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沙河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沙河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早晨起床后,林红同学觉得有点头晕、出汗,不太舒服,检查一下是不是感冒、发烧,她应该选用下列的哪种仪器( )
A.停表B.电流表C.体温计D.刻度尺
2.(2分)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9.6nm=9.6×10﹣3=9.6×10﹣3μm
B.9.6cm=9.6cm÷100=0.096m
C.9.6cm=9.6cm×10=96mm
D.9.6cm=9.6×10mm=96mm
3.(2分)如图所示是使用一把厚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情景,正确的是( )
A.B.
C.D.
4.(2分)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一江春水向东流B.万马奔腾
C.星光闪闪D.春风拂面
5.(2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其中“轻舟已过万重山”所选的参照物是( )
A.舟B.彩云C.两岸的山D.江水
6.(2分)下列有关参照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运动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C.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一般选取有利于研究运动情况的物体为参照物
D.对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是不变的
7.(2分)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8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那么在前2s内运动的速度( )
A.大于2.5 m/sB.等于2.5 m/s
C.小于2.5 m/sD.无法计算
8.(2分)如图所示,表示物体一直处于静止状态的图像是( )
A.B.
C.D.
9.(2分)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所用时间之比为2:1;他们通过的路之比是4;1( )
A.2:1B.1:2C.8:1D.1:8
10.(2分)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全程50m,通过前一半路程用了4s,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10m/sB.4.17m/sC.6.25m/sD.5m/s
11.(2分)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B.船C.流水D.河岸
12.(2分)嘹亮的军号声是由以下哪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 )
A.军号B.钢管
C.军号内的空气D.人嘴
13.(2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列顺序是( )
A.空气、金属、水B.金属、水、空气
C.金属、空气、水D.水、空气、金属
14.(2分)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因为( )
A.蚊子飞行时用力大
B.蝴蝶飞行时,根本就不发声
C.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太慢,低于人的听觉范围
D.蚊子数量多,蝴蝶数量少
15.(2分)如图所示,小红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实验说明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C.实验说明响度跟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D.这个实验探究的是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16.(2分)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其主要原因是( )
A.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C.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17.(2分)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B.如影随形,形影相伴
C.未见其人,先闻其声D.井底之蛙,所见甚少
18.(2分)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为2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9.(2分)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
A.入射角是3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反射角是6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20.(2分)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防止踩到地面上的积水,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明亮处是积水
C.背着月光走,地上明亮处是积水
D.都无法确定何处是积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21.(2分)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07 ;某人的中指长约0.75 。
22.(2分)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 刻度尺,该物体的长度为 cm。
23.(2分)在我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这样一句话:“去岁一阵大风,把我院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外去。”。为什么“井”会被“吹到篱笆外去”?说这句话和相信这句话的人是以 为参照物,而一般人不相信一口井会被大风吹到篱笆外去,是以 为参照物。
24.(2分)起重机将一箱货物在5s内匀速提升了15m,货物的速度大小为 m/s,合 km/h。
25.(2分)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象。根据图象判断,物体甲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选填“是”或“不是”),经过2h物体乙通过的路程是 km。
26.(2分)如图所示,林红和小月在公园里锻炼快步走,单程100m,返回时用了100s,则两人去时的速度是 m/s,来回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27.(3分)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时、同地出发向正南方向运动,小明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 运动,速度大小为 米/秒。10秒后,甲、乙两车相距 米。
28.(2分)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月球上“死寂无声”是因为 。
29.(2分)如下图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音乐的波形,图 是噪声的波形。
30.(2分)“三月三”是广西壮乡青年男女对山歌的盛会,歌声是通过 传到听众耳朵的:人们能分辨出自己村子歌手的歌声,因为每个歌手声音的 不同。
