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专题04+现代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江苏地区专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04+现代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江苏地区专版)01
    专题04+现代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江苏地区专版)02
    专题04+现代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江苏地区专版)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4+现代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江苏地区专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4+现代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江苏地区专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照样子,写词语,读句子,回答问题,阏伯一共盗了次火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①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②老大爷说:“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被他们拉走。到了河神娶媳妇那天,他们在漳河边放一条苇席,把女孩打扮好了,让她坐在苇席上,顺着水漂去。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心就连女孩一起沉下去了。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
    ③西门豹问:“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
    ④老大爷说:“没有发过。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⑤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1.照样子,写词语。
    眼睁睁(ABB式): 、 、 。
    2.读句子,回答问题。
    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①西门豹发现的问题是: 。
    ②西门豹发现问题后的做法是: 。
    3.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正确的句意后面“√”。
    西门豹说:“河神还真灵啊。”
    ①西门豹真的相信河神娶媳妇可以免除灾害。
    ②西门豹说的是反话,他准备利用迷信破除迷信。
    4.说说邺县这个地方为什么会越来越穷?

    (2022上·江苏泰州·四年级校考期末)阅读
    发光的虫子(节选)
    ①萤火虫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昆虫,即使你没亲眼见过,也至少听说过它的名字。萤火虫的肚子顶端会发出微弱的光亮,就好像挂了一盏小灯。在宁静的夏夜,经常会看到它们在草丛中游荡。
    ②萤火虫行动方式很特别。它们长着三对短短的腿,利用这三对短腿迈着碎步跑动。雄萤火虫到了成虫期会长出鞘翅,就像其他的甲虫一样:而雌萤火虫则永远都保持着幼虫阶段的形态,无法享受飞翔的快乐。
    ③萤火虫有两个最有意思的特点:第一是它获取食物的方法,第二是它尾巴上有灯。别看萤火虫体格弱小,艳丽动人,它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肉食动物,而且它的捕食方法也很独特,甚至有时显得有点儿恶毒。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在开始捉食猎物之前,它总是先给对方打一针麻醉剂,使这个小猎物失去知觉,失去防卫抵抗能力,以便它捕捉并食用。如果说萤火虫的猎食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凶恶的场面,那么在夏日的夜色里,看到萤火虫的点点光芒便会让人觉得有些温馨了。萤火虫的卵也是会发光的,萤火虫的幼虫,无论是雌虫还是雄虫,它们身体的最末一节上都有小灯。
    ④萤火虫平静而柔和的光一点也不会刺激人的眼睛,看到这种光后,你便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些小虫简直是从月亮上掉落下来的一朵朵可爱的小花,它们还带着月亮的光辉,它们使整个夏夜充满了诗情画意。
    5.短文主要介绍了萤火虫的哪些方面的知识,下面选项正确的是( )
    A.肚子 腿 鞘翅B.外形 行动方式 有意思的特点C.外形 捕食方法 尾巴上有灯
    6.关于文章内容,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雌萤火虫一生都保持着幼虫形态,不会飞。
    B.萤火虫艳丽动人,特别可爱,它们喜欢以露水为食。
    C.萤火虫的捕食方法很特别,甚至有时显得有点恶毒。
