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题
- 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热点主题练4绿水青山__擦亮生态文明底色描绘绿色发展图景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热点主题练5国际风云__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训练2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__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训练5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训练4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__辽宋夏金元时期960~1368年 试卷 0 次下载
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训练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训练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3·辽宁葫芦岛一模]考古学家在辽宁西北部牛河梁遗址中发现了女神庙遗迹,以神庙祭坛为中心,周围分布着众多积石冢组成的墓群。女神庙、祭坛、积石冢都是一种特权象征,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A.原始先民的手工艺水平精湛
B.代表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
C.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D.产生了等级分化和神权色彩
2.[2023·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如图是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的尉迟寺原始人类文化遗址复原鸟瞰图。尉迟寺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据考古发掘,该遗址有5000年的历史,在1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大量精美陶器和玉器,共清理出房屋遗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该遗址( )
A.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典型
B.是长江流域文化北向延伸
C.为史前聚落研究提供样本
D.证明江淮文化在全国领先
3.[2023·重庆八中月考]距今约8000年前,中国原始农业产生(“南稻北粟”)。早期农业体系需要精准的农时,催生出早熟的天文学、敬天观和祖先崇拜,产生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这表明,我国的原始农业( )
A.促进了早期科技文化发展
B.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C.催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D.加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出现
4.[2023·辽宁葫芦岛高三上期末]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尧典》《舜典》《大禹谟》等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文献( )
A.论证了皇权专制合理性
B.突出了农业的邦本地位
C.说明教化百姓的重要性
D.强调以民为本的合理性
5.[2023·湖北教育联盟高三上期中]下图为龙山时期的陶寺城址,由此可知当时( )
A.社会阶层分化开始出现
B.进入传统农耕时代
C.初步形成复杂社会系统
D.奴隶制度走向繁荣
6.[2023·云南昆明“三诊一模”]殷商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宗族不仅是一个血缘群体,而且是一个政治群体、军事群体、阶级群体,但地域辐射有限。到西周时,则严格划分大宗、小宗,并在此基础上于广阔的疆域内推行了分封制。这种变化( )
A.促进了西周华夏认同的形成
B.使部族国家向地域国家转变
C.弱化了宗族血缘的政治功能
D.有利于早期国家疆域的扩展
7.[2023·福建第三次质量检测]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流行饕餮纹和夔纹,比较繁缛、神秘;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流行窃曲纹和重环纹,这些纹样截取龙、蛇等动物的鳞甲,使原来完整的动物被分解和图案化,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神权统治色彩浓厚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C.审美观念的世俗化D.人文精神思想发展
8.[2023·河南郑州二模]商代受中原以外文明的影响,在农业作物中,出现了南方的稻与西方的麦;在建筑方法上,把南方的木结构与中原的夯土技术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这体现了( )
A.集权促进文明交流B.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C.商代文明影响广泛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9.[2023·河北六校联考高三]春秋战国时期,“士”已经不再局限于贵族阶层,而成为“四民”之首,其成员既有没落的贵族子弟,也有掌握了文化知识的平民甚至奴隶。其中的佼佼者如子产、李悝等在当时大放异彩。下面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重要政治人物及其主张或举措简表(部分)。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促成了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
B.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
C.土地所有权由公有变为私有
D.社会阶层流动性渐趋增强
10.[2023·湖北“宜荆荆恩”高三2月考试]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们认为楚国先祖上古祝融部落曾为华夏民族政治附庸,而在战国成书的《管子》中,祝融成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黄帝而为司徒;《礼记》则把祝融视为时令季节之神,且将祝融与炎帝联系起来。祝融身份的变化( )
A.是儒家思想影响提升的印证
B.是楚挑战周王权威的衍生品
C.反映了夷夏一体观念的加强
D.顺应了楚地文化扩张的需要
11.[2023·湖北高三10月联考]客卿是战国时期出现在各国统治机构中的新的官职。胡三省曾对秦国客卿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他说:“秦有客卿之官,以待自诸侯来者,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也。”他以为,客卿乃一特定的官名,专为他国来仕者而设,非指一切异国来仕者。据此可知,“客卿”的出现( )
A.反映出血缘关系退出政治舞台
