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本章章末总结》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本章章末总结》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共7页。
章末总结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2.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3.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人。4.拉马克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1)过度繁殖。(2)生存斗争。(3)遗传和变异。(4)适者生存。6.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1)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2)科学地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7.达尔文进化论的局限性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8.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9.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10.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11.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1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控制某性状的基因频率p(A)+q(a)=1,则该种群中Aa基因型频率的最大值为( )A.0.25 B.0.5 C.0.75 D.1答案 B解析 Aa基因型频率为2pq,根据数学知识可知,由于p(A)+q(a)=1(定值)可知,2pq=2p(1-p)=-2p2+2p,所以当p(A)=q(a)=0.5时,2pq有最大值,最大值为2×0.5×0.5=0.5。2.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子C.p=a时,显性纯合子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eq \f(1,9)D.p=c时,F1自交,子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eq \f(5,9)答案 D解析 A项,该群体的基因频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当亲代只有HH和hh存在时,由于其基因型的比率不同,p的值也不同,取值范围为0<p<1。B项,若亲代只有杂合子,则H、h的基因频率均为eq \f(1,2),F1中HH、Hh、hh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eq \f(1,4)、eq \f(1,2)、eq \f(1,4),对应图中b点。C项,当p=a时,由图可知,Hh的基因型频率=hh的基因型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2a(1-a)=(1-a)(1-a),解得a=eq \f(1,3),F1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为a×a=eq \f(1,9)。D项,当p=c时,HH的基因型频率=Hh的基因型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c×c=2c(1-c),解得c=eq \f(2,3),则F1中,HH=eq \f(4,9),Hh=eq \f(4,9),hh=eq \f(1,9),F1自交,其子代杂合子Hh=eq \f(4,9)×eq \f(1,2)=eq \f(2,9),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eq \f(2,9)=eq \f(7,9)。3.已知一个群体中,血友病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且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假设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________;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________( )A.1% 1.98% B.1% 0.99%C.1% 1% D.1% 0.98%答案 A解析 人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1%,由于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所以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Xh)频率为1%,正常基因(XH)频率为99%,所以女性群体中携带者(XHXh)的比例为2×1%×99%=1.98%。4.(2019·山东潍坊一中期中)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若增加与种群总数量相等的显性纯合子,则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48% B.32% C.24% D.16%答案 B解析 增加与种群总数量相等的显性纯合子后,种群数量是原来的2倍,则原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变为原来的一半,即30%,a基因频率变为20%,新增的显性纯合子占种群的50%,新种群中A基因频率占80%,a占20%。子一代Aa=80%×20%×2=32%,故B项正确。5.(2019·安徽合肥一中期中)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甲种群:Aa个体为20%,aa个体为30%,乙种群:AA个体为36%,aa个体为1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B.甲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C.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D.若以甲种群为原始环境,则乙种群向基因A方向进化了答案 C解析 首先计算出甲种群AA=50%,乙种群Aa=48%,然后分别计算出甲种群A=50%+20%×eq \f(1,2)=60%,乙种群A=36%+48%×eq \f(1,2)=60%,即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相等,说明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自然选择作用相同,即环境基本相同,基因频率相同,所以没有进化。C正确。6.(2019·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中)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生基因突变),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可能发生了变化B.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C.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D.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环境答案 C解析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项错误。7.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导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 C解析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病毒能力增强的结果,C错误。8.(2018·海南,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 B解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甲物种与乙物种可在捕食与被捕食中协同进化,B错误。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9.某昆虫的a基因是抗药基因,研究人员从农场的某昆虫群体中随机捕捉100只,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为16、48、36。在使用农药杀虫的若干年后,再从该农场中随机捕捉100只该昆虫,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为64、20、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a和Aa相互交配的后代出现AA、Aa和aa三种基因型,这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A基因频率从60%降至26%,说明昆虫发生了进化C.抗药性昆虫数量逐渐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能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三种基因型频率均发生了变化,说明选择直接作用于昆虫的基因型答案 BC解析 Aa和Aa相互交配的后代出现AA、Aa和aa三种基因型,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这是由等位基因分离造成的,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基因频率从60%降至26%,说明昆虫发生了进化,B正确;选择直接作用于昆虫的表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D错误。10.(2018·福建惠安惠南中学月考)原鸡经过人类长时间的饲养、驯化逐渐形成现在的家鸡,即使是家鸡中,也分化成为很多品种,比如长尾巴的观赏鸡、善斗的斗鸡等。以下与此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鸡形成家鸡的过程中,必然有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多个品种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C.在原鸡的驯化过程中,人类对鸡起到了选择的作用D.若不经人类的驯养,原鸡种群中将不会出现长尾基因答案 ABC解析 长尾基因的出现是突变的结果,突变是不定向的,与人类的驯养无关,人类只是对长尾和短尾等不定向变异进行了选择,D错误,A、B、C正确。