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十一)(作业)-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含答案)
展开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 )
A.哄抢 哄堂大笑B.宁可 宁愿
C.曲折 弯曲D.弄脏 心脏
2.识字我最棒!下面选项中的词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豌(wǎn)豆 家雀(qiǎ) 腾云驾雾
B.诸(zhū)候 崛(qū)起 斩钉截铁
C.旋(xuán)转 扎(zhā)辫子 哄堂大笑
D.骨髓(suǐ) 露(lòu)脸 重振旗鼓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和下面的名句意思相近的是( )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B.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D.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下列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巩怕 砸锅 辩子 眼睁睁
B.幼想 昏乱 安然 重振旗鼓
C.训斥 修想 雨漏 通情达理
D.坚定 顽皮 非凡 山崩地裂
5.下面语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位小姑娘眉清目秀、明眸皓齿,长得非常秀气。
B.今晚的明星人物终于出现了。他剃着一个莫西干头,膀大腰圆,威风凛凛,一看就是从小练过武术的。
C.华佗童颜鹤发,慈眉善目,飘然有出世之姿。
D.这位平素性格豪爽的小伙子今天却有点垂头丧气,不知是什么原因。
6.关注词语,你认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猪圈”“马厩”“蛇洞”“鸡笼”“蜂巢”这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B.“震耳欲聋”和“鸦雀无声”互为反义词。
C.“面如土色”“目瞪口呆”“栩栩如生”都是描写人物神情的词语。
D.当某件事情是第一次发生时我们可以用“破天荒”这个词;当一个人在工作中总是带头干,我们可以说他善于“打头阵”。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鹤发童颜”“老态龙钟”一般用来形容老年人。
B.“栽跟头”“碰钉子”“破天荒”都能形容做事遇到挫折。
C.《观潮》《盘古开天地》这两个题目能提示文章主要内容。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写了三件事。
8.小蚂蚁想向大象学本领,最后却失败了,因为( )
A.大象不愿意教小蚂蚁。
B.小蚂蚁学习了但没有学会。
C.小蚂蚁没有大象那样长的鼻子。
D.小蚂蚁独自一人无法向大象学习。
9.可以用来形容王亚平迈出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的是( )
A.破天荒B.碰钉子C.开绿灯D.敲边鼓
10.下列选项中,修辞手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B.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C.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
D.我的陀螺虽小,却顽强得出奇。
11.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鼎”字第九笔的笔画是“|”。
(2)《观潮》这篇课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气势。
(3)“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所以它能灵巧地避开。”这句话使用的关联词是不正确的。
(4)麻雀俗称家雀儿,因其常在百姓中筑巢,且不避人而得名。这句话中的两个雀是相同的读音。
12.阅读与思考。
请你给这些句子排排队,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瓦浪如海》(片段)
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捡枣,大呼小叫。
这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
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
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
13.按要求写句子。
(1)仿照例子,改写下面句子。
例: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2)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长话短说)
(3)从左边词语中选一个事物,用上右边的一两个加点词语描绘它,再写下来。
14.课外赏析。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通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影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 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 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泛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 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确实养成良好的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 瞬间﹣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用“ ”画出文中相关内容。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5)作者把 比喻为 的宴席,把 比喻为 的快餐。
(6)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7)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15.习作。
ㅤㅤ处处留心皆学问,学校大队部将举行一场“我的发现”分享大会。最近,你留心观察过什么?是植物的生长过程,家养的动物,自然现象,还是你去过的一个地方……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你又是怎样观察发现的?请你选择你最想告诉同伴的内容写下来。
(1)梳理思路。
观察对象:
我的发现:
当时的想法或心情:
(2)形成习作。
ㅤㅤ请以“我的发现”为题,根据自己的思考完成习作,重点写出观察的过程,观察对象的变化,也可以写写当时的想法和心情,或者发生的趣事。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寒假作业(十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5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 )
A.哄抢 哄堂大笑B.宁可 宁愿
C.曲折 弯曲D.弄脏 心脏
【考点】多音字.
【答案】D
【分析】题考查多音字。多音字是指具有固定字形的一个字有多个读音,其读音、用法和词性各有区别。作答此类题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多加积累,识记字音字义。
【解答】A.相同。哄:多音字,读“hōng”时,指众人同时发出声音。读“hǒng”时,指欺骗。读“hòng”时,指吵闹;喧嚣。故读音都为“hōng”。
B.相同。宁:多音字,读“níng”时,指安定。读“nìng”时,指连词。宁可。也指副词。岂;难道。故读音都为“nìng”。
C.相同。曲:多音字,读“qū”时,指弯曲(跟“直”相对)。也指弯曲的地方。读“qǔ”时,指歌曲。故读音都为“qū”。
D.不同。脏:多音字,读“zāng”时,指不干净;有污垢。读“zàng”时,指胸腔内部器官的总称。故读音依次为“zāng、zàng”。
故选:D。
【点评】对于多音字,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词义来确定读音,我们学习过很多多音字,注意积累,了解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
2.识字我最棒!下面选项中的词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豌(wǎn)豆 家雀(qiǎ) 腾云驾雾
B.诸(zhū)候 崛(qū)起 斩钉截铁
C.旋(xuán)转 扎(zhā)辫子 哄堂大笑
D.骨髓(suǐ) 露(lòu)脸 重振旗鼓
【考点】汉字读音;错别字.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辨析。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字形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解答】A.有误,“豌豆”的“豌”应读“wān”,指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种子供食用,根上有根瘤,可肥田。
B.有误,“诸候”应改变“诸侯”,指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崛起”的“崛”应读“jué”,指突起;兴起。
C.有误,“扎辫子”的“扎”应读“zā”,指捆,缠束。读“zhā”时,指刺。
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和下面的名句意思相近的是( )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B.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D.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考点】诗文词句理解;谚语、俗语及惯用语.
