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展开一、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富阳亚运水上运动中心场馆顶部有面积2.4万平方米的空中花园,采用覆土形式种植欧石竹、百日草、月季等绿植,打造既与周边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空中花园”,让整个场馆的绿化率达到了45%,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空中花园”对近地面大气的影响是( )
A. 增强地面反射B. 减弱地面辐射C. 增强太阳辐射D. 减弱大气逆辐射
2. “空中花园”对图中场馆所在的局地城市环境的功能有( )
①增加水循环的类型②有效缓解雨水径流③减少降水缓解内涝④增强固碳释氧能力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建设空中花园能使水上中心屋顶温度降低,减弱地面辐射,B正确;建设空中花园不会增强地面反射量,不会影响太阳辐射,也不会减弱大气逆辐射,A、C、D错。故选B。
【2题详解】
屋顶覆土种植绿植,不会增加水循环的类型,①错误;屋顶覆土种植绿植,可以增强拦蓄阻滞能力,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②正确;空中花园会增加蒸腾,可能增加降水,③错误;植被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以增强场馆区域的固碳释氧能力,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植被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调节气候等功能。
2022年12月下旬,北美洲经历了极端的天气变化。下图是近地面北美洲部分地区两时段的气温分布图(℃),图中甲、乙为气压中心,丙、丁为锋线。空气质量指数越低代表空气质量越良好。据此完成下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面小题。
3. 关于图示天气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是由动力原因形成B. 乙为低压中心
C. 丙锋向西北方向移动D. 丁为冷锋锋线
4. 与洛杉矶、夏洛特相比,休斯敦此次天气变化最相关的原因是( )
A. 美国的地形东西较高、中部较低B. 气候的大陆性稍强,降温速度较快
C. 人口规模小,城市热岛效应较弱D. 距离大洋较远,洋流的调节作用小
5. 下列城市在12月23日14点前后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丹佛空气中水汽含量升高B. 纽约周边地区出现暴雪天气
C. 芝加哥空气质量指数降低D. 墨西哥湾海水大面积结冰
【答案】3. B 4. A 5. C
【解析】
【3题详解】
读“近地面北美洲部分地区两时段的气温分布图(℃)”,根据材料“图中甲、乙为气压中心,丙、丁为锋线”可知,甲处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为高压中心,天气晴朗,光照强,12月22日到23日的气温有所回升是热力原因造成的,A错误。乙处为两个锋线交汇处,该处为锋面气旋,乙应为低压中心,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锋面气旋的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即丁为暖锋,丙为冷锋,D错误。北半球锋面气旋沿逆时针旋转,丙向东南移动,C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读“近地面北美洲部分地区两时段的气温分布图(℃)”可知,休斯顿降温幅度大于洛杉矶和夏洛特。结合上题分析,三地受到冷锋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的地形东西较高、中部较低,休斯顿位于中部平原区,受冷空气影响大;洛杉矶位于西部山脉西侧、夏洛特位于东部山地东侧,山地可以阻挡冷空气,两地降温少,A正确。三地离海都较近,受海洋影响大,BD错误。休斯顿为美国南部重要城市,人口多,城市热岛效应强,C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12月23日14点前后,丹佛受冷气团影响,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A错误。纽约周边地区位于冷锋锋前,降水少,B错误。芝加哥位于冷锋锋后,有降水过程,空气中尘埃等沉降,空气质量指数降低,C正确。读图可知,休斯敦沿岸海水温度高于零度,结合所学可知,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不易结冰,D错误。故选C。
【点睛】冷锋是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冷锋过境引起的天气有阴天、大风、降温、降水(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睛。暖锋是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导致相同海拔山体内部(T2)比外部(T1、T3)气温高的现象。下图为北美内华达山山体效应模型图。完成下面小题。
6. 下列关于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山体内部降水少,天气晴朗,T2获得太阳辐射多
B. 山体内部海拔高,T2比T1、T3获得的地面辐射多
C. 山体内部植被稀疏,热容量小,导致T2升温快
D. 山体内部地形较封闭,导致T2热量不易散失
7. 有关a、b林线内外侧分布高度差异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林线外侧低——外侧受太平洋水汽影响,降水多
B. a林线内侧高——内侧为向阳坡,光照条件好
C. b林线外侧高——外侧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
D. b林线内侧低——内侧受山体效应影响,热量条件好
【答案】6. B 7. C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材料"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休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其原理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地面,同海拔大气距离地面越近,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越多,气温就越高,故B正确;A选项说明的是T2太阳辐射强的原因,故A错;C选项说明的是地面辐射强的原因,D选项也只是说明了造成T2温度高的原因,C、D都没有解释出T2为什么比同海拔的T1、T3高,故C、D错。故选B。
【7题详解】
