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人云:“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后汉书·张衡列传》)
闻一多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
以上材料对青年的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人闻一多在《红烛》中借助红烛表达了对理想的困惑和追求。其中以下两个诗句颇耐人寻味:
(1)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2)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时中州(河南)有一蜗牛,痛感以往的碌碌无为,于是奋然立志。先是准备东上泰山,做次壮游,计算下路程,要走3000多年。于是改计南下长江、汉水,计算一下里程,也要走3000多年。蜗牛估量一下自己的寿命,不禁绝望。于是悲愤交加,未迈出一步,竟郁郁而终。
也许蜗牛订立一个可行的计划,它已欣然到达;或者不只看重结果,只管砥砺前行。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而曾国藩则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必须写议论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为古人所说的,意思为人生只有勤劳不辍才会有所收获;第二句为闻一多所说的,他认为不用去问收获与否,只管去劳作。两句话的共同话题为“收获”,但是侧重不同。
前者认为,要想有所收获必须要勤奋劳作,也就是说勤奋是收获的必要条件,这句话重要强调勤奋的重要性。后者认为,只管去耕耘劳作,不用去问收获与否,或者收获多少。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际上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勤奋与收获的关系,但是后者并没有否定收获,闻一多只是认为,勤奋即可,劳作即可,至于收获多少就不要去计较。或者说,只要有过程即可,不用考虑结果。我们只需要付出,不需要回报,这样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但是,结合两句话来看,第一句话只是强调勤奋的重要作用,第二句话则强调只需要勤奋劳作即可,不用考虑结果。写作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认为只需要分析勤奋的重要作用即可,或者是分析不要过问收获等。我们可以分析,勤奋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但是不用过分计较结果。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人生在勤,结果不论。文章主体可以先分析勤奋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可以选择古今中外勤奋者的例子;然后分析勤奋必不可少,但是不要过分计较收获是什么,只需付出即可。文章最后,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只需勤奋,收获不问。
2.勤奋必不可少,收获交给天意。
3.只重勤奋的过程,不重收获的结果。
2.例文: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菜根谭》中有言:“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身涂。”在很多时候,负重的心态,往往成为束缚人们的枷锁。求胜的好胜心,往往导致不理想的结果。而倘若拥有云淡风轻,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享受过程的精神,方能轻松而自在的徜徉于人生旅途中。
心理学家将为达目的而患得患失,焦虑不堪的心态称为“瓦伦达心态”。瓦伦达作为一位钢索表演者,正是因为对胜利的迫切追求,对成功后观众的鲜花与掌声的急迫需要,对自身失败后可能名誉全失的惶恐、害怕,对自尊心遭受强烈打击的糟糕后果的过分关注,才不幸失足身亡。这种种因素,仿佛恶魔,紧紧扼住他的咽喉,最终窒息。因此,与其受到诸多因素干扰,而惶惶不可终日,不如放下负重的行囊,只看行路过程中的美丽风景,不理会行路完成后究竟会如何,潇洒坦荡的往前走,这样的心态才是正确的心态,这样的过程也是最令人享受的过程。
还记得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安详澄澈,便是抵达天堂最好的阶梯。”是的,要想去除瓦伦达心态,做到内心的安详与澄澈,就要对自身有精准的定位,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拥有放松的心态,才能有收获与进步。
回溯漫漫历史长河,“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依然在人们耳边回响。于千万军队围困之际,项羽陷入困境。想到江东父老们面对自己铩羽而归的失望,想到子民们对自己的期盼与信心,他难以忍受无数次成功中这唯一的失败,于是挥剑自刎,血染长河。倘若项羽能不计较后果,勇度江东,重振旗鼓,或许“间土重来未可知”。但这种只能赢不许输的瓦伦达心态,最终将他拖向深渊,陷于泥潭无法自拔。
目遇当下,中国肝胆之父吴孟超却不受这种心态驱使,最终成为一代名家,妙手回春,福泽万户。他在已经拥有崇高的声誉之下,却依然接受每一次大风险手术,不计得失。在一次切除巨大肝脏肿瘤的手术中,有人问他:“你已经功成名就,何必冒这么大风险?”他却笑着说:“我只是一个吴孟超罢了。”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保持一颗平凡、平常之心,不要过分看重自己与结果,才能真正的享受过程,欣赏到沿途盛开的繁花与绿草。
林清玄说过:“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瓦伦达心态不应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我们应如智者般多一些享受过程,少一些考量;多一些单纯,少一些负重。莫问收获,但求耕耘,尽得清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来自闻一多《红烛》中的两句话,“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为着“创造光明,宁可自己“灰心流泪”,这是一种大爱、是伟大的牺牲、奉献精神。“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则强调注重“耕耘”的过程,不问“收获”的结果,也就是“过程”比“结果”重要。
