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2024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湖南省洞口一中第一学期高一期中竞赛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洞口一中第一学期高一期中竞赛历史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墓地发现了仰韶文化蚌塑龙;1993年,在湖北省黄梅焦墩发现的大溪文化时期卵石摆塑龙;2003年,在内蒙古赤峰放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猪首龙形象(距今约8000—7500年)。据此,可以用来说明
A. 内蒙古地区是中原文化发祥地 B. 龙图腾崇拜的文化不断成熟
C.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趋同 D. 中华文化具有内在关联特性
2. 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兼爱的反战派”“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道、法、墨、儒 D. 法、儒、道、墨
3. 下图是战国时期不同货币的主要流通区域示意图。据图中信息可知,当时
A. 各国商业有所发展 B. 各国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货币发行导致分裂 D. 货币流通受地理环境影响
4. 古代中国社会始终处在两种政治、经济形态的此消彼长之中:一是国家权力直接统治原子化的个体臣民;一是大量人口沦为世家大族或地主的私属。为解决此类矛盾,秦朝着重
A. 依据血缘关系建构国家权力 B. 推行郡县制度抑制地方势力
C. 摒弃等级制度凸显君主集权 D. 改革中央官制减少决策失误
5. 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 西汉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 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 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D. 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6. 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A. 东汉蜀前秦 B. 秦西汉梁
C. 蜀东晋梁 D. 蜀东汉隋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地矛盾比两汉时期更为严重。从曹魏起,劝课农桑便不绝于史,西晋还规定守土官吏的赏罚黜陟以入谷多少为殿最,要求“不务多其倾田,但务修其功力”。据此可知,当时的北方
A.工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经济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
C.政府重视维护自耕农经济 D.农业仍坚持精耕细作传统
8. 据下表可知
A. 世家大族没落 B. 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 门阀观念强化 D. 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9. 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之后,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
A. 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的制约 B. 君主专制呈现明显弱化趋势
C. 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D. 行政效率提高相权得到加强
10.唐德宗建中元年,朝廷税制从“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转变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举措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减轻了人身束缚
C.发展了庄园经济 D.提高了商人地位
11.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也。据此可知
A.大唐文化的兼收并蓄 B.大唐文化的泽被远西
C.大唐文化的承前启后 D.大唐文化的独创辉煌
12. 集市贸易中介绍买卖双方贸易活动的经纪人被冠以“牙人”称号,始见于唐代。宋时牙人的种类增多,他们在边贸互市、城乡交流等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信息传递、媒介沟通、经营代理等重要作用。宋代牙人的发展
A. 说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得益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
C. 大大提高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 D. 促使政府放松了社会控制
13.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是行省所掌庶政一般采用官员集体参与的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这反映了元朝行省
A. 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 B.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 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的特点 D. 易导致地方行政体制的混乱
14. 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 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 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15. 清初的理学家注重实践,强调“身体力行”观念,这与儒学素来讲求“内圣外王”、向内于己求善、向外施仁政于民的追求相符合。由此可知,清初理学家
A. 政治地位得到明显提高 B. 济世利民的价值取向
C. 背离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D. 抛弃了传统义利观念
16.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为后来隋唐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纥民族问题,以及东北秣褐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纥、韩羁、南诏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在总体原则上依然牢牢把握着“以和为主”这一政策尺度。
——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材料三
贞观二十一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衷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并分析民族交融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唐宋以来,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
下表为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
-—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同哪种观点,试说明理由。(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如图是关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示意图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示意图
根据材料和相关史实,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并从不同角度对当时的社会转型予以说明。(16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8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8分)
(1)原因:人口迁徙(少数民族内迁/汉人南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征伐战争。(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影响:促进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扩大汉文化的影响;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2)特点:政策灵活;因地制宜;政策开明;以和为主。(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积极影响: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融合;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18.(18分)
(1)原因:农耕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宋代城市化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燃料的需求增加;北方长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燃料需求量大;北方战乱与农业开发,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每点2分,共10分)
(2)认同材料一的观点。(2分)理由:有出土文物材料为依据,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冶铁、制瓷等行业均受到燃料短缺的影响,说明燃料危机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开封作为当时重要的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6分)
认同材料二的观点。(2分)理由:燃料短缺问题主要发生在开封等城市,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手工业衰落的原因应综合分析;观点一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片面剪裁。(6分)
19.(16分)
特征: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存在多方面转型因素;生产与社会关系分化组合;社会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等。(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说明:
经济转型: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工商业发展,“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封建国家开始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2分)
政治转型: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2分)
思想转型: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分)
文化转型:在哲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2分)
民族关系转型:“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交融。(2分)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现象
分析
观点
现象1:《宋史》等记载,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
现象2:唐宋以来民众砍伐桑枣,政府屡禁不止。
现象3:汉代生铁含硫量一般在万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
大雪严寒天气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现象频发,民众砍伐桑枣等经济林木屡禁不止等现象都说明宋代燃料危机现象突出。
因为燃料危机,宋代大量用煤炼铁,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发现有的含硫量竟高达1.94%;使用煤炭烧制瓷器,釉中的诸多物质都可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影响成品瓷器的外观与质地,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
观点一: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
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而已。
桑枣等林木不仅热值高,市场上更易售卖且售价更高。砍伐桑枣主要与燃料特性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黄维在同一篇论文中也指出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用煤炼铁和用木炭炼铁都是同时存在的”,用煤炭冶铁“一直都不是普遍的”。
观点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A
B
D
C
D
A
A
B
A
B
C
D
B
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第一学期高一12月基础知识竞赛历史试题(50)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春秋早期,晋昭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第一学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如图所示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有学者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岳阳一中等岳汨联考第一学期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