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1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2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3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因而十分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体验理论”,其实质就是强调逼真,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如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是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的:“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显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让观众接受一个“客观真实的”、不容怀疑的情节。
    那么,西方观众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观赏戏剧的呢?观众通常会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因而,在剧场里,观众的内心即使被触动,也不会即席发声或者与他人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中国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对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显然,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威尼斯小船相比,梅兰芳表现的摇船少女在细节上与客观真实相去甚远,但在逼真度上却各有千秋,因为观众衡量他们的尺度是不同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力图证明这就是真实,所以从真实的角度来看,它还有种种不真;梅兰芳努力去表演得像真实,所以从表现的角度看,它已经很像真实了。这就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不同的立足点产生的不同结果。
    由于中国戏曲重心在演员的表现力,因而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最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不同角色、不同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所以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在名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段)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在演员方面,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头子、老太婆,老年演员能扮演小姑娘、小伙子;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女演员能扮演男人。
    从以上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的差别中可以看到:西方戏剧力图消除剧情、演员、场景与观众之间的差异,力争消除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的差异,其成就也在这种“消除”之中。中国戏曲很明确地显示着剧情、演员、场景与观众之间的差异,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始终保持着审美距离,其成就也在这种“距离”之中。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建构,与中国传统戏曲有着密切联系。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这一次观演,对其戏剧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36年,布莱希特写成《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一文,提出了“陌生化”这一重要的美学概念。
    布莱希特对欧洲戏剧舞台上流行的“第四堵墙”[注]演剧观极为不满。他指出,欧洲演员表演时有意把自身隐藏在“第四堵墙”之中。也就是说,演员表演时有意制造舞台表演的真实幻觉,让观众置身于剧情中并触发其感情,使观众的感情与演员自己的感情相融合,从而实现舞台表演对观众的同化。在布莱希特看来,这种强调移情共鸣的演剧方式是欧洲戏剧艺术发展的桎梏。它不仅使演员与观众处于神智恍惚的非理性状态,而且消解了观众的主体意识和行动意志,也削弱了戏剧的社会作用。而要改变欧洲剧场中舞台上的演员与舞台下的观众同悲欢的状况,就必须进行戏剧艺术审美思维的变革。
    在布莱希特看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欧洲戏剧艺术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借鉴。他认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独特魅力,源于其所遵循的“陌生化”美学原则。其一,演员注意自身与角色之间的距离。中国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会有意关注和展示自己的表现手法,用程式化手段刻画人物。其二,演员注意观众接受与舞台表演之间的距离。“防止观众在感情上完全忘我地和舞台表演的事件融合为一”,以固化观众的“观察和观看的立场”。由布莱希特的以上分析中不难发现,“陌生化”被其视为一种戏剧表演技巧以及应有的演剧效果。演员应在舞台上冷静理智地观察自己的表演,提醒自己不要和被表现的人物融合在一起。演员的这种“陌生化”表演,也在提醒观众要保持理性观察立场。这样,观众在被演员表演打动的同时,能够清醒意识到自我作为剧场演出的“观察者”的身份。
