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文言文阅读 -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文言文阅读 -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共28页。
文言文阅读(一)
【甲】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乙】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溺而不返
②堙于东海
③诸小儿游
④唯戎不动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②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它赞扬了精卫不畏艰难、敢于同困难斗争到底的精神。
B.“元朝文学家王冕少时寄住在寺庙,夜里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至天亮。”可以用“精卫填海”来赞扬。
C.《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王戎推理出如果道边树上李子成熟,自然会有人去试吃,如果好吃,但是这棵李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因此断定是苦李子。
D.如果王戎和小伙伴们在道边又发现了一棵桃树,只有高处的树枝上还长着几个桃子,那这些桃子是甜的。
4.选文【乙】中的王戎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冷静思考,阅读【链接材料】,想一想李太白为什么又“还卒业”?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李白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①,弃去②。过是溪,逢③老媪④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注释]①成:完成。②去:离开。③逢:碰上。④老媪:老妇人。⑤方:正在。⑥铁杵;铁棍,铁棒,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⑦欲:想要。⑧感:被……
感动。⑨还:回去。⑩卒业:完成学业。
【答案】1.溺水,淹没;填塞;众多;只有
2.①常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②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却有这么多李子。”
3.B
4.李白被老妇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到了,因此回去继续完成了学业,能从一件小事中悟出道理的人。
【解析】【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考查了字词解释。结合译文作答,①溺:溺水,淹没。“溺而不返”的意思是“”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②堙:填塞。“以堙于东海”意思是:用来填塞东海。③诸:众多。“诸小儿游”的意思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④唯:只有。“唯戎不动”意思是:只有王戎不动。
故答案为:溺水,淹没;填塞;众多;只有
2.考查了句子翻译。结合译文作答,①“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意思是:常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②“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意思是: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故答案为:①常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②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却有这么多李子。”
3.考查了内容理解。A、C、D项正确。B项有误,“精卫填海”可以用来形容不畏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而题干中王冕的事例旨在赞扬其专心致志,顽强的学习精神。使用不当。
故答案为:B
4.查了拓展延伸。结合译文理解文意后作答,文中李白“还卒业”的原因是:看到老媪“磨铁杵欲作针”感其意。即李白被老妇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到了,因此回去继续完成了学业。由此看出:李白是一个善于思考,能从一件小事中悟出道理的人。
故答案为:李白被老妇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到了,因此回去继续完成了学业,能从一件小事中悟出道理的人。
文言文阅读(二)
夸父逐日①
夸父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④,饮于河、渭⑤;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⑥。未至⑦,道渴而死⑧。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逐日:追逐太阳。②逐走:竞跑,赛跑。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④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⑤河、渭:即黄河、渭水。⑥大泽:大湖。⑦未至:没有赶到。⑧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5.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①夸父与日逐走。
A.行走。 B.跑。
②河、渭不足。
A.不够。 B.够。
6.在文中找到与下面的句子意思相同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黄河和渭水的水都不够他喝。
7.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的哪些优秀品质?