【答案】C
【分析】考查了诗歌的翻译,对于诗歌的翻译,要以诗句中的字词的意思为依托,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是理解诗句意思的有效途径。
【解答】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意思是: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
B.“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意思是: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D.“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意思是A: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出自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这两句诗在比较中写出了雪和梅各自的特点,也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故选:C。
【点评】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对古诗文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熟悉诗歌的创作背景,不懂的地方可借助工具书来完成。
4.下列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巩怕 砸锅 辩子 眼睁睁
B.幼想 昏乱 安然 重振旗鼓
C.训斥 修想 雨漏 通情达理
D.坚定 顽皮 非凡 山崩地裂
【考点】错别字.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错别字。根据平时的字词积累,结合具体词语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解答】A.有误,恐怕:害怕,担心。辫子:分股编紧的头发。故“巩”改为“恐”,“辩”改为“辫”。
B.有误,幻想:虚而不实的思想。混乱:没条理,没秩序。故“幼”改为“幻”,“昏”改为“混”。
C.有误,休想:别想,不要妄想。雨露:雨和露,可滋润禾苗。比喻恩惠。故“修”改为“休”,“漏”改为“露”。
D.正确。
故选:D。
【点评】汉字辨析的方法:
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5.下面语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位小姑娘眉清目秀、明眸皓齿,长得非常秀气。
B.今晚的明星人物终于出现了。他剃着一个莫西干头,膀大腰圆,威风凛凛,一看就是从小练过武术的。
C.华佗童颜鹤发,慈眉善目,飘然有出世之姿。
D.这位平素性格豪爽的小伙子今天却有点垂头丧气,不知是什么原因。
【考点】成语运用.
【答案】B
【分析】考查了成语的正确使用。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多为四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恐惧。与具体语境不符。
故选:B。
【点评】平时要注意成语的积累,注意理解成语的意思并分类记忆,并要学以致用。
6.关注词语,你认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猪圈”“马厩”“蛇洞”“鸡笼”“蜂巢”这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B.“震耳欲聋”和“鸦雀无声”互为反义词。
C.“面如土色”“目瞪口呆”“栩栩如生”都是描写人物神情的词语。
D.当某件事情是第一次发生时我们可以用“破天荒”这个词;当一个人在工作中总是带头干,我们可以说他善于“打头阵”。
【考点】词语搭配;词语的理解与辨析;反义词.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词语搭配、词语的理解与辨析、反义词。回答这些问题,都要通过平时在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
【解答】根据平时在学习中的积累可知,A、B、D项说法正确。
D.有误,“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不是描写人物神情的词语。因此,本项说法有误。
故选:C。
【点评】做好此题的关键是平时此类词语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平时对所学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分类,再做此类题目,就会熟能生巧。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鹤发童颜”“老态龙钟”一般用来形容老年人。
B.“栽跟头”“碰钉子”“破天荒”都能形容做事遇到挫折。
C.《观潮》《盘古开天地》这两个题目能提示文章主要内容。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写了三件事。
【考点】词语归类或排列;课文理解.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进行词语分类的能力和课文理解。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所给词语在内容、意义、结构、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分类。
【解答】A、C、D正确。
B.有误。“破天荒”指从没有过的或第一次出现。
故选:B。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所给词语的特点确定好分类标准后再进行分类。
8.小蚂蚁想向大象学本领,最后却失败了,因为( )
A.大象不愿意教小蚂蚁。
B.小蚂蚁学习了但没有学会。
C.小蚂蚁没有大象那样长的鼻子。
D.小蚂蚁独自一人无法向大象学习。
【考点】听力与听写.
【答案】C
【分析】略
【解答】略
故选:C。
【点评】略
9.可以用来形容王亚平迈出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的是( )
A.破天荒B.碰钉子C.开绿灯D.敲边鼓
【考点】选字词填空.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完成时要注意辨析每组词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
【解答】破天荒:指从没有过的或第一次出现的。
碰钉子:常用以比喻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
开绿灯:开亮绿色的信号灯,表示准予通行。比喻允许或不禁止。
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助势或撺掇。
结合语境应选“破天荒”。
故选:A。
【点评】选词填空题还考查我们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10.下列选项中,修辞手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B.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C.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
D.我的陀螺虽小,却顽强得出奇。
【考点】修辞手法.
【答案】C
【分析】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解答】A.赋予“小水塘”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赋予“蟋蟀”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把“盘古”比作“柱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赋予“陀螺”以人的精神品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1.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鼎”字第九笔的笔画是“|”。 √
(2)《观潮》这篇课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气势。 √
(3)“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所以它能灵巧地避开。”这句话使用的关联词是不正确的。 √
(4)麻雀俗称家雀儿,因其常在百姓中筑巢,且不避人而得名。这句话中的两个雀是相同的读音。 ×
【考点】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关联词;课文理解;多音字.
【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了基本笔画、多音字、笔顺规则、关联词语、课文理解。根据课内所学完成。
【解答】(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有误,麻雀:鸟名。头顶和颈部呈栗褐色,背部褐色,杂有黑褐色斑点,尾羽暗褐色,翅膀短小,尾短,不能远飞,善于跳跃,啄食谷粒与昆虫。又叫家雀、瓦雀。故“麻雀”的“雀”读què。家雀儿:麻雀属鸟类的通称,亦叫北国鸟。故“家雀儿”的“雀”读qiǎ。
故答案为:
(1)√;
(2)√;
(3)√;
(4)×。
【点评】笔顺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书写的速度和字形的好坏。一定要注意掌握,多加积累和记忆。
12.阅读与思考。
请你给这些句子排排队,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瓦浪如海》(片段)
4 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捡枣,大呼小叫。
5 这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1 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
2 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
3 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
【考点】衔接排序.
【答案】4 5 1 2 3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
【解答】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写“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接着写“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捡枣,大呼小叫”,最后写感受“这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故答案为:
4 5 1 2 3
【点评】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及时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13.按要求写句子。
(1)仿照例子,改写下面句子。
例: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不愁没钱花。
(2)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长话短说)
官绅磕头求饶。
(3)从左边词语中选一个事物,用上右边的一两个加点词语描绘它,再写下来。
烟花被点燃,霎时,五颜六色的花束升上天空,忽然,花束没了,烟花表演结束了。
【考点】改写句子;扩句和缩句;情景写话.
