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学习制作实词卡,析古代作品观点和思想(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学习制作实词卡,析古代作品观点和思想(教学设计),共4页。
单元任务群(一) 学习制作实词卡,析古代作品观点和思想学习任务 1.制作“一词多义”实词卡片。2.分析诸子散文的观点内涵。3.深入思考,探究史传文学的思想内涵。任务一 制作多义实词卡片 仿照课本第19页“一词多义”示例,结合本单元内容,为实词“如、刑、举”制作卡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2)(3)任务二 分析诸子散文的观点内涵先秦诸子的思想至今还受到广泛重视,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人思想的底色,成为中国人世界观、价值观的独特印记。理解先秦诸子的观点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请结合课文填写下表。答案 任务三 探究史传文学的思想内涵1.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礼”和“无礼”:材料一:春秋时期的“礼”不仅仅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政治伦理规范,是贵族阶级实现统治的政治工具,更是士人阶层对自我心灵的道德化要求,有着至高的地位。而《左传》作为史传,反复强调“礼”的作用,一方面契合了“礼崩乐坏”的现实;另一方面说明作者左丘明作为鲁国史官,代表了贵族阶级对“礼”的推崇。其中记叙的如烛之武一样“以礼之名,献身仁义”的“名士”,都体现了对“礼”这种道德要求的捍卫和向往。材料二: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有人认为烛之武以“礼”劝服了秦伯,你怎么理解这种观点呢?请联系上面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1)“以其无礼于晋”,是说郑国对晋文公“无礼”,结合历史背景可知,晋文公流亡到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这是不合“礼”的地方。(2)烛之武答应郑伯的要求出使秦军,是尽臣子之“礼”。郑国有难,每个人都有责任挺身而出,烛之武这么做是合“礼”的。(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是提醒秦伯,郑国对秦国是讲“礼”的,能够尽到盟国的职责,但是秦伯攻打郑国是“无礼”的表现,因为郑国根本没有对秦国做错过什么。(4)烛之武说秦晋的关系时隐含晋国“无礼”的表现,按照约定该给秦国的土地没有给,是无信用,就是“无礼”。(5)晋文公最后表现了他的“有礼”,这种做法有君子风度。晋文公自己反思“不仁、不智、不武”,“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外在表现就是“礼”。2.司马迁作《史记》,意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鸿门宴》可以窥见他对历史成败、兴亡的看法。请以“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什么不杀刘邦”为话题,结合课文内容,并参照下面的诗歌,从个人因素及历史情势两个方面分析原因。拟古乐府[明]丘濬霸王百行扫地空,不杀一端差可取。天命由来归有德,不在沛公生与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个人因素:①性格缺陷:一方面,残暴倨傲,逞匹夫之勇;另一方面,优柔寡断,好沽名钓誉。②政治幼稚:虽然勇冠三军,但在政治上却颇为幼稚,先后被刘邦、樊哙的话迷惑,于是放走刘邦,铸成大错。③项羽不愿杀害只带了“百余骑”的刘邦,是“贵族精神”“大将风度”的体现,只愿光明正大地一决雌雄,不愿做“当宴杀人”这样的事。(2)历史情势:项羽不杀刘邦一是不必,二是不能。一方面,刘邦已经示弱输诚,并已表示将让出占领的地盘,且虽然项羽兵力占优,但刘邦也有十万之众,相攻必有损失,因此“不必杀”;另一方面,项羽的大军是“联军”,如果杀掉在“道义”上占据优势的刘邦(毕竟刘邦的行为合乎“怀王之约”),其他诸侯会有何反应很难预料,对自己的名声也很不利,因此“不能杀”。更有论者着眼于项羽的政治理念,指出他的理想并非统一天下,而是要做诸侯的霸主,因此,当刘邦表示服从于他时,他就不会杀掉刘邦,最多会将其作为一个需要防范的诸侯。实词如义项①及例句到,往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义项②及例句比得上,赶得上固不如也。(《鸿门宴》)义项③及例句如果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义项④及例句至于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义项⑤及例句或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义项⑥及例句好像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实词刑义项①及例句对……用刑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义项②及例句处罚然后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义项③及例句同“型”,做榜样刑于寡妻,至于兄弟。(《齐桓晋文之事》)实词举义项①及例句举起,拿,用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之事》)义项②及例句全,尽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人物篇名观点观点内涵治国理念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庄子《庖丁解牛》依乎天理人物篇名观点观点内涵治国理念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民德归厚、天下归仁为国以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安养民众保民而王庄子《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势而为无为而治
