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B. 组织液渗回血浆或渗入淋巴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
C. 荨麻疹是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所引起的过敏反应
D. 因寒冷刺激,下丘脑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并合成、分泌有关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反之亦然,A正确;
B、组织液的回流有两条途径:一是进入毛细血管;二是进入毛细淋巴管,两者受阻均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B正确;
C、过敏反应只发生在非首次(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C正确;
D、冷觉感受器位于皮肤,D错误。
故选D。
2. 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中国选手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上挑战了极少尝试的1620难度动作,完美落地,为中国代表团摘得北京冬奥会的第三块金牌。谷爱凌能够完成一系列动作是各神经中枢协调配合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比赛期间运动员能准确地完成一系列动作与大脑皮层的调控有关
B. 运动员在空中完成翻转后能平稳落地,与小脑有关
C. 比赛期间运动员体温维持相对稳定,与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D. 比赛期间运动员能维持正常的呼吸,与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谓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比赛期间运动员能准确地完成一系列动作与大脑皮层的调控有关,A正确;
B、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运动员在空中完成翻转后能平稳落地,与维持身体平衡的小脑有关,B正确;
C、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比赛期间运动员体温维持相对稳定,与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有关,C正确;
D、比赛期间运动员能维持正常的呼吸,与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有关,D错误。
故选D。
3. 当膀胱内尿量达400-500mL 时,膀胱充盈、扩张,使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兴奋沿盆神经传导,到达脊髓排尿中枢,同时,脊髓排尿中枢产生兴奋,沿脊髓传至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在环境条件允许时,便发生排尿反射。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大脑接受信息后,直接通过支配副交感神经,导致膀胱缩小,完成排尿反射
B. 大脑可以对脊髓的排尿中枢进行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C. 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部位在其中央前回的顶部附近,且其代表区的范围不大
D. 婴幼儿虽然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但排尿反射依然可以进行,只是排尿不完全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膀胱壁存在牵张感受器,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该反射活动可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详解】A、大脑通过控制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来控制排尿,A错误;
B、大脑可以对脊髓的排尿中枢进行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B错误;
C、中央前回是第一运动区,对躯体运动进行调控,而不产生感觉,C错误;
D、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也可以进行,只是排尿不完全,D正确。
故选D。
4. 西瓜膨大剂是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合物,作用效果持久,应用广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西瓜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从其功能推断应该属于细胞分裂素的一种
B. 过量使用西瓜膨大剂,其残留部分不可能造成青少年摄入过量激素从而导致发育过快
C. 将生长素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涂在已受粉的二倍体西瓜子房壁上,能得到无子西瓜
D.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果实成熟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使得细胞数目增加;
2、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3、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
【详解】A、西瓜膨大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属于生长调节剂,又因其能促进西瓜膨大,故与细胞分裂有关,在功能上属于细胞分裂素的一种,A正确;
B、人体没有识别西瓜膨大剂的受体,西瓜膨大剂不会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B正确;
C、将生长素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涂在二倍体西瓜未受粉的子房壁上,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获得无子西瓜,若西瓜已受粉,则不能得到无子西瓜,C错误;
D、适宜浓度(一定范围的高浓度)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果实成熟,D项正确。
故选C。
5. 甲图是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的曲线图,乙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为c
B. 生长素由①移向③,由②移向④
C. 生长素由④移向③,所以③处生长速度比④快
D. 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并且在促进生长的浓度中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分析图解可知,图甲中,随着NAA浓度的逐渐升高,平均生根数逐渐增多,说明促进作用越来越强。但是图中没有显示生根数下降,因此不能确定最适宜浓度。图乙中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尖端中的生长素会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从②→①,在极性运输的条件下,生长素浓度③>④。
【详解】A、由于图中NAA浓度大于c时插条平均生根数目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A错误;
B、图乙中的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结果是由①移向③,由②移向④,B正确;
C、生长素从②→①,在极性运输的条件下,结果③>④,故③处生长速度比④快,C错误;
D、迎春花插条生根实验会受到内源性激素的影响,故其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
故选B。
6. 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b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B. 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c点后,种群中幼年个体将逐渐减少
C. 若图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量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D. 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若环境条件改变,则K值也会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
【详解】图中a点时,环境阻力最小,图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A错误;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c点后,该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中幼年个体不会逐渐减少,B错误;如果统计数目中有死亡的酵母菌,统计结果会偏高,C错误;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若环境条件改变,则K值也会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D。
7.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
B. 用生长素处理西红柿未授粉的柱头可以得到无籽西红柿
C. 单侧光照会导致胚芽鞘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