    7.关于句子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萤火虫的肚子顶端会发出微弱的光亮,就好像挂了一盏小灯。”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写出的了萤火虫的可爱。
    B.“在开始捉食猎物之前,它总是先给对方打一针麻醉剂。”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萤火虫捕捉食物的方式。
    C.“雄萤火虫到了成虫期会长出鞘翅,就像其他的甲虫一样。”这句话把雄萤火虫比成了甲虫,形象地写出了雄萤火虫的外形。
    8.仔细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
    9.读了这篇短文,你觉得作者法布尔 (填“喜欢”或“不喜欢”)萤火虫,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出你的理由 。
    (2022上·江苏泰州·四年级校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阏(yān)伯盗火
    ①阏伯发现人类没有火种,抓住了野兽只能连毛带血地吃生肉,夜里也没有火来照明,只能在地上爬着走。于是,他决定到天庭盗窃火种。趁着上天报告工作的机会,他偷到了火种。可是火种不停燃烧,火苗乱窜,根本无法掩藏。第一次的盗火行动失败了。
    ②回到商丘,阏伯苦思苦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再一次上天的时候,来到天火旁边,点燃了一条特意带来的粗草绳。他吹灭草绳的明火,只剩下暗火藏在身上,神不知鬼不觉地把火种带到了人间。人类从此吃上了熟食,用上了照明的火把。
    ③阏伯盗火的事情很快被天神发现。为了夺回火种,天神向人世间降下一场大洪水。暴雨倾盆,河水猛涨,洪水滚滚而来,吞没了田野和村庄。人类措手不及,许多生命和火种一同消失在洪水之中。阏伯让百姓都去逃难,自己留在祭祀商星的高台上,看护最后的火种。
    ④洪水消退之后,人们来到祭台,发现宝贵的火种还在,但是阏伯却永远闭上了双眼。为了纪念阏伯,人们把祭祀商星的高台改名叫阏伯台。
    10.阏伯一共盗了( )次火种。
    A.1次B.2次C.3次
    11.第一自然段中“人类没有火种,抓住了野兽只能连毛带血地吃生肉。”这句话可以用词语( )来形容。
    A.血肉狼藉B.茹毛饮血C.血肉相连
    12.仔细阅读第2自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能吃上熟食是因为燧人钻木取火得到了火种。
    B.阏伯瞒过天神,盗来火种,从“神不知鬼不觉”一词可以看出。
    C.阏伯想出的妙计是点燃粗草绳,灭了明火,留暗火藏身将火种带到人间。
    13.把这个故事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排序,正确的项是( )
    ①阏伯用妙计盗来火种。②阏伯发现人类没有火种,决定到天庭盗火。③阏伯为了守住火种牺牲了,人们世代纪念他。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
    14.读了整个故事,下面说法,你不赞同的观点是( )
    A.人们纪念阏伯是因为他为了给人类看护火种而牺牲了自己。
    B.阏伯不仅勇敢,而且有智慧。
    C.阏伯盗火是为了自己能吃上熟食,过上好日子。
    (2022上·江苏南京·四年级校考期末)阅读。
    牵牛花(节选)
    叶圣陶
    ①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水门汀地没法下种,种在十来个瓦盆里。泥是今年又明年反复用着的,无从取得新的泥来加入,曾与铁路轨道旁种地的那个北方人商量,愿出钱向他买一点儿,他不肯。
    ②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
    ③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是把瓦盆摆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因此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与墙腰的部分不相称。今年从墙脚爬起,沿墙多了三尺光景的路程,或者会好一点儿;而且,这就将有一垛完全是叶和花的墙。
    ④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功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
    ⑤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15.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题目。
    文章写了叶圣陶亲手种牵牛花的经历。作者经过连续、细致地观察,重点写了 、 和 ,没有写到 (填序号A.花 B.藤蔓 C.花蕾 D.叶),因为 。(用文中语句回答)
    16.第③小节的“新计划”指的是什么呢?用“ ”画出相关句子。
    17.根据文章内容,填一填藤蔓是怎样重演“老把戏”的?
    ( )——相互纠缠倒垂下来——( )——( )——与别组嫩条纠缠
    18.读第⑤小节画横线的句子,作者不仅用眼睛观察到叶的( ),还用手摸了叶的厚度,联想到( )。准确生动地描写让我体会到作者 的感情。
