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试卷满分:100考试时间:75分钟
第1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球的演化史,从生物的角度来说就是古生物的演化史。从地球生命出现到人类出现和发展,经历了约35亿年。而寒武纪被称为“生命大爆发”的时代,也被作为显生宙的开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是因为( )
A. 寒武纪出现了大量的藻类植物B. 寒武纪是地球上大量高等动物开始出现的时代
C. 寒武纪生物进化速度最快D. 寒武纪之前地球上没有生物存在
2.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出现的主要生物是( )
A. 原生动物B. 鱼类
C. 无脊椎动物和高等藻类植物D. 两栖类
3. 前寒武纪,就出现了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的低等的单细胞生物,这种生物是( )
A. 三叶虫B. 蕨类植物C. 蓝藻D. 裸子植物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地球古生物研究表明,前寒武纪出现大量藻类植物,A错误;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已经有了生物,D错误;但演化速度慢,数量少,C错误;而在寒武纪,出现了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个时期是地球上大量高等动物开始出现的时期,而显生宙指的是开始出现大量高等动物以来的阶段,故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B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据化石研究发现,寒武纪出现了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无脊椎动物和大量高级的藻类植物,C正确;原生动物出现在太古代,A错误;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期,B错误;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古生物研究表明,在前寒武纪出现了一些原核生物,其中蓝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C正确;三叶虫和蕨类植物是古生代的生物,AB错误,裸子植物是古生代后期出现,中生代繁盛的植物,D错误。故选C。
【点睛】生命是由化学物质从无机到有机演化而来的,原核生物的出现,藻菌生态系统的形成(蓝藻是最早出现的放氧生物),真核生物的出现(绿藻是最早具有真核的生物),洋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三叶虫时代),鱼类的出现和发展(蕨类植物时代),两栖类的出现,裸子植物和爬行运动,鸟类的出现和发展,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从猿到人。
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天文学上称之为一个天文单位。荷兰某机构计划2023年将志愿者送上火星。火星质量约为地球的0.11,大气密度约是地球的0.01,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火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平均为1.52天文单位,则火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 )
A. 0.53天文单位B. 0.78亿千米C. 1天文单位D. 2.28亿千米
5. 志愿者在火星遇到的困难可能有( )
A. 没有稳定的太阳光照B. 火星引力强C. 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D. 有液态水
【答案】4. B 5. C
【解析】
【4题详解】
一个日地距离即1个天文单位。火星是临近地球的第一颗地外行星,由材料可知火星距日平均1.52天文单位,因此,火星到地球最近距离大约为1.52-1=0.52个天文单位。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天文学上称之为一个天文单位,那么0.52天文单位=0.52*1.5亿千米=0.78亿千米。故选B。
【5题详解】
火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光照相对稳定,A错误;火星的体积和质量相对较小,火星引力相对较小,火星大气稀薄,因而火星上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B错误、C正确;液态水适合生命的存在,但火星没有液态水,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1)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①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②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②适宜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③液态水---适宜的温度。
研究发现每次火山爆发后都会观察到地球温度的降低,下图是大型火山喷发时间和全球气温变化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火山爆发后,导致地球温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增强B. 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
C. 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D. 大气的吸收作用减弱
7 图示时期
A. 南极冰盖不断扩大B. 天山雪线明显下降
C. 我国橡胶种植北界南移D.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答案】6. B 7. D
【解析】
【6题详解】
火山爆发后会向大气喷射大量的火山灰,这些火山灰漂浮在大气中会持续很长时间,使大气反射作用增强,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地球温度降低,B正确;大气逆辐射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会导致全球变暖,A、C错误;大气吸收作用可能增强,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图中信息反映出全球平均气温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即全球气候变暖,这种趋势会造成南极冰盖融化,A错误;天山雪线升高,B错误;我国橡胶种植北界会向北移,C错误;会使干旱、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增加,D正确。故选D。
2019年,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据此完成下题。
8. 该飞机在上升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 )
A. 逐渐下降B. 逐渐上升C. 先上升后下降D. 先下降后上升
9. 读下列四幅海陆风示意图,判断能正确表示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是( )
A. ①③B. ②③C. ③④D. ②④