D.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
【详解】A、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在侧芽积累,芽对生长素敏感,高浓度生长素抑制芽生长,A正确;
B、子房壁在发育成果皮时要从发育着的种子处获得生长素,如果西红柿雌花不授粉,子房里没有发育着的种子,可以用生长素处理柱头,可以得到无籽西红柿。B正确;
C、单侧光影响下,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C正确;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包括在幼嫩组织中的极性运输、成熟组织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D错误。
故选D。
8. 下列结合种群数量特征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的①大于②
B. 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提高野生动物的②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影响③
D. 春运期间,河南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受④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年龄结构)。
【详解】A、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死亡率大于出生率,①表示死亡率②表示出生率,所以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的①大于②,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要增加数量就要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提高野生动物的②(出生率),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改变的是性别比例,③表示性别比例,C正确;
D、春运期间,河南人口数量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而不是受④年龄组成影响,D错误。
故选D。
9. 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达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激素是信息分子,不是高能化合物,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激素是传递信息,没有催化作用,B错误;
C、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及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等生理过程而降低血糖浓度,但其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C错误;
D、青春期,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水平升高,性激素随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D正确。
故选D。
10. 下列各种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人在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引起侏儒症
B. 过敏反应和风湿性心脏病都属于自身免疫反应
C. 艾滋病是由于HIV破坏T细胞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而引起的
D. 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机体出现昏迷等现象的原因是骨骼肌得不到血糖供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甲状腺激素参与脑的形成,在幼年分泌不足会引起呆小症,故A错误。
B、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反应过强,不属于自身免疫病,故B错误。
C、艾滋病是因为HIV病毒破坏T细胞,使人体的大部分体液免疫丧失,细胞免疫全部丧失,故C正确。
D、血糖含量低时出现的昏迷现象主要是脑部得不到血糖供应,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11. 少数人对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过敏,严重时会导致休克。青霉素进入机体后,它的降解产物中的青霉烯酸能与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进而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
B. 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 过敏反应具有遗传倾向
D. 青霉素可直接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详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A正确;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为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B正确;
C、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正确;
D、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青霉素的降解产物中的青霉烯酸能与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这样才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继而引发过敏反应,而不是青霉素直接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D。
12. 下列关于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也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 下丘脑含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产生的兴奋可传递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在水平衡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
B、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也可以在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B错误;
C、下丘脑含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C正确;
D、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调节中枢,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D正确。
故选B。
13. 垂体被称为“乐队的指挥”,因为它不仅释放生长激素和催乳素,也能调节和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引起( )
①水盐调节紊乱 ②体温调节紊乱 ③性腺发育迟缓 ④生长发育迟缓 ⑤血糖浓度逐渐降低
A. ①③④B. ①②③④C. ①②③④⑤D. 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1、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是利用激素调节身体健康平衡的总开关,控制多种对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有重要作用激素的分泌。
2、垂体激素的主要功能如下:①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促进蛋白质合成及骨骼生长。②促甲状腺激素:控制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刺激甲状腺增生,细胞增大,数量增多。③抗利尿激素:能够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同时也会使尿量增加。④促性腺激素:控制性腺,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等。
【详解】①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受阻,导致水盐调节紊乱,①正确;
②垂体能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在体温调节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导致体温调节奈乱,②正确;
③垂体能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促进性腺发育,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导致性腺发育迟缓,③正确;
④垂体能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④正确;
⑤垂体与血糖平衡调节关系不大,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不会导致血糖浓度逐渐降低,⑤错误。
因此,幼年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引起①②③④,B正确。
故选B。
14. 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两点分别为电表①和电表②两电极的中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
