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赣州定南县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赣州定南县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句子万花筒, 诗文积累运用,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知识运用。
1. 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注意写正确、工整。
这幅画的构思jīnɡ qiǎ!( ),画面xié tiá( ),富有shī qínɡ huà yì( ),让人nán yǐ zhì xìn( )的是,这幅画竟然出自一个13岁的小孩之手。现在这幅画收藏在jīn bì huī huánɡ( )的国家bó wù ɡuǎn( )里,每天吸引着bú jì qí shù( )的游客来参观,大家看了都拍手chēnɡ zàn( )。
【答案】 ①. 精巧 ②. 协调 ③. 诗情画意 ④. 难以置信 ⑤. 金碧辉煌 ⑥. 博物馆 ⑦. 不计其数 ⑧. 称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拼写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认真拼读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协调、难以置信、金碧辉煌、称赞”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选字组词,用“√”标出正确答案。
镜匣(jiá xiá) 间隔(jiān jiàn) 迟(延 廷) 爱(幕 慕)
削弱(xiā xuē) 强迫(qiánɡ qiǎnɡ) (消 销)毁 隐(蔽 避)
【答案】xiá jiàn 延 慕
xuē qiǎng 销 蔽
【解析】
【详解】考查字音和字形。
镜匣xiá,通常指小型的,盖可以开合的盛梳妆用品的匣子,且配备有可以支起来的镜子。
间隔jiàn,指两个类似的事物之间的空间或时间的距离。
削,[xuē]:义同“削”。专用于复合词。 [xiā]: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或一截。
削弱 xuē,力量、势力减弱;使变弱。
强,[qiáng]:1.力量大(跟“弱”相对)。2.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3.使用强力。4.使强大或强壮。[ qiǎng ]勉强。[ jiàng ]强硬不屈;固执。
强迫qiǎnɡ,施加压力使服从;迫使。
迟延,1、延迟,拖延,耽误。2、停留;耽搁。
爱慕,因为喜欢、羡慕或敬重而乐于接近。
销毁,有“熔化毁掉;烧掉”之意。还有“消灭,消失”之意。
隐蔽,意思是指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
3.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 )所当然 气急( )坏 臭名远 ( ) 完( )归赵
举世( )名 ( )天动地 安居( )业 路不拾( )
①上面词语中感情色彩不同但意思相近的一对词语是( )( )
②上面词语中“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的一个词语是( ),下面与它意思相近的俗语是( )(填序号)
A.鼻子都气歪了 B.吃水不忘挖井人 C.打开天窗说亮话
【答案】 ①. 理 ②. 败 ③. 扬 ④. 璧 ⑤. 闻 ⑥. 惊 ⑦. 乐 ⑧. 遗 ⑨. 臭名远扬 ⑩. 举世闻名 ⑪. 气急败坏 ⑫. A
【解析】
【详解】考查补充词语并选词填空。
理所当然,意思是道理当然是这样的,意为发生的事情本身合乎道理(非情理),不容怀疑。
气急败坏,形容因愤怒或激动而慌张地说话、回答或喊叫。
臭名远扬,意思是坏名声传得很远。
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举世闻名,意思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
惊天动地,意思是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安居乐业,形容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路不拾遗”的原义是路人看见道路上的失物而不会据为己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①臭名远扬是贬义词。举世闻名是褒义词,两者意思相近。
②“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是气急败坏。
A.鼻子都气歪了,形容很生气。
B.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
C.打开天窗说亮话,指直言不讳。
4.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这巴掌大的地方住不了人。 ②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雨。
③难道你没有一点同情心吗? ④娇弱的花儿在暴雨中瑟瑟发抖。
A. 比喻 比喻 反问 拟人B. 夸张 比喻 设问 拟人
C. 夸张 比喻 反问 拟人D. 比喻 夸张 设问 拟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①这巴掌大的地方住不了人。“巴掌大的地方”可知将事物的特点进行夸小,使用了夸张的修辞。
②“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雨。”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将雨比作牛毛、花针、细雨。
③难道你没有一点同情心吗?可知采用了反问的修辞。
④娇弱的花儿在暴雨中瑟瑟发抖。“瑟瑟发抖”可知将花儿拟人化,可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
5. 句子万花筒。
(1)桂花开了,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香味。(改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鸵鸟奔跑的最大速度是七十千米每小时。(写句子,用上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桂花开了,香飘十里。 ②. 蔺相如对秦王说,那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他指给秦王看。 ③. 这坐塔高130米,共9层,如同一个小巨人矗立在校园的东北角,远远就可以看见它尖尖的塔顶。
【解析】
【详解】考查按要求写句子。
(1)改写夸张句,夸大桂花香的特点即可。
如:桂花开了,花香飘万家。
(2)直述句改为转述句。(1)去掉双引号和语气词;(2)把冒号改成逗号;(3)把第一人称“我”改成第三人称“他”或“她”;“我们”改为“他们” 或“ 她们 ”;把第二人称应改为第一人称,或者具体人称。还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提示语不变,将“:“”改为逗号,将“这”改为“那”,“我”改为“他”,将“您”改为“秦王”,删去后引号。
(3)仿写句子,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即可。
列数字:说明文常见的一种说明方法,从数量上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数字要有可靠根据。注意事项列举时间年代不属于列数字。
如:太阳有10万8千多平方米。
6. 诗文积累运用。
(1)《将相和》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故事。
(2)虞世南的《蝉》中借“蝉”说明高洁的人凭借的是自身德行,而不是借助其他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示儿》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作者陆游至死都盼望祖国统一心愿;林升借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对当朝统治者不思进取、寻欢作乐的愤怒。
【答案】 ①. 完璧归赵 ②. 渑池会见 ③. 负荆请罪 ④. 居高声自远 ⑤. 非是藉秋风 ⑥. 死去元知万事空 ⑦. 但悲不见九州同 ⑧. 山外青山楼外楼 ⑨. 西湖歌舞几时休
【解析】