    布莱希特之所以反对演员表演时和观众观剧时入戏过深,是因为他认为舞台上的表演应激发观众的陌生感和惊奇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与事物,往往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由此导致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敏锐感觉的丧失。因而演员应突破那种强调移情共鸣的演剧观的束缚,用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那些人们所习惯的、熟悉的事物,以使观众对这些事物感到陌生、意外和好奇。如果观众能带着疑问去看待舞台上的演出,自觉反思演员的表演是否妥当,舞台表演中所呈现的“世界”是否合理等问题,也许就能从中发现、获得新的认识。陌生化效果的目的,就在于培养观众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立场,把观众的移情共鸣转化为质疑反思,深化观众对舞台表演的理性认知。
    (摘编自周晓露《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与中国传统戏曲》)
    【注】舞台一般只有三堵墙,“第四堵墙”是指舞台和观众之间的一堵看不见的、幻觉的墙。也就是说,演员表演时应当无视观众的存在,就仿佛自己与观众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验理论”强调戏剧的客观真实性,追求剧情、场景的绝对真实,演员完全投入角色,以使观众更好地沉浸到剧中。
    B. 在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中,虽然舞台上没有小舟,但梅兰芳精湛的表演依然呈现出细节上的客观真实。
    C. 欧洲戏剧舞台上流行的“第四堵墙”演剧观要求演员表演时无视观众的存在,通过移情共鸣实现对观众的同化。
    D. 布莱希特认为,演员表演时只有以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不同寻常的人与事物,才能激发观众的陌生感和惊奇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西方观众以是否真实评判演员和情节,这种观剧心态是不可取的。
    B. 名演员的折子戏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更能吸引中国戏曲观众,是因为折子戏更能表现演员的演技。
    C. 如果布莱希特没有在莫斯科观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就不会提出“陌生化”这一重要的美学概念。
    D. 西方戏剧力图消除差异,中国戏曲明确显示差异和“距离”,由此可见,沉浸式演出方式将会取代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够产生“陌生化”效果的一项是( )
    A. 话剧《如梦之梦》使用环绕式舞台,观众坐在舞台中央的下沉式座区“莲花池”中,座椅可以360°旋转,演员在其四周表演。
    B. 南京市越剧团的实景戏《红楼梦》把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变成了一步一景的特设舞台,观众身临其境,仿佛都成为“红楼梦中人”。
    C. 我国第一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把长江上的行船和大汉口码头作为剧场,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汉生活场景。
    D. 元杂剧中人物上场往往先念定场诗,如《单刀会》中鲁肃“定场诗”:“三尺龙泉万卷书,皇天生我意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
    4. 材料二论述了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请简要梳理这一理论的建构过程。
    5. 拟组织全体成员前往大剧院观看老舍的经典剧目《茶馆》,作为社长的你,事先要为大家作一次“观剧素养提升”的微型培训,请结合材料列出你培训发言的要点。
    【答案】1. C 2. B 3. D
    4. ①先指出理论建构的契机:受到梅兰芳演出的影响。②然后论述理论建构的原因:对“第四堵墙”演剧观的不满。③接着论述理论建构的借鉴:中国古典戏曲的“陌生化”美学原则。④最后论述理论建构的目的:培养观众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立场,深化观众对舞台表演的理性认知。
    5. ①观众在观剧时应尽量避免即席发声或与他人交流,不打扰演员的表演。②观众不仅要关注剧情,也要关注演员的表现力。③观众要保持理性观察立场,提高主体意识,学会质疑反思。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场景的绝对真实”错。原文为“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并不是强调场景的绝对真实。
    B.“呈现出细节上的客观真实”不当,原文为“梅兰芳表现的摇船少女在细节上与客观真实相去甚远”,梅兰芳表现的摇船少女在细节上与客观真实相去甚远。
    D.“只有以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不同寻常的人与事物,才能激发观众的陌生感和惊奇感”错误。文中说的是“演员应突破那种强调移情共鸣的演剧观的束缚,用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那些人们所习惯的、熟悉的事物,以使观众对这些事物感到陌生、意外和好奇”,首先应是“用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那些人们所习惯的、熟悉的事物”;此外,“只有……才……”说法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种观剧心态是不可取的”错误,材料一没有否定这种观剧心态,选项无中生有。
    C.“如果布莱希特没有在莫斯科观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就不会……”假设不成立。观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只是触发其理论创作的充分条件,选项表述绝对。
    D.“沉浸式演出方式将会取代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错误。由原文“而要改变欧洲剧场中舞台上的演员与舞台下的观众同悲欢的状况,就必须进行戏剧艺术审美思维的变革。在布莱希特看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欧洲戏剧艺术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借鉴”可知,布莱希特肯定的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不应是沉浸式演出方式将会取代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定场诗中含有对人物的评价性内容,有利于保持舞台表演与观众接受之间的距离,产生“陌生化”效果。
