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世界地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别德马湖位于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上,冰川位于别德马湖西端。下图示意别德马湖地理位置及其周边等高线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冰川分布最厚的地点可能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2. 甲地所处山地的部位是( )
A. 山谷B. 山脊C. 鞍部D. 陡崖
【答案】1. B 2. B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处海拔最高,气温较低,且乙处等高线稀疏,地形相对平坦,有利于冰川分布;而甲、丙、丁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等高线密集,坡度陡,不利于冰川分布。因此图示冰川分布最厚地点可能是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处等高线向低值方向弯曲,为山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冰川分布的因素主要有降雪量、气温、地形。降雪量越大、气温越低、地形越平坦开阔,冰川往往越厚。
水产养殖业是人类利用可供养殖(包括种植)的水域,按照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和对水域环境的要求,运用水产养殖技术和设施,从事水生经济动植物养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部门。新西兰是世界上水产养殖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右图示意新西兰主要水产养殖业分布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新西兰沿海地带适宜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自然优势是( )
A. 海域较浅B. 气候温和C. 风暴潮少D. 水质优良
4. 与南岛相比,新西兰北岛水产养殖业广布于沿海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岸曲折漫长B. 海水温暖C. 沿海滩涂宽阔D. 风浪较小
5. 近年来新西兰水产养殖业从业人口有所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人口呈现负增长B. 远洋捕捞船舶减少
C. 劳动力出现转移D. 水产养殖技术落后
【答案】3. D 4. B 5. C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新西兰地处南太平洋,四面临海,海岸线长,沿海海域受其他大陆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再加上新西兰人口少,经济以发展畜牧业为主,沿岸海水水质优良,非常适宜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读图可知,新西兰主要由南岛和北岛及周边岛屿组成,其中北岛的人口和城市最多,经济最发达。北岛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沿海地区海水温度较高,适宜发展滨海水产养殖业;而南岛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沿海地区海水温度较低,适宜发展滨海水产养殖业的海岸范围较小。故B选项正确。故选B。
【5题详解】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养殖渔船以及相关养殖设备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新西兰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就业人口有所减少,主要是许多劳动力逐步就近从事渔业加工方面所致。故C选项正确。故选C。
【点睛】水产养殖业属于原料导向型产业,适合在自然环境适宜的地区开展。
太阳方位角是指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经线的夹角,通常以目标物为轴心,以其正北方向为起点,以太阳入射方向为终点,顺时针测量得出,其取值范围是0°~360°。下图示意同一天甲、乙两地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该日( )
A. 甲、乙两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B. 甲、乙两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
C. 甲地昼长比乙地长D. 甲地日出时间比乙地早
7. 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特征是( )
A. 自赤道附近地区向南北两极递减B. 自 20°N地区向南北两极递减
C 自北回归线地区向南北两极递减D. 自 20°S地区向南北两极递减
8. 该日,甲地北京时间6时时,太阳方位角为 0°的原因是( )
A. 太阳刚露出地平线B. 甲地昼夜变化幅度小
C. 甲地自转线速度快D. 太阳位于甲地正北方
【答案】6. A 7. B 8. D
【解析】
【6题详解】