【答案】(1)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不愁没钱花。
(2)官绅磕头求饶。
(3)烟花被点燃,霎时,五颜六色的花束升上天空,忽然,花束没了,烟花表演结束了。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这要求我们要熟悉各种句型的特点,在日常学习中勤加练习。
【解答】(1)考查改写句子,反问句改陈述,要把疑问词和“?”去掉,改为句号,肯定改为否定。
(2)考查缩句,要去掉修饰语“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留下主干。
(3)考查情景写话,要围绕选定的中心,用上给定的词语。
故答案为:
(1)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不愁没钱花。
(2)官绅磕头求饶。
(3)烟花被点燃,霎时,五颜六色的花束升上天空,忽然,花束没了,烟花表演结束了。
【点评】缩句口诀:
“的”“地”去前“得”去后,数词量词也要去。“着”“了”“过”要保留,专有名词不能缩。
14.课外赏析。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通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影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 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 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泛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 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确实养成良好的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 细致 瞬间﹣ 永恒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用“ ”画出文中相关内容。
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泛味、寂寞的事了。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在读小说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5)作者把 读书 比喻为 细嚼慢咽 的宴席,把 看影视和卡通 比喻为 便捷 的快餐。
(6)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阅读书籍
(7)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我赞叹作者的观点。比如我自己看红楼梦或者三国的时候。总是不经意想去翻翻原著,哪怕电视剧拍的再好,永远也比不上阅读文字的那种境界…,并且通过读书一定能积攒自己的才华和词汇,但电视就只是消遣为主
【考点】记叙文.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文章写了现代儿童不喜欢读书,并且分析了原因,最后强调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走进书里去。
【解答】(1)考查了同音字的辨析。“搏”对打。“博”知道得多。故划去“搏”;“奈”怎样,如何。“耐”忍,受得住。故划去“柰”;“豪”具有杰出才能的人。“毫”。数量极少,一点儿。故划去“豪”;“影”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荧”微弱的光亮。故划去“影”。
(2)考查了对反义词的理解。粗略:大略的,仓促的,不经心的。故反义词为“细致”;瞬间:一眨眼的工夫,转瞬之间。故反义词为“永恒”。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熟读第三自然段可知,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的原因是: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泛味、寂寞的事了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熟读第四自然段可知,读小说和看影片的区别是:在读小说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5)考查了对比喻句的理解。“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 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作者把 读书比喻为 细嚼慢咽的宴席,把看影视和卡通比喻为便捷的快餐。
(6)考查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读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所以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阅读书籍。
(7)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因为作者写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阅读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比如我自己看《红楼梦》或者《三国》电视剧的时候。总是不经意想去翻翻原著,哪怕电视剧拍的再好,永远也比不上阅读文字的那种境界…,并且通过读书一定能积攒自己的才华和词汇,但电视就只是消遣为主。
故答案为:
(1)搏,奈,豪,影。
(2)细致,永恒。
(3)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泛味、寂寞的事了
(4)在读小说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5)读书,细嚼慢咽,看影视和卡通,便捷;
(6)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
(7)我赞同作者的观点。比如我自己看红楼梦或者三国的时候。总是不经意想去翻翻原著,哪怕电视剧拍的再好,永远也比不上阅读文字的那种境界…,并且通过读书一定能积攒自己的才华和词汇,但电视就只是消遣为主。
【点评】熟悉课文内容是做题的关键,尤其是题干中同音字的区分与辨析及比喻句的用法的掌握。
15.习作。
ㅤㅤ处处留心皆学问,学校大队部将举行一场“我的发现”分享大会。最近,你留心观察过什么?是植物的生长过程,家养的动物,自然现象,还是你去过的一个地方……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你又是怎样观察发现的?请你选择你最想告诉同伴的内容写下来。
(1)梳理思路。
观察对象: 鱼
我的发现: 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
当时的想法或心情: 喜出望外
(2)形成习作。
ㅤㅤ请以“我的发现”为题,根据自己的思考完成习作,重点写出观察的过程,观察对象的变化,也可以写写当时的想法和心情,或者发生的趣事。
【考点】记叙文(记事).
【答案】(1)鱼;
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
喜出望外。
(2)
我的发现
在我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发现,但是,最神奇而有趣的是我发现了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
在我六岁那年,一次,我到伙伴家去玩。刚走进客厅,就被他家的大鱼缸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坐到鱼缸前,目不转睛地看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鱼。看了好半天,我发现鱼儿的眼睛都是睁着的,眨也没眨一下。我想:“难道鱼不能闭眼吗?睡觉也睁着眼吗?”我问小伙伴,她说也不知道。可是鱼的确是睁着眼睛的呀!我回去问爸爸:“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吗?”爸爸说:“对。”我又问:“那鱼儿为什么睡觉睁着眼呢?死后是睁着眼的吗?”爸爸说:“孩子,你自己动动脑筋就会找到答案。”
我带着疑问朝新华书店跑去,我投入书海寻找《十万个为什么》,终于找到了。我全神贯注地查找有关鱼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查到了,原来鱼是没有眼睑的,没有办法闭上眼睛。我们看见鱼在静止的时候,就表示它在休息。但是,它的眼睛仍然是睁开的。我这才恍然大悟,明白鱼睡觉时眼是睁开的,即使在死了之后,仍是睁着眼的。我合上书,喜出望外地走出书店,连忙跑回家去告诉爸爸,爸爸听了我的解释,也很满意,连连夸我是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听了爸爸的夸奖,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那天,我发现了鱼在任何时候都是睁着眼睛的。这也让我明白: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分析】本题为命题作文,要求以“我的发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回顾自己的学习或生活,想一想你都有哪些发现,哪些发现让你感到很有趣、难忘,让你印象深刻,从中能筛选出令你感到最有趣的、最深刻的去写,选材要新颖。无论写什么,都要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如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有什么收获或启发。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解答】(1)鱼;
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
喜出望外。
(2)
范文:
我的发现
在我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发现,但是,最神奇而有趣的是我发现了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
