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古代诗歌【考题猜想】(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串讲(统编版)
展开一、古诗文理解性情境默写
1.“鸟”是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古代诗人常借“鸟”抒写心情。漫行西湖,白居易细听细看“① ,② ”,新春气象,赏心悦目;回归田园,陶渊明放眼远望“山气日夕佳,③ ”,宁静和谐,闲适惬意;登楼远眺,崔颢突发异想“④ ,⑤ ”,思接千载,神驰魂往;梦里飞天,李清照衣袂飘舞,“⑥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扶摇直上,高飞远举;远赴边关,王维凝望长空,“⑦ ,⑧ ”离家万里,乡思飘摇。
【答案】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飞鸟相与还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九万里风鹏正举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暖、啄、蓬、雁、”等字词容易写错。
2.诗词者,融情于景,吟咏性情也。曹植看到百姓家园荒芜、狐兔出没,写下“① ,② ”(《梁甫行》)寄寓悲悯之情;晏殊写下“③ ,④ ”(《浣溪沙》)借落花、归燕表现了对人生好景易逝的惋惜和对美好事物再现的欣慰。即使同处春天,同样是看见禽鸟,作者的心情不同,诗词所描绘的景象也大不相同。杜甫感于安史之乱,写下“⑤ ⑥ ”(《春望》),而欧阳修晚年辞官隐退,带着惬意的情怀,写下“⑦ ,⑧ ”(《采桑子》)。
【答案】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萧、翔、燕、溅、涟漪、禽”等字词容易写错。
3.使用网络搜索关键词可以快速分类整理古诗文,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
依据内容搜索“春天”:漫步西湖,闻鸟语嘤嘤,白居易用“① ,② ”(《钱塘湖春行》)描绘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徘徊在亭榭,赏落花之景,晏殊借“无可奈何花落去,③ ”(《浣溪沙》)表达时光易逝的惋惜和伤感。
依据情感搜索“思乡”:李白远望长江水,“仍怜故乡水,④ ”(《渡荆门送别》)的思念脱口而出;崔颢登临黄鹤楼,“⑤ ?⑥ ”(《黄鹤楼》)的乡愁油然而生。
依据手法搜索“曲笔”:杜牧借“⑦ ,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抑郁不平之情;李清照在《渔家傲》一词中用“⑧ ”表达自己的腾飞之志。
【答案】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万里送行舟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东风不与周郎便 九万里风鹏正举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莺、暮”等字容易写错。
4.古诗词默写。
诗文名篇多寄寓着作者情思,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故土难离,李白活写故乡之水,用“① ,② ”(《渡荆门送别》)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心念家国,杜甫看花落泪、听鸟惊心,用“③ ,④ ”(《春望》)表达自己的忧思;出使塞上,王维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绘成一幅雄浑壮阔的图画,用“⑤ ,⑥ ”(《使至塞上》)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感慨叹息,晏殊借落花和归燕传递惋惜伤感之情,用“⑦ ⑧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透露出对生活的思考探索。
【答案】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怜、溅、漠、圆、奈何、燕。
5.古诗文默写。
曹操虽已届暮年,但壮志未已,在《龟虽寿》中“①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自己建树功业的梦想;王绩虽辞官隐居东皋,但也会幻化出《野望》中“牧人驱犊返,② ”的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李白青年壮游,心怀梦想,《渡荆门送别》中“③ ,④ ”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为西湖美景所醉,在《钱塘湖春行》中勾画出“⑤ ,⑥ ”的莺歌燕舞的美好春景;李贺虽置身残酷的战乱,但关心着国家命运,在《雁门太守行》中以“⑦ ,⑧ ”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答案】 老骥伏枥 猎马带禽归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易错字词:骥、枥、禽、荒、莺、燕、啄、提携。
6.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1)诵读经典,我们共赏奇“景”。这里有陶弘景笔下“① ,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的灵动生命图景,还有王维《使至塞上》中“② ,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大漠风光。
(2)诵读经典,我们共赏奇“志”。这里有陶渊明《饮酒》中“③ ,④ ”的悠然自得,还有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⑤ ,⑥ ”的时光易逝的伤感。
(3)诵读经典,我们共赏奇“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从两方面告诉我们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杜牧《赤壁》中的“⑦ ,⑧ ”告诉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上英雄的成功也离不开机遇。
【答案】 夕日欲颓 大漠孤烟直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易错字词:颓、篱、悠、奈、燕、郎、锁。
7.诗歌绘美景。诗歌中有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① ,水中藻、荇交横”的澄澈月色;有崔颢《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② ”的明丽景色。