    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准确,本学期你观察了什么?用上带点词语写写自己的观察发现。

    (2022上·江苏南京·四年级校考期末)阅读理解。
    炎帝的故事
    ①传说炎帝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牛头人身,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力大无穷。由于他的长相奇特,而且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他的部落懂得用火,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
    ②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心生一念: 他带领人们播种粮食,还发明了耒耜(lěi sì)这样的农具,用来翻土,解决了人类吃饱饭的大问题,大家尊称他为“神农氏”
    ③其实,神农不仅是农业之神,同时也是医药之神。传说,炎帝有个透明的水晶肚子,吃了什么东西,有什么反应,从外面看得清清楚楚。他便亲自品尝百草,寻找能为人们解除病痛的草药。
    ④一天,神农来到一片草木繁茂的山林,他尝了一片嫩嫩尖尖的小绿叶儿。小绿叶一落进肚子里,就上下来回清洗肠胃,把各部分都清洗得清清爽爽,让人感觉十分舒畅!神农就给它取名为“茶”。接着,他看到一种植物,卵形的叶片两两互生排列有序。一穗穗花茎从侧枝生出来,蓝紫色的小花密集成簇。地上的枝叶长得并不高,但是地下的根茎极为粗壮。神农好奇地尝了一口,吃在嘴里甜丝丝的,这就是“甘草”。
    ⑤还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他明白自己中了毒,用尽全身最后一点力气,拔了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塞进嘴里,才幸运得救。家人得知后,劝他不要再去尝百草了,他摇摇头,默默地想:
    ⑥后来,天帝被他的精神感动了,赠他一条神奇的红色鞭子,叫作“赭鞭”无论什么植物,只要用这根鞭子一抽,它们有毒无毒,或苦或甜,或寒或热,各种药性都自然地显露出来。炎帝就根据这些草木的不同特性,用来治疗人们的各种疾病。相传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本草经》就是炎帝所著。
    ⑦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华夏始祖。
    19.由于炎帝 、 被推选为部落首领。后来他带领人类 还发明农具,被尊称为“ ”。为了解除人类病痛,他 写下医学著作,被尊奉为 。
    20.联系上下文,合理想象,分别在第②节和第⑤节的横线上写一写炎帝的内心想法。
    21.这是药学著作中两种中药材的图片,其中一个是“甘草”。通过阅读第④小节的相关介绍,我认为图( )是“甘草”。
    ①②
    22.神话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从文中找出一处你认为神奇的地方?用“ ”画出来。在句子旁边空白处写一写批注。
    (2022上·江苏南京·四年级校考期末)阅读理解。
    爬山虎的脚(片段)
    ①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②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③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23.读第②自然段,爬山虎是这样爬的:触着墙— —
    24.图文对照,对于爬山虎脚的样子,我们发现图( )是正确的画法。
    A.B.C.D.
    25.根据短文内容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第①自然段除了介绍了爬山虎脚的位置,还介绍了它的形状和颜色。( )
    (2)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主要是想表现它非常漂亮。( )
    (3)从“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中的“不几天”“后来”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连续观察。( )
    (4)“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告诉我们要想仔细观察爬山虎,就得多费点劲。( )
    26.“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句中,“逐渐”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2022上·江苏南京·四年级校考期末)阅读理解。
    读书的滋味
    (1)说来你也许不会相信,我曾是一个“贼”。
    (2)我“偷”过关公的忠肝义胆;“偷”过齐天大圣的火眼金睛;“偷”过老葛朗台的吝啬贪婪:“偷”过保尔·柯察金的坚强不屈……
    (3)那是10年前小镇上唯一的书店。灰灰的墙壁犹如乞丐的破衣,石灰剥落了,露出青黑色的拙笨的泥砖。暗暗的光线,潮潮的地面,墙角一两棵细长发黄倔强地生长着的小草,倒是挺惹人喜爱。时不时从哪里窜出只老鼠,让人惊吓出一身冷汗。整个小店弥漫着令人作呕的雪味。
    (4)然而,我闻到的却只有扑鼻的书香。
