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1学科素养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1学科素养课件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1学科素养课件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1学科素养课件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1学科素养课件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1学科素养课件第5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1学科素养课件第6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1学科素养课件第7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1学科素养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1学科素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1学科素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能一学科素养,一区域认知,思维点拨,2三条重要经线,区域特征分析方法,2地貌差异的形成,二综合思维,三人地协调观,四地理实践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地理考查的学科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其中区域认知要求考生能够以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着眼于地理事物和现象背后的空间因素,根据具体空间背景考虑问题,包括空间位置、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演变等考查维度;综合思维要求考生能够用地理思维方式思考,按地理学基本逻辑,从分解和综合2个维度分析、
    解决地理问题;地理实践力要求考生具备地理行动实践能力,在面临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时,能够沿着地理视角的引领,遵循地理思维的基本方式,秉持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合理的“做事”方向、选择合适的“做事”工具、采用合宜的“做事”方法,形成迅速、高效的“做事”本领及表达方式。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区域认知要求考生能够以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着眼于地理事物和现象背后的空间因素,根据具体空间背景(空间位置、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演变等)考查维度考虑问题。对于区域认知的总体把握如下图所示:
    “区域认知”素养要求学习者形成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和习惯,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的能力,正确评价区域发展方向和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得失的能力。区域认知就是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可细化为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五个方面,具体要求如下:
    (2022·浙江高考题)下图为某区域某月等压线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海区该月洋流流向分别为( )A.西北向东南、西北向东南B.东南向西北、东南向西北C.西北向东南、东南向西北D.东南向西北、西北向东南(2)图示季节( )A.田纳西河正处于主汛期B.南非大草原上郁郁葱葱C.天山积雪下限海拔较高D.华北平原播种小麦正忙
    1.世界区域定位(1)看赤道——穿过三块陆地:非洲中部、印度尼西亚附近、南美洲北部。(2)看南半球——三部分典型陆地结合经度可以判断。若为东经度:非洲(0°~40°E),澳大利亚(120°E~150°E);若为西经度:南美洲(40°W~80°W)。(3)看北半球——可结合四条经线轻松判断:
    2.中国区域定位(1)三条重要纬线。
    3.如何对地理位置进行描述(1)对小比例尺地图中的区域,一般描述其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对大比例尺地图中的区域,一般描述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4.学会分析地理位置的影响(1)纬度位置→纬度带(低、中、高纬度)、热量带(热带、温带、寒带)→热量差异→多种或单一农业经营方式。(2)经度位置→海陆位置(大陆东、西岸及内陆)→降水差异及农业类型、海洋运输、外向型经济。(3)相对位置→周边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一对外合作与交往(对外贸易、市场)。
