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4章)-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点全预测(苏科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4章)(原卷版).docx
    • 解析
      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4章)(解析版).docx
    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4章)(原卷版)第1页
    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4章)(原卷版)第2页
    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4章)(原卷版)第3页
    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4章)(解析版)第1页
    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4章)(解析版)第2页
    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4章)(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4章)-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点全预测(苏科版)

    展开

    这是一份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4章)-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点全预测(苏科版),文件包含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4章原卷版docx、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4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测试范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秋•泗县期中)车棚的顶部有一个三角形的小孔,在车棚底部形成一个光斑,这个光斑是( )
    A.三角形的,是太阳的影子
    B.圆形的,是太阳的像
    C.三角形的,是太阳的像
    D.圆形的,是太阳的影子
    【答案】B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解:车棚顶部有一个三角形的小孔,在车棚底部形成一个光斑,这种现象属于小孔成像,成的是太阳的实像,像是圆形的,与孔的形状无关。
    故选:B。
    2.(2023秋•山亭区期中)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 )
    A.冰雪遇暖消融B.冬天江河结冰
    C.春天白雾弥漫D.阳光下露珠变小
    【答案】D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冰雪遇暖消融,是固态的冰雪熔化为液态的水,故A不符合题意;
    B.冬天江河结冰,是液态的水凝固为固态,故B不符合题意;
    C.春天白雾弥漫,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阳光下露珠变小,是液态的露珠汽化为水蒸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3秋•新野县期中)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只小鸭,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小鸭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的是( )
    A.B.
    C.D.
    【答案】C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可使小鸭通过湖面成像,并且它的像与本身以湖面为对称;只有C图符合。
    故选:C。
    4.(2023秋•东海县期中)在杭州举行的第19届亚运会跳水项目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国选手全红婵以总分438.20夺得冠军。全红婵站在距离水面10米高的跳台上,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全红婵在水中的倒影距离她20米
    B.当全红婵跳向水面时,她的像会变大
    C.全红婵在水中的倒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一个像
    D.全红婵在水中的倒影是跳台上的全红婵通过水面反射形成的一个实像
    【答案】A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
    A、全红婵站在距离水面10米高的跳台上,她到水面的距离为10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到水面的距离为10m,倒影距离她20米,故A正确;
    BCD、全红婵在水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故BCD错误。
    故选:A。
    5.(2023秋•郯城县期中)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 )
    A.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B.箭筒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
    C.箭筒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
    D.箭筒提高了士兵的听力
    【答案】A
    【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最大,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小。
    固体的传声效果较好。
    声音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解答】解:A、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故A正确;
    B、箭筒不会改变马蹄声的音调,故B错误;
    C、箭筒不会改变马蹄声的音色,故C错误;
    D、箭筒的传声效果较好,但不能提高士兵的听力,故D错误。
    故选:A。
    6.(2023秋•成武县期中)在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们一起相聚,共同演唱《一带繁花一路歌》,唱出了“一带一路”的团结与繁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艺术家们声带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
    C.歌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答案】A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在15℃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解答】解:A、歌声是由演唱者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频率小于20Hz的声音是次声波,是人耳不能听到的,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
    D、歌声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D错误。
    故选:A。
    7.(2023秋•东台市期中)戴上绿色镜片的眼镜看白纸,白纸变成了绿色,这是由于( )
    A.白纸只反射了绿色光
    B.白纸反射的光通过绿色镜片时,被镜染了绿色
    C.绿色镜片只能让白纸反射光中的绿光透过
    D.通过绿色镜片看一切物体都是绿色
    【答案】C
    【分析】(1)透明物体只透过和它相同的色光,其他色光都被透明物体吸收。
    (2)太阳是复色光,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3)白色能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吸收所有的色光。
    【解答】解:太阳光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太阳光照射白纸时,白纸反射太阳光的七种颜色,当七种颜色射向透明的绿色眼镜片时,透明的绿色眼镜片只让绿光通过,其他的颜色被透明的绿色眼镜片吸收,只有绿光通过镜片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白纸变成绿色。
    故选:C。
    8.(2023秋•泽州县期中)“水深危险”,为了我们的人身安全,严禁私自下河游泳。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岸上人看到水底A点的光路图是( )
    A.B.
    C.D.