诗歌抒壮志。诗歌中有李贺《雁门太守行》中“③ ,④ ”的报国热情;有《<孟子>三章》“⑤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风;还有李清照《渔家傲》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⑥ ”的上下求索之志。
诗歌寓哲理。杜牧《赤壁》中的“⑦ ,⑧ ”告诉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上英雄的成功也离不开机遇。
【答案】 庭下如积水空明 芳草萋萋鹦鹉洲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富贵不能淫 蓬舟吹取三山去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需要注意的字词有:庭、萋萋、鹦鹉、洲、提携、淫、蓬、与、雀。
8.摄影社团要拍摄一段短视频,你要为录制的同学提供以下一段文案,请补写空格中的古诗文名句。
中国的古诗文是浩渺璀璨的文化星空,令人神往。在那里,我们可以领略崔颢笔下“ ,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自然之景(《黄鹤楼》);欣赏王维在塞外所见“ , ”的壮美风光(《使至塞上》);饱览陶弘景“ ,
”两句中对山高水净风景的描摹(《答谢中书书》);还可以感受陶渊明《饮酒》中传达“山气日夕佳, ”的恬淡心境;聆听刘桢《赠从弟》中表达“ ?松柏有本性”的坚贞执着;体会晏殊在《浣溪沙》中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惆怅和惋惜。正如人间烟火,星河闪烁,在古代文化这片星空中,我们追星而遇,沐光而行。
【答案】 晴川历历汉阳树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飞鸟相与还 岂不罹凝寒 似曾相识燕归来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晴、漠、峰、罹、凝、燕。
9.请在下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答案】 江入大荒流 大漠孤烟直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荒、孤、溅、奈”等字词容易写错。
10.古诗文默写。
【答案】 轻舟短棹西湖好 芳草萋萋鹦鹉洲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棹、萋萋、歇、猿、提携、郎。
二、古代诗歌鉴赏
(一)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1.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2.示例一: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与景,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示例二: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予了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
【解析】1.此题考查关键字赏析。
“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这句的意思是,友人远行,这里只留下了空空的黄鹤楼和自己。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是空间上的空空荡荡。诗人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和“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这个“空”是“千载”如此,强调的是时间上的,诗人登上古楼,友人已经离去,再也无人与自己把洒畅谈,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失落与人世彷徨的无限惆怅,道出了“人去楼空”,唯有悠悠的白云千载依旧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据此回答即可。
2.此题考查诗句赏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思是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与景,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抒发了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据此回答即可。
3.请分析颔联中运用“历历”“萋萋”两个叠词的作用。
4.诗人在尾联中是怎样表达“愁”这种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3.“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繁茂的样子。生动描绘了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的自然美景。 4.诗人的“乡愁”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互交融,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的愁思。
【解析】3.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时,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表达效果。叠词的运用,一是强调,二是形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照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历历”是分明的样子,“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强调芳草的繁茂形状。突出体现了天气好,树木挺拔修长,芳草繁盛,极目无氛垢的旷野美景。“历历”“萋萋”两个词生动地描绘了汉阳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的自然美景。两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
4.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尾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的愁思。
5.本诗首联和颔联连用三个“黄鹤”,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6.尾联是如何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的?
