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8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8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新西兰东南部的摩拉基海滩上约有50个圆形巨石(图),最大直径逾两米,重达数吨,散布于海滩中部。据研究,圆石的形成原因与珍珠类似,由围绕着核心物质(如贝壳、珊湖碎片等)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直径两米左右的圆石至少需要400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要覆盖10到50米厚的海泥才能提供充分的矿物质。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测摩拉基海滩上圆形巨石的形成过程是( )
A. 钙和碳酸盐围绕核心物质慢慢结晶→地壳抬升→上覆物质被侵蚀
B. 钙和碳酸盐围绕核心物质慢慢结晶→潮汐作用→上覆物质被侵蚀
C. 钙和碳酸盐围绕核心物质慢慢结晶→地壳抬升→海泥沉积
D. 岩浆侵入冷却凝结→地壳拾升→上覆物质被侵蚀
2. 导致圆形巨石表面形成龟甲状花纹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B. 海浪侵蚀C. 风力作用D. 海浪堆积
【答案】1. A 2. A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巨石成圆形,其形成原因与珍珠类似,由围绕着核心物质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同时,其形成的时间漫长,要覆盖10~50米后的海泥才能提供充分的矿物质,所以该巨石的形成过程是:受钙和碳酸盐围绕核心物质慢慢结晶,此时深埋于地下,之后随着地壳抬升,形成的物质出露地表,而上覆物质慢慢被外力侵蚀,从而使得圆形巨石出露,与岩浆活动无关。A 正确,BCD 错。故选 A。
【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某些巨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由于巨石长期出露水面,受昼夜温差大等外力因素的影响,岩石开裂,形成龟甲状花纹,其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作用,而风力作用可能只是岩石表面开裂的影响因素之一,C选项表述并无A选项准确全面,排除C,A正确。出露水面以上的巨石有龟甲状花纹,所以与海浪侵蚀无关,B错。该岩石的花纹特点的形成与海浪堆积关系不大,D 错。故选 A。
【点睛】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在地质作用下,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是青海黄河乡东南黄河堆积阶地实测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示河流阶地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T1、T3、T2B. T3、T2、T1C. T1、T2、T3D. T2、T3、T1
4. 河流阶地是由河漫滩演变而来的,图示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
A. 地壳连续性下沉B. 地壳连续性上升C. 地壳间歇性下沉D. 地壳间歇性上升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由河流向下切侵蚀使河谷不断变深,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称为阶地,阶地按上下层次分级,级数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越向高处年代越老,越先形成,所以图示河流阶地形成的先后顺序是T3、T2、T1,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当地壳比较稳定,河水以侧蚀为主,从而形成宽阔的河漫滩,后因地壳相对上升,引起河流强烈侵蚀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现象,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为阶地,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这样间歇性的地壳抬升运动,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当地壳比较稳定、流量稳定、海平面稳定时,河水以侧蚀为主,从而形成比较宽阔的河谷,当地面因构造运动大面积上升,或气候变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减少;或海平面降低,会引起河流强烈侵蚀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现象,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为阶地,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这样间歇性的地壳抬升运动,或流量增加,或海平面下降过程。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读我国某地区地质构造图(图中字母为地质年代,地层由早到晚依次为O、C、P、K,地层产状的短线为坡面倾斜方向,坡度为倾斜角度;褶皱中背斜的核部地层最老,向斜的核部地层最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图示甲区域( )
A. 为背斜,O3为核部B. 为向斜,P为核部C. 为背斜,P为核部D. 为向斜,O3为核部
6. 图示地质活动( )
A. 变质带形成于断层活动之后B. 岩浆活动形成于断层之后
C. 断层活动形成于P后K前D. 造成花岗岩分布区被侵蚀成河谷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图示甲区域核心部分岩层为P,年龄新,往两翼去为C、O,从中心向两翼越来越老,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A、C错;P地质年代最新,位于向斜核部,B对,D错。故选B项。
【6题详解】
分析地质构造分布图可知,图示区域变质带位于花岗岩与地层O3的接触带上,是与岩浆活动同步形成的,断层错断了花岗岩和变质带,说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褶皱形成之后,断层形成之前,A、B错;断层错断了P,但是对K没有影响,形成于P后K前,C对;花岗岩分布区为凸起的高地,虽受侵蚀,但不是河谷,D错。故选C项。