    (5)每逢节假日,我便早早地起身,往裤袋里塞上一天的口粮——一团隔夜的锅巴,就匆匆步行到三里地外小镇上的那家书店去“行窃”。
    (6)小店里的书和光顾的客人一样少得可怜。蒙了一层厚厚灰尘的陈腐的木书架上搁着同样蒙了一层厚厚灰尘的书。那时有一阵子我老是疑心小店会关门,还为此牵肠挂肚了好些日子。
    (7)焦急而漫长的等待之后,店主缓步而来。那是一个50岁上下的小老头,戴着老花镜,蓄着山羊胡须,平日里老阴沉着脸,言语也尖酸。我压住心中的焦急和渴望,特意故作平静地在店门外来回踱步。经过门口的那当儿,还故意咳嗽几下或是踩出点声响,那架式无非是为了向店主昭示:我是实在闲得发慌迫不得已才进你的书店看看书,消磨消磨时光的。其时,我的心早已飞进了书店,如同饿极了正在吃奶的婴儿一样,贪婪而又迫不及待地吮吸着。我总是踱不了一个来回,双腿就鬼使神差般地跨进书店。
    (8)我总千方百计地躲避店主像要把人看穿似的目光。那怀疑和轻视的目光时常刺得我矮了一截。还有那冰冷的话语:“别弄破了,你是赔不起的。”让我如芒刺背,战战兢兢。
    (9)然而,所有的一切都不能吞没或是影响我对读书的渴望和热情。很快,我便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神游开了。与浮时德对话几句,到狄更斯的小旅馆里逛上一圈,再与曹雪芹磨上一会儿。雨果的《九三年》撼人心魄,《聊斋志异》让人夜不能寐,《儒林外史》使人啼笑皆非。
    (10)同时,我又必须无奈地面对冷酷的现实,提着心,吊着胆,竖起耳朵,贼似的警戒着周围的动静。一声大点声的呼叫或是店主蹑手蹑脚的脚步声都会让我惊慌失措,吓出一身冷汗。
    (11)夕阳西下,可我还是自欺欺人地用“也许”来推迟打样的时间。总是当店主把门板一块一块排上的时候,我才恋恋不舍地合上手中的书,轻轻放回书架,刚走出几步就又回头凝神深情地望它一眼,俨然它就是我即将远行的心爱的恋人。
    (12)我不敢抬头看店主阴森的脸和深邃的眼,更不愿意让他看出我隐藏在伪装的失望和无聊后的“酒足饭饱”的心满意足和意犹未尽的遗憾。当我闪出店门的时候,身后冷冷地传来:“嘿!看了整整一天,连一本也不买!”我的头“嗡”地一声炸开了,脸也燥热起来,眼前一片茫然。我能怎么样呢?口袋里除了那团原封未动的锅巴以外一无所有。孩子的那点不算太尊严的尊严在这一句冰冷的话语中荡然无存。我做了贼似的逃离那家书店……
    (13)我郑重地发誓以后再也不进那家书店半步。
    (14)然而,下个周日,我却又早早地起身……
    (15)这就是我最初品尝到的读书的滋味:像是做了贼!
    27.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成语填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 )
    (2)好像有鬼神在指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 )
    28.第(12)自然段画“﹏﹏﹏”句子中的“闪”换成“走”好吗?为什么?

    29.用“ ”画出一句短文中描写书店环境的句子。
    30.来到书店门口,“我”没有迫不及待地进去,而是“意故作平静地在店门外来回踱步”是因为 ;“故意咳嗽几下或是踩出点声响”是为了 。
    31.作者初尝读书的滋味是怎样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读书的“滋味”。

    (2022上·江苏宿迁·四年级统考期末)课外阅读。
    ①坎坷中的记忆最难忘却。那年冬天,弟弟患了急性肾炎。于是,父亲东拼西凑弄了些钱,每日背着弟弟去乡卫生院治疗。数九寒天,风雪交加,空着手走路尚且艰难,更何况父亲要背着十来岁的弟弟翻山越岭走上二十余里路。每一次,父亲都不惧风雪,护送弟弟,坚持让他治疗。有一天,我跟在父亲后面当帮手。回来时,父亲放下背上的弟弟,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望着积雪逐渐消融而变得花白了的山野,他喃喃地说:“冬天快过去了。”
    ②还是一个冬季。有天早上,我磨蹭着没去上学。我的饭票前天就用完了,家里无米让我背到学校换饭票,借给我饭票的同学家里同样拮据。因此,我今天去学校,不仅自己肚皮打发不了,也无法面对帮助过我的同学。父亲得知,喉头蠕动一下,手抚在我的头上,说:“你先去上学,我不会让你挨饿的。”
    ③果然,中午时父亲扛着一袋米赶到学校来了。他脚步沉重地走在冬天的残雪里,老远我就听到他的喘息声。我跟在他后面,几次要帮他一把,都被他拒绝了:“不用不用,你还小,扛不动。”望着父亲被压得弯弯的腰,我鼻子突然一阵发酸。后来我才知道,这袋米是父亲向好几个亲戚家借来的,他天蒙蒙亮就出门了。父亲临走前,抚着我的头,叮嘱道:“娃儿,好好念书,冬天快过去了。”
    ④父亲不是个文化人,说不出什么思想深刻的话语。但那句“冬天快过去了”的喃喃自语,胜过我读过的任何诗句,给我以鼓舞,让我对未来充满期望。
    ⑤如今的生活已经彻底告别了“冬天”,与年少时相比,即使用四季如春来形容也不过分,但父亲教给我的“熬过冬天”的体验使我终身难忘。有了这样的体验,其实就是拥有了一种力量。感谢你,父亲。
    3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喃喃: 拮据:
    33.短文中记叙父亲两件事:一是 ;二是 。
    34.给短文加个恰当的标题,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35.短文第②自然段中画“_____”的句子抓住父亲 和 描写,写出父亲的内心。
    36.父亲的话“冬天快过去了”仅仅指冬天这个季节快过去了吗?还有什么含义?