【答案】5.①连用三个“黄鹤”突出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②增强了鹤去楼空的无奈与惆怅;③使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 6.“愁”字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在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愁绪。
【分析】5.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语句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一般来说,律诗是严格讲究对仗、平仄等原则的,同样的字词重复出现,是格律上之大忌。但同时,诗以立意为要,不能以词害意,崔颢此诗中连用三个“黄鹤”,但我们读起来却不感到拖沓,反而在眼前展现出一幅世事茫茫,仙去楼空,天际白云,悠悠千载的气势奔腾直下的画面,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抒发了诗人的无奈与惆怅之情;而且连用三个“黄鹤”还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也使诗意更为连贯,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本题考查理解写作手法与诗人思想感情。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出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以眼前所见的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之景,借景抒情,寄寓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诗歌以“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二)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参考【链接】,顺承【示例】,请补全这首诗余下两联在构成章法方面精妙之处的赏析。
【链接】
古时作诗,讲究起承转合。一首律诗一般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构成,往往遵循“起——承——转——和”的格局。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颔联紧承首联,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这样的构成结构,一方面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诗意的波澜;一方面首尾呼应,前后相承相续,使诗歌形成一个整体。
【示例】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单车简从去慰边,烘托孤寂的心境,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颔联:
颈联由个人荣辱浮沉转向开阔壮美的境界,通过描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既展现塞外风光的意境雄浑,奇特壮美,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承一转,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诗意的波澜性;
尾联:
【答案】(1)B
(2)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能力。
B.依据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的理解可知,描绘出诗人置身大漠,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景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的景象。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再加上黄沙莽莽东流,无边无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柱孤烟(狼烟)在升腾。所以这里描绘的是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特有景象,而不是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
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
①空,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紧承第一句,是作者初见塞外的景色描写。诗人借助“征蓬”“归雁”暗指自己的不幸遭遇;同时运用景色描写,渲染了自己的悲凉心情,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所以,表述为: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②空,依据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意思可知,这表现了将士和士兵们身居前线,一心杀敌,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以此收束全文,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所以,表述为: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8.小哲同学在默写时把“征蓬出汉塞”中的“蓬”写成“篷”,请你帮他解释为什么这里用“蓬”字。
9.找出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相呼应的诗句,并简要分析诗人抒发的情感。
【答案】8.诗人以“蓬”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暗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9.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抒发了诗人对都护的赞赏,以及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分析】8.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能力。“征蓬出汉塞”的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诗人以“蓬”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可知,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和前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相呼应,点明此次处路途之远之外,抒发了诗人对都护的赞赏,对前线战事的关心,真实的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10.“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选取了典型的意象,请赏析这两句诗的意象之美。
11.有人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写的景色传递出的是孤独和悲伤,而不是雄浑和刚毅。你认同这种理解吗?为什么?
【答案】10.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飞蓬”和“孤雁”两个意象,多用来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在此自比漂泊的自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和郁闷之情。 11.示例一:同意。因为作者此次出使心情孤寂难言,茫茫无边的沙漠中一缕“孤烟”让人更加孤独,一轮落日让人产生伤感惋惜之情,与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不同意。作者看到大漠之上孤烟直上,尽显劲拔刚毅之美,长河之畔落日浑圆,平添壮阔雄奇之感,内心的孤寂心情得到释放,心胸为之开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0.本题考查意象。诗作中的景物被赋予了情感,即意象。
(1)翻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2)分析。“蓬”是随风而飘,不能自主,“雁”春天北去,离开家乡,他们的经历和作者有相似性,都是不由自主,都是远离家乡,这两个景物身上都寄予着作者的情感和心情,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示(表达)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1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语言表达。答题思路:这是开放性试题,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认同或不认同,但是理由一定要充分,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来佐证。示范:我不认同。这里所展现的“大漠”“长河”都是非常壮阔的景物,“落日”虽是结束,但是“圆”却带有温暖之感,“孤烟直”则写出了塞外的奇景,突出了一种刚毅,整个画面具有塞外的壮阔之感,豪迈大气,读来令人眼前开阔,心胸开阔,并不感到孤独和伤感,而是雄浑和刚毅。
(三)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案】12.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西湖和大自然春色的喜爱之情。 13.示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解析】12.考查赏析诗句。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意思: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最爱”一词直抒胸臆,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表达了对早春的热爱之情。
13.考查赏析炼字。
本诗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如,“几处”说明黄莺尚不甚多。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一个“争”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到早春暖阳的难得与宝贵。“谁家”说明燕子刚来,还不甚多。用一个“啄”字,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燕子也写活了。“乱”“迷”字写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这些准确而精妙的用词,无一不透露着早春的气息,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14.这首诗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15.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诗人是如何来表达的?
