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113603/0-17034736589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113603/0-17034736589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113603/0-170347365897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所示照片是我国某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图中a星为北极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这些有规律的弧线的形成,说明了( )
A. 太阳运动B. 地球自转C. 地球公转D. 月球公转
2. 摄影师拍摄a星的仰角为28°,据此推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
A. 长白山区B. 黄土高原C. 江南丘陵D. 山东丘陵
【答案】1. B 2. 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下图所示照片是我国某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可知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夜晚看到众多恒星围绕北极星旋转,每颗恒星在照片上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有规律的弧线,B正确;此图为摄影师在地球上拍摄,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些有规律的弧线的形成与太阳运动和月球公转无关,AD错误;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并不会导致几个小时发生这样的变化,且地球公转主要形成昼夜变化、太阳高度及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等详细,C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在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北极星高度角(仰角)等于当地的所在的纬度,摄影师拍摄a星的仰角为28°,则该地的纬度为28°N,与江南丘陵地区的纬度差不多,C正确;长白山区纬度约为45°N,A错误;黄土高原的纬度约为36°N,B错误;山东丘陵的纬度约为37°N,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23时56分4秒,主要用于科学研究,昼夜更替的周期为24小时,主要用于生产和生活;地球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全球各地都相等,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3. 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 昼夜现象B. 昼夜交替现象
C. 时差的产生D.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所产生的昼半球和夜半球现象,因此昼夜现象不是由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A符合题意;昼夜交替现象、时差的产生、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都是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原定于2021年5月20日凌晨发射的天舟二号因为“一个压力值参数异常”而推迟到2021年5月29日20时55分在文昌(110°E、19°N)航天发射场发射。发射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天舟二号原定发射时间至以后一个月里,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B. 福州昼夜长短的差距越来越小
C. 福州地区观察到日出东南方D. 文昌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5. 此次发射任务选择在文昌,可能是因为文昌( )
A. 晴天多,能见度高B. 靠近铁路,交通便利
C. 临近大海,发射升空快D.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快
【答案】4. A 5. D
【解析】
【4题详解】
天舟二号是5月20日发射的,一个月后是6月20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6月22日前后。地球公转速度1月初较快,7月初较慢,从5月20日到6月20日,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A正确。在此期间,福州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昼夜长短的差距越来越大,B错误。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除出现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都是日出东北,C错误。文昌的纬度为19°N,从5月20日到6月20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增大后减小,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快,节省发射需要的能源少,还具有射向宽、安全性好、海洋运输便利等优势,D正确。文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阴雨天气多,A错误。文昌航天发射场主要是海洋运输便利,不是铁路运输,B错误。发射升空快与临近大海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
【点睛】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1、天气状况: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温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2、纬度: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3、地形: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4、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5、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6、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在人烟稀少处。
中法德领导人气候视频峰会于2021年4月16日举行,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巴黎(48°52′N,2°17′E)、柏林(52°31′N,13°2′E)、北京(40°N,116°E)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就应对气候变化、中欧关系、抗疫合作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从工作时间考虑,4月16日视频峰会最适合举办的时段是北京时间( )
A. 8:00~10:00B. 10:00~12:00C. 14:00~16:00D. 16:00~18:00
7. 视频峰会举行当日,三地( )
A. 昼长:北京>巴黎>柏林B. 正午太阳高度:柏林>巴黎>北京
C. 日落旗杆影子朝向东南D. 地球自转线速度:北京北京,A错。正午太阳高度角北京>巴黎>柏林,B错。日落西北方向,旗杆影子朝向东南,C正确。地球自转线速度北京>巴黎>柏林,D错。故选C。
【点睛】太阳视运动总结: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二分日,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夏半年,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湖南省张家界天门山海拔1518.6米,山体由石灰岩组成。天门洞位于海拔1260米处,宛若一道通天的门户(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形成天门洞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B. 海蚀C. 溶蚀D. 风蚀
9. 推测天门洞形成时的位置在( )
A. 断崖B. 风口C. 地下河D. 海平面
10. 天门洞现今位置反映了( )
A. 地壳运动B. 断裂下陷C. 火山地震D. 气候变暖
【答案】8. C 9. C 10. A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读题可知,天门山的山体由石灰岩组成,为可溶性岩石,且天门山水汽丰富多雨,因此天门洞主要是在溶蚀作用下形成的;与风化、海蚀、风蚀作用关系不大,故C选项正确,ABD 选项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读题可知,天门洞是流水溶蚀形成的,因此 天门洞最初形成时的位置最可能在地下河,随着地壳抬升出露地面;刚开始形成时并不会在断崖、风口、海平面处,故C选项正确,ABD 选项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读题可知,天门洞最初是在地下河处受到流水溶蚀形成的,然后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天门洞向上运动并出露地面,形成如今天门洞的景观,故A选项正确,与火山地震、断裂、气候变暖无关,BCD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的相关 知识。解题的关键由石灰岩入手,判断为流水的溶蚀,从而可推知最早生成的地方为地下河。
