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人生海海,山山而川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人生海海,山山而川,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生有两个方向:出与回。
出,是出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先前的“门”……出是出发,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
回,是回家,回地域空间上的家,回心理感情中的“家”……
你对人生的“出”和“回”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人生应该过得有意思,应该多做些有意思的事;也有人认为,人生应当活得有意义,应该多做有意义的事。
这句关于“有意思”和“有意义”的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音叉是一种常见的调音工具,当把一柄音叉的振动频率调到与防弹玻璃相一致的振动频率时,连子弹都无法洞穿的防弹玻璃就会裂成碎片,这就是音叉效应。
东汉郑玄《诗谱序》中记载:“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以上两则材料告诉我们:人生百事,总有过不去的坎,解不开的难,一旦我们找准“频率”,或善于“举一纲”,或善于“解一卷”,一切皆有可能豁然开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苦海中翻腾,未尝不是人生极乐——抗倭名将任环。
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也许会经历许多苦处和不幸。个人的苦痛和挫败已经让人失意,难过和悲伤。但在华夏的漫长岁月中,无数仁人志士把个人的得失荣辱置之度外,他们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是“愿得此身长报国”的陈京莹……他们的“苦”和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的“苦”深深打上了中华儿女家国大义的清晰烙印。
请就材料中的“苦”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无论是柳永、李清照,还是苏轼、辛弃疾,他们的人生经历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柳永“奉旨填词”,李清照“南渡漂泊”,苏轼“乌台诗案”,辛弃疾“报国无门”,人生难免起起落落,品其诗,能给我们无限启发,指引着我们去面对生活。
以上四位诗人,哪一位给你的启示最大,请以其中一位为例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追逐梦想出发,找寻初心回家
有人说,人生有两个方向:出和回。就像山涧溪流为了奔向大海,不惜穿过平原深谷;就像大海勇于乘烈日之车,毅然洒向人间万处;一滴水,以出和回的形式,完成自我的升华,获得了热烈与平静的共舞。和我们一样,时时追逐梦想出发,不忘找寻初心回家。
出,是出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先前的“门”……这些门里门外的跨越,逐渐在我们人生的画布上着墨上色。
走出家门,离开爱护我们的家长;离开校门,与关爱我们的老师、温暖的同学挥手告别;工作之后,为了心中的一种想往,离开熟悉的舒适区,奔赴另一片沃野或荒原。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有些门我们必须跨越;无论我们是否准备好,门外的世界已经就在眼前。如果必须出门,不能在门里登高沉潜、静听心曲、蓄积力量,怎能不惧到门外实践磨砺、追逐发现、搏击风浪?
出,更应是出发,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而人生,会在这种主动的出发中升华。
一代才女叶嘉莹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古诗词,为此她不惜放弃国外更优厚的待遇,回到南开大学,最终收获的是孜孜学子的热切、古诗词吟诵的不绝回音和中国古诗词文化的当代传承;郭晶晶选择了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为此她放弃了参加下一届奥运会的机会,最终收获的是如今以另一种光芒四射的身份活跃在自己人生的舞台。我们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谁的一生不会经历选择呢?为了梦想出发,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是勇气,是智慧,是舍弃,是我们人生成长的重要一课。