根据图中方向判断可知,a林线山体外侧朝向东,处于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背风坡,降水并不多,且降水多有可能导致林线较高,A错误;东西坡向不分阳坡和阴坡,B错误;b林线山体外侧高于内侧是因为外侧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利于植被生长,C正确;山体内侧受山体效应影响热量条件好,林线应该高,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纬度(决定性因素)、地形、海陆位置、洋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当印度洋某海域上升流(洋流)如图所示时。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此时西安的盛行风为( )
A. 东南风B. 东北风C. 西南风D. 西北风
9. 有关甲海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的上升流主要是向岸风影响形成的B. 该地海洋捕捞业产量季节差异大
C. 此时洋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D. 该地为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
【答案】8. A 9. B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可知,非洲东海岸沿岸洋流自南向北流动,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为顺时针方向流动,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北京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此时,东南信风带移动北移至赤道,东南风越过赤道后受到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为西南风,对于甲海域,此时吹拂离岸风,引起深部海水上涌,形成上升补偿流,A错误;冬季受到东北信风的控制,吹向岸风,上升补偿流减弱或消失, 海洋捕捞业减产,与夏季截然相反,B正确;上升补偿流带来的冷水使沿岸地区降温减湿,C错误;上升补偿流将海洋底部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最终形成大渔场,D错误;故选B。
【点睛】季风洋流是印度洋北部特有的洋流,洋流随印度洋季风的更替而有季节性的流向转变,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风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呈夏季沿顺时针方向,冬季沿逆时针方向流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疆地区气候发生明显变化。下图是1960—2018年天山中部博斯腾湖(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的水位年际变化,在延续了阶段②气候变化趋势下,阶段③④的博斯腾湖水位变化主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各阶段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 阶段①——上游植被改善,湖泊水消耗量增加
B. 阶段②——冰川萎缩,高山冰雪融水量持续增加
C. 阶段③——灌溉用水量减少,入湖径流量增加
D. 阶段④——入湖泥沙淤积,湖盆变浅,水位上升
11. 若气温持续升高,对博斯腾湖所在地区的影响及其与博斯腾湖水量的相关性分别是( )
A. 农业引水量增多正相关B. 降水增加负相关
C. 高山冰雪融水持续增加正相关D. 蒸发加剧负相关
1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气候变化对新疆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 天山林线下降B. 绿洲面积萎缩
C. 沙尘天气减少D. 植物蒸散量增大
【答案】10. B 11. D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阶段①,若该流域上游植被改善,调蓄作用增加,会使湖泊水位趋于稳定,不会导致湖泊水位下降,A错误;阶段②,博斯腾湖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气候变暖,冰川萎缩,高山冰雪融水量持续增加,湖泊水位上升,B正确;阶段③,入湖径流量减少导致博斯腾湖水位下降,C错误;阶段④,博斯腾湖是吞吐湖,湖水有进口,也有出口,即使湖底淤积,水位也不会迅速上升,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气温持续升高,蒸发加剧,农业用水可能增加,湖泊水量减少,气温与湖泊水位存在负相关的关系,A错误,D正确;气温持续升高,降水量不一定增加,B错误;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加,进而导致高海拔地区冰川规模减小,后续高山冰雪融水反而会减少,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由图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博斯腾湖水位上升,推测区域内气候逐渐变暖湿,天山林线上升,A错误;湖泊水位上升,水量增多,绿洲面积不会萎缩,B错误;沙尘天气主要由沙源、强风和热力不稳定的空气层结决定,博斯腾湖流域海拔较高,且较湿润,不易形成沙尘天气,C错误;气候暖湿,可供植物蒸散(包括蒸发和蒸腾)的水分也更充足,植物蒸散量可能增大,D正确。故选D。
【点睛】博斯腾湖位于新疆,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湖泊主要的补给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
贝加尔湖为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地壳断陷而成,贝加尔湖每年1-5月结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贝加尔湖每年有约5个月的结冰期,其较同纬度地区结冰期偏长主要是由于( )
A. 水深较深B. 海拔较高C. 纬度跨度大D. 大陆性强
14. 安加拉河与色楞格河是贝加尔湖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关于两条河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主要补给方式相同B. 其中有一条河流无凌汛
C. 安加拉河径流更稳定D. 色楞格河含沙量更小
15. 关于图中P、T(湖口位置附近)两处,说法正确的是( )
A. T处堆积地貌减少了湖泊泥沙沉积量
B. P、T都形成了冲积扇
C. P处堆积地貌有利于增加湖泊透明度
D. P、T都形成了三角洲
【答案】13. D 14. C 15. A
【解析】
【13题详解】