31.(2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从物理角度来看,月亮 (选填“是”或“不是”)光源,他在地上的影子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32.(2分)大约2400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小孔成的像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所成的像与小孔形状 关。
33.(3分)由于光的 现象(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教室里不同位置上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 现象,有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他色光,这三种色光分别是红光、 和蓝光。
三、作图(每题2分,共4分)
34.(2分)如图所示,从室内的一盏电灯通过墙壁的两个小孔射出来,请你根据这两条光线确定电灯的位置。
35.(2分)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
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17分)
36.(4分)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小聪和小明议论:A、可能与降落伞的重量有关,B、可能与降落伞的面积有关
(1)小聪和小明等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
(2)他们的议论属于科学探究的 环节
(3)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形状有关,实验时每次只变化 ,而保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研究物理的方法叫做 。
37.(2分)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停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 (填“较大”或“较小”)。
38.(11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选用平面镜、白色硬纸板和激光笔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激光紧贴纸板面入射;
C.使激光垂直纸板面入射。
(2)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 (选填“粗糙”或“光滑”),目的是 。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 。
(3)观察如图所示的器材,为了方便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还需对器材做出的改进是 。
(4)实验开始时,先让激光笔垂直照射到平面镜上,此时测得入射角为 。
(5)为寻找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当纸板上显示出光路时,该同学将纸板B绕轴ON向后折,此时反射光线依旧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这个现象说明了 。
(6)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实验,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
(7)如果将光线沿着F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
(8)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
五、计算题。(39题5分,40题6分,共11分)
39.(5分)如图所示,是根据王爷爷驾驶汽车在某段平直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记录的数据,描绘出的s﹣t图象.请你根据图象
(1)20~40min时间段内汽车的速度;
(2)0~50min时间段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40.(6分)在平直双轨线的轨道上,甲、乙两列车以大小相同的速度匀速相向行驶,甲车鸣笛后5s,再过40s,两车恰好相遇
求:(1)列车的速度;
(2)甲车鸣笛时两车间的距离。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沙河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40分)
1.(2分)早晨起床后,林红同学觉得有点头晕、出汗,不太舒服,检查一下是不是感冒、发烧,她应该选用下列的哪种仪器( )
A.停表B.电流表C.体温计D.刻度尺
【答案】C
【解答】解:A、停表是用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B、电流表是测电流的仪器;
C、体温计是测量人体温度的仪器;
D、刻度尺是用来测量长度的仪器。
故选:C。
2.(2分)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9.6nm=9.6×10﹣3=9.6×10﹣3μm
B.9.6cm=9.6cm÷100=0.096m
C.9.6cm=9.6cm×10=96mm
D.9.6cm=9.6×10mm=96mm
【答案】D
【解答】解:
A、中间换算过程缺少单位;
B、“9.6cm÷100”≠2.096m;
C、“9.6cm×10”≠96mm;
D、进率及过程正确。
故选:D。
3.(2分)如图所示是使用一把厚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情景,正确的是( )
A.B.
C.D.
【答案】B
【解答】解:A、刻度尺的初始刻度没有和被测物体左端对齐;
B、刻度尺放置时刻度紧贴被测物体,从0刻度线量起;
C、刻度尺的刻度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D、刻度尺放置倾斜。
故选:B。
4.(2分)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一江春水向东流B.万马奔腾
C.星光闪闪D.春风拂面
【答案】C
【解答】解:
A、一江春水向东流,属于机械运动;
B、万马奔腾,属于机械运动;
C、星光闪闪是由于大气层对光线发生了折射形成的;
D、春风拂面,位置在发生变化。
故选:C。
5.(2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其中“轻舟已过万重山”所选的参照物是( )
A.舟B.彩云C.两岸的山D.江水
【答案】C
【解答】解: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从轻舟已过万重山,所以以两岸的山为参照物。
故选:C。
6.(2分)下列有关参照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运动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C.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一般选取有利于研究运动情况的物体为参照物
D.对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是不变的
【答案】C
【解答】解:AB、参照物可任意选择,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是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的;
CD、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不事先选定参照物,说这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可能是运动的,但都是正确的结论,D错误。
故选:C。
7.(2分)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8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那么在前2s内运动的速度( )
A.大于2.5 m/sB.等于2.5 m/s
C.小于2.5 m/sD.无法计算
【答案】B
【解答】解:物体的速度v===2.7m/s;
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
故选:B。
8.(2分)如图所示,表示物体一直处于静止状态的图像是( )
A.B.