出门,出发,也不能忘了回“家”,回地域空间上的家,回心理感情中的“家”。回家,除了获得休憩与安慰,更意味着拨开迷雾云团,找寻初心和自我。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从东土大唐出发,为了取得真经,途中历经磨难、各种诱惑,最终唐僧不忘初心,完成使命。纪伯伦在诗歌《先知》中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樊锦诗不忘初心,坚守大漠,一生献身敦煌文化;机长刘传健不忘初心,在客机遭遇毁灭性事故时,凭着责任与毅力挽救了一机人的生命;不忘回“家”,想想自己为什么出发,我们的心才能更安定、更坚强。
人生,需要“出”去,也需要“回”来。追逐梦想出发,找寻初心回家,在不断的出与回之间,收获人生的绿树繁荫、一路繁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首先指出了人生包括两个方向——出和回,显而易见,这两个方向是相逆的;然后对“出”“回”分别做了阐释,既有具象的看得见的“出”“回”,也有抽象的看不见的“出””回”,同时指出“出”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有所“选择、舍弃、收获”的过程。
试题要求回答并思考考生对人生的“出”和“回”是如何看待的,因此,对于材料,首先要分析“出”“回”的内涵。“出”指走出家门,步入学校;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走出原先的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出”,还是出发,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所以在出门的过程中,需要兼具妥协与坚持。妥协,是与门外打交道的必须,毕竟外面的世界不会以自己为中心;坚持,是在门内锤炼自己的内在与技能。这样,才能在出门之后,朝着梦想渐行渐近。“回”,指回家,家是一个人的养分,是休养生息的地方,家可以是实指生养自己的地方,也可以是精神和灵魂的寄托。
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辩证分析人生“出”和“回”的关系。社会是错综复杂的关系体,所以个体的人不可能“闭门造车”,换句话说,人首先要出得了门,走得了远路,出门是实现梦想的方式。但是人出得了门,还要回得了“家”,因为远路走久了,容易迷失,懂得适时回家,才能令人保持清醒,保有自我。如果彻底与美好的过往割裂,只会让自己在丧失自我的道路上日渐迷惘。
因此,写作时,应当综合上面的分析进行思辨性写作:人要学会出门,还得懂得回家。奋斗人生路,辉煌灿烂之中,不忘保留清醒,三省己身。即使成绩再耀眼,也不要在骄矜中迷失自己。一味地妥协,只懂得出门与舍弃,不懂得回来与保留,自然容易忘记初心,误入歧途。出得了门,回得了家,人生才更有意义。
立意:
1.出得了门,回得了家,人生才更有意义。
2.出门勿忘回家,乐享出彩人生。
3.出门以历练,回家而生息。
2.例文:
有意思与有意义
千年前的仓颉必定未曾料到,昔日他所创造的两组字,竟让无数后人主动或被动地在对“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人生思考中,徘徊了数千年。人们渴望着意义,亦渴望着有意思,却经常迷失在其一或纠结于两者之间,殊不知,每个人都应该在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交合处,找到属于自己的契合点。
有意思却无意义的人生是浅薄的,甚至是失败的。现世中的人们又有多少沉溺于这种浅薄中而不自知?自爆其丑的网红,为求出名,不惜以丑为美,媚俗不已,这是她的乐趣?疯狂飙车的“富二代”,视生命如儿戏,那是他们的意义?历史是公正的,昔日造鹿台、建酒池肉林的商纣王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反面教材。单纯追求乐趣,也许可以获得快意,可永远无法掩饰其内心的空虚和浅薄。
有意义却无意思的生活是寡淡而无味的。有意义却并不意味着可以为了意义而丢失生活的情趣。烹制菜肴尚且注重色香味俱全,而不只为食物本身的营养,更何况你我的人生呢?没有意趣的人生,无论承载着多少价值,于个人而言,都不是丰盈的。曾经,福特公司发现流水线生产车间的出错率极高,非常不解为什么每个人已重复上万次的几个固定动作还会出错。调查后才发现,原因是员工们为无止境的无趣枯燥的重复而心生厌倦。后来公司定期更换员工们负责的环节,从此错误率低了很多。
其实,有意思与有意义并不矛盾,二者本该是相辅相成,而真正的智者往往在有意思中寻找意义的价值,而在有意义中获得有意思的乐趣。懂得生活的人明白,个人的存在不是为了单纯的价值实现,我们有必要去追求人生的乐趣,并用这种乐趣来选择实现有意义人生的方式。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人生,往往可以走得更远。
有人曾经感叹霍金,承受着瘫坐在轮椅上的苦痛,更有着对艰苦科研的坚持,其实,我倒觉得,从霍金对宇宙之美的赞叹中可以看出,他也许正沉浸在探索宇宙的乐趣之中。真正有意思而生发的寻找意义之路,在别人看来也许是艰难的,可对他本人而言,却是幸福的。而像“雷锋传人”郭明义,却更多地从意义中寻找到了有意思的人生趣味,如果你能看到他每一次自我奉献后满意而知足的笑容,你就会明白有意义的人生趣味在何处了。