贝加尔湖每年约有5个月的结冰期,其较同纬度地区结冰期偏长主要是由于其位于西伯利亚,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大陆性气团影响的时间较长,D正确;深度深不利于结冰,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贝加尔湖的海拔不高,B错误;纬度跨度大不会影响其整体的结冰期,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安加拉河与色楞格河经度大致相同,安加拉河纬度较色楞格河要高,受来自北冰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大,且有贝加尔湖补给,又位于西风的迎风坡,以降水补给为主;而色楞格河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又发源于高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注入贝加尔湖,故安加拉河径流更稳定,A错误、C正确。两河都有结冰期且都存在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段,故都有凌汛,B错误;色楞格河上、下游之间地势落差更大,流速更快,含沙量更大,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P 处位于安加拉河上游湖口,以侵蚀作用为主,应形成“V"形谷;T处位于色楞格河下游,注入湖口,以堆积作用为主,应形成三角洲,减少了湖泊泥沙沉积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河流流速高的点位以侵蚀作用为主,主要表现为侵蚀地貌,上游主要是溯源侵蚀和下蚀;中游主要是以岸蚀为主;当河流的流速降低时,携带的碎屑物质沉积下来,河流呈现堆积地貌。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如图)。该区域冬春季盛行西风,河流附近多有新月形沙丘形成,高度1~5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冬春季危害该铁路段的流沙主要来自( )
A. 周围山地B. 西北大漠C. 湖滩河滩D. 中亚内陆
17. 下面对于该地新月形沙丘形态描述正确的是( )
A. 西坡迎风,坡陡B. 西坡迎风,坡缓C. 西坡背风,坡缓D. 西坡背风,坡陡
18. 和该地新月形沙丘成因相同的地形区是( )
A. 长江中下游平原B. 华北平原C. 云贵高原D. 黄土高原
【答案】16. C 17. B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铁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桑曲和巴索曲之间有河湖,冬春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湖床裸露,提供大量沙源,C正确;西北内陆、周围山地、中亚地区均离当地较远,ABD错误。故选C。
【17题详解】
该区域冬春季盛行西风,新月形沙丘西坡为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A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该地新月形沙丘为风积地貌,与其成因相同的地形区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形成,D正确;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是流水堆积形成,云贵高原是地壳抬升形成,ABC错误,故选D。
【点睛】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角度愈小。
河流阶地作为河流系统变迁保留下来的阶梯状地貌,记录了区域的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和水文演化等诸多信息。通过研究河流阶地,可以较好地测定河流下切速度变化与下切起始时间。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河流阶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阶地按形成时间,由先到后,排序正确的为( )
A. T1、T2、T3B. T1、T3、T2C. T2、T1、T3D. T3、T2、T1
20. 对该地区地理环境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T1最不易受洪水威胁B. T2形成时期,河流径流量不稳
C. T3未来厚度会不断增加D. 所在区域地壳处于持续抬升中
【答案】19. D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阶地主要是地壳间歇性抬升、河流下切形成的,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同一河谷横剖面上,阶地形成年龄一般是低阶地新、高阶地老。因此图中阶地按形成时间,由先到后,排序正确的为T3、T2、T1,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T1阶地靠近河流,我国西南地区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可能被洪水侵蚀,A错误;T2阶地有砾石层和砂泥层,砂泥层沉积时期,河流流量小,流速慢,而砾石层沉积时期,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所以T2形成时期,河流径流量不稳定,B正确;T3阶地所处海拔较高,容易被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导致其厚度减小,C错误;地壳处于持续抬升中不会形成多级阶地,地壳多次间歇上升才更易形成多级阶地,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阶地由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的前缘、后缘组成。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地质构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据图推测该地区岩层( )
①大多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②主要是由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
③经变形、熔结而成,多发育气孔构造④曾经历过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22. 图中构造地貌( )
A. M处为背斜山B. N处为断层谷C. P处为向斜山D. Q处为背斜谷
23. 图中M处海拔高于P处,其原因是M处( )
①风力侵蚀弱②岩浆活动剧烈③岩层抗侵蚀力强④位于断层上升盘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答案】21. C 22. B 23. D
【解析】
