本控制力度不同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可知,F公司在2010年大举内迁,生产基地由我国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迁移,即迁往经济相对较落后的地区,由产业转移的规律可知,应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东南沿海劳动力成本升高而向西转移,故影响F公司利润的主要因素应是劳动力成本,D正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交通越来越发达,可替代原材料多样化,交通与原材料成本不是主导因素,B、C错误;无论公司生产基地建设在何方,都需要做好宣传,市场营销成本变化不大,A错误。第4题,由图可知,H公司所处的“吸收性研发”阶段(阶段1)研发能力弱,技术水平低,①错误,②正确;且材料提示H公司
与F公司起步方式相同,故该阶段应为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型阶段,③正确,④错误;主要依靠的吸收性研发来增强企业竞争力,而不是依靠资金,⑤错误。②③正确,选B。第5题,由图可知,与F公司相比,起步相似的H公司始终致力于技术的研发,选择从事附加值高的价值链环节,通过技术创新,使自身不断处于技术优势的地位,公司业绩迅速上升。而F公司却主要通过不断地产业转移压缩劳动力成本,主要从事的是附加值低的加工环节,故H公司业绩迅速上升的原因在于选择价值链的位置不同,C正确;材料未提及H公司的转移地区,A错误;也未提及两者的原料渠道和成本控制力度,B、D错误。
技法(四) 利用区域特征1.利用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这类题目常围绕该自然要素分布或变化特征的归纳,制约因素或形成原因分析等方面设计问题,解题时依据图文信息进行准确定位,分析要素间的关系,梳理设问与选项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正确选项。
(2023·福建厦门一模)道地药材是指带有地域特点、疗效好的中药材,是我国宝贵的中医药资源。浙江省某县出产多种道地药材,并在全县广泛种植。近年,该县致力打造“药养+林养”型华东康养基地。下图示意该县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据此完成(1)~(2)题。
(1)目前,区位条件较好的康养基地位于该县( )A.西北部 B.东北部C.西南部 D.东南部(2)与该县道地药材自然生长环境相似的地区位于( )A.江淮平原 B.黔北山区C.藏南谷地 D.长白山区
【思路点拨】 第(1)题,结合题干信息“近年,该县致力打造‘药养+林养’型华东康养基地”,生态养生,医养结合,说明道地药材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山区,因此区位条件较好的康养基地位于该县的西南部,因为这里是多条河流的源头,地势高,且有高速公路穿过,交通便利。东北部、西北部、东南部区位条件均不及西南部优越,选C。第(2)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该县位于浙江省,当地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江淮平原以平原为主,环境不相似,A错误。藏南谷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环境不相似,C错误。长白山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均与该县道地药材自然生长环境不相似,D错误。黔北山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该县道地药材自然生长环境相似,B正确。
2.利用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人文要素的分布与变化常作为地理现象中的“因”,但有时也作为地理现象中的“果”,由因析果、由果溯因是这种题型常见的命题角度。考生在应对此类问题时,空间定位最为关键,这里的定位并非仅指地理位置的判读,其更倾向于区位信息的加工与提取。总之,利用区域特征解题的一般步骤:①根据区域图、某一区域要素图或结合文字材料判断区域名称;②根据试题要求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加工,分析区域主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③结合相关区域地理特征判断选项的正误。
(2023·山东枣庄模拟)近年,长江经济带积极推进带内产业转移,为提高产业转移的成效,研究人员对带内11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均GDP和8个承接省级行政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交通、科技创新等要素进行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划分等级(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决定长江经济带内产业转出和承接的最主要因素是( )A.相对位置 B.区间距离C.绝对优势 D.比较优势(2)每个省级行政区承接产业( )A.是随机的 B.有时空差异C.是均匀的 D.由东向西渐进(3)从长江经济带内整体规划考虑,承接区域内( )A.云、贵只承接原料指向型产业B.渝、皖侧重承接动力指向型产业C.川、鄂重点承接技术指向型产业D.湘、赣侧重承接劳动力指向型产业
【思路点拨】 第(1)题,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影响产业转移路径的最主要因素是转出地与承接地在某些区位因素方面的比较产生的优势差异,而非转出地和承接地各自的绝对优势,D正确。第(2)题,长江经济带内各省级行政区的生产要素存在明显差异,且生产要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承接产业转移应该是有时空差异的,B正确。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因为不同的省级行政区优势条件不同,因此产业转移并非随机或均匀在区域之间进行,A、C错误。材料中说到“长江经济带积极推进带内产业转移”因此长江经济带的省份都
是承接产业的主体,并非从东向西渐进,D错误。第(3)题,从长江经济带内整体规划考虑,产业转移需要考虑承接地的优势条件。由图所示,云、贵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应主要承接原料指向型产业,但并非只能承接原料指向型产业,A错误。渝、皖交通优势明显,但资源优势不明显,因此不适合承接动力指向型产业,B错误。川、鄂科技创新优势明显,可重点承接技术指向型产业,C正确。湘、赣劳动力优势不明显,D错误。
