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5鉴赏技巧要有据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7比较阅读鉴赏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3语言文字运用考点练透3辨析标点作用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3语言文字运用考点练透1正确使用成语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3语言文字运用考点练透2辨析修改蹭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6分析情感态度要全面课件
展开复习板块二 古代诗文阅读
考点练透6 分析情感态度要全面
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
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
考查热点1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掌握各类题材的情感及答题角度1.咏史怀古诗
二、学会提取各种信息,准确把握古诗的思想情感1.知人论世对人物的身份、经历进行分析,包括诗人自己和诗中描述的对象。诗人的情感一定要含有诗人对描述对象的情感态度,并且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句;描述对象的情感一定要立足诗的关键点,如人物的行为动作等细节。
2.借景观情景和情之间有极强的关联性,考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分析,判断出情感的类别和深浅。多数景与情有相似性,当然少数也有乐景衬哀情,如“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需要联系作者的经历进行分析。3.咏物传情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物象,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如舟、长亭、灞陵、柳岸、镜,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之情;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松、竹、梅,象征高洁超俗的品行。
4.缘事析情①据“事”探“情”。考生要根据“事”的属性,探究“情”的类别。通常情况下,“事”喜则“情”喜,“事”悲则“情”悲。②“细”中见“奇”。考生要抓住叙事中的细节,去窥探诗人丰富的情感,欣赏其与众不同的奇特效果。
5.典故抒情①增加积累,尤其是熟悉、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②其次要特别注意典故的正用和反用。③典故的“两面”情感:“一面”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一面”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对现实、对自己的情感态度。
6.时空显情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分清景象的虚实。①分清是现实、往昔还是设想将来。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②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情感。离别时和离别后情感不同,离别时自然是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空间在家,与家人团聚是温暖的;空间在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
7.题材明情结合诗歌题材,了解惯常表达的情感,并利用诗歌中的关键信息来推测作者的情感。如送别诗,常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关切、安慰、担忧、勉励等情感。
8.词语定情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大都起到奠定诗歌感情基调的作用。如诗中“客”字,暗示羁旅之愁、思家之切。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词语,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离京(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
考查角度一 概括分析古诗词句情感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愁”“怨”“愤”“恨”“忧”“凄” “喜”“乐”“思” “怜”“泪”“闲”“怆”“怅”等字眼,这些字词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概括分析古诗词句情感题2步骤
(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①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②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③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④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考查角度二 概括分析古诗整体情感
概括分析古诗整体情感题3步骤
(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杜 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全诗表达了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状元支招/第一步:整体感知由题目《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和诗中的意象,如“蚊蚋”“凫鸭”“衰柳”“轻烟”等,可知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第二步:分析诗句首先要从诗歌中找出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如壮观、寂寞、伤时、愧、苦飘零、嗟叹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将情感具体化,如由“壮观”可以看出饱览名山大川的愉悦,由“寂寞”“苦飘零”可以看出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由“伤时”可以看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由“愧孔父”和王粲的典故,可以看出生不逢时的苦闷。
第三步:概括情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诗歌的情感,可分条回答。
考查角度三 概括诗人情感变化
概括诗人情感变化题3步骤
(2022·高考语文试题模拟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①开篇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入夜洞庭湖畔,灯火青荧,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冷寂孤独。②“朔风吹老梅花片”,作者在封闭的船舱中听到朔风的劲烈,于是“推开篷”细看究竟,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诗兴大发。③“一笑琅然”,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心情无比畅快豪爽。
/状元支招/第一步:合理划分诗歌的层次整首诗歌可划分为三层:“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是第一层;“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是第二层;“一笑琅然”是第三层。
第二步:体会每一层次诗人的情感第一层,开篇两句作者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夜,地点是洞庭湖边,岸边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茫茫一片,作者的孤独之情、羁旅之思可想而知。第二层,结合题目中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际上是作者在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朔风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而出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豪兴迸发,挥毫成诗。第三层,狼毫一落,作者“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凉一扫而光,代之以乐观旷达之情。
