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排放的二氧化碳被各种方式抵消)。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产业部门的转型升级,对碳达峰影响最大的是( )
A. 采掘业B. 制造业C. 零售业D. 金融业
2. 下列措施有利于我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是( )
①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②大力发展清洁能源③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④降低能耗,减缓经济增长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1. B 2. 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制造业是指工业时代利用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生产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这导致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占比高。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碳中和,即排放的二氧化碳被各种方式抵消,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明显,清洁能源开发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③正确,区域一体化建设不能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①错误,降低能耗能减轻碳排放,但减缓经济增长的说法明显错误,④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原因:
1.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CO2等温室气体
2.森林植被遭破坏,吸收CO2能力被削弱。
全球气候变暖地理原理: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一)对海洋的影响:
1. 两极冰川消融,汇入海洋,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海水受热膨胀,海浪侵蚀加剧
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加剧
海水CO2含量增加,酸性增强,(五颜六色的)珊瑚礁被漂白
(二)对农业的影响:
中低纬度,蒸发加剧,干旱加重,农作物减产
高纬度,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农作物增产
(三)对水循环的影响:
1.蒸发加剧,改变降水分布格局,旱涝灾害频繁
2.蒸发加剧,径流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四)其他影响:
1.危害人体健康;2.疾病流行加剧;3.利于北极航道开通;4.极端天气增多
5.工业能源消耗增加;6.节能、耐高温技术获得广阔市场
遏制全球变暖的措施:
1.从政府角度 制定法律法规,鼓励公众参与等
2. 从企业角度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风能、水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3.从科研角度 加强科技投入,开发利用新能源
4. 从普通市民的角度 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
放( “低碳” 生活)。
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和滥砍滥伐。
5.从联合国角度 加强国际合作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境内。该公园由山地、残丘、山间小盆地等地形单元相间组成,各地形单元均以第三系(新生代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为典型的红层丹霞地貌。下图为坎布拉丹霞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与山间小盆地相比,山体崖壁丹红如霞的主要原因是( )
①崖壁坡度较大②以红色砂砾岩为主③土壤瘠薄④降水稀少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4. 形成该红色砂砾地层的地质作用及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分别是( )
A. 沉积、暖干B. 侵蚀、暖湿C. 搬运、冷干D. 风化、冷湿
【答案】3. C 4. A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山体崖壁坡度较大,岩石风化物和土壤容易流失,土壤瘠薄,植物难以生长,崖壁裸露,因此岩壁丹红如霞,①③对;山间小盆地和山体崖壁都以红色砂砾岩为主,岩性相似,②错;山间小盆地和山体崖壁距离较近,降水量差异小,④错。综合上述分析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红色砂砾岩为典型的沉积岩,因此红色沙粒岩形成时期以沉积作用为主,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厚层红色砂粒主要形成于第三系即新生代第三纪时期,此时,该时期的气候特征为温暖干燥,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丹霞地貌是指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该地貌具顶平、坡陡 、麓缓的形态特点,在我国以广东省韶关市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温哥华岛是北美大陆西海岸最大的岛屿。温哥华岛曾受过冰川影响,目前冰川仅存留于山顶地区,西南部冬季气温极少低于0℃。下图示意温哥华岛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温哥华岛西南部冬季气温极少低于0℃的原因包括( )
