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全国各地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2_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_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如图所示,一支中性笔的长度大约是( )
A. 15mm
B. 15cm
C. 15dm
D. 1.5m
2.某音叉发声时的振动频率为1200Hz,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音叉发声时每秒振动1200次B. 该音叉发声时每分钟振动1200次
C. 该音叉发声时每小时振动1200次D. 该音叉发声时的响度为1200dB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次声波不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 声音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D. 戴上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4.下列关于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物质发生下列物态变化时,需要吸热的是( )
A. 凝固B. 凝华C. 升华D. 液化
6.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人眼看到书本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7.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原理来解释的是( )
A. 日食B. 水中倒影
C. 水中筷子“折断”D. 树荫下的光斑
8.在下列虚框中放入适当的凸透镜或凹透镜,光路图成立。其中放入凹透镜的是( )
A. 甲和丁B. 乙和丁C. 丙和丁D. 乙和丙
9.如图是来自近处某点的光经晶状体到达视网膜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为近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B. 图中为近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C. 图中为远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D. 图中为远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10.站在路边的小乐看到甲、乙两个气球正在升空,如图1所示,一会儿看到的场景如图2所示。在此过程中,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上运动
B. 以乙为参照物,树是静止的
C. 以树为参照物,甲和乙都向上运动
D. 以乙为参照物,甲和树都向下运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11.如图甲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物体的长度为______;换用如图乙所示的刻度尺去测量同一物体,读数会______(选填“更精确”或“更不精确”),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误差;图丙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_。
12.彩色电视机上的丰富色彩都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种色光叫______。
13.测量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后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
(1)小红看到视力表的像是______(选填“实”或“虚”)像,镜中视力表的像与视力表相比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大”),该像到小红的距离为______ m;
(2)若她向左移动1m,镜中视力表的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该像到小红的距离为______ m。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14.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如图所示。
(1)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a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请运用与(1)不同的画法在图b中画出反射光线。
15.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射入玻璃。请在图中画出光在玻璃中以及由玻璃射出空气的光路图。
16.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水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请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图中大致画出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17.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物质______(选填“甲”或“乙”)是晶体,该物质的熔点为______,凝固点为______;
(2)物质甲在第2∼6min内,温度______(选填“不变”或“不断改变”);
(3)物质乙在第1min处于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在BC段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18.小李用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如图1所示是实验第5min时温度计的示数,请将其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2)根据记录数据在图2中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加热时烧杯口有“白雾”冒出,请简单写出该“白雾”是如何形成的。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9.如图是小明沿直线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已知小明步行的时间为10min,步长为0.5m。求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若以该速度再沿直线步行1km,求所需要的时间。
六、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20.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某凸透镜后的光路图如图1所示,凸透镜的光心在0cm处。把物体MN放在凸透镜前某位置,如图2所示。
(1)把图2中N点发出的两条光线的光路补充完整;(a平行于主光轴,b过0cm处)
(2)物体MN经凸透镜后成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______(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就是利用该原理成像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中性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15cm左右。
故选:B。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对物体长度、质量、温度等进行估测,是初中物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平时结合所学知识对身边的物理量,如人高、教室高、一步长、步行速度、温度、水温等,多观察多思考,必要时做出正确判断。
2.【答案】A
【解析】声音的频率是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某音叉发声时的振动频率为1200Hz,表示该音叉发声时每秒振动1200次,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分析:声音的频率是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的定义,属于基础题。
3.【答案】C
【解析】A、次声波属于声音,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声音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故C正确;
D、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利用、防治噪声的途径,是一道声学综合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
4.【答案】B
【解析】A、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没有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B正确;
C、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不相平,故C错误;
D、温度计碰到容器壁,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温度计的使用
(1)在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
(2)温度计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5.【答案】C
【解析】A、凝固是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
B、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故C符合题意;
D、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放出热量。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6.【答案】D
【解析】书本本身并不能发光,所以书本不是光源,人眼看到书本是因为太阳光在书本的表面发生了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书本本身不能发光,它反射了太阳光。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7.【答案】C
【解析】A、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水中筷子“折断”,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正确;
D、树荫下的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逐项分析运用的光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是一道基础题。
8.【答案】D
【解析】甲、丁两图中,光线经过透镜后光线变会聚了,为凸透镜;
乙、丙两图中,光线经过透镜后变发散了,为凹透镜。
故选:D。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据此分析即可解答。
