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泰和中学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一、单项选择题(16*3=48分)
新疆某中学的学生热娜古缇利用假期游行新疆,她在旅行中多次见到左图和右图所示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热娜古缇在左图中的沙脊上拍照时,红头巾最可能飘向( )
A. 东方B. 南方C. 西方D. 北方
2. 形成右图地貌景观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 风蚀作用B. 风力堆积作用C. 流水侵蚀作用D. 流水堆积作用
3. 右图地貌景观所在地盛行西北风,则陡坡坡向为( )
A. 东北坡B. 东南坡C. 西北坡D. 西南坡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对比两处景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图地貌景观为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结合图示指向标可知,该地的盛行风为北风,则热娜古缇拍照时红头巾应飘向南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对比两处景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右图地貌景观为雅丹地貌,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右图地貌景观为雅丹地貌,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坡度较缓一侧为背风坡,风蚀作用较弱,陡坡一侧为迎风坡,风蚀作用较强,若该地盛行西北风,则陡坡指向西北方向,为西北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力侵蚀地貌有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力堆积地貌有沙丘、沙垄等。
某中学学生在山西省太行山青龙峡景区研学活动中发现,这里是典型高山峡谷地貌,两岸岩壁直立,软硬岩层交互,陡壁下常有崩塌物堆积,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图是同学们绘制的岩体崩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是因为( )
A. 软岩受风化剥蚀更快B. 硬岩的重力作用更大
C. 软岩抗侵蚀能力更强D. 硬岩水土流失更严重
5. 同学们提出的以下预防崩塌危害措施中,不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完成的是( )
A. 岩土变形预警B. 危险岩体清除
C. 气象水文预报D. 游客行为监管
【答案】4. A 5. B
【解析】
【4题详解】
软岩层岩性软,更容易被侵蚀,使得软岩层上部的坚硬的岩层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崩塌,A正确;重力作用受岩层所处高度的影响,与岩性没有关系,B错误;同等外力条件下,坚硬的岩层抗侵蚀的能力更强,水土流失较软岩层更轻,CD错误。所以选A。
【5题详解】
岩土变形预警可以运用GPS系统完成,A不符合题意;危险岩体清除需要用工程机械,地理信息系统不能完成,B符合题意;气象水文预报可以运用RS系统完成,C不符合题意;游客行监管可以运用RS系统完成,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点睛】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
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6. 甲处的板块名称和乙处的板块边界分别是( )
A. 欧洲板块、生长边界B. 美洲板块、消亡边界
C. 欧亚板块、生长边界D. 欧亚板块、消亡边界
7. 下列地貌和丙地貌形成原因相似的是( )
A. 海沟B. 裂谷C. 海岸山脉D. 岛弧
【答案】6. D 7. B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处为亚欧板块,乙处边界为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D正确,排除ABC。故选D。
【7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丙处为红海,位于板块张裂边界,与之原因相似的为裂谷,B正确;海沟、海岸山脉以及岛弧都属于板块消亡边界,排除ACD。故选B。
【点睛】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也被称为张裂边界,在陆地上形成裂谷,盆地等,在海洋中形成海岭。消亡边界也被称为挤压碰撞边界,陆地上形成高大的山地,海洋中形成海沟。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由两部分组成:没入海中的皇帝海山链和出露海面的夏威夷岛链(左下图所示)。这些海底火山的年龄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变“年轻”,“身高”也在增长。上世纪6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地球热点理论:随着板块运动,板块漂移过地幔柱时,地幔柱的“羽流”冲破岩石圈造成火山喷发(右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近年来,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连续喷发,大量熔岩在海中快速冷却形成( )
A. 侵入岩B. 变质岩C. 沉积岩D. 喷出岩
9. 图示区域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是( )
A. 自西北向东南B. 自东北向西南C. 自东南向西北D. 自西南向东北
10. 皇帝海山链中的海山均没于海面以下,是因为( )
A. 海洋地壳下沉B. 火山喷发规模小C. 受外力侵蚀D. 海平面上升
【答案】8. D 9. C 10. C
【解析】
【8题详解】
熔岩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BC错误。侵入岩未喷出地表,喷出岩喷出地表,受海水冷却形成的是喷出岩,D正确,A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材料提及:这些海底火山的年龄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变“年轻”,岩浆喷出形成的岩浆岩年龄最轻,形成的越早,年龄越老。“随着板块运动,板块漂移过地幔柱时,地幔柱的“羽流”冲破岩石圈造成火山喷发”,据此分析,图示区域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南向西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皇帝海山链中的海山均没于海面以下,是因为受外力侵蚀,如海浪侵蚀等,C正确。海洋地壳下沉、火山喷发规模小、 海平面上升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点睛】当岩石圈板块运动时,固定不动的地幔柱在板块表面留下的热点迁移的轨迹,也可以说是由一系列死火山组成的无震海岭。如夏威夷活火山热点,因太平洋板块西移而在洋底留下一条由死火山形成的海山链,经年龄值4000万年的中途岛转折而成向北西延伸的皇帝海岭,一直到阿留申岛西端,年龄增至7500万年。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图甲)是塑性玻璃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图乙)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夜间,农户用草垫覆盖塑性玻璃温室穹顶,首要目的是( )
A. 减少病虫害B. 减少能量损耗C. 减少水分蒸发D. 增加室内温差
12. 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 增强⑤B. 减弱①C. 增强⑥D. 增强③