B.表明传统等级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致使“尚贤”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D.有利于促进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12.[2023·河南豫南九校高三联考]下图是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中国历史通俗读物《文物三字经》书中用“战国墓,曾侯乙,失蜡法,细如丝”这十二字赞美曾侯乙尊盘。据此可知,战国时( )
A.青铜铸造工艺已极其高超
B.湖北一带的手工业比较发达
C.分封宗法制开始走向瓦解
D.社会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
13.[2023·广东江门高三调研]通过对位于安徽宣城井水墩遗址考古发现,在距今约4800多年的良渚文化中晚期,此处先民还以单一的稻作农业为主;而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先民已开始种植原来在旱地种植的粟,据此可知截至春秋早期( )
A.小农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南北间经济交流的体现
D.土地开发程度较高
14.[2023·广东一模]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时( )
A.分封体制有所发展B.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
C.民族交融走向深入D.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15.[2023·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在《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中,除了《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这两首写到商周祖先降生时略有神话色彩外,其他作品都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这体现了《诗经》( )
A.浪漫主义的时代特色
B.家国统一的认识观
C.以人为本的民族心理
D.世俗化的审美趣味
16.[2023·浙东北联盟1月期末]下表是与儒家天命观相关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
A.天命观成为儒家核心思想
B.儒家强调凸显人类的主宰地位
C.渔猎仍是主要的经济活动
D.儒家主张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
17.[2023·山东济南高三上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人才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
材料一 独秦(国)不然,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宋·洪迈)
春秋以来尤唯贵戚世臣是赖,虽以罪诛,皆不绝世……列国独秦无世臣,而迭天下。(清·钟文桑)
材料二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战国·墨子)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战国·韩非子)
(1)概括材料一中对秦国用人的不同见解,并指出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6分)
(2)指出材料二用人观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并说明秦国变法相关举措与这一变化的联系。(8分)
18.[2023·山东菏泽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材料一
——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材料二 人类有很多种不同的文化,它们都是“自我”生长起来的,一种活生生的文化,总是历史上种种行为形式的博物馆。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唯一无二的历史,这种历史一部分取决于社会集团特殊的内部发展,一部分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外部影响。
——摘自[美]弗朗茨·博厄斯《种族、语言与文化》
从自然环境来看,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孕育了黄河文化。
——摘自侯仁之《黄河文化》
结合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通史训练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1.解析:据材料“牛河梁遗址……以神庙祭坛为中心……女神庙、祭坛、积石冢都是一种特权象征”可知,该地区产生了神权色彩,并且产生了等级分化,故选D项;题中信息是女神庙遗址的情况,没有涉及神庙的手工艺水平,原始先民的手工艺水平精湛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生产工具制作和使用代表生产力水平,题中信息没有涉及该地区的生产工具,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该地区产生了等级分化和神权色彩,没有强调其是文明发源地,排除C项。
答案:D
2.解析:从时间和考古发掘判断,尉迟寺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延伸,不属于长江流域文化,排除A、B两项。大量精美的物品的发现和完备的聚落布局,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样本,C项正确。材料只能证明当地的文化遗存,无法说明领先全国,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据材料“早期农业体系需要精准的农时,催生出早熟的天文学、敬天观和祖先崇拜,产生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可知,原始农业对天文历法和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其主旨是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带来的影响,而非强调种植格局本身,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而材料强调的是早期农业体系及其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产生,进而加速了阶级与国家的出现,材料中未强调私有制的出现及其影响,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据材料“抚万民,度四方”“百姓昭明,合和万国”“播时百谷”“敬敷五教”可见这些文献反映出尧舜禹时期,重视安邦为民,强调以民为本,故选D项;五帝时期尚未出现君主专制,排除A项;记述五帝时,只有虞舜“播时百谷”与农业有关,其他人都没有涉及农业的表述,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虞舜的叙述体现了教化百姓,关于黄帝和尧的描述均未体现,“说明教化百姓的重要性”是对材料的片面概括,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据图可以看出,城址里有宫殿区、高级居住区、普通住宅区、手工业生产区、粮食区等功能性区域,说明该遗址初步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系统,故选C项;有高级住宅区和普通住宅区可以推出社会阶层有了分化,但是无法得出是龙山时期和陶寺地区开始出现的,排除A项;传统农耕时代是指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生产生活的时代,龙山时期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属于原始农业,与题目不相符,排除B项;龙山时期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不是奴隶社会,排除D项。