    ABC三项都有利于演员、观众入戏,难以产生“陌生化”效果。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段,“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这一次观演,对其戏剧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36年,布莱希特写成《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一文,提出了‘陌生化’这一重要的美学概念”,先指出理论建构的契机:受到梅兰芳演出的影响。
    第二段,“布莱希特对欧洲戏剧舞台上流行的‘第四堵墙’演剧观极为不满……而要改变欧洲剧场中舞台上的演员与舞台下的观众同悲欢的状况,就必须进行戏剧艺术审美思维的变革”,论述理论建构的原因:对“第四堵墙”演剧观的不满。
    第三段,“在布莱希特看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欧洲戏剧艺术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借鉴‘陌生化’被其视为一种戏剧表演技巧以及应有的演剧效果”,论述理论建构的借鉴:中国古典戏曲的“陌生化”美学原则。
    第四段,“陌生化效果的目的,就在于培养观众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立场,把观众的移情共鸣转化为质疑反思,深化观众对舞台表演的理性认知”,论述理论建构的目的:培养观众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立场,深化观众对舞台表演的理性认知。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结合“在剧场里,观众的内心即使被触动,也不会即席发声或者与他人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可知,观众在观剧时应尽量避免即席发声或与他人交流,不打扰演员的表演。
    结合“由于中国戏曲重心在演员的表现力,因而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可知,观众不仅要关注剧情,也要关注演员的表现力。
    结合“陌生化效果的目的,就在于培养观众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立场,把观众的移情共鸣转化为质疑反思,深化观众对舞台表演的理性认知”可知,观众要保持理性观察立场,提高主体意识,学会质疑反思。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木前传(节选)
    孙犁
    在谁家院里,叮叮当当的斧凿声音,吸引了他们。木匠的手艺,多么可爱啊!还有升在墙角的那一堆木柴火,是用来熬鳔胶和烤直木材的,那噼剥噼剥的声音,也实在使人难以割舍。在童年的时候,常常就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家什么时候也能叫一个木匠来做活呢?当孩子们吃晚饭的时候把这个愿望向父亲提出来,父亲生气了:“要不,我把你送到黎老东那里当学徒,你就可以整天和斧子凿子打交道了。”
    黎老东是这个村庄里的唯一的木匠,他高个子,黄胡须,脸上有些麻子。看来,很少有给黎老东当徒弟的可能。因为孩子们知道,黎老东并不招收徒弟。他自己就有六个儿子,六个儿子都不是木匠。
    欢乐的机会,也总是很多的。如果是在春末和夏初的日子,村里的街上,就又会有叮叮当当的声音和一炉熊熊的火了。这是傅老刚的铁匠炉来村里了。
    傅老刚被人们叫做掌作的,他有五十岁了。他的瘦干的脸就像他那左手握着的火钳,右手抡着的铁锤,还有那安放在大木墩子上的铁砧的颜色一样。傅老刚有两个徒弟,大徒弟抡大锤,沾水磨刃,小徒弟拉大风箱和做饭。小徒弟的脸上,左一道右一道都是污黑的汗水,然而他高仰着头,一只脚稳重地向前伸展,一下一下地拉送那忽忽响动的大风箱。孩子们围在旁边,对他这种傲岸的劳动的姿态,由衷地表示了仰慕之情。
    当师父从炉灶里撤出烧炼得通红的铁器,孩子们一哄就散开了,随着叮当的锤打声,那四溅的铁花,在他们的身后飞舞着。
    铁匠们每年要在这个村庄里忙一个多月。早晨,人们还躺在被窝里的时候,就听到街上的大小铁锤的声音了;夜晚,他们睡在炉灶的边旁,没有席棚,也没有帐幕。只有连绵阴雨的天气,他们才收拾起小车炉灶,到一个人家去。他们经常的去处是木匠黎老东家。黎老东是好交朋友的,他和傅老刚的交情深厚,他不称呼傅老刚掌作的,总称呼亲家。
    亲家是叫得很熟了。“亲家,亲家,你们到底是干亲家,还是湿亲家?”人们有时候这样探问着。
    “干的吧?”黎老东是个好说好笑的人,“我有六个儿子,亲家,你要哪一个叫你干爹都行。”
    “湿的也行哩!”轻易不说笑的傅老刚也笑起来,“我家里是有个妞儿的。”
    但是,每当他说到妞儿的时候,他那脸色就像刚刚烧红的铁,在冷水桶里猛丁一站,立刻就变得阴沉了。他的老婆死了,留下年幼的女儿一人在家。
    “明年把孩子带来吧。”晚上,黎老东和傅老刚在碾棚里对坐着抽烟,傅老刚一直不说话,黎老东找了这样一个话题。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只有这样一把钥匙,才能捅开老朋友的紧紧封闭着的嘴,使他那深藏在内心的痛苦流泄出来。
    “那就又多一个人吃饭,”傅老刚低着头说,“女孩子家,又累手累脚。”
    “你看我。”黎老东忍住眼里的泪说,“六个。”
    这种谈话很是知心,可是很难继续。因为,虽然谁都有为朋友解决困难的热心,但是谁也知道,实际上真是无能为力。就连互相安慰,都也感到是徒然的了。
    这时候,黎老东最小的儿子,名字叫六儿的,来叫父亲睡觉。傅老刚抬起头来,望着他说:“我看,你这几个孩子,就算六儿长得最精神,心眼儿也最灵。”
    “我希望你将来收他做个徒弟哩。”黎老东把六儿拉到怀里说。
    “我那女儿,也有他这么大?六儿今年几岁了?”傅老刚问。
    “九岁。”六儿自己回答。
    “我那女儿也是九岁。”傅老刚说,“她比你要矮一头哩,她要向你叫哥哥哩。”
    ……
    傅老刚的女儿到了村里,先投奔了黎老东家。黎老东很是高兴,招呼左邻右舍的女孩子们来和小客人玩。
    “你叫什么名儿呀?”那些女孩子们问她。
    “我叫九儿。”小客人回答。
    和女孩子们玩了几天,和六儿也就熟了。六儿背着红荆条大筐,提着小镐儿,扬长走在前头,九儿背一个较小的筐子,紧跟在后面,走到很远很远的野地里去。
    六儿不喜欢在村边村沿拾柴,他总是愿意到人们不常到的地方去。他忽然轰起一个窠卵儿鸟,有时候他又追赶一只半大不小的野兔儿……
    “我们赶紧拾柴吧。”九儿劝告地说。
    “忙什么?”六儿说,“天黑拾满一筐回去就行。”
    这天,他们高兴地捉住了一只短尾巴的小田鼠,晚上带回家里来,装在一只小木匣里。第二天,六儿拿出小田鼠来,对九儿说:“它在匣里住了一夜,一定很闷,我们叫它在地下跑跑吧。”六儿把小田鼠放在地下。起初小田鼠伏在他的脚下,一动也不动。六儿嘘它,跺脚轰它,它跑开了,绕着房根儿转,突然钻进了一个洞。
    六儿急了,他问九儿:“你看瓮里有水没有?”