    (2022上·江苏徐州·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
    南辕北辙
    ①古时候,有一个人要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带了很多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一匹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奇怪的是,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分青红皂白,让驾车的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②路上有人问他要到哪里去,他大声回答说:“我要到楚国去。”路人很疑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路人不解地说:“即使马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多。”路人于是劝阻说:“路费即使再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可是,那个人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因此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路人无奈,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国人走了。
    ③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朝着相反的方向一意孤行。 。
    37.用“ ”画出文中与“南辕北辙”意思一致的句子。
    38.阅读短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起因和经过,填下在下面横线上。
    起因:
    经过:
    39.通过第②自然段路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可以体会到路人的心情依次是 、 、 、 。这样更能突出魏国人 的特点。
    40.请你在第③自然段横线上补充一句话,告诫一下这个魏国人。
    41.现在,人们常用“南辕北辙”比喻
    (2022上·江苏徐州·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与理解。
    爬山虎的脚(节选)
    ①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成的脚。
    ②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已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质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③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42.选文第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和 两个方面的内容。
    43.用“ ”画出第①自然段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
    44.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变成 ,细丝由直的变成 ;颜色由 变成 ,这些变化是需要经过 地观察才能发现的。
    45.下面是一位同学做的观察记录,请你选用文中(加点)表示时间的词语,写出观察对象——蚕的一个方面生长变化。

    参考答案:
    1. 笑嘻嘻 红扑扑 白花花 2. 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找了位老大爷来,问问他是怎么回事 3.②√ 4.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
    【解析】1.本题考查仿写词语。
    根据“眼睁睁”可知是ABB式词语,ABB词语是一种词语分类,指第二、三字一样的词语。如:沉甸甸、笑哈哈、笑眯眯、黄澄澄、兴冲冲。
    2.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①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可知西门豹发现的问题是:邺县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②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西门豹发现问题后是这样做的: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3.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句子“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联系下文,河伯娶媳妇时西门豹把女巫投进河里让她对河伯说新娘不漂亮可知西门豹说的是反话,他准备破除迷信。
    故②正确。
    4.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②自然段句子“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可知,邺县这个地方越来越穷是因为: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
    5.B 6.B 7.C 8.为什么说萤火虫的捕食方法有时显得有点儿恶毒呢? 9. 喜欢 通过文章“这些小虫简直是从月亮上掉落下来的一朵朵可爱的小花,它们还带着月亮的光辉,它们使整个夏夜充满了诗情画意”、“那么在夏日的夜色里,看到萤火虫的点点光芒便会让人觉得有些温馨了”、“别看萤火虫体格弱小,艳丽动人”可以看出作者喜欢萤火虫。