答案:C
6.解析:据材料“到西周时则严格划分大宗、小宗,并在此基础上于广阔的疆域内推行了分封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建出全国的交通网络,有利于早期国家疆域的扩展,故选D项;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是早期国家阶段,虽然出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中的地域关系尚不成熟,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B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强化了宗族血缘的政治功能,排除C项。
答案:D
7.解析:据材料“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流行饕餮纹和夔纹,比较繁缛、神秘”“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流行窃曲纹和重环纹……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可知青铜器的纹饰由商代比较繁缛、神秘的饕餮纹和夔纹向西周晚期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的窃曲纹和重环纹转变,这是由于西周晚期人们思想不断解放,更加注重整齐有序,人文意识不断发展,神秘色彩不断简化,故选D项;青铜器由比较繁缛、神秘转向简约、单一,由上古神兽转向动物鳞甲,神权色彩淡化,排除A项;商代和西周晚期都重视青铜器,都深受礼乐制度影响,排除B项;审美观念世俗化仍是人文精神思想发展表现之一,排除C项。
答案:D
8.解析:由材料“出现了南方的稻与西方的麦”“把南方的木结构与中原的夯土技术相结合”可知商代的农作物和建筑方法上都受到其他地域文明的影响,呈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D项;商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统一六国后建立集权统治,排除A项;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其他地域对商代的影响,而非商代文明影响其他地域,排除C项。
答案:D
9.解析:依据表格内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政治人物的政治主张和举措,打击了贵族政治,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出现和发展,使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故D项正确。
答案:D
10.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祝融身份逐渐向黄帝和炎帝靠拢,是对华夏认同提升的体现,反映了夷夏一体观念的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儒家思想影响力的提升,故A项错误;祝融形象变化并未涉及楚国对周王权威的挑战,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楚地文化扩张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据材料“专为他国来仕者而设”可知,客卿指的是在本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人,这一官职的设置打破了血缘为纽带的世官制,有利于选贤任能,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故选D项;血缘关系并未退出政治舞台,排除A项;战国仍是阶级社会,传统等级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项;战国主流思想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墨家的“尚贤”,排除C项。
答案:D
12.解析:据材料“战国墓,曾侯乙,失蜡法,细如丝”及对曾侯乙尊盘的介绍,说明了当时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故A项正确;不能仅从当时青铜制造业发达说明手工业比较发达,排除B项;C项中“开始”说法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社会贫富分化,排除D项。
答案:A
13.解析:“此处先民还以单一的稻作农业为主”“而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先民已开始种植原来在旱地种植的粟”,可知到春秋早期,宣城地区原本的稻作农业逐渐被北方的旱作农业所取代,这说明当时宣城地区存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西周到春秋时期,传统的井田制依然占据主导,是一种集体耕作的集体经济,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产生后,小农经济逐渐取代了集体经济,精耕细作才逐步取代商周时期的石器锄耕,排除B项;西周到春秋早期,受到生产力水平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地的土地开发程度并不高,排除D项。
答案:C
14.解析:据材料“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可知当时不同族姓的宗族成员在鲁国地区长期通婚、杂居,使人们对当地的统治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故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鲁国与其他诸侯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变化,而材料主要强调鲁国内部不同族姓群体对鲁国统治的态度,无法体现地区霸权的建立,排除B项;材料中不同族姓的群体都是鲁国统治范围内的民众,属于统一民族共同体,不存在民族交融的说法,排除C项。
答案:D
15.解析:《诗经》的作品中绝大部分都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而是描述现实的世俗生活和表达对人本身的重视,所以体现了《诗经》以人为本的民族心理,故选C项;《诗经》具有现实主义风格,而不是浪漫主义风格,排除A项;题干显示《诗经》描述的内容不具有神秘色彩,而与家国统一无关,排除B项;《诗经》的篇目大部分没有任何神秘色彩,体现不出世俗化的审美情趣,排除D项。
答案:C
16.解析:根据材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序四时,裁万物”“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等内容可知,儒家主张天人和谐、可持续发展,D项正确;天命观并非儒家核心思想,排除A项;“凸显人类的主宰地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农耕是当时主要的经济活动,排除C项。