    “瓮里干着。”
    六儿抓起瓢来,跑到咸菜缸那里,掏来一瓢盐水,灌进了鼠洞。但是不顶事。
    六儿失去了小田鼠,心里很难过。
    九儿心痛那一瓢盐水……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黎老东是村子里唯一的木匠,有六个儿子;傅老刚是每年春末夏初总要来这里忙活的外乡铁匠,因为只有一个女儿,傅老刚深感遗憾。
    B. 铁木二匠劳作时“叮叮当当的斧凿声音……噼剥噼剥的声音”“叮当的锤打声,那四溅的铁花”吸引了孩子们并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C. 傅老刚赞赏六儿长得精神且心眼灵,黎老东希望傅老刚将来把六儿收做徒弟,这些内容表明两人确定了九儿将来会嫁给六儿。
    D. 六儿与九儿是小说塑造的两个重要人物形象,两人一起拾柴,一起捉田鼠,一起玩耍,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常产生矛盾,导致隔阂。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描绘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干活的场面,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富有生活情趣。
    B. “他那脸色就像刚刚烧红的铁……立刻就变得阴沉了”,神态描写很生动,符合人物身份。
    C. “只有这样一把钥匙,才能捅开老朋友的紧紧封闭着的嘴”,将关于孩子的话题比作一把钥匙,开启傅老刚深藏内心的痛苦。
    D. 小说将叙事融入描写当中,通过复杂曲折的情节叙述和生动描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8. 《铁木前传》中说“铁木二匠一向亲密合作,互相关照,有着深情厚意”,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铁木二匠之间的亲密关系?请简要说明。
    9. 小说中的九儿后来成长为进步青年,而六儿却沦为人们帮扶的对象。二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我们应该不会感到诧异,因为本文已做了铺垫。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作为外乡来的铁匠,傅老刚和徒弟们经常的去处是木匠黎老东家。
    ②黎老东和傅老刚的交情深厚,他称呼傅老刚“亲家”。
    ③铁木二匠知心的谈话,彼此互相理解同情。
    ④傅老刚把女儿九儿带出来工作,先投奔的就是黎老东家,而且让女儿九儿住在黎老东家,与黎老东的孩子一起生活。
    9. ①九儿年幼丧母,父亲又常年在外,一个人在家的独居生活,培养了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六儿打小在父亲身边长大,又是家中的幺儿,自然受到更多的关爱,独立自主性没有九儿强。
    ②九儿和六儿两个人去拾柴,九儿想的是要赶紧拾柴,而六儿却不着急,在天黑之前拾一筐就行。可见,九儿责任心更强,六儿更贪玩,有点得过且过的心态。
    ③在失去小田鼠的事件上,六儿的态度是心疼小田鼠,说明他珍视动物,很有爱心;九儿则是心疼那一瓢盐水,说明九儿对于现实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因为在那个物资贫乏的时代,一瓢盐水对人的生活而言更加重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因为只有一个女儿,傅老刚深感遗憾”错误。从“每当他说到妞儿的时候,他那脸色就像刚刚烧红的铁,在冷水桶里猛丁一站,立刻就变得阴沉了。他的老婆死了,留下年幼的女儿一人在家”可知,傅老刚是为孤独一人在家的女儿担忧。
    C.“这些内容表明两人确定了九儿将来会嫁给六儿”错误。“傅老刚赞赏六儿长得精神且心眼灵”“黎老东希望傅老刚将来把六儿收做徒弟”这两个信息并不能表明两个人确定了九儿将来会嫁给六儿,这两个信息只是说明傅老刚比较喜欢六儿这个孩子,而黎老东想让六儿以后学打铁。
    D.“在交往的过程中常产生矛盾,导致隔阂”错误。从“和六儿也就熟了。六儿背着红荆条大筐,提着小镐儿,扬长走在前头,九儿背一个较小的筐子,紧跟在后面,走到很远很远的野地里去……”可知,六儿与九儿在交往的过程中成了好朋友。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通过复杂曲折的情节叙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错误。文章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叙述,作者用淡淡的笔调讲述铁木二匠交往的故事,平静如流水一般;同时,小说也没有“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作者的叙述中,人物并没有表现出典型的性格形象特征,人物形象的淡化,整个小说呈现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没有曲折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只有连绵阴雨的天气,他们才收拾起小车炉灶,到一个人家去。他们经常的去处是木匠黎老东家”可知,作为外乡来的铁匠,傅老刚和徒弟们经常的去处是木匠黎老东家。
    从“他不称呼傅老刚‘掌作的’,也不像一些老年人直接叫他‘老刚’,他总称呼‘亲家’”可知,黎老东和傅老刚的交情深厚,他称呼傅老刚“亲家”。
    从“这种谈话很是知心,可是很难继续。因为,虽然谁都有为朋友解决困难的热心,但是谁也知道,实际上真是无能为力”可知,铁木二匠知心的谈话,彼此互相理解同情。
    从“第二年头麦熟,傅老刚真的从老家把女儿带来了”“到了村里,先投奔了黎老东家。黎老东很是高兴”可知,傅老刚把女儿九儿带出来工作,先投奔的就是黎老东家,而且让女儿九儿住在黎老东家,与黎老东的孩子一起生活。
    从这些信息可以归纳概括出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原文中,关于九儿,作者用简略的语言交代傅老刚“老婆死了,留下年幼的女儿一人在家。”这句话,暗示九儿年幼丧母,父亲又常年在外,她自小就一个人在家的独居生活,培养了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关于六儿,从原文“‘我希望你将来收他做个徒弟哩。’黎老东把六儿拉到怀里说”的描述可看出黎老东对他的宠爱,并且六儿是黎老东最小的孩子,自然独立自主性要差些。
    两个小朋友去拾柴火的时候,“‘我们赶紧拾柴吧。’九儿劝告地说。‘忙什么?’六儿说,‘天黑拾满一筐回去就行。’”可见,九儿责任心更强,而六儿更贪玩,有点得过且过的心态。
    对于失去小田鼠,“六儿失去了小田鼠,心里很难过。九儿心疼那一瓢盐水……”,六儿的态度是心疼小田鼠,说明他珍视动物,很有爱心;九儿则是心疼灌入鼠洞的那一瓢盐水,说明九儿对于现实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因为在那个物资贫乏的时代,一瓢盐水对人的生活而言更加重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仁杰论
    苏辙