11.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答案 AD解析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项正确;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变大,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而生物发生了进化,B项错误;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C项错误。1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使生物发生进化答案 BCD解析 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并不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后产生的,而是青霉素的使用选择了细菌的抗药变异。三、非选择题13.遗传现象与基因的传递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对M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和6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理由是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2)现有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不考虑基因突变,若进行连续多代自交,A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若进行随机交配,且隐性个体没有繁殖能力,F2中Aa占________。(3)果蝇细眼(C)对粗眼(c)为显性,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个体繁殖力相同,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自由交配得到F1个体5 000只,其中粗眼果蝇约800只,则亲本果蝇细眼和粗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答案 (1)没有 基因频率 (2)不变 eq \f(4,9) (3)3∶2解析 (3)由题意可知,该大种群符合遗传平衡定律。自由交配得到F1个体5 000只,其中粗眼果蝇约800只,即cc=eq \f(800,5 000)=eq \f(4,25),则c=eq \f(2,5),C=eq \f(3,5),则C∶c=3∶2,由于基因频率不变,且亲本都是纯合子,因此亲代细眼(CC)和粗眼(cc)个体的比例为3∶2。14.(2019·江西九江期中)寄生在乌鸦羽毛中的虱子大量繁殖会造成乌鸦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已知某乌鸦种群中对虱子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30%和40%,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2)若干年后,a的基因频率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调查发现乌鸦的巢大多筑在高大的乔木上,近年来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许多地方的高大树木被砍伐,使乌鸦原有的栖息地越来越小。有人推测,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乌鸦选择在灌木上筑巢。假设这种推测确实发生,几十万年以后,在灌木上筑巢的乌鸦会变成新物种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50% 50% (2)降低 aa的个体由于对虱子没有抗性,逐渐遭到淘汰,进而导致a的基因频率下降(3)不一定,因为在灌木上筑巢的乌鸦与在乔木上筑巢的乌鸦不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15.(2019·福建八县一中期中)如图表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不同的种类在形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该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层次的内容。(2)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E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物种C的某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5年后,该种群中基因型AA占48%,aa占22%,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__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物种多样性 (2)原始的哺乳类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个体被水环境选择而生存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漫长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E动物 (3)否 因为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章末总结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2.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3.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人。4.拉马克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1)过度繁殖。(2)生存斗争。(3)遗传和变异。(4)适者生存。6.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1)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2)科学地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7.达尔文进化论的局限性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8.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9.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10.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11.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1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控制某性状的基因频率p(A)+q(a)=1,则该种群中Aa基因型频率的最大值为( )A.0.25 B.0.5 C.0.75 D.1答案 B解析 Aa基因型频率为2pq,根据数学知识可知,由于p(A)+q(a)=1(定值)可知,2pq=2p(1-p)=-2p2+2p,所以当p(A)=q(a)=0.5时,2pq有最大值,最大值为2×0.5×0.5=0.5。2.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子C.p=a时,显性纯合子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eq \f(1,9)D.p=c时,F1自交,子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eq \f(5,9)答案 D解析 A项,该群体的基因频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当亲代只有HH和hh存在时,由于其基因型的比率不同,p的值也不同,取值范围为0<p<1。B项,若亲代只有杂合子,则H、h的基因频率均为eq \f(1,2),F1中HH、Hh、hh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eq \f(1,4)、eq \f(1,2)、eq \f(1,4),对应图中b点。C项,当p=a时,由图可知,Hh的基因型频率=hh的基因型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2a(1-a)=(1-a)(1-a),解得a=eq \f(1,3),F1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为a×a=eq \f(1,9)。D项,当p=c时,HH的基因型频率=Hh的基因型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c×c=2c(1-c),解得c=eq \f(2,3),则F1中,HH=eq \f(4,9),Hh=eq \f(4,9),hh=eq \f(1,9),F1自交,其子代杂合子Hh=eq \f(4,9)×eq \f(1,2)=eq \f(2,9),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eq \f(2,9)=eq \f(7,9)。3.已知一个群体中,血友病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且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假设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________;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________( )A.1% 1.98% B.1% 0.99%C.1% 1% D.1% 0.98%答案 A解析 人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1%,由于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所以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Xh)频率为1%,正常基因(XH)频率为99%,所以女性群体中携带者(XHXh)的比例为2×1%×99%=1.98%。4.(2019·山东潍坊一中期中)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若增加与种群总数量相等的显性纯合子,则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48% B.32% C.24% D.16%答案 B解析 增加与种群总数量相等的显性纯合子后,种群数量是原来的2倍,则原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变为原来的一半,即30%,a基因频率变为20%,新增的显性纯合子占种群的50%,新种群中A基因频率占80%,a占20%。