科考队在北极圈内某地进行科考时,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6时测得了当地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小值为10°。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地的纬度为( )
A. 83°26′NB. 80°34′NC. 76°34′ND. 72°34′N
12. 该地位于( )
A. 欧洲北部B. 亚洲西部C. 亚洲东部D. 北美北部
【答案】11. C 12. D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6月22日是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该地为北极圈以内,有极昼,一天中最小太阳高度为10°,为0:00的太阳高度,此时北极圈上0:00的太阳高度0°,从而得出该地的纬度为北极圈以北10°,即76°34′N,故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此时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因此该地出现一天中最小太阳高度时,地方时应为24时,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6时,说明与北京所在时区相差八个时区,每时区经度相距15°,由此可得出该地经度约为120°W,选项中符合条件的只有北美北部。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极圈内刚好发生极昼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该纬度0:00的太阳高度为0°,如果给出极圈内某地0:00的太阳高度,求该地的纬度,就将刚好发生极昼的纬度加上该地0:00的太阳高度,就可以得出该地的纬度。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五龙屿”,明朝改称“鼓浪屿”。因岛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称为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逐渐又名。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花岗岩石散布其上,鼓浪屿形状不规则,面积约1.88平方公里,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卫星岛之一。左图是厦门鼓浪屿“鼓浪石”景观,右图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丁为沉积物,其它为三大类岩石和岩浆),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形成鼓浪石的岩石形成于右图中的( )
A. 乙→丁B. 丙→乙C. 甲→戊D. 戊→丙
14. 推测鼓浪石的形成过程是( )
A. 地壳上升—岩浆侵入—风化剥蚀B. 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地壳上升
C. 岩浆喷出—地壳下降—风化堆积D. 岩浆侵入—地壳上升—海浪侵蚀
【答案】13. B 14. D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由材料“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花岗岩石散布其上”可知,形成鼓浪石的岩石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它是由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的。右图中,已知丁为沉积物,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形成的是沉积岩,所以甲为沉积岩。材料“其它为三大类岩石和岩浆”,所以乙、丙、戊是岩浆、岩浆岩和变质岩。甲为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可以形成变质岩,或经过重熔再生作用生成岩浆,但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只能形成岩浆岩,而戊处的箭头同时指向了丙和丁,所以戊不能为岩浆,应该是变质岩。变质岩不可以直接形成岩浆岩,只能经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丙为岩浆,乙为岩浆岩。【或者其它为三大类岩石和岩浆,沉积物是三类岩石经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形成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后只能行成岩浆岩,所以丙为岩浆,乙为岩浆岩,戊就是三大类岩石中的变质岩。】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4题详解】
根据四个选项可以归纳,鼓浪石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环节: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由材料“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花岗岩石散布其上”可知,形成鼓浪石的岩石是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却在地表上,所以应该先有岩浆侵入,后有地壳的抬升;经过地壳抬升后的花岗岩到地表时,是一个很大块的岩石,根据材料“因岛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称为鼓浪石……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卫星岛之一”可知,现在却是岩石中间有洞穴,所以抬升之后会受到外力作用的侵蚀作用,从位置来看处于岛屿上,所以应该是海水(或海浪)的侵蚀作用。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在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的判读中应牢记以下“窍门”(1)是自岩浆始,至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2)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3)是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且由外力作用形成;(4)若有沉积物的,沉积物是由三大类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的,且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只能形成沉积岩。
意大利境内大理石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出口量约占国际市场总贸易量的一半,其北部山区地质灾害频发。下左图为意大利区域简图,下右图为意大利北部某大理石产区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从岩石类型看,大理石属于哪类岩石( )
A. 沉积岩B. 喷出型岩浆岩C. 侵入型岩浆岩D. 变质岩
16. 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意大利境内大理石的形成的过程( )
A. 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变质作用
B. 外力侵蚀→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地壳下沉
C. 外力侵蚀→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变质作用
D. 岩浆喷发→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变质作用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大理石是由石灰岩经变质作用转变形成,属于变质岩。故选D。
【16题详解】
大理石由石灰岩变质形成,形成过程要从石灰岩形成开始,在地质历史时期,该地是古地中海,沉积环境稳定,形成深厚石灰岩,随着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挤压,地壳抬升,岩层多破碎裂隙,岩浆沿着岩石破碎地带侵入含有石灰岩的岩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综上,大理石形成过程为: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变质作用,故选择A。
【点睛】岩石按成因主要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又分为喷出型岩浆岩和侵入型岩浆岩。
二、综合题部分(共52分)
17.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是以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光照图,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
(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
(3)图中晨线__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______。
(4)A、D、E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角与E点相等的另一条纬线的纬度是_____。
(5)E点地方时为______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时,日落时间为______时。
(6)A点的昼长为_______小时,乙点的夜长为_______小时。
【答案】 ①. 南极 ②. 12 ③. 22 ④. (23°26′s,90°w) ⑤. AB ⑥. BC ⑦. D﹥A﹥E ⑧. 19°42′N ⑨. 12 ⑩. 18 ⑪. 3 ⑫. 21 ⑬. 12 ⑭. 6