在我六岁那年,一次,我到伙伴家去玩。刚走进客厅,就被他家的大鱼缸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坐到鱼缸前,目不转睛地看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鱼。看了好半天,我发现鱼儿的眼睛都是睁着的,眨也没眨一下。我想:“难道鱼不能闭眼吗?睡觉也睁着眼吗?”我问小伙伴,她说也不知道。可是鱼的确是睁着眼睛的呀!我回去问爸爸:“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吗?”爸爸说:“对。”我又问:“那鱼儿为什么睡觉睁着眼呢?死后是睁着眼的吗?”爸爸说:“孩子,你自己动动脑筋就会找到答案。”
我带着疑问朝新华书店跑去,我投入书海寻找《十万个为什么》,终于找到了。我全神贯注地查找有关鱼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查到了,原来鱼是没有眼睑的,没有办法闭上眼睛。我们看见鱼在静止的时候,就表示它在休息。但是,它的眼睛仍然是睁开的。我这才恍然大悟,明白鱼睡觉时眼是睁开的,即使在死了之后,仍是睁着眼的。我合上书,喜出望外地走出书店,连忙跑回家去告诉爸爸,爸爸听了我的解释,也很满意,连连夸我是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听了爸爸的夸奖,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那天,我发现了鱼在任何时候都是睁着眼睛的。这也让我明白: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点评】
这篇文章开篇点题,提出“我发现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这一中心,作者抓住了“我”和爸爸的对话和“我”去书店查资料,进行了具体的描写,结尾给人以启示,是一篇优秀的习作。
考点卡片
1.多音字
【考点讲解】
多音字,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它有以下几种用法:
1、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书面语和口语等。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
5、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延续使用而形成了多音字。
【重难点】
学生在词语或者句子中能辨别出该字的读音,并能准确地读出来和写出来。
2.汉字读音
【考点讲解】
1、一般来说,字的发音就是声母+韵母+声调,声调在中文中非常重要,它可以改变一个字的意思。例如,“ma”(吗)和“mǎ”(马),虽然由相同的声母和韵母组成,但他们的声调不同,因此含义也不同。所以,在读音时要认准声调。
2、注意,ü在遇到j q x时已摘帽,但它本身仍是ü。比如:“去”是由q和ü拼成的,在拼读时要读q+ǜ→“qù”。
3.错别字
【考点讲解】
错别字包括错字和别字。所谓错字,就是写字时因笔画或构件错误,写成了本无其字的字;所谓别字,就是写字时,因形、音、义的影响,把甲字写成了乙字。
为了预防与减少写错别字,学生应该做到理解字义、认清字形、把握规律、多注意偏旁,最重要的是养成专心做作业、自查自纠的习惯。
4.基本笔画
【考点讲解】
笔画是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也是练字最基础的部分,写不好基本笔画,不熟悉笔画的形态,不掌握笔画的书写要领,汉字书写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想写好汉字,就必须从基本笔画练起。
汉字最基本的笔画有:点、横、竖、撇、捺、勾、折、提八种,除这八种外,还有一些组合笔画,是由这八种组合而成,而且同一笔画在不同的字里,形态、角度、长短也不同,练好基本笔画,汉字书写也就过了一大关了。
【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正确的写字姿势在田字格书写点、横、竖、撇、捺、勾、折、提这八种基本笔画。
难点:初步掌握用笔的轻、重。
5.笔顺规则
【考点讲解】
笔顺正确与否,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书写的速度和字形的好坏。汉字的笔顺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进后关,先中间后两边,从外到内等。
【重难点】
重点:掌握汉字的笔顺书写规则,并能按照笔顺规则书写汉字。
难点:在书写过程中,能够掌握字的结构和笔画的粗细变化。
6.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考点讲解】
词语的理解与辨析是指在语言运用中,先弄清楚词语的意思,然后对于意思相近或者相近程度较高的词语进行区分和选择。
【重难点】
重点: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
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
7.反义词
【考点讲解】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思相反的词语,与“反义词”意思相反的词语为“近义词”、“同义词”。例如:胜利——失败;赞许——反对;洁白——乌黑。
8.关联词
【考点讲解】
关联词指的是可以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并表明分句之间抽象关系的连词、副词和短语。关联词语的作用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独立的分句连接起来,构成复句,可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重难点】
学生能够理解关联词语之间的内在关系,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9.成语运用
【考点讲解】
成语的运用属于基础知识,在日常的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考点有: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基本含义;能正确辨析成语的感情色彩等。成语的题型包括选词填空、改正句中运用不当的成语、词义理解等。
【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熟练使用成语。
难点:学生对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的理解。
10.选字词填空
【考点讲解】
1、选字词填空是一种常见的题型,通常是指根据句子的语境和含义,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填充句子中的空格。
2、方法:
一是辨析词义,辨明关系,辨析词义是解答选词填空题的前提.
二是联系语境,寻找“暗示”,这里所说的“暗示”,是指文段每句话的意思、文段的语体风格、与空缺词语前后邻近相配的词语等,抓住这些“暗示”,就不难推断出正确答案。
11.词语搭配
【考点讲解】
1、定义:词语搭配是一个词语和另一个词语前后组合。
2、词语搭配的表现形式:
一、联合关系。
指词与词并列在一起,地位相同,彼此之间没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可以词语直接连接在一起,如风雨雷电、琴棋书画、春夏秋冬等。或者用关联词连接在一起,如英俊而潇洒、又高又大等。有时也会用到与、及、或等词语。
注意:组成联合关系的词语,词义必须是相同或相近的,按照一定的顺序搭配。
二、偏正关系。
词与词之间如果有修饰或者被修饰、限制或者被限制的关系,就是指偏正关系。这样搭配的词语,一般偏在前,正在后,前面的词语修饰、限制后面的词语。如野生动物、专心听讲等。如果后面的词语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可以加一个的,如北京的傍晚、美丽的星空等。如果后面的词语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它们之间可以用地连接。如缓缓地移动、深情地诉说。
注意:偏正关系的词语一定要明确传递的主要是正的词语的含义。
三、动宾关系。
如果前面的词语表示动作或行为,后面的词语是动作或行为所支配的对象,词语之间是支配或被支配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动宾关系。如掌握方法、安排工作、布置作业。
四、主谓关系。
如果前面的词语是表示陈述的对象,后面的词语是陈述说明它“怎么样”,这种关系就是主谓关系。如兴趣浓厚、掌声热烈、湖水清澈。
注意:如果将主谓关系的词语交换顺序,就变更成其他关系,之间要加“的”。
五、补充关系。
还有些词语后面的词语是前面词语的补充,用得连接,也有时不用得连接。如精彩极了、急得直跺脚等。
3、词语搭配的方法
(1)要理解词义,认真辨析,弄清楚词语的使用对象。理解了词的含义,认真辨别词与词的差别,搭配后的词语才能合情合理,恰当准确。
如“改进”和“改正”。这两个词都有“改”的意思:“改进”是“改变旧有的情况,使其有进步。”;“改正”是“把错误的改为正确的。”搭配时,就要注意,“改进”与“方法”、“作风”、“技术”搭配;“改正”与“错误”、“缺点”搭配。
(2)词语搭配要合乎日常生活习惯。即我们在考虑几个词能不能配合的时候,不仅要看意义上讲得通不通,还要看习惯上有没有这样的说法。
例如:“剧烈”和“激烈”。其中“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激烈”是动作、言论等剧烈的意思,它们是一组近义词。人们习惯上说“剧烈的运动”,“剧烈的疼痛”,“激烈的争
(3)要注意语法关系。
比如:我从小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出生”是指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不能用“从小”修饰。应该把“从小”删去,或把“出生”改为“生长”。
(4)要注意修辞的因素。修辞要与语境相符,如:他的话好像一股强大的暖流说到我的心田。
“话”和“说到”本来是可以搭配的,但是因为用上了比喻“好像一股强大的暖流”,反而不能搭配了。这就是因为修辞而造成搭配不当的原因。
12.词语归类或排列
【考点讲解】
词语归类将词语根据它们所表示的事物的性质、特点、关系、用途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类或排列,叫作词语的逻辑归类。词语归类一般有以下几种:
(1)按词语的意义或感情色彩来归类。如“看、望、盯、瞄”都表示“看”的意思,归为一类;“高尚、优秀、上进、谦虚”都带有“赞扬”的感情色彩,也可以归为一类。
(2)按用途归类。如“笔、尺子、小刀、橡皮”等都是学习工具,“汽车、船、飞机”等都是交通工具。
(3)按词语之间的关系归类。如“医生对病人”和“老师对学生”都和工作对象相关,“蔬菜对白菜”和“水果对苹果”都是包含关系,“海洋对辽阔”和“森林对茂密”都是辨识事物特征等。