【答案】11. B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夜间气温低,农作物容易受到冻害,用草垫覆盖塑性玻璃温室穹顶,可以减少温室内能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B正确;草垫覆盖塑性玻璃温室穹顶并不能减少病虫害,A错误;夜间水分蒸发量少,减少水分蒸发不是其主要目的,C错误;用草垫覆盖塑性玻璃温室穹顶会减小室内温差,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水的比热比较大,降温速度比较慢,夜间撒过水的大棚地面温度会比没撒过水的地面温度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⑤)增多,防治冻害,A正确;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棚内洒水不会使①减弱,B错误;⑥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⑥增强不利于保温,C错误;③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几乎不会对③造成影响,D错误。故选A。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即地表接受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同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上传递热量。近地面大气接受地面辐射温度升高,同时向外辐射热量。在白天,太阳通过太阳辐射将热量传递至地球。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在进入大气圈时,被大气圈吸收,另一部分被大气圈反射回宇宙空间,剩下的一部分穿过大气圈,辐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接受到太阳辐射,从而导致地表升温,产生长波辐射。地面的长波辐射一部分辐射到大气层,另一部分穿过大气层进入宇宙空间。大气层也会产生辐射。大气辐射的一部分辐射地表,另一部分辐射到宇宙空间。
腾格里沙漠(如图)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它南越长城,东抵贺兰山,西至雅布赖山,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在茫茫大漠之中,有一片名为高墩湖的湖泊横豆其中,湖区内拥有绿洲百余亩。通常,水汽受蒸发作用由地表升至空中,上面湿度高,下面湿度低。而当两个下垫面附近湿度不一样,又有水平气流通过时,出现湿度大的气流流到湿度小的地方的情况。导致湿度小的地方下面湿度高,上面湿度低,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此现象被称为逆湿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下列选项中,易发生逆湿现象的是( )
A. 湖区绿洲边缘的荒漠B. 湖区绿洲中心
C. 高墩湖区中心D. 腾格里沙漠边缘绿洲
14. 下列选项中,易形成逆湿现象的时段是( )
A. 多云大风的白天B. 多云大风的夜晚
C. 晴朗无风的夜晚D. 晴朗无风的白天
15. 干旱半干旱地区出现逆湿现象,可以( )
A. 增加降水B. 利于植被生长C. 加剧土壤的干旱D. 增加大气湿度
【答案】13. A 14. C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湖区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从热力环流角度可知风在近地面是从绿洲吹向荒漠,绿洲的水汽流向绿洲边缘的荒漠,使其最容易出现下湿上干的逆湿现象,A对;绿洲中心、湖区中心和沙漠边缘的绿洲空气非水平运动,水汽表现为蒸发过程,且大气层上下水汽都充足,不会出现逆湿,BCD错。故选A。
【1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背景风强弱会影响热力环流的形成。弱背景风有利于形成热力环流,使得绿洲的水汽进入沙漠,形成逆湿;且晴朗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降温快,利于水汽凝结,从而有利于逆湿的形成。所以易形成逆湿现象的是时段是晴朗无风的夜晚,C对;白天、有风、多云天气都不利于逆湿的形成,ABD错。故选C。
【15题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及材料信息,逆湿现象把绿洲水汽带向边缘荒漠,出现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的逆湿现象,可以使该地区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使土壤更进一步的发育,也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改善土壤条件,B对,C错;对于大气的湿度影响不大,D错;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逆湿产生的条件是大气水平运动,降水一般与气流上升有关,A错。故选B。
【点睛】逆湿,就是下湿上干的大气层结。“逆湿”形成是平流作用的结果,沙漠戈壁边界层内较小的风速,弱不稳定层结及存在的下沉气流都有利于其近地层内逆湿的形成。逆湿出现在沙漠和绿洲交界附近,主要出现在临近绿洲的沙漠上。逆湿和绿洲下游沙漠边缘较充沛的水汽有利于绿洲边缘沙生植物的生长。
16. 在上个世纪,户外生存者一般会利用露天柴火进行煮食。二战期间,某侦察小分队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火灶,大大提高了野外生存能力,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侦察任务。下图为该火灶的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进一步缩短煮食时间,可以适当挖低图示中的( )
A. A处B. B处C. C处D. D处
【答案】A
【解析】
【详解】当火柴燃烧时,会使火灶处温度升高,气压降低,使其与周围的气压差增大,使空气从西向东流动,适当挖低图示中的A处,外部新鲜空气会补充更快,使火柴燃烧得更旺,可以缩短煮食的时间,A正确,B错误;C、D处降低使柴火燃烧的空间减小,空气不足,不利于柴火充分燃烧,不能缩短煮食时间,C、D错误。故选A。
【点睛】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如果地面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这样,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上升的 空气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二、综合题(3道大题,共52分)
17. 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分析宁夏平原的成因。
(2)说出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的名称、形态、特征。
(3)简述贺兰山东麓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答案】(1)岩层断裂下陷,黄河携带的泥沙以及贺兰山的沉积物沉积而形成。
(2)冲积扇(洪积扇)。呈扇形分布,从河流出山口到冲积扇边缘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从河流出山口到冲积扇边缘地势越来越低。
(3)贺兰山上的泥沙碎石经流水搬运作用,到达山麓地带,地形起伏变小,流速减慢,泥沙、碎石大量堆积形成冲积扇。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宁夏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及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地质构造的判断以及流水堆积地貌等的判断,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从地质构造上来说,宁夏平原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及周边河流带来的沉积物沉积而形成宁夏平原。
【小问2详解】
从等高线的数值及变化可知,该地为冲(洪)积扇地貌。图中从扇顶到冲积扇边缘由于等高线由密变疏,故水流速度变缓,搬运能力越来越弱,颗粒物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的物质后沉积。因此,从河流出山口到冲积扇边缘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从河流出山口到冲积扇边缘地势越来越低。
【小问3详解】
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为冲积扇(洪积扇),贺兰山地势起伏较大,水流速度快,搬运作用强,山上的泥沙碎石经流水搬运作用,河水流出山口后,进入山麓地带,地形起伏小,泥沙、碎石大量堆积形成冲积扇。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地区,雪峰与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错,有大量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独具特色。区域南部火地岛首府乌斯怀亚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其传统民居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下图为巴塔哥尼亚地区略图和该区域45°S附近的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以及乌斯怀亚民居景观图”。