(2023·浙江宁波模拟)图甲示意青藏铁路沱沱河附近区域的地形图,图中的沙障主要由铺在地上的石方格、栅栏等障蔽物建成,图乙表示图甲所示区域的气候要素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甲中沙障发挥主要作用的时间及原因是( )A.春季 气候干燥,大风多,随风带来的泥沙会掩埋铁路B.春季 气温回升,积雪大量融化带来的泥沙会掩埋铁路C.夏季 气温高,冰川大量融化带来的泥沙会掩埋铁路D.夏季 降水多,暴雨山洪及其带来的泥沙会冲毁铁路2.图甲中河流( )A.水位季节变化大、夏季日变化小B.水位年际变化小、夏季日变化大C.河中沙洲数量夏季多、冬季少D.P处河流水量小于Q处
【解析】 第1题,石方格、栅栏等障蔽物能阻隔风与松散沙层的接触,起到减弱风沙侵蚀、防止风沙掩埋铁路的作用,但对暴雨山洪、融雪洪水没有多大阻碍,B、C、D错误;根据图乙可知,青藏铁路沱沱河段春季降水少,升温快,地面干燥,且春季月均风速大,易出现严重的风沙灾害,图中的沙障能起到减弱风沙侵蚀、防止风沙掩埋铁路的作用,A正确。第2题,图中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是冰雪融水补给,受气温的影响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日变化大,但年际变化小,A错误,B正确;由于夏季融雪量大,河流水位高,河中沙洲夏季出露在外的数量少,C错误;河流从P处流往Q处(注意图中4 550等高线走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但P处河水流至Q处后分叉,故Q处河流水量小于P处,D错误。
(2023·辽宁联考模拟)卡洛特水电站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位于巴基斯坦北部杰赫勒姆河的狭窄河段上。水电站建成后面临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因此水电站在排沙期会根据来水来沙情况,实时调节水位实现排沙。下图示意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的地理位置。完成3~5题。
3.卡洛特水电站泥沙淤积问题较严重的原因是( )①库区流速较快 ②降水较集中 ③地表坡度大 ④地势落差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卡洛特水电站排沙期主要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排沙期河流含沙量增大时,卡洛特水电站排沙方案及其原理是( )A.提高库区水位;增大落差B.降低库区水位;提高流速C.提高库区水位;增加容量D.降低库区水位;减小落差
【解析】 第3题,结合材料和图片可知该地位于巴基斯坦北部,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夏季降水强度大,坡面流水侵蚀较强,为河流提供大量泥沙来源,②正确;库区流速较快会减缓淤积,①错误,排除A、B;水电站以上区域为山区,地表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为河流提供大量泥沙来源,③正确,C正确;水电站选址会选在地势落差大的区域,④错误,排除D。第4题,水电站库区需要蓄水,利用水流冲击实现排沙,因此应该选择河流汛期排沙。水电站所在区域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夏季降水强度大,形成汛期,因此夏季为排沙期,B正确。第5题,为了顺利排沙,需要有较大的流量和流速。泥沙主要淤积在库区,
库区汛期水量较大,只需增加流速即可,因此要降低库区水位,与上游形成较大落差,提高流速,D错误,B正确;提高库区水位会减小落差,不利于冲沙,A、C错误。
技法(五) 利用图文信息1.利用图中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是根据某些显性信息经过逻辑推理而获得的信息,任何隐性信息都有一定的载体,如地名、地理数据、经纬度、海陆轮廓等,分析信息载体是挖掘隐性信息的入口和基础。挖掘图像隐含的信息,就要观察图中的地名、图例、比例尺、指向标等要素,仔细观察每一个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位置,以及数量、分布及性质等方面的特征,无法从图上观察到的要素性质,需要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023·湖北武汉模拟)黄河干流内蒙古段位于黄河流域最北端,呈“几”字形大拐弯形状。下图示意该河段某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月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该河段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由大到小的季节排序依次是( )A.秋季 夏季 春季 冬季B.夏季 秋季 春季 冬季C.秋季 夏季 冬季 春季D.秋季 春季 夏季 冬季(2)形成该河段3月份水沙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①河岸坍塌 ②降水冲刷地表 ③河道解冻 ④风沙入黄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3)该河段综合治理的最合理措施为( )A.打坝淤地 B.兴修水库C.截弯取直 D.疏浚河道
【思路点拨】 第(1)题,读图可知,该河段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在9月为代表的秋季最大,7、8月为代表的夏季次之,5月为代表的春季更小,1、2月为代表的冬季最小,因此该河段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由大到小的季节排序依次是秋季、夏季、春季、冬季,A正确。第(2)题,该河段3月份径流量和输沙量较2月份均有明显增加,而此时雨季还未到来,降水对地表的冲刷较弱,②错误;但气温回升,河道解冻,使河流径流量增大,加大了对河岸的侵蚀,加速了河岸坍塌,同时此时冬季风还较强,风沙吹入黄河,使黄河含沙量增多,输沙量上升,①③④正确,选C。第(3)题,该河段呈“几”字形大拐弯形状,由于河道弯
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淤塞河道,因此该河段综合治理的最合理措施为疏浚河道,D正确;打坝淤地会加重河流淤塞,A错误;水库一般兴建在落差较大的河段,该河段地形较为平坦,B错误;截弯取直工程量太大,C错误。
2.利用文字材料深挖信息挖掘文字材料中的隐含信息时,要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地理事物(事件)等,找出其核心内容,结合试题要求判断哪些信息是关键信息、哪些信息是干扰信息,要特别注意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
(2023·山东泰安三模)葑田是在湖沼中用木桩作架,挑选荪根等水草与泥土排和,摊铺在架上,种植稻谷,亦称架田(下图)。葑田在水面飘浮,随水高下,不致淹没。历史时期葑田盛行,宋以后逐渐消亡。据此完成(1)~(3)题。
(1)葑田曾大量分布于(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C.东北地区 D.江南地区(2)古代农民建设葑田充分考虑了当地( )①生态效益 ②水位变化 ③水域面积 ④建设材料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