“有意义”与“有意思”,如同双生花一般,开在人生之河的两岸,忽略了任意一朵,都将失去一半的风景。花开两岸,人生才会真正“有意义”与“有意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生应当活得有意思,一种认为人生应当活得有意义和价值。意思与意义仅一字之差,境界与层次却是天壤之别。做有意义的事需要强大的信仰与信念支持,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却不一定会得到个人利益,而做有意思的事因其有意思,我们总是轻易地被其吸引,因而投放精力且乐此不疲,但其带来的娱乐与轻松往往短暂与肤浅。
根据材料信息构思立意,有意义和有意思二者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有意义的事固然重要,有意思的事也同样重要。二者并非对立关系,做“有意义”的事情但不能排斥掉“有意思”,否则人生不免单调。如果只沉迷于有意思而不考虑意义和价值,人生的质量也就不高。我们可把“意思”定义为有“情趣、趣味”,继而可以衍生出诸如“审美追求,娱乐追求,感官享受”等,把“意义”定义为“价值、作用”,继而可以衍生出“追求永恒的价值、对社会有贡献”等。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有意思与有意义对立而统一。然后分别展开论述,从有意义的事中寻找乐趣,发现有意思的事,从有意思处开始徜徉,同样可以游至价值的此岸,甚至更坚忍,更耐久。有意思的事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看不出什么,但是时间一长就很可能成为有意义的东西。最后总结全文,“有意义”与“有意思”就像光与影,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因此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一生便成了最正确的选择。
立意:
1.有意思和有意义相辅相成。
2.于有意义中发现趣味。
3.希望生活既深刻又有意趣。
3.例文:
抓住关键,赢得成功
音叉是一种常见的调音工具,当把一柄音叉的振动频率调到与防弹玻璃相一致的振动频率时,连子弹都无法洞穿的防弹玻璃就会裂成碎片。郑玄也说“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意为“提起渔网的总绳,所有的网眼便都自然打开;理解了重要篇章的内容,其余所有篇章的意义也就明白了。”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做事的道理:做任何事情只有抓住关键,方能赢得成功。
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许多日常之事便如那雕像,重在全局。凡事都有主次,抓住那根主线,也就抓住了事物的关键。过于重视细枝末节反而成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蠢材。
抓住关键,能救人一命。在美国,医生自杀率最高的是哪一科?是眼科医生。想想,纱布揭开便意味着宣判。问题是前一个手术刚失败,下一位病人便等着开刀。伤感?医生不能感伤,不能犹豫,更不能时时自责。因为那样会使下一个等着手术的病人遭殃,他们知道下一次比上一次更重要。不让下一次失败,只能让它成功,因此,必须立刻振作起来,对于已经犯的错误,或曾经的失败,不要纠缠不休,只有认清主次,抓住关键才能让更多的手术达到最大的成功率。
抓住关键,需要我们锻炼一双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试想,如果没有沃德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那么无辜伤亡的将士可能会多不胜数。练就一双慧眼,抓住问题关键,方能事半功倍。
抓住关键,要懂得取舍,学会放弃。当柯达公司生产出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小的相机时,公司高层打算利用新相机优势快速强占市场。创始人伊斯曼却将专利无偿转让。面对一路下跌的相机价格,伊斯曼却笑了,他指挥团队大卖与新相机配套的胶卷,因为该胶卷只有柯达有,他们很快赚得盆满钵满。因此说,机遇可以创造,但前提是懂得取舍,这就如同种庄稼,唯有广施良种,让左邻右舍都拥有相同的优质种子,自家土地上的粮食才会颗粒饱满。
不抓关键,失败的根源。就像一个买椟还珠之人,对于那个华丽的装宝珠的盒子,十分感兴趣,将珠宝买到手后,却将匣子留下,将珠宝还给买家,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这种将并无多大价值的盒子当成珍宝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存在,他们只顾眼前,忽视长远;只顾外表,忽视实质;只顾自己,忽视集体。这种本末倒置,抓不住关键的人注定无法成功!