(1)从内、外力作用角度简析巴塔哥尼亚地区南部西海岸海岸线曲折的原因。
(2)阐述该区域45°S附近东部植被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原因。
(3)从气候、板块运动等角度分析乌斯怀亚传统民居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
【答案】(1)内力: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外力:纬度高且多高海拔山地,冰川侵蚀作用强;西风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地处西风带,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2)过程:植被退化,森林逐渐演变为草原或荒漠。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导致地壳抬升,山地隆起;东部地处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量减少,逐渐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退化,森林逐渐演变为草原和荒漠。
(3)位于西风带,常年多大风,房屋低矮,抗风性强;纬度高,气温低,房屋低矮利于保温;西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降水(雪)量大,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雪);森林茂密,可就地取材;板块交界处,多地震,低矮木屋利于防震。
【解析】
【分析】本题以巴塔哥尼亚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乌斯怀亚民居景观为背景材料,共设置3个小问,主要考察内外力作用、植被演化过程以及民居景观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小问1详解】
南美洲南部西海岸地处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断裂发育,多破碎;该地所在纬度较高,且多为高海拔的山地,山顶多冰川分布,受冰川侵蚀作用强;该地地处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且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强;地处西风带,风大浪高使得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小问2详解】
结合“45°S附近的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可知,南美洲45°S附近东部植被演变过程的原因是山地的隆起,山地隆起的原因是由于地处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地壳抬升。山地隆起后阻挡了盛行西风,西部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保持原有的森林。而东部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植被退化,森林逐渐演变为草原和荒漠。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乌斯怀亚地位于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常年风力大,纬度高,全年气温较低,房屋低矮有利于抵御强劲的风和保温;该地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了丰沛的水汽,降水量大,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和排雪,防止压塌房屋;该地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低矮木屋有利于防震。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就我国而言,入春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天文上的入春,时间是统一的,也就是在“立春”之后。另一个是气候上的入春,各地时间都不相同,入春标准 是连续5天日均气温超过10℃,根据这一标准,气候工作者绘制了我国34°N 以北地区平均入春日期等值线分布图(下图)。
(1)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入春日期差异的原因。
(2)分析M地入春日期较早的原因。
(3)分析P地光照强、气温低的原因。
【答案】(1)3月至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但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北方,气温由南向北依次升高到10℃以上。(南部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入春早;北部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入春晚。)
(2)地表沙漠广布,比热容小,升温快;深居内陆,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扩散;晴天多,日照强,升温快。
(3)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故光照强;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故气温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南北方入春时间上的差异为材料,设置3个小问,主要考查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小问1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我国南方入春时间早于北方。根据所学知识,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3—5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太阳高度角变大,但南方各地距离太阳直射点更近,故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入春早;而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入春晚。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片可知,M地为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比热容小,升温快;此处为塔里木盆地,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扩散;深居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温度高,因此入春时间早。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P地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且洁净,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光照强;又因空气稀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且高原地形,热量散失较快,故气温低。
2024江西省泰和中学高三暑期质量检测试题地理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江西省泰和中学高三暑期质量检测试题地理PDF版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泰和中学2024届高三暑期质量检测地理答案和解析pdf、江西省泰和中学2024届高三暑期质量检测地理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9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铁路中学校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铁路中学校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