【答案】8. A 9. B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表明飞机处于对流层。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随着高度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因陆地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沿海地区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压低,海洋升温慢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高,近地面吹海风,①错误、③正确;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高,海洋降温慢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低,近地面吹陆风,②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逐渐降低。
风切变是指大气中不同两点之间的风速或风向的剧烈变化。国际航空界公认风切变是飞机起飞和着陆的重要危险因素,被称为“无形杀手”。风切变包括水平风切变和垂直风切变。水平风切变是风向和(或)风速在水平距离上的变化;垂直风切变呈现为气旋中心附近一股强烈的下降气流。其中雷暴云(强对流形成)下的垂直下沉气流〔这个“下沉气流”是雷暴云内的冷空气下沉,实际情况确实有,对飞机飞行安全影响很大(雷暴云形成时主导气流始终是上升气流为主)〕最危险。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A、B、C、D四地水平风切变和垂直风切变最显著的分别是( )
A. D、BB. B、DC. C、AD. A、B
11. 有架飞机由于紧急情况要被迫在该区域A、B、C、D四地选择降落。最合理的降落地点和着陆方向是( )
A. A地,自南向北B. B地,自东向西
C. C地,自西向东D. D地,自南向北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水平风切变是风向和(或)风速在水平距离上的变化。读图,图中A、B、C、D四地中,A位于冷锋锋后,受冷气团控制,风速变化小,D位于冷锋锋前,受冷气团控制,风速变化大,D处水平风切变最显著;根据材料,垂直风切变呈现为气旋中心附近一股强烈的下降气流,读图,图中B处是气旋中心,垂直风切变最显著,C处不是气旋中心,垂直风切变不显著,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有架飞机由于紧急情况要被迫在该区域A、B、C、D四地选择降落。飞机起降应逆风飞行,A处吹东南风,自北向南较合理,A错误;B处是气旋中心,不适宜飞机起降,B错误;C处吹东北风,自西向东较合理,C正确;D处吹东北风,自西向东较合理,D错误。故选C。
【点睛】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锋,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形成的锋,暖锋降水在锋前。
芝加哥位于美国中部大平原,密歇根湖西南岸(图甲),素有美国“风城”之称。图乙示意某时芝加哥湖滨地区旗帜飘动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风城”最主要的成因是( )
A. 近五大湖,冬季风强B. 近五大湖,湖陆风强
C. 近大西洋,夏季风强D. 近大西洋,飓风强
13. 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了当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则( )
A. 此时为白天,陆地气压低B. 此时为白天,陆地气压高
C. 此时为夜晚,湖泊气压高D. 此时为夜晚,湖泊气压低
【答案】12. B 13. A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风城意味着刮风的天数多,风力大,芝加哥地处密歇根湖西南岸,毗邻世界上最大淡水湖群,湖泊和陆地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湖陆风,所以刮风的天数多,风力较大,B正确,A错误;该地离大西洋较远,夏季风和飓风较弱,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根据图中旗帜的飘向可知,此时风由湖泊吹向陆地,吹湖风,此时陆地气压较低,气温较高,湖泊气压较高,气温较低,应为白天,A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湖陆风的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对热力环流原理的掌握能力。
降雨下渗受降雨强度、降雨总量、植被覆盖率、土壤特性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综合影响。2017年7月我国黄土高原某地经历了一次极端暴雨过程。下表示意此次暴雨3次降水概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地此次暴雨下渗最快的时段及影响其下渗速度的主要因素是( )
A. 26日0:00-2:00土壤含水量B. 26日6:00-8:00降雨总量
C. 27日5:00-7:00植被覆盖率D. 28日11:00-13:00降水强度
15. 为提高极端暴雨状况下雨水的下渗能力,该地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 大力推广节水农业B. 疏浚河道,减少淤积
C. 提前腾出水库库容D. 平整土地,植树造林
【答案】14. A 15. D
【解析】
【分析】试题考查水循环环节
【14题详解】
从表中可看出,26日0点开始降水,距上次降水时间间隔长,土壤含水量低,可推测出下渗最快的时段为26日0~2点,影响因素是土壤含水量,A正确。
【15题详解】
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为提高雨水下渗能力,应平整土地,植树造林,D正确。推广节水农业、疏浚河道和腾出库容对下渗影响小。
【点睛】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1、修建水库,能够增加局部区域的蒸发量和降水量。2、植树造林,可增加蒸腾量和下渗量,即调节气候和涵养水源。3、城市路面硬化,减少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
第2卷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部分:四个大题,共55分。
16. 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所学知识,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说出图中A处和B处的地壳厚度。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答案】(1)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A:45~50千米。B: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壳厚度,等值线判断、地壳厚度分布规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获取和描述信息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多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所以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小问2详解】
图中显示,A位于北美落基山附近,海拔高,地壳厚度较厚,因此A应为高值中心,根据等值线变化规律推断,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 50千米。B处外围等值线为35米,该等值线外围相邻等值线数值为35和40米,因此B的数值应小于35米,可以判断出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千米。
【小问3详解】