【21题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岩层多以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构成,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①正确;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主要是变质岩,②错误;经变形、熔结而成,多发育气孔构造的是喷出型岩浆岩,③错误;图中岩层出现弯曲形成褶皱,同时也受到断层影响,岩层出现错位,说明该地区曾经历过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④正确。故①④组合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M处岩层向下弯曲,且地势较高,为向斜山,A错误;N处有断层存在,且地势低于两侧,为断层谷,B正确;P处岩层向上拱起,且地势较高,为背斜山,C错误;Q处岩层弯曲不明显,并不是背斜,但地势较低,最可能是由外力侵蚀形成的谷地,D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M处和P处相距不远,且高度差异不大,其受到的风力侵蚀作用差异应比较小,①错误;图中没有信息表明该地区出现岩浆活动,②错误;M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岩石受挤压,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③正确;M处所在岩层地处断层的上升盘,自下方岩层抬升使其出露地表,其形成时间较晚,受侵蚀时间比P处短,受侵蚀程度较轻,④正确。故③④组合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中部,持续不断的火山喷发和板块移动造就了今天的夏威夷群岛,其东南部的普纳鲁黑色沙滩,是夏威夷岛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下图是夏威夷群岛的岩石年龄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该区域板块的运动方向为( )
A. 自西北向东南B. 自东北向西南C. 自东南向西北D. 自西南向东北
25. 关于夏威夷普纳鲁黑色沙滩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 岩浆喷出——海水侵蚀——海水堆积B. 海水侵蚀——岩浆喷出——海水堆积
C. 岩浆喷出——海水堆积——海水侵蚀D. 海水侵蚀——海水堆积——岩浆喷出
【答案】24. C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从图中看,夏威夷群岛中各小岛呈西北—东南方向排列;火山的平均年龄从东南向西北增加,东南部火山年龄最小,说明其形成最晚,最靠近板块边界,新形成的火山将之前形成的向外推移,因此可知该群岛板块运动方向是自东南向西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5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夏威夷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喷发后,岩浆流入海水,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型岩浆岩;长期受海浪、风力等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形成了黑色沙滩。故夏威夷普纳鲁黑色沙滩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岩浆喷出——海水侵蚀——海水堆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洋中脊处新洋壳不断形成,两侧离洋中脊越远处洋壳越老,证明了大洋底在不断扩张和更新。
下图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地植被与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中甲处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山地灌丛矮林( )
A. 常绿阔叶林B. 草原C. 落叶阔叶林D. 荒漠
27. 该区域山地红壤肥力较低的原因是( )
①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较快
②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
③风化作用弱,矿物质含量低
④坡度较陡,地表物质迁移快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26. A 27. D
【解析】
【26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位于常绿与落叶阔叶林的下面,常绿与落叶阔叶林的上面是落叶阔叶林,故甲处水分和热量条件应该更好,应该是常绿阔叶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7题详解】
图示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地植被与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图中山地红壤肥力较低,形成的原因是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快,坡度较陡,地表物质迁移快,①④正确;枯枝落叶多,会使得土壤肥力高,②错误,该地水热条件较好,风化作用较强,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红壤是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旺盛的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风化淋溶作用强烈,首先是铝(铁)硅酸盐矿物遭到分解,除石英外,岩石中的矿物大部分形成各种氧化物。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作用下,红壤中物质的生物循环过程十分激烈,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交换极其快速。表现特点是在土壤中形成了大量的凋落物和加速了养分循环的周转。
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东祁连山某区域海拔2800-4000米范围内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当地阳坡、阴坡土壤容重随海拔升高发生较大变化(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图中阳坡、阴坡土壤容重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坡度B. 土壤厚度C. 土壤水分D. 成土母质
29. 据图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祁连山阴坡2800m处,土壤水分条件最好
B. 祁连山阴坡3200m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少
C. 祁连山阳坡4000m处,单位体积土壤干重最轻
D 图示区域随海拔升高植被覆盖率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28. C 29. D
【解析】
【分析】本组选择题以东祁连山某区域的土壤容重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壤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2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的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所以土壤的水分越多,则土壤容重就越小。由图可知,整体而言阴坡的土壤容重更小。该区域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而阴坡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小,土壤蒸发小,土壤水分含量较阳坡更多,土壤容重更小,因此阳坡、阴坡土壤容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水分的差异,因此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阴坡、阳坡的地形坡度、土壤厚度以及成土母质的差异,因此ABD错误。故选C。