【答案】14.示例:“早莺”“新燕”,都是早春景象;“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浅草”才生,仅能没过马蹄。 15.诗人运用融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解析】14.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首联中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颌联写莺燕(所见);颈联写花草。这几联中都有表现初春景象的词语,如“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水面初平”,“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花”“浅草”等。“水面初平”,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早莺”“新燕”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据此总结作答。
15.考查对抒情方法的理解。
诗歌大意: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这首诗歌融情于景,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初、早、新、渐、浅”紧扣“早”字来写。“初”写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早”“新”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作者对西湖美景喜爱之情。“最爱”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16.请描绘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画面。
17.诗歌题目中的“行”是全诗的线索,请简要概括本诗围绕“行”写了哪些内容。
【答案】16.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大意对即可) 17.先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接着写仰视所见的暖树上莺燕争春,俯视所见的花草迎春,最后写游览终点湖东和杨柳阴下的白沙堤。(大概意思对即可)
【分析】16.考查描绘诗中画面的能力。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原诗的主要景物有“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画面是:莺争树,燕啄泥,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莺燕的形、色、动态及其活动的树木、土地等进行联想和想象。如: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17.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标题“钱塘湖春行”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用“行”字串起全诗所见,诗中以“孤山寺北贾亭西”两地为观景起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为终点,依次写了“水面初平云脚低”的湖上风光,再写了抬头所见到的“早莺”“新燕”的争春,接着又写了低头看到的“乱花”“浅草”迎春,描绘了湖边勃勃的春意,最后驻足于“湖东”的“白沙堤”,这儿有“绿杨阴”。依次分析整理即可。
(四)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8.请结合诗句内容从修辞角度赏析三、四句。
19.“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18.三、四句运用设问修辞,在一问一答中,揭示了诗人能远离俗世不受外物干扰的原因:只要精神超凡脱俗,即使身处闹市,也能保持心灵宁静。 19.描写了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外出觅食的飞鸟,成群结队地返回巢穴,万物自由自在。表现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
【解析】18.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意思是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此句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19.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及情感的分析。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描绘了傍晚时分,鸟儿成群结队地飞回远山里的鸟巢的情景;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20.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1.关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认同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20.画面: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21.认同。①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相吻合。②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浑然天成的意境。
【解析】2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山气”“日夕”“飞鸟”;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佳”“相与”,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
21.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表现了南山映入眼底的情景,点明这是作者无意所见,而不是有意所为。作者闲居田园,采菊买酒,无意间抬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底。“见”字表现了作者无意而为,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恬淡自然,悠然自适的氛围相契合。“望”是一个有意的,有目的的动作,与全诗意境不相合。
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的好,请赏析其妙处。
23.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22.“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相吻合,创设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言之有理即可) 23.一个厌倦官场、归隐后心情闲适、悠然自得、超脱世俗的诗人形象。
【解析】22.本题考查炼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见”字体现了诗人不是刻意寻找南山,有意追寻美好的景致,而是不经意间就看到了(欣赏到了)南山的景色,悠然自得之意油然而生,达到一种情与景融的境界,与本诗营造的闲适淡然,随遇而安的情境相吻合。
23.本题考查的是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诗句来分析人物形象,这首诗是陶洲明的言志诗歌,每一句诗都表达了他生活在田间的闲适悠然之感,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表现其远离尘俗,超凡脱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内心淡泊名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其弃官归隐,不愿随俗浮沉,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由此,可以读出这是一个厌倦官场向往田园生活、归隐后心情闲适、悠然自得、超脱世俗的诗人形象。
(五)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4.在班级的“诗词大会”“你说我猜”环节,要求同学们根据所给出的线索猜出某两句诗歌,请你在下面的三条线索之外再添加一条线索,让同学们将答案锁定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本诗的作者被后人称为“诗圣”。
B这首诗是诗人于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
C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愁思。
D
2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24.这两句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借“花”、“鸟”两种美好景物,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25.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解析】2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为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5.本题考查画面描述及情感主旨。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为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描述时抓住“白头”“不胜簪”等词语作详细描述。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思想感情。
26.这首诗描绘的几幅画面中,哪个最能打动你?结合画面说说理由。
27.同样写暮春花鸟,同样写忧愁,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和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有什么不同?