    (2022·北京高考题)中国某科考船赴西北太平洋进行深海科学与资源考察。已知两种海底矿产的分布,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 )A.甲海区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B.乙海区位于大陆架分布地区C.丙海区的海底矿产资源单一D.丁海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2.考察过程中( )A.S1航段途经我国著名的海洋渔场B.S2航段沿线表层海水盐度越来越低C.科考船行驶至S3航段时顺风顺水D.S4航段一带洋壳厚度大于地壳均值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处环太平洋第一岛链,为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A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距离海岸线较远,不属于大陆架,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丙海区既有矿产1又有矿产2,矿产资源丰富多样,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丁海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不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D错误。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S1航段途经我国著名的海洋渔场—舟山渔场,A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S2航段由近海海域逐步向大洋中航行,陆地径流的影响逐渐减小,并且纬度位置越来越低,海水的蒸发越来越多,海水表层盐度越来越高,B错误;S3航段主要受东北信风带控制,不顺风顺水,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洋地壳厚度较薄,陆地地壳厚度较厚,D错误。
    (2023·山东模拟)P国的海岛上栖息了数量惊人的鸟类,形成厚达几十米的鸟粪层。由于鸟粪可加工成优质肥料,因此该国曾被人称为是“靠卖鸟粪致富”的国家。从2020年持续至今的拉尼娜现象对该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国海岛上形成深厚鸟粪层的主要原因有( )A.寒暖流交汇,鱼类资源丰富,鸟类食物来源充足B.纬度位置较低,热量非常充足,鸟类的种类多样C.受寒流影响大,气候凉爽干燥,鸟粪分解速度较慢D.鸟粪经济价值高,受到人类保护,鸟粪未被大规模开采4.有关该国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众多,河流的航运价值较高B.城市分布主要受河流的影响C.分布着广泛的热带雨林景观D.受持续拉尼娜的影响西部地区气候更加干旱
    【解析】 第3题,根据经纬度分析,该地为秘鲁,有秘鲁寒流,不是寒暖流交汇处,A错误;鸟粪的数量和种类的关系不大,B错误;寒流的影响,气候凉爽干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慢,C正确;秘鲁是卖鸟粪的国家,大量开采,D错误。第4题,地势起伏大,流量小,航运价值低,A错误;城市主要沿海分布,B错误;秘鲁为热带沙漠气候区,荒漠景观多,C错误;拉尼娜现象,太平洋东部海区异常变冷,温度低,下沉气流,降水少,D正确。
    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蒙古东部地区(见下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域差异大。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区主要野火类型是( )A.落叶林火 B.针叶林火C.草原火 D.荒漠草原火(2)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推测下列区域野火发生频率最高的是( )A.东方省 B.中央省C.南戈壁省 D.色楞格省(3)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其最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A.气温变化 B.降水变化C.植被生物量 D.游牧活动
    2.常见地理因素特征差异成因的分析思路(1)气候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不同。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023·湖北武汉模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地中海增温最明显的季节为夏季,海水温度升高后,其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图示意地中海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四海域中夏季海水增温幅度最明显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相比其他海域,地中海夏季增温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①海域风浪小 ②海水深度大 ③温室气体多 ④海水流通差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地中海海水增温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秋冬气温降低 B.海域物种增多C.海水密度变大 D.风暴频率加大
    【解析】 第1题,甲海域相对开阔,海水增温幅度小,排除A;乙海域纬度高,夏季海水增温幅度相对较小,排除B。丙、丁海域相对更封闭,且丁海域纬度最低,故丁海域夏季增温幅度最大,C错误,D正确。第2题,地中海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晴朗无风,海气热量交换少,升温幅度大,①正确。海水深度越大,海水热容量越大,海水温度变幅越小,排除②。地中海夏季温室气体排放量未知,排除③。地中海相对封闭,和外界海水交换少,海水流通差,升温明显,④正确;①④正确,选C。第3题,海水热容量大,夏季海水增温后,秋冬季节降温速度慢,导致秋冬季气温相对偏高,排除A。海水温度升
    高,区域海洋生物生存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会减少,排除B。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密度会减小,排除C。海水温度升高,海水水汽蒸发增加,区域风暴发生频率增加,D正确。
    (2023·湖南长沙模拟)咸海是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的咸水湖,原为世界第四大湖,20世纪下半叶以来咸海因人类不合理利用而迅速萎缩。随着水位不断下降,咸海于1987年分成了南咸海和北咸海两片水域,其中南咸海于2003年又进一步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中间最大的湖心岛是复活岛,近几十年来,该岛屿面积不断增大,并逐渐与陆地相连。锡尔河是其主要补给支流之一,其主要补给水源来自积雪和冰川融水,汛期从3月可以持续到9月。读咸海地理位置示意图,及1984—2010咸海水量变化示意图。完成4~6题。
