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时作业(20份)
地理人教版 (2019)第三节 人口容量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2019)第三节 人口容量课后练习题,共7页。
[合格考达标练]
一、选择题
读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b点之后折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B )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政策改变
2.甲处可能出现的是( C )
A.生活质量提高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生态环境恶化 D.环境质量提高
[解析] 第1题,b点之后折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映了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最有可能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科学技术进步。第2题,甲处表现为人口消耗资源量大于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这样就会导致过度开发资源,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
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单位:万人)。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B )
A.矿产资源 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 D.科技水平
4.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D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移部分人口
[解析] 第3题,因宁夏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河流附近因有水资源,环境人口容量大。第4题,宁夏南部地区是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现在正在向北部进行生态移民,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下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
A.气候 B.国土面积
C.土壤肥力 D.水资源数量
6.下列不能有效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是( B )
A.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
B.草地开垦
C.保护野生动植物
D.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解析] 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虽然巴西比俄罗斯的土地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因为巴西是热带气候,俄罗斯以温带、亚寒带气候为主,所以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第6题,草地开垦只是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不会提高生态承载力,同时开垦草地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降低生态承载力,故选B项。
土地承载指数是指人均粮食消费标准量(400 kg)与人均粮食产量之比。下图示意我国1949—2009年人口数量和土地承载指数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7~8题。
7.1949—2009年期间,影响土地承载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 )
A.人口数量 B.科学技术
C.市场需求 D.交通运输
8.目前我国土地承载指数区域差异巨大,下列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C )
A.增加荒地开垦 B.鼓励人口流动
C.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 D.提高机械化水平
[解析] 第7题,结合所学及图文材料分析可知,我国1949—2009年期间在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的前提下,土地承载指数大体下降,说明人均粮食产量增长,从而可推出单位面积产量上升,这是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第8题,我国土地承载指数区域差异巨大,是我国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造成的,而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是提高我国人均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此举可以缩小我国土地承载指数区域差异。
二、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3)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答案] (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
(3)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或超过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增长。
[解析] 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石油、煤等资源富集,说明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有铁路通过,同时区域首府乌鲁木齐也位于这里,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这些都是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第(2)题,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必须围绕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分析。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新疆区域环境承载力最低的地方,该地位于高大山脉的阴坡,热量条件受限,位于沙漠边缘,水分条件受限。明确了区域发展的制约条件,再结合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即可理清正确的答题思路。第(3)题,赵先生的观点是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实际的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一数值,新疆是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率相对较高、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如不加以控制,人口密度很快会逼近极限值,从环境角度来看,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
[等级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2023·山东新泰一中质量检测)西藏自治区的“一江两河”地区指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和拉萨河中部流域,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下图示意该区域不同海拔人口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人口聚居地面积最大的是( D )
A.3 500~3 599米 B.3 600~3 699米
C.3 700~3 799米 D.3 800~3 899米
2.该地区3 500~3 599米最可能( D )
A.炎热潮湿 B.寒冷干燥
C.谷宽地平 D.坡陡地狭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密度=人口总数÷人口聚居地面积,则人口聚居地面积=人口总数÷人口密度,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海拔3 800~3 899米处,人口总数与人口密度的比值最大,所以人口聚居地的面积最大,D正确;3 500~3 599米、3 600~3 699米、3 700~3 799米处人口总数与人口密度的比值较小,人口聚居地面积较小,A、B、C错误。所以选D。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3 500~3 599米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但人口密度和人口总数较小,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地坡陡地狭,适合人口分布的面积较小,D正确;该地海拔较高,气候不会炎热,A错误;3 500~3 599米是该地海拔较低的点位,气候不会寒冷,B错误;如果谷宽低平,人口应较多,C错误。所以选D。
居住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建筑容量关系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从一定层面反映城市人口容量情况。以武汉市(主城区三环线内)为例,从居住建筑层面出发,对城市容纳人口进行估算,从现状和规划角度评估城市人口容量情况,为保障城市人口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提供参考。读下表,据此完成3~4题。
现状及宜居标准下的人口容量和建筑面积统计表
3.若要满足中国宜居城市的用地评价标准,武汉市(主城区三环线内)需要疏解的人口数量是( C )
A.583万 B.458万
C.125万 D.302万
4.武汉市主城区的人口按照人均用地宜居标准已超负荷,为使武汉达到用地宜居标准城市,下列措施最有效的是( A )
A.改造老城区,增加低密度区人口容量
B.加大道路修建,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C.加强多中心建设,缓解基础设施压力
D.增设市政设施,提高其服务能力
[解析] 第3题,本题考查区域人口容量。据表可知,武汉(主城区三环线内)用地宜居标准下城市用地可承载人口约为458万人,现状用地标准下居住583万人,需疏解125万人,C正确。第4题,本题考查提升人口容量的措施。武汉现状建筑宜居标准下的人口容量为885万,而现状建筑标准下为583万,说明在现状建筑宜居标准下,还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因此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适量改造老城区,增加低密度区的人口容量,A正确。加大道路修建、加强城市多中心建设、增设市政设施并没有改变人均居住用地的现状,B、C、D错误。
读“山西省耕地资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人口数量减少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耕地资源减少
6.提高山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A )
A.适当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
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数量增加,A错;2015—2025年,山西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下降趋势,科学技术进步可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B错;由图可知,山西省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这是消费水平提高的结果,从而导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C对;山西省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但这是由于总人口增加造成的,山西省耕地资源并未减少,D错;故选C。第6题,山西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降低与人口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应控制人口数量,积极发展经济,A对;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会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一步降低,B错;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加剧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C错;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D错。故选A。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用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影响的核算体系。在生态足迹计算中,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转化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等。全球生态足迹是地球上所有人生态足迹的总和。下图示意全球生态足迹的变化(含预测)。
(1)说明生态足迹大小与资源消耗量的关系。
(2)描述全球生态足迹的变化特点,并指出其超出地球承载力的年份。
(3)请设计一个减小个人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
[答案] (1)生态足迹值越大,资源消耗量越大(呈正相关)。
(2)特点:总体呈上升趋势;1970年以后生态足迹超出地球的承载力;若碳排放量减少,生态足迹则下降。
年份:1970年以后。
(3)改变消费方式;养成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节约粮食;低碳生活;等等。
[解析] 第(1)题,生态足迹的含义是能够提供维持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资源的或者能够消纳人类所排放的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生态足迹越大说明资源消耗量越大,反之生态足迹越小,说明资源消耗量越小,二者呈正相关。第(2)题,从1960年开始,生态足迹呈稳定的上升趋势,在1970年生态足迹等于1个地球数量,1970年之后生态足迹超出了地球的承载力,处于生态赤字之中。第(3)题,减少个人生态足迹可以通过:节约粮食、选择步行、自行车或公交车出行;节约用能,使用清洁能源;节约综合利用水资源;环保购物;垃圾分类等实现。类型
现状
宜居标准下
容差
用地宜居标准下的人口容量(万人)
583
458
-125
用地宜居标准下的住宅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31 857
16 488
-15 369
现状建筑宜居标准下的人口容量(万人)
583
885
30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当堂检测题,共9页。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2019)第二节 人口迁移综合训练题,共10页。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第一节 人口分布当堂检测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