据图,根据材料太阳方位角知识,方位角是指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在平面上沿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甲地日出时方位角小于90°,则可知,日出在北方向,由日出日落方位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A对;图中太阳高度角为0°时即为日出或日落,故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甲地昼长为12小时,日出时间为当地时间早上6时,乙地昼长大于12小时,日出时间早于当地时间早晨6时,乙昼长比甲长,C错,根据所学知识,甲地在北京时间6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乙地在北京时间18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时地方时为12时,故可计算出甲地经度为150°W,乙地经度为30°E,结合甲乙两地时区,乙时间更早,则可知,无论从当地时间还是区时方面叙述,该日乙日出时间一定早于甲,D错;此时乙地昼长大于12小时,说明该日不是春分秋分,则昼长12小时的甲应位于赤道,且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都为70°,故甲乙两地应关于直射点所在纬度对称;可计算出该日直射点纬度为20°N 或20°S,乙地纬度为40°N或40°S,结合前面分析,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太阳直射纬度为20°N,由对称关系可知,乙地纬度为40°N,甲位于赤道,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北方,乙地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或直接读图观察方位角,甲正午方位角为0°,说明太阳在正北方,乙正午方位角为180°,说明太阳在正南方),B错。故选A。
【7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日太阳直射20°N,全球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特征为自20°N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减。故B选项正确,ACD错。故选B。
【8题详解】
甲甲地在北京时间6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可知此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且甲地位于赤道地区。结合第一题分析,此时太阳位于甲地正北方向,根据材料中太阳方位角的定义,太阳方位角以正北方向为起点,以太阳入射方向为终点,则此时太阳入射方向和起点方向重合,所以太阳方位角为0°。故D选项正确。此时为正午,A错,太阳方位角为0°和昼夜变化幅度和自转线速度无关,BC错。故选D。
【点睛】昼夜长短变化特点: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在极点附近会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移向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同一时刻,同一纬线各点的昼长相同,同一纬度,不同半球昼夜长短正好相反。
广泛分布的砾石质河流中,河床从地势较陡的山区向广阔的平原搬运沉积物时,沉积物粒径会沿下游逐步细化。 当沉积物粒径下降至 10 mm~20 mm时,沉积物会在较短的距离内快速完成由中粗卵砾级别到极粗砂级别的转变,称为砾—砂过渡。某河流是一条位于苏格兰中部高地的小型曲流河。下图示意该河流砾—砂过渡中的河床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该河流砾—砂过渡发生在( )
A. 甲河段B. 乙河段C. 丙河段D. 丁河段
10. 该河流深潭中的砾石比条纹槽中的砾石更粗的主要原因是( )
A. 河流流速快,搬运作用强B. 河流水位深,沉积层较厚
C. 基岩河岸崩塌,砾石大量堆积D. 河流宽度缩窄,凹岸水流更畅
11. 该河流自上游至下游河床沉积物粒径的变化可反映出( )
A. 河流搬运作用逐渐增强B. 河床中砾石流动性减弱
C. 河床淤积程度逐渐减弱D. 河水分选能力逐渐增强
【答案】9. C 10. A 11. B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图示不同河段河床沉积物的粒径变化,可知该河段从甲、乙河段的单峰砾石,到丙河段的双峰砾、砂,再到丁河段的单峰砂,丙河段河床由双峰沉积物组成,所以丙河段为砾—砂过渡发生的河段。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深潭位于河流凹岸,受离心力的影响,水流速度更快,河水侵蚀作用更强,粒径小的砾石被河水搬运至下游河段,留下的砾石比条纹槽中的砾石更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根据图示不同河段河床沉积物的粒径变化,可知自上游至下游河流搬运能力下降,碎屑物质大量沉积,河床淤积程度逐渐增强,河床中砾石流动性减弱,B正确,AC错误;该河流自上游至下游河床沉积物粒径的变化并不是一直减小,不能反映河水分选能力逐渐增强,D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泥沙堆积,颗粒大、比重大的总是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但这个规律只适合于连续发生沉积的某个河段,对于整条河流来说,由于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交替进行的。
2020年8—9月,台风“巴威”“美莎克”“海神”依次侵袭我国东北地区。 台风“巴威”尽管强度最大,但给东北地区带来的降水最少,而台风“美莎克”“海神”入侵我国东北地区时,在大兴安岭一带有稳定的低压槽存在,有利于冷空气向东北地区输送,导致来自热带洋面的台风在东北地区与冷空气结合,给东北地区带来暴雨。下图示意不同台风侵袭我国东北地区时500 hPa高空的天气系统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短短一个月内,三次台风依次侵袭我国东北地区,可推测( )
A.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稳定
B. 东南季风风力持续增强
C. 锋面雨带往复东北地区
D. 西北季风与东南季风势均力敌
13. 台风“巴威”强度最大,但给我国东北地区带来的降水最少,主要是因为缺乏适宜的( )
A. 气旋北上通道B. 水汽辐合条件
C. 气旋内部风速D. 地面加热对流
14. 大兴安岭一带的低压槽促进了台风“美莎克”“海神”产生强降水,主要是因为其( )
A. 带来大量水汽B. 加速台风运动
C. 降低台风中心气压D. 加剧水汽凝结