(3)历史时期葑田开发的意义( )A.利用水面,扩大耕地面积B.漂浮水面,减轻旱涝影响C.漂浮水面,便于农田运输D.净化水质,降解水体污染
【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材料中葑田的概念,葑田的形成主要分布在湖沼,水草丰富,主要作物为水稻,独特的农业耕作技术体现了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上的智慧。以此判断主要分布在古代水网密集的江南地区,D正确,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以灌溉农业、旱地为主,A、B错误;东北地区古代开发程度较低,C错误。第(2)题,结合材料中葑田主要分布在湖沼水面,多选择建设在水域面积广阔;具有随水漂浮高下特点,方便克服水位变化带来的危害;建设过程就地取材,减少成本,②③④正确;葑田建设主要利用水域对农业的开发,对当地的生态效益有一定影响,不作为早期葑田建设的考虑内容,①错误,选C。第(3)题,
历史时期由于江南地区人多地少,利用水面种植,扩大了耕地面积,是最主要的开发意义,A正确。虽然葑田随水高下,灾年可旱涝保收,在天气变化中也可将葑田进行活动运移,但都不是早期开发的重要意义,B、C错误。过度开发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差,泥沙淤积,D错误。
(2023·湖南娄底模拟)2022年8月31日,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大会举行,该工程从西江干流取水,通过泵站加压提水,穿过云开大山,调水至雷州半岛,输水线路约500千米,覆盖人口超1 800万人。据此完成1~2题。
1.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主要服务对象是( )A.改善水生态环境用水 B.农业生产灌溉用水C.城乡生活和工业生产 D.回补地下水资源2.工程建成后,将( )①优化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格局 ②缓解珠三角水资源短缺问题 ③提升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④支撑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1题,材料显示该工程从西江干流取水,通过泵站加压提水,穿过云开大山,调水至雷州半岛,距离远,成本高,材料中强调覆盖人口超1 800万人,可以推出主要目的是城乡生活和工业生产需要,C正确;该工程也可兼顾农业生产灌溉用水、改善水生态环境用水、回补地下水资源等,但不是主要目的,A、B、D错误。第2题,工程建成后,将西江水调至雷州半岛,沿线人口分布不均,水资源需求量大,可以优化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格局,①正确;调水工程并未调往珠三角,故对缓解珠三角水资源短缺问题影响小,②错误;调入区域水量增加,可以提升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③正确;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主要布局在粤西,故可支撑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④正确。①③④正确,选C。
(2023·贵州三模)位于长白山西坡海拔2 000~2 500 m的高山苔原,其环境特征与极地苔原相似,植被以多年生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小灌木植株矮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支,交织成网。一般情况下,热量需求越高的植被,吸收养分的能力越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原先位于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而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图。据此完成3~5题。
3.关于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小灌木的生长习性描述正确的是( )A.喜寒 喜光 B.喜湿 抗风C.耐贫 喜温 D.耐旱 忌风4.推断长白山苔原带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最高区域的地形地势特点是( )A.海拔较高、坡度较大 B.海拔较低、坡度较大C.海拔较高、坡度较小 D.海拔较低、坡度较小
5.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苔原带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气候趋于暖湿 ②生存空间缩小 ③土壤肥力下降 ④冬季积雪变薄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3题,据材料“位于长白山西坡海拔2 000~2 500 m的高山苔原,其环境特征与极地苔原相似”可知,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小灌木生长地区地处较高纬度,海拔也较高,气温较低,气候严寒,说明小灌木耐寒。当地地势落差大,土壤发育程度差,说明小灌木耐瘠薄土壤;长白山西坡高海拔处西北风强劲,小灌木植株矮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支,交织成网,有利于抵御大风,说明小灌木抗风;长白山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加之气温低,蒸发微弱,空气湿度较大,说明小灌木喜湿润,B正确。第4题,读“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图”可知,一定高度范围内,海拔越高,草本植物入侵程度越低,坡度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解题技能技能3综合题解题技能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解答流程,②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城市区位因素评价,区域发展条件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技能3综合题解题技能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解答流程,②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城市区位因素评价,区域发展条件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技能1常见地理图表判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图指导,地形剖面图判读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