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达标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基础巩固】
1.曹魏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该制度是( )
A.宗法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
【答案】D
【解析】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主要看重家世,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故选D项。
2.有学者指出,学界评价科举制,多从其“得人”出发,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 )
A.增强了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
C.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 D.导致封建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答案】B
【解析】材料“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反映出科举制有利于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故选B项。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到“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的实质是( )
A.注重门第出身B.相对公平公正
C.扩大统治基础D.促进阶层流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C项。
4.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其中,尚书省负责( )
A.草拟诏令B.审核诏令
C.执行具体政务D.票拟
【答案】C
【解析】三省六部制下,尚书省负责执行具体政务,故选C项。
5.唐初,“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太宗深察其弊,故设立( )
A.内朝B.枢密院
C.外朝D.政事堂
【答案】D
【解析】材料“日有争论,纷纭不决”说明中书省、门下省两个部门在政令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提高办事效率,唐朝设置政事堂,作为议事的场所,故D项正确。
6.有学者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材料反映出三省体制( )
A.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 B.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C.分工明确且彼此制约 D.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与皇帝共议国事,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D项。
7.唐初规定:“凡水、旱、虫、霜灾害……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该项规定出自( )
A.均田制B.三省六部制
C.租庸调制D.两税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唐初”“免租”“免租、调”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此规定出自租庸调制,故选C项。
8.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该税制( )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促进国家人口急剧膨胀
C.推动了中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D.导致农民纳税项目增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A项正确;两税法的实施与人口增长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故D项错误。
【能力提升】
9.西晋时,有大臣向皇帝上陈当时的选官制度,指出:“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这反映了( )
A.官员行政能力提升 B.皇权与相权斗争激烈
C.官员素质普遍下降 D.九品中正制弊端显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晋大臣认为中正官在选拔人才时,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好恶,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存在弊端,故选D项。
10.下面为唐朝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A.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 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科举制的人才选拔以士族为主体,同时兼顾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科举制兼顾了多个阶层,但仍以士族为主,还不够完善,故C项正确。
11.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 )
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 B.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
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 D.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让一些官员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实际上分化了宰相权力,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B项正确。
12.在唐朝,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这反映了( )
A.皇权受一定制约 B.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中书、门下拥有决策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没有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这说明当时的中书、门下两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A项。
13.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这一变化( )
A.有利于提高决策的行政效率 B.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使中枢机构的分工更加明确
【答案】A
【解析】唐玄宗“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之后,“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说明政府机构简化之后,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故A项正确。
14.唐朝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故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唐朝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加剧使均田制走向崩溃,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改行两税法。这说明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赋税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
15.唐朝前期,政府规定每个纳税者可授田总额为100亩,事实上纳税者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往往比这要少很多,但每个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并不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 )
A.赋税制度亟待作出重大调整 B.纳税者实际负担较为沉重
C.租庸调制缺乏稳固的运行基础 D.均田制徒有其名并无其实
【答案】C
【解析】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每个纳税者实际授田数目一般比规定数目少得多,但每个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由此可知,唐朝租庸调制缺乏稳固的运行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未说明租庸调制即将崩溃,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纳税者实际负担如何,排除B项;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并非有名无实,排除D项。
16.欧阳修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可知,欧阳修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评论的是两税法出现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晋书·王沈传》
材料二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据杜佑《通典》整理
材料四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1)选官标准:先秦以血缘为标准;汉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原因: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历史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3)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出身
士族子弟
寒素子弟
小姓子弟
比例
71%
16%
13%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综合训练题,共6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复习练习题,共8页。
高中历史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