    【解析】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②萤火虫行动方式很特别。它们长着三对短短的腿,利用这三对短腿迈着碎步跑动”、“③萤火虫有两个最有意思的特点:第一是它获取食物的方法,第二是它尾巴上有灯”可知介绍萤火虫的外形、行动方式和有意思的特点。
    故选B。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而雌萤火虫则永远都保持着幼虫阶段的形态,无法享受飞翔的快乐”、“而且它的捕食方法也很独特,甚至有时显得有点儿恶毒”可知AC正确。文中没有说明“它们喜欢以露水为食”,B项说法错误。
    故选B。
    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雄萤火虫到了成虫期会长出鞘翅,就像其他的甲虫一样。”句中“雄萤火虫”、“甲虫”都属于同一事物,不是比喻句,故选C。
    8.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学生根据文章第三段内容提出问题即可,可从它的特点、捕食方法等提问,答案不唯一。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萤火虫的肚子顶端会发出微弱的光亮,就好像挂了一盏小灯。在宁静的夏夜,经常会看到它们在草丛中游荡”、“萤火虫有两个最有意思的特点:第一是它获取食物的方法,第二是它尾巴上有灯”、“别看萤火虫体格弱小,艳丽动人”、“萤火虫平静而柔和的光一点也不会刺激人的眼睛,看到这种光后,你便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些小虫简直是从月亮上掉落下来的一朵朵可爱的小花,它们还带着月亮的光辉,它们使整个夏夜充满了诗情画意”可知法布尔喜欢萤火虫。
    10.B 11.B 12.A 13.C 14.C
    【解析】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可是火种不停燃烧,火苗乱窜,根本无法掩藏。第一次的盗火行动失败了”、“他再一次上天的时候,来到天火旁边,点燃了一条特意带来的粗草绳。他吹灭草绳的明火,只剩下暗火藏在身上,神不知鬼不觉地把火种带到了人间”可知盗了2次。
    11.本题考查成语。
    A.血肉狼藉,意思是血流肉烂,无法辨认器官肢体。形容死亡或受伤的惨状。
    B.茹毛饮血,意思是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现形容事物或人处于野蛮状态。
    C.血肉相连,意思是像血和肉一样相互联系着。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离。
    根据词语含义,可知符合的是B。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本文写了阏伯发现祭祀商星的人类没有火种,他决定到天庭盗窃火种。阏伯来到天火旁,点燃粗草绳吹灭明火剩暗火,将火种带到了人间,阏伯盗火的事情,很快被天神发现。为了夺回火种,他向人世间降下一场大洪水,阏伯为了保护火种,牺牲了自己。
    由此可知A项“人类能吃上熟食是因为燧人钻木取火得到了火种”说法有误。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本文写了阏伯发现祭祀商星的人类没有火种,他决定到天庭盗窃火种。阏伯来到天火旁,点燃粗草绳吹灭明火剩暗火,将火种带到了人间,阏伯盗火的事情,很快被天神发现。为了夺回火种,他向人世间降下一场大洪水,阏伯为了保护火种,牺牲了自己,人们世代纪念他。
    据此可知句子排序为②①③,故选C。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本文写了阏伯发现祭祀商星的人类没有火种,他决定到天庭盗窃火种。阏伯来到天火旁,点燃粗草绳吹灭明火剩暗火,将火种带到了人间,阏伯盗火的事情,很快被天神发现。为了夺回火种,他向人世间降下一场大洪水,阏伯为了保护火种,牺牲了自己,人们世代纪念他。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C项有误,故选C。
    15. B C
    D A 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16.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 17. 爬到墙头 末梢嫩条仰起 向上伸 18. 颜色 丝绒 对牵牛花的喜爱和赞美 这朵小花并不起眼,上面像是涂了一层蜡,伸手摸的时候格外厚实,滑滑的,仿佛抹了蜜。
    【解析】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功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可知作者经过连续、细致地观察,重点写了藤蔓、花蕾和叶。从“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可知没有写到花。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可知答案。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可知是:爬到墙头——相互纠缠倒垂下来——末梢嫩条仰起——与别组嫩条纠缠。
    1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和思维拓展。
    结合“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作者不仅用眼睛观察到叶的颜色,丝绒,准确生动地描写让我体会到作者对牵牛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根据本学期观察的事物,用上“格外、仿佛”写一写自己的观察发现,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太阳出来的时候,太阳花开的格外好看,仿佛在炫耀自己的美丽。
    19. 长相奇特 勤劳勇敢 播种粮食 神农氏 品尝百草 医药之神 20.可不可以把种子种下来?