【详解】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将相和》主要内容: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廉颇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将相和》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2)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解释: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赏析:诗人借蝉自喻,表现出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3)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解释:本就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唯独让人感到悲伤是没能见到国家统一。赏析: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诗人心有不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出自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解释: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赏析:此句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①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了。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端阳节、五月节、天中节等。
②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据有关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部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流传最广,占据主流地位。
③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也是多种多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草等。如今,端午节已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成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7. 短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介绍端午节的。
8. 除了端午节,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及相关风俗,选一个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 ①. 历史 ②. 由来 ③. 庆祝活动
8. 中秋节,家人团聚,一起吃月饼。
【解析】
【7题详解】
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可知,材料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历史和别称,第二自然段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第三自然段介绍了人们怎么过端午节的。
【8题详解】
考查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结合自己阅读积累和生活实践完成即可。
如: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插茱萸。
课内外阅读与理解。
课内阅读《圆明园毁灭》片段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9.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侵入——( ) 销毁——( ) 笼罩——( )
10. 用横线画出作者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11. 细读短文二三句,你从“凡是”“统统”“任意”这三个词语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
12.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朗读时要读出______________的语气。
【答案】9. ①. 侵略 ②. 毁灭 ③. 笼盖
10.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1. 侵略者野蛮残暴无耻的强盗行为
12. ①. 对侵略者野蛮、残暴、强盗行为的无比痛恨 ②. 愤怒
【解析】
【9题详解】
考查了对近义词。
侵入:用武力强行进入(境内)近义词:侵占、侵略。
销毁:熔化毁掉;烧掉。故近义词:毁灭、毁掉。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近义词:掩盖、包围、弥漫、覆盖、迷漫、笼照、掩映、布满
【10题详解】
考查了短文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中“瑰宝”的意思是特别珍贵的东西;“精华”的意思是事物最纯粹、最好的部分。由此可知,作者用“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高度评价圆明园。
【11题详解】
考查了词语的作用。
结合内容理解,从“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可知,“凡是”意思是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统统”表示事物的所有部分。“任意”指任随其意,不受约束;没有任何条件的。这三个词语揭露了侵略者贪婪、野蛮、残暴的罪恶行径。
【12题详解】
考查了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结合内容理解,这段文字主要揭露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残暴的罪恶行径,所以作者的感情是痛惜和愤慨,朗读时要读出愤慨、痛惜的语气。
课外阅读。
永不凋谢的玫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是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的校长,早已过世了。他记下过这样一则真事:
校园里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这天早晨,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这时,来了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抓在手中,从容地向外走去。
同学们惊讶极了,有的非常气愤,有的甚至要上前制止那小女孩。正在旁边散步的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看到了,走过去,弯下腰,亲切地问小女孩小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妈妈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妈妈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再把花送回来。”女孩害羞地说。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同学们不语了,教育家的心颤动了。苏霍姆林斯基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________。”
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我,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13.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赞不绝口:________
径直:________
14. 用一两句话概括苏霍姆林斯基记录的故事。
________
15. 文中“惊讶”一词出现两次,同学们第一次“惊讶”是因为________;第二次“惊讶”是因为________;我对________感到惊讶,因为________。
16. 认真品读第4自然段,想想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要把玫瑰花送给小女孩的妈妈,再把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补充在“________”上。
17. 你认为题目“永不凋谢的玫瑰”是指什么?