8.下面的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腾云驾雾 三头六臂
刀枪不入 各显神通
【答案】5.B;B
6.河、渭不足。
7.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
8.孙悟空;哪吒;葫芦娃;八仙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4)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5.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字句的理解,结合译文及课内学习完成。
①夸父与日逐走: 夸父和太阳赛跑。逐: 跑。
②河、渭不足: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 。 足 :够。
故答案为:B、B
6.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 河、渭不足: 黄河和渭水的水都不够他喝。
故答案为: 河、渭不足。
7.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辨析。文中的夸父与太阳赛跑,虽历尽艰难,最后渴死。但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胸怀大志、英勇顽强,勇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人。
故答案为: 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
8.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积累,结合平时的阅读完成。如《精卫填海》中的精卫,《后羿射日》中的后羿等。
故答案为:孙悟空、哪吒、葫芦娃、八仙
文言文阅读(三)
【文本一】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文本二】 王戎观虎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①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②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③,戎湛然④不动,了无恐色。
【注释】①纵:任凭。②承间:趁机。③辟易颠仆:神色慌张,躲避不迭,以致摔倒。④湛然:冷静沉着的样子。
9.下列加点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尝与诸小儿游(尝试)B.攀栏而吼(吼叫)
C.取之,信然(的确如此)D.其声震地(震动)
10.下列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观者无不/辟易/颠仆B.观者/无不/辟易颠仆
C.观者/无/不辟易颠仆D.观者/无不辟易颠/仆
11.阅读以上两个文本,完成表格。
1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纵百姓观之”中“之”指老虎。
②《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③王戎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以上两个故事都发生在他7岁时。
13.王戎给我们留下了 、 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我会这样做: 。
【答案】9.A
10.B
11.竞走取之;不动;无不辟易颠仆;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12.正确;正确;正确
13.善于观察和思考;沉着冷静;先冷静下来,然后仔细观察、理智分析,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析】【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9.考查字词理解。A.尝与诸小儿游: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尝:曾经。错误。
B. 攀栏而吼 :攀住栅栏大吼。吼:吼叫。正确。
C. 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信然:的确如此。正确。
D. 其声震地 :老虎的吼声震天动地。 震 :震动。正确。
故答案为:A。
10.考查朗读停顿。观者无不辟易颠仆 :围观的人全都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根据意思停顿为:观者/无不/辟易颠仆。ACD错误。
B.正确。
故答案为:B。
11.考查找关键句子。根据文本一句子“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可知答案。
根据文本二句子“ 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竞走取之 ; 不动 ; 无不辟易颠仆 ; 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12.考查课文理解及文学常识。①纵百姓观之 :任凭百姓观看。之:代词指老虎。正确。
②《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南朝宋刘义庆等创作的笔记小说,出自《世说新语·雅量》。正确。
③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祖父为三国魏幽州刺史王雄,曹魏凉州刺史王浑的儿子。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根据句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 王戎七岁,亦往看。 ”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正确;正确
1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从文中“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以看出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说明他善于思考,分析问题。从文中“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可以看出他临危不乱。
由此可以知道遇事要镇定,理智分析,积极思考问题去解决。
故答案为: 善于观察和思考 ; 沉着冷静 ; 先冷静下来,然后仔细观察、理智分析,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文言文阅读(四)
王戎七岁,尝与____。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____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____。”取之,____。
14.(1)在横线上补全原文。
(2)本文选自《 》。
(3)现想一文第二第四句话时的情景可加上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心情。
【答案】(1)诸小儿游;诸儿竞走;此必苦李;信然
(2)王戎不取道旁李
(3)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玩着玩着又累又渴,就提议去王戎家喝水,路上他们看见旁边的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解析】【分析】(1)根据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可知答案。
(2)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告诉大家做任何事情都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多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和判断,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同时告诉人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事物的表象,更要透过表象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
(3)根据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玩着玩着又累又渴,就提议去王戎家喝水,路上他们看见旁边的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1) 诸小儿游;诸儿竞走;此必苦李;信然 ;(2) 王戎不取道旁李 ;(3)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玩着玩着又累又渴,就提议去王戎家喝水,路上他们看见旁边的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文言文阅读(五)
精卫填海
ㅤㅤ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5.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炎帝之少女:小女儿
B.以堙于东海:填塞
C.故为精卫:故意
16.下列语句与选文所蕴含的道理不符的一项是(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17.精卫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你还知道哪些人的身上具有这种精神?