C.D.
【答案】A
【解答】解:A、是s﹣t图像,速度为0,故A正确;
B、是v﹣t图像,做变速运动;
C、是s﹣t图像,故C错误;
D、是v﹣t图像,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A。
9.(2分)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所用时间之比为2:1;他们通过的路之比是4;1( )
A.2:1B.1:2C.8:1D.1:8
【答案】A
【解答】解:甲、乙的速度之比:
v甲:v乙=:=×=×=2:4。
故选:A。
10.(2分)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全程50m,通过前一半路程用了4s,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10m/sB.4.17m/sC.6.25m/sD.5m/s
【答案】D
【解答】解:物体走全程需要的时间:
t=4s+6s=10s,
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v===7m/s。
故选:D。
11.(2分)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B.船C.流水D.河岸
【答案】B
【解答】解:船行时,山和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
故选:B。
12.(2分)嘹亮的军号声是由以下哪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 )
A.军号B.钢管
C.军号内的空气D.人嘴
【答案】C
【解答】解:嘹亮的军号声是由军号内的空气振动发出的。
故选:C。
13.(2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列顺序是( )
A.空气、金属、水B.金属、水、空气
C.金属、空气、水D.水、空气、金属
【答案】B
【解答】解:金属是固体,水是液体,根据声速的规律、水、空气。
故选:B。
14.(2分)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因为( )
A.蚊子飞行时用力大
B.蝴蝶飞行时,根本就不发声
C.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太慢,低于人的听觉范围
D.蚊子数量多,蝴蝶数量少
【答案】C
【解答】解:蝴蝶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
故选:C。
15.(2分)如图所示,小红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实验说明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C.实验说明响度跟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D.这个实验探究的是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答案】D
【解答】解:A、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中传播。
B、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尺子振动的幅度相同,故不能说明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C、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不能说明响度跟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D、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的幅度相同,振动越慢;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故选:D。
16.(2分)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其主要原因是( )
A.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C.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答案】B
【解答】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一场大雪过后,其主要原因是大雪蓬松且多孔,故B正确。
故选:B。
17.(2分)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B.如影随形,形影相伴
C.未见其人,先闻其声D.井底之蛙,所见甚少
【答案】C
【解答】解:A、一叶障目,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B、如影随形,指的是影子和人不分离,不符合题意。
C、“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说即使没有看到他,依据就是不同的人音色不同,符合题意;
D、井底之蛙,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2分)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为2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B
【解答】解: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为1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所以反射角也减小,故B正确。
C、入射角增大5°时,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10°。
D、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故选:B。
19.(2分)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
A.入射角是3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反射角是6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答案】C
【解答】解:A、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
B、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也为60°,故本选项错误。
C、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也为60°。
D、当入射角增大5°,所以反射角也变为65°,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20.(2分)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防止踩到地面上的积水,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明亮处是积水
C.背着月光走,地上明亮处是积水
D.都无法确定何处是积水
【答案】B
【解答】解:(1)当人迎着月光走时,水面发生的镜面反射能够使更多的光进入人的眼睛,而地面发生的是漫反射,进入人眼睛的光较少。
(2)当人背着月光走时,水面发生的镜面反射,所以水面看起来较暗,总有一部分光进入人的眼睛。
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21.(2分)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07 mm ;某人的中指长约0.75 dm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一张纸的厚度约70μm=70×10﹣3mm=0.07mm;
人的中指长约8.5cm=0.75dm。
故答案为:mm;dm。
22.(2分)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 A 刻度尺,该物体的长度为 2.20 cm。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刻度尺A有刻度的一侧贴紧被测物体;
