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6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

    专题06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第1页
    专题06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第2页
    专题06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6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6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写出下面字词的意思,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请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写出文中带点字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写出下面字词的意思。
    尝: 走:
    2.请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树 在 道 旁 而 多 子,此 必 苦 李。
    3.为什么说“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4.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2021上·四川广安·四年级统考期末)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5.本文选自 。
    6.请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少女( ) 溺( ) 故( )
    7.精卫填海的原因是什么?请用“ ”在原文中画出来。
    8.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021上·湖南怀化·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9.写出文中带点字的意思。
    溺: 故: 堙:
    10.这个故事中描写的人物叫 ,她化为精卫的原因是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11.精卫坚定地衔树枝和石子来填辽阔的大海,这表现了精卫( )
    A.做事自不量力,十分固执。
    B.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C.做事不经过思考就开始行动。
    12.下列哪种情况,我们会赞扬这是精卫填海的精神?( )
    A.豆豆跳绳比赛输给了对手,她坚持刻苦练习,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获得冠军。
    B.马小虎总是丢三落四,这毛病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四年级。
    C.文文每年春节都要和家人一起挂红灯笼、贴春联。
    (2021上·浙江温州·四年级统考期末)课外阅读。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①所及,有若②成人之者。时孙权曾致③巨象,太祖④欲知共斤重,访之群下⑤,咸(xián)⑥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hén)所至。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⑦可知。”太祖悦即施行⑧焉(yān)。
    【注释】①智意:智慧;②若:相仿;③致:送达;④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⑤群下:手下群臣;⑥咸:都;⑦校:同“较”,比较;⑧施行:按这个办法做。
    13.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加标点,正确的是( )
    A.太祖悦即,施行焉。B.太祖悦,即施行焉。
    14.选择句中带点字的意思。
    (1)访之群下。( ) 【A.询问 B.看望 C.访问】
    (2)咸莫能出其理。( ) 【A.事物的道理 B.处理的办法 C.事物的管理】
    15.照样子,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写出句子的意思。
    16.读了小古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呢?请写下来。

    (2021上·四川成都·四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②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③大姓④文⑤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⑥其佣作而不求偿⑦。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⑧成大学⑨。
    (注释)①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②穿:凿穿。 ③邑人:同县的人,④大姓:富户;大户人家。⑤文:姓,⑥与:帮助.⑦偿:报酬、回报,⑧遂:于是、就。⑨大学:有学识的人。
    1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衡乃穿壁引其光(指书)
    B.以书映光而读之(指蜡烛)
    C.主人怪问衡(责怪)
    D.资给以书(资助,供给)
    18.朗读下面这句话该怎样停顿?用“/”在句中画出停顿的地方。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
    19.“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20.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 的人。成语“ ”就出自这个故事,和这个故事表达的主题相似的成语故事还有 。
    (2021上·山东临沂·四年级统考期末)快乐阅读。
    共工触山
    昔者①,共工②四与颛顼③(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④。不周之山⑤,天柱折,地雏绝⑥。天倾⑦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⑧ ,故水潦⑨尘埃⑩归焉⑪。
    注释:①昔者:从前。②共工: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③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④触:碰、撞。⑤不周之山:山名。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⑦倾:向(西北方向)倾斜。⑧地不满东南:大地的东南角塌陷。⑨水潦(lǎ):江湖流水。⑩尘埃:指泥沙。⑪焉:这,这里。
    2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22.文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联系《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夸父逐日》,说说夸父与共工有什么共同点。

    (2021上·山东济宁·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
    夸父逐日
    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④,饮于⑤河、渭(wèi)⑥;河、渭不足⑦,北饮大泽⑧。未至⑨,道渴而死⑩。弃⑪其杖(zhàng),化为⑫邓林⑬。
    注释: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②逐走:竞跑,赛跑。逐,竞争。走,跑。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④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⑤于:到。(饮于河、渭中的于,应译为到,介词)⑥河、渭:黄河,渭水。⑦足:够。(因为足的意思等同于够,所以足应译为够)⑧北饮大泽:去北方的大湖饮水。传说大泽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⑨未至:没有赶到。⑩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⑪弃:遗弃。⑫为:成为。⑬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23.借助注释,写一写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4.文章哪个地方最打动你?请抄写下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25.展开想象,试着把上面第2题最打动你的地方写具体。