【解析】
【详解】(1)此图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该图是以南极为中心的光照图,此时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故此时为南半球的夏至,北半球的冬至,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2)结合上题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图示90°E为0点,则90°W为12点,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S,90°W)。
(3)图中晨线是顺着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线AB,昏线是顺着自转方向由白天进入黑夜的线BC。
(4)这一天为北半球的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至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则A、D、E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D﹥A﹥E,根据H=90°-该地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可知,E点纬度66°34′,这一天E点距直射点的纬度距离为43°08′,故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与E点相等的另一条纬线的纬度是E点。
(5)E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上,其地方时为,12时,C点位于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上,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则此时C的地方时为18时,乙点的昼长为18小时,则乙的日出时间是3时,日落时间为21时。
(6)A点位于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则其昼长为12小时,同一纬线昼夜长短相同,则乙点的昼长为18小时,则乙点的夜长为6小时。
【点睛】1、判断晨昏线:
晨昏线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其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二是始终平分赤道。晨昏线判断的关键是沿自转方向看,由夜到昼的为晨线,由昼到夜的则为昏线。晨线与昏线组成一个大圆平分地球。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其余时间则与经线斜交。
2、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坐标
由于太阳光为平行光,地球是个球体,所以在某一时刻太阳仅直射地球上某一点,此点就是太阳直射点,位于昼半球正中心。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在直射点上物体的影长为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位置可以根据晨昏线的位置来判定,晨昏线若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则直射南回归线;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则直射赤道。
18.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左图)、某地剖面图(下中图)以及扇形地貌图(下右图)。
(1)左图中方框内的地理事物: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丙是_________。
(2)写出左图中数码所表示的地质作用名称:①____________作用,③____________作用。左图中______(填数码)可表示花岗岩的形成。
(3)中间图中A地貌的名称是____________,F是流动沙丘,其成因主要是_________。
(4)右图的地貌类型是_____,该区域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______。
【答案】(1) ① 沉积岩 ②. 岩浆岩 ③. 岩浆
(2) ①. 变质 ②. 熔化 ③. ④
(3) ①. 风蚀蘑菇 ②. 风力沉积(堆积)
(4) ①. 冲积扇 ②. 滑坡(泥石流)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某地剖面图和及扇形地貌图为材料,涉及岩石圈物质循环、风成地貌、冲积扇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从图中看,甲、乙和变质岩都指向丙,说明丙是甲乙和变质岩都能形成岩浆,丙只指向乙,说明乙是由岩浆形成的岩浆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可形成沉积岩,甲为沉积岩。
【小问2详解】
图中甲是沉积岩、乙是岩浆岩、丙是岩浆;图中①指向变质岩,为变质作用;②指向沉积岩,为外力作用;③指向岩浆为重熔再生,④指向岩浆岩,为岩浆活动。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④岩浆活动可形成花岗岩。
【小问3详解】
图中A地貌呈蘑菇状,为风蚀蘑菇;F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小问4详解】
右图中地貌位于山前,呈扇状,为冲积扇。从图中看,该地区为山区,坡度较陡,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上游穿行于山区,年均降水量200—500mm:中游流经科罗拉多高原,形成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从谷底到顶部分布着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并含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下游地势低洼,年均降水量不足100 mm。
科罗拉多河狂野不羁,每年春末夏初,洪水携裹近亿吨泥沙流入墨西哥境内的加利福尼亚湾,在河口堆积形成巨大三角洲。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在科罗拉多河干支流修建众多水利工程,该河被驯服,但下游径流量锐减,三角洲沦为沙漠。下图示意科罗拉多河流域。
(1)简析科罗拉多河狂野不羁的原因。
(2)推测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过程。
(3)分析科罗拉多河下游水量锐减对三角洲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答案】(1)上游降水量较大,地势高,气温低,积雪量大;春末夏初,气温迅速回升,积雪迅速融化,河流流量大增;中上游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汇入干流水量大;河流中上游落差大,河水流速快。
(2)首先是外力搬运的物质在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然后由于内力作用,地壳抬升,形成科罗拉多高原;进而导致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的落差加大,河水流速加快,下切侵蚀能力增强,最终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
(3)下游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水质变差;来水来沙减少,三角洲土壤肥力下降;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缩小;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荒漠化加剧。
【解析】
【分析】本题以科罗拉多河流域示意图呈现信息,侧重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成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科罗拉多河狂野不羁的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河流流域面积等方面回答。从气候看,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上游穿行于山区,年均降水量200—500mm,上游降水量较大。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地势高,气温低,积雪量大;春末夏初,气温迅速回升,积雪迅速融化,导致河流流量大增。从流域面积看,中上游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广,汇入干流的水量大。从地形看,上游穿行于山区,落差大,河水流速快。因此,科罗拉多河狂野不羁。
(2)结合材料可知,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外力搬运的物质在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然后由于内力作用,地壳抬升,形成科罗拉多高原;由与流量大,落差大,流速快,下切侵蚀能力增强,最终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
(3)科罗拉多河下游水量锐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水质变差,三角洲土壤肥力下降,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缩小,湿地减少。
【点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陕西省普集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陕西省普集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