“联想和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则意味着要从两句话中感悟道理,产生联想,并联系生活体验来进一步思考其意义,从而写出一篇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的好文章。
写作时可以从这两句话中的任意一句出发思考立意。比如选择第一句,可以联想与之有关的人物,像岳飞、林则徐,李大钊等革命前辈,抗美援朝的战士们,当今的消防战士、航天员们等等,写作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表明这种牺牲、奉献精神是从古就有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发展并创造辉煌的精神动力。如选择第二句,则可以从“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入手,论述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更看重“耕耘”,如果过于功利,看重“收获”,反而不容易成功。
立意:
1.“红烛”精神映照中国。
2.享受过程,不问结果。
3.燃烧自己,奉献光明。
3.例文:
贵在行动
《庄子•养生主》说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可不但庄子自己并未因此而放弃求知之举,就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会因为单单想到知识无穷而生命有限就笨到真的走到完全放弃学习无所事事的地步呢?所以像蜗牛这种因顾虑太多而放弃行动,结果荒废自己一生的人,也就自然免不了要落个一事无成遭人耻笑的下场了。有鉴于此,生活中我们就不能一味地为目的的遥远和困难而担忧,应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行动起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行之而成”,这都告诉我们有行动才有成功的可能。彭端淑先生《为学》中讲的蜀鄙二僧人的故事不就是明证吗?的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再说今天看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只要肯做,说不定明天就变为有可能了。古人何曾想到过我们今天能真的做到“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呢?即使是古代,人们不也用愚公移山的神话互相激励着做事要全力以赴吗?河曲智叟那种只会高谈阔论而轻视行动的人任何时候都是被唾弃的对象。
再退一步说,孔圣人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多少壮士为个人理想为国家社稷奋不顾身写下悲壮的史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留下了易水悲歌的荆轲义无反顾的身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刻下了拒绝逃生的谭嗣同警醒世人的高呼;“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烙下了鲁迅为“铁屋里熟睡的人”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行,不是先哲们用鲜血用生命给予我们的启示吗?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停留在光想不做、畏难不前的层面,生命的依托何在?何况“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了“行”,“知”才得到了实在的土地,“知”会变得有真实的意义。陶知行先生改名陶行知的故事不正给我们这样的暗示?
所以,从今天起,从这一刻起,让我们放弃蜗牛那种悲观绝望那种杞人忧天的顾虑,先行动起来!“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因为希望只会在行动中显现,生命只有在努力的耕耘中才能绽放异彩。“行”,我对自己许下了一生的承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这则寓言讲的是蜗牛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而一事无成。材料分两个层次:第一层讲一只蜗牛好高骛远,立志大而不当,结果两次“宏伟”的计划都因不切实际而最终流产;第二层讲这只蜗牛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死于草丛之中。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蜗牛悲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订立的目标太高,立志不切实际;二是光想不干,想和做脱节。所以立意可以从做事“脚踏实地”,和“从干好平凡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入手。
立意:
(1)逐梦之旅,始于行动;
(2)梦想之花要用行动来浇灌;
(3)心动还需行动;
(4)小目标大成功;
(5)每天成功一点点;
(6)确定目标要恰当;
(7)人贵有实干精神;
(8)莫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素材:
1.目标是黑夜中的北极星,给我们的人生指出正确的方向;目标是春日清晨的太阳,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带来温暖与希望;目标是久旱后的甘霖,为我们输送强大的力量。然而 ,不切实际的目标则会适得其反,使你事倍功半。因此,请量力而行,制定真正适合你的、正确的目标。对于我们,只有制定正确的目标,我们才会为其奋斗,扫除前进道路 上的障碍。当年比尔盖茨从哈佛辍学,去实现自己的电脑梦,不就是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在引导他吗?否则,今天的世界首富从何而来,“微软帝国”从何而来?量力而行,制定正确的目标有利于我们实现人生价值。
2.有这么一个童话,一群躲在阁楼上的老鼠正在商讨对花猫的办法,久久不得其果。一只小老鼠突然说道:“只要我们在花猫的脖子上挂一串铃铛,问题不就能迎刃而解了吗?”这个“一鸣惊人”的建议马上被采纳了。可是在狂欢之余,另一只老鼠说道:“那么谁去挂铃铛呢?”大家互相推辞,谁也不愿当这名勇士。故事当然结束了。但我们每每看到,听到类似的故事时,是否曾检讨:高谈阔论,信口开河,却不能切实去做,对事物有无补益呢?