    【答案】A
    【分析】岸上人看到水底A点,是从A点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图中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A正确;
    BD、图中光的传播方向反了,应该是从水中到空气中,故BD错误;
    C、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应该是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图中是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C错误;
    故选:A。
    9.(2023秋•新泰市期中)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家用消毒柜的灭菌灯是利用红外线进行消毒的
    ②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进行遥控的
    ③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来鉴别钞票真伪的
    ④红外线、紫外线均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C.只有③④D.只有①④
    【答案】B
    【分析】红外线的主要特征是热作用,可用于红外加热、红外成像、红外夜视、红外遥控等。
    紫外线的主要特征是化学作用,主要用于杀菌消毒、使荧光物质发光等。
    【解答】解:①家用消毒柜的灭菌灯是利用紫外线进行消毒的,故①错误;
    ②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进行遥控的,故②正确;
    ③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来鉴别钞票真伪的,故③正确;
    ④红外线、紫外线均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0.(2023秋•新野县期中)如图所示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用不同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B.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其中的空气
    C.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面颊,感到发麻
    D.吹一细管,并将细管不断剪短,听其声音的变化
    【答案】B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频率有关;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解答】解:A、用不同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其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符合题意;
    C、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面颊,感到发麻,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吹一细管,并将细管不断剪短,听其声音的变化,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2023秋•尤溪县期中)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为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第5min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D.第10min时物质完全处于液态
    【答案】B
    【分析】(1)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晶体在熔化时的温度是熔点。
    (2)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熔化完毕处于液态。
    【解答】解:AB、从图象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80℃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80℃,故A错误,B正确;
    CD、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从5min是开始熔化,还处于固态,到15min时熔化结束,整个熔化过程用了15min﹣5min=10min,第10min时还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D错误;
    故选:B。
    12.(2023秋•道里区校级期中)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u和像距v,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光屏上所成的像都是实像
    B.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像越来越大
    C.前两次成像与照相机成像性质相同,后两次成像与幻灯机成像性质相同
    D.第5次实验后,在贴近凸透镜左侧放一眼镜片,发现向左适当移动光屏后能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所放眼镜片是近视镜片
    【答案】D
    【分析】(1)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分析回答;
    (3)根据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4)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u=v=20.0cm,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2f=20.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10.0cm,故A正确;
    B、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成在光屏上的像越来越大,故B正确;
    C、由表中数据可知,前两次实验,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后两次实验,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故C正确;
    D、第5次实验后,在贴近凸透镜左侧放一眼镜片,发现向左适当移动光屏后能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片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因此所放眼镜片是远视镜片,故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13.(2023秋•龙泉驿区期中)如图所示,小猫叉不着鱼,很是奇怪。这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 折射 现象,小猫看到的是鱼形成的 虚 像。
    【答案】折射;虚。
    【分析】光从水中斜射到水面上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眼睛观察物体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
    【解答】解: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小猫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
    故答案为:折射;虚。
    14.(2023秋•兰陵县期中)人听到蚊子飞行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 振动 产生的。但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蝴蝶发出声音是 次声波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不在人耳可听声的范围内。
    【答案】振动;次声波。
    【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人能听到的声音振动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解答】解:(1)蚊子飞行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翅膀振动产生的;
    (2)蝴蝶发出声音的频率小于20Hz,为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
    故答案为:振动;次声波。
    15.(2023秋•宿豫区期中)如图寒冷的冬天早晨,小明看到自家的窗玻璃上结着“冰花”,“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凝华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附着在窗玻璃的 内 (选填“内侧”或“外侧”)。
    【答案】凝华;内。
    【分析】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解答】解:“冰花”是室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小冰晶,发生凝华现象,附着在窗玻璃的内侧。
    故答案为:凝华;内。