【答案】15.C
16.A
17.精卫代表的是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和敢于斗争的精神,我还知道《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具有这种精神。
【解析】【点评】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
15.考查了字词解释。A.正确。B.正确。C.有误。“故为精卫”的意思是:所以化为精卫鸟。“故”是因此,所以的意思。
故答案为:C。
16.考查了情感主旨。这篇古文主要讲述了一只名叫精卫的鸟,去东海游玩时溺水身亡,它化为精卫鸟后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情,不在乎是否成功,看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赞扬了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选项中B、C符合这种精神,A选项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意思是: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A不符合。
故答案为:A
17.考查了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联系古文及生活实际可知,精卫代表的是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和敢于斗争的精神,我还知道《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具有这种精神。愚公也是一个做事有顽强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故答案为:精卫代表的是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和敢于斗争的精神,我还知道《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具有这种精神。
文言文阅读(六)
叶公好龙
①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窥头于牖,屋室雕文以写龙。②于是天龙闻而下之,施尾于堂。③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④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8.你知道文中两处“之”的意思吗?
A.叶公的家里
B.天龙
①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②叶公见之
19.根据文中的描写,你觉得 ____最能形容叶公的特点。( )
A.心慈手软B.表里不一C.刚正不阿D.英勇无畏
20.下列说法中,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色无主”描写的是叶公害怕的样子,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六神无主”。
B.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但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C.可以这样读这句话“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D.《叶公好龙》告诉我们做人要表里如一,实事求是。
21.“天龙闻而下之”,叶公却“弃而还走”,根本原因是文中的第 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答案】18.A;B
19.B
20.C
21.④;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18.考查字词解释。①于是天龙闻而下之: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叶公的住所。之:叶公的家里。故选A。②叶公见之:叶公一看是真龙。之:天龙。故选B。
故答案为:A、B
19.考查内容理解。阅读文章可知,叶公表面上喜欢龙,但是一看到真龙,又被吓得六神无主,说明叶公心口不一,表面上喜欢某事物,但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故选B。
故答案为:B
20.考查内容理解、文言断句。A、B、D正确。C.有误。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即: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故选C。
故答案为:C
21.考查内容理解、句子翻译。阅读文章可知,“天龙闻而下之""叶公却“弃而还走”,根本原因是叶公只是喜欢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对应文中原句是"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故选④。是:由此看来。好:喜欢。夫:这,那。“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译为: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故答案为:④;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文言文阅读(七)
童年勤学
宋濂(lián)苦学①
余②幼时即嗜(shì)③学。家贫无从致④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⑤。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yú)约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①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②余:我。③嗜:喜爱。④致:得到。⑤弗之怠:不懈怠。⑥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22.词语解释】解释带点的字的意思。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录毕,走送之
23.【正确朗读】文中划线的句子,标点正确的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4.【句子理解】“余因得遍观群书”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因此能够读很多书。
B.我因此一遍又一遍地读书。
C.我因此得到了很多书。
25.【懂得道理】读了宋濂苦学的故事,你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
【答案】22.借;跑
23.B
24.A
25.借书抄书,讲好期限,按时还书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22.本题考查了字词解释。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假:借。②录毕,走送之:赶快送还借书。走:跑。
故答案为:借;跑
23.本题考查了标点符号的运用。“家贫”为句子间的停顿,后面加逗号。
故答案为:B
24.本题考查了句子翻译。结合译文可知,“余因得遍观群书”这句话的意思我因此能够读很多书。
故答案为:A
25.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知,宋濂没钱买书,借书抄书,抄录完赶紧送还书。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借书抄书,讲好期限,按时还书