本题考查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属于基础题目,难度不大。
9.【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形成远视眼;远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一些,这样像可以成在视网膜上。
故选:C。
解决此题要知道远视眼的晶状体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后,应该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图示来源于课本,表示远视眼成因的光路图,属于基础题目。
10.【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乙上升的速度比甲快,因此,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上运动,故A正确;
B、以乙为参照物,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树是运动的,故B错误;
C、以树为参照物,甲和乙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而且它们都向上运动,故C正确;
D、乙上升的速度比甲快,因此,以乙为参照物,甲和树都向下运动,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1.【答案】1cm2.3cm更精确 不可以 337.5s
【解析】(1)由图甲知,1cm之间有1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体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在2cm和3cm刻度线之间,偏向2cm,读数为2.3cm,所以物体AB的长度为L=2.3cm;
(2)图乙所示刻度尺,1cm之间有10小格,所以分度值为0.1cm=1m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小于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用图乙所示刻度尺测量更精确;测量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3)由图丙可知,在秒表的中间小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因此秒表的读数为t=5min37.5s=337.5s。
故答案为:1cm;2.3cm;更精确;不可以;337.5s。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或叫最小刻度值)为相邻刻度线之间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分度值小的刻度尺精确程度高配;误差能减小,但不能消除;
(3)停表读数时要注意区分大盘和小盘,小盘的单位是分,大盘的单位是秒,若小盘中的指针更靠近前一数值,则大盘读数为前30秒,若小盘指针更靠近后一数值,则大盘读数为后30秒。
本题考查了对刻度尺、停表的读数以及误差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12.【答案】红 绿 蓝 色光三原色
【解析】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可以发现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叫光的三原色。
故答案为:红;绿;蓝;色光三原色。
分析:彩色电视机荧屏上呈现各种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光的三原色需要牢固记忆和掌握;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容易混淆,要正确区分。
13.【答案】(1)虚 一样大 5.5(2)不变 4.5
【解析】(1)镜中视力表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即镜中视力表的像与视力表是一样大的;视力表距离平面镜3m,因为像距等于物距,可知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3m,视力表的像到小红的距离s=3m+(3m−0.5m)=5.5m。
(2)若她向左移动1m,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镜中视力表的像的大小不变;已知小红原来距离平面镜2.5m,若她向左移动1m,则小红距离平面镜的距离为2.5m−1m=1.5m,镜中视力表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3m+1.5m=4.5m。
故答案为:(1)虚;一样大;5.5;(2)不变;4.5。
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平面镜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需要牢记,并学会利用这个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14.【答案】(1)
(2)
【解析】(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还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连接S′O,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
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2)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光路,明确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5.【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先画出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所给光线的折射光线;光线再由玻璃射出时,原来的折射光线此时又变成了入射光线,同样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再作出折射光线。光线在空气与玻璃之间发生两次折射。
光学作图题比较复杂,考查的知识点也比较多,所以要多做相关的训练,并且作图的时候要仔细,不要在细节问题上出错。
16.【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首先过入射点垂直于水面作出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水中的折射光线。明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17.【答案】(1)乙 210℃210℃(2)不断改变 (3)固 需要
【解析】(1)物质乙吸收热量温度先上升再不变,最后再升高,是晶体的熔化过程,乙是晶体,固定不变的温度是熔点,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该物质的熔点为210℃,凝固点为210℃;
(2)物质甲在第2∼6min内,温度升高,不断改变;
(3)物质乙在第1min没有熔化,处于固态,在BC段处于熔化阶段,需要吸热。
故答案为:(1)乙;210℃;210℃;(2)不断改变;(3)固;需要。
分析: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晶体在熔化前处于固态。
本题主要考查了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象,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学会观察分析物质熔化或凝固的图象,关键是掌握晶体、非晶体的熔化特点,属于常见题目。
18.【答案】(1)99;(2);(3)水沸腾时,烧杯中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从杯口冒出时,离杯口远的地方温度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雾。
【解析】(1)图1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是99℃;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描点,并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3)水沸腾时,烧杯中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从杯口冒出时,杯口处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不能液化,但是离杯口远的地方温度低,水蒸气遇冷能液化成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雾。
故答案为:(1)99;(2);(3)水沸腾时,烧杯中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从杯口冒出时,离杯口远的地方温度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雾。
分析:(1)认清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读取温度计的示数;
(2)作图时,利用描点的方法,首先将各个点表示在图上,然后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
(3)水沸腾时,烧杯内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只有当水蒸气遇冷时,水蒸气才能液化产生白气。
本题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涉及温度计的读数、描绘图象等,属于考试常考命题点。
19.【答案】解:由题意和图示可得,小明行走的路程s=1200×0.5m=600m,
他步行的速度v=st=600m10×60s=1m/s;
步行1km所需要的时间t′=s′v=1000m1m/s=1000s。
答: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为1m/s;若以该速度再沿直线步行1km,所需要的时间为1000s。
【解析】知道小明的步长和步数求出行走的路程,再根据v=st求出步行速度;再根据速度变形公式t=sv计算行走1km所需要的时间。
此题主要考查速度计算公式,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20.【答案】(1) (2)倒立 放大 实像 投影仪
【解析】(1)根据图1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过焦点,所以焦距为2cm;光线a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另一侧的焦点;光线b经凸透镜的光心后传播方向不改变,据此作图如下:
;
(2)由图2知,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投影仪就是依据此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1);(2)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另一侧的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凸透镜成像规律之一:f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物理八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_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