①来自太平洋暖湿的盛行西风的影响②西部为盛行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③东侧山脉阻挡来自高纬的冷干气流④沿岸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6. 温哥华岛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原因包括( )
①晴天多,光照较为充足②背风地带,空气下沉增温,气温较高
③靠近本土,获取生产生活物质较便捷④开发历史较短,可利用土地面积较广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
【答案】5. C 6. A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据图可知,温哥华岛有中央山脉,且东侧有沿岸山脉,故受寒潮影响小;西风带迎风坡多地形雨,主要影响降水,与气温关系不大;暖湿的西风带和暖流都从较低纬带来热量,有利于提高冬季温度,故①③④正确,C正确。故选C。
【6题详解】
由第一问和材料可知,岛屿东部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较为充足;靠近本土(大陆),可便捷地获取生产生活物资补给;东部位于海湾内,开发历史更久,交通较为便利。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温带雨林是一个很小且分散的生物群系,人们发现的其最大的区域位于北美太平洋海岸,从加利福尼亚北部延伸到阿拉斯加南部,较小的区域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塔斯马尼亚、新西兰和智利。这些地区的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而且全年分布均匀。所有的地区都是温和的海洋气候,温度很少降至冰点以下。
Arg浮标是一种海洋观测设备,专门用于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和运动变化。浮标布放后可自行在大海中工作2年以上,直至电源电量耗尽。我国2004年11月8日实验的Arg浮标潜入深度已达到1900m,各项功能已经达到国际Arg组织的要求。下图示意穿过德雷克海峡的Arg浮标运动轨迹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根据Arg浮标沿南美洲东岸的运动特点可推断( )
A. 沿岸气候温和湿润B. 沿岸夏季多海雾
C. 附近岛屿森林广布D. 南下船只顺流航行
8. 实验过程中,随Arg浮标潜入深度的不断增大,海水性质变化( )
A. 温度下降、密度下降B. 温度上升、密度上升
C. 温度上升、密度下降D. 温度下降、密度上升
9. 绘制Arg浮标运动轨迹图需要用到下列哪些地理信息技术( )
①RS②GNSS③GIS④数字地球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7. B 8. D 9.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Arg浮标沿南美洲东岸的运动特点可以推断西风漂流经过德雷克海峡后受海陆轮廓影响,部分向北运动,与南下的巴西暖流相遇,两支洋流交汇处多海雾,B正确;南美洲东岸因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A错误;岛屿面积小,且风力较大,土壤浅薄,没有森林广布,C错误;西风漂流经过德雷克海峡后部分向北运动,不利于南下船只顺流航行,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水温度总体从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实验过程中,随Arg浮标潜入深度的不断增大,海水温度下降、密度上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RS(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遥感影像),不能用于绘制Arg浮标运动轨迹图,①错误;Arg浮标运动轨迹需要借助GNSS(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进行定位,获取浮标位置信息;绘图过程中需要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②③正确;数字地球是地球的数字模型,不能用于绘制Arg浮标运动轨迹图,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GNSS具有定位的功能;GIS具有分析、模拟、预测功能;RS具有实时获取信息的功能。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会引起气候异常。下图是“太平洋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 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印尼降水增多,热带经济作物增产
B. 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减弱,秘鲁沿海海域水温升高,渔业减产
C. 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增强,太平洋东岸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多
D. 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减弱,澳大利亚的东北部易发生森林火灾
11. 关于拉尼娜可能导致冬季我国中东部偏冷的原因,下列可信的是( )
A. 东北信风增强,日本暖流减弱B. 东北信风减弱,日本暖流减弱
C. 甲处低压增强,对冬季风吸引增强D. 甲处低压减弱,对冬季风吸引增强