(4)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归类。如“早上、中午、下午、晚上”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5)按词性归类。如“热情、和气、爽快”都是形容词,可归为一类;“走、跑、跳、爬”都是动词,可归为一类。
13.改写句子
【考点讲解】
(一)改写句子:即是根据原有句子成分,特点,在不改变愿意的前提下对句子的形式进行不同样式的改变。
(二)类型:
一、陈述句改反问句
修改技巧
1、修改的时候,开头加上“怎么、难道”……
2、将肯定词改为否定词,也就是将句子中原来的:“是”改为“不是”,“能”改为“不能”,“会”改为“不会”……
3、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也就是将句子中原来的:“不是”改为“是”、“不能”改为“能”,“不会”改为“会”……
4、结尾的时候加上“呢”、“吗”,最后,句末的“。”改为“?”。
二、反问句改陈述句
修改技巧(刚好和上面相反)
1、修改的时候,去掉开头“怎么、难道”……
2、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也就是将句子中原来的:“不是”改为“是”、“不能”改为“能”,“不会”改为“会”……
3、将肯定词改为否定词,也就是将句子中原来的:“是”改为“不是”,“能”改为“不能”,“会”改为“不会”……
4、结尾的时候去掉“呢”、“吗”,最后,句末的“?”改为“。”,这样就好了。
三、直接引语改间接引语
直述句就是某人说的话,说话的内容是由本人说出来的。
转述句就是某人转达另一个人的话,话的内容是由第三者代为传达的。
直述句改为转述句
(1)去掉(双引)号和(语气)词;
(2)把(冒)号改成(逗)号;
(3)把第一人称“(我)”改成第三人称“(他)”或“(她)”;我(们)”改为“他 (们)”或“她(们)”;
直述句:小红说:“我今天上学迟到了。”
转述句:小红说,她今天上学迟到了。
把第二人称应改为第一人称,即原来双引号内的“你 (们)”改为“我(们)”。还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直述句:爸爸对我们说:“我教你们打字”
转述句:爸爸对我们说,他教我们打字。
直述句:将军对随行人员说:“你们乘快艇返回。我在岛上不光吃晚饭,还要吃明天的早饭。”
转述句:将军说,我们乘快艇返回。他在岛上不光吃晚饭,还要吃明天的早饭。
四、缩句
缩句跟扩句相反,就是将句子缩成主干的:主语+谓语+宾或者只有主语+宾语。
如:夏天的天气热得像个蒸笼。
天气热。
将一切修饰词都删了。
五、病句
哪些情况是属于病句?
1、用词不当,如有错别字。
2、成分残缺,如没有主语。
3、搭配不当。
4、重复。
5、语序错误。
六、把字句和被字句
先在句中分析出事物1、事物2和怎么样
把字句:事物1+把+事物2+怎么样
执行者要放在“把”字前面:执行者把承受者怎么样了。
被字句:事物2+被+事物1+怎么样
承受者要放在“被”字前面:承受者被执行者怎么样了。
把字句改为被字句,被字句改为把字句,事物1和事物2互调位置。
14.扩句和缩句
【考点讲解】
1、扩句的定义: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我们知道,一般句子会包括主要成分,即:谁(或什么)、干什么(或怎么样,或是什么)。如果在主要成分上添加附加成分,对原来的句子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就是在进行扩句。
一个简单的句子一般包括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是什么”、“做什么”、“怎么样”。
2、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3、缩句的作用:
(1)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意思。
例: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小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经过缩句,抓住句子的主干“小麻雀拍打着翅膀。”就知道这句话是写小麻雀。
(2)缩句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子是否正确。
例:“六•一”节前夕,宁宁光荣地被评为“三好学生”的称号。
这句话一经缩句成为:“宁宁被评为称号。”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是错的,“被评为称号”词语搭配不当。
【重难点】
1、扩句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看懂例句,审清要求
有的题目要求照例子扩句。
例:叔叔唱歌。
我的叔叔在灯光明亮的舞台上给孩子们唱歌。
题目给出的例子,扩充了“谁”的叔,在“什么样”的地方,给“谁”唱歌。
(2)不能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和句型
扩句时,要在原句的基础上扩,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句型。
(3)扩句后语句要通顺
扩句时,扩充的词语要与原句的词语搭配得当,要注意扩句后语句要通顺。
在扩句练习中,要真正明确扩充的目的。千万不要为扩句而扩句,给人“无病呻吟”的感觉。
2、缩句要注意的问题:
(1)缩写后的句子要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型也不能改变。如“哥哥的发型很漂亮”。应该缩写成“发型漂亮”。如果缩写成“哥哥漂亮”。就错了,因为它改变句子的原意。
(2)把句子中的修饰词语,即所谓的枝叶尽可能全部去掉,不能去一点,留一点。如“他非常详尽地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的详细经过。”应缩写成“他讲述了经过。”如果缩写成“他向大家讲述了经过。”或“他讲述了事情经过。”都是缩写不彻底,不完全,不能算正确。但有些特殊句子又不能把所有的“枝叶”都删掉。如“我班同学陈玉梅的妈妈原来就是我的邻居王叔叔的妹妹。”应该缩写成“陈玉梅的妈妈是王叔叔的妹妹。”如果缩写成“妈妈是妹妹”就成了笑话了,所以,什么样的枝叶要全部去掉还要视句子内容而定。
(3)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不能去掉,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如“我在屋里没有找到那个装书的包”,应该缩成“我没有找到包”。如果把“没有”去掉,就变成“我找到包”和原句的意思大相径庭,就大错特错了。
(4)句子中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和宾语后面的“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如“平静的水面霎时漾起了一圈圈波纹”。可以缩写成“水面漾起了波纹”。再如“昨天晚上下的这场大雨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可以缩写成“这场大雨真是及时雨啊!”这样缩句才能使原句和缩写后的句子在情感和语气等方面保持一致。
【答题方法】
一、扩句的方法
1、局部扩句法
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分。
如“小明读书”,前面部分是“小明”,先补充小明是谁,与我的关系,这样前面部分可扩充为“我的同学小明”;后面部分可补充“在什么地方”“怎样读书”,这样后半部分可补充为“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全句扩为“我的同学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2、整体扩句法
就是把句子的两部分一下子扩充。如“红旗升起来了”,按“什么样的”红旗“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升起来,可扩成“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教学大楼的房顶上徐徐地升起来”。
扩句时要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增添有效的成分,不要生硬地堆砌意思相同的词语,不要前后重复,也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在完成扩句作业或试题时,如果对扩充部分有具体规定的应按规定扩句,如没作规定的,可进行整体扩句。扩句后别忘了加标点。
二、缩句的方法
1、抓住主干来缩简。
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是每个完整句子都具备的),就可迅速地缩写句子。
如“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这句话就是讲“什么”——“铁球”,“怎么样?”——“落下来”。因此,这句话就可以缩写为“铁球落下来。”
2、“的”前修饰都删去。
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中“美丽的”是用来修饰“蝴蝶”的,因此“美丽的”可删去。
这句话缩写为“蝴蝶飞走了。”
3、“地”前限制要删去。
如“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中,“都忍不住惊讶地”是用来限制“呼喊起来”的,它要删去。
这句话就缩写为“人们呼喊起来。”
4、“得”后补充说明也删去。
如“海力布着急得没办法。”中“没办法”是对“着急”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它也要删去。这句话缩写为“海力布着急。”
5、数量词语可以删。
如“罗丹塑了一座女像。”中“一座”这个表示数量的词语可删去。
这句话缩写为“罗丹塑了女像。”
6、删掉“在……中(里、下)”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组。
例如: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我们取得了进步。应缩短成:我们取得了进步。
这句话中,“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是用来强调在怎样的条件下“我们”才取得进步,可以删掉。
7、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
如:
我在屋里没有找到那个装书的包。
应该缩成:我没有找到包。
8、谓语后“着、了、过”和宾语后“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
如:
大家一起登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城。
应缩写成:大家登上了长城。
昨天晚上下的这场大雨真是一场及时雨啊!