    4.关于咸海及所在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势低洼,阿姆河等河流在此汇聚,积水成湖,是中亚主要的灌溉水源B.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中亚冬季降水较多C.中亚地区降水由西向东呈增加趋势D.黄麻是阿姆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
    5.推测复活岛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不断上升B.入湖水量减少,湖泊萎缩C.入湖泥沙多,不断淤积D.围湖造田,开垦耕地6.锡尔河汛期长的主要原因是( )A.河源冰川面积广大 B.河流流程长支流多C.流域内雨季长 D.中上游高差大
    【解析】 第4题,咸海地势低洼,来自东部高原和山地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通过阿姆河等在此汇聚,积水成湖;河水不断输入矿物质,湖水不断蒸发,湖中的矿物质累积越来越多,终成咸水湖,不是灌溉水源,A错误。中亚夏季主要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冬季受亚洲高压影响,故夏季降水较多,冬季较少,B错误。受地形影响,越往东,气流抬升越明显,山地降水越多,降水由西向东呈增加趋势,C正确。棉花是阿姆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D错误。第5题,由材料可知,复活岛是咸海内的湖心岛,由于咸海入湖水量减少,湖泊萎缩,水位下降,导致复活岛面积不断扩大,B正确;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内
    部,地壳相对稳定,A错误;咸海入湖水量减少,入湖泥沙也减少,C错误;该湖为咸水湖不适宜开垦成耕地,不可能围湖造田,D错误。第6题,锡尔河流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以积雪融水、冰川融水为主,3、4月从下游到中游,各个高度地带依次融化,首先在低的地带,然后逐步转移到最高地带,形成长时间的春汛;6~9月上游高大的山脉、高原地区大量的冰雪融水补给和迎风坡以降水为主的补给,形成夏秋汛,河流流经地区地势起伏大,不同海拔地区的积雪融化时间不同,也导致了汛期延长,D正确。汛期长短和河源冰川面积广大、河流流程长支流多等关系不大,A、B错误。阿姆河深居内陆,流域内雨季短,C错误。
    综合思维是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要求考生能够用地理思维方式思考,按地理学基本逻辑,从分解和综合2个维度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综合思维的内涵可以细化为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区域综合,具体要求如下: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1)~(3)题。
    (1)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2)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3)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思维点拨】 本题以区域中动态的地理事物为切入点考查综合思维。答题时需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分解和综合两个维度去分析寻找珊瑚礁发育的“前世今生”。
    综合思维反映在高考试题中,主要表现在多个地理要素的联系与综合,解题时需要运用多个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去分析问题。要想准确、快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问题,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的视角去整合知识体系。其基本方法如下:
    (1)自然地理要素的整合。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融合。通常结合身边的具体案例,运用区位分析原理,把握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问题呈现方式通常是“自然环境特征描述”“自然地理现象成因分析”等。(2)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的整合。主要指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融合。通常结合身边的具体案例,运用区位分析原理,把握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问题呈现方式通常是“区位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等。
    (2023·山东济南三模)成都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一个多夜雨的地区。该地夜雨现象的形成不仅与地形因素密切相关,还受到大尺度空气运动的影响。图为某年7月17日该地夜雨时垂直螺旋度等值线剖面图,垂直螺旋度能够反映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特征,正值为上升运动,负值为下沉运动。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易出现夜雨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2.此时( )A.坡前东侧地面受热,气流上升B.山坡比坡前地面同高度气温低C.山坡大气层结稳定,天气晴好D.山顶近地面气流受热辐合上升3.本次夜雨形成得益于该地东南侧的副热带高压,其边缘气流使该地( )A.水汽增加 B.气温降低C.凝结核增加 D.大气稳定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垂直螺旋度显示的运动特征可看出,丙处大气以上升运动为主,气流上升易冷却凝结形成降水,C正确;甲、乙、丁处大气以下沉运动为主,不易形成降水,A、B、D错误。第2题,图中显示山坡乙处气流下沉,夜间坡面降温比同高度大气降温快,温度低,B正确;夜间为地面散热过程,A错误;图中显示山坡处气流下沉,层结不稳定,C错误;山顶甲处近地面降温快,气流下沉,D错误。第3题,该地东南侧大气湿度大,为高压中心,水平气流顺时针辐散,为该地带来大量水汽,气流上升凝结形成降水,A正确,B、D错误;副热带高压带来的气流不会增加凝结核,C错误。