B. 刺激c点,电表①偏转一次,电表②偏转两次
C.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 刺激a点,电表①不会发生偏转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即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递方向是向右。
【详解】A、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A正确;
B、刺激c点,该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导到上一个神经元,因此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B错误,
C、兴奋由c传导到e时,经过了一个突触,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正确;
D、a点位于电表①的中点,刺激a点时,兴奋会同时传导到电表①的两端,故电表①不偏转,D正确。
故选B。
15. 高级神经中枢的不同部位受损可能导致机体发生异常。下列受损部位和所导致的结果相互对应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机体能排尿,但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B. 小脑——保持身体平衡,但呼吸急促
C. 言语区的V 区——由于不能看到文字而无法进行正常阅读
D. 言语区的H 区——能听懂别人说话,但无法进行正常言语交流
【答案】A
【解析】
【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 、大脑皮层受损,机体能排尿,但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A 正确;
B、小脑受损,身体不能维持平衡,但由于呼吸中枢在脑干,因此呼吸正常,B 错误;
C、言语区的V 区受损,能看到文字,但不能看懂文字,C 错误;
D、言语区的H 区受损,能听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但听不懂别人讲话的内容,D 错误。
故选A。
16.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类突发且发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研究表明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等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处于动态平衡
B. 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肺和肾两种器官密切相关
C. 血液中含氧不足可能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重要原因
D. 抗利尿激素分泌较少可能是高死亡率脑卒中患者的诱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而非仅是渗透压和酸碱度处于动态平衡,A错误;
B、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的出现与肺部和肾脏功能的异常有关,因此两种器官与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密切相关,B正确;
C、血液中含氧不足会引起机体呼吸加深加快,造成肺通气过度,使CO2大量排出,造成血浆pH升高,可能引起呼吸性碱中毒,C正确;
D、由题干可知,脑卒中患者血浆渗透压会升高,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会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所以抗利尿激素分泌较少可能是高死亡率脑卒中患者的诱因,D正确。
故选A。
17. 巴西红耳龟是我国入侵物种之一。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直呈“J”型增长
B. 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 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D. 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K/2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以“巴西红耳龟入侵”为题材,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A、一个新物种进入某地的初期,由于环境条件较充裕,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但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增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A错误;
B、在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 错误;
C、巴西红耳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C 正确;
D、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进行防治,难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采取防治措施,且防治措施进行的越早越好,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混点辨析:“J”型增长曲线描述的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的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无K值;自然界中通常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S”型增长曲线描述的是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增长情况,存在K值。
18. 如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使K值提高
B. 对该种群密度取样调查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C.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 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最大增长速率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数量增长有两种增长方式: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A.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正确;
B.天鹅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则调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至0,但种群数量在增加,所以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C错误;
D.比较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X表示理想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则曲线Y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由于空间和资源条件有限,所以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识记及理解,解题的关键是理解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
19. 止痛药(如“杜冷丁”)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但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同时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的量也不变。据此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B. 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 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D. 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由题意可知,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说明该药物可以使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详解】A、由题意可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受影响,其可能是阻断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则止痛药可能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机会,A 符合题意;
B、如果是可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与题意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不相符,B不符合题意;
C、如果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与题意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不相符,C不符合题意;
