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展开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
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村落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人口流动率小,人们的往来也疏少,他们的生活富于地方性,三家村就是典型的相对孤立和隔膜的村落代表。
B.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社会: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这两个概念也可以称作“有机的团结”的社会和“机械的团结”的社会。
C. “乡土中国”是指过去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它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D. “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终老是乡成为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常态,生活在这样的村庄里的人们,彼此“熟悉”成为一种人际关系特色。
B.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悉”社会。
C.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 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逐渐被现代化所取代,乡村社会的自有特质越来越不明显。
3. 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
A.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C.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本佬
麦家
日本佬就是我父亲,当然是绰号。
父亲的名字叫德贵,叫他“日本佬”是因为年轻时他被真正的日本佬(东洋鬼子)抓去当过几天挑夫,学会了几句日本话,回到村里当本事显,看见人家在吃饭,他说“米西米西”;看见天下雨,他说“阿美阿美”。那时父亲才十五岁,不懂事,觉得这很好玩,不晓得有些事是不可以闹着玩的。等晓得时已经来不及,大家已经叫顺口,想改都改不了了。
日本佬!
父亲想不答应都不行,不答应人家叫得更响。
爷爷说:“人的绰号像脸上的疤,长上去了就消不掉。”
怪的是,父亲后来的长相、脾气都越来越像日本佬,个儿不高,但壮实如牛;话不多,但脾气火爆,逞强好胜。父亲不爱惹事,但更不喜欢别人惹他,谁惹了他,他会跳起脚骂,有时也出手打。父亲一旦抡起拳头,没人敢迎上去,因为谁都打不过他。
爷爷说:“打架一是靠力气,二是要敢拼命。”
父亲两个都有,加上爷爷一向有的名头,威风头就更足。爷爷也有绰号,叫“长毛阿爹”。长毛就是太平军,打仗最不要命,清兵怕他们跟怕鬼似的。后来长毛自己不团结,才被清兵打败,四乡野里躲。有一个躲在我们村里,活到九十九岁才死掉。村里人都说,这人有武功,八十岁还能站梅花桩,一站半个小时,雷打不动。村里有个人,被他一巴掌当场打死。所以,村里人都怕他。
“只有你爷爷不怕他。”汉泉耶稣活着时曾对我说,“有一次,他把你家的老母鸡偷去吃了,你阿太(爷爷的母亲)气得在屋里哭,你爷爷晓得后提着抬水杠找上门打他,把他吓得像只喊老鼠一样乱窜,全村人都看见了。谁敢打长毛?只有他老子!所以后来你爷爷就有了‘长毛阿爹’的绰号。”
爷爷说:“我那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你爹跟我一个德行,天不怕地不怕,什么事都是天下老子第一。这样不好,容易得罪人,要吃苦头的。”
母亲劝他:“有事情要学会忍,不要动不动发日本佬脾气。”
但父亲还是经常发日本佬脾气。一次,我跟父亲去生产队开夜会,那时关金还没当副队长,对父亲蛮客气的,见了我很开心,从旁边一位妇女手上抢过一把葵瓜子,叫我:“小鬼子,你的过来,这里的,有米西米西的。”
我要过去,父亲一把拉住我,转身对关金飞起一脚,踢掉他手板心里的葵瓜子,凶他:“你以后要再这样叫我儿子,老子把你舌头割了!”把关金和在座的人都吓坏了。
母亲知情后,批评父亲,说为这么一点小事得罪人,不值得。
爷爷却批评母亲,说:“怎么不值得?今后人都这么叫,叫顺口了,叫成了疤,消不掉了,我这不又成鬼子他爷了。我当一次鬼子他爹就够了,不想再当爷了。”
父亲咬了牙:“不会的,谁叫我撕谁的嘴。”
从那以后,再没人敢叫我“小鬼子”。
也是从那以后,关金跟父亲的关系基本恶掉了,等他当上副队长就完全恶掉了。副队长是干部,有了“干部”这腰杆,关金就不像以前那么怕父亲了,敢对父亲使坏了。有一段时间,父亲在槽厂做工,关金刚好管着父亲,对父亲特别不好,找到借口就扣父亲工分,一扣就是两分、三分。
每次扣了工分,母亲总是心疼得要发牢骚,把老话说一遍:“你们看,有报应了吧。我老早说过,为那幺丁点儿小事情得罪他不值得。”
我觉得也是不值得的。村里很多人都有绰号,像我姑夫叫“癞皮狗”,我们生产队会计叫“矮脚凳”,大队会计叫“馊豆腐”,民兵连长叫“黄鼠狼”。跟这些人比,我觉得叫个“日本佬”“小鬼子”算不了什么。这一点都不难听嘛,我觉得,甚至还有点威风呢。
父亲听我这么说后,给我一个巴掌,骂我:“小畜生!”