【点睛】地质构造主要有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其判断主要依据地下岩层的变形、变位;同时看有无火山构造,有无岩层缺失,如背斜顶部的岩层缺失。在地质剖面图中判断背斜和向斜的可靠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即“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岩层存在断裂并出现位移时,根据相对位移方向判断断层构造。一般而言,沉积岩层下老上新,岩浆侵入体或断层、褶皱、火山喷发晚于其所在的沉积岩层。总之,之后出现的破坏是在原有基础上形成的。
福建漳州东山岛上有一奇石(图1),通体为花岗岩,与基座接触面仅十余平方厘米。风力强劲时,巨石会轻晃,故名“风动石”。图2示意某处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丁处岩石( )
A 经高温高压形成B. 由外力沉积而成
C. 由岩浆冷凝而成D. 其中可能含化石
8. 图1中风动石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
A. 地壳抬升——岩浆侵入——风化侵蚀B. 风化侵蚀——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C. 岩浆侵入——风化侵蚀——地壳抬升D.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答案】7. A 8. D
【解析】
【7题详解】
图中火山及相连的岩石应为岩浆岩,图中丁处岩石位于具有层理构造的沉积岩与岩浆岩之间,在火山形成时期应受到由高温高压的岩浆影响,改变原有岩石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形成变质岩,A符合题意,排除BC;丁处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改变性质时,原来可能含有的化石会被破坏,排除D。故选A。
【8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风动石为花岗岩,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冷凝形成,所以最先发生的地质过程是岩浆侵入,固结成岩,这样形成的花岗岩位于深处,必须受地壳抬升至高处,再受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先出露地表,然后形成风动石,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岩石的成因类型有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1)岩浆岩:岩浆侵入或喷出冷凝而成。如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2)沉积岩:外力作用下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3)变质岩:变质作用下形成。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等属于变质岩。
北京时间2022年6月21日17时14分,北半球迎来今年的夏至。下图为进入夏至时甲、乙、丙、丁四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此时太阳直射点坐标为( )
A. (23°26′S,161.5°W)B. (23°26′N,41.5°E)
C. (23°26′N,158.5°W)D. (23°26′N,120°E)
10. 关于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乙两地纬度数相同,但分属南北半球②丁地自转线速度只有赤道处的一半
③丙地自转线速度最大④四地纬度值:丙<乙=甲<丁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夏至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3°26´N,A错误;直射经度为正午12时所在经度。此时北京时间为6月21日17:14分,与地方时12时有5小时14分钟的时差。根据1小时相差15°,4分钟相差1°可换算出两地经度相差78.5°。根据东边时刻大,西边时刻小的规律得知直射经度位于120°E西侧78.5°结合经度递变规律计算出直射经度为41.5°E,因此,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3°26′N,41.5°E),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根据图示昼夜长短状况得知,甲的夜长18小时,昼长6小时;乙地昼长6小时,说明甲乙两地纬度相同,且同半球,①错误;丁地夏至日昼长为24小时,说明位于北极圈及其以北区域,线速度较小,②错误;丙地夏至日昼长为12小时,则说明丙位于赤道,赤道上自转线速度最大,③正确;丙位于赤道,纬度值最小;丁地位于北极圈及其以北区域,纬度值最高;甲乙两地纬度相同,且同半球,纬度值居于丙丁之间,因此,四地的纬度值:丙<乙=甲<丁,④正确。故选C。
【点睛】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1、春分指向夏至:北半球是昼长夜短,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 南半球是昼短夜长。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2、夏至指向秋分:北半球是昼长夜短,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南半球是昼短夜长。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3、秋分指向冬至:北半球是昼短夜长,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南半球是昼长夜短。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4、冬至指向春分:北半球是昼短夜长,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南半球是昼长夜短。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阿根廷别德马(40°30'S,63°W)拍摄的日出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
A. 1月1日B. 3月21日C. 7月1日D. 10月1日
12. 此时,太阳位于( )
A. 东北方B. 西北方C. 东南方D. 西南方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当驴友在别德马(40°30′S,63°W)拍摄图示景观时,显示的北京时间是19:16,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结合地方时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可以求出此时63°W的地方时,约7:20,此地纬度为40°30′S,日出晚于6时,表明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而1月1日、10月1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只有7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2题详解】