文言文阅读(八)
凿壁借光
匡衡①,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③大姓④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②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③邑人: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④大姓:富户,大户人家。⑤偿:值,指报酬(回报)。⑥大学:大学问家。
26.文中,“主人怪”是指什么?( )
A.主人觉得匡衡的性格很奇怪。
B.主人的性格很古怪。
C.主人责怪匡衡凿壁借光。
D.匡衡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
2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邻居有烛/而不逮B.衡乃穿壁/引其光
C.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8.本文主要写了关于匡衡读书的两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况。
①
②
29.你觉得匡衡身上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联系文本和自身实际谈一谈。
【答案】26.D
27.C
28.夜晚凿壁借光读书。;不要做工工钱而求借书读书。
29.匡衡克服困难、勤奋好学的品质值得我学习,匡衡生活条件艰苦但努力好学最后成为了大学问家,我的生活条件比他好很多,我应该向他学习,刻苦读书。
【解析】【点评】(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本题考查结合具体事例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要整体感知,结合人物的事例及言行分析。
【参考译文】
匡衡字稚圭,学习很勤奋,可是家境贫困,没钱买蜡烛。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有钱的人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
26.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译文理解文章内容后,联系上下文作答,文中“主人怪”是因为“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故选D。
故答案为:D
27.考查了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C项有误,句意: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根据意义划分为: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故答案为:C
28.考查了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译文疏通文意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讲述的两件事即可。示例:①夜晚凿壁借光读书。②不要做工工钱而求借书读书。
故答案为:①夜晚凿壁借光读书。②不要做工工钱而求借书读书。
29.考查了拓展延伸。文章中匡衡的优秀品质有爱好学习、勤奋聪敏、不怕艰苦、志向远大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一谈哪几点最值得你学习即可,答案不唯一。示例:匡衡克服困难、勤奋好学的品质值得我学习,匡衡生活条件艰苦但努力好学最后成为了大学问家,我的生活条件比他好很多,我应该向他学习,刻苦读书。
故答案为:匡衡克服困难、勤奋好学的品质值得我学习,匡衡生活条件艰苦但努力好学最后成为了大学问家,我的生活条件比他好很多,我应该向他学习,刻苦读书。
文言文阅读(九)
王戎观虎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①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②,戎湛然③不动,了无恐色。
[注释]①承间:趁机会。②辟易颠仆:惊慌逃躲,摔倒伏地。③湛然:安然、沉稳的样子。
30.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31.“纵”字在字典中有如下意思:①发,放;②释放;③放纵,听任;④耸,向上引;⑤直,与“横”相对。“纵百姓观之”中的“纵”的意思是 。(填序号)
32.“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之后,百姓和王戎分别有怎样不同的表现(用原文回答),从中可以看出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30.王戎却非常镇定,一动也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31.③
32.百姓:观者无不辟易颠仆;王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遇事冷静、聪明机灵的孩子。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
30.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有湛然:安然、沉稳的样子。恐:害怕。句子的意思是:王戎却非常镇定,一动也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故答案为:王戎却非常镇定,一动也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31.本题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由原文可知,魏明帝在宣武场上把老虎关在笼子里,任凭百姓观看。所以“纵”是”放纵,听任“的意思。
故答案为:③
3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理解本文按题目要求结合译文来回答。由原文“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分别写了观众和王戎的表现。从该句可知王戎遇事不慌不忙,很镇静;他观察到老虎在笼子中,清楚老虎脱离不了笼子,所以他如此镇静,也侧面体现王戎善于动脑,非常聪明。
故答案为:百姓:观者无不辟易颠仆;王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遇事冷静、聪明机灵的孩子。
文言文阅读(十)
师旷论学
师旷①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②。炳烛之明,孰与③昧④行乎?”
【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期著名的乐师。 ②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③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④昧:昏暗
33.“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点燃蜡烛照明行走,谁还愿意在昏暗中行走呢?
B.点燃蜡烛照明行走,怎么还可以在昏暗中行走呢?
C.点燃蜡烛照明行走,与在黑暗中走路相比,究竟哪一个更好呢?
34.下面哪句话和短文说明的道理不一样?( )
A.学习不分年龄。
B.学习是年轻人的事。
C.即使老了,也不应该放弃学习。
【答案】33.C
34.B
【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33.“炳烛之明,孰与③昧④行乎?”这句中“炳烛”指点燃蜡烛照明;“昧”指在黑暗中。结合词语意思可以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故答案为:C.