我对爷爷说,我宁愿是“小鬼子”也不愿是“小畜生”。没想到,爷爷也给我一个大巴掌。爷爷平时很少打我的,一般是父亲打我,爷爷替我打父亲。爷爷的一个巴掌,比父亲一百个都叫我心里难过。
(节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讲述了父亲年少时被唤作“日本佬”的经历,语言轻快、幽默。如“看见人家在吃饭,他说‘米西米西”’等一系列句子。
B. “长毛”是村里人见人怕的恶魔形象,爷爷是村里的头号风流人物,“只有你爷爷不怕他”汉泉耶稣的这种语态将爷爷的威风推向极致。
C. “我”对父亲绰号的看法并非完全是负面的,“日本佬”与“癞皮狗”“矮脚凳”“馊豆腐”“黄鼠狼”等难听的绰号相比,算不了什么,甚至还有点威风。
D. 小说结尾运用对比手法,一向疼爱“我”的爷爷给了“我”一个大巴掌,说明爷爷对父亲的做法也很支持,绝不允许家人被贴上这种耻辱的标签。
5. 小说以儿时的“我”作为叙述者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小说的标题“日本佬”用语平实,却别有深意,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以“日本佬”为标题的意图。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①,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②过长桥,访山水为乐。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③。
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④,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⑤,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即命取屋券⑥,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选自《梁溪漫志》)
【注释】①儋北:地名,在海南省,此前苏东坡被流放于此。②杖策:拄着拐杖。③第:府第。④步月:月下散步。⑤不肖:没有出息。⑥屋券:房契。⑦翌日:第二天。
7. 下列各项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何其悲也 何其:怎么
B. 不敢与之游 游:游玩
C. 时时相与杖策 相与:一起
D. 此吾所以泣也 所以:……的原因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思一致的是( )
例句:对妪焚之
A. 甚矣,汝之不惠B. 何陋之有
C.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9.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
(2)坡因再三慰抚,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10. 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苏东坡是个怎样人。
三、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一)现代诗歌
阅读下面现代诗歌,完成小题。
思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节,诗人表达思念的深沉难消、缠绵难了与“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达的伊人在望,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之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B.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通过比喻形象地突出了虽略显孤独却充满了热切和希望的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同样用了比喻,表达时间的缓慢和距离的遥远,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C. 第三节诗,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深藏在人们内心的深沉缠绵、辽远悠长的思念之情。
D. 本诗隐秀而不晦涩,诗中未着“思念”二字,却处处透出相思,情意浓郁,新奇隽永,其味无穷。
(二)古代诗歌
12.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马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3. 补写出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行路难(其一)》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法知识(本题共6小题,18分)
14. 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A. ①动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
B. ①名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
C. ①动词 名词 ②动词 副词
D. ①动词 动词 ②副词 介词
15. 下面四句话中,“跟”字的词性依次列出四种,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跟着好人学好事 ②我跟他是同桌 ③我跟他学唱歌 ④那鞋的跟高得没法穿
A. ①动词 ②介词 ③连词 ④名词B. ①介词 ②动词 ③动词 ④名词
C. ①动词 ②介词 ③连词 ④形容词D. ①动词 ②连词 ③介词 ④名词
16. 选出与“红花绿叶”中的“绿”的词性相同的一项:( )
A. 春回大地群山绿B. 春风又绿江南岸
C. 一汪绿水慰平生D. 红了樱桃绿了笆蕉
17. 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一项是( )
A. 他的身材高大。B. 他身材高大。
C. 他有高大的身材。D. 身材高大的就是他。
18. 对下列句子的主干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主干:苏州园林着眼在画意。
B.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主干:母亲感到痛苦。
C. 这时,早就在附近等待的一艘快艇如离舷之箭向落区开进。 主干:一艘快艇开进。
D.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主干:天底下的荒村。
19. 选出对下边句子成分分析正确的一项( )
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
A. 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宾语是“在眼前”。