【答案】26.四联所展示的画面任意一联的均可。 27.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借花鸟表达了国难当头感时伤世的深沉情感,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表达了对光阴流逝、繁华易尽、物是人非的惋惜伤感,是一种淡淡闲愁。
【解析】26.考查诗中画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如果可以拿到家书,家书抵得上千金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头发也更加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27.考查比较阅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此句为天然奇偶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以自然事物的消逝抒发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不再的淡淡闲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8.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9.《望岳》和《春望》同为杜甫所作,两首诗分别“望”什么?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28.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29.《望岳》中诗人仰望泰山而产生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梦想,抒发了对泰山的热爱及不畏艰难攀登人生高峰的抱负。《春望》中诗人观望都城长安沦陷后的衰败景象和期望与家人团聚的感望,抒发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怀。
【解析】2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城春草木深”意为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29.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及对比阅读。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内容分析。
《望岳》:这首诗写于作者青年时期。题目即点明了作者“望”的对象:泰山。第一联为远望,突出了泰山地域广阔;第二联为近望,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第三联为细望,暗含作者对泰山的热爱;末联为希望,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全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
《春望》: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时期。此时作者被囚于长安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突出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破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担忧,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和思念家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六)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0.细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31.你在朗读“自将磨洗认前朝”时,特意重读了“认”字。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30.杜牧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抱负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无奈。 31.“认”这一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切,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解析】30.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本诗开头两句是叙事。一支沉没泥沙中的断戟,虽经600多年的岁月,但仍未销蚀锈坏。诗人将其刮磨冲洗后,认出其为赤壁大战时留下的旧物。后两句主要是就赤壁大战的结局进行议论。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的话,那么战争就会胜负易位,历史将会重写,即曹操大获全胜,东吴不但战败丧失政权,而且连两位绝色美女也会被曹操抢去,关进铜雀台。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政局腐败黑暗,国势江河日下。杜牧素有大志,关心国事,希望为国出力,作出一番事业,但因生性耿直,不屑逢迎权贵,故一生仕途不甚得意,时有壮志未酬之不平。杜牧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借物兴叹,抒写自己生不逢时的郁愤不平和怀才不遇的无奈。
3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句意是:一支沉没泥沙中的断戟,虽经600多年的岁月,但仍未销蚀锈坏。诗人将其刮磨冲洗后,认出其为赤壁大战时留下的旧物。“认”字包含了作者在思索和回忆后明确了这是赤壁大战时留下的旧物,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切。在赤壁古战场发现了具有特殊意义的遗物,自然使诗人联想到汉末那动乱纷争的时代,那场意义非凡的惨烈战争,以及战争的结局,故在结构上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3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33.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答案】32.杜牧的《赤壁》,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33.以小见大。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也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
【解析】32.考查赏析诗歌主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正是因为上天降下东风,周瑜迎来了机遇,所以才成就了一番功业。而自己呢?自己的机遇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呢?作者借对三国史事的咏叹,点明了古时英雄成名大多有某种机遇,从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
33.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赏析句子时,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从表达方式看,诗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评述了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诗句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警策。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用两个东吴著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来抒发作者对历史浮词的感慨。从内容上看,作者借赤壁之战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委婉地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的感慨。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34.“折戟沉沙铁未销”一句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不平淡”之处。
35.结合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简要分析“以小见大”的妙处。