前题分析表明,此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因此当地太阳应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图中显示,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应为日出或日落,结合前题计算可知,拍摄时当地地方时为7时多,应为日出,太阳应从东北升起,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太阳方位规律: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北升西北落,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南升西南落;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下图为北半球某学生于冬至日正午时分在路边拍摄的太阳能发电的外接装置实物图,该学生测得此时光伏接收面板与地面的夹角约为56°41′。该装置能够通过自动控制器使光伏接收面板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该学生算出了该地的纬度大致为( )
A. 33°19′NB. 23°15′NC. 33°45′ND. 33°15′N
14. 光伏接收面板与地面夹角从最小增大到最大期间( )
A.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小B. 江苏日出方位不变
C. 江苏省昼短夜长,且昼渐长D. 江苏省正午楼房的影长逐渐增大
【答案】13. D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光伏接收面板与地面的夹角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和为90°,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当地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综上可得,光伏接收面板与地面的夹角等于当地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结合材料可知,当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当地纬度=56°41′-23°26′=33°15′,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当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光伏接收面板与地面夹角从最小增大到最大期间,即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值向最小值变化时期,也就是夏至日至冬至日,此期间地球公转需要经过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A错误;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移向南半球,则江苏日出方位从东北日出到东南日出,B错误;此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因此位于北半球的江苏昼长渐短,且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C错误;此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江苏省正午太阳高度逐渐缩小,因此正午楼房的影长逐渐增大,D正确。故选D。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直射点向观测点靠近,正午太阳高度增加,反之降低。夏至日(6.2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冬至日(12.22),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下图为2022年5月29日,美国纽约曼哈顿第42街出现“曼哈顿悬日”美景。日落时阳光洒满曼哈顿第42街,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时间长达15分钟,该景观一年在同一位置出现两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一年中另一次出现该景观的时间应是( )
A. 6月12日B. 7月12日C. 8月12日D. 9月12日
16. 图中街道的走向大致为( )
A. 东西走向B. 南北走向C. 东北—西南走向D. 西北—东南走向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美国纽约受哈顿第42街出现“曼哈顿悬日”美景的日期为5月29日,一年中另一日期出现同样景观,则另一日期太阳日落方向要与5月29日相同,日落方向由直射点的纬度决定,因此这一日期与5月29日的直射点纬度应相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年中直射点位置相同的两个日期关于冬至日或夏至日对称,5月29日处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为夏至日)之前约23天,则另一日期为夏至日(6月22日)之后约23天,即7月13日前后,选项中的7月12日最符合题意,故本题排除ACD三项,选B。
【16题详解】
5月29日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若出现“曼哈顿悬日”景观,则街道走向应与日落方向平行,故街道为西北—东南走向,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太阳日出、日落方位规律: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北升西北落,且纬度越高,日出、日落偏北的幅度越大,正好出现极昼现象的纬度,则日出正北,日落正北;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南升西南落,且纬度越高,日出、日落偏南的幅度越大,正好出现极昼现象的纬度,则日出正南,日落正南,出现极夜的地区没有日出和日落。
二、综合题(四大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
(2)简述甲河谷的形成原因。
(3)在图示大陆架海域钻探,能否发现有石油存储?为什么?
