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课 题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案例设计
课 型
新 授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
方法
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
态度
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2、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展示几种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铁溶液、品红溶液)。
提出问题:1、你认为这些液体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2、你想不想拥有这样的液体?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获得这样的液体,并投影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每小组所提供的药品不同)。
二、溶液的定义:
请学生展示实验成果,相互交流。
提问:你能描述实验得到的液体有哪些特点吗?
告知:它们都是溶液。请你试着根据实验感受和对液体的认识给溶液一个定义。
总结: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中溶液的定义。
分析: 与学生一起分析溶液的组成、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分散的含义,强调溶液是混合物。
投影展示:溶液形成的微观动画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简要说出自己的看法。
回答:想。
【活动探究1】溶液的形成:按照实验步骤实验并观察蔗糖、食盐、硫酸铜晶体、氯化铁、酒精、高锰酸钾溶于水;体会液体的形成过程。
每组的代表展示实验成果。组与组之间交流。
发表看法:都是混合物、有的有颜色有的无色、澄清透明、均一、稳定(不分层)等。
试着说说。
阅读、理解、记忆。
与教师一起分析溶液的定义,得出溶液的组成和特征,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用实际操作感受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由具体实际到理论高度便于学生理解。
注重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细致的分析和相关习题加深学生对溶液的认识。
设计意图
展示练习题:关于溶液定义理解的相关习题
三、溶质、溶剂的确定
提问:说说你刚才制得的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最常见的溶剂是什么?
展示思考题:判断一些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引导学生得出固、液、气态物质可以做溶质、溶剂一般是液体的结论,以及如何判断溶质溶剂的依据。
补充其他注意事项(见多媒体)。
四、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讨论:结合教材图片说说常见的溶液和用途。
总结溶液的用途(见多媒体)理解水是生命之源。
五、实验探究:探究物质间是否互溶
提出疑问:我们已经知道溶液的用途太广泛了,水能溶解所有物质形成溶液吗?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相同吗?你们能通过科学探究帮老师解决疑问吗?
鼓励学生根据现有条件确立实验方案。
对学生方案评价后展示规范方案【实验9-2】。引导学生由现象得结论。
总结科学探究过程用到哪些方法。
六、介绍乳浊液、乳化
过渡:不溶于水的物质很多,植物油就是其中一种。将植物油滴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震荡后又如何?
实验:9-4形成乳浊液。并让学生观察其与溶液的差别。
多媒体展示:乳浊液概念和特征。通过表格将其与溶液对比。
提问:如何将试管中的油污去除?引出乳化现象,并与溶解对比。
问题:见多媒体(用汽油洗去油污和用洗涤剂洗去油污原理相同吗?)
七、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分析总结:1、物质溶解时,有的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有的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的温度几乎不变。这说明在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不是简单的混合在一起。
2、物质溶解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完成练习。
由实验事实和生活实际得出水是常见溶剂,酒精、汽油等也可做溶剂。
由具体溶液得出溶质可以是固、液、气态。
明确关于如何确定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相关规定。
积极思考、认真体会。
结合教材中的图片谈溶液用途。
【活动探究2】
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品积极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评价后规范实验。
由实验现象得到相应结论:分析推理得出溶质、溶剂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们是否互溶。
分析讨论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
观察、理解,积极参与对比加深理解。
理解乳化实质,举出生活中乳化的实例。
回答:前者是溶解后者是乳化。
【活动探究3】探究物质溶于水时吸热、放热情况。
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
细致学习,基础扎实。
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学习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正确观念。
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增强动手能力。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对用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学生实验法等探究方法有所体会。
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教给学生用对比法学习。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设计意图
水合:放热 扩散:吸热 综合效应决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3、溶于水时放热的物质:氢氧化钠
溶于水时吸热的物质:硝酸铵
溶于水时温度几乎不变的物质:氯化钠
本节课知识小结 :1、溶液的相关知识。
2、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3、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1、2、3、4、5。
理解。
能说出吸热、放热、温度几乎不变的代表实例。
与老师共同小结整理知识脉络。
1、 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等;
2、 认识一些常见的乳浊液,知道乳化现象与溶解的区别。
3、 了解物质溶于水时吸热放热的原因,能举出代表性的物质。
理清知识脉络,突出学习重点。
板
书
设
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固、液、气)
2、组成
溶剂(通常为液体)
3、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
二、乳浊液 乳化现象
三、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
综合效应
水合:放热 放热:氢氧化钠
扩散:吸热 温度不变:氯化钠
吸热:硝酸铵
教
学
反
思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a href="/hx/tb_c986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实验,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a href="/hx/tb_c986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引导,教师提问,学生实验,归纳总结,教师讲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 这是一份化学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