答案:D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见解,据材料一“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和“春秋以来尤唯贵戚世臣是赖,虽以罪诛,皆不绝世……列国独秦无世臣”可得,秦国用人不疑;不论出身。第二小问目的,据材料一“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和“列国独秦无世臣,而迭天下”可得,是为了实现天下统一大业。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和“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并结合所学可得,由世卿世禄制发展到选贤任能,即社会下层人士的政治地位向上流动(或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第二小问联系,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使用铁犁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上获得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阶级关系发生变动,产生了地主阶级,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秦国商鞅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或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社会转型。
答案:(1)见解:用人不疑;不论出身。(一点2分,二点4分)
目的:实现天下统一大业。(2分)
(2)变化:社会下层人士的政治地位向上流动(或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2分)
联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秦国商鞅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2分)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举措,(2分)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或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社会转型。(2分)
18.解析:由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源”与“流”的维度,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民族、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列举相关史实,呈现“源”与“流”的多方面的史实即可。例如,结合所学可知,属于黄河流域源头、开创性的史实有“黄河流域是最早栽培粟的地方;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商朝的甲骨文及青铜铸造;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华夏族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等;结合所学可知,属于黄河流域继承、发展的史实有,秦汉到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如:炎黄古都——西安、洛阳、开封等;治理黄河;北方民族交融;尊崇儒术;丝绸之路;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等。
答案:(1)文明发展史实举例:
源头、开创性的史实:黄河流域是最早栽培粟的地方;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甲骨文;青铜铸造;宗法分封制;华夏族;百家争鸣;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张骞出使西域等。
继承、发展的史实:可从秦汉到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如:炎黄古都—西安、洛阳、开封等;治理黄河;北方民族融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丝绸之路;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2分)
(从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源”与“流”的维度,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民族、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列举相关史实,呈现“源”与“流”和多方面的史实即可。)
(2)分析说明:
层次1:只列举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联系。
层次2:结合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是从社会、自然环境两个层面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
层次3:结合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具体史实,从社会、自然环境层面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能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
(结合史实,分析说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政治
人物
辅佐的
诸侯国
主张或举措
子产
郑国
作封洫、铸刑书、择能吏、立谤政
李悝
魏国
尽地力、食有功、禄有劳、赏有能
吴起
楚国
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罢无能、废无庸,捐不急之官
商鞅
秦国
行县制、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
曾侯乙尊盘: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在尊盘上,盘踞着上千只蜷曲的怪兽;蟠虺,是蜷曲的小蛇;蟠螭,是没有双角的龙
《礼记·中庸》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荀子·王制》
人“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
《史记·孔子世家》
所载孔子言论
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第一编中国古代史步骤一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教师用书,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社会生产与生活,先秦时期文明传承的表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专题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训练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秦汉时期 ,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训练2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__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