应缩写成:这场大雨真是及时雨啊!
9、特定词组的缩写。
很多句子里面是特定词组或专用名词,这样的句子缩写的时候还有一定的争议,看情况而定。
如“五星红旗”最多可以缩写成“红旗”,而不能再缩写成“旗”。也有的人认为两个字的修饰可以去掉,一个字的不可以去。
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缩写后是“五星红旗飘扬。”或“红旗飘扬。”
15.衔接排序
【考点讲解】
1、衔接排序是指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自然、连贯,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
2、句子衔接排序注意事项:
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②分析选段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选项。
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3、做这样的题时,先把这些句子通读一遍,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能训练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有条理表达能力和构段能力。这样的练习一般可按五步进行。
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
第三步,想想全段的内容按什么顺序排列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时间顺序,或方位,还是“总分”等;
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列依据排列顺序;
第五步,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得位置不对,就进行调整,直到这段话排得通顺连贯为止。
【重难点】
一般来说,语段的排序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因素:
①空间关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等。
②时间关系:从早到晚,从过去到现在等。
③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此到彼等。
④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⑤逻辑规律: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概括等。
先要准确的把握整体语段的基本内容,找到其中体现顺序的那道“线”,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排序。
16.修辞手法
【考点讲解】
1、定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2、类型:63大类修辞手法分别是:比喻,白描,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重难点】
小学语文常用必学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一、比喻
1、比喻的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比喻的三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
4、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5、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拟人
1、拟人的定义: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2、判断要点
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拟人的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4、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三、夸张
1、夸张的定义: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2、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2)缩小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3、夸张的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4、典型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四、排比
1、排比的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4、典型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五、对偶/对仗
1、对偶的定义: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2、判断要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3、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4、典型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六、借代
1、借代的定义: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2、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4、典型例句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七、反问
1、反问的定义: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用问的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反问是四大句类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2、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3、典型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八、设问
1、设问的定义: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直白地说就是自问自答。
2、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3、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4、典型例句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答题方法】
常见的一些修辞手法作用答题格式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
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17.谚语、俗语及惯用语
【考点讲解】
1、谚语: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农用谚语,如“庄稼不让时,船家不让风”;“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向高走,水向底流”。
2、俗语: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叫俗话。
3、熟语的一种。口语中习用的一种固定短语。多为三音节,常用比喻义或引申义,简明生动,活泼有趣。如,拉下脸来:(惯)指很生气或不顾及情面。也作拉下脸皮。
4、三者的区别:
谚语着重于传达深刻的道理和智慧,俗语则更贴近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而惯用语则以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和比喻意义来描述生活情境。
18.课文理解
【考点讲解】
1、定义:课文理解是指读者对一篇文章或一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包括词汇的理解、句子的理解、段落的理解以及整篇文章的理解。它强调的是读者对文章的具体细节和内容的理解。
2、理解课文的方法:
(1)理解词语
词语理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句子、片段和整篇文章。
第一,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准确理解。
第二,要有使用工具书和查阅工具书习惯。
第三,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对比理解。如“功夫”一词在不同的句子就有不同的意思。
(2)理解句子
理解句子的基本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来理解
有些句子单独理解较难明白,如果联系上下文就容易理解了。
如《金色的草地》,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这句话中草地到底为什么可爱,蒲公英为什么有趣呢?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就知道了。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因此,草地可爱,蒲公英有趣。
②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读,直至读懂意思,这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方法。
③通过演示动作来理解
有的句子中有一个或几个连续动作的,可以边读句子边做动作帮助理解。
如三年级《爬天都峰》这篇课文中这一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
④展开想象来理解
课文中有些句子,如写景写场面的,一般可以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中、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情景去理解,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句子的理解当然不成问题了。
⑤抓住关键词来理解
有时句子中并没有什么新词,而是因为句子中用了这个词的引申义或这个词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意思。这时,理解这个词语就成为正确理解句子的关键。
19.诗文词句理解
【考点讲解】
1、定义:指的是对诗歌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2、理解诗文词句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有所不同:
(1)准确解释词句含义:首先需要准确解释诗歌中出现的词句的含义,包括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对于诗歌中的用典、借喻等修辞手法,也需要进行解释。
(2)分析表达方式和情感:分析诗歌中词句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包括作者的用词习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同时需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态度。
(3)描述意境和形象:对于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和意境,需要进行描述和解释。例如,对于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所描绘的形象,需要进行具体描述并解释其含义。
(4)探讨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对于诗歌所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背景,需要进行探讨和分析。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5)总结和评价:最后需要对诗歌的理解进行总结和评价,包括对诗歌中词句的理解、对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的把握、对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和意境的理解等。同时需要指出在理解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在回答问题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紧扣诗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进行理解和分析,避免脱离语境或偏题的情况。同时要充分考虑诗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背景,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使答案更加清晰明了、逻辑严谨、有理有据。
