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武清区九年级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武清区九年级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题及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 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 “民主政治的滥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大河流域文明和海洋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类文明。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A.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象形文字
B. 印度河流域——古巴比伦——楔形文字
C. 两河流域——古中国——甲骨文
D. 爱琴海——古希腊——金字塔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古代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成果,故A搭配正确,符合题意;古代巴比伦发源于两河流域,故BC搭配错误,不合题意;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成果,故D搭配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搭配正确”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2. 埃及考古学家打开了在吉萨高地金字塔区发现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棺。这发现,更加证明了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建造的。下列关于金字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它是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巨型陵墓B. 它是埃及国王权力尊严的象征
C. 它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D. 它是国王和奴隶主智慧的结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金字塔是法老的坟墓,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选项ABC关于金字塔的表述是正确的。而选项D. 它是国王和奴隶主智慧的结晶,表述不正确,因为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故选D。
3. 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 )
A. 《摩奴法典》B. 《乌尔纳姆法典》C. 《汉谟拉比法典》D. 《查士丁尼法典》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C。
4. 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 )
A. 担任祭司B. 与国王或官吏的女儿成婚
C. 掌握军权 D. 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商人属于第三等级,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D项符合题意;第一等级的婆罗门担任祭司;不同等级的人不能通婚;第二等级的国王掌握军权。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5. 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是伊斯兰教
B. 它的经典是《圣经》
C. 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晚的宗教
D.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阿拉伯半岛;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宗教应是佛教,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发源地是古代印度。图片地点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是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地区是基督教的诞生地,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 “民主政治的滥觞(源头),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材料评价的是( )
A. 古代埃及B. 古代印度
C. 古代雅典D. 古代巴比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主要包括两个奴隶制国家: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在国王伯里克利当政期间,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古代雅典是民主政治的源头,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ABD和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无关,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7. 亚历山大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建立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在世界军事学史上留下光辉一页,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这说明( )
A. 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B. 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C. 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D. 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亚历山大的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这说明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历经十年(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3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这次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促进了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D项正确;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与“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战争,排除B项;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 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可以帮助你比较直观的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概况,下列事件均与古罗马有关,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西罗马帝国灭亡 ②斯巴达克起义 ③罗马城邦兴起
④罗马帝国建立 ⑤拜占庭帝国灭亡 ⑥罗马共和国建立
A. ③④⑥②①⑤B. ⑥③④②⑤①C. ③⑥②④①⑤D. ③⑥④②①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10世纪罗马城邦兴起、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C. ③⑥②④①⑤;ABD排列顺序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9. 小明在家欣赏一部反映罗马共和国历史的影视作品,发现一处情节与史实严重不符,请你帮他指出来( )
A.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成立
B. 公元3世纪,统一意大利半岛
C. 在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
D. 公元前1世纪演变为罗马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的其他民族,统一了意大利,B项符合题意;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后,逐步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为争夺地中海霸权,罗马共和国同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布匿战争,最终击败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后期,取得地中海霸权,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A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综上故选B项。
10. 下图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其中④处应填写的是( )
A. 罗马共和国B. 罗马帝国C. 西罗马帝国D. 拜占庭帝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 1000 年左右,罗马城邦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 509 年,罗马建立共和国,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所以④处应填入西罗马帝国,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成文法诞生。其主要标志是罗马共和国制定了( )
A. 《十二铜表法》B. 《万民法》C. 《民法大全》D. 《权利法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成文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因此《十二铜表法》颁布,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万民法》,选项C《罗马民法大全》都是罗马帝国时期颁布,不符合题意;选项D. 《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 历史叙事和历史解释是历史认识的两个层面。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陵墓
B.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D.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可知B选项是对《汉谟拉比法典》历史价值的解释,属于历史解释,故B正确;依据材料“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A、C、D属于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B。
13. 下列属于古希腊建筑典型代表的是?
A. 凯旋门B. 万神庙C. 帕特农神庙D. 大竞技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对后世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故C符合题意。ABD是罗马建筑的典型代表,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 他曾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他是( )
A. 亚里士多德B. 德谟克利特C. 苏格拉底D. 柏拉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A正确;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B排除;苏格拉底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C排除;柏拉图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D排除;故选A。
15. 现行通用的历法的前身是儒略历,它是哪位统治者在位时制订的?
