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18湖泊特征
展开1.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量
C.蒸发量D.地表径流量
2.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1961~1979年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D.2000~2020年
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沙尘天气增多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D.绿洲面积增加
[2023·山东济宁高三期中]罗布泊原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广泛发育。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但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含盐量。据此完成4~5题。
4.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甲、乙、丙B.甲、丙、乙
C.乙、甲、丙D.乙、丙、甲
5.丙处盐壳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中( )
A.甲处降水量最多B.甲处地下水埋藏最浅
C.乙处蒸发量最多D.丙处地表温度最高
下图是伊塞克湖区位略图,伊塞克湖海拔1608米,周围为天山山脉所围,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属构造陷落湖。湖区空气清新,矿泉比比皆是。游客在某季节有时能看到“湖中心晴空万里,湖岸四周的高山浓云密布,犹如一块巨大的碧蓝宝石镶嵌在灰色的幕布上”的气象奇观。据此完成6~7题。
6.伊塞克湖东岸降水多于西岸的原因是( )
①西风带来大西洋水汽,经过湖面,水汽增加 ②东岸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 ③在湖泊东岸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形成山地迎风坡降水 ④东岸河流众多
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
7.伊塞克湖气象奇观出现在夏季的形成原因是( )
①伊塞克湖面积大,升温慢,湖泊气温低于湖岸陆地
②湖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③从湖中心吹往湖岸的湿润气流遇高山地形阻挡抬升,形成云雾 ④太阳辐射强烈,在湖中心附近形成热高压,湖岸则形成冷低压
A.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①③④
[2023·山西太原市统考]苏木吉林湖地势低洼,周围被明显的沙山分水岭圈闭,形成局部流域。下图示意苏木吉林湖区等水位线及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图。据此完成8~9题。
8.苏木吉林湖( )
A.湖面水位稳定B.湖盆呈漏斗状
C.位于青藏高原D.处于湿润地区
9.与南方平原地区的湖泊相比,图中湖泊冬季蒸发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冬季冰封期长,盐度低 ②离冬季风发源地远,沿湖地区植被茂盛 ③湖盆内湖面风速小
④纬度、海拔较高,气温低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2023·山东烟台检测]库木库勒地区(下图)在三叠纪末期上升成陆,中新世以后,形成地堑性湖盆。随着地壳的差异性抬升,逐渐引起了湖盆内部的多处分裂,气候趋于干旱,风力增强。区内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地,北部山地几乎无冰川分布,中部山麓有一条贯穿东西的泉水出露带。据此完成10~11题。
10.泉水出露带的地质构造可能是( )
A.背斜B.向斜
C.褶皱隆起带D.断层
11.地壳差异性抬升对该区湖泊演化的影响是( )
A.湖泊面积增大B.湖水盐度减小
C.湖泊深度增加D.湖泊数量增多
[2023·辽宁沈阳开学考试]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是地质时期形成的构造断陷湖,形成初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外泄河道堵塞,青海湖逐渐形成了咸水湖,现在布哈河是青海湖主要补给水源。湖区风沙活动频繁,多西北风,风力强劲,气候变干,湖区东岸形成沙漠。位于布哈河口的鸟岛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据此完成12~13题。
12.青海湖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地壳断裂陷落 ②地壳抬升 ③全球气候变暖
④风沙活动频繁
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
13.20世纪70年代末,青海湖中的鸟岛由孤岛变成半岛的主要原因是( )
A.湖区地売持续上升
B.风力堆积作用显著
C.引湖水灌溉,导致湖泊面积缩小
D.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降低
[答题区]
14.[2023·苏州市高新区统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境内,呈东北—西南狭长分布,湖长93km,平均宽度25.2km,湖水面积2339km2。湖区盛行西北风,风力资源丰富;西岸地势高于东岸且坡度大,多陡崖;东岸多沙丘带分布。近几年沙丘带逐步扩大东移。