    还有那么多草药不认识,不能放弃。 21.② 22.炎帝有个透明的水晶肚子,吃了什么东西,有什么反应,从外面看得清清楚楚。
    批注:这个肚子真特别,真是神奇,可以很好地辨别草药在肚子里的反应。
    【解析】19.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从第①段的句子“由于他的长相奇特,而且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可知前两空的答案。
    从第②段的句子“他带领人们播种粮食,还发明了耒耜这样的农具,用来翻土,解决了人类吃饱饭的大问题,大家尊称他为‘神农氏’”可知第三、四空的答案。
    根据第③段的句子“其实,神农不仅是农业之神,同时也是医药之神”“他便亲自品尝百草,寻找能为人们解除病痛的草药。”可知第五、六空的句子。
    20.本题考查补写人物心理。
    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根据“鸟儿衔种”“他带领人们播种粮食”可知他此时想的可能是把种子种下来;
    根据“人得知后,劝他不要再去尝百草了,他摇摇头,默默地想”可知他不会放弃尝草药。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从第④的句子“接着,他看到一种植物,卵形的叶片两两互生排列有序。一穗穗花茎从侧枝生出来,蓝紫色的小花密集成簇。地上的枝叶长得并不高,但是地下的根茎极为粗壮。神农好奇地尝了一口,吃在嘴里甜丝丝的,这就是‘甘草’”可知图②之前。
    22.本题考查批注。
    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
    示例:天帝被他的精神感动了,赠他一条神奇的红色鞭子,叫作“赭鞭”无论什么植物,只要用这根鞭子一抽,它们有毒无毒,或苦或甜,或寒或热,各种药性都自然地显露出来。
    批注:有了这条“赭鞭”,神农再也不怕中毒了。
    23. 拉一把 紧贴在墙上 24.D 25. √ × √ × 26.不行,“逐渐”的意思是渐渐,“逐渐变成灰色”说明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是有一个过程的,如果删去“逐渐”,则不能表明变化的过程,与原意不符,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解析】2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从第②段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可知爬山虎是这样爬的:触着墙-拉一把-紧贴在墙上。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从第①段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抓住“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可知D选项正确。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1)题目叙述正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是写爬山虎的位置,“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是写爬山虎的形状,“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是写爬山虎的颜色。
    (2)题目叙述错误。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爬山虎脚的样子,让人更通俗易懂。
    (3)题目叙述正确。“不几天”“后来”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连续观察。
    (4)题目叙述错误。“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是想告诉我们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2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
    回答时先说明能不能删除,再说明理由。说明理由时先分析词语的意思再分析删除后的效果如何。
    不行,“逐渐”的意思是渐渐,“逐渐变成灰色”说明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是有一个过程的,如果删去“逐渐”,则不能表明变化的过程,与原意不符,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27. 如芒刺背 鬼使神差 28.不能换,“闪”能体现作者躲避和害怕店老板的心理。则“走”不能体现。 29.灰灰的墙壁犹如乞丐的破衣,石灰剥落了,露出青黑色的拙笨的泥砖。暗暗的光线,潮潮的地面,墙角一两棵细长发黄倔强地生长着的小草,倒是挺惹人喜爱。时不时从哪里窜出只老鼠,让人惊吓出一身冷汗。整个小店弥漫着令人作呕的雪味。 30. 我在等待过程中心中的焦急与渴望 说明我是实在闲得发慌迫不得已才进你的书店看看书,消磨消磨时光的 31.书的滋味是苦的。如果你看书入了迷,上课也看,车上也看,晚上打着手电筒还看,那么不仅你的成绩会一落千丈,连眼睛也会变坏的。
    【解析】27.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如芒刺背: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
    鬼使神差:好像有鬼神在指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
    28.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闪:闪避;走:离开;去。结合句子“当我闪出店门的时候,身后冷冷地传来:“嘿!看了整整一天,连一本也不买!”我的头“嗡”地一声炸开了,脸也燥热起来,眼前一片茫然。”可知,不能换,“闪”能体现作者躲避和害怕店老板的心理。则“走”不能体现。
    29.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本题是要求画出书店环境的句子。故是“灰灰的墙壁犹如乞丐的破衣,石灰剥落了,露出青黑色的拙笨的泥砖。暗暗的光线,潮潮的地面,墙角一两棵细长发黄倔强地生长着的小草,倒是挺惹人喜爱。时不时从哪里窜出只老鼠,让人惊吓出一身冷汗。整个小店弥漫着令人作呕的雪味。”
    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我压住心中的焦急和渴望,特意故作平静地在店门外来回踱步。经过门口的那当儿,还故意咳嗽几下或是踩出点声响,那架式无非是为了向店主昭示:我是实在闲得发慌迫不得已才进你的书店看看书,消磨消磨时光的”可知,“我在店门外来回踱步”是因为我在等待过程中心中的焦急与渴望;“故意咳嗽几下或是踩出点声响”是为了说明我是实在闲得发慌迫不得已才进你的书店看看书,消磨消磨时光的。
    3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读书的滋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只要合理即可。
    如:读书的滋味还可能是酸的。当你看故事、童话时,故事里的人物可能遇到不幸的事,你很同情他们,不知不觉中,鼻子一酸,就会哭出来,当时心里就是酸柠檬的滋味。
    32. 低声说话的声音,文中指父亲低声说话。 指生活贫困,手头不宽裕,钱不够用,经济窘迫。文中指我和借给我饭票的同学家里同样生活贫困。 33. 父亲冒雪背弟弟上医院 父亲为我借米送到学校 34.冬天过去了 35. 动作 语言 36.不是,还指艰难的生活很快就会熬过去。
    【解析】3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喃喃,一指低声说话的声音,象声词,二指读书声,三指鸟啼声。结合“他喃喃地说:‘冬天快过去了’”理解即可。
    ②拮据,原指鸟衔草筑巢,肢体劳累。现指生活贫困,手头不宽裕,钱不够用,经济窘迫。结合“我的饭票前天就用完了,家里无米让我背到学校换饭票,借给我饭票的同学家里同样拮据”理解即可。
    33.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
    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文章第一段记叙了父亲背弟弟去看病; 第四段是父亲为我送米。
    34.本题考查给文章拟标题。
    本文通过记叙父亲背弟弟去看病和父亲为我送米,虽然家境困难,但是父亲一直坚强乐观,不断鼓励我,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文章标题一般用事件、人物、线索或主旨,拟标题结合这几方面作答即可。文中反复出现“冬天快过去了”,故可用“冬天快过去了”做标题;文中也表现了父爱,也可用“父爱”拟题。
