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驿路梨花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驿路梨花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表格呈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精读探究,学习精巧构思。
品读鉴赏,感悟梨花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文章梗概。能力的养成,需要略读实践,用5分钟时间略读,复述故事以及筛选主要内容。本文综合运用了顺序和倒叙的记叙顺序,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分析插叙的作用。另外,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了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最后,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分析理解标题“驿路梨花”的妙处。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本文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揭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一:初读课文,理清文中人与事。
任务与意图
略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
问题设计:有哪些人?这些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课后题一)、【表格呈现】
我和老余:发现-受到优待-修葺 (注意“葺”的写法)(找出我们受到的优待,读一读。) 瑶族老人:得到照料—专门送粮食方便后人-修葺 哈尼小姑娘:照料 解放军:向雷锋学习,建造 梨花:照料。
教学活动二:精读课文,探究悬念与误会。
任务与意图
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综合运用了顺叙和倒叙的记叙顺序。学习文章精巧的构思,通过设置两次误会、三个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1、本文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作者是不是完全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呢?这种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
明确: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1)插叙瑶族老人借住照料小茅屋。作用:写出小屋帮助很多行路人,意义重大。
(2)解放军建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本文构思巧妙,作者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一波三折。找出来读一读。品味这样写的妙处?【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展示】
两次误会:第一次是13和14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是30—32段,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A.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有什么反应?(看到哈尼小姑娘时,瑶族老人怎样做的?)这反应表明了什么?(不同的误会,相同的感激之情)
B.瑶族老人不是小茅屋主人,从他的哪个神态可以看出来?(眼晴瞪得大大的)。这就是描写要细致。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那么谁是小屋的主人呢在此留下了悬念。
三个悬念:第一个是7、8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是12至14段,我们认为是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不是。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是29至32段,分角色朗读一下吧。旁白+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这一处的悬念是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教学活动三:品读鉴赏,感悟“梨花”精神。
任务与意图
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分析梨花的象征含义,进而理解标题的妙处以及主题。(课后练习三)
我们一起了解了这个曲折的故事。不仅故事吸引人,还有美丽的梨花等待我们去欣赏。 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梨花的段落,进行圈点批注。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分别在哪里? 各有何含义? 小组讨论交流
1.第一处,是“我们”初见梨花的情景,我们叫它“见梨花”
齐读4-6段。在我和老余眼里,梨花是什么样的?(文中原话回答)(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这是我们发出的一种?(赞叹)好,我们怎么把这种赞叹读出来?重读,学生齐读。
为什么在“我”和老余眼中感觉梨花这么美?除了梨花本身的美还有其他原因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讨论交流)生自由回答
A、有梨树就会有人家。那我们想一下,有了人家就怎么样?生自由回答
所以当老余发现梨树林的时候,文中怎么说的?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他应该是充满了?惊喜! 怎样把惊喜读出来?
B、梨花带给了我们惊喜,还带给了我们?希望! 于是我好老余伴着淡淡的月光,走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中,吹着凉凉的夜风,花瓣轻轻飘落。我们边走边想……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有了人家就可以舒舒服服的睡一觉,让疲惫不堪的身体得到休息;有了人家,就可以饱饱的吃上一顿饭,让饥饿的肚子填满食物;可以痛痛快快的喝上几口水,让干裂的嘴唇得到湿润;可以舒舒服服的泡一次脚,让劳累一天的双脚彻底放松……)我们不光看得美,还想得美。
我们能不能把那种惊喜、希望、不光看得美还想得美都读出来?同学们自由练习一下。展示读。(指导“淡淡的月光”“轻轻飘落”重音轻读)
2.第二处,是“我们”梦见梨花的情景,我们叫它“梦梨花”
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引导学生体味记叙中的抒情:写花-散发的是香气,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3.第三处,是“我们”想到梨花的诗句,我们叫它“赞梨花”
(1)齐读最后一段 “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引导学生理解:这么多人为小茅屋贡献过:解放军、梨花姑娘、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我和老余、行人(26自然段)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2)标题《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有什么妙处?
标题“驿路梨花” 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作者在谈此文的写作时,曾满含深情地说:“云南边疆民风淳朴,尽管当地的人们没有把学雷锋的口号挂在嘴上,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热情、关心他人,我经常想起那里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当年曾住过的深山老林里只为方便他人的小茅屋,想起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想起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为小茅屋做点事的人。”因此,文章最后一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升华了主题,赞美了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了神州大地。
教学活动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小练笔。
任务与意图
题目中的驿路梨花既是写花,又是写人,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能跨越民族,能超越时空,时至今日,这美丽的梨花(雷锋精神)仍处处开在祖国大地,时时开在我们心间。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像“梨花”一样,默默奉献的新时代雷锋。大家每天走在马路上,都会看到维持交通的志愿者,不辞辛劳喷洒街道的环卫工人、冒着烈日捡拾垃圾的清洁工……她们都是新时代的奉献者,请你写一个片段,借鉴课文“借物喻人”的方法,用某种事物来表现他们的精神。
【总结】同学们,纯洁美丽的梨花从来都没在我们生活中消失,雷锋精神奉献精神是我们心中永开不败的驿路梨花。而我相信,你、我,在座的我们大家,也一定会是一朵朵美丽的梨花,会在世上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芬芳!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复习,新课导入,内容品读,主题思想,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存疑问难,教师寄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预习检测,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分析人物,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