【答案】12. A 13. B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台风路径受副热带高压外围引导气流影响,连续三次台风路径相似,说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稳定,气压场背景相似,A正确;8月到9月逐渐入秋,夏季风减弱,风力也会减弱,B错误;台风并不出现在锋面雨带的位置,8—9月锋面雨带南移,C错误;此时西北季风势力较弱,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台风“巴威”能量大,但8-9月西风带冷空气不强,没有很好的水汽辐合条件,在我国东北地区产生的降水较少,B正确;“巴威”可以沿着低压槽北上;“巴威”强度最大说明其内部风速大;台风主要是在海面上加热,进入陆地后其能量衰减,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台风“美莎克”"海神”入侵我国东北地区时,在大兴安岭常有稳定的低压槽存在,有利于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与来自热带洋面的台风相遇,加剧水汽凝结,产生降水,D正确。大量水汽由台风带来,A错误。加速台风运动不会导致产生强降水,B错误;随着台风势力的减弱,台风中心气压升高,C错误。故选D。
【点睛】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台风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益处。台风给人类送来了丰沛的淡水资源,对改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土高原区黄土潜水的分布与地貌关系密切,规模较大的黄土塬区黄土中潜水丰富。潜水的分布也受气候影响,黄土高原区气候自西北向东南由半干旱气候过渡为半湿润气候.随着降水量的增加,黄土潜水也更加丰富。甘肃董志塬黄土潜水大范围连续分布,地下水水位埋深30~80m。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离石黄土层上部。下图为董志塬水文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该塬区黄土潜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 积雪融水B. 大气降水
C. 冻土融水D. 冰川融水
16. 该塬区黄土潜水排泄的主要形式是( )
A. 蒸发B. 渗漏C. 蒸腾D. 泉水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随着降水量的增加,黄土潜水也更加丰富,所以该塬区黄土潜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B正确;黄土高原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少,积雪融水有限,没有冻土分布;海拔较低,没有冰川融水,A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塬区黄土潜水位于离石黄土层上部,在塬边有泉出露,所以该塬区黄土潜水由塬中心向塬边以泉水的形式排泄,D正确;潜水埋藏较深,蒸发损失少;地下为砂岩,潜水不易渗漏,蒸腾是植物的作用,不是潜水排泄的形式,ABC错误。故选D。
【点睛】黄土塬是指黄土高原上顶面平坦、四周陡峭、覆盖黄土的高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子山位于青藏高原的理塘县和稻城县之间,平均海拔为4500m,中部是平缓的夷平面,它以“稻城古冰帽”而闻名,是青藏高原上较大的古冰体遗迹之一。稻城古冰帽北临毛坯坝盆地和理塘盆地,东接甲洼——康嘎盆地和无量河断裂带,西接希曲和稻城河谷。目前稻城海子山已无现代冰川,但在第四纪期间曾多次发育古冰帽,目前可见到古冰帽特殊的侵蚀堆积地貌遗迹。下图为稻城古冰帽冰川地貌特征图。
(1)说明冰帽中心侵蚀作用微弱的原因。
(2)简述稻城古冰帽区冰川槽谷的分布特征。
(3)分析冰川槽谷的发育过程。
(4)说明古冰帽边缘强烈堆积带形成的有利条件。
【答案】17. 冰帽中心冰川分布厚,地表出露少;冰帽中心海拔高,气温低,冰川融化少;冰帽中心地势平坦,冰川运动缓慢。
18. 集中分布于强烈侵蚀带和古冰帽边缘强烈堆积带;且沿古冰帽边缘呈环状分布。
19. 气温升高,冰川底部融化,冰川在下部岩层上滑动,冰川滑动时对岩层表面产生刨蚀作用,且冰川以冰舌前进和源头后退的形式拓展冰川槽谷。
20. 位于古冰帽的边缘,地势平坦,有利于冰碛物堆积;上部多冰川槽谷分布,冰碛物补给充足;发源于古冰帽的河流流经冰帽边缘,流速减缓,河流挟带的泥沙大量沉积。
【解析】
【分析】本题以稻城古冰帽冰川地貌特征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冰川侵蚀地貌、冰川沉积地貌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据材料冰帽“平均海拔为 4500m,中部是平缓的夷平面”可知,冰帽中心海拔高,气温低,冰川融化少,侵蚀作用弱;中部是平缓的夷平面,地势平坦,冰川运动速度缓慢;中部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分布厚,地表出露少等。
【小问2详解】
据材料“目前稻城海子山已无现代冰川,但在第四纪期间曾多次发育古冰帽,目前可见到古冰帽特殊的侵蚀堆积地貌遗迹”,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稻城古冰帽区冰川槽谷分布不均,集中分布于强烈侵蚀带和古冰帽边缘强烈堆积带;并呈环状分布于古冰帽边缘地区。
【小问3详解】
冰川槽谷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当气温升高,冰川开始部分消融,结构变得不太稳定;融化的冰川在重力的作用下在下部岩层上缓慢移动,对岩层表面产生磨蚀、刨蚀作用,将底部岩层磨蚀出一条巨大的U形槽谷,并且以冰舌前进和源头后退的形式拓展冰川槽谷。
【小问4详解】
古冰帽的边缘地带,坡度较缓,地势平坦,有利于冰碛物堆积;上部多冰川槽谷分布,冰川携带的碎石较多,冰碛物补给充足;发源于古冰帽的河流流经冰帽边缘时,随坡度减缓,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挟带的泥沙大量在古冰帽边缘处堆积等。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风是在大尺度环流天气系统或局地强对流天气系统条件与特殊地形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阿克苏地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中西部,天山山脉西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入侵的冷空气很强时,容易翻越天山,重力作用使风速增大而形成翻山大风。2019年8月15—17日,阿克苏地区瞬间极大风力为11~12级,瞬间极大风速35.9m/s。下图示意2019年8月15—17日阿克苏地区气压场变化图。