【答案】(1)海底地壳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势升高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2)甲谷地位于背斜顶部,在背斜形成过程中受张力作用,岩层疏松容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等外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谷地。
(3)不能。图示大陆架地区地质构造为向斜,不能为储油提供良好条件。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图示岛屿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成因为地壳受水平挤压力,岩层向上拱起,地势升高露出海面,形成了岛屿。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岩层变得破碎,容易被侵蚀,在流水等外力的侵蚀作用下,形成谷地。
【小问3详解】
图示地区大陆架海域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不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故在图示地区大陆架海域钻探不能发现石油。
18.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中从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
(2)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该地古村落较多,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
原因:河水携带大量泥沙;随着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2)冲积扇(洪积扇)。冲积扇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浅。
【解析】
【分析】本题以宁夏平原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流水沉积,冲积扇及其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流水机械沉积分异规律,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在出山口处,地形变的平坦,河道变宽,流速减慢,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所以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
【小问2详解】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P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山区河流流出出口处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由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河流带来大量营养物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便于农业耕作;河流流经,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提供充足水资源;冲积平原形成地区地势平坦,便于聚落建设;农业发展条件好,不仅满足农民基本粮食需求,还可以卖出去增加收入:位于山地东坡,易形成地形雨,气候条件好,利于农业生产。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台湾东部台东市西靠台湾山脉,自然风景秀丽。卑南溪发源于台湾山脉,向东注入太.平洋。这里气候湿润,但冬季却遭受沙尘的困扰。
(1)分析图示地区地貌景观丰富多样原因。
(2)简析卑南溪河口M沙滩的形成原因。
【答案】(1)该地区东临太平洋,靠近海岸线,海岸地貌发育普遍;西侧为台湾山脉,地势陡峻,加上河流流水作用强烈,形成各种山地和流水地貌。
(2)卑南溪河流含沙量较大;卑南溪河口地区地形平坦,水流速度缓慢,泥沙易淤积;河口泥沙受流水影响向东输送;沿岸日本暖流北上,导致该河口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沉积于河口。
【解析】
【分析】本题以台东市区域示意图及自然环境为材料,涉及地貌景观的影响因素、沙滩地貌的形成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台东市区以东为太平洋,靠近海岸地区,受海洋侵蚀、堆积作用影响显著,海岸地貌在此发育较为普遍。从材料可知,台东市西靠台湾山脉,台湾山脉地势较为陡峭;从图中可以看到台东市区北部有卑南溪经过,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故河流流速较快,流水侵蚀、搬运作用较强,形成峡谷、河漫滩等各类山地及流水地貌。
【小问2详解】
卑南溪发源于台湾山脉,由于台湾山脉地势起伏较大,故其河流流速较快,侵蚀、搬运能力强,将上游大量泥沙搬运至下游地区,河流含沙量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到卑南溪河口处位于沿海低地,其地形较为平坦,河水流到此处,因地势平坦而降速,水流速度变慢,泥沙易产生堆积。从图中可以看到卑南溪入海口附近,其河流流向大致向东,由于河流流量较大,其泥沙在河流的冲击作用下,不断向东输送。台东以东为太平洋地区,此处海域受日本暖流影响较为显著,日本暖流自南向北流动,导致该河口注入海洋受阻,其水流速度减缓,受海洋顶托作用影响,泥沙沉积于河口处,形成沙滩景观。
20.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京市的紫峰大厦(位于北纬32°)建成后,居住在紫峰大厦北面居民楼南侧的陈先生发现卧室内日照时间变短,不足2小时。下图为这两幢楼房示意图。
材料二:依据我国相关法规:一年中,住宅建筑大寒日的日照时间应大于或等于2小时。
(1)请指出南京一年中白昼最短的节气及该节气物体正午日影朝向。
(2)在楼房高度相同的情况下,说出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楼间距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为使北楼的日照时间符合相关法规,假设在北楼南侧重新规划建设紫峰大厦,请你简单给出两种合理的设计方案。
【答案】(1)节气:冬至。正午日影朝向:正北。
(2)差异: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楼间距大。原因:正午太阳高度越小,高楼的影子越长。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地区小。
(3)方案一:保持紫峰大厦高度,扩大两楼的间距。
方案二:保持两楼的间距,降低紫峰大厦的设计高度。
【解析】
【分析】本题涉及知识点为正午太阳高度的判定及应用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达全年最短;南京市位于32°N,故一年中白昼最短节气是冬至日。南京市位于32°N,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南京以南地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与影子的朝向相反,因此南京正午日影朝向正北。
【小问2详解】
为了保障充足的光照条件,楼间距应当不小于最长影长,以使得相邻两栋楼房不会受到遮挡。我国位于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影子达全年最长。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我国北方地区纬度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小,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相对较大,所以北方地区楼间距要大于南方地区。
【小问3详解】
为了保障充足的光照条件,楼间距应当不小于最长影长,以使得相邻两栋楼房不会受到遮挡。为了保障北楼有良好的采光,可以采取降低南楼高度,或者扩大楼间距的方法,以保证紫峰大厦对北楼没有遮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52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