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生活之事也是如此,只有抓住关键,才能将工作、事业等完成得淋漓尽致,一切困难方能迎刃而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部分中的“音叉效应”指对于有的事物,要达到某种效果,不在于你对它的作用力的大小,而在于找准它的脉搏。子弹都“束手无策”的坚硬的防弹玻璃,却被一只小小的音叉击碎,关键在于音叉的频率与玻璃一致,找到了击碎玻璃的关键点。因此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只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找到问题的要害,才能给出精准治根之策,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实现最佳性价比。材料第二部分中的“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意为“提起渔网的总绳,所有的网眼便都自然打开;理解了重要篇章的内容,其余所有篇章的意义也就明白了。”这告诉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抓住事件的关键,许多问题便将迎刃而解。
写作时应结合两则材料,寻找共性来确定立意,即解决问题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抓关键的内涵,抓关键的重要性,如何抓住事物的关键之处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抓关键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抓住事物的关键之处”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抓住事物的关键需要我们有全局意识,理性分析;需要我们锻炼一双敏锐的眼睛,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我们学会取舍,有的放矢等。
立意:
1.方法得当,事半而功倍。
2.反复尝试,抓住关键,方能突破障碍。
3.寻真法以攻坚,抓关键而克难。
4.切中肯綮,找准突破点,人生方高光。
4.例文:
愿为国家,捐此区区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以为苦,是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抗倭名将任环在苦海中翻腾,却甘之如饴,是因为为国奉献乃是人生极乐;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为国而苦,为天下而忧。愿为国家,忘己之苦,寻国之乐,理当如是。
愿为国家,忧之患之。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希文,近代亦有梁漱溟之父梁济先生这样“以一己之性命,拼死保全风云乱世的一缕世道人心”的人,他们关心国之大事,为不足而忧,为胜利而乐。处于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有忧患意识。换言之,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无法拥有足够开阔的眼界,但面对生活中的大小之事,也能拥有忧患意识,做到胸中有沟壑。终有一日我们能跳出局限,拥有大情怀。
愿为国家,忘我之苦。不计较个人苦乐,愿意奉献自我于事业、于国家,是从上至下、从官至民均需奉行的准则。为国为民不仅要忘私,还要无私,更要忘我无我,这是一个从自知到自觉的升华。从古至今无数英雄,不仅无私奉献,更是点燃自我、照亮黑暗。在飞机的挡风玻璃突然爆裂之时,川航机长心中想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一定要力保全机人的安全;在地震倒塌的废墟里,用身体护住孩子的老师心中想的不是自己如何逃生,而是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无私地护住更多幼小的生命……正因为有这些在危机、灾难面前忘我无我的人,才成就了如今这团结一致、蒸蒸日上的中国。
愿为国家,愿为天下乐。胸有忧患意识,亦需要有无私精神。在这个世界上,能慷慨陈词、洋洋洒洒“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人不少,但能勤勤恳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却寥寥无几。忧患意识练就的不应该只是高高在上的灵魂,更应该是愿为天下忧而劳的躯壳、愿为天下乐而坚持的精神。欲望是与无私矛盾但不完全冲突的观念,将无私奉献给大家,于是小家亦能美好和睦。当人在其位时,就一定要为其位置而担当,尽力谋其责。无私不只是书中、新闻里鼓舞人心的精神,更应落实于每一件事中。每一次执行任务时的尽心尽力,研究创新时的废寝忘食,打扫卫生时的一丝不苟……正是因为有了社会上每一分子的奋斗、奉献,于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责、不求私利,才有了如今发展迅速、逐渐富强的中国。