由图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故答案为:A;2.20。
23.(2分)在我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这样一句话:“去岁一阵大风,把我院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外去。”。为什么“井”会被“吹到篱笆外去”?说这句话和相信这句话的人是以 篱笆 为参照物,而一般人不相信一口井会被大风吹到篱笆外去,是以 地面 为参照物。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人之所以看到“井”会被“吹到篱笆外去”,说明说这句话的人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井相对于篱笆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即一般人不相信一口井会被大风吹到篱笆外去。
故答案为:篱笆;地面。
24.(2分)起重机将一箱货物在5s内匀速提升了15m,货物的速度大小为 3 m/s,合 10.8 km/h。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速度公式可得:v==3m/s;
3m/s=3×3.6km/h=10.8km/h
故答案为 3,10.5。
25.(2分)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象。根据图象判断,物体甲的运动 是 匀速直线运动(选填“是”或“不是”),经过2h物体乙通过的路程是 100 km。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物体甲的s﹣t图象为正比例函数,
∴物体甲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可知,一物体在2h内运动了:
s=150km﹣50km=100km。
故答案为:是,100。
26.(2分)如图所示,林红和小月在公园里锻炼快步走,单程100m,返回时用了100s,则两人去时的速度是 1.25 m/s,来回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1.11 m/s。
【答案】1.25;1.11。
【解答】解:(1)林红和小月单程100m去时用了80s,
两人去时的速度v===1.25m/s;
(2)来回全程的时间t总=80s+100s=180s,总路程s总=2s=8×100m=200m,
来回全程的平均速度:
v总==≈1.11m/s。
故答案为:1.25;6.11。
27.(3分)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时、同地出发向正南方向运动,小明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 匀速直线 运动,速度大小为 1 米/秒。10秒后,甲、乙两车相距 5 米。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甲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并且向正南方向运动;
由图可得:在时间t=8s时,通过的路程s=8m==1m/s。
(2)10s后甲车通过的路程s甲=Vt=4m/s×10s=10m,由图象看出乙车10s后通过的路程s乙=5m,因此甲甲﹣S乙=10m﹣5m=6m。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1;5。
28.(2分)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月球上“死寂无声”是因为 真空不能传声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当空气温度是15℃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状态,所以会“死寂无声”。
故答案为:340;真空不能传声。
29.(2分)如下图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1 是音乐的波形,图 2 是噪声的波形。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由(1)图可以看出,其波形图呈周期性变化,是乐音的波形;
(2)中的波形图杂乱无章,是无规则的。
故答案是:1;2。
30.(2分)“三月三”是广西壮乡青年男女对山歌的盛会,歌声是通过 空气 传到听众耳朵的:人们能分辨出自己村子歌手的歌声,因为每个歌手声音的 音色 不同。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的;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
故答案为:空气;音色。
31.(2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从物理角度来看,月亮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光源,他在地上的影子是由于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故月亮本身光源;
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它是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人挡住
故答案为:不是;直线传播。
32.(2分)大约2400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小孔成的像是由于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所成的像与小孔形状 无 关。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由于小孔所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此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小孔所成的像是物体本身的像。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无。
33.(3分)由于光的 漫反射 现象(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教室里不同位置上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 色散 现象,有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他色光,这三种色光分别是红光、 绿光 和蓝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由于光的漫反射,教室里不同位置上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有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它色光,它们分别是红光、蓝光。
故答案为:漫反射;色散。
三、作图(每题2分,共4分)
34.(2分)如图所示,从室内的一盏电灯通过墙壁的两个小孔射出来,请你根据这两条光线确定电灯的位置。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做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与S点。
故答案如下图:
35.(2分)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过入射点O垂直于镜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在法线左侧做出反射光线OB
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17分)
36.(4分)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小聪和小明议论:A、可能与降落伞的重量有关,B、可能与降落伞的面积有关
(1)小聪和小明等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影响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的因素 。