    (2023·江苏扬州模拟)耕地经济价值由耕地上粮食作物总产值与经济作物总产值构成,将粮食作物产值与耕地经济价值的比例定义为粮耕价值比。下图为“2004—2020年中国粮耕价值比及耕地经济价值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四条曲线分别对应( )A.粮耕价值比 粮食作物价值 耕地经济价值 经济作物价值B.粮食作物价值 耕地经济价值 经济作物价值 粮耕价值比C.粮耕价值比 耕地经济价值 经济作物价值 粮食作物价值D.粮食作物价值 粮耕价值比 耕地经济价值 经济作物价值5.导致粮耕价值比变化的因素是( )A.比较收益 B.气候变化C.国家政策 D.科学技术6.下列地区中粮耕价值比最高的是( )A.珠江三角洲 B.三江平原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解析】 第4题,甲曲线比重呈降低的趋势,现今的趋势是相同耕地面积上粮食作物的价值没有耕地上经济作物的价值高,所以粮耕价值比是降低的,排除B、D;乙曲线价值最低,应该是粮食作物价值;丙是耕地经济价值,耕地是粮食作物价值和经济作物价值产生的基础,曲线值较高;丁是经济作物价值,经济作物价值介于粮食作物价值和耕地经济价值之间。第5题,导致粮耕价值比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相同耕地面积上粮食作物的价值没有耕地上经济作物的价值高,是比较收益导致的,与气候变化、国家政策、科学技术关系不大。第6题,粮耕价值比最高就应该是粮食产量大的地区,而我国现今产粮大区是东北地区,故为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耕地被大量占用,粮食产量有所降低。
    (2023·湖北模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国。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与生猪养殖密度呈现倒N型的关系(下图)。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有关通知,明确“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读图完成7~9题。
    7.转出区早期生猪养殖场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环境 B.市场 C.饲料 D.劳动8.与江苏相比,当前湖北生猪养殖规模较大,最主要得益于( )A.地租成本较高 B.交通条件改善C.养殖技术发展 D.环保政策差异9.由图可知,我国生猪养殖产业转移的特点是( )A.陕西将进入第二阶段 B.东猪西进C.由集中养殖趋于分散 D.北猪南进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生猪养殖转出区主要为河南、浙江、天津、广东、上海等8个省市区,这些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市,当地的居民消费能力较强,生猪销售市场广阔,故转出区早期生猪养殖场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B正确;环境、饲料、劳动力因素对生猪养殖场布局有影响,但不能成为主导因素,A、C、D错误。第8题,近年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规制政策,约束生猪养殖污染,激励养殖环保行为。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规制效应区域差异较大。与湖北相比,江苏经济水平高,一些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在江苏失去比较优势,需要对外转移;不发达地区环境规制较为宽
    松,为发达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提供了条件,D正确;与江苏相比,湖北经济水平低,地租成本较低,但这不是当前湖北生猪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原因,A错误;与湖北相比,江苏经济水平高,其养殖技术和交通条件更具有优势,B、C错误。第9题,由图可知,陕西已进入饱和区,即第三阶段,A错误;生猪养殖业与环境规制强度在地域上都存在很强的空间关联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分散养殖趋于集中;环境规制的差异使得生猪产业从东南向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在空间布局上存在着“南猪北进,东猪西进”的转移趋势,B正确,C、D错误。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所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中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使人们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面对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前进,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可细化为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具体要求如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由于长期种植,土地肥力渐趋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经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沟。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水、土环境。【思维点拨】 高考命题强调“素养立意”,如果我们能站在命题的角度,从素养出发,去对接命题者问题设计的意图,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试题的答题角度,使答题更具有准确性,例如:
    1.“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考查角度高考评价体系下的人地协调观素养考查,主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从三个角度:“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协调”进行考查。
    2.“人地协调观”素养备考的几个方向(1)结合现实中的自然环境问题,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及其阶段性特征,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2)结合现实中的区域发展情景,能够说明在区域的背景条件下,某地自然资源、环境满足人们需求的潜力变化,归纳出该类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可能遇到的人地关系问题;分析区域特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和保护措施。
    (3)结合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实例,能够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理解资源和环境安全对于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建立起和谐发展的观念。
    3.常见命题考法(1)结合简单、熟悉的地理事物,联系一定地理环境中的人类活动形式,简单辨识人们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影响。(2)结合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分布,选取相关的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案例为命题背景,从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角度,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理解人地协调的重要性。(3)依据相关的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状况为设题背景,结合区域内的人类活动方式及特点,从人对地、地对人两个方面分析相关地理现象或问题的成因、影响,并探究应对措施,以体现应用人地关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选取人类生产、生活环境中的常见地理现象为命题切入点,在创设观察、调查、实验等活动基础上,对相关地理现象进行研究,据此创新性地考查地理原理、规律在和谐的人地关系形成中的主要作用,引导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2023·江西萍乡二模)察雅县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种养循环一体棚”项目位于该县的河谷地区。该项目以棚室为边界将种植系统、生猪养殖和发酵系统相结合,是一种立体养殖新模式。图1示意“种养循环一体棚”系统剖面,图2示意其农业生产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察雅县“种养循环一体棚”建设时采用立体养殖结构,主要考虑到当地( )A.用地有限 B.热量不足C.土壤贫瘠 D.水源匮乏2.“种养循环一体棚”生产模式的益处主要体现在( )A.技术含量低,地区适应性强B.生产多元化,专业化程度高C.种养循环,节约生产成本D.生态稳定,能量实现自给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河谷地区,土地资源有限,立体养殖结构能够节省土地占用,所以察雅县“种养循环一体棚”建设时采用立体养殖结构,主要考虑到当地用地有限,A正确;养殖受土地肥力影响较小,立体养殖不是考虑土地贫瘠,C错误;立体养殖无法改变热量、水源条件,不是立体养殖考虑的因素,B、D错误。第2题,阅读“种养循环一体棚”农业生产过程可知,该生产模式,具有一定技术要求,如大棚建造、发酵系统等,且适应地区具有一定限制,A错误;产品种类丰富多样,降低了专业化程度,B错误;“种养循环一体棚”,生猪养殖可提供肉产品并为发酵系统提供粪便;发酵系
    统为种植系统提供有机肥;种植系统为养殖提供牧草,为发酵系统提供废弃物并为人类提供蔬菜,系统之间相互利用废弃物,种养循环,能够节约生产成本,并提升产品品质,C正确;“种养循环一体棚”并未实现能量自给自足,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太阳辐射等),D错误。
    3. (2023·重庆九龙坡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山会平原位于浙江省北部。古时,当地先民就开始在此围堤筑塘。至东汉时期,当地进一步修筑了堤岸,形成面积206平方千米的鉴湖(如下图)。通过定期清淤和不同时段开启或关闭鉴湖的水闸,山会平原的种植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聚落数量也随之增加。南宋以后,当地先民对原有河道进行疏浚和连接,形成纵横交错的排灌系统,沿海地区也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此后,古鉴湖逐渐因泥沙淤浅和大规模围垦而消失。
    (1)从径流角度说明古时山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2)说明鉴湖的建成对山会平原种植业土壤条件的改善作用。(3)分析南宋以来鉴湖被大规模围垦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沼泽广布可从来水量大、去水量小等角度进行分析。山会平原附近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来自南部山地的众多河流来水量大,地表径流丰富;当地是平原地形,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流速慢,易积水;山会平原位于杭州湾沿岸,海水顶托作用强,地表径流不易入海;因地表径流流速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地下水位较高,且当地为山前冲积平原,土壤颗粒较细,地表径流不易下渗;使得当地沼泽广布。第(2)题,由材料“形成面积206平方千米的鉴湖”可知,古鉴湖面积大,蓄水调节功能强。结合材料“在不同时段开启或关闭鉴湖的水闸,山会平原的种植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的改