34.结合短文意思,短文说明了人无论是什么样的年龄,都应该好好学习、勤奋读书。
故答案为:B。
文言文阅读(十一)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5.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尝: 竞走: 信然:
36.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B.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C.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37.看到路边果实累累的李树,文中其他孩子的反应是“ ”,王戎的反应是“ ”。(请用原文中的词句填空)
3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9.关于《王戎不取道旁李》给我们的启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遇事要仔细观察,理智分析,不能盲从。
B.学习王戎做一个懂礼貌、不争抢的孩子。
C.我们只要善于学习,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D.我们不能做一个好吃懒做的人。
【答案】35.曾经;争着跑过去;的确如此
36.C
37.竞走取之;不动
38.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的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39.A
【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35.结合短文内容,“尝”是曾经的意思;“竞走”意思是争着跑过去,文中指伙伴们争着去摘李子;“信然”意思是的确这样,“然”指“这样”的意思。
故答案为:曾经;争着跑过去;的确如此
36.“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意思是看到道路旁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果子把树枝压弯了。结合句子意思,进行正确的“节奏划分”。
故答案为:C。
37.结合文中描写,看到果实累累的李树,其他孩子的反应是“竞走取之”,王戎的反应是“不动”,因为对这一现象的判断不一样,所以他们采取了不同的反应。
故答案为:竞走取之;不动;
38.“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意思是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的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结合文中的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的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39.结合文中的描写,王戎通过对现象的正确分析,判断出李子是苦的。说明遇事要仔细观察、理智分析,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或者行动。
故答案为:A。
文言文阅读(十二)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zhē zhé) 枝,诸儿竞(jìng jìn) 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40.把文中不恰当的读音划掉。
41.《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 ,文中的主人公叫 ,他是魏晋时期“ ”之一。成语“ ”就出于此文。
4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竞走”中的“走”意思相同的是( )。
A.走访B.走路C.奔走相告
43.众孩童看见“李树多子折枝”,会有怎样的对话?请展开想象、写下来。
一孩子说:“ 。”
另一孩说:“ 。”
王戎说:“ 。”
【答案】40.zhē;jìn
41.《世说新语》;王戎;竹林七贤;道旁苦李
42.C
43.看树上那么多李子;我们赶紧去摘吧;路旁的树上有这么多李子,那李子一定是苦的(5)你觉得王戎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王戎善于观察、思考。
【解析】【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却唯独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围观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40.考查了对字的读音的理解。”折“:[zhé]断,弄断。[zhé]翻转,倒腾。根据字义,结合语境在“李树多子折枝”中应读“zhé"。故划去"zhē"。"竟"读“ jìng",故划去"jìn"。
故答案为: zhē;jìn
41. 考查文学常识。《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义庆。文中的王戎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成语“道旁苦李”就出于此文。
故答案为:《世说新语》;王戎;竹林七贤;道旁苦李。
42.考查了对加点字的意思的理解。结合译文理解。“竞走”中的“走”意思是跑。“奔走相告”指有重大消息时,人们奔跑着互相转告。“走”意思是跑。
故答案为:C。
43.考查了想象写话。结合题干众孩童看见“李树多子折枝”,会有怎样的对话? 根据故事的内容想象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看树上那么多李子 。我们赶紧去摘吧 。路旁的树上有这么多李子,那李子一定是苦的。
文言文阅读(十三)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________,________,故为精卫,常衔________,以堙于东海。
44.回忆课文,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45.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46.根据故事内容,理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完成填空。
本文主要讲述了炎帝的 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叼着 投入海中,一心要 的故事,表现了精卫 的精神。
47.下面哪个神话故事中主人公和精卫有同样的精神?( )
A.《愚公移山》B.《女娲补天》
C.《嫦娥奔月》D.《八仙过海》
【答案】44.游于东海;溺而不返;西山之木石
45.小女儿;填塞
46.小女儿;西山的木石;把东海填满;锲而不舍
47.A
【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44.结合课文《精卫填海》,“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书写时“游”是三点水,最右边不要写成反文旁;“溺”是三点水,右边是“弱”;“返”是半包围结构,走之旁;书写是把内容写正确规范。
故答案为:游于东海;溺而不返;西山之木石。
45.“炎帝之少女”意思是炎帝的小女儿,“少女”指小女儿;“以堙于东海”用来填塞东海“堙”是填塞的意思。
故答案为:小女儿;填塞