3. 商鞅变法,为了取信于民,不惜花费千两银子,征求把木头扛到城西门的人;但当时百姓认为这一轻而易举的事,大概是朝廷拿大家寻开心吧,故无人肯试一试。尔后,当一青年将木头移到西城角,便得到赏金,这一刻百姓对言行合一的朝廷颁布的法律条文,也没有不遵守的了。这证明了凡事“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道理,说得出就要做得到。
4. 在一片森林里,有一只寒号鸟,冬天即将来临,大家都在忙着搭窝,而他却在享受明媚的阳光。不久,其他鸟类的窝都搭成了,而他的窝至今都不见踪影,晚上到了,寒风阵阵,大家都进窝休息了,而他在外面冻得直哆嗦:“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一夜的忏悔伴随着寒冷的冬夜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天阳光依旧明媚,照的他身上暖洋洋的,垒窝的念头随之而打消了:“天气真暖和,明天再垒窝,明天再垒窝。”到了晚上,依旧寒风阵阵,同样的天气伴随着同样的哀嚎。第三天,在明媚的阳光下他又打消了垒窝的念头,在第三天晚上,寒号鸟被冻死了。这是一个悲剧,但丝毫不能激起我的同情。因为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正是他自己。
结构层次:
文中标题醒目,题目即观点;开篇引证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之后分析材料,引出观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行动起来!从第二段开始又大量使用引证法和例证法,比如有彭端淑先生《为学》的例子,强调“为”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非常具有说服力;最后提出号召,先行动起来!“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文章整体语言有文采,引经据典,道理深刻。
4.
例文:
耕耘与收获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是一种精神,一种专心于事业,不求回报,不问荣利的高尚情操。
居里夫人拥有了这种精神,所以在发现镭后将其提炼方法公布于世,促进了人类科技的进步。邓稼先拥有了这种精神,所以才能在当时科学技术尚处落后的祖国排除万难,成为两弹元勋。司马迁拥有了这种精神,所以才能忍受社会给予他的歧视和痛苦,顽强地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史记》。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精神,其必定会促使社会更加高速发展。
政府官员有了它,才能抵制荣利的诱惑,专心为民,清正廉洁,成为一个为人民的好官,科研人员有了它,才排除功利之心,专心致志地研究,才能尽自己的才智取得成果,促进人类科技的发展。中学生有了它,才能专心学习勤奋努力,不断进取,实现康有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愿望。
作为当代青年,伟大科学家钱学森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钱老建国初年排除万难,回到了需要他的祖国,除了一颗爱国心外其中也包含了一种“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的精神,正因为有这种精神,钱老才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科研成果,他做为中国航天的先行者,在治学做人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国家也正需要钱老这样的人,也需要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的精神。
回望人类历史,人类社会每一次飞跃,科技每一次进步,都与“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本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个人,若想进一步发展,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必须具备这种精神。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若没有这种精神,怎能造就出排除万难,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呢?没有意志力怎能成为人才?没有吃苦耐劳、优秀坚忍的人才又怎能做事业做强做大?商业经济不发展个人力量又怎能取得进步?所以,“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既是一种精神又可是一种促使社会乃至企业发展强大推动力。
因此,我们必须培养自己“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的精神。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提供了两则名言,其关键词是“耕耘”和“收获”,由此可以转换为“耕耘”和“收获”的话题来立意写作即可。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作文主题训练有疑便问,促进成长,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作文专题训练: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作文主题训练有疑便问,促进成长,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