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时作业(20份)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共11页。
第一章 质量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2题。1.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与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A.地形 B.气候C.河流 D.土壤2.该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D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 第1题,由图中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与地形剖面图的关系可以判断,当地海拔高的地区,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较低,海拔低的地区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较高,所以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与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第2题,由图中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与地形剖面图的关系可以判断,地势越平坦,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越多,④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2023·云南高一学业考试)读下列三个表中的相关内容。据此完成3~4题。世界人口纬度分布趋势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面积、人口占各洲的比例(%)世界人口垂直分布趋势3.从以上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 B )A.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B.中低纬度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C.大洋洲人口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D.发达地区人口多,欠发达地区人口少4.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线以东地区,面积占全国的36%,但人口却占到了96%,其自然原因是( C )A.气候干旱,生态脆弱B.医疗卫生条件好,死亡率低C.地形平坦,降水较多,水源充足D.出生率高,且大量接收海外移民[解析] 第3题,读世界人口纬度分布趋势可知,人口在纬度20°N~40°N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49.4%,40°N~60°N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30.0%,合计就占到了79.4%。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各洲的比例多在50%以上,从海拔高度看,海拔200米以下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达56.2%。由此可知,中低纬度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较集中,A错误,B正确;大洋洲人口分布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人口占到94.3%,可知大洋洲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C错误;表中没有给出各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从表格中不能判断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D错误。故选B。第4题,我国“黑河—腾冲”线以东地区,气候湿润,A错误;医疗卫生条件好,死亡率低,不是自然原因,B错误;地形平坦,降水较多,水源充足,C正确;没有大量接收海外移民,D错误。故选C。(2022·河南郑州高三二测)人口年龄结构对区域发展至关重要,其中20~39岁黄金年龄劳动力最具经济活力。读我国某市1990—2015年不同年龄段人口占全国同年龄段人口比重统计表。据此完成5~6题。5.该市( D )A.1990—2010年青壮年比重持续上升B.1990—2015年老龄化程度不断减轻C.1990—2010年黄金年龄劳动力大量迁入D.2010—2015年有经验的劳动力出现回流6.据此推断,2010年后该市( D )A.基础设施改善 B.生态环境趋好C.生活成本降低 D.就业机会增多[解析] 第5题,读表格信息可知,2010—2015年25~44岁年龄段人口占全国的同年龄人口比重为1.96%,比2010年20~39岁黄金年龄劳动力所占比重有所增长,说明有经验的劳动力出现回流,D正确;青壮年人口指15~64岁的人口,老年人口指65岁及以上人口,表中没有这些年龄段人口数据,因此无法得出其变化特征,A、B错误;1990年没有黄金年龄段人口数据,无法得出1990—2015年黄金年龄劳动力变化,C错误。故选D。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10—2015年有经验的劳动力出现回流,说明该市就业机会增多,有经验的劳动力回乡也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D正确。(2023·广东珠海高一竞赛)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与分区比例图”。据此完成7~8题。7.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 A )A.东部地区占比先升后降B.中西部地区占比持续下降C.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05年前增加,之后减少D.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2014年前增大,之后减小8.造成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原因有( D )A.全国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加大B.各地户籍政策放开,流动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C.2005年以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流动人口开始减少D.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所增强[解析] 第7题,据图分析,东部地区占比1982—2005年上升,2005年之后占比下降,A正确;中部地区占比是先下降后上升,西部地区占比是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B错误;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之后减少,C错误;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应该是1982—1987年较快,1987—1990年较慢,1990至2008年增长最快,之后增长率下降,D错误。故本题选A。第8题,三大区域人口流动的变化趋势和交通条件改善关系不大,主要是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引起的,A错误;各地户籍政策放开,会促进人口流动,但不一定都向大城市集中,主要是向东部地区集中,B错误;2014年之后流动人口数量规模开始减少,应该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关,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加且不必远距离流动到东部,中西部对流动人口吸引力增强,C错误,D正确。故本题选D。(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下图为2007和2016年云南省玉溪市各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析结果图。据此完成9~10题。9.十年来,各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 D )A.红塔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承载程度B.元江县和新平县呈现变大的趋势C.呈现由中间向周围逐渐降低的格局D.存在明显差异且地域邻近性明显10.江川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B )A.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优越B.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C.撤县设区,人口素质提升D.交通设施完善,人口密度增大[解析] 第9题,环境承载力是一种能力,承载程度是一种状态,材料中没有提到承载程度,无法判断红塔区是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承载程度。A错误;元江县没有变化,B错误;表现出的是由中部向东部和西部降低的格局,不是向四周降低的格局,C错误;能够看出各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明显差异,且地域邻近的区域差别不大,D正确。故选D。第10题,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资源、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水平、人口消费水平等。