B. 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延安机场”,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C. 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D.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十几年来”,谓语是“延安机场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友热购“泡水书”加油包,是对书籍的怜惜,更是出于为受损严重企业搭把手的善意,传递的是守望相助的暖意。这样的场景我们再熟悉不过,暴雨之中,到处都是平凡人挺身而出的身影。对K396列车上乘客展开大救援的落坡岭村民,逆流而上用铲斗营救一家三口的房山师傅,抢险救灾行动中落水牺牲的蓝天救援队队员……①购买“泡水书”加油包的网友,虽然没有身历险境,但是,他们伸出的援手,同样生动诠释了“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的精神内涵,水总会退去,天总会放晴。人在书就在,相信善心可以增加信心;困难面前携手共渡,书友参与写就人世间最美的图书。
(《北京日报》)
20.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①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地说。
B. 遥望皎洁的明月,我倚枕百般回肠凝想,忽然一念回转,黯然神伤……
C. 一秒,两秒,十秒,二十秒……火箭飞行正常!紧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D. 词人朗声长吟:“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拾望眼、仰天长啸……”
2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六、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时光穿梭而过,转眼间,你已经踏入高中校门一月有余。在这个你渐渐熟悉的地方,你一定看过美丽的景色,也一定遇到过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请你仔细回忆,用你细腻的笔触,写出你新学期独特的见闻感受。
请以“遇见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文中不能泄露真实班级、姓名等信息。
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
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村落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人口流动率小,人们的往来也疏少,他们的生活富于地方性,三家村就是典型的相对孤立和隔膜的村落代表。
B.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这两个概念也可以称作“有机的团结”的社会和“机械的团结”的社会。
C. “乡土中国”是指过去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它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D. “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终老是乡成为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常态,生活在这样的村庄里的人们,彼此“熟悉”成为一种人际关系特色。
B.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悉”社会。
C.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 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逐渐被现代化所取代,乡村社会的自有特质越来越不明显。
3. 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C.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1. C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具体而生动的描述”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在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知,“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说法错误。从第四段“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可知,“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应该是法理社会的特征。
C.“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这里只是指出二者的不同,并没有比较二者的优劣。乡土社会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是乡土社会信用的基础,但是法理社会中的信用就需要契约来维护,两者适用环境不同,不能说“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逐渐被现代化所取代”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第四段“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可知,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乡土社会”特征包括: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但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人口流动率小,生活富于地方性,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与外界完全的隔绝状态,而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可知,乡土社会的隔绝不是绝对的。故A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
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的特征。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体现出“乡土社会”的“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的特征。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体现出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
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本佬
麦家
日本佬就是我父亲,当然是绰号。
父亲的名字叫德贵,叫他“日本佬”是因为年轻时他被真正的日本佬(东洋鬼子)抓去当过几天挑夫,学会了几句日本话,回到村里当本事显,看见人家在吃饭,他说“米西米西”;看见天下雨,他说“阿美阿美”。那时父亲才十五岁,不懂事,觉得这很好玩,不晓得有些事是不可以闹着玩的。等晓得时已经来不及,大家已经叫顺口,想改都改不了了。
日本佬!