________
18. 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
【答案】13. ①. 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 ②. 直接,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
14. 一个小女孩摘下校园花房里一朵最大的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得知孩子想把花送给病重的妈妈,又摘下两朵花,一朵奖给女孩,一朵送给她妈妈。
15. ①. 玫瑰花又大又美 ②. 小女孩摘下了这朵最大的花 ③. 苏霍姆林斯基 ④. 他摘花送给小女孩
16. 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17. 指小女孩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
18.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有同情心、有爱心、有很好的教育观、懂得孩子的心的人。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考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
联系上文“校园里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可知“赞不绝口”的意思是:不住口地称赞。文中指大家不停地称赞玫瑰花。
在“来了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这个句子中“径直”的意思是:直接,一直朝向。文中指直接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
【14题详解】
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可以利用六要素法,讲清楚起因、经过、结果。
这篇记叙文写了早已过世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历的一件事:校园里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有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送给了她病重的奶奶,最后苏霍姆林斯基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分别送给她和她的妈妈。
【15题详解】
考查了筛选信息的能力。
抓住关键词理解苏霍林斯基对小女孩的关爱。同学们第一次“惊讶”是因为学校花房里开了一朵从没见过的最大的玫瑰;第二次“惊讶”是因为小女孩竟然在大家的注视下摘下那朵最大的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是“我”“惊讶”的原因。
【16题详解】
考查补充句子。
认真品读五、六自然段,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要把玫瑰花送给小女孩的妈妈,是想感谢小女孩的妈妈,因为她教育出这样好的孩子。所以补充的话可以是: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文章的题目是“永不凋谢的玫瑰”,文中讲述了学校美丽的像婴儿笑脸一样的玫瑰花,更是指小女孩美好的心灵,她对奶奶的关心爱护。
【18题详解】
考查了对文中人物的评价。
从关键词句“亲切地问”“这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可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善于教育他人,有同情心、有爱心的人。
19. 习作天地。
同学们,新学年、新气象,在踏入五年级的这段时间里,让你最难忘、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或许是某个人、或许是某件事、或许是某处风景、或许是某样事物……想一想,选择其中的一个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字数460字左右。
【答案】例文:
难忘的一件事
每个人都有一些难忘的事,让自己难忘的事有许许多多,有的是美好的,有的是令人感动的,但是那件不光彩的事更让我记忆犹新,每当想起那件事,我就不断地谴责自己。
那件事发生在放学的时候。那天放学,我到车棚骑自行车,发现天空乌云密布,突然响了一声闷雷。我皱皱眉头,心想:糟糕,肯定要下雨了,快回家吧,要不就成落汤鸡喽!我骑上自行车急忙往家赶。
忽然,一阵风吹来,灰尘飞进了我的眼睛,我揉了揉眼睛,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个小女孩在前面,我急忙刹车,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小女孩已坐在路中央,手里的东西洒了一地,她哇哇地哭了起来。我心里忐忑不安,看了看四周,我发现一个人也没有,我放下心来。气急败坏地指着小女孩的脑门破口大骂:“你这小不点走路不长眼睛啊,干吗挡我的路,活该都怪你。”我心想:趁现在没人,还是溜之大吉吧!生怕被人发现了惹麻烦。回家后,我心情非常沉重,头脑里都是撞到人的那一幕。我心想:衣服破了,一针不补以后就十针难缝,做错事时,不及时改正,以后就后患无穷。我急忙跑到撞到小女孩的地方,可她已经走了。这时,天上又下了雨点,我很后悔:我为什么要回避,难道我是弱者?因为老师说,对错误采取回避的态度是弱者的表现,因为她害怕改正错误的艰难。
每当听到老师说的这句话,我就想起那件不光彩的事,并谴责自己那不道德行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本次习作为话题作文,围绕“难忘、印象深刻”的中心进行选材即可,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人或风景或者物品。选择一个印象深刻或最想表达的去写。
写事作文,写作时要将重点放在事件的叙述上,发生了什么事,你有什么深刻的体验?你的收获是什么?注意叙事六要素,将事情叙述完整,叙述时要详略得当,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写人的作文,注意突出人物的特点;写景的作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注意写作顺序,写出自己的感受;写物品,注意介绍清楚物品的外形以及特点,以及你与它之间的事件。同时要注意用到学到的修辞手法及积累的好词佳句,将作文写得生动具体,让人印象深刻。
开头:点明让自己难忘、印象深刻的人、事或是风景。
中间:中间详细叙事,说明为什么让自己印象最深,最难忘,要写出令自己印象最深,最难忘的地方。
结尾:首尾开头,点明中心,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市赣县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结合语境和拼音写词语,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地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读拼音,写字词, 按不同意思造句, 例, 按课文内容或语境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知识,看漫画,回答问题,阅读短文片段,完成练习,课外阅读,习作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