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等等。所谓“评价观点态度”,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另外,有时也要求考生评价他人对诗歌所持的观点态度。
考查热点2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答题3步骤
(2018·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卫词王 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状元支招/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第二步:结合诗句来分析观点一:同意。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完成我的遗愿”,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抒发。
观点二:不同意。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 第三步:总结
短板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不到位
针对突破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知人论世。分析作者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2.体悟要深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3.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4.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认识不是单一的,考生在分析概括时要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5.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
1. (2023·山东淄博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周德万携孥赴龙舒法曹,道过水阳相见,留别女弟范成大草草相逢小驻船,一杯和泪饮江天。妹孤忍使行千里,兄老那堪别数年。马转不容吾怅望,橹鸣肯为汝留连?神如相此俱强健,绿发归来慰眼前。
【概括分析词句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一杯和泪饮江天”中“泪”包含的复杂情感。答:①久别重逢,喜极而泣。兄妹二人在水阳相见,泪中含有惊喜。②为妹妹长途奔波的劳苦和孤寂而担忧。“妹孤”是第一层,“忍使行千里”是第二层,两种担忧叠加一起,因而流泪。③因刚见面就要匆匆分别的伤心,更因要再次久别而悲伤。“马转”“橹鸣”的催促让我“怅望”,想到自己渐渐老去而又要久别,不禁流泪。
2. (2023·浙江台州市第二次教学测试)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夜有感[南宋]苏泂灯影三更夜,虫声四壁秋。雨阶疏滴滴,风幔飒悠悠。朋友新凋丧,湖山旧钓游。平生匡复志,老去未能休。
秋夜有感[清]柯劭慧风叶落空阶,秋声感客怀。多情天上月,夜夜入帷来。
【概括分析整体情感】这两首诗都以“秋夜有感”为题,抒发的情感却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答:(1)相同:两首诗都因秋生感,都有时光流转、生命消逝之感。(2)不同:①苏诗由对朋友新丧的悼亡,强调了自己匡扶天下的壮志至老不衰。②柯诗由客居他乡的愁苦,进而抒发了远行在外的孤独寂寞。
【解析】(1)相同:两首诗都名为“秋夜有感”,都是因秋而生发感触;从“朋友新凋丧”“风叶落空阶”等句来看,都有时光流转、生命消逝之感。(2)不同:苏诗“朋友新凋丧,湖山旧钓游。平生匡复志,老去未能休”,诗人因朋友新丧悼亡,“老去未能休”强调自己虽然年老,但匡扶天下的壮志至老不衰。柯诗“秋声感客怀”,诗人因客居他乡而生发愁苦,进而抒发了远行在外的孤独寂寞。
3. (2023·黄山市第二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①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等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倅,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临安。倅,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汉代有承明庐,为朝官夜值住宿的地方。③视草:奉命起草制诰。
【概括情感变化】辛弃疾善于借送别、饮宴等社交题材来抒写胸襟。下阕先写他人,后写自身,情感富于变化,跌宕起伏。请结合下阕内容,概括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答:①首先词人以昂扬的笔调,想象友人得以重用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福。②接着情感转入低沉,借“故人”之问,道出借酒浇愁的困境和报国无门的悲愤。③最后再次提振精神,以空弦虚射惊落雁表达对自己不甘沉沦,杀敌报国的渴望。
【解析】首先,下阕“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意思是趁旅途的征衫未换,正好去朝见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贤访贤。词人有意用积极精神、昂扬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行。头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劳忠奋,三句言朝廷求贤若渴。词人想象友人得以重用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接着,“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两句,变奋激昂扬为纡徐低沉。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消愁,为酒所困。借“故人”之问,道出借酒浇愁的困境和报国无门的悲愤。最后,至结尾再次提振精神:“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词人醉中张弓满月,空弦虚射,却惊落了秋雁。一个壮怀激烈、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过这两句显现出来,表达词人不甘沉沦的精神以及对杀敌报国的渴望。
4. (2023·新高考仿真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甲)定风波苏 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A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 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③后,酒醒却咨嗟④。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B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②壕:护城河。③寒食: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④咨嗟:叹息、慨叹。
【分析评价观点态度】甲、乙两词都体现了苏轼哪种可贵的人生态度?请结合A、B两处画线句具体阐述。答: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A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B句体现出词人感悟到作诗饮酒都要趁年华尚在,表明作者要趁年华尚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中,要有所建树的积极心态。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7比较阅读鉴赏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7比较阅读鉴赏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2空间处理上,3抒情方式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5鉴赏技巧要有据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5鉴赏技巧要有据课件,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3鉴赏形象要到位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3鉴赏形象要到位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