    善”可知,水多时闭湖蓄洪,水少时开湖放水,可以实现雨季蓄水、旱季补水,调节土壤湿度;由材料“定期清淤”可知,鉴湖形成后,通过清淤补肥,可以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由上题可知,山会平原受海水顶托作用较强,旱季伴随着海水倒灌和入侵,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鉴湖可在旱季(枯水期)补充地下水,可以缓解海水倒灌造成的土壤盐碱化。第(3)题,围垦主要用于种植粮食,可从粮食需求和当地适合被围垦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由材料“山会平原的种植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聚落数量也随之增加”可知,该地区土地面积有限,地狭人稠,耕地面积有限,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粮食需求增多,需围
    垦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由材料“古鉴湖逐渐因泥沙淤浅和大规模围垦而消失”可知,因泥沙淤积,湖区坡缓、水浅,易围垦;泥沙淤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粮食增产潜力大;鉴湖周围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好,雨热同期,适合发展种植业。
    【答案】 (1)南部山区众多河流来水量大,地表径流丰富;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流速慢,易积水;海水顶托作用强,地表径流不易入海;地下水位较高且土壤颗粒细,地表径流不易下渗。(2)雨季蓄水、旱季补水,调节土壤湿度;清淤补肥,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旱季(枯水期)补充地下水,可以缓解海水倒灌造成的土壤盐碱化。(3)地狭人稠,耕地面积有限,粮食需求增多;泥沙淤积,湖区坡缓、水浅,易围垦;淤泥质土壤,土壤肥沃,粮食增产潜力大;雨热同期,适合发展种植业。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浑善达克沙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的中心地带,年降水量自西向东从约10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以浑善达克沙地为主,地表起伏不大,沙丘、剥蚀高原交错分布,沙丘逐年向东和东南方向扩张(图一为浑善达克沙区位置示意图)。基于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变化,以土地沙漠化程度为主,以生态环境要素为辅,同时结合行政边界,将区域划分为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3区:沙地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田生态区(图二为浑善达克沙区生态修复区划图)。
    (1)分析浑善达克沙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浑善达克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纬度较高,冬季寒冷,多大风;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率较低;地表物质疏松,地形起伏不大,易受风力侵蚀。(2)通过对采样点地表沉积物粒度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描述该规律并说明原因。规律:自西(北)向东(南)沉积物粒度减小。原因:该地区盛行西北风,随着风速减小,风所携带的沙粒发生沉积;风速越小,沉积物粒度越小。
    (3)根据沙地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田生态区的不同特征,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沙地生态区:采用沙障固沙,种植耐旱植物,促进原生植被恢复。草原生态区:采取阶段性放牧管控措施,人工种植牧草,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农田生态区:对于易沙化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种植防护林保护农田,采用作物留茬、秸秆覆盖等措施减轻风力侵蚀。
    【思维点拨】 本题以浑善达克沙区为载体,考查荒漠化土地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地理实践力要求考生具备地理行动实践能力,在面临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时,能够沿着地理视角的引领,遵循地理思维的基本方式,秉持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合理的“做事”方向、选择合适的“做事”工具、采用合宜的“做事”方法,形成迅速、高效的“做事”本领及表达方式。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考查,表现为三个层级,一是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二是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三是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1.培养地理实践力的主要方式地理体验是在实践中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亲身去经历感知体察;地理观察是细察地理事物的现象、动向;地理观测是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进行观察测定;地理实验是设计检验地理原理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野外考察是指野外实地观察调查;此外,地理绘图、地理制作、地理演示等也是重要的地理实践学习方式。