46.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精卫填海》主要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被淹死后化为精卫鸟,衔着西山的木石投入东海之中,一心要把东海填满的故事,表现了精卫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故答案为:小女儿;西山的木石;把东海填满;锲而不舍
47.结合对精卫锲而不舍精神的理解,这与《愚公移山》中,愚公锲而不舍要靠自己和子子孙孙的努力,把大山移走的精神比较相似。因此应该选择A项。
故答案为:A。
文言文阅读(十四)
树洞取球
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①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②浮出。
注释:①谋:设法。②遂:于是。
4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
B.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
C.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
49.“尝与群儿击球”中,“尝”的意思是( )
A.经常B.品尝C.曾经
50.在短文中用横线画出文彦博取球的做法。
51.短文中的文彦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48.B
49.C
50.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51.机智、聪明、爱思考、会想办法等。(意思对即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2)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3)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很容易从文中找出原句作答。
(4)本题考查结合具体事例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要整体感知,结合人物的事例及言行分析。
48.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的意思是:文彦博小时候曾经和几个同伴在草地上踢球。正确划分节奏应为: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 。选B。
故答案为:B
49.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尝与群儿击球”曾经和几个同伴在草地上踢球。“尝”的意思是曾经。
故答案为:C
50.考查了短文的理解。结合译文作答,“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意思是文彦博用盆子装水,把水倒进树洞里,球就浮出来了。
故答案为: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51.考查了人物形象分析。从“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和“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可以看出,遇到困难时文彦博善于思考,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困难,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
故答案为:机智、聪明、爱思考、会想办法等。(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十五)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2.解释下列带点字的意思。
弃去 欲作针
53.在表示下面意思的句子下面画横线。
他过这条小溪时,遇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
54.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一句俗语
55.读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答案】52.放弃;想要
53.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5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5.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坚持不懈,我们就一定能做成事情。
【解析】【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52.考查了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未成,弃去”意思是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故“弃”是放弃的意思。“欲作针”意思是我想把它磨成针。“欲”的意思是想。
故答案为:放弃;想要
53.考查了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结合译文并加以想象作答。文中“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的“逢”是一道道意思;“老媪”指 老婆婆;“方”指正在。所以,“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的意思是他过这条小溪时,遇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
故答案为: 他过这条小溪时,遇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
54.考查了对本文内容的拓展。“铁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功夫,事情就能成功。故后来根据这个故事成为的一句俗语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故答案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5.考查了对主题的理解。通过这个故事可知,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故答案为: 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坚持不懈,我们就一定能做成事情。
文言文阅读(十六)
七步成诗①
文帝②尝令东阿王③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④菽⑤以为汁;萁⑥在釜⑦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①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②文帝:指魏文帝曹丕。③东阿王:魏文帝曹丕的兄弟曹植。④漉(lù) :滤出。⑤菽 (shū): 大豆。⑥萁(qí) :豆茎。⑦釜(fǔ):锅。
5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尝令东阿王(尝试)
B.煮豆持作羹(用来)
C.应声便为诗(随着命令的声音,立即)
D.萁在釜下燃(烧)
5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七步成诗》和《王戎不取道旁李》都选自《世说新语》。( )
②从“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可以看出曹丕想迫害弟弟。( )