父亲想不答应都不行,不答应人家叫得更响。
爷爷说:“人的绰号像脸上的疤,长上去了就消不掉。”
怪的是,父亲后来的长相、脾气都越来越像日本佬,个儿不高,但壮实如牛;话不多,但脾气火爆,逞强好胜。父亲不爱惹事,但更不喜欢别人惹他,谁惹了他,他会跳起脚骂,有时也出手打。父亲一旦抡起拳头,没人敢迎上去,因为谁都打不过他。
爷爷说:“打架一是靠力气,二是要敢拼命。”
父亲两个都有,加上爷爷一向有的名头,威风头就更足。爷爷也有绰号,叫“长毛阿爹”。长毛就是太平军,打仗最不要命,清兵怕他们跟怕鬼似的。后来长毛自己不团结,才被清兵打败,四乡野里躲。有一个躲在我们村里,活到九十九岁才死掉。村里人都说,这人有武功,八十岁还能站梅花桩,一站半个小时,雷打不动。村里有个人,被他一巴掌当场打死。所以,村里人都怕他。
“只有你爷爷不怕他。”汉泉耶稣活着时曾对我说,“有一次,他把你家的老母鸡偷去吃了,你阿太(爷爷的母亲)气得在屋里哭,你爷爷晓得后提着抬水杠找上门打他,把他吓得像只喊老鼠一样乱窜,全村人都看见了。谁敢打长毛?只有他老子!所以后来你爷爷就有了‘长毛阿爹’的绰号。”
爷爷说:“我那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你爹跟我一个德行,天不怕地不怕,什么事都是天下老子第一。这样不好,容易得罪人,要吃苦头的。”
母亲劝他:“有事情要学会忍,不要动不动发日本佬脾气。”
但父亲还是经常发日本佬脾气。一次,我跟父亲去生产队开夜会,那时关金还没当副队长,对父亲蛮客气的,见了我很开心,从旁边一位妇女手上抢过一把葵瓜子,叫我:“小鬼子,你的过来,这里的,有米西米西的。”
我要过去,父亲一把拉住我,转身对关金飞起一脚,踢掉他手板心里的葵瓜子,凶他:“你以后要再这样叫我儿子,老子把你舌头割了!”把关金和在座的人都吓坏了。
母亲知情后,批评父亲,说为这么一点小事得罪人,不值得。
爷爷却批评母亲,说:“怎么不值得?今后人都这么叫,叫顺口了,叫成了疤,消不掉了,我这不又成鬼子他爷了。我当一次鬼子他爹就够了,不想再当爷了。”
父亲咬了牙:“不会的,谁叫我撕谁的嘴。”
从那以后,再没人敢叫我“小鬼子”。
也是从那以后,关金跟父亲的关系基本恶掉了,等他当上副队长就完全恶掉了。副队长是干部,有了“干部”这腰杆,关金就不像以前那么怕父亲了,敢对父亲使坏了。有一段时间,父亲在槽厂做工,关金刚好管着父亲,对父亲特别不好,找到借口就扣父亲工分,一扣就是两分、三分。
每次扣了工分,母亲总是心疼得要发牢骚,把老话说一遍:“你们看,有报应了吧。我老早说过,为那幺丁点儿小事情得罪他不值得。”
我觉得也是不值得的。村里很多人都有绰号,像我姑夫叫“癞皮狗”,我们生产队会计叫“矮脚凳”,大队会计叫“馊豆腐”,民兵连长叫“黄鼠狼”。跟这些人比,我觉得叫个“日本佬”“小鬼子”算不了什么。这一点都不难听嘛,我觉得,甚至还有点威风呢。
父亲听我这么说后,给我一个巴掌,骂我:“小畜生!”
我对爷爷说,我宁愿是“小鬼子”也不愿是“小畜生”。没想到,爷爷也给我一个大巴掌。爷爷平时很少打我的,一般是父亲打我,爷爷替我打父亲。爷爷的一个巴掌,比父亲一百个都叫我心里难过。
(节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讲述了父亲年少时被唤作“日本佬”的经历,语言轻快、幽默。如“看见人家在吃饭,他说‘米西米西”’等一系列句子。
B. “长毛”是村里人见人怕的恶魔形象,爷爷是村里的头号风流人物,“只有你爷爷不怕他”汉泉耶稣的这种语态将爷爷的威风推向极致。
C. “我”对父亲绰号的看法并非完全是负面的,“日本佬”与“癞皮狗”“矮脚凳”“馊豆腐”“黄鼠狼”等难听的绰号相比,算不了什么,甚至还有点威风。
D. 小说结尾运用对比手法,一向疼爱“我”的爷爷给了“我”一个大巴掌,说明爷爷对父亲的做法也很支持,绝不允许家人被贴上这种耻辱的标签。
5. 小说以儿时的“我”作为叙述者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小说的标题“日本佬”用语平实,却别有深意,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以“日本佬”为标题的意图。
【答案】4. B 5. 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使文中的故事更具有真实感;②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和情感态度,突出父亲、爷爷的形象。③以儿童的视角反映复杂的成人世界,使作品更能穿透人心。
6. ①设置悬念。小说以“日本佬”为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突出了人物形象。“日本佬”是父亲的绰号,对人物形象起到生动的概括作用。③使小说情节集中、紧凑。“我”父亲的绰号“日本佬”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④表现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普通百姓对待“日本佬”这个带有歧视意味儿的粗鄙称呼的态度和行为,为我们展现了国人的生活信仰与价值观念,以小见大。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曲解文意,“爷爷是村里的头号风流人物”不当,由原文可知,爷爷打“长毛”,是因为他偷了爷爷家的鸡,气哭了“阿太”,这一情节表明爷爷勇敢、孝顺,由爷爷的话“我那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可知,爷爷当时年轻气盛。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小说以“我”作为叙述者,从写法上来看,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其好处是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能够有力地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另外,本文中的“我”是“儿时的我”,叙述的是爷爷、爸爸的故事,也就是说小说是从儿童的视角来反映成人的世界,儿童单纯天真的特点会使作品更具有穿透力。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鉴赏,“日本佬”字面意思就是“日本人”,作者以此为标题写自己的父亲,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从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来看,“日本佬”是父亲的绰号,文中说父亲“父亲后来的长相、脾气都越来越像日本佬”,可见标题有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从表达主题来看,“日本佬”是个带有鄙视味道的称呼,村人、父亲和爷爷对这个称呼的态度反映出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因此这个标题也有揭示主旨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小说始终围绕“日本佬”展开,这个标题也起到了线索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①,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②过长桥,访山水为乐。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③。