【答案】34.“折戟”,点出了此地曾是战场,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用语平实却引发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思,为后文的“认前朝”和抒怀做铺垫。 35.①一是以大乔、小乔两个人物的命运,来指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②二是作者把在三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赤壁之战的获胜原因,简单归结为小小的东风,反面假设,写法独特。
【解析】3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暗示这里可能曾是古战场,发生过战役,引发读者联想。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35.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以小见大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物以揭示重大主题。二是借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刻画典型形象。
(1)“东风不与周郎便”中涉及到历史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作者把这次重大战役的胜利归因到小小的东风上,赤壁之战几乎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作者认为在这场关键战役中小小的东风起到关键作用,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反面假设,小大之间,引人遐思。
(2)“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台”是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指的是东吴两个地位贵重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暗指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七)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摧”字和“开”字好在哪?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使用什么手法,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案】(1)“摧”字写敌人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把敌人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开”写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2)用典。诗人运用“黄金台”的典故,抒写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将士们舍身报国的决心。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一个“摧”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的守军,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一个“开”字写出了战士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玉龙”是宝剑的名字,代指宝剑。依据“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诗人借此诗句赞扬了将士们为报效国家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的报国之志。
37.尾联中的“玉龙”指的是什么?你从尾联中读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8.请从修辞方法或炼字的角度,对“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37.“玉龙”指宝剑。我从尾联中读出诗人渴望杀敌立功、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38.示例一:“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示例二:运用比喻、夸张修辞,生动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的情景,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意对即可)
【解析】37.考查词句赏析。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诗的主旨,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玉龙”指宝剑。此句用典,“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3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要求从炼字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运用夸张的“欲摧”,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同时以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衬托出战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八)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9.“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40.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宗”,本词是否体现了婉约的风格?为什么?
【答案】39.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词人以记梦的特殊方式,抒发心中抑郁不平之气,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40.没有体现。这首词想象雄奇,豪迈奔放。①境界开阔大气。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②融现实感受于梦境,想象丰富。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③借用典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及神话传说都融入词句,体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39.本题考查典故及其作用。
“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借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此词以记梦的形式,写词人想像大鹏一样乘风飞到没有战乱、没有悲伤的仙境,表达词人想要展翅高飞的雄心壮志,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40.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词人,被称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她的词委婉含蓄,细致入微,感情表达多曲折婉转,对自然风景和生活片段的描绘大都较为细致,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前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的作品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后期的作品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
而本词《渔家傲》中用与天帝问答的形式,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这首词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与她的婉约词风格迥异。因此本词没有体现婉约风格。
41.“渔家傲”是这首词的词牌。阅读【小贴士】,依据词作主要内容,我们可以为这首词取标题为 。
【小贴士】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比如《卜算子·咏梅》,“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有些词只有词牌,没有标题。
42.这首词的上片,展示了一个神奇浪漫的境界,记叙了天帝殷勤的问话。下片中,词人先以“ ” “ ” 二字传达出对日暮途远、空有才华的叹息和不满;后以大鹏自比,表达了自己 的心愿。
【答案】41.示例:梦 42. 嗟 谩 示例:追求理想境界
【解析】4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所以我们可以把题目拟为“梦”。据此理解作答.