【答案】10. A 11. C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结合沃克环流及典型拉尼娜年的海温距平分布图可以看出,太平洋海面东部温度偏低,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的运动,赤道太平洋地区东部气温低,空气垂直方向表现为下沉;同理太平洋海面西部空气垂直方向上上升;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使得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即近洋面东侧流向西侧,高空反之,形成了顺时针流动的大气环流。因此,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西部海平面增高并且海水温度增高,上升气流增强,印尼降水增多,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增产,A正确,太平洋东岸干旱加剧,澳大利亚在太平洋西岸,对流增强降水增多,不易有森林火灾,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当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空气冷却下沉加强,导致气压升高,进而会使东南信风增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从而使西部海平面增高并且海水温度增高,受其影响,我国东部沿海气温是应该偏高,因此冬季东部沿海气压比往年低,造成我国冬季亚洲高压和东部沿海低压间的气压差增加,所以受偏北风的影响更大,因为偏北风来自高纬度地区,因此我国东部也就更冷了,C正确,D错误。当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空气冷却下沉加强,导致气压升高,进而会使东北信风增强,日本暖流增强,AB错误。故选C。
【点睛】拉尼娜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此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曙暮光是指在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后散射在地球大气层的上层,照亮了低层的大气与地球表面的阳光。曙暮光包括了航海曙暮光和天文曙暮光(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3月20日上海(31°11′N,121°29′E)航海曙光发生的当地时间大概是( )
A. 6:36—7:12B. 18:36—19:12C. 4:48—5:24D. 16:48—17:24
13. 3月20日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上海与海口(20°N)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别( )
A. 变大、先变小后变大B. 变大、先变大后变小
C. 变小、先变大后变小D. 变小、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12. C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因为3月20日接近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上海(31°11’N,121°29’E)接近6时日出,18时日落;航海曙光发生在日出前,上海的经度是121°29′E,跟120°E的北京时间相差很小,所以航海曙光发生的当地时间应该在6时前,大概是4:48—5:24,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3月20日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大致是春分日到夏至日这段时间,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上海(31°11′N)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变大;海口(20°N)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叶尔羌河,源于克什米尔的喀喇昆仑山口,上游呈深切的峡谷,穿过昆仑山系的山区,自西南流向东北。下图示意叶尔羌河流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叶尔羌河上游的水系特点是( )
A. 河道弯曲,水流湍急B. 山高谷深,两岸绝壁
C. 支流多,河床坡度大D. 多湖泊,河流流程长
15. 叶尔羌河稳定的补给水源是( )
A. 冰雪融水B. 地下水C. 沼泽水D. 雨水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叶尔羌河上游支流多,且流经喀喇昆仑山区,多峡谷,河床坡度大,C正确;“水流湍急”即流速,属于水文特征,A错;山高谷深,两岸绝壁属于地形特征,B错;上游湖泊少、流程短,D错。故选C。
【15题详解】
叶尔羌河源于克什米尔的喀喇昆仑山口,冰雪融水是叶尔羌河重要的补给水源,但是冰雪融水的多少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一般集中在夏季,即冰雪融水不稳定,不符合题意,A错误;一般而言,地下水是普遍存在的水体,补给较为稳定,且昆仑山区岩层涌出的泉水较多,成为叶尔羌河重要的补给水源之一,B正确;根据题目信息无法判定叶尔羌河流域的湖泊、沼泽状况,且叶尔羌河上游流经山区,下游较为干旱,河流、沼泽较少,C错误;当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集中在夏季,不稳定的,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的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湖泊水、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沼泽水等。
金沙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号,沿岸发育了一系列古滑坡,目前整体较稳定的巧家县古滑坡是该流域迄今发现的最大古滑坡。该滑坡体顺坡发育了多条深而长的泥石流沟,沟坡沿岸发育大量次生滑坡及崩塌,滑坡体前缘被保存完好。下图示意该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与上部基岩山地相比,古滑坡体内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较为陡峻B. 降水变率大C. 堆积物较松散D. 植被覆盖率低