    母后临朝,据人君之地而私其亲。有志之士,将欲正之,常患不克。汉吕后欲王诸吕,王陵以高帝旧约争之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背之不可。”言虽直,不见省。陵幸而不死,亦废不用。唐武后废庐陵王而立豫王①。豫王虽在位,未尝省天下事。徐敬业为之起兵于外,裴炎争之于内,皆不旋踵为戮,何者?位尊权重,臣下无所奈何,势必至此也。惠帝之亡也,陈平听张辟疆计,封王诸吕,吕后安之。故平与周勃得执将相之柄,以伺其间。周勃得入北军左袒一呼,而吕氏以亡。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称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杀天下豪俊志得气满以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狄仁杰虽为宰相而未尝一言,及后欲以三思为太子,仁杰乃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顷匈奴犯边,陛下使三思募士,逾月不及千人,及使庐陵王不旬即得五万人。今欲立嗣,非庐陵不可。”后怒罢议。久之,复召问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意者天以此儆陛下耶。文皇帝身蹈锋刃,百战以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余年矣。又欲以三思为后,且母子与姑侄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血食于太庙。三思立庙,无祔姑之礼。”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于房州而立之。
    盖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陈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与国俱全。惟吕后无子,亲止于侄,故没身而后变。武后有子,母子之爱,人情之所同,故老而自复。由此观之,陈、狄之所以成功者,皆以缓得之也。然庐陵既立,而张易之、昌宗未去。仁杰犹置之不问,复授之张柬之,俟其恶稔而后取。老氏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二公得之矣。
    (选自《四库全书·历代名贤确论》)
    【注】①庐陵王即唐中宗李显,豫王即唐睿宗李旦,二人皆为武则天所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称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杀天下/豪俊志得气满/以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B. 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称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杀天下豪俊/志得气满/以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C. 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称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杀天下豪俊/志得气满/以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D. 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称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杀天下/豪俊志得气满/以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袒,古代仪礼,露出左臂。太尉周勃谋诛诸吕,行令军中说:“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中皆左袒。后来管偏护一方叫“左袒”。
    B. 双陆,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局如棋盘,左右各有六路,子分黑白,双方各持十五子相博。
    C. 文皇帝,即唐太宗李世民,初谥文皇帝,后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太宗是他的年号。
    D. 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也指用于祭祀的食品。古代常常以“血食”指代国家命脉的延续。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处在当时复杂政治局势中,狄仁杰谨慎以对。对于立嗣一事,他先是不置可否,后借机从母子亲情的角度说服武后立其子李显为嗣。
    B. 匈奴侵犯边境时,武则天让武三思募兵超过一月却不到一千人,而让庐陵王募兵不到十天就得到五万人,由此可见,当时的民心是顺应李唐王朝的。
    C. 庐陵王被立为太子后,武后势力还未铲除,狄仁杰授意张柬之处理,等到武后的罪恶到达极点然后才处置。
    D. 选文将唐代狄仁杰如何应对武则天,与汉代朝臣如何应对吕后,进行并举论证,形成正反对比,突出了狄仁杰的政治智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敬业为之起兵于外,裴炎争之于内,皆不旋踵为戮,何者?
    (2)盖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
    14. 文末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话语,作出“二公得之矣”的结论。请结合选文简要说明作者为何得出这一结论。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徐敬业因为这件事在外兴兵造反,裴炎在朝堂上争辩,(他们)都在转身之间(很快)被杀,(这是)为什么呢?
    (2)王陵、裴炎直接迎击祸乱的危险,想要用一句话来改变现实,所以不是被废就是被杀。
    14. ①王陵、裴炎直接迎击祸乱的危险,不是被废就是被杀,为人处世切忌锋芒毕露,要能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②尊重规律,顺势而为,从长计议,徐徐图之。等到武后已经衰老再慢慢地改变现状,国家都得以保全。
    ③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对张易之、张昌宗欲擒故纵,等到他们恶贯满盈时再拿下他们。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豫王立为太子之后,武后改朝换代称帝,追封先祖,封武家子弟为王,残害天下豪杰,志得意满,认为武家有了泰山般的安稳。
    “武后”做“革命称帝”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豪俊”做“戕杀”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太宗是他的年号”错误,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对于立嗣一事,他先是不置可否”错误。由原文“及后欲以三思为太子,仁杰乃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顷匈奴犯边,陛下使三思募士,逾月不及千人,及使庐陵王不旬即得五万人。今欲立嗣,非庐陵不可’”可知,狄仁杰明确表过态“今欲立嗣,非庐陵不可”,所以并不是“先是不置可否”。
    C.“等到武后的罪恶到达极点然后才处置”错误。由原文“然庐陵既立,而张易之、昌宗未去。仁杰犹置之不问,复授之张柬之,俟其恶稔而后取”可知,然而庐陵王立为太子后,张易之、张昌宗没有被罢去。狄仁杰仍然置之不问,又把这事交给了张柬之,等到他们恶贯满盈时再拿下他们。由此可知,是等到“张易之、张昌宗”恶贯满盈时再拿下他们,而不是“等到武后的罪恶到达极点”。
    D.“与汉代朝臣如何应对吕后,进行并举论证,形成正反对比”错误。由原文“惠帝之亡也,陈平听张辟疆计,封王诸吕,吕后安之。故平与周勃得执将相之柄,以伺其间。周勃得入北军左袒一呼,而吕氏以亡”可知,汉惠帝死后,陈平听从张辟疆的计谋,分封吕家子弟为王,吕后这才安心。所以陈平和周勃得以掌握了将相的大权,从中伺机谋取机会,(后来)周勃得以进入北军,袒露左臂振臂一呼,吕家就败亡了。由此可知,汉代的大臣陈平和周勃,不是反面例子。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因为;“徐敬业为之起兵于外”,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徐敬业为之于外起兵”;“裴炎争之于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裴炎于内争之”;“皆不旋踵为戮”,被动句,“为”表被动;“何”,什么。