    16.(2023秋•南昌期中)自然界中红、 绿 、蓝三种色光为光的“三基色”;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 光的色散 。
    【答案】绿;光的色散。
    【分析】(1)光的三基色为红、绿、蓝;
    (2)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色散现象,在光屏上会出现七种颜色的光,从上到下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解答】解:(1)用红、绿、蓝三种色光可以混合成各种颜色的光,因此这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2)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故答案为:绿;光的色散。
    17.(2023秋•道里区校级期中)我校课外小组利用一根竖直插入水平地面的圭杆,进行“观竿测影”活动。2023年11月11日正午时刻圭杆的杆影如图所示,并测得杆影OA长为57.1cm,图中杆影从O到A指向 北 方(填“南”“北”),当天下午该杆影的长度将 大于 57.1cm(填“大于”“等于”“小于”)。
    【答案】北;大于。
    【分析】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从O到A指向即可。
    【解答】解:在北半球正午时分太阳位于南方,影子的方向指向北方,杆影从O到A指向北方。当天下午时,太阳下落,太阳光和地面的倾斜角变小,所以该杆影的长度将大于57.1cm。
    故答案为:北;大于。
    18.(2023秋•茂南区校级期中)若一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120° ;某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处,在该同学身后3m处有一棵树,则他的像与树的距离为 7 m;当该同学慢慢靠近平面镜,他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
    【答案】120°;7;不变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所成的像为虚像。
    【解答】解:(1)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因此入射角是90°﹣30°=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此反射角也是6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60°+60°=120°;
    (2)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的距离相等,所以,由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可得,他在镜中所成的像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也为2m;
    在同学身后3m处有一棵树,则他的像与树的距离为2m+2m+3m=7m;
    (3)当该同学慢慢靠近平面镜,由于像与物体大小相同,所以他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120°;7;不变。
    19.(2023秋•锦江区校级期中)在某次雷雨中,小明在看到闪电后5s才听到雷声,小明距雷电产生处约为 1700 m,为了减弱雷声对自己学习的影响,小明将房门紧闭,这是在 传播过程中 (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1700;传播过程中。
    【分析】(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已知声音传播了5s,根据公式v=变形可求雷电产生处离小明多远;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1)由于光速远大于声速,故光传播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又因为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故小明距雷电产生处的距离约为:s=vt=340m/s×5s=1700m;
    (2)为了减弱雷声对自己学习的影响,小明将房门紧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1700;传播过程中。
    20.(2023秋•珠海期中)如图1所示,三种读数方法中,正确的应该是 B (选填字母)。图2中体温计在读数时 可以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这是因为体温计与实验室温度计相比,多了一个特殊的结构是 缩口 。
    【答案】B;可以;缩口。
    【分析】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的管做得很细。
    【解答】解: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B正确,体温计在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读数,这是因为体温计与实验室温度计相比,多了一个特殊的结构是缩口;
    故答案为:B;可以;缩口。
    21.(2023•宜丰县校级开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 缩小 (选填“缩小”或“放大”)的实像,利用这个成像规律可以制成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答案】缩小;照相机。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2f>v>f,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v=2f,可以粗测焦距。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f时,不成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解答】解:由图知,物距大于2f,像距2f>v>f,所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缩小;照相机。
    22.(2022秋•海港区期末)如图所示,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 会聚 作用,若要“火生”应把“艾”放在透镜的 焦点 位置。
    【答案】会聚;焦点。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成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的温度很高。
    【解答】解:“削冰令圆”就是把冰磨制成凸透镜;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则当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时,太阳光将会聚在焦点处,从而使焦点处温度升高,所以,若要“火生”,应把“艾”放在镜的焦点位置。
    故答案为:会聚;焦点。
    三.解答题(本题共8小题,共46分)
    23.(2023秋•商丘期中)如图所示,小明通过与水平面成45度角的平面镜看到地面的乒乓球,请画出大致光路图。
    【答案】见解答图
    【分析】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据此作图。
    【解答】解:
    先作乒乓球A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连接眼睛和A′与镜面相交于一点,即为入射点,连接A与入射点、眼睛与入射点,即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4.(2023秋•道里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渔民看到水中S′处有一条鱼,而S才是鱼的真实的位置,现要利用激光手电筒从A点发出一束光照射到S上,请你在图中完成光路。
    【答案】
    【分析】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据光路可逆作图。
    【解答】解:利用激光手电筒从A点发出一束光照射到S上,根据光路可逆,入射点为A与S′连线与水面的交点,连接S与交点,做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5.(2023秋•宿豫区期中)如下图所示是利用水浴法加热探究冰的熔化规律和研究碘的升华现象的两个实验。
    (1)甲图探究冰的熔化实验,用水浴法除了让冰受热均匀,还有个好处就是冰的温度上升速度 较慢 (选填“较快”或“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计数如图乙,示数是 ﹣4 ℃。
    (3)图丙是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冰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 4 min,第5min时物质的状态为 固液共存 态。
    (4)通过丙实验可知,水的凝固点为 0 ℃。
    (5)丁图是碘升华的实验,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原因是 B (已知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
    A.使碘受热均匀
    B.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确保碘不会熔化
    C.使实验中产生更多的碘蒸气
    D.水的沸点低于碘的沸点,确保碘不会液化
    【答案】(1)较慢;(2)﹣4;(3)晶体;4;固液共存;(4)0;(5)B。