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④,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⑤,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即命取屋券⑥,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选自《梁溪漫志》)
【注释】①儋北:地名,在海南省,此前苏东坡被流放于此。②杖策:拄着拐杖。③第:府第。④步月:月下散步。⑤不肖:没有出息。⑥屋券:房契。⑦翌日:第二天。
7. 下列各项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何其悲也 何其:怎么
B. 不敢与之游 游:游玩
C. 时时相与杖策 相与:一起
D. 此吾所以泣也 所以:……的原因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思一致的是( )
例句:对妪焚之
A. 甚矣,汝之不惠B. 何陋之有
C.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9.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
(2)坡因再三慰抚,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10. 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7. B 8. D
9. (1)我今天搬家到这,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就离开了,怎么不心痛?
(2)于是东坡再三安慰老太太,马上令人拿来屋契,在老太太面前烧了它。
10. ①苏东坡听到一妇人哭声极其哀伤便前去探寻原因,清楚原因后还“亦为之怆然”,说明他是一个热心肠,富有同情心的人;②倾囊所得,拱手还人,不索其值,说明苏东坡是一个善良而又慷慨大方的人。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游:交往。句意:不敢和他交往。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代词,它,指屋契。句意:当着老太太的面烧了它。
A.助词,主谓之间,无义。句意:你太不聪明了啊!
B.助词,提宾标志。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
C.结构助词,的。句意: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D.代词,她。句意: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迁徙”,搬,搬迁;“宁”,怎么。
(2)“因”,于是;“慰抚”,安慰;“即”,立即、马上。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由原文“坡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坡亦为之怆然”可知,苏东坡听到一妇人哭声极其哀伤便前去探寻原因,清楚原因后还“亦为之怆然”,说明他是一个热心肠,富有同情心的人;
②由原文“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坡倾囊仅能偿之”“坡因再三慰抚,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可知,倾囊所得,拱手还人,不索其值,说明苏东坡是一个善良而又慷慨大方的人。
参考译文:
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苏东坡从海南岛回到北方,打算定居在阳羡。当地的读书人,还有所顾忌不敢与他交往,只有邵民瞻跟从并向他学习。东坡也很喜欢这个人,时常和他一起拄着拐杖走过长桥,以游山访水为乐。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栋房子,需要五百缗钱,东坡掏光所有积蓄,勉强够而已。苏东坡准备挑个好日子乔迁新居。
已经定了日子。晚上苏东坡和邵民瞻在月下散步,偶然到了一处村落,听到了一位妇人的哭声,很悲伤。东坡走近倾听,说:“奇怪啊,这位老妇人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难道有什么非常难以割舍的事令她这么伤心吗?我要问一问。”他们两人于是推门进去,老太太看到他们,仍然不停号哭。苏东坡问老太太为什么哀伤到这地步,老太太说:“我家有一栋房子,已相传百年,一直保护看守着,没敢动它,现在传到了我手上。但我的儿子没出息,竟然将它变卖给了他人我今天搬家到这,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就离开了,怎么不心痛?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非常难过。苏东坡问她的老房子在哪里,原来竟是苏东坡用五百缗钱所买到的那一栋房子。于是东坡再三安慰老太太,马上令人拿来屋契,在老太太面前烧了它。又找来她儿子,叫他第二天迎接母亲搬回老屋去,最后没向她讨回买房的五百缗钱。
三、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一)现代诗歌
阅读下面现代诗歌,完成小题。