    (2)“迎”,迎击;“锋”,危险;“以”,用;“折”,改变;“则”,就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由原文“盖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可知,王陵、裴炎直接迎击祸乱的危险,想要用一句话来改变现实,所以不是被废就是被杀。由此可知,王陵、裴炎直接迎击祸乱的危险,不是被废就是被杀,为人处世切忌锋芒毕露,要能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由原文“陈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与国俱全。惟吕后无子,亲止于侄,故没身而后变。武后有子,母子之爱,人情之所同,故老而自复。由此观之,陈、狄之所以成功者,皆以缓得之也”可知,陈平、狄仁杰等到她们已经衰老再慢慢地改变现状,所以自己与国家都得以保全。唯独吕后没有儿子,亲属仅仅止于侄子,所以自己去世后发生政变。武后有儿子,母子之间的爱,是世人共同的情感,所以老了之后能够保全自己家族。由此看来,陈平、狄仁杰成功的原因,都是因为慢慢实现自己的目的。由此可知,尊重规律,顺势而为,从长计议,徐徐图之。等到武后已经衰老再慢慢地改变现状,国家都得以保全。
    由原文“然庐陵既立,而张易之、昌宗未去。仁杰犹置之不问,复授之张柬之,俟其恶稔而后取”可知,然而庐陵王立为太子后,张易之、张昌宗没有被罢去。狄仁杰仍然置之不问,又把这事交给了张柬之,等到他们恶贯满盈时再拿下他们。由此可知,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对张易之、张昌宗欲擒故纵,等到他们恶贯满盈时再拿下他们。
    参考译文:
    狄仁杰论
    苏辙
    武则天听命于朝廷,占据君主之位,却偏爱自己的亲族。有志之士想改变这种状况,却又常常担心自己无法成功。汉朝的吕后想要封吕家的子弟为王,王陵拿汉高祖原来的约定争辩说:“不是刘姓却封他为王,天下会共同攻打他,违背这个约定不可取。”反对分封吕家子弟的话虽然正直,但没有被理解采纳。王陵幸好没有因此而死,但也被罢黜不再任用。唐武后想要废掉庐陵王,立豫王。豫王虽然在位上,还不曾了解天下的事情。徐敬业因为这件事在外兴兵造反,裴炎在朝堂上争辩,(他们)都在转身之间(很快)被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武后)位高权重,臣子没有什么办法,情势必然会到达这一步。汉惠帝死后,陈平听从张辟疆的计谋,分封吕家子弟为王,吕后这才安心。所以陈平和周勃得以掌握了将相的大权,从中伺机谋取机会,(后来)周勃得以进入北军,袒露左臂振臂一呼,吕家就败亡了。豫王立为太子之后,武后改朝换代称帝,追封先祖,封武家子弟为王,残害天下豪杰,志得意满,认为武家有了泰山般的安稳。狄仁杰虽然是宰相但是不曾说一句话,到了后来武后想要立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说:我观察天下的人尚未厌倦唐朝的恩德。前不久匈奴侵犯边境,陛下让武三思招募士卒,过了一个月招募了不到一千人,等到派出庐陵王,不到十天就集合了五万人。现在想要确立继承人,非庐陵王不可。”武后发怒停止了商议。过了很久,武后又召见狄仁杰问:“朕多次梦见下双陆棋不胜,为什么呢?”狄仁杰回答说:“双陆棋不胜,是没有棋子。大概是上天以此来警示陛下吧。太宗皇帝亲自冒着敌军刀刃,经历数百次战役才有了天下,并传给了子孙。先帝卧病在床,诏令陛下监管国事,陛下乘机取得帝位十多年了。又想把武三思立为自己的继承人,况且母子和姑侄到底哪一个更亲近呢?陛下立庐陵王为太子,那么今后千秋万岁可以是。武三思建立里宗庙,从来没有把姑母置于宗庙的礼节。”武后醒悟,当天就派徐彦伯去迎接庐陵王,并在房州将其立为太子。
    王陵、裴炎直接迎击祸乱的危险,想要用一句话来改变现实,所以不是被废就是被杀。陈平、狄仁杰等到她们已经衰老再慢慢地改变现状,所以自己与国家都得以保全。唯独吕后没有儿子,亲属仅仅止于侄子,所以自己去世后发生政变。武后有儿子,母子之间的爱,是世人共同的情感,所以老了之后能够保全自己家族。由此看来,陈平、狄仁杰成功的原因,都是因为慢慢实现自己的目的。然而庐陵王立为太子后,张易之、张昌宗没有被罢去。狄仁杰仍然置之不问,又把这事交给了张柬之,等到他们恶贯满盈时再拿下他们。老子说:“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知幽渺之理而收显著之效,柔弱战胜刚强。”二公深谙这个道理啊。
    (选自《四库全书·历代名贤确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霜风①
    陆游
    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愿补雁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③雁行,队伍的前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中“霜风”既照应了标题,又为诗中所涉及的北伐之事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B. 第二句中的“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
    C. 第三、四句说明南宋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
    D. 尾联两句表明,诗人内心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自己归隐田间乡野,已不能再为国分忧。
    16. 陆游这首诗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较,二人是如何表现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的不同态度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辛弃疾通过用典,借刘义隆北伐失败一事告诫朝廷要有充分准备,不可盲目北伐,对于韩侂胄北伐主要是担忧和告诫。②陆游通过写自己还有雄心壮志,以及对北伐取得胜利由衷高兴,从而肯定北伐,对北伐有美好地期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表达特色的能力。
    A.“凄清”错,应该是“紧张的氛围”。
    B.“‘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无奈”错误,“敢”是“怎敢”的意思,表反问语气,流露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D.“但自己归隐田间乡野,已不能再为国分忧”错。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内心依旧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遗憾,诗人从未真正归隐田间乡野。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写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跋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可见词中辛弃疾主要借助典故对韩侂胄北伐表示担忧和告诫。