    2.常见命题考法(1)能够设计科学的地理实践与实践考察方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工具、材料,分析与地理相关的数据与信息,对地理现象进行科学解释与评价。(2)能够搜寻不同类型区域的统计信息,收集相关区域发展规划,设计区域发展问题的调查方案。(3)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资源、环境调查,描述某区域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并结合已有资料,对解决区域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建议。(4)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在地理课堂和野外活动中进行的,不应局限在野外实践活动中。
    (2023·湖南郴州模拟)河北某中学地理学习兴趣小组在10月25日下午4点就校园现象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得到以下结论:校园后面的小树林出现不均匀落叶情况,两教学楼间地上的落叶微微向某一方向飘动。通过查资料得出,树木脱掉叶子,进入冬眠,需要形成一种脱叶酸。脱叶酸的形成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有关。下图为校园平面图和小树林某处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图中小树林不均匀落叶的因素最可能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风速2.当天该市晴朗无风在两教学楼间落叶的飘动方向可能是(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3.上题中树叶被吹动的原理类似于( )A.温室效应 B.焚风效应C.阳伞效应 D.热力环流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脱叶酸的形成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有关,秋末冬初,日照时间缩短,脱叶酸大量形成,树叶纷纷飘落。而图中落叶较少的树木位于两教学楼之间的通道处,获得光照相对较多较强,且有路灯的补光效应,使得脱叶酸形成的少,落叶时间晚。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光照,C正确。第2题,当天该市晴朗无风,说明天气较晴朗,落叶飘动,考虑局部小尺度环流形成的风。教学楼前面是甬道和操场,白天升温快,盛行上升气流,气压低;教学楼后是小树林,白天升温慢,气压较高,风从高压吹向低压,从小树林吹向甬道,结合指向标,应微微向南飘动,B正确。第3题,根据上题可知,该原理受热
    不均而引发的局部性的热力环流,D正确;温室效应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导致的,A错误;焚风效应是气流运动的过程中受地形的阻挡,在背风坡下沉增温的一种现象,B错误;阳伞效应是由烟尘增多形成的,C错误。
    4. (2023·福建厦门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校地理实践小组在闽南某海滩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下图是实践时拍摄的某海滩景观图。带队老师提醒同学们不要太靠近该处海滩,并指出白色浪花之间的深色海面下(图1中M处)可能有流速较快的离岸流。由于离岸流是海滨浴场溺水事故的主因,返校后实践小组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并向有关部门建议在岸边设置离岸流警示牌和发布遇险逃生路线指导图。图2示意实践小组探究时绘制的离岸流形成过程。
    根据图2,说明离岸流的形成过程。若游客在M处遇险时,请设计回到海岸的合理逃生线路并绘制出来。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涨潮时波浪向海岸运动时动力强,越过水下沙坝;退落时,水流动能减弱,很难越过沙坝返回大海;水流沿沙坝(靠近海岸一侧)边缘(平行于海滩的方向)向低处(M缺口)汇流;M缺口短时间内流量大增,通过狭窄通道时(类似于狭管效应),流速增大,形成离岸流。若游客在M处遇险时,要快速游回海岸,必须快速离开流速大的离岸流,因此可以平行于海岸方向(或垂直于离岸流方向)向两侧游动,可避开流速快的离岸流,再向海岸方向游,就可以防止被冲入海洋。
    【答案】 波浪向海岸运动时动能大,越过水下沙坝;退落时,水流动能减弱,很难越过沙坝返回大海:水流沿沙坝边缘(平行于海滩的方向)向低处(缺口)汇流;短时间内流量大增,通过狭窄通道时,流速增大,形成离岸流。路线如图所示:

    相关课件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2关键能力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2关键能力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能二关键能力,思维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8产业区位因素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8产业区位因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八产业区位因素,高考解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思维点拨,地形对农业的影响,服务业空间布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高考解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思维点拨,3影响降水的因素,命题点二河流特征,微专题3湖泊,2按成因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