子一代Aa=80%×20%×2=32%,故B项正确。5.(2019·安徽合肥一中期中)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甲种群:Aa个体为20%,aa个体为30%,乙种群:AA个体为36%,aa个体为1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B.甲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C.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D.若以甲种群为原始环境,则乙种群向基因A方向进化了答案 C解析 首先计算出甲种群AA=50%,乙种群Aa=48%,然后分别计算出甲种群A=50%+20%×eq \f(1,2)=60%,乙种群A=36%+48%×eq \f(1,2)=60%,即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相等,说明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自然选择作用相同,即环境基本相同,基因频率相同,所以没有进化。C正确。6.(2019·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中)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生基因突变),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可能发生了变化B.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C.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D.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环境答案 C解析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项错误。7.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导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 C解析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病毒能力增强的结果,C错误。8.(2018·海南,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 B解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甲物种与乙物种可在捕食与被捕食中协同进化,B错误。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9.某昆虫的a基因是抗药基因,研究人员从农场的某昆虫群体中随机捕捉100只,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为16、48、36。在使用农药杀虫的若干年后,再从该农场中随机捕捉100只该昆虫,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为64、20、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a和Aa相互交配的后代出现AA、Aa和aa三种基因型,这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A基因频率从60%降至26%,说明昆虫发生了进化C.抗药性昆虫数量逐渐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能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三种基因型频率均发生了变化,说明选择直接作用于昆虫的基因型答案 BC解析 Aa和Aa相互交配的后代出现AA、Aa和aa三种基因型,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这是由等位基因分离造成的,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基因频率从60%降至26%,说明昆虫发生了进化,B正确;选择直接作用于昆虫的表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D错误。10.(2018·福建惠安惠南中学月考)原鸡经过人类长时间的饲养、驯化逐渐形成现在的家鸡,即使是家鸡中,也分化成为很多品种,比如长尾巴的观赏鸡、善斗的斗鸡等。以下与此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鸡形成家鸡的过程中,必然有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多个品种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C.在原鸡的驯化过程中,人类对鸡起到了选择的作用D.若不经人类的驯养,原鸡种群中将不会出现长尾基因答案 ABC解析 长尾基因的出现是突变的结果,突变是不定向的,与人类的驯养无关,人类只是对长尾和短尾等不定向变异进行了选择,D错误,A、B、C正确。11.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答案 AD解析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项正确;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变大,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而生物发生了进化,B项错误;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C项错误。1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使生物发生进化答案 BCD解析 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并不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后产生的,而是青霉素的使用选择了细菌的抗药变异。三、非选择题13.遗传现象与基因的传递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对M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和6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理由是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2)现有基因型为Aa的小麦,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不考虑基因突变,若进行连续多代自交,A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若进行随机交配,且隐性个体没有繁殖能力,F2中Aa占________。(3)果蝇细眼(C)对粗眼(c)为显性,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个体繁殖力相同,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自由交配得到F1个体5 000只,其中粗眼果蝇约800只,则亲本果蝇细眼和粗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答案 (1)没有 基因频率 (2)不变 eq \f(4,9) (3)3∶2解析 (3)由题意可知,该大种群符合遗传平衡定律。自由交配得到F1个体5 000只,其中粗眼果蝇约800只,即cc=eq \f(800,5 000)=eq \f(4,25),则c=eq \f(2,5),C=eq \f(3,5),则C∶c=3∶2,由于基因频率不变,且亲本都是纯合子,因此亲代细眼(CC)和粗眼(cc)个体的比例为3∶2。14.(2019·江西九江期中)寄生在乌鸦羽毛中的虱子大量繁殖会造成乌鸦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已知某乌鸦种群中对虱子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30%和40%,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2)若干年后,a的基因频率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调查发现乌鸦的巢大多筑在高大的乔木上,近年来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许多地方的高大树木被砍伐,使乌鸦原有的栖息地越来越小。有人推测,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乌鸦选择在灌木上筑巢。假设这种推测确实发生,几十万年以后,在灌木上筑巢的乌鸦会变成新物种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50% 50% (2)降低 aa的个体由于对虱子没有抗性,逐渐遭到淘汰,进而导致a的基因频率下降(3)不一定,因为在灌木上筑巢的乌鸦与在乔木上筑巢的乌鸦不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15.(2019·福建八县一中期中)如图表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不同的种类在形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该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层次的内容。(2)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E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物种C的某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5年后,该种群中基因型AA占48%,aa占22%,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__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物种多样性 (2)原始的哺乳类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个体被水环境选择而生存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漫长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E动物 (3)否 因为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