(2)他们的议论属于科学探究的 猜想与假设 环节
(3)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形状有关,实验时每次只变化 降落伞的形状 ,而保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研究物理的方法叫做 控制变量法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1)由题意可知,小聪和小明等同学探究的问题是:影响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的因素;
(2)小聪和小明议论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
(3)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形状有关时,应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
(1)影响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的因素;
(2)猜想与假设;
(3)降落伞的形状;控制变量法。
37.(2分)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停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刻度尺 。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 较小 (填“较大”或“较小”)。
【答案】(1)刻度尺;(2)较小。
【解答】解:(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距离和时间,还缺刻度尺;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减缓小车向下运动的速度。
故答案为:(1)刻度尺;(2)较小。
38.(11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选用平面镜、白色硬纸板和激光笔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B 。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激光紧贴纸板面入射;
C.使激光垂直纸板面入射。
(2)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 粗糙 (选填“粗糙”或“光滑”),目的是 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使得各个方向能看见光的传播路径 。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 垂直 。
(3)观察如图所示的器材,为了方便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还需对器材做出的改进是 在纸板上标出角度 。
(4)实验开始时,先让激光笔垂直照射到平面镜上,此时测得入射角为 0° 。
(5)为寻找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当纸板上显示出光路时,该同学将纸板B绕轴ON向后折,此时反射光线依旧 存在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这个现象说明了 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
(6)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实验,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7)如果将光线沿着F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可逆的 。
(8)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得到普遍性规律 。
【答案】(1)B;(2)粗糙;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使得各个方向能看见光的传播路径;垂直;(3)在纸板上标出角度°;(4)0°;(5)存在;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6)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7)可逆的;(8)得到普遍性规律。
【解答】解:(1)此实验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你该采取的操作是使激光紧贴纸板面入射;
(2)实验时,为保证我们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光线,使得光线发生漫反射;只有硬纸板和平面镜垂直;
(3)为了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需要测量两角的度数,可在纸板上标出角度;
(4)因为入射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B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存在;
(6)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7)让光线逆着F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光路是可逆的;
(8)因为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得到普遍性规律。
故答案为:(1)B;(2)粗糙,使得各个方向能看见光的传播路径;(3)在纸板上标出角度°;(5)存在、法线;(6)在光的反射现象中;(7)可逆的。
五、计算题。(39题5分,40题6分,共11分)
39.(5分)如图所示,是根据王爷爷驾驶汽车在某段平直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记录的数据,描绘出的s﹣t图象.请你根据图象
(1)20~40min时间段内汽车的速度;
(2)0~50min时间段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1)由图象可知,汽车在0~20min和20~50min两个时间段内的图象都是一条斜线,
在20~50min内通过的路程为s2=80km﹣40km=40km,在4~50min内通过的路程为s=80km,
则20min~50min时间段内汽车的速度v2===80km/h,
因为汽车在20~50min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20min~40min时间段内汽车的速度也为80km/h;
(2)0~50min时间段内汽车的平均速度v===96km/h.
答:(1)20~40min时间段内汽车的速度为80km/h;
(2)0~50min时间段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96km/h.
40.(6分)在平直双轨线的轨道上,甲、乙两列车以大小相同的速度匀速相向行驶,甲车鸣笛后5s,再过40s,两车恰好相遇
求:(1)列车的速度;
(2)甲车鸣笛时两车间的距离。
【答案】(1)列车的速度是20m/s;(2)两车在甲车鸣笛时的距离为1800m。
【解答】解:设火车的速度为v,
由v=可得,鸣笛时两车的距离:
s=v声t1+vt1=340m/s×7s+v×5s,
已知t=5s+40s=45s
s=s甲+s乙=vt+vt=8vt=2v×45s,
解得:v=20m/s,
甲车鸣笛时两车的距离为:
s=2v×45s=2×20m/s×45s=1800m。
答:(1)列车的速度是20m/s;(2)两车在甲车鸣笛时的距离为1800m。实验次数
∠i
∠r
1
70°
70°
2
45°
45°
3
30°
30°
实验次数
∠i
∠r
1
70°
70°
2
45°
45°
3
30°
3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巴中学市南江县2023-2024学年八上物理期末预测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