愿为国家,捐此区区。抛弃的是个人、一时的苦与乐,更是区区躯体里禁锢不住的无私之精神、无我之勇气。此日莫呼为小草,入春未必不娇花。珠玉在前,你我何尝不能为国为民成就无私、无我之灵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引用抗倭名将任环关于“苦”与“乐”的一句名言,引发我们对“小我”与“大我”的“苦”与“乐”的思考。对大多数人来说,无人不想逃避个人的苦痛和挫败,获取成功与快乐。但在一些仁人志士眼中,个人的“苦”绝非真苦,若个人受些苦楚,就能为祖国的解放、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那绝对是一种人生极乐。而国家民族所受的苦楚,个人对此的无能为力,在他们眼里才是真“苦”。由此可见,材料中的“苦乐观”,其实是在强调我们应该为天下人谋福利,为天下人除公害,即我们的“苦”与“乐”的出发点都是“公”不是“私”。这一心态准则的实质是一种爱国精神,是大爱的表现。有时,为国谋利需要忘却自己利益,为国除害而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因为有时我们需要有奉献精神,才能真正的为“公”,要做到公而忘私。
写作时,可以由关键词“苦”出发,说明每个人都有趋“乐”避“苦”的本能。从而引出较为特殊的一类人,即材料中展现的为国家民族而觉得“苦海中翻腾,未尝不是人生极乐”的仁人志士,并赞扬他们的无私为公精神。此外,则可结合自身,说明我辈青年当以“为公而乐、为公忘苦”为原则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这其中也可阐述为公之“乐”与自己的“乐”并不违背,二者的利益可以是统一的;最后阐述当代青年应谋什么乐,避什么苦等。
立意:
1.为天下生民创造快乐,不避己苦。
2.为公而乐、为公忘苦。
3.与时代同担苦乐,绘就人生独特风采。
5.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所给的四位文人,他们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各有不同。他们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诗词可以给我们无限的启发。
写作要求是从以上四位诗人中找出给你启示最大的那一位,并且要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注意只能选择一位,并且要与自身经历结合。
柳永之所以“奉旨填词”,原因就是他的一首《鹤冲天》得罪了皇帝,“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两句在皇帝看来就是狂妄自大,处此他与功名绝缘,但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他蔑视功名,鄙薄卿相。但这从另一个侧面也成全了柳永,正由于他长期仆仆风尘,奔波于下层人民之中,才使他成为北宋独具特色的词人,成为中国词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和具有深远影响的大词家。他死后,曾得到下层人民,特别是妓女们的同情和尊重,从传说中的“吊柳七”等活动中,可以看出,他的确获得了“白衣卿相”这样重要的历史地位。由此看来,成功路千万条,并不只是“科举”这一条,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就能开拓新的天地。
李清照“南渡漂泊”,她之所以南渡漂泊,主要是家国两个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南宋的南渡,使得她也只能跟随一起举家南渡,在这个过程中,国灭家破给她带来莫大的打击,但是这也促使她成长成熟。以前她只是一位小姐,家境富裕;后来,她变成了贵妇,过得都是优裕的生活,词作的境界也狭小,但是后来因为南渡漂泊,她的词作境界开阔多了,也留下了很多写家愁国恨的词作,比如《声声慢》《一剪梅》等都是代表作品。这说明有些经历会让人成熟。
苏轼的经历,能够给人的启示就是,他从人生的挫折当中顿悟人生,变得达观,他能够乐观地面对人生的风雨,也能够在“文赤壁”中打赢这场政治战争。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当人生遭遇困境,你的精神就需要超脱苦难,也许会收获别样的人生。
辛弃疾虽然“报国无门”,但是他的报国之志却从未改变过。辛弃疾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示:爱国之情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
写作时,首先要选择一位诗人,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是从这位诗人身上获得什么启示;从某一位诗人身上得到的启迪可以是多角度的;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种启示的认识,这里应该是写作的主体,也就是要完成“指引着我们去面对生活”的写作任务。
立意:
1.爱国是不变的情感。
2.让精神高蹈于苦难之上。
3.乐观是战胜困难的法宝。
4.寻找适合自己的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学名言,悟人生,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感受汉字魅力,学习人生智慧,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专题训练:作文主题训练小我与大我,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