17. 目前巧家县古滑坡整体较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
A 河流剧烈侵蚀滑坡体前缘B. 地质构造运动相对较平稳
C. 区域性暴雨频次显著减少D. 滑坡体受侵蚀已基本解体
【答案】16. C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上部基岩山地,岩体形成整体,地表碎屑物较少,而古滑坡体地表存在大量碎石土,堆积物较松散,泥石流物质来源较多,C正确;地形、降水和植被差别较小,排除ABD。故选C。
【17题详解】
河流剧烈侵蚀滑坡体前缘会造成滑坡体不稳定,且材料已说明“滑坡体前缘被保存完好”,故A错误;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质构造运动并不平稳,B错误;区域性暴雨频次应该不会显著减少,题干中材料也未说明,C错误;该滑坡体为古滑坡,故受长期侵蚀已基本解体,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泥石流形成因素很多,但在某个流域内是否能够形成泥石流,取决于是否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流域、沟谷条件)、地质条件(物源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水源条件)。
18. 蜂农为了“追花夺蜜”,要不停迁徙放蜂。下图示意我国东线放蜂线路,蜂农“追花夺蜜”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最大优点是( )
A 速度快B. 运量大C. 灵活机动D. 能耗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蜜蜂属于活物,而且蜂农“追花夺蜜”时间相对宽裕,每一次移动距离较近,而且需要降低成本和方便转运和长时间停留野外蜜蜂采蜜,因此选择机动灵活的公路运输最适合。蜂农选择公路运输最适合,公路运输最大的优点是灵活机动,C正确。公路运输与航空运输相比,速度更慢,速度不具有优势,A错误。公路运输的运输工具是汽车,运量小,B错误。公路运输长途能耗较高,D错误。故选C。
【点睛】现代运输方式中主要的运输方式有水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水路运输优点:成本低,能进行低成本、大批量、远距离的运输。缺点:运输速度慢,受港口、水位、季节、气候影响较大,因而一年中中断运输的时间较长。铁路运输优点:速度快,运输不大受自然条件限制,载运量大,运输成本较低。缺点:灵活性差,只能在固定线路上实现运输,需要以其它运输手段配合和衔接。航空运输优点:速度快,不受地形的限制,在火车、汽车都达不到的地区也可依靠航空运输;缺点:成本太高,普通货物运输不适用。公路运输优点:灵活性强,公路建设期短,投资较低,易于因地制宜;缺点:仅限于距离短途运输。管道运输优点:由于采用密封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可避免散失、丢失等损失,可用于运输量大,连续不断运送的物资。缺点:灵活性差,运输货物较单一。
下图为2023年二分二至日及2月初晨线位置示意图和二十四节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表示2月初晨线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20. 下列节气中,晨线经线夹角与2月初最接近的是( )
A. 清明B. 芒种C. 寒露D. 立冬
【答案】19. D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四条线段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及2月初晨线位置示意图,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晨线以西为夜半球,夏至北半球各地昼达一年中最长,晨线呈西北---东南走向,且与经线建的夹角最大,故可以推测①为夏至晨线位置;冬至北半球各地昼达一年中最短,晨线呈东北--西南走向,且与经线夹角较大,故③为冬至晨线;2月初和春秋分相比,2月初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等分,所以2月初晨线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可以推测④为2月初晨线,②为春秋分晨线位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直射同一条纬线时,晨昏线倾斜角度一致,二月初大致在立春前后,结合二十四节气图可知,立冬和立春关于冬至日(即南回归线)对称,两个节气对应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大致相同,故其晨线位置也最为接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那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土壤呼吸主要由微生物分解活动、植物根系呼吸等组成。下图为我国南方某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前存在大面积侵蚀裸露地)植被恢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示意图(实线表示正效应,虚线表示负效应;箭头粗细表示影响强弱),植被恢复后能够改善土壤肥力,主要得益于( )
A. 土壤温度升高B. 土壤微生物增多
C. 土壤呼吸作用增强D. 土壤矿物养分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该地在植被恢复前存在大面积侵蚀裸露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植被恢复后,土壤温度可能下降, A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增多,可以分解更多的枯枝落叶,从而提高土壤肥力,B正确;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土壤呼吸作用强,土壤肥力不一定就高,C错误;土壤矿物养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成土母质,植被恢复对岩石风化影响缓慢,土壤矿物成分不会明显增加,D错误。故选B。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地下水盐度高,土壤盐渍化严重。柽柳作为黄河三角洲优势植物,耐盐能力强,枝叶中含有大量盐分。土壤氯离子含量是盐度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2020年8月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某一柽柳附近不同深度的氯离子含量分布。