A. 亚历山大
B. 伯里克利
C. 凯撒
D. 屋大维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盖厄斯·儒略·凯撒在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订新历法,并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此历法以取代旧罗马历法,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历法称为《儒略历》,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人物都没有这一成就,排除;故选C。
16. 下列关于中世纪庄园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 ②庄园的主要劳动者是佃户
③庄园有司法权,设立了庄园法庭 ④庄园的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没有份地的保有权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庄园的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份地的保有权,故含有④的BCD不合题意;中世纪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庄园的主要劳动者是佃户、庄园有司法权,设立了庄园法庭,故A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7. 在西欧庄园里,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 )
A. 出钱赎买B. 缴纳土地使用费
C. 与领主进行武力斗争D. 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中古社会西欧庄园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庄园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佃户份地两大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自营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D项正确;14 世纪中叶以后的西欧,庄园制度逐渐瓦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排除A项; 缴纳土地使用费可以获得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取得份地,排除B项;与领主进行武力斗争不能获得份地,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8.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 城市自治权B. 人身自由权
C. 特许经营权D. 男女平等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市民,城市市民为争取自治权展开与封建主的斗争,法国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题文中的“政治权利”是指城市自治权,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A。
19. 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东方文明传入推动大学兴起B. 课程的设置摒弃了宗教的影响
C. 课程设置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D. 先上专业课程,后上基础课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课程的设置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C项正确;大学的兴起是受希腊、罗马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与东方文明无关,排除A项;大学的课程设置受基督教会的影响,排除B项;欧洲中世纪大学里,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学习专业课程,排除D项。故选C项。
20. 下列关于《罗马民法大全》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废除了奴隶制度B. 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C. 是屋大维在位时编纂的D. 由《查士丁尼法典》等4部法律文献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上台后,组织法典编纂委员会,经过6年努力,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时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D项正确;废除了奴隶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与《罗马民法大全》不符,排除B项;《罗马民法大全》,不是屋大维在位时编纂的,是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1. 关于下图所反映的帝国,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B. 它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
C. 它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D. 它因遭到阿拉伯人的不断进攻而灭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君士坦丁堡”可知,题干图片是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它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故ABC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拜占庭帝国因遭到奥斯曼土耳其的不断进攻而灭亡,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2. 下列改革中,性质相同的一项是( )
①大化改新 ②戊戌变法 ③商鞅变法 ④法兰克王国的改革(封君封臣制)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③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④法兰克王国的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封君封臣制)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可知改革中,性质相同的一项是①③④,B项正确;②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3. 下列关于日本武士和武士集团的说法,错误的项是
A. 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中央对地方丧失了控制能力的情况下形成
B. 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C. 武土效忠的对象是国家
D.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获得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
【答案】C
【解析】
【详解】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一套展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武士道。武士道强调忠义节烈,宣扬忠诚、无畏。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A项说法正确,排除;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B项说法正确,排除;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获得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D项说法正确,排除。故选C项。
24. 一条“丝绸之路”,驼铃声声,岁月悠悠,昔日阿拉伯商人留下的足迹,至今依旧令世人向往探寻。下列关于这个民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B. 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
C. 穆罕默德开创了地跨两大洲的阿拉伯帝国D. 《天方夜谭》是古代欧洲文学瑰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B项正确;阿拉伯人把古印度创造的“计数法”传到欧洲,所以习惯上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创造者是古印度人,排除A项;穆罕默德的后继者开创了地跨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排除 C项;《天方夜谭》是阿拉伯的文学瑰宝,排除D项。故选B项。
25.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下列与三大宗教相关的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A. 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B. 基督教徒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宜扬众生平等
C. 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创立的,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D. 三大宗教的创立都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A项正确;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宜扬众生平等的是佛教,而不是基督教徒,排除B项;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而不是在麦地那,排除C项;三大宗教的创立都阻碍了历史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26. 不论哪种文明,都是世界文明这个主旋律的重要篇章。赵老师以“文明•传承•繁荣”为主题,设计了下列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观察图片--了解文明起源]
(1)如上图图片分别是哪种古老文明的象征?这些文明在起源上有何不同?
任务二[研读史料--明确文献价值]
(2)材料中的条文反映了古代印度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当时的国王属于该制度的哪一等级?
任务三[记忆人物--感受伟人魅力]
(3)伟人对于历史发展至关重要,请根据提示,填写正确的人物。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马其顿国王的征战?
任务四[感悟历史--推动文明繁荣]
(5)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认识?