20.听力与听写
【考点讲解】
1、定义:听写就是由教师发音或朗读、学生不参考其它资料、凭记忆笔录、用来训练学生听和写的能力来写教师读出的词语。
2、小学语文听写训练方法:
(1)抓住关键词:在听力训练中,学生应该抓住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听力的内容。例如,在听到故事时,学生应该注意听清楚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词,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2)理解上下文:在听力训练中,学生应该注意上下文的联系,通过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测说话者的意图和态度。例如,在听到一篇文章时,学生应该注意听清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3)训练语音识别:在听力训练中,学生应该训练自己的语音识别能力,通过听录音、看视频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语音水平。例如,学生可以听一些录音材料,然后模仿发音,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语音水平。
(4)练习速记:在听力训练中,学生应该练习速记能力,通过快速记录关键词的方式来进行记忆。例如,在听到一篇短文时,学生应该快速记录下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回忆和理解听力内容。
(5)多听多练:在听力训练中,学生应该多听多练,通过大量的听力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例如,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听一些录音材料、看一些视频材料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
总之,小学语文听力训练需要注重技巧的提升,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上下文、训练语音识别、练习速记和多听多练等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同时需要注意正确书写格式,注意连读和停顿,掌握语法规则等注意事项。
3、例题:
听力材料:
小童清晨醒来,看见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他惊奇地喊着:“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
小童问妈妈:“这花是从哪儿来的?”妈妈笑了笑说:“是冬爷爷在你睡觉的时候送给你的。
问题:
1、冰花开在(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根据听到的内容,将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树叶 B.小草 C.牡丹(mǔ dān)
丰满的( ) 柔嫩的( ) 宽大的( )
3、冰花是怎么来的?( )
A.妈妈送给小童的。B.小童画在玻璃窗上的。C.冬爷爷送给小童的。
4、第一步:浏览题项
在播放录音前,尽快浏览并快速思考一遍所有问题及选择题的备选答案。
第二步:快速笔记
在听力测试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最好能边听边快速做简单的记录。
第三步:再次核对
在听力播放第二遍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再听一遍。
21.记叙文
【考点讲解】
1、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的顺序:
①顺叙。
顺叙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
顺叙作用:
使文章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②倒叙。
倒叙是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
倒叙作用:
可制造悬念、吊人胃口、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
插叙指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
插叙作用:
插叙对情节具有补充、衬托的作用,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④补叙。
补叙是指叙事结束后,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对前面所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一般放到文章结尾,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来历、性格等作补充介绍。
补叙作用:
对情节起到补充交代的作用,行为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
5、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6、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重难点】
重点:把握记叙文的要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明确叙事的要点。
难点:学会阅读和写作记叙文,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如详略得当、突出中心思想等;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和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灵活运用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写出真情实感、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的记叙文。
【答题方法】
(一)标题:
1、记叙文标题的含义:
题目( )在文中指的是( ),实际上是指( )表现了(批判、揭露、赞扬、呼吁)( )
2、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1)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环境,(2)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暗示了文章的主旨;(4)设立悬念,吸引读者;(4)点明了文章的叙事线索;
3、标题的妙处:语言特点+标题作用
①运用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
②用问句,引起读者思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③引用诗句或者歌词,有文学色彩,富有诗意
④用对比,反差强烈,发人深思,设立悬念
⑤化用诗句或者有悖常理,新颖巧妙等
⑥是否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是否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⑦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段落
1、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开篇点题,总领全文;(2)描绘( )的环境,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环境等,渲染气氛,(3)交代了( ),引起对( )的回忆,(4)抒发( )的感情,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5)为下文写( )做铺垫,(6)设立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记叙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1)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显得完整;(2)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3)突出了人物﹣﹣﹣﹣﹣﹣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4)言有尽,意无穷,发人深思,令人回味无穷。
3,记叙文中间段落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上文对( )的描写过渡到下文对( )的描写(介绍或议论)
(三)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渲染了( )气氛,烘托了人物( )的心情;③表现了人物( )精神品质;④暗示人物( )的命运;⑤描绘( )的画面,表现了作者( )的愿望。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 )情节发展做铺垫。
4,社会环境的作用:交待时代背景,揭示各种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特征,揭示主题。④暗示人物命运。
(四)记叙线索及作用:
1、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2)作用:文中以( )为线索,它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五)本文采用了什么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1、本文采用的是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这样写的好处是: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本文采用的是倒叙,这样写的好处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3、本文采用的是插叙,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交代了……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④突出人物( )特点。⑤突出文章主题。⑥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 )做铺垫或埋下伏笔。
(六)第一人称“我”的作用:运用第一人称,“我”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故事的见证人,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自然,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又便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1、比喻,把( )比作(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 )的( )特点,抒发了( )的感情,为下文写( )做铺垫。
2、拟人,把( )事物赋予人的( )(的特点、感情),生动形象的表现了( )的( )特点,抒发了( )感情,为下文写( )做铺垫。
3、夸张,突出了( )事物的( )特点,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4、对偶,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使语言具有节奏美和音乐美。
5、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写出了( ),表达了( )的感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排比,句式整齐,加强语气,强调突出了( ),强烈地抒发了( )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7、反复,加强语气,“某某词”强调突出了( )。强烈地抒发了( )的感情。
8、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强调突出了( )。强烈地抒发了( )的感情。