图中等值线显示,该地西部地壳厚度厚,东部山区较厚,中部地区较薄,大陆边缘薄,再结合北美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西部为高山高原地区、 东部为低缓山地、中部为广阔平原可以得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平原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但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目前该省正在加大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力度。下图为甘肃省太阳辐射[单位:kW•h/(m2•a)]分布示意图。
(1)比较该省的南方与北方,从数值上简述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
(2)分析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从地形、天气、昼夜分析)。
【答案】(1)分布不均;西北部太阳能资源丰富;东部、东南部太阳能资源相对匮乏。
(2)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该省位于中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白昼时间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取,可以从整体分布及特殊分布两大方面回答。读图可以看出,甘肃省太阳能资源总体分布不均,其中西北部太阳能资源丰富,东部、东南部太阳能资源相对匮乏;西北部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差异较小,东南部空间分布差异大。
(2)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要从影响太阳能分布的纬度、下垫面、天气等方面分析太阳能状况。纬度:读图可知,甘肃省位于中纬度地,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烈;白昼时间长。天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下垫面: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所以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
【点睛】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常见的形式有海陆风、城市风等。下图示意洞庭湖及周边地区。
(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洞庭湖湖面夜晚降水量多于白天的原因。
(2)分析在洞庭湖边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对湖陆风的影响。
【答案】(1)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降水多;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
(2)在湖边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会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及其应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受水体和陆地热力性质的差异,夜晚陆地降温快,湖面降温慢,所以湖面气温高于陆地气温,湖面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因此降水多;白天陆地升温快,湖面升温慢,湖面气温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所以洞庭湖湖面夜晚降水量多于白天。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湖面气压高于陆地,近地面风由湖吹向陆,为湖风;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气温,湖面气压低于陆地气压,风由陆吹向湖,为陆风。大规模进行城市建设,城市排放的废热较多,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白天,热岛效应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陆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使湖风加强;晚上热岛效应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陆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使陆风减弱。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赛里木湖位于我国新疆天山西北部的一处封闭的盆地内部,流域内人类活动强度很小,近年来,当地气候暖湿化明显。赛里木湖湖面海拔约2071m,表层水温年均约7℃,是典型的冷水湖。赛里木湖原本无任何鱼类生存,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入若干种冷水鱼,目前已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下图示意赛里木湖流域地理环境。
(1)推测近年来赛里木湖面积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年际变化趋势。
(2)分析赛里木湖为冷水湖的原因。
(3)针对赛里木湖是否同该发展冷水鱼水产养殖,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季节变化∶春夏季面积增大,秋冬季面积减小;年际变化趋势∶呈增大趋势。
(2)所处纬度较高、湖面海拔高,热量(净)收入较少;水温较低冰川(雪)融水是湖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且补给流程短。
(3)赞同理由∶利用冷水资源发展水产,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发展等。不赞同理由∶保持赛里木湖原生态自然环境,维护生物链的稳定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赛里木湖流域为区域载体,考查水体运动和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详解】(1)读图及文字材料可知,赛里木湖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是由冰雪融水补给,春夏季节气温回升,温度高,冰雪融水量大,因此面积增大;秋冬季节气温降低,冰雪融水量少,湖泊面积减小;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量增加,因此湖泊面积呈增大趋势。
(2)读材料“赛里木湖湖面海拔约2071m”可知,赛里木湖海拔较高,气温低;读图可知,赛里木湖位于44°N附近,海拔高,由此分析可知,该湖热量收入较少;且该湖泊位于新疆地区,湖泊的主要补给方式为高山冰雪融水,且补给流程较短,湖泊水温较低,形成冷水湖。
(3)同意:根据上题可知,该湖泊为冷水湖,可以利用湖泊冷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不同意:该湖泊位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冷水水产养殖会破坏湖泊的水生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点睛】降水日期
降水时段
降水量/mm
距上次降水时间间隔
7月26日
0-8
114.5
15天
7月27日
6-7
14
21小时
7月28日
6-13
31.8
23小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