思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节,诗人表达思念的深沉难消、缠绵难了与“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达的伊人在望,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之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B.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通过比喻形象地突出了虽略显孤独却充满了热切和希望的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同样用了比喻,表达时间的缓慢和距离的遥远,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C. 第三节诗,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深藏在人们内心的深沉缠绵、辽远悠长的思念之情。
D. 本诗隐秀而不晦涩,诗中未着“思念”二字,却处处透出相思,情意浓郁,新奇隽永,其味无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C.“含蓄委婉”分析错误,第三节诗“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深藏在人们内心的深沉缠绵、辽远悠长的思念之情。
故选C。
(二)古代诗歌
12.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马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劲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作者看到之景有“海浪如云”“急雨欲来”,听到之声有“北风吹起”“雷声隆隆”,描述了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
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以开阔心胸,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3. 补写出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行路难(其一)》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携来百侣曾游 ②.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③. 漫江碧透 ④. 百舸争流 ⑤. 醉翁之意不在酒 ⑥. 在乎山水之间也 ⑦.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⑧.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⑨.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⑩. 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携”“稠”“碧”“舸”“沧”。
四、语法知识(本题共6小题,18分)
14. 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A. ①动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
B. ①名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
C. ①动词 名词 ②动词 副词
D. ①动词 动词 ②副词 介词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一词多义,应该根据词所充当的成分来理解其不同的含义。
考点:理解现代汉语一词多义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下面四句话中,“跟”字的词性依次列出四种,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跟着好人学好事 ②我跟他是同桌 ③我跟他学唱歌 ④那鞋的跟高得没法穿
A. ①动词 ②介词 ③连词 ④名词B. ①介词 ②动词 ③动词 ④名词
C. ①动词 ②介词 ③连词 ④形容词D. ①动词 ②连词 ③介词 ④名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词性的能力。
①此处“跟”,动词,表示“跟随”的意思,是一个动作,“着、了、过”置于动词后表动态。
②这里的“跟”相当于“和”,属于连词。
③这里的“跟”相当于“向”,介词,“跟他学”构成介词结构,作“唱歌”的状语。
④这里的“跟”是鞋(袜)的后部,名词。
①动词,②连词,③介词,④名词。
故选D。
16. 选出与“红花绿叶”中的“绿”的词性相同的一项:( )
A. 春回大地群山绿B. 春风又绿江南岸
C. 一汪绿水慰平生D. 红了樱桃绿了笆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判断词性的能力。
“红花绿叶”中的“绿”意思是“绿色的”,为表颜色的词,修饰名词“叶”,是形容词。
A.“绿”,动词,变绿。
B.“绿”,动词,吹绿。
C.“绿”,修饰名词“水”,形容词,绿色的。
D.“绿”,动词,变绿。
故选C。
17. 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一项是( )
A. 他的身材高大。B. 他身材高大。
C. 他有高大的身材。D. 身材高大的就是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句成分的能力。
题干要求“主谓短语充当谓语”,主谓短语前一个成分功能是提出主题,称为主语;后一个成分对主题加以陈述,称为谓语。主语和谓语构成了主谓关系。
A项,“他的身材”作主语,“高大”为谓语,不合要求。
B项,“他”为主语,“身材高大”为主谓短语,作谓语,符合要求。
C项,“他”为主语,“有”为谓语,“高大的身材”为宾语,不合要求。
D项,“身材高大的”为主语,“是”为谓语,“他”为宾语,不合要求。
故选B。
18. 对下列句子的主干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主干:苏州园林着眼在画意。
B.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主干:母亲感到痛苦。