【29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土壤的水分越多,土壤容重就越小。而土壤容重越小,土壤的含水率就越高,越有利于植被的生长,由图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该区域的土壤容重先降低后升高,表明含水率先升高后降低,因而被覆盖率也应先升高后降低,所以D项正确。图中祁连山阴坡2800m处的土壤容重并不是最小,说明在此处的土壤水分条件不是最好,因此A项错误。祁连山阴坡3200m处的土壤容重最小,说明此处的土壤含水率最高,植被覆盖率最高,而有机质来源于植被的枯枝落叶,所以此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因此B项错误。祁连山阳坡4000m处的土壤容重数值最大,说明在此处的土壤烘干后质量最大,因此其单位体积土壤干重最大,所以C项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我国是世界大陆地震多发区(下图阴影表示地震带)。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0. 下列有关我国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地震东多西少B.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上,地震灾害严重
C.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D. 我国地震灾情东轻西重
31. 下列地区不属于我国地震多发区的是( )
A. 青藏地区B. 新疆C. 台湾D. 东北地区
【答案】30. B 31. D
【解析】
【30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我国地震西多东少,A错误;我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灾害严重,B正确;地震烈度表示地表受破坏的程度,C错误;我国地震灾情与受灾体密切相关,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灾情比西部地区严重,D错误;所以选B。
【31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青藏地区、新疆、台湾属于地震多发区,而东北地区不属于地震多发区,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021年7月,我国长江中下游某地区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水过程。该地区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工作,制定撤离预案,提前让5000多名群众安全撤离,极大地减少了灾害的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 获取洪水淹没地区分布范围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B. 地理信息系统C.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 数字地球
33. 制定撤离预案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需要用到的地理数据有( )
①地形地貌分布②土壤类型分布③城市地租水平④河流水文信息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32. A 33. B
【解析】
【32题详解】
遥感主要用于数据获取,地理信息系统用于数据分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用于定位导航,数字地球主要是模拟现实。获取洪水淹没地区分布范围,属于对地面环境信息的获取,主要应用遥感系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3题详解】
制定撤离预案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需要对当地的地形地貌、河流水文、交通等信息进行系统分析,①④正确。土壤类型及城市地租水平与应急预案关联度不大,②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遥感应用: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各种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进行识别、清查、监测、评估)灾害监测(如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进行监测,有助于防灾减灾)等。
秦岭—淮河一线地处我国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基于1970年到2010年秦岭—淮河地区气象站点观测数据,以1月平均气温和日均温稳定≥10℃积温为指标,通过数据处理得到不同时期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34. 形成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东西段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B. 大气环流
C. 地形地势D. 气候变暖
35. 推测亚热带北界变化对图示区域的影响是( )
A. 秦岭北坡雪线下降B. 柑橘适生范围北扩C. 小麦生长周期变长D. 河流结冰期将延长
【答案】34. C 35. B
【解析】
【34题详解】
读图可知,秦岭段亚热带北界移动范围较窄,淮河段移动范围较大,主要是因为秦岭段地形以山地为主,淮河段地形以平原为主。因此形成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东西段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而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气候变暖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5题详解】
读图可知,亚热带北界总体往北移动,说明气候变暖,气温上升,秦岭北坡雪线上升,A错误;柑橘为亚热带水果,亚热带北界总体往北移动使柑橘适生范围北扩,B正确;由于温度上升,小麦生长速度加快,生长周期变短,C错误;温度上升,河流结冰期将缩短,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二、综合题(共2组,共30分)