    【分析】(1)用水浴法加热还有个好处就是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温度计的读数: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读向大数字;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为固液共存状态;
    (4)同种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
    (5)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解答】解:(1)甲图探究冰的熔化实验,用水浴法除了让冰受热均匀,还有个好处就是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
    (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的温度为﹣4℃;
    (3)图丙是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冰是晶体,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4min,第5min时物质的状态为固、液共存态;
    (4)分析图象可知,在0℃时,图线呈水平,此时的温度就是冰的熔点,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熔点为0℃,故凝固点为0℃;
    (5)为了探究碘的升华现象,应确保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因为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3.5℃、沸点是184.4℃,可见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确保碘不会熔化,而直接升华为气态的碘蒸气,故选B。
    故答案为:(1)较慢;(2)﹣4;(3)晶体;4;固液共存;(4)0;(5)B。
    26.(2023秋•汶上县期中)如图甲所示,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能看到玻璃板后面有它的像。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再拿一只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目的是为了比较 像与物的大小 。
    实验中,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无论怎样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都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
    (3)解决上述问题后,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A的像 不动 (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
    (4)图乙是同学们经过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通过处理和分析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 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写出一条即可)。
    (5)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这时应该 不透过 (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 虚 像。
    【答案】(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像与物的大小;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3)不动;(4)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5)不透过;虚。
    【分析】(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故能判断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的原因;
    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能玻璃板和水平面不垂直;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4)从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角度分析即可。
    (5)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在光屏上成像虚像不能呈在光屏上,而实像能够呈在光屏上。
    【解答】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故能判断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如果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A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B蜡烛与A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A的像不动;
    (4)本实验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可得出的结论是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5)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应该不透过玻璃板,而是直接观察光屏,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像与物的大小;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3)不动;(4)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5)不透过;虚。
    27.(2023秋•莱芜区期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实验前,小燕先进行了如甲所示的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
    (2)小燕组装实验器材,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要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心,只需适当将 将凸透镜适当下移 即可(只调节一件器材);
    (3)小燕将蜡烛放在光具座的32cm刻度处时,要使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图乙中的光屏位置向 右 移动;
    (4)通过实验,进一步分析得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蜡烛通过凸透镜所能成的像可能是图中的 ACEF (填选项)。
    【答案】(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2)将凸透镜适当下移;(3)右;(4)ACEF。
    【分析】(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首先要得到凸透镜的焦距;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3)根据2f>u>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首先要得到凸透镜的焦距,故实验前需要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30.0cm﹣20.0cm=10.0cm;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由图乙可知,凸透镜的位置偏高,要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心,只需适当将凸透镜适当下移即可;
    (3)小燕将蜡烛放在光具座的32cm刻度处,此时物距2f>u=50cm﹣32cm=18cm>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要使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图乙中的光屏位置向右移动;
    (4)A、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BD、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能成正立、缩小或放大的实像,故BD错误;
    C、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C正确;
    E、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E正确;
    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F正确;
    故选:ACEF。
    故答案为:(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2)将凸透镜适当下移;(3)右;(4)ACEF。
    28.(2023秋•永福县期中)如图所示,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某处垂直发射超声波,如果经5s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已知此处海水的声速约为1500m/s,则该处的海水深度为多少m?