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优越,环境承载力会较高,不是环境承载力降低的原因,A错误;撤县设区,不一定人口素质会提升,C错误;交通设施完善,环境承载力会提高,D错误;撤县设区,城乡规划,建筑用地增多,土地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可能降低,B正确。故选B。(2023·湖北仙桃、天门、潜江高一联考)目前,上海常住人口稳定在2 400万,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约为2 428.14万人,较上年增加4.36万人。2017 年上海市因政策或产业的调整而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的现象。读2015—2019 年上海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据此完成11~12题。11.影响上海市2017年常住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C )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②经济因素 ③社会文化因素 ④政策因素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2.上海市减少的常住人口主要为外来人口,且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B )A.服务设施更齐全B.承接了上海的产业转移,适宜就业C.生态环境较好,空气清新D.交通更便捷,适合生活[解析] 第11题,材料信息表明,2017年上海市因政策或产业调整而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的现象,其中产业调整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使得部分人口迁出,常住人口呈负增长,这种影响因素属经济因素,其中政策调整导致常住人口负增长,属于政策因素,②④符合题意;上海市2017年常住人口负增长与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关联度不大,①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第12题,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推力(或排斥力)和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上海周边中小城市吸引人口流入,表明当地对人口吸引力较大。与上海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排除A;由于上海进行了产业调整,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的产业转移,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人口流入,B符合题意;生态环境较好,空气清新,也是吸引人口的拉力因素,但外来人口主要是来务工的,环境因素不是外来常住人口流向周边中小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C;与上海相比,周边中小城市不具有交通更便捷的优势,排除D。故选B。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读“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据此完成13~15题。13.甲、乙、丙、丁依次表示的省市是( B )A.广东、河南、云南、北京B.北京、广东、河南、云南C.北京、广东、云南、河南D.云南、河南、广东、北京14.甲、丙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A.经济发展水平 B.资源状况C.国家政策 D.交通条件15.1995年以后,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A.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B.环境污染严重C.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限制人口迁入[解析] 第13题,仔细读图,甲、乙人口以迁入为主,甲地迁入的比例比乙地高,甲为北京,乙为广东;丙人口以迁出为主,而且迁出的比例在增加,丁地人口从以迁入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迁出为主,故丙为河南,丁为云南。答案选B。第14题,甲、丙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答案选A。第15题,1995年以后,乙地(广东)人口净迁移率先变小,后变大,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答案选C。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2023·湖南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一个地区的经济集聚程度(该地区GDP在全国的占比)与人口集聚程度(人口数量在全国的占比)之比叫做GDP与人口的匹配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在和将来的人口流向。当匹配度大于1,经济集聚程度高于人口集聚程度,意味着该地区单位人口能够创造更高的经济产出,进而获得更高收入。材料二 下表是我国除港澳台外各省匹配度。(1)描述我国GDP与人口匹配度的大致分布规律。(2)根据GDP与人口匹配度的差异说明我国人口的大致流向。(3)评价T≥2的地区人口流向对该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答案] (1)GDP与人口的匹配度地区差异大;大致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区低;GDP与人口的匹配度最高是京、津、沪;最低是黔、云、甘。(2)人口主要流向:GDP与人口的匹配度低的地区流向高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由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3)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不利影响:加剧住房紧张,造成房价过高;就业压力大;交通拥堵;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大。[解析] 本题以GDP与人口的匹配度为载体,考查其分布规律及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第(1)题,读材料二可知,表中GDP与人口的匹配度划分了四个等级,这说明各省级行政区GDP与人口的匹配度地区差异大;进一步读表可知,大致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京、沪、津、苏、浙、闽、粤等)的匹配度较高(T≥2 或1≤T<2),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新、青、陕、晋、黑、豫、川、皖、湘、赣、藏、黔、云、甘等)的匹配度低(0.6≤T<1或T<0.6);最后找出极值分布情况,读表GDP与人口的匹配度最高是京、津、沪(T≥2);最低是黔、云、甘(T<0.6)。第(2)题,根据材料,当匹配度大于1,经济集聚程度高于人口集聚程度,意味着该地区单位人口能够创造更高的经济产出,进而获得更高收入,将吸引人口流入;而匹配度低于1,意味着该地区的经济集聚程度低于人口集聚程度,将引起人口流出。因此可推断人口主要流向可能是:①由GDP与人口的匹配度低的地区流向高的地区(即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②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因此根据GDP与人口匹配度判断,人口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③由于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区,因此人口流向会是由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第(3)题,读表GDP与人口的匹配度最高是京、津、沪(T≥2),说明该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将吸引人口由欠发达地区大量迁入。因此产生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来分析。有利影响:给京津沪提供大量劳动力;迁往的人口多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因而会促进当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不利影响: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因此会加剧住房紧张,同时也可能造成房价抬高;由于迁入人口增加,因此就业机会、就业岗位竞争加大,使得当地人口就业压力大;由于迁入人口多居住在房价相对较低的郊区,而工作地点多在城市,因此会造成公交、地铁等交通拥堵;也使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大,如供水、供电、医疗、教育等压力加大。也可能会带来城市污染加重,给城市管理增加了难度。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出现了世界特有的“农民工”现象,他们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像鸟一样的南飞北迁,形成“候鸟”现象。这给我国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统计图(港、澳、台资料暂缺)。(1)“候鸟”经济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大于500万的省区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2)新疆目前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省际人口流入地区,流入新疆的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几月?