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与题意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不相符,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 下图①是对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一段时间后,接着进行②、③、④所示的实验,则②、③、④中燕麦的生长情况依次是( )
A. 向B侧弯曲 向A侧弯曲 向A侧弯曲
B. 向B侧弯曲 向B侧弯曲 向B侧弯曲
C. 向A侧弯曲 直立生长 向A侧弯曲
D. 向B侧弯曲 直立生长 向B侧弯曲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单侧光的照射,使燕麦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导致①中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比B中的多。
【详解】由于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比B中的多,所以②中左侧生长素多于右侧,胚芽鞘将向B侧弯曲生长;由于琼脂块A和B之间的生长素不横向运输,所以③转动不影响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因此胚芽鞘③也向B侧弯曲生长;由于胚芽鞘的尖端部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而琼脂块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又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比B中的多,所以胚芽鞘④将向B侧弯曲生长;综上所述,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运输及其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以及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重力影响植物的根、茎中生长素的运输与分布
B. 光敏色素可以吸收红光和远红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
C. 冬小麦的茎尖感受低温诱导从而开花属于“春化作用”
D. 对于烟草等短日照植物,夜间给予适当补光有利于开花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环境因素(光照、温度、重力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详解】A、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A正确;
B、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可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故红光和远红光可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原因是植物体内中含有光敏色素,B正确;
C、一些植物的开花主要受温度影响,如冬小麦,在自然条件下,冬小麦等是在头一年秋季萌发,以营养体过冬,到第二年夏初才开花和结实,对这类植物来说,秋冬季的低温是开花所必需的条件,如冬小麦的茎尖感受低温诱导从而开花属于“春化作用”,C正确;
D、对于烟草等短日照植物,应短于阈值长度才能开花,故夜间给予适当补光不利于开花,D错误。
故选D。
22. 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 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 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动物的生命活动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加迅速准确,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的影响下进行。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故选D。
23. 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浓度的2,4-D能杀死双子叶杂草,可作为除草剂使用
B. 矮壮素处理后,植株矮小、节间短,说明矮壮素的生理效应与赤霉素相似
C. 若遇到连续阴雨影响向日葵受粉,可通过喷施生长素类调节剂防止减产
D. 在果实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类溶液会加快叶片黄化的速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生长素类似物、乙烯利、赤霉素等,与植物激素发挥相似的功能,例如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详解】A、高浓度2,4-D能杀死双子叶植物杂草,而对单子叶农作物起到促进作用,可作为除草剂使用,A正确;
B、矮壮素处理后,小麦植株矮小、节间短,该生理效应与赤霉素相反,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B错误;
C、若遇到连续阴雨影响向日葵受粉,由于向日葵收获的是种子,即只有受粉完成才能有种子产生,而喷施生长素类调节剂只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无法促进种子的产生,因而不能起到防止减产的作用,C错误;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因此在果实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不会加快叶片黄化的速度,D错误。
故选A。
24. 科学家进行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顶芽分泌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B. 赤霉素能解除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
C. 细胞分裂素能解除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
D. 侧芽生长速度不同是因为侧芽内植物激素浓度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比较曲线1、2、4;可知顶芽可通过产生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比较1、3、4可知细胞分裂素能解除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比较曲线4与5,可知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芽生长。
【详解】A、比较曲线1、2、4,可得顶芽分泌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A正确;
B、比较曲线4与5,可以知道赤霉素能促进侧芽生长,但不能得出赤霉素能解除顶芽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B错误;
C、比较曲线1、3、4,可以知道细胞分裂素能解除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C正确;
D、侧芽生长速度不同是因为侧芽内的植物激素浓度不同,D正确。
故选B。
【点睛】
25. 如图所示,图甲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A表示);图乙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B.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时,A具有最大值
C.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A
D.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胚芽鞘弯曲程度越大,A越小;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欲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应设计空白对照组。图乙:横坐标以上的部分代表促进作用,横坐标上的点代表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横坐标以下部分(c点以后)代表抑制作用。
【详解】A、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欲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应设计空白对照组,因此图甲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A错误;
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促进作用最强,胚芽鞘左侧生长最快,其弯曲角度A具有最小值,B错误;
C、据图乙分析,生长素浓度不同时,促进程度可能相同,形成相同的A,C正确;
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抑制胚芽鞘生长,而右侧不含生长素,不能生长,所以胚芽鞘不能向左侧弯曲,D错误。
故选C。
【点睛】
26. 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剧烈运动中,产生过多的乳酸,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B. 过敏反应,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 侏儒症是由于孕妇缺碘,引起胎儿发育过程中内环境稳态失衡的结果
D. 中暑是由于体内热量集聚过多,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一定限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剧烈运动中,产生过多的乳酸,内环境的pH不会明显下降,A错误;