    35.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结合画线句子,从“喉头蠕动一下,手抚在我的头上”可知是动作描写,从“你先去上学,我不会让你挨饿的”可知是语言描写。
    36.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
    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
    “冬天快过去了”含有比喻义,冬天即指寒冷的冬天,也指生命中的苦难、困苦。这里既是父亲对于眼前冬雪融化、暖春将来的感叹,也是在心中对苦难生活必将过去的美好期望。
    37.奇怪的是,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分青红皂白,让驾车的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38. 有一个人要从魏国到楚国去。 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朝着相反的方向一意孤行。 39. 疑惑 不解 着急 无奈 盲目上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 40.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 41.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解析】37.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找寻句子的能力。
    “南辕北辙”一词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文中与其意思一致的句子是:奇怪的是,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分青红皂白,让驾车的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3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古时候,有一个人要从魏国到楚国去。”可知,这个故事的起因是:有一个人要从魏国到楚国去。“路上有人问他要到哪里去,他大声回答说:‘我要到楚国去。’路人很疑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的回答是“我的马好。”“我的路费多。”“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故经过是: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朝着相反的方向一意孤行。
    39.本题考查对写法和人物特点的把握。
    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路人很疑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路人不解地说”“路人于是劝阻说:‘路费即使再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路人无奈,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国人走了。”可以体会到路人的心情依次是疑惑、不解,着急、无奈。这样更能突出魏国人盲目上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的特点。
    4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补充。
    根据上文此处补充的内容可围绕“条件再好,方向错了,也到不了想去的地方”作答。
    4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结合故事内容可知,“南辕北辙”就是想往南去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42. 生长位置 样子 43.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44. 小圆片 弯的 嫩红的 灰色 连续细致 45.蚕原先的食量很小,吃嫩的桑叶,现在食量变大,吃较嫩的桑叶。
    【解析】42.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读语段“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可知,文中第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和样子两个方面的内容。
    43.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读第①自然段,这段中的“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这句话是比喻句,句中把“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准确、形象的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44.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填空。
    结合第①自然段“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第②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已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质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第③自然段“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可知,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细丝由直的变成弯的;颜色由嫩红的变成灰色,这些变化是需要经过连续细致地观察才能发现的。
    45.本题考查用文中表示时间的一组词语写出蚕一方面的生长变化。
    我可选择文中的“原先”意思是指从前、起初。“现在”指这个时候,指说话的时候。结合本题中同学做的观察记录,用这两个词围绕蚕的“吃食情况”来写,即写为:蚕原先的食量很小,吃嫩的桑叶,现在食量变大,吃较嫩的桑叶。观察对象
    时间
    体长
    颜色
    吃食情况

    4月8日
    约2毫米
    灰褐色
    食量很小,吃嫩桑叶
    4月18日
    约12毫米
    白色
    食量变大,吃较嫩的桑叶
    相关试卷

    专题04+现代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河南地区专版): 这是一份专题04+现代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河南地区专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当“我”归来时,“我”希望,选择一个画线句进行批注,你认为文中的“我”是罪人吗?,请写出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现代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河南地区专版): 这是一份专题04+现代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河南地区专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文中最后一段话说,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现代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江苏地区专版): 这是一份专题04+现代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江苏地区专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来露一手,选一选,想一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04+现代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江苏地区专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