4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下片中“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为:我回答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最后“九万里风鹏正举 ”,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说“鹏正举 ”,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 ,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3.请合理想象,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所呈现的画面。
44.梁启超认为这首词“绝似苏辛派”,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43.示例: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如翻滚的波涛,与晨雾连成一片,银河流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44.①这首词境界开阔大气。一开篇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九万里风鹏正举”更是气度恢宏,②融现实感受于梦境,想象丰富。与天帝对话尽情抒发自己胸中的愤懑。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③借用典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及神话传说都融入词句,体现出浪漫主义色彩。④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表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43.这道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
结合此句的意思“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银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我们可以对此展开描绘,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即可。
示例: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如翻滚的波涛,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最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游起伏。
44.本题考查诗词风格的鉴赏。
众所周知,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这首词与李清照多数词作的清丽、深婉的风格不同,这首《渔家傲》是以粗犷的笔触、奇谲的想象,对一个闪光的梦境所作的完整的叙述。营造了一种豪放之美。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天、云涛、晓雾等景象极其中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船摇帆舞,星河欲转,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将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及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构成气度恢弘,格调雄奇的意境。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据此概括即向。
(九)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4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被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答案】45.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春色飘零的怅惘以及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46.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花落去”对“燕归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具有音乐美;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分析】45.本题考查对诗词思想内容及作者感情的理解把握。这首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两句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落花之景的失落,“去年天气旧亭台”和“似曾相识燕归来”突出了物是人非的特点,“小园香径独徘徊”,“独”与“徘徊”体现出诗人的形单影只,无尽的孤独和寂寞。题干要求概括作者的感情,把各句表现出来的内容连缀整合作答即可。
46.本题考查对诗词名句的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营造出落花飘零、旧燕飞回的意境,蕴含着浓郁的叹惋之情,考生赏析时可从意象分析,也可从语言角度分析。前者需点出意象描摹的具体内容及其包含的作者感情。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通过旧燕归来,表达出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对仗工整,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等。
4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①。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②,一晌③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①阑珊:衰残。②身是客:指南唐后主李煜被拘汴京,形同囚徒。③一晌:一会儿,片刻。
(1)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2)两首词同是描写春景,面对春景,两位词人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1)示例:前句伤春,后句伤别,这两句融合全篇,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更加委婉含蓄地抒写了诗人的伤别怀旧之情,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2)《浣溪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浪淘沙》表达诗人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分析】(1)
考查赏析词句。这两句意为: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可从修辞、情感、哲理三个角度来分析。从修辞来看,这两句语义相关,格式一致,是对偶的修辞。“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同为人的感觉。“花落去”与“燕归来”同为所见之景。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春花美好,依然落去,“无可奈何”表现了作者对于时光易的感慨。从哲理的角度,虽然美好的春花落去了,但那似曾相识的燕子却已飞回。美好的事件不能永存,必将由盛转衰,这是自然规律,但同时也应看到,旧的美好事物消逝了,还会有新的美好事物涌现出来,生活不是虚无,而是充满了美好。从情感的角度,这两句描写眼前之景,既有春花的消逝,也有燕的归来,春光易逝,让人无可奈何,只能叹息,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
(2)考查比较阅读。
晏词: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自然界的花落燕来等自然景物与人的主观感受巧妙的联系在一起,蕴含了生活哲理。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但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李词:联系词中的“梦里不知身是客”“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词句可知,作者身为亡国之君,被囚他国。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春天去了还会再来;年华却是去而无声,永不回来。故国只在梦中,昔日繁华都已不在,无限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都被这残春之景触发了出来。主题
古诗文名句
山川美景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① ”一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王维《使至塞上》中的“② ,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了一幅大漠落日图,尽显苍凉之美。
情景交融
同样写花鸟,却寄寓着作者不同的情感。杜甫在《春望》中用“③ , ④ 抒发感时伤怀之思;晏殊在《浣溪沙》用“⑤ , ⑥ ”抒发对春逝花落的惋惜伤感和旧燕归来的欣慰。
胸怀志向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的“⑦ , ⑧ ”引用“黄金台”的典故表达自己报效朝廷之志。
主题
古诗文名句
(1)美景
欧阳修在《采桑子》中描绘了 “ ,绿水逶迤”的西湖春景;崔颢在《黄鹤楼》中描写了“晴川历历汉阳树, ”生机勃勃的江畔胜景;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用“ , ”形象地写出了山间晨雾即将消散时的美妙景象。
(2)壮志
“ , ”(李贺《雁门太守行》),这是边关战场上,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凌云壮志。
(3)哲思
杜牧的“ , ”(《赤壁》)以小见大,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孙、曹双方的“势”与“运”,强调了机遇的重要性。
专题04 古代诗歌【考题猜想】-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4 古代诗歌【考题猜想】-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4古代诗歌考题猜想原卷版docx、专题04古代诗歌考题猜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 古代诗歌【考点串讲】-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专题04 古代诗歌【考点串讲】-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八上古代诗歌,课标内古诗复习要求,课标外古诗复习要求,常见题型及攻略,一背诵默写,背诵默写复习攻略,思想感情,二知识梳理,思想感情复习攻略,三复习攻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试卷【考题猜想】(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4 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试卷【考题猜想】(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4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考题猜想原卷版docx、专题04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考题猜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