B、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B错误;
C、呆小症是由于孕妇缺碘,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侏儒症是由于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C错误;
D、中暑是由于体内热量集聚过多,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一定限度,D正确。
故选D。
27. 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手指不小心碰到针刺会不自主地收缩,而打针时却可以不收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
A. 打针时手不收缩和大脑控制憋尿一样,反映了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
B. 若支配手指的传出神经受损则针刺时没有感觉,没有反射
C. 手指碰到针刺时先感觉疼痛之后才完成收缩,下次看到针会躲避是条件反射的过程
D. 打针时不收缩就不属于反射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
【详解】A、大脑皮层为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脊髓有控制作用,为分级调节,A正确;
B、若支配手指的传出神经受损则针刺时没有反应,但由于传入神经完整,故可将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但不是反射,B错误;
C、手指碰到针刺时先完成收缩(经过脊髓)后感觉疼痛(传至大脑皮层),下次看到针会躲避是条件反射的过程,C错误;
D、针刺产生痛觉只传至了大脑皮层感觉中枢,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A。
28. 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调节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学们的这一行为属于条件反射,需大脑皮层的参与
B. 此刻①处K+外流,②处Na+内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C. 某同学奔跑时踩到钉子并产生痛觉,产生痛觉的过程为反射
D. 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将会发生偏转
【答案】C
【解析】
【分析】1、像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都是与生俱来的,但也有一些反射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形成。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作非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作条件反射。
2、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由钾离子外流引起;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由钠离子内流引起。
3、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4、图示神经细胞左侧为胞体和树突,右侧长突起为轴突。
【详解】A、“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属于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即条件反射,需要通过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
B、①处是静息电位,由K+外流引起,②处是动作电位,由Na+内流引起。由于钠钾泵的作用,使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胞外,胞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胞内,所以两者的运输都是协助扩散,均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能量,B正确;
C、“产生痛觉的过程”为感受器感受刺激,经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产生痛觉,此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产生痛觉的过程不是反射,C错误;
D、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兴奋传导的方向为③→④,两电极之间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D正确。
故选C。
29. 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a和b。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和b均有电位波动,左后肢出现屈反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b出现电位波动同时左后肢出现屈反射,说明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双向传导的
B. 兴奋在传出神经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C. 刺激b与神经中枢之间的传出神经,b出现电位波动,但a未出现电位波动,原因是在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D. 该实验的反射弧为皮肤上的感受器→电位计a所在的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电位计b所在的传出神经→骨骼肌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根据题意,图示为一个完整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a连接在传入神经,b连接在传出神经。兴奋在神经千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详解】A、刺激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b会出现电位波动,同时左后肢肌肉收缩出现屈反射,说明刺激神经纤维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A错误;
B、兴奋在传出神经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B错误;
C、刺激b与神经中枢之间的传出神经,b出现电位波动,但a未出现电位波动,说明兴奋在突触结构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在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
D、该实验的反射弧为皮肤上的感受器→电位计a所在的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电位计b所在的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骨骼肌,D错误。
故选C。
30. 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下图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与内环境可能的物质交换途径,图中字母代表不同的体液。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液体c中的物质进入d中,至少要穿过4层生物膜
B. 内环境稳态是指b、c、d三种体液的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 4种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a,d与c相比,d中的蛋白质含量又比c高
D. d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即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液体环境。
2、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题图分析: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d是血浆。
【详解】A、由图可知液体c是淋巴液,液体d是血浆,淋巴液中的物质进入血浆是通过毛细淋巴管直接汇入血管的,不需要穿过生物膜,A错误;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体内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B错误;
C、由图可知,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d是血浆,4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液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C正确;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I-,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I-,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
31. 普通感冒,中医俗称“伤风”,是由多种病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发生。
(1)免疫系统可通过多种途径清除病毒,病毒表面的物质可作为____刺激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侵染能力;同时已经侵入细胞的病毒可通过____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从而阻止病毒的增殖。