    2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夸父为了追赶太阳,一口气喝干了大泽的水,又向北去饮黄河、渭河的水。
    ②神话结尾,那曾经与他一起奋斗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为夸父的形象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③夸父与日逐走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的雄心壮志。
    27.你还读过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写一写名字,至少写出四个。

    (2021上·山东·四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
    一人性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①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②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③?”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jù)④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1)____
    (2)____
    注释:①乃:就;②恐:恐怕;③耶:(语气词)呢;④遽:立即,赶快。
    28.借助注释,读懂文言义。在正确的解释后面打“√”。错误的后面打“×”。
    (1)“共人围炉”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围着炉火(取暖)”。( )
    (2)“为火所烧”的“为”,读作“wèi”,意思是“因为”。( )
    (3)“见之已久”的“之”,在这里指“衣裳”。( )
    (4)结尾的“果然”在这里应该分开解释为“果然如此”。( )
    (5)“性缓”的意思就是慢性子。( )
    29.读这则文言文笑话,你有什么问题?你喜欢文中的性缓之人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有趣?……请画出关键词句,在文中横线上,从不同角度写上两条批注。
    (2021上·山东德州·四年级统考期末)课外阅读。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①,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②。”徐曰:“不然,譬如③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戏:玩耍,嬉戏。②邪:疑问词,在这里相当于“啊”。③譬如:好比,就好像。④瞳子:眼睛的瞳孔。
    30.结合注释,说一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徐孺子年岁,尝月下戏。

    31.阅读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孺子认为月亮特别干净所以明亮。
    B.徐孺子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
    C.从文中能看出徐孺子沟通能力很强。
    D.徐孺子与王戎的特点与年龄都相同。
    32.这样的文言文我们是从三年级开始接触的,那时我们了解了危急时刻勇敢破瓮救友的( ),这学期我们还读了一篇神话故事的文言文《 》,里面的主人公是( )。
    33.结合短文,说说徐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出你的理由。

