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习题,共6页。
    【基础巩固】
    1.宋太祖实行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地方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此举意在(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使通判掌管地方财政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宋太祖实行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并设通判分知州权力,意在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
    2.宋太祖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权,其余庶政仍由中书门下统摄。该制度设计的突出特点是( )
    A.崇文抑武B.分化事权
    C.高效决策D.架空相权
    【答案】B
    【解析】宋太祖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体现出分化事权的特点,故选B项。
    3.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这带来的影响有( )
    A.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B.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C.消除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
    D.造成北宋官僚队伍的膨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通过与辽和西夏议和,向对方交纳“岁币”“岁赐”,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故A项正确。
    4.宋夏和约签订以后,双方在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交换,互通有无。边境贸易的往来( )
    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
    C.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使南方社会出现了繁荣局面
    【答案】C
    【解析】宋夏议和后,双方在边境开设贸易场所,互通有无,有利于宋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
    5.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故D项正确。
    6.对中国古代的某一举措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此法发挥了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作用,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此法可能是( )
    A.青苗法B.均输法
    C.盐铁专营D.市舶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地方政府强迫农民贷款,向农民敲诈勒索的现象,故选A项。
    7.据考证,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而西湖醋鱼与历史更悠久的开封糖醋鱼的做法几近相同。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可能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
    A.赤壁之战B.澶渊之盟
    C.宋夏和议D.靖康之变
    【答案】D
    【解析】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东京,俘虏了徽、钦二帝等三千余人,北宋灭亡,这一事件被称为靖康之变,之后康王赵构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此后,开封的灌汤包、糖醋鱼传到杭州,故选D项。
    8.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中“靖康耻”是指( )
    A.辽宋订立澶渊之盟
    B.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
    D.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
    【答案】B
    【解析】“靖康”是北宋宋钦宗的年号,1127年,金军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故选B项。
    【能力提升】
    9.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出戍遥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通过轮换的方式将军队牢牢地掌握在中央手里,极力削弱将领对军队的控制权,这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方势力的坐大,故A项正确。
    10.五代时期,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后多为武将,权倾朝野。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只有当战事爆发时,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宋朝统治者此举意在( )
    A.完善科举制度B.加强中央集权
    C.防止权臣乱政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以前,枢密使权力很大,到宋朝时,枢密使权力被削弱,并与宰相相互牵制,因此,宋朝统治者此举意在防止权臣乱政,故选C项。
    11.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差遣”的实质是( )
    A.笼络民心B.强化皇权
    C.加强中央集权D.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差遣”制度,其直接目的是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职权分离巩固皇权,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差遣”是为了安抚、笼络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并不是笼络民心,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及各寺、监是中央机构,不涉及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故C项错误;“差遣”制度的实质是通过职权分离以强化皇权,不是稳定统治秩序,故D项错误。
    12.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答案】A
    【解析】从王安石所属的阶级来分析,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应是对内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故A项正确。
    13.下表显示了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司马光、梁启超和列宁对王安石的评价可知,因其所处的时代不同,三人对王安石的评价也不同,故A项正确。
    14.南宋初年,岳飞指挥的岳家军在与金军的对抗中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视为心腹大患,不断对其加以遏制、打击。这表明( )
    A.南宋朝廷秉承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B.秦桧唆使宋高宗投降金国
    C.岳飞抗金活动耗空了朝廷的财政
    D.宰相专权使南宋政治黑暗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岳飞率领岳家军在抗金战争中取得卓越的战绩,但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将拥有兵权的岳飞视为心腹大患,不断对其加以遏制、打击,反映出南宋政府秉承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对武将进行打压,故选A项。
    15.诗人张以宁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宋朝放弃收复幽云十六州 B.澶渊之盟,宋辽和议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南宋灭亡,国家统一
    【答案】C
    【解析】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因此,张以宁用“英雄已尽中原泪”来纪念他。而绍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偏安东南,无心统一,所以张以宁用“臣主元无北渡心”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安。故选C项。
    16.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答案】D
    【解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的力量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故D项正确。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中外筦(同“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官职的特点。其目的何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选官制度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分化事权,设立众多机构,互不统属。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表现:确立三级考试制度;减少考试资格限制;严格考试程序;注重考试内容的实用性。
    原因: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吸取唐朝科举制弊端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人物
    评价
    司马光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梁启超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列宁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时间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史实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后测评,共7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作业,共6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辛亥革命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辛亥革命课堂检测,共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