22.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盐渍化严重的原因不包括( )
A.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B. 春季降水少,蒸发量大
C. 沿海地区,海水倒灌D. 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
23. 图中雨季柽柳附近土壤呈现“盐谷”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①柽柳灌丛截留降水,淋溶作用强
②植物附近土壤盐分被快速吸收
③柽柳冠层遮雨,阻止地下水位上升
④柽柳冠层遮阴,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A. ①②B. ①④C. ①③D. ③④
【答案】22. D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黄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海水倒灌,地下水盐度高;春季降水少,蒸发量大,盐分随水分蒸发向地表集聚,易形成盐渍化,ABC不符合题意;自然保护区内,没有农业,题目要求选择不是盐渍化严重的原因,故选D。
【23题详解】
据图可知,雨季柽柳附近土壤离柽柳越近土壤盐度逐渐减小,且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盐度变化小,土壤盐度较低,形成了“盐谷” ,原因可能是:柽柳灌丛截留降水,地表径流在地面停留时间更长,盐分被溶解,随地下水下渗,淋溶作用强;柽柳冠层遮阴,地表温度相对较低,抑制了土壤水分蒸发,返盐作用不明显,①④正确;植物吸收盐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②错误;柽柳冠层遮雨不明显,且不能阻止地下水位上升,③错误。综上所述,①④正确,故选B。
【点睛】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天山北坡天池附近的山谷风相当典型,风速也很大。空气受高山冰川冷却而沿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运动形成冰川风,冰川风对山谷风产生一定影响。下左图示意天山天池气象站周边区域等高线分布,下右图示意该气象站某年某日的山谷风风速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24. 该日气象站( )
A. 以西北风为主B. 以东南风为主
C. 昼为东南风,夜为西北风D. 昼为西北风,夜为东南风
25. 推测冰川风对天池气象站附近山谷风影响有( )
①冰川风加强了山风 ②冰川风加强了谷风 ③冰川风效应冬季最为显著 ④冰川风效应夏季最为显著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24. D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材料显示,天山北坡天池附近的山谷风相当典型,右图示意该气象站白天主要吹谷风,夜间主要吹山风,因天池所在河谷呈西北-东南走向,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故白天谷风为西北风,夜间山风为东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5题详解】
在冰川地区,由于冰川表面上空气温度比谷中同高度空气温度低,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冰川风。冰川风与山风风向一致,对山风加强作用明显,①正确,②错误。冬季雪面面积更大,冰川风效应更显著,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点睛】山、谷风之间都有一个转换期,风速全天最小。转换期出现时间因季节而有不同,山风转谷风的转换期一般约落后于日出;谷风转山风一般仅稍早于日落,冬季可早一个多小时。天池站谷风冬季最短,以夏季最长,主要受昼夜长短影响。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为我国省外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材料二: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与八个国家接壤,下辖15个陆地边境口岸。“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新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和西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流入新疆,当地的社会经济也迎来进一步发展。到2021年底,新疆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7.26%。下左图为各省迁入新疆人口占迁入新疆总人口比例,下右图为南疆城镇、棉花分布示意图。
(1)新疆的迁入人口来自全国各地。据图可知,新疆迁入人口来源地排名前三的是____省、____省和____省。
(2)据材料推测,南疆迁入人口流向农村的比重高于乡镇的主要原因属于( )
A. 经济因素B. 自然因素C. 政治因素D. 社会文化因素
(3)简述南疆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
(4)新疆作为沟通亚欧大陆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桥梁,形成了独特的西域文化景观。下列传统民居属于该地区的是( )