    本诗中,“敢效庸人念褐裘”“愿补雁行”表达了陆游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写北伐胜利,朝廷封侯嘉奖,表达了陆游内心的喜悦之情。本诗又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因而看出,陆游渴望和肯定北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引起民怨不在事情的大小,君主应该认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民众的力量,提醒统治者应该深切戒慎。
    (2)《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心情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互文,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古诗词里常用这种手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可畏惟人 ②. 载舟覆舟 ③. 人生亦有命 ④. 安能行叹复坐愁 ⑤. 主人下马客在船 ⑥. 举酒欲饮无管弦(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惟”“覆”“亦”“弦”“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小说在明清以主流文体之态势 ① 后,以金圣叹为代表的批注式批评开创了对叙事文学的崭新的批评样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和赏析,体现了阅读者的独特眼光和情怀。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批评家在承继传统批评的同时,因文学自身的变异而不间断地进行着批评样式的创新。
    2016年以来,A我们尝试建构“新笔记体批评”这种新的批评文体,力图按阅读顺序,“真实”记述当时的感想,更具有散文和随笔的文学性与可读性。 ② 的文学灵感与思想火花虽有悖于逻辑化与学理化的现代批评,但初心与真实使得那一刹那的存在有如 ③ ,是不加掩饰的天然与真率。B“新笔记体批评”的尝试与建构,自然离不开宏阔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论底蕴的支撑,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文论的影响。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19. 文中画横线的A、B两个句子均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说,批注式批评“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和赏析,体现了阅读者的独特眼光和情怀”。下面《红楼梦》脂评本中的两处评点,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具体分析。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庚辰双行夹批:浑写两句,已见经行处愈远,更至北一路矣。】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庚辰侧批:此方可为颦儿之居。】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答案】18. ①. 横空出世 ②. 转瞬即逝 ③. 出水芙蓉
    19. A.我们尝试建构“新笔记体批评”这种新的批评文体,力图按阅读顺序,“真实”记述当时的感想,使其更具有散文和随笔的文学性与可读性。
    B.“新笔记体批评”的尝试与建构,自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论宏阔而深厚的底蕴的支撑,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文论的影响。
    20. 第一处夹注“浑写两句,已见经行处愈远,更至北一路矣”是作者读到此处的感想,表明了小说中人物的走向,体现出批注者对小说内容把握的准确与细心。
    第二处侧批“此方可为颦儿之居”,体现了批注者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的准确把握。林黛玉情趣高雅,而小说中“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正体现了这一特点,批注者敏锐的抓住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批注者的独特眼光和情怀。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语意可知,这里主要是交代小说在明清以主流文体出现这一事实,所填词语应与“以……态势”形成状中关系,可以用“横空出世”。“横空出世”,意思是形容人或物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尔不群。
    第二空,从文段中“文学灵感与思想火花”与“逻辑化与学理化”二者的比较来看,填入成语应强调“灵感与火花”的短暂性,表示出现后消失的很快。可以填入“转瞬即逝”。“转瞬即逝”,形容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
    第三空,从后文“是不加掩饰的天然与真率”可知,填入成语比喻不同凡俗,可以用“出水芙蓉”。“出水芙蓉”,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句中的语病:
    结构混乱。前一分句的主语是“我们”,而后面“更具有散文和随笔的文学性与可读性”的主语则变为了“新笔记体批评”,句子偷换了主语。应该在“更具”前面加上“使其”。
    故正确表述为:我们尝试建构“新笔记体批评”这种新的批评文体,力图按阅读顺序,“真实”记述当时的感想,使其更具有散文和随笔的文学性与可读性。
    B句中的语病:
    语序不当。“自然离不开宏阔而深厚中国传统文论底蕴的支撑”语序不当。应改为“自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论宏阔而深厚的底蕴的支撑”。
    故正确表述为:“新笔记体批评”的尝试与建构,自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论宏阔而深厚的底蕴的支撑,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文论的影响。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
    第一处评注,批注者对“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这一段评注为“浑写两句,已见经行处愈远,更至北一路矣”,从中可以看出批注者对小说阅读非常之细,“更至北一路矣”表明对小说中所描写的方位把握非常准确。体现出批注者对小说内容把握的准确与细心,体现了“阅读者的感悟、品味和赏析”。
    第二处评注,当众人来到“潇湘馆”时,此时作者还没有点出建筑的名称和其中所住人物,但批注者根据对这一处所景色的描写,一下就猜到这是林黛玉的居所,批注到“此方可为颦儿之居”。林黛玉情趣高雅,而小说中“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正体现了这一特点,批注者敏锐的抓住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批注者的独特眼光和情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是十二年前的夏天,我在紧靠着前门楼子的湖北会馆里,看到一棵杜梨树。这棵杜梨树枝叶参天,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春天的时候,它会开满满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