③讲历史人物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情吸引听众。所以,讲《七步成诗》这个故事时,我会用夸张的表情,炫耀的语气来讲述曹植作的诗。( )
58.你觉得曹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下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56.A
57.正确;正确;错误
58.由此故事可知曹植才思敏捷,文采斐然,说他为才思型诗人毫不为过。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本题考查结合具体事例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要整体感知,结合人物的事例及言行分析。
56.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解释,在文言文中,解释加点的词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在学习中注意平时的积
累和识记。
A:错误。文帝尝令东阿王: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尝:曾经。
B:正确。煮豆持作羹:熟了豆子做豆羹。持:用来。
C:正确。应声便为诗: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应声:随着命令的声音,立即。
D:正确。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锅底下燃烧。燃:烧。
故答案为:A。
57.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①正确。《七步成诗》和《王戎不取道旁李》都选自《世说新语》。②正确。从“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可以看出曹丕想迫害弟弟。③讲历史人物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情吸引听众。但不能用夸张的表情,炫耀的语气来讲述。
故答案为:①正确。②正确。③错误
58.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由此故事可知曹植才思敏捷,文采斐然,说他为才思型诗人毫不为过。
故答案为:由此故事可知曹植才思敏捷,文采斐然,说他为才思型诗人毫不为过。
文言文阅读(十七)
张元还果
张元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坠元园中。群儿欲取食之,元曰:“是邻家果,非我所宜取也。”乃与群儿收果
59.对“群儿欲取食之,元独不可。”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群/儿欲取食之,元/独不可。
B.群儿欲/取食之,元独/不可。
C.群儿/欲取食之,元/独不可。
60.“群儿问其故”中“故”的意思是( )
A.故事B.原因C.故乡
61.在短文中用横线划出“元独不可”的原因。
62.读了这个小故事,你认为张元是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59.C
60.B
61.是邻家果,非我所宜取也。
62.张元是个懂礼貌、明事理、守规矩、不侵占他人物品、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孩子。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2)考查了字词翻译,词语的理解与辨析。在正确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做此题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结合具体事例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要整体感知,结合人物的事例及言行分析。
《张元还果》参考译文:
张元家南面的邻居家里有两棵杏树。杏子成熟了,很多的杏子落入了张元家的院子里。—群孩子想从地上捡起杏吃掉,唯独张元认为不应该吃这些杏。孩子们就问张元不能吃这些杏的原因,张元说:“这是邻居家杏树上的果子,不是我们应该拿的东西。"于是张元就和大家一起捡拾地上的杏,然后将杏送到邻居家里去。
59.考查文言断句。群儿欲取食之,元独不可:一群孩子想从地上捡起杏吃掉,唯独张元认为不应该吃这些杏。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即:群儿/欲取食之,元/独不可。故选C。
故答案为:C
60.考查字词解释。群儿问其故:孩子们问张元不能吃这些杏的原因。故:原因。故选B。
故答案为:B
61.考查内容理解。阅读文章可知,张元认为不应该吃这些杏的原因是这是邻居家杏树上的果子,不是我们应该拿的东西,对应文中原句是“是邻家果,非我所宜取也"。
故答案为: 是邻家果,非我所宜取也。
62.考查形象分析。阅读文章可知,邻居的杏儿掉落在张元家里,张元不让大家捡起来吃,还将杏送到邻居家里去,由此可见,张元是个懂礼貌、明事理、守规矩、不侵占他人物品、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孩子。
故答案为: 张元是个懂礼貌、明事理、守规矩、不侵占他人物品、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孩子。
文言文阅读(十八)
共工触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注释:①昔者:从前②共工: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③颛顼: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④触:碰、撞。⑤不周山:山名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⑦倾:向(西北方向)倾斜。⑧地不满东南:大地的东南角塌陷。⑨水潦(liǎ):江湖流水。⑩尘埃:指泥沙。(11)焉:这,这里。
63.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64.文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联系《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夸父逐日》,说说夸父与共工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63.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在这里汇集。
64.“怒”表现了共工刚烈同时也很暴躁的性格。夸父与共工都很勇敢,夸父敢追逐太阳,共工敢与颛顼争帝。
【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63.结合上下文和注释的意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意思是天空下两西北倾斜,天空中的日月星辰都移到那里;东南边变成一个大坑,所以水喝尘土都落到了那里。结合自己的理解,可以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在这里汇集。
64.“怒”是发怒,生气的意思。结合对短文的阅读和《夸父逐日》中对夸父的描写,抓住共工和夸父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怒”表现了共工刚烈同时也很暴躁的性格。夸父与共工都很勇敢,夸父敢追逐太阳,共工敢与颛顼争帝。
文言文阅读(十九)