    (2021上·江苏盐城·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短文,思考问题。
    兄弟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yuán)①弓射之,曰:“获则烹(pēng)②。”其弟争曰:“舒雁③宜烹,翔雁宜燔(fán)④。”竞斗而讼(sòng)⑤于社伯⑥。社伯请剖(pōu)雁,烹燔半焉。已而⑦索⑧雁,则凌空远矣。
    ——选自《应谐录》
    【注释】①援:引;拉。②烹:烧煮。③舒雁:栖息的大雁。④燔:烤。⑤讼:裁决。⑥社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⑦已而:不久;后来。⑧索:寻找。
    34.“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中“之”指的是 。
    35.借助注释读懂文章,并试着用原文中的词句填空。
    故事中,兄弟俩为如何吃大雁而“ ”,哥哥喜欢“ ”,弟弟喜欢“ ”。社伯给他俩出的主意是“ ”。当他们去找大雁时,发现大雁“ ”。
    36.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到了本册书中学到的哪句名言警句?_________
    A.一言既出,驷马难追B.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C.机不可失,时不再来D.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参考答案:
    1. 曾经 跑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3.李子树长在路边,过往的行人比较多,如果李子是甜的,早被路人摘光了,不可能多子折枝,因此,只有一种可能,这是苦李。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上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跟从。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可以根据整个句子的理解来解释单个字的意思。
    尝与诸小儿游: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尝:曾经。
    诸儿竞走取之: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走:跑。
    2.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
    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是: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所以断句应该是: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本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李树长在道路旁边,很容易就被人摘走,但是李子都还在树上,没有被人摘走,说明李子是苦的。说明了王戎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孩子。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本文写了王戎七岁的时候根据道旁李树多子,判断此必苦李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像王戎一样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分析】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5.《山海经.北山经》 6. 小女儿 溺水 因此 7.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8.精卫是一只坚强不屈、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鸟儿。
    【解析】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6.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
    炎帝之少女:炎帝有个小女儿。故少女:小女儿。溺而不返: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溺:溺水。故为精卫:因此化为精卫鸡,故:因此。
    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读短文可知,精卫填海的原因是因为它在东海上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精卫填海的原因是: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灵魂化为精卫鸟,经常衔西山木石去填东海,一只小鸟想要把海填平,可以看出精卫具有坚强不屈、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精神。
    【分析】参考译文: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9. 溺水 因此 填塞 10. 女娃 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11.B 12.A
    【分析】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9.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溺而不返: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溺:溺水,淹没。
    故为精卫:因此化为精卫鸟。故:因此。
    以堙于东海:用来填塞东海。堙:填塞。
    10.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的意思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由此可知,这个故事中描写的人物叫“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的意思是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由此可知,她化为精卫的原因是“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11.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故事讲述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被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往东海投小树枝、小石子,想要填平东海的故事。精卫坚定地衔树枝和石子来填辽阔的大海,体现了精卫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格。选B。
    12.本题考查人物精神品质的辨析。
    “精卫填海的精神”指的是对待一件事坚持不懈,不放弃的精神;是事情很难办成,却依然坚持去办的精神。
    A项体现了精卫填海的精神。豆豆在比赛输给了对手后,坚持刻苦练习,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获得冠军。这种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就是精卫填海的精神。
    B项不能体现精卫填海的精神。“丢三落四”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不应该被赞扬。
    C项没有体现精卫填海的精神。“文文每年春节都要和家人一起挂红灯笼、贴春联”指的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3.B 14. A B 15.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16.“有若成人之智”是什么意思?
    【解析】1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太祖悦即施行焉”的意思是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所以“太祖悦”后面应使用逗号,句末使用句号。选B。
    14.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访之群下”的意思是问过属下,“访”的意思是询问。选A。
    (2)“咸莫能出其理”的意思是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理”的意思是处理的办法。选B。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字句的翻译。
    要求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太祖”指曹操;“欲”的意思是想要;“重”指大象的重量。
    “太祖欲知其斤重”的意思是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16.本题考查提问的能力。
    本题可以从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也可以对不理解的词句进行提问。如:那时候,孙权为什么给曹操送巨象?为什么称曹操为“太祖”?
    【分析】参考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17.D 18.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 19.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0. 匡衡 勤奋好学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分析】参考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匡衡,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17.本题考查了文言词语的理解,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
    A.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句子翻译: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其:邻居家。B.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句子翻译:把书映照着光来读。之:指书。C.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句子翻译: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匡衡。怪:觉得奇怪。D.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句子翻译:就把书借给他。资给:资助,供给。
    18.本题考查了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划分句子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结合句子翻译来划分。这句话的意思是: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
    19.本题考查了阅读理解能力。
    结合“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可知答案。
    20.本题考查了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
    这个故事出自《西京杂记》,是成语“凿壁偷光”的来历,结合阅读可知,凿壁借光本意是凿穿墙壁引邻舍的烛光读书,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再写出一个类似的成语即可。