【答案】(1)依次分别为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前两种文明的起源与大河有关;后两种文明起源与海洋有关。
(2)制度:种姓制度;森严的奴隶制等级制度;刹帝利。
(3)1、乔达摩•悉达多;2、伯里克利;3、亚历山大;4、斯巴达克;5、屋大维;6、德谟克利特。
(4)促进东西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同时也给东方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5)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要善于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观察题干图片并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金字塔、佛教、帕特农神庙、罗马竞技场分别是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古老文明的象征,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的起源与大河有关;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起源与海洋有关。
【小问2详解】
材料中的条文反映了古代印度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联系所学可知,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种姓制度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
【小问3详解】
1、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2、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3、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抵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这个帝国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4、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声势浩大,多次打败罗马军团。斯巴达克起义虽然最终遭到血腥镇压,但它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5、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被尊称为“奥古斯都”,建立了罗马帝国。6、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德谟克利特探讨了物质结构的问题,提出了原子论的思想。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小问4详解】
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东西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同时也给东方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小问5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要善于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等。
【点睛】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跟哪一历史事件有关?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封君则要保护封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材料二法兰克王国经过改革形成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形成的纽带是什么?
材料三:典型的西欧庄园,和乡村一致,即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庄园。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的直领地和农民的份地两部分。领主直领地由依附于庄园的农民无偿耕作,其收获全归领主。各户农民的小块份地则由农民用自己的农具耕作,其收获用以维持农民一家的生活。
(3)材料三中属于庄园劳动者的是什么人?庄园里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机构叫什么?
材料四: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
(4)材料四中提到的“新社会集团”指的是形成了哪个阶级?这一阶级的出现有何意义?
【答案】(1)事件:大化改新。意义: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或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
(2)制度:封君封臣制(或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纽带:土地的封赐。
(3)庄园劳动者:佃户。机构:庄园法庭。
(4)“新社会集团”:市民阶层。意义: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一信息“7世纪中期”“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等,史称“大化改新”,故这一事件是大化改新。
意义:根据材料一信息“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对当时的日本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也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
【小问2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二信息“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封君与封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封君封臣制,(或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纽带:根据材料信息“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可知,封君封臣制的核心是土地的封赐。
【小问3详解】
庄园劳动者:根据材料三信息“领主直领地由依附于庄园的农民无偿耕作,其收获全归领主。各户农民的小块份地则由农民用自己的农具耕作”,可知庄园劳动者是佃户。
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法庭是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机构。
【小问4详解】
“新社会集团”:根据材料信息“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12世纪开始,由于生产的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形成,这些城市以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为主,从事这些活动的手工业者、商人构成了城市中的主要阶层,史称“市民阶级”。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民阶层的兴起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材料二: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材料三: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宗教的主张?这一宗教创立于何时?创立者是谁?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宗教的创立?这一宗教在什么时候被罗马皇帝确定为国教?
(3)材料三中穆罕默德创立的是哪一宗教?它的创立推动了哪个国家的建立和统一?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三大宗教的共同主张。
【答案】(1)宗教:佛教。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或释迦牟尼)。
(2)宗教:基督教。时间:4世纪末。
(3)宗教:伊斯兰教。国家:阿拉伯帝国。
(4)共同主张:都主张忍耐顺从、放弃斗争。
【解析】
【小问1详解】
宗教:根据材料信息“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众生平等”“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宗教诞生于印度,故这一宗教是佛教。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或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
【小问2详解】
宗教:根据材料二信息“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耶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诞生,故这一宗教是基督教。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
【小问3详解】
宗教:根据材料信息“穆罕默德”“独尊安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 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真主’安拉的人”,故这一宗教是伊斯兰教。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小问4详解】
共同主张:根据材料一信息“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材料二信息“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材料三信息“独尊安拉”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大宗教都主张忍耐顺从、放弃斗争。以下是古代印度的法律条文: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一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六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杀]一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三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杀]一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一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1、公元前6世纪,创立了佛教。
2、主政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3、历经10年征战,马其顿国王建立了地跨的大帝国。
4、公元前73年,发动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5、公元前27年,首创“元首制”,被尊称为“奥古斯都”,建立了罗马帝国。
6、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提出了“原子论”,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时间
7世纪中期
主要
内容
政治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六年授田一次,统一赋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天津市津南区九年级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题及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武清区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武清区九年级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题及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 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 “民主政治的滥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