    【答案】该处的海水深度是3750m。
    【分析】根据s=vt计算超声波传播的距离,该处海水的深度等于超声波传播距离的一半。
    【解答】解:5s超声波传播的距离s=vt=1500m/s×5s=7500m,
    该处的海水深度d=s=×7500m=3750m。
    答:该处的海水深度是3750m。
    29.(2023秋•泽州县期中)研学活动中,小明跟随地质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一山谷的两旁都是峭壁,小明和地质员测量出山谷的宽度为340m。然后他在山谷内敲打石块,0.5s后他听到从左边峭壁反射回来的第一次回声。如图所示,这是小明绘制的声音传播路径简图。(当时的声速为340m/s)求:
    (1)敲石处到左边峭壁的距离;
    (2)从敲打时到小明听到从右边峭壁反射回来第二次回声时所经历的时间。
    【答案】(1)敲石处距左边峭壁的距离为85m;
    (2)敲打后2秒他听到从右边峭壁反射回来的第二次回声。
    【分析】(1)根据题意求出声音传到左边峭壁的时间(单程时间),然后利用速度公式变形式可求得敲石处距左边的距离;
    (2)计算出地质员与右边峭壁的距离,利用速度公式变形式可求声音传到右边峭壁的时间:
    声音从左峭壁反射后再经过右峭壁反射回来的声音是听到从右边峭壁反射回来第二次回声,计算出敲打后到从右边峭壁反射回来的第二次回声所需时间。
    【解答】解:(1)声音传播到左边峭壁的时间:
    t1=×0.5s=0.25s,
    由v=得,敲石处到左边峭壁的距离:
    s1=vt1=340m/s×0.25s=85m;
    (2)敲石处到右边峭壁的距离:
    s2=s﹣s1=340m﹣85m=255m,
    由v=可知,声音传到右边峭壁的时间:
    t2===0.75s;
    从右边峭壁反射回来的第二次回声所用时间:0.25s×2+0.75s×2=2s。
    答:(1)敲石处距左边峭壁的距离为85m;
    (2)敲打后2秒他听到从右边峭壁反射回来的第二次回声。
    30.(2023秋•锡山区期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新能源智能汽车
    2020年9月30日,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峰会在广东佛山隆重举行新能源智能汽车融合汽车制造、计算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通信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具备产业深度融合、技术体系复杂、价值链长,市场规模大等特点,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方向。
    如图甲所示是款新能源智能汽车,车顶覆盖薄膜式太阳能电板,车窗采用“智能玻璃”,除了可实现调节温度和透明度(透过玻璃的光照度与入射光照度之比),还具有单向透光功能,可以从车内看到车外景象,而车外看不见车内景象;车身配有多个雷达,充分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1)汽车雷达启动后发出 超 (选填“超”或“次”)声波信号经周边的物体的反射后,可判断车与障碍物的距离。
    (2)薄膜式太阳能电板应设计成 黑色 (选填“黑色”或“白色”);炎热的夏天智能玻璃的单向透光可以有效减小 紫 (选填“红”或“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的伤害。
    (3)冬天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的 内 (选填“内”或“外”)侧容易出现一层白雾,此时应将智能玻璃温度调 高 。
    (4)智能玻璃能根据车外光照度自动调节玻璃的透明度,实现车内的光照度为一个适宜的定值,经测算车外光照度和玻璃的透明度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当车外光照度为150Lx时,智能玻璃的透明度会自动调节为 40 %。
    【答案】(1)超;(2)黑色;紫;(3)内;高;(4)40。
    【分析】(1)利用超声波可以测距的特点,应用于汽车倒车雷达方面;
    (2)黑色物体能够减少光的反射;过量紫外线会损伤皮肤;
    (3)冬天车内温度较高,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在玻璃表面形成白雾;液化的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4)分析图表,车外光照度与玻璃的透明度成反比,结合规律计算车内光照强度。
    【解答】解:(1)超声波可用来测距,设计成倒车雷达;
    (2)黑色能够减少光的反射;过量的紫外线会对身体皮肤造成伤害;
    (3)车内温度高,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将智能玻璃温度调高,使得车内的水蒸气不能遇冷液化;
    (4)图乙是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即车外光照度与透明度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300Lx×20%=100Lx×60%=60Lx,
    则当透明度为30%时,a×30%=100Lx×60%,车外光照度a=200Lx,
    车内光照度a×30%=200Lx×30%=60Lx;
    当车外光照度为150Lx时,智能玻璃的透明度会自动调节为=40%。
    故答案为:(1)超;(2)黑色;紫;(3)内;高;(4)40。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u/cm
    60.0
    30.0
    20.0
    15.0
    12.0
    像距v/cm
    12.0
    15.0
    20.0
    30.0
    60.0

    相关试卷

    综合复习练习卷03(第11~14章)-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点全预测(苏科版):

    这是一份综合复习练习卷03(第11~14章)-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点全预测(苏科版),文件包含综合复习练习卷03第1114章原卷版docx、综合复习练习卷03第1114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综合复习练习卷02(第11~13章)-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点全预测(苏科版):

    这是一份综合复习练习卷02(第11~13章)-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点全预测(苏科版),文件包含综合复习练习卷02第1113章原卷版docx、综合复习练习卷02第1113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1~13章)--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点全预测(苏科版):

    这是一份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1~13章)--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点全预测(苏科版),文件包含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113章原卷版docx、综合复习练习卷01第1113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