(八)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划线句运用了(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描写,通过 (哪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心情、性格等,(为下文写 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侧面描写:通过(次要人物)的( )语言(或行动),从侧面表现了(主人公)( )的什么性格或品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 )做铺垫。
3,细节描写:通过一个( )的典型细节,生动地表现了( )的什么性格(品质),为下文写( )做铺垫,(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九)概括: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谁+在什么情况下(或因为什么)+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本文写了谁的哪几件事:谁+干什么
(十)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衬托主要人物;
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③他与和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十一)表达方式:
记叙(重过程),描写(重形象),抒情(重感情),议论(重观点),说明(重介绍)
(十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的有:慈爱,有爱心,爱生如子。工作认真,有责任心,有耐心,教学有方,有教育智慧。善于钻研,风趣幽默,坚强,不向命运屈服。善良,同情弱者,尊重邻里,慈爱,爱子女。勤劳节俭,吃苦耐劳,尊重孩子,教子有方。诚实、虚伪、狡猾,谦逊、骄傲、自强自立、知错能改、胆小怕事、欺软怕硬、坚韧、果断、坚强,勇敢,热情、冲动、冷漠、聪明、灵巧、愚蠢,勤劳,俭朴,节俭、朴素、朴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公正、清廉、铁面无私、公正无私、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舍己为公、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率先垂范,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敢于怀疑、严谨认真、执着,忧国忧民、敬老爱幼、见义勇为、爱憎分明、拾金不昧、宽厚仁慈、无私奉献、孝顺。善于教育、有教育智慧、医术精湛、技艺高超、武艺高强、本领高强。寡言少语、沉着冷静、乐观自信、害羞,郁郁寡欢、循规蹈矩、泼辣、暴躁、势利……
答题模式:①文中某某是一个( )的人。如文中( )可以看出他( )。
(十一)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1、对比,本文通过( )和( )的对比,表现了( ),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者本来想( ),却先( ),使读者全面了解人物,突出了 人物( )的性格、品质,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增强表现力。
3、以小见大,文章通过写( )这一细小事物,表达了一个( )重大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更有震撼。
4、借景抒情,文章通过描写( )的环境,抒发了( )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托物言志,文章通过写某物(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2.情景写话
【考点讲解】
1、定义:①是要求考生依据特定的情境进⾏作答。“情景写话”类试题提供的情景往往密切联系生活,具有一定的实⽤性。②根据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某种景象或某种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
2、写作要求:需要正确地辨析情境,例如场景、人物身份等,要求学生依据特定的情景作答,需要注意的是:语言流畅,不得出现错别字,语气委婉。
【重难点】
难点: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把一个情景写具体,写清楚。
【答题方法】
常考题型:
1、请尝试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2、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情景,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如:①忙:过年了,爸爸忙着杀鸡,妈妈忙着做饭,而我们小孩则忙着放鞭炮。
②冷:腊月,天很冷。鸡冷得不叫了,狗冷得躲在窝里不出来,孩子们冷得穿上棉袄,直哆嗦。
③吵:集市真吵,吵的人心烦意乱,吵的小孩子捂上耳朵,吵的小草不敢探出头来。
④静:教室真静,静的能听见同学们的呼吸声,静的能听见笔写字的沙沙声,静得连一根针掉下来的声音都能听见。
⑤快:他真快,快得如同闪电,快得像一道迅速移动的光。
⑥辣:辣椒真辣,辣的喉咙里像火烧,辣得仿佛要喷出火来。
3、课间两个同学在追逐打闹,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该怎么劝说他们停下来?
4、结合图中的场景,发挥想象,写一段完整的话,把图中的故事告诉大家。
5、根据描述的情景,完成写话。
1、明确情境:首先要明确题目所给的情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构思文章的方向和具体内容。
2、确定主题:根据情境信息确定写作的主题和要点,主题要与情境相关,并且要明确表达出来。
3、构思情节:根据主题和情境信息,构思出整个情节发展,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等,注意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4、描写细节:在写作时,要注重细节的描写,通过细节让读者感受到情境的真实和具体,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5、表达情感:情境作文的写作目的是通过描述特定情境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因此在写作中要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让读者感同身受。
23.记叙文(记事)
【考点讲解】
1、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2、记叙文(记事)的定义:记事类的文章,就是通过记叙一件事或几件事,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
3、记事(叙事)记叙文要求:1、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重点写经过(即发展与高潮,要一波三折,生动形象);3、篇末点题(用议论或抒情句写出事件的意义)。
4、写作要点:
一、明记叙要素
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记叙的六要素”。
二、内容详略得当
①事情的经过写详细:
1.有行为,写清楚怎么做。2.有波折,有递进和转折,突出困难、增加困难。3.文章中增加细节描写。
②起因和结果可以写简略。
三、找出事件闪光点,突出中心
如果根据题目的要求选定了某件事,就要对这件事进行认真的回忆,并仔细琢磨,反复思考,挖掘出这件事中含有的生活道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
四、利用一定的环境描写
因为任何事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环境写好了,写出特点来,还能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生动。
【重难点】
写人与记事具体区别:
1.写作目的不同。写人的文章是为了表现一个人。它虽然也写到了事,但它是通过记事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写事的文章则不然,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一件事完整地记下来,使人从这件事中受益。
2.对事的写法不同。
在记事的文章中,一般只写一件事,而在写人的文章中,为了表现一个人的品性可以写几件事(当然其中有详略之别)来证明。典型的事例是确指,而一般的事例是泛指;而在记事文章中的事,必须是确指。
记事文章中的事,虽然只一件,但是很完整,有头有尾,从背景、起因、发生、发展到高潮、结局,无所不备。但写人文章中的事则不然,它虽然写多件事,但可能只有一件事较完整,它只把每件事中能体现主人翁的品性的那部分突出描写出来,其他则略而不写。所以写人、记事的文章,虽同有“事”,但这两类文章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3.人物的数量不一。在写人的文章中,人物一般只有一个,但这个人物的形象比较完整,从外形到性格到品德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印象;但在记事的文章中,人物可能不止一个,然而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不是完整的。
4.写人的文章以人为写作对象,以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为重点;记事的文章以事为写作对象,以写事情的经过情节为重点,辅以恰当的景物描写。
如,《我的母亲》《爷爷的习惯》《我家的大胃王》记人
《一次春游》《有趣的周日》《散步》记事
【答题方法】
写作技巧:
一、顺序制胜
倒叙:倒叙不是把整个事件从后向前叙述,而是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先将事件中某个重要或突出的场景写在文章的前面,然后再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描写。作用:叙事作文如果采用倒叙,将故事结局或者精彩、令人反思的情节放在文章开头部分,那么就会使文章产生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时候,为了刻画人物或帮助故事情节合理展开,中途打断事情发展经过。插入一段与当下情境有关的回忆或者故事。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件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二、情节制胜
叙事类记叙文很多学生容易写成“流水账”,让人读了昏昏欲睡。而运用伏笔法、悬念法、抑扬法、误会法等小技巧,对文章稍作加工,则能让情节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1.伏笔法:前面设“伏”,后边照应,情节前后相勾连的伏笔法最能让人惊讶。
2.悬念法:步步设置悬念,扣人心弦。
3.抑扬法: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或抑扬交错的抑扬法,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大起大落。
4.误会法:通过文中人物之间的误会来推动情节发展的误会法,则最能让情节波澜起伏。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寒假作业(十)(作业)-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寒假作业(十)(作业)-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含答案),共5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一个可怕的预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寒假作业(六)(作业)-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寒假作业(六)(作业)-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含答案),共5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人物和故事不匹配的一组是,下列词语搭配不恰当的一组是,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寒假作业(九)(作业)-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寒假作业(九)(作业)-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含答案),共5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根据积累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