女娲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③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注释】①抟(tuán):揉成团。②剧务:工作繁多。③暇:空闲。
65.乃引绳于泥中”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
A.于是她就引导绳子到泥浆中B.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
C.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沾上泥浆D.她竟然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
66.以下关于这篇神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女娲一开始用黄土捏人,但因为工作繁重,便使用绳子甩泥浆的方式造出大量的人。
B.这篇神话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人类起源的原始观念。
C.这篇神话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D.这篇神话的神奇表现在女娲具有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
67.用“/”给下列句子画停顿,限制断两处。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答案】65.B
66.C
67.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3)此题考查学生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65.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句中“乃、引”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乃:于是。引:在。意思: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选B。
6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这篇神话写女娲一开始用黄土捏人,但因为工作繁重,便使用绳子甩泥浆的方式造出大量的人。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人类起源的原始观念。表现在女娲具有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故A、B、D正确,C错误。
67.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D“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的意思是: 俗话说开天辟地混沌初开的时候还没有人民女娲就用黄土捏泥造人。正确划分节奏应为: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文言文阅读(二十)
口与鼻争高下。口曰:“吾滔滔不跑,谈古论今,尔何能居吾上?”鼻曰:“会非吾不能辨。”眼见之,亦加入。曰:“吾既能近瞧又能远观。唯吾当先。"而后对眉曰:“尔何能居吾上?”眉日。“若无眉。以何面目示人战?”
68.(1)这则文言文主要讲了什么?( )
A.口与鼻争高低,结果它俩不相上下。
B.说明口、鼻、眼、眉的作用大。
C.口、鼻、眼、眉争着表明自己的作用大。
D.讨论口、鼻,眼,眉到底谁作用大。
(2)用自己的话说说“尔何能居吾上?”这句话的意思。
(3)读了这则文言文,我得到的启示是 。
【答案】(1)C
(2)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上面?
(3)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要团结协作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结合选项判断即可。(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C(2)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上面?(3)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要团结协作【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译文 嘴巴和鼻子争上下。嘴巴说:“我谈古论今,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上面?”鼻子说:“所有的饮料食物没有我就不能分辨。”眼睛对鼻子说:“我近可以分辨毫毛尖端(那么细微的事物),远可以观察到天边,惟有可应当排名最先。”又对眉毛说:“你有什么功劳待在我上面?”眉毛说:“我虽然没有实际用途,也就如同这世上有宾客,(他们)对主人有什么益处?(但是)没有就不符合礼节和仪式。如果没有眉毛,那成什么面目了啊?”
文言文阅读(二十一)
凿壁偷光①
匡(kuàng)衡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dāi)③,衡乃穿壁④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注释:①本文选自《西京杂记》,②区街:西汉经学家。③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④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69.(1)下列说法只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 )和( )。
A.读“匡衡勤学而无烛”时可以这样停顿:“匡衡/勤学/而/无烛”。
B.匡衡偷邻居家的蜡烛来照着读书。
C.这是《西京杂记》中的一个故事。
D.匡衡穿过墙壁到邻居家看书。
(2)匡衡是一个 的人,我还知道跟他一样的古人是 。
【答案】(1)A;C
(2)好学、爱读书;王冕、李白、孙敬、孙康、车胤、苏秦等
【解析】【分析】解答时参见译文(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A;C ;
(2)1、好学、爱读书 2、王冕、李白、孙敬、孙康、车胤、苏秦等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故事
人物
不同反应(用原文填空)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小儿
王戎
王戎观虎
百姓
王戎
炎帝之少女
以堙于东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阅读,将古诗补充完整,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请把古诗补充完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11:写作-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习作,题目,家乡好地方我推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10:散文阅读-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新的一年你有什么渴盼?,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下来,读句子,填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