为什么?(3)目前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山西省和云南省,二地吸引人口流入的因素有何不同?(4)西藏是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最少的省区,为什么?[答案] (1)不利影响: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社会环境不稳定,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严重。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2)时间:8~10月。原因: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采摘时间集中在8~10月。(3)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吸引大量劳动力。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花卉种植和边境贸易吸引大量人口迁入。(4)西藏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不能吸纳大量人口迁入;经济落后,欠发达;西藏人口数量少,也不会有大量人口迁出。[解析] 第(1)题,“候鸟”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从交通、社会稳定、留守儿童角度进行分析。根据图中曲线,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大于500万的省区有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空间分布特点是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第(2)题,根据图中曲线可知,新疆目前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省际人口流入地区,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第(3)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采需要大量劳动力,可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境,旅游资源丰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花卉种植和边境贸易的发展,可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第(4)题,主要从西藏人口迁入、人口迁出的角度进行分析。18.(2023·西安重点中学高一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沙特阿拉伯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截至2019年4月,沙特阿拉伯公民约占其总人口的62%。目前沙特阿拉伯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1)目前埃及移民占沙特阿拉伯人口的比重较大,简述其原因。(2)简述大量移民的涌入对沙特阿拉伯的影响。(3)说明沙特阿拉伯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的原因。[答案] (1)沙特阿拉伯以石油产业为主,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高;埃及距沙特阿拉伯较近;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的风俗民情、语言等接近。(2)缓解沙特阿拉伯劳动力不足的状况;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发展;有利于沙特阿拉伯的对外文化交流;增加了淡水资源供应的压力。(3)沙特阿拉伯气候干旱,农业落后,从事农业的人口少;沙特阿拉伯以石油产业为主,城市发展快。[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石油王国”“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可知,沙特阿拉伯以石油产业为主,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高;从图中可看出埃及距沙特阿拉伯较近;埃及和沙特阿拉伯风俗民情、语言等接近。第(2)题,移民对沙特阿拉伯的影响可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分析。有利影响是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状况,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不利影响为沙特阿拉伯气候干旱,大量人口迁入会增加淡水资源供应的压力。第(3)题,沙特阿拉伯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来分析。从自然原因分析,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广布,气候干旱,农业落后,因此农村人口较少;从社会经济原因分析,沙特阿拉伯以石油产业为主,城市发展快。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1)简述芜湖市2008—2017年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特点。(2)分别简析2010—2011年、2016—2017年芜湖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3)结合弹性力和压力子系统的影响因素,简述为了进一步提高芜湖市生态承载力的主要措施。[答案] (1)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向良好的方向发展;2011年前增长缓慢;2012—2016年增长非常迅速,但有微小的波动;2010—2011年与2016—2017年明显下降。(2)2010—2011年主要是压力系统指数快速下降;其主要因素是人口经济压力指数下降;2016—2017年主要是弹性力系统系指数急剧下降;其主要因素是年降水量与水资源量指数下降。(3)提高弹性力:要加强植被恢复,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力修建水利设施,降低因降水不均及干旱带来的影响;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保护耕地,提高土地肥力。降低压力:加强环境监测与灾害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三废”达标排放;加强宣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积极落实垃圾分类。[解析] 本题以芜湖市2008—2017年生态承载力各子系统指数得分及发展趋势图,压力系统指数得分及各指标变化趋势,弹性力子系统指数得分及各指标变化趋势三幅图为载体,考查生态承载力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整体波动上升,部分年份下降。2016年最高,2009年最低;2010—2011年下降,2011—2016年上升,2016—2017年下降。第(2)题,分析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原因要结合三幅图一起看,根据最上方图可知,2010—2011年压力系统指数变化的最大,因为人类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压力增大。而2016—2017年弹性力子系统指数变化的最大,因为降水少,气温升高,使水资源数量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第(3)题,影响弹性力和压力子系统的因素主要是:压力系统(人口经济压力、环境治理压力)、弹性力系统(降水、气温、水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为了进一步提高芜湖市生态承载力,应该提高弹性力,降低压力。提高弹性力:保护生态,恢复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兴修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配,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加强科研,提高科技投入,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降低压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意识;坚决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污染物处理以后再排放;发展新技术,多途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纬度>60°N40°N~60°N20°N~40°N0°~20°N0°~20°S20°S~40°S>40°S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 0.4%30.0%49.4%10.4%6.1%3.5%0.2%地区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世界面积48.726.919.438.526.844.230.1人口54.947.345.151.362.894.350.3海拔(米)<200200~500500~1 0001 000~1 5001 500~2 000>2 000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56.2%24.0%11.6%4.4%2.3%1.5%年份年龄段该年龄段人口占全国同年龄段人口比重1990年0~19岁2.31%2010年20~39岁1.81%2015年25~44岁1.96%匹配度(T)省级行政区简称T≥2京、沪、津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