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风浪作用较弱的河口区,河流分为几股同时入海,各岔流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岔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就是一个典型的鸟足形三角洲(如图)。
(1)指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地貌特征。
(2)密西西比河河口波浪侵蚀作用较弱,试分析原因
(3)简述密西西比河鸟足形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4)指出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气候类型、气候特征、自然带。
【答案】36. 三角洲面积较大;地势平坦;多流水堆积地貌;土层较厚;呈鸟足状。
37. 地处半封闭的海湾,对风浪有阻挡作用;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时间较长,多下沉气流,风力较小;河口处有大量泥沙淤积,海水较浅,可减小波浪侵蚀作用。
38. 密西西比河河流流程长,水系发达,径流量较大,泥沙挟带量大;海水顶托作用强,促进泥沙淤积;河口处波浪侵蚀作用弱,河流泥沙沉积速度快;入海口处地势低平,河流岔流多;河流泥沙沿岔流堆积延伸。
39.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
【分析】本题以密西西比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河流堆积地貌,气候类型及其自然带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流入海口地区,由于地势较为平坦,大量泥沙在此堆积形成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面积较大,地形较为平坦,大量泥沙在此堆积,因此土层较厚,形成鸟足形三角洲。
【小问2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湾,墨西哥湾为半封闭的海湾,对风浪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30度附近,副热带高压影响时间较长,多下沉气流,风力作用较小;河流入海口处存在大量泥沙淤积,海水较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波浪侵蚀。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密西西比河河流流程较长,支流众多,水系发达,径流量较大,河流含沙量较大;加上海水顶头作用较强,促进了泥沙在此淤积;河流入海口处波浪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泥沙淤积速度较快;同时,该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导致河流入海分岔较多,河流泥沙沿分岔河流不断堆积延伸,形成鸟足状三角洲。
【小问4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内蒙古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以湖泊、奇泉、沙山等闻名于世。该地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沙山。沙山内部较潮湿,顶部附近生长有较多的植物。沙山周围湖泊广布,受深层断裂带的影响,湖泊冬季不结冰。左图为巴丹吉林沙漠地理位置;右图为沙山顶部植被图片。
(1)从根系、叶片、植株等角度说明沙山顶部植被形态特点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推测该地湖泊群的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
(3)分析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高大沙山的成因。
(4)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说明湖泊萎缩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根系深,有利于从土层深处吸收水分;叶片小,表面覆盖蜡质,减少水分蒸腾,以适应;当地干旱的气候;植株低矮,适应当地干旱、多大风的气候。
(2)地下水补给。该地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河流欠发育,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少;;湖泊冬季不结冰,说明水温高,可能来自地下水;该地存在深层断裂带,地下水在断层处出露。
(3)该地位于西北内陆,降水少,沙山附近沙源丰富;多大风,风力作用携带大量沙尘产生搬运;东南部地形起伏对气流阻滞产生堆积;沙山内部湿度较大,沙粒黏稠,固定性较强。
(4)气候更加干旱;湖水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
【解析】
【分析】本题目以巴丹吉林沙漠为背景材料,涉及影响植被的因素、湖泊补给方式、风沙地貌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该地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沙山内部较潮湿,沙山顶部植被为获取水分,根系深,有利于从土层深处吸收水分;为减少蒸发,沙山顶部叶片小,表面覆盖蜡质,可以尽可能减少水分蒸腾,以适应当地干旱的气候;由于风力作用强,沙山顶部植株低矮,适应当地干旱、多大风的气候。
【小问2详解】
该地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推测该地湖泊群的补给水源是深层地下水补给。判断理由是该地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使得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水量较少,沙山内部较潮湿,说明有地下水;沙山周围湖泊广布,受深层断裂带的影响,说明水温高,可能来自地下水;该地存在深层断裂带,断裂带裂隙多,深层地下水在断层处出露。
【小问3详解】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西北内陆,降水少,沙山附近沙源丰富为高大沙山形成提供沙源;当地风力作用强,大风携带大量沙尘产生搬运,东南部地形起伏对气流阻滞产生堆积,利于沙尘堆积;沙山内部湿度较大,沙粒黏稠,固定性较强,增加了其稳定性;顶部附近植物较多,可以减少风力侵蚀,利于固定沙丘,形成高大沙山。
【小问4详解】
湖泊萎缩缩小,水量减少,会加剧干旱及水的自净能力减弱,导致水质恶化;湖泊萎缩表明消耗量大于补给量,该湖泊水消耗主要是蒸发,会导致湖水盐度升高;湖泊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其萎缩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湖泊面积缩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和数量都会受到影响。湖泊萎缩会加剧土壤侵蚀。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影响农业生产。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