C. 这时,早就在附近等待的一艘快艇如离舷之箭向落区开进。 主干:一艘快艇开进。
D.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主干:天底下的荒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成分,提炼主干的能力。
A.主干是“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苏州园林”是定语,“也”是状语。
C.主干是“快艇开进”,“早就在附近等待的”是定语,“一艘”是定语,“如离舷之箭向落区”为状语。
D.主干是“远近横着荒村”,“苍黄的天底下”为状语,“几个”和“萧索”为“荒村”的定语。
故选B。
19. 选出对下边句子成分分析正确的一项( )
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
A. 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宾语是“在眼前”。
B. 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延安机场”,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C. 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D.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十几年来”,谓语是“延安机场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成分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句子的主干,然后根据修饰语在主干中的位置,判断其具体成分。原句缩为“情景出现”;“十几年来”在句首,做整个句子的时间状语; “延安机场上送行”在主语前做“定语”; “时时”在谓语前做状语 ;
“在眼前”处于谓语之后,起补充作用,做补语。故选C。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友热购“泡水书”加油包,是对书籍的怜惜,更是出于为受损严重企业搭把手的善意,传递的是守望相助的暖意。这样的场景我们再熟悉不过,暴雨之中,到处都是平凡人挺身而出的身影。对K396列车上乘客展开大救援的落坡岭村民,逆流而上用铲斗营救一家三口的房山师傅,抢险救灾行动中落水牺牲的蓝天救援队队员……①购买“泡水书”加油包的网友,虽然没有身历险境,但是,他们伸出的援手,同样生动诠释了“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的精神内涵,水总会退去,天总会放晴。人在书就在,相信善心可以增加信心;困难面前携手共渡,书友参与写就人世间最美的图书。
(《北京日报》)
20.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①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地说。
B. 遥望皎洁的明月,我倚枕百般回肠凝想,忽然一念回转,黯然神伤……
C. 一秒,两秒,十秒,二十秒……火箭飞行正常!紧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D. 词人朗声长吟:“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拾望眼、仰天长啸……”
2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20. C 21. 画线句采用“……的……”这一偏正短语的形式,结构一致,使用排比手法,列举了民众抢险救灾的事例,突出强调了民众救灾的积极踊跃性,歌颂了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的高尚情怀。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标点符号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A.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B.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
C.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D.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分析画线句,“K396列车上乘客展开大救援的落坡岭村民”“逆流而上用铲斗营救一家三口的房山师傅”“抢险救灾行动中落水牺牲的蓝天救援队队员”三句采用“……的……”这一偏正短语的形式,列举了民众抢险救灾的事例,构成了排比的修辞,突出强调了民众救灾的积极踊跃性;
而这三个事例是在介绍网友热购“泡水书”加油包这一行为时穿插的内容,这就是告诉读者或听众,这些行为的初衷都是一致的,在灾难面前,没有人袖手旁观,从而歌颂了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的高尚情怀。
六、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时光穿梭而过,转眼间,你已经踏入高中校门一月有余。在这个你渐渐熟悉的地方,你一定看过美丽的景色,也一定遇到过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请你仔细回忆,用你细腻的笔触,写出你新学期独特的见闻感受。
请以“遇见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文中不能泄露真实班级、姓名等信息。
【答案】例文:
遇见陌生人
当他把我的手机放在我手里时,我羞愧难当,我决定要把妈妈千叮嘱、万嘱咐的那句话,放到一边了。
我们的高中在县城。我自小在农村长大,村子离县城很远。
能考上重点高中,全家人都高兴。但是,也有让人发愁事儿:我是个没怎么出过门的女孩子,生性胆小,独自一人去县城上学,我自己没信心,妈妈也不放心。
开学那天,妈妈忧心忡忡地说:“外边坏人多,要时时小心,千万要记住一点——遇见陌生人时,不和陌生人说话。”
是啊,城市,在别人的眼里,是无尽的繁华,在我的眼里,却是黑暗森林。不和陌生人说话——不接触,就没伤害。
我来到学校,像一只躲在树洞里的小松鼠,谨谨慎慎、战战兢兢地过了一个月。
今天是大休的日子,住校生可以回家了。我初次住校,格外