材料二 达兰鄂罗木河、新开河位于呼伦湖东北部,河长25公里,流向受呼伦湖和海拉尔河水位变化的制约,顺逆不定,是呼伦湖的吞吐河流。呼伦湖是一个淡水湖和咸水湖不断转化的湖泊。冬季11月初至翌年4月下旬,呼伦湖水量处于不增不减的平衡状态。4月下旬开始,呼伦湖水位逐渐上升。下图示意呼伦湖位置及其周围水系。
(1)分析呼伦湖东岸沙丘带的沙源,并描述沙丘带的形成过程。(6分)
(2)分析呼伦湖在冬季11月初至翌年4月下旬期间水量稳定的主要原因。(4分)
(3)呼伦湖是一个淡水湖和咸水湖不断转化的湖泊,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微考点18 湖泊特征
1~3.答案:1.D 2.B 3.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湖泊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但该湖泊地表径流输入量变化明显,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相互补给量较少,根据湖水收支变化状况判断,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表径流量,不是气温、降水量、蒸发量,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小,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第3题,由图可知,20世纪80年代湖水水位明显下降,而2000年以来湖水水量略有上升,湖水水位略有上升,该湖泊湖岸地区出露的湖滩减少,沙源减少,因此当地沙尘天气增多的可能性小,排除A;2000年以来入湖地表径流量比80年代明显增加,因此利用入湖河流水源进行灌溉的用水量可能减小,因此当地灌溉面积扩大的可能性小,排除B;入湖径流增加,湖水水位上涨,因此湖岸线应向陆地方向后退,两时期相比湖岸线不稳定,排除C;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水量增大,水面扩大,为周边提供较多的水源,因此有可能绿洲面积增加,D符合题意。故选D。
4~5.答案:4.B 5.C
解析:第4题,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可以判读三地的海拔,甲地最高,然后是丙地,最低是乙地,所以,随着罗布泊的逐渐干涸,海拔高的先形成盐壳,海拔低的后形成,所以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甲、丙、乙,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5题,丙处盐壳开始形成时,甲地早已经形成盐壳,乙地还没有干涸,甲地降水量最少,A错误;甲处地下水埋藏深度最深,B错误;甲已经干涸,丙接近干涸,乙处还没有干涸,蒸发量最多,C正确;地表温度越高,盐壳厚度和含盐量越高,可以推测地表温度排序应该是乙丙甲,D错误。故选C。
6~7.答案:6.C 7.C
解析: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北纬42°~43°之间,受西风影响,会从北大西洋带来暖湿气流,且在经过湖面时,水汽会增加,①正确;该地位于中亚地区,受季风影响较小,②错误;根据材料以及图示信息可知,湖泊东岸地形起伏较大,受到地形的阻挡,西风带来的水汽在沿着地形抬升的过程中,凝结形成降水,③正确;河流是降水多导致的,而不是降水多的原因,④错误。故选C。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伊塞克湖海拔1608米……属构造陷落湖”可知,该湖泊面积较大,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夏季白天升温速度慢于陆地,形成冷源,湖面盛行下沉气流,风带着大量暖湿气流由湖泊吹向陆地,遇到地形的阻碍作用抬升凝结,形成云雾,出现“湖中心晴空万里,湖岸四周的高山浓云密布,犹如一块巨大的碧蓝宝石镶嵌在灰色的幕布上”的气象奇观,①②③正确;湖中心气流下沉,形成冷高压,④错误。故选C。
8~9.答案:8.B 9.D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图示等值线是等水位线,湖面海拔不是固定值,图示低于1180m,A错误;由图可知,外围海拔高处较等水位线稀疏,湖盆底海拔较低且等水位线密集,说明湖盆是口大底小的漏斗状,B正确;等水位线数值是海拔高度,苏木吉林湖不可能在青藏高原,C错误;由材料信息“苏木吉林湖地势低洼,周围被明显的沙山分水岭圈闭,形成局部流域”可知,周围沙山环绕,应处于干旱地区,D错误。故选B。第9题,与南方平原地区的湖泊相比,图中湖泊冬季水蒸发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海拔较高,气温低,④正确;湖盆呈漏斗状,没有外泄河道,应是咸水湖泊,盐度较高,①错误;西北地区离冬季风发源地近,沿湖地区沙山分布,植被少,②错误;周围地势高且周围沙山也对风起到了阻挡的作用,导致湖盆内湖面风速小,③正确。故选D。
10~11.答案:10.D 11.D
解析:第10题,该区覆沙层广布,地表物质松散,易使冰雪融水及天然降水下渗形成地下水;在地下水运动过程中碰到断层构造,水沿断层线上涌出露形成泉,D项正确;背斜、向斜、褶皱隆起带均无法使地下水出露,A、B、C项错误。故选D。第11题,由于地壳抬升,库木库勒地区湖盆分裂成多个湖盆;地形对海洋气流的阻挡加强,气候变干,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湖水盐度增大,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盐湖,A、B项错误,D项正确。湖泊分裂,气候变干,湖泊深度不会增加,C项错误。故选D。