    21.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流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22.“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分析】参考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21.考查句子的翻译能力。
    这类题要结合直译和意译的方法进行分析作答。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意思是: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流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22.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夸父逐日》主要内容: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 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所以从中都写出了两人敢于挑战的精神。
    其中“怒”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
    23.夸父和太阳赛跑,一路追赶它,直至口渴而死。临死前扔出手杖,化为桃林,就叫邓林。 24.与日逐走 说明夸父很有恒心。 25.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6.① 27.精卫填海 女娲补天 嫦娥奔月 大禹治水
    【分析】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而他丢弃的手杖,就化成桃林。
    2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借助六要素写清楚事件的起因:夸父与太阳赛跑,经过:在路上口很口渴。结果:口渴而死,手杖变成了桃林。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找到相关句子,说明理由即可。
    例如: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从中我们看到一个勇敢、坚持不懈的夸父。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所选句子,写清楚。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这一行为体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与太阳赛跑,不轻言放弃,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根据原文“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因此说法错误。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③夸父与日逐走,入日。这一行为体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7.本题考查课外积累。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神农尝百草、女娲与伏羲等
    28. √ × × √ √ 29.(1)讽刺了死守教条、不善变通、呆板守旧的愚顽之人。礼貌虽好,然而不分场合一律通用,就是坏事情;做人是对,然而不分轻重帮助,就是坏事情。”
    (2)性缓的人真沉得住气,别人的衣服都烧着了,还在咬文嚼字。
    【分析】参考译文:一个人性子慢,冬天跟人围炉而坐,看到别人的衣裳被火所烧,于是说:“有一件事,我看到很久了。想说,但怕你性急;不说,又怕你损失大。该说好,还是不该说好?”那人问什么事。慢性子的人说:“火烧了你的衣裳。”于是那人收拾衣服灭了火,非常生气:“你看到那么久了,怎么不早说?”慢性子的人说:“我说你性急,果然这样。”
    2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翻译、字音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共人围炉”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围着炉火(取暖)”。选项正确。
    (2)读[ wéi ]时,意思是:做;充当;变成;成;是;.姓;被。读[ wèi ]时,意思是:帮助;卫护;表示行为的对象;表示原因、目的。故“为火所烧”的“为”,读作“wéi”。选项错误。
    (3)见之已久译文:有一件事,我早就发现了,“之”:代词,指衣服被火烧着这件事。选项错误。
    (4)结尾的“果然”在这里应该分开解释为“果然如此”。选项正确。
    (5)“性缓”的意思就是慢性子。选项正确。
    29.本题考查了课文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通过语言描写和与急性子的人对比,明确的表现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带有讽刺的意味,嘲讽那些不切实际的人,不懂事情的轻重缓急,导致他人受到损害。生活中,性格在环境中要有所变化,遇事不能拘泥不变,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根据不同角度写上两条批注即可。
    30.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 31.B 32. 司马光 精卫填海 精卫 33.徐孺子是个善于用脑思考,善于观察、聪明智慧的人。当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比如人的眼睛里有瞳孔,如果没有瞳孔一定看不见。”用眼睛对月亮,用瞳孔和月亮里面的东西相对,说明缺一不可。
    【分析】参考译文:徐孺子九岁时,曾在月光下游戏,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什么都没有,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呢?”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一样,要是没有它,眼睛就一定不明亮。”
    30.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徐孺子年岁,尝月下戏”意思是: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
    31.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文中徐孺子通过“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这个例子,反驳了“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这个观点,说明了他是一个善于思考、能言善辩的孩子。“道边李苦”中的王戎七岁时通过李树长在大路边,果子竟然还有许多多,得出一定是苦的结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孩子。故A、C、D有误,B正确。
    32.本题主要考查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这样的文言文我们是从三年级开始接触的,那时我们了解了危急时刻勇敢破瓮救友的司马光。
    神话故事的文言文《精卫填海》,。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气不平的精卫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主人公是精卫。
    33.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辨析。
    文中徐孺子通过“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这个例子,反驳了“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这个观点,说明了他是一个善于思考、能言善辩的孩子。
    34.大雁
    35. 竞斗 烹 燔 烹燔半焉 凌空远矣 36.C
    【分析】译文: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着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翔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 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在空中早已远去。
    34.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意思是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之”为代词,指大雁。
    3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竞斗而讼于社伯”意思是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由此可知,兄弟俩为如何吃大雁而“竞斗”,意思是争吵。
    由“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宜烹,翔雁宜燔’”可知,哥哥喜欢“烹”意思是烧煮。弟弟喜欢“燔”,意思是烤。
    由“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可知,社伯给他俩出的主意是“烹燔半焉”,意思是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
    由“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可知,当他们去找大雁时,发现大雁“凌空远矣”,意思是大雁在空中早已远去。
    36.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以及名言警句的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一事无成。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A“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意思是指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宝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B“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意思是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C“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
    D“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意思是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
    与故事主旨相对应的名言警句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例:时孙权曾致巨象。
    那时候,孙权曾经送来一头大象。
    太祖欲知其斤重。

    相关试卷

    专题05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5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翻译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书面表达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6书面表达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习作,妙笔生花,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6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全国通用),共16页。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