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01 了解说明对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说明文阅读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01 了解说明对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 (原卷版).docx
    • 解析
      01 了解说明对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 (解析版).docx
    01 了解说明对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  (原卷版)第1页
    01 了解说明对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  (原卷版)第2页
    01 了解说明对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  (原卷版)第3页
    01 了解说明对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  (解析版)第1页
    01 了解说明对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  (解析版)第2页
    01 了解说明对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  (解析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01 了解说明对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说明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01 了解说明对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说明文阅读,文件包含01了解说明对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原卷版docx、01了解说明对象-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点拨】
    一、考题形式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二、答题方法。
    1.明确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以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内容)”解答即可,注意开头和结尾的总括句或总结句。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等)、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软硬、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找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方法有:①看题目。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②从分析材料入手,抓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这些句子大都放在题目、篇首或段首。③借助说明的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通过研读文章,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
    三、答题举例。
    1.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一文的说明对象是文章的题目——中国石拱桥。它具有的特征是:形状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及物候现象”“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观测的意义”。这篇文章是事理说明文,不存在对象的特征,只是说明了某一事理。
    【进阶训练】
    一、基础过关。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屋檐上的神兽
    风中的思绪
    ①我们经常会看到古代建筑的屋檐上立着一排形状各异的小兽,它们被称为脊兽。这些脊兽总是蹲在翘起的檐角上,向着天空的方向。它们还有一个很形象的别称:走投无路。因为已经驻扎在檐角的最前端,再走一步,就会掉下屋顶。
    ②唐宋时期屋檐上的脊兽仅有一枚兽头,到了清代形成了骑凤仙人在前的“脊兽队列”。中国屋脊上的神兽,除了实用功能以外,还多了装饰与标示等级的作用:以故宫的脊兽为例,清朝时期,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用九个脊兽;皇后寝宫坤宁宫用七个脊兽;妃嫔的东西六宫用五个脊兽;某些配殿则用三个,甚至一个脊兽。唯一的特例,就是象征着皇权的太和殿,它的屋脊上足足有十只脊兽,紧跟骑凤仙人之后,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③那么,这些脊兽是什么动物都可以担当的吗?当然不是。只有有实力、有内涵的动物,才能堪此大任。相传在战国时期,齐闵王为燕国大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走投无路之际,一只凤凰飞至眼前,载着他飞离险境,升仙而去。这就是排在第一位的骑凤仙人的由来。跟在他后面的小神兽各有寓意,而且都被赋予了神奇的本领,守护着吉祥与好运。最靠前的龙、凤,分别象征着尊贵与祥瑞;第三位的狮子,是勇猛、威严的代表;其后的海马、天马,则象征威德通天入海、逢凶化吉、畅达八方;第六位的狎鱼与第八位的狻猊,都是传说中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兽;第七位的獬豸则有神羊之称,象征着公正无私,又有压邪之效;第九位的斗牛虽牛头牛身,却身上有鳞,是虬螭的一种,遇阴雨作云雾,能逢凶化吉。最特别的,要数屋脊上的最后一只神兽。因为除了太和殿以外,其他建筑上都不会看到这第十只神兽。所以,人们给它起的名字也很随性:行什,即排第十的意思。它的造型像只猴子,但背后长有双翼,且手持金刚宝杵,像极了传说中的雷震子。
    ④传统的中式建筑越来越少见,但那玲珑的脊兽、飞扬的檐角,仍是中国建筑记忆中灵动与庄重兼备的美。正如建筑大师梁思成所说:“它们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3期)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2.第②自然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脊兽寄寓着怎样的文化?(2分)

    4.结合上下文,推测行什的作用是什么?(2分)

    5.选文末段引用建筑大师梁思成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二、能力提升。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一榫一卯①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或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却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人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人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①榫卯(sǔn mǎ),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6.根据文章内容,完成(1)~(2)题。(5分)
    (1)文章除了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

    (2)文章第④段和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


    7.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2分)
    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8.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做简要分析。(3分)


    9.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2)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10.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意。(3分)


    三、真题演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无味之味
    李锐
    ①曾见过齐白石一幅斗方:一棵肥硕的白菜配两枚鲜红辣椒,题曰:“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识白菜为菜之王,何也?”白石大师勤奋一生,不失农家本色,深知白菜性格,才写得出这样深切的颂辞。
    ②对于这个称赞,天下白菜确也当之无愧。白菜即菘。《本草》曰:“菘性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除不择时地,易于生长之外,比起一般蔬菜,白菜还易于高产,便于保存,“盖易具而可常享也”(苏轼《菜羹赋》)。然而齐白石的称颂,当有另一层深意。
    ③人们大体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论什么佳肴美味,不要说天天吃,就是连续多餐,也会腻的。如果吃得过分,反是“腐肠之药”。白菜却百吃不厌,更不要说“腐肠”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④仔细一想,其故大概就在一个“淡”字。同水一样,白菜的性格是淡的,也即是“有自然之味”(《菜
    羹赋》)。清淡,自然之味,可说是蔬菜的通性。唯有白菜之淡,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提到淡,总不免想起“淡而无味”的解释,至少是味道很薄。可是,这正是白菜最值得宝贵的性格。古人说,“大味必淡”。这是指“淡”本身没有什么至极或特殊之味,而是一切味的本原。“淡者水之本原也,故曰天一生水,五味之始,以淡为本。”(《管子·水地》)这种本味,可以同一切味相谋、相济,而不相侵、相扰;它平淡无奇,不自命不凡;它平易近人,不巧言令色;正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⑤至于五味,( )、( )、( )、( )、( ),究竟以何者为上?何者能算“大味”呢?恐怕访遍神州,也得不到一个完满的答案。江浙人做菜喜欢放糖;湖南、四川人要辣;城里人口轻,乡下人口重;苦瓜则只有南方几省熟悉;看来只有酸,天南地北,男女老少,都爱吃一点,然而绝不能多吃,否则就会倒牙。因此很显然,五味之病,就在厚重,即至极、过分;“五味令人口爽(伤)”(《老子》),它的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反而不如淡薄无味而能持久不厌了。
    ⑥这就是白菜的辩证法:淡薄才会味才会 ,无味才会 ,清淡、自然、平常才会淡而不厌,久而不倦。
    ⑦古人很懂得“淡”的道理:“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唯其淡如水,故无不相调。孔子这话的开首,还有这样三句话:“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这就是说,要“听其言,观其行”,天下有道,行胜于言,德厚为先,自然百业兴旺,蒸蒸日上;天下无道,言胜于行,虚辞绞绕,自然礼崩乐坏,江河日下。历史总是无情的:花言巧语,哗众取宠,弄权玩术,文过饰非,虽能高论惑人,愚弄一时,但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11.请问古人为什么又称白菜为“菘”?(3分)

    ★12.请问“白菜之淡”有什么特点?(3分)

    13.我们常说的“五味”是指哪五味?请将其填充到第⑤自然段的括号中。(5分)
    14.白菜的辩证法是什么?请在第⑥自然段横线上各填一个合适的词语。(2分)

    1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后两句。(2分)

    相关试卷

    06 学会拓展探究-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说明文阅读:

    这是一份06 学会拓展探究-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说明文阅读,文件包含06学会拓展探究-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原卷版docx、06学会拓展探究-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05 体会说明语言-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说明文阅读:

    这是一份05 体会说明语言-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说明文阅读,文件包含05体会说明语言-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原卷版docx、05体会说明语言-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04 掌握说明方法-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说明文阅读:

    这是一份04 掌握说明方法-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说明文阅读,文件包含04掌握说明方法-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原卷版docx、04掌握说明方法-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