(1)推测此次入侵的冷空气的来源方位,并说明理由。
(2)简述翻山风的特点。
(3)分析阿克苏地区此次瞬间形成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
【答案】(1)天山西北部。理由:8月15—17日阿克苏地区西北部高压势力逐渐增强;来自天山西北部的强冷空气翻越天山,在阿克苏地区西北部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2)风速快;水汽含量少;增温效应显著。
(3)夏季,阿克苏地区地表气温高,在阿克苏地区附近形成热低压中心,大气对流旺盛;阿克苏地区受低压控制,且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来自天山西北部的翻山风增温效应显著,有利于近地面大气升温,加剧阿克苏地区大气对流;翻山风持续下沉,不断挤压阿克苏地区近地面气团,气压梯度力增大,风力增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阿克苏地区气压场变化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冷空气入侵方向、影响风的因素、天气特征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据材料“阿克苏地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中西部,天山山脉西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入侵的冷空气很强时,容易翻越天山,重力作用使风速增大而形成翻山大风”、“2019年8月15—17日,阿克苏地区瞬间极大风力为11~12级,瞬间极大风速35.9m/s”可知,此次入侵的冷空气势力强、风速大,应该来自天山西北部。理由是读2019年8月15~17日阿克苏地区气压场变化图可知,8月15~17日阿克苏地区西北部高压势力逐渐增强;来自天山西北部的强冷空气越过天山山脉,受重力作用在阿克苏地区西北部下沉,使近地面形成高压,且风速增大。
【小问2详解】
据材料“阿克苏地区瞬间极大风力为11~12级,瞬间极大风速35.9m/s”可知,此次翻山风风速快;气流下沉增温,水汽含量少等。
【小问3详解】
阿克苏地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中西部,天山山脉西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夏季,阿克苏地区太阳辐射强,多晴天,地表气温高,近地面气流上升,在阿克苏地区附近形成热低压中心,大气对流旺盛;近地面阿克苏地区受低压中心控制,水平方向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来自天山西北部的翻山风增温效应显著,加剧了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使阿克苏地区大气对流运动增强;翻山风持续下沉,不断挤压阿克苏地区近地面气团,导致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风力增强,形成大风天气。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冰是气候和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气与海洋之间的热输送具有抑制作用。鄂霍次克海位于北半球季节性海冰覆盖的南部边界,夏季海表面温度可至5~13℃,无冰条件能够持续到10月;冬季约2/3的海域被海冰覆盖,鄂霍次克海北部和西北部陆架海水结冰发生盐析作用,产生高密度陆架水。图示意鄂霍次克海地理位置、表层洋流系统。
(1)指出影响鄂霍次克海海冰生成的主要因素。
(2)分析鄂霍次克海海冰对海—气之间热量交换的抑制作用。
(3)说出鄂霍次克海海冰覆盖最少的海域,并说明理由。
【答案】(1)鄂霍次克海海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冬季亚欧大陆—北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鄂霍次克海表层洋流。
(2)海冰反射率强,可削弱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海—气之间的温差;海冰覆盖海面,可阻挡海面水汽的扩散,减少海洋向大气释放热量;海冰覆盖海面,可降低海水蒸发量,减少海水吸收大气热量。
(3)鄂霍次克海西南海域。理由:鄂霍次克海西南海域纬度低,海水温度较高;西南海域有日本暖流从宗谷海峡流入,对该海域海水起到增温的效果。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冰和霍次克海海冰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洋流的影响,海气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和读图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
【小问1详解】
影响海冰生成主要由温度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海域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较小,获得太阳辐射少,温度低;沿岸千岛寒流降温作用明显,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降温剧烈;鄂霍次克海城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降温剧烈。
【小问2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冰层反射率要远高于海水,到达冰面的太阳辐射被海冰大量反射,海水吸收太让辐射少,升温幅度变小,减少海—气之间的温差;海冰覆盖海面,阻断了海水于大气的接触,一方面可阻挡海面水汽的扩散,阻碍海洋向大气释放热量,另一方面,抑制了海水蒸发量,减少海水吸收大气热量。
【小问3详解】
海冰覆盖少的海域应为温度相对较高的海域。由图可见,鄂霍次克海西南海域纬度低,推断其海水温度相对于鄂霍次克海其他地区较高;结合所学知识,该区域西海域受日本暖流影响,结合图示可见,日本暖流从宗谷海峡流入,对该海域海水起到增温的效果,导致西南海域温度较高,海冰形成较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PDF版附解析),共6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