    那天,很巧,从杜梨树前的一间小屋里,走出来一位老太太,正是种这棵杜梨树的主人。那天我对老太太说,您就不盼着拆迁住进楼房里去?起码楼里有空调,这夏天住在这大杂院里,多热呀!她瞥瞥我,对我说:你没住过四合院?然后,她指指那棵杜梨树,又说,哪个四合院里没有树?一棵树有多少树叶?你不知道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把扇子吗?只要有风,每一片树叶都把风给你扇过来了。老太太的这番话,我一直记得,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好。住在四合院里,晚上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真的是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把小凉风给你吹了过来,自然风和空调里制造出来的风不一样。
    (节选自《北京的树》,有删改)
    21.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如果改成“这棵杜梨树十分高大,枝繁叶茂,春天会开出白色的花朵”,也能表达出相同的意思。为什么文中语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作简要分析。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是老太太针对“我”的问题进行的连续反问,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案】21. 文中语句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和叠词,描写生动细腻,充分展现了杜梨树春天枝叶繁茂、鲜花怒放的盛况。改句仅仅是平淡地描述这一现实,没有起到相应的强调作用。
    22. 生动展现老太太对“我”的说法的不置可否,强调突出杜梨树给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天然乘凉效果。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画线句中,作者用“枝叶参天”这一夸张手法,极言杜梨树的高大。而在“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一句中,“密密的叶子”是本体,“一片浓郁的绿云”是喻体,句中没有直接出现比喻词,作者是运用了暗喻手法,极言杜梨树在春天枝叶繁茂密不透光的样子。这两者,都为后文老太太说杜梨树比空调还有用做下了铺垫。
    此外,句中“密密”“满满”“白白”都是叠词,一系列叠词的运用给人以双倍的视觉强调效果,强调了春天繁花盛开的杜梨树给人带来的美感体验。而改句则缺少了这些强调效果。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赏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本题针对反问设题。首先理解句意。反问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与字面意思相反,如老太太先问“你没住过四合院?”意思就是“你应该住过四合院,应该懂的”因此,老太太的态度和作者的态度也就不言自明了。而后文老太太又加之以一系列诘问“哪个四合院里没有树?一棵树有多少树叶?你不知道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把扇子吗?”真实意思是“没有一个四合院里不会有树的,一棵树上的树叶数不胜数,每一片树叶就是一片扇子,扇子自然也数不胜数”,这就指出杜梨树比空调更让人凉快舒适这一现实情况,借助反问语义表达更为强烈,让作者“我”和读者不自觉地接受了老太太认为杜梨树比空调更凉快的观点。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优秀电视剧展播活动重点剧目《我们这十年》正在热播。该剧聚焦百姓视角,以奋斗为主线,展现了十年来我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时代报告剧”,《我们这十年》选取了11个具有代表性的鲜活故事,以单元剧的形式,讲述新时代十年间“我们”为梦想而奋斗的经历。其中,有文艺工作者在文化传承中开拓创新,有汉族教练帮助少数民族少年改变人生命运,有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实现技术突破;有“农创客”投身乡村振兴的青春之歌,有新一代大湾区青年自主创业的精神风貌,有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军人风采……“我们”,在逐梦之旅中彰显人生价值,成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创造者。
    新时代十年的奋斗和拼搏历程中,那些应该被铭记、被歌颂的闪光点,也深深感动着真实生活中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会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呢?请以“梦想·奋斗·价值”为主题,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我们这十年》一剧讲述众多为梦想而奋斗彰显人生价值的故事。剧中有文艺工作者,有汉族教练,有科研工作者,有“农创客”,有新一代大湾区自主创业的青年,有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军人,无论身处哪一行业,他们都在逐梦之旅中通过奋斗彰显了人生的价值,也带来了中国近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可知,材料的核心是彰显新时代国人奋斗、拼搏实现梦想、彰显人生价值的风采。
    写作任务部分,“新时代的青年”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行文中要有身份意识;“新时代十年的奋斗和拼搏历程中,那些应该被铭记、被歌颂的闪光点,也深深感动着真实生活中的我们”“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提示考生需要捕捉时代发展中诸多奋斗拼搏在各行各业的战线上的人们,展现他们身上的风采和价值,明确个人奋斗和国家、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梦想·奋斗·价值’为主题”明确了写作的主题,考生需要抓住这三个核心词,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梦想需要奋斗去实现,实现梦想彰显人生价值。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核心词“梦想·奋斗·价值”;接着从是什么的角度阐述概念,明确三者关系;然后从怎么办的角度围绕“勤奋求索,躬身实践,突破人生之高度”“紧随时代,只争朝夕,绘就人生之蓝图”举例论证;最后联系自身,发出呼吁,明确观点。
    立意:
    1.逐梦青春,奋斗实现价值。
    2.以青春铸就梦想,以奋斗成就未来。
    3.在不懈奋斗中成就人生价值。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巴南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巴南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果敢勇毅,立足人世天地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9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