A. B.
C. D.
【答案】26. ①. 四川 ②. 河南 ③. 甘肃
27. A 28. 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沙质土壤,透气性好,利于根系生长;有灌溉水源。
29. C
【解析】
【分析】本题以新疆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涉及人口迁移、城市化、农业区位、地域文化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从图1可知,竖线状图例所在省区迁入新疆人口占迁入新疆总人口的比例最高,从轮廓可知,它们分别是四川省、河南省和甘肃省。
【小问2详解】
南疆迁入人口流向农村的比重高于乡镇,主要原因是这里长绒棉种植面积广,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每年采摘季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有大量的工作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故会有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流入农村,影响因素为经济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A对,BCD错,故选A。
小问3详解】
南疆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有:该地位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光照充足,日温差大,晴天多;该地土质疏松,为沙质土壤,透气性好,有利于根系生长;由高山冰雪融水形成河流,提供灌溉水源。
【小问4详解】
A为黄土高原的窑洞,B为南方地区的徽派建筑,C为新疆的民居,其特点是墙厚、顶平、窗小,D为热带地区的吊脚楼,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流阶地,是指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之下形成,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很多古老的河流,两岸常出现多级阶地。某校师生暑期到河北省桑干河大峡谷生态旅游区开展河流地貌研学活动。研学考察中,同学们发现较完整的河流阶地多保留在凸岸。下图为桑干河某河段阶地剖面图。
(1)本次研学活动中若拓展地质考察,应提前准备的工具包括哪些。
(2)简述河流阶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3)简析“完整的河流阶地多保留在凸岸”的原因。
(4)分析耕地和聚落多分布在河流阶地的自然条件。
【答案】(1)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手持卫星定位仪
(2)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携带泥沙沉积明显,河漫滩发育;地壳上升,下切侵蚀加剧,原河漫滩形成阶地;若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则形成多级阶地。
(3)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阶地规模较大;凸岸受河流侵蚀较弱,阶地.地貌较易留存
(4)河流阶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靠近河流,取水便利,利于发展农业;地形平坦,有利于交通线和聚落的建设。
【解析】
【分析】本题以河流阶地的形成其背景材料,涉及到河流地貌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野外研学,需要地质罗盘确定方向、进行地质考察需要地质锤、观察岩石需要放大镜、可以利用手持卫星定位仪确定经纬度。
【小问2详解】
构造运动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变化,影响河流系统中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当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此时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沉积,塑造出河漫滩;然后地壳上升,河床比降增加,水流转而下切,于是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的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则可以形成多次阶地。
【小问3详解】
阅读材料结合知识可知,同学们发现较完整的河流阶地多保留在凸岸,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明显。河流凸岸多为沉积岸,泥沙沉积多,阶地面平坦开阔,面积大,容易被观察到。其次,河流凸岸受流水侵蚀较弱,在不同时期阶地地貌更容易留存而被发现。
【小问4详解】
河流阶地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受泥沙沉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同时河流阶地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良,有利于耕地的分布。其次,河流阶地地形平坦,交通建设以及聚落建设的难度小,所以耕地和聚落多分布在河流阶地。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暑期赴甘肃进行考察,下图示意祁连山北麓绿洲及周边地区。
材料二: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学生在上图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绘制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
材料三:当地西瓜种植规模大,瓜农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2)据图说出“逆湿”发生在____(上、下)半夜,深度为____(cm),并分析成因____。
(3)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对种植西瓜的有利影响。
【答案】(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或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
(2) ①. 下 ②. 10 ③. 原因:临近绿洲,水汽较多,此时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土壤水分蒸发少,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
(3)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利于地表水下渗,提高土壤水分;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覆盖土壤表面,减少外力对土壤侵蚀,保持水土。
【解析】
【分析】本题以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原理,农业区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张掖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晴天较多;白天时大气的削弱作用较弱,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较强,气温较高,而夜晚时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弱,其保温作用较弱,因此,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干旱地区土壤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中出现逆湿现象,结合图中信息可知,逆湿出现在上半夜,十厘米深度的土壤中。主要原因在于,采样点位于绿洲附近,水汽较多,此时气温较低,地表水凝结量较大,而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少,表层土壤湿度较大,出现逆湿现象。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可知,当地采用砂田耕作方式种植西瓜,砂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大该地区的昼夜温差,有利于糖分的累积;同时相对于土壤,沙田更加有利于地表水下渗,从而提高土壤水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同时,砂石铺设于工作土壤表面,可以减轻外力对土壤的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衢温“5+1”联盟地理试卷高二docx、衢温“5+1”联盟地理答案高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该河谷阶地,该地区沉积物的变化表明该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