单元任务群(一) 学习制作实词卡,析古代作品观点和思想学习任务 1.制作“一词多义”实词卡片。2.分析诸子散文的观点内涵。3.深入思考,探究史传文学的思想内涵。任务一 制作多义实词卡片 仿照课本第19页“一词多义”示例,结合本单元内容,为实词“如、刑、举”制作卡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2)(3)任务二 分析诸子散文的观点内涵先秦诸子的思想至今还受到广泛重视,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人思想的底色,成为中国人世界观、价值观的独特印记。理解先秦诸子的观点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请结合课文填写下表。答案 任务三 探究史传文学的思想内涵1.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礼”和“无礼”:材料一:春秋时期的“礼”不仅仅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政治伦理规范,是贵族阶级实现统治的政治工具,更是士人阶层对自我心灵的道德化要求,有着至高的地位。而《左传》作为史传,反复强调“礼”的作用,一方面契合了“礼崩乐坏”的现实;另一方面说明作者左丘明作为鲁国史官,代表了贵族阶级对“礼”的推崇。其中记叙的如烛之武一样“以礼之名,献身仁义”的“名士”,都体现了对“礼”这种道德要求的捍卫和向往。材料二: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有人认为烛之武以“礼”劝服了秦伯,你怎么理解这种观点呢?请联系上面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1)“以其无礼于晋”,是说郑国对晋文公“无礼”,结合历史背景可知,晋文公流亡到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这是不合“礼”的地方。(2)烛之武答应郑伯的要求出使秦军,是尽臣子之“礼”。郑国有难,每个人都有责任挺身而出,烛之武这么做是合“礼”的。(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是提醒秦伯,郑国对秦国是讲“礼”的,能够尽到盟国的职责,但是秦伯攻打郑国是“无礼”的表现,因为郑国根本没有对秦国做错过什么。(4)烛之武说秦晋的关系时隐含晋国“无礼”的表现,按照约定该给秦国的土地没有给,是无信用,就是“无礼”。(5)晋文公最后表现了他的“有礼”,这种做法有君子风度。晋文公自己反思“不仁、不智、不武”,“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外在表现就是“礼”。2.司马迁作《史记》,意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鸿门宴》可以窥见他对历史成败、兴亡的看法。请以“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什么不杀刘邦”为话题,结合课文内容,并参照下面的诗歌,从个人因素及历史情势两个方面分析原因。拟古乐府[明]丘濬霸王百行扫地空,不杀一端差可取。天命由来归有德,不在沛公生与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个人因素:①性格缺陷:一方面,残暴倨傲,逞匹夫之勇;另一方面,优柔寡断,好沽名钓誉。②政治幼稚:虽然勇冠三军,但在政治上却颇为幼稚,先后被刘邦、樊哙的话迷惑,于是放走刘邦,铸成大错。③项羽不愿杀害只带了“百余骑”的刘邦,是“贵族精神”“大将风度”的体现,只愿光明正大地一决雌雄,不愿做“当宴杀人”这样的事。(2)历史情势:项羽不杀刘邦一是不必,二是不能。一方面,刘邦已经示弱输诚,并已表示将让出占领的地盘,且虽然项羽兵力占优,但刘邦也有十万之众,相攻必有损失,因此“不必杀”;另一方面,项羽的大军是“联军”,如果杀掉在“道义”上占据优势的刘邦(毕竟刘邦的行为合乎“怀王之约”),其他诸侯会有何反应很难预料,对自己的名声也很不利,因此“不能杀”。更有论者着眼于项羽的政治理念,指出他的理想并非统一天下,而是要做诸侯的霸主,因此,当刘邦表示服从于他时,他就不会杀掉刘邦,最多会将其作为一个需要防范的诸侯。实词如义项①及例句到,往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义项②及例句比得上,赶得上固不如也。(《鸿门宴》)义项③及例句如果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义项④及例句至于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义项⑤及例句或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义项⑥及例句好像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实词刑义项①及例句对……用刑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义项②及例句处罚然后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义项③及例句同“型”,做榜样刑于寡妻,至于兄弟。(《齐桓晋文之事》)实词举义项①及例句举起,拿,用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之事》)义项②及例句全,尽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人物篇名观点观点内涵治国理念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庄子《庖丁解牛》依乎天理人物篇名观点观点内涵治国理念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民德归厚、天下归仁为国以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安养民众保民而王庄子《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势而为无为而治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