12~13.答案:12.B 13.D
解析:第12题,青藏高原开始不是高原,是一片海,后来地壳运动,青藏高原抬升,海陆变迁,海水慢慢干枯,面积越来越小,一直到现在,海水枯竭成青海湖,同时,地壳运动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演变成了闭塞湖,①错误,②正确。加上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干,青海湖彻底变成咸水湖,③正确。青海湖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与风沙活动频繁无关,④错误。故选B。第13题,湖区地壳持续抬升,可能导致湖水外泄,整个湖都消失,A错误。风力堆积作用是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在几十年内势力突然强盛,B错误。咸水不能用于灌溉,C错误。近几十年气候变干,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D正确。故选D。
14.答案:(1)沙源:呼伦湖东岸湖底坡度小(平缓),水较浅,在湖水季节性涨退或大面积萎缩的情况下,部分湖底沙子裸露在地表,形成沙丘带沙源。
形成过程:在风从西岸刮向东岸的过程中,西岸地势高于东岸,势能转化为动能,风速加大,当风从广阔的(平均宽度25.2km)湖面经过,因为下垫面为平滑的水体,阻力小,所以风速进一步加大。到达东南岸后,强烈的西北风卷挟着湖边的沙子向东南移动,搬运一定的距离后,降落下来,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沙丘带。
(2)在此期间,呼伦湖水系各河流正值封冻期,地面径流补给减少或停止;降雪和蒸发对湖水位基本上没有影响,湖水量处于稳定状态。
(3)呼伦湖盐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量的增减和是不是排水湖。当湖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湖水通过新开河外排,成为排水湖(外流湖),盐分外排,湖水含盐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属于淡水湖;当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海拉尔河水位高时,湖水停止外排,海拉尔河水注入,成为内陆湖,盐分无法排出,湖水含盐量升高到一定程度,形成咸水湖。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呼伦湖西岸地势高于东岸且坡度大,东岸湖底坡度小,地势平缓,水较浅,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水季节变化大,在湖水季节性涨退或大面积萎缩的情况下,部分湖底沙子裸露在地表,形成沙丘带沙源。东岸沙丘的形成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沙丘带主要位于湖区的东南部,由于“湖区盛行西北风,风力资源丰富”,在风从西岸刮向东岸的过程中,西岸地势高于东岸,空气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使风速加大,呼伦湖呈东北—西南狭长分布,平均宽度25.2km,当风从广阔的湖面经过,因为下垫面为平滑的水体,阻力小,所以风速进一步加大。到达东南岸后,强烈的西北风卷挟着湖边的沙子向东南移动,受地形或植被阻挡,风速减小,导致风沙降落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沙丘带。(2)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境内,纬度较高,冬季11月初至翌年4月下旬期间气温较低,呼伦湖水系各河流正值封冻期,地面径流补给减少或停止,水面不上涨;降雪和蒸发对湖水位基本上没有影响,因此湖水量处于稳定状态。(3)呼伦湖到底是咸水湖还是淡水湖,主要取决于湖泊水量的多少以及呼伦湖是内陆湖还是外流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变率大。当降水量大的时候,大气降水对湖泊水的补给量大,入湖水量大,湖泊水位上升,呼伦湖水通过达兰鄂罗木河外排,成为排水湖(外流湖),盐类物质被排出的湖水带出湖泊,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湖水此时会自净更新,导致盐度下降,成为淡水湖;当降水稀少的时候,大气降水对湖泊水的补给量小,再加上工农业需水量大,入湖径流量小,湖泊水位下降,湖面低于出水口,湖水无法外流,此时海拉尔河水位高,会注入呼伦湖,呼伦湖此时为内流湖,由于该区域晴天多,多大风天气,湖水蒸发旺盛,湖内的盐类物质不断积累,而盐分又无法排出,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湖水越来越咸,盐分越积越多,就会导致盐度不断上升,成为咸水湖。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33特色农业: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33特色农业,共5页。
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26瀑布: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26瀑布,共6页。
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20洋流: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20洋流,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