(2)感冒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持续发热的症状,体温维持在39摄氏度时机体散热量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产热量。体温上升使机体水分散失增加,会使位于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水盐调节中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____;兴奋同时传至____并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增加。
【答案】31. ①. 抗原 ②. 细胞
32. ①. 等于 ②. 下丘脑 ③.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④. 大脑皮层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小问1详解】
病毒侵入机体后,首先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发挥作用,当第一、二道防线被突破后,引发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病毒表面的物质可作为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侵染能力;同时已经侵入细胞的病毒可通过细胞免疫过程,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从而阻止病毒的增殖。
【小问2详解】
体温维持在39摄氏度时,机体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体温上升使机体水分散失增加,渗透压上升,使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水盐调节中心,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兴奋同时传至大脑皮层并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增加。
32. 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1)乙图是甲图中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
(2)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1) ①. d ②.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 ①. 神经中枢 ②. a、c、d、e
(3)兴奋或抑制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其中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b表示传出神经、a表示效应器;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丙图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
图乙表示突触结构,是图甲中的d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③表示神经中枢。刺激图丙中b点,因为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所以b点位于传入神经元上;又因为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则e、d、c都可以产生兴奋;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所以a点也可以产生兴奋。
【小问3详解】
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所以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3. 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以下是不同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参考图Ⅰ、Ⅱ、Ⅲ回答问题:
(1)第一小组采用样方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调查,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__。图Ⅰ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圆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株。
(2)①第二小组在对某池塘内鲤鱼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带标记有10尾,估算该池塘内鲤鱼的总数有________尾,此方法为________。
②若图Ⅱ表示该种鲤鱼迁入新的环境后,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Ⅲ中能反映该鲤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③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在此水平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随机取样 ②. 8
(2) ①. 3200 ②. 标记重捕法 ③. B ④. N/2 ⑤.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分析】1、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小问1详解】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常用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做到随机取样;样方法计数的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计数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因此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株。
【小问2详解】
①鲤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初始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200=160/10,N=3200。
②分析题图Ⅱ看出,在t0~t1时间段内,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大,因此种群数量不断增多,到t1时增长最快,而t1~t2时间段内,种群增长率不断减小,说明种群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最终达到K值,该种群数量变化是典型的“S”形增长,因此可以用题图Ⅲ中的B曲线表示。
③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N/2水平,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点睛】本题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理解相关知识,并能结合题意作答。
34. 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据图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____,经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 B 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说明胰岛 B 细胞和相应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是____。
(2)据图分析,胰岛素如何降低血糖:____。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图中因抗体____引起的糖尿病难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原因是此种抗体与____结合,导致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____病。
【答案】(1) ①. 兴奋(或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电信号) ②. 胰岛 B 细胞直接受相应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2)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3) ①. 2 ②. 组织细胞的胰岛素特异性受体(或胰岛素特异性受体) ③. 自身免疫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另外葡萄糖可直接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2、图中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得胰岛素不能合成分泌,血糖浓度升高;抗体2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导致传出神经分泌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的受体结合,使胰岛素分泌增多,说明胰岛 B 细胞直接受相应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小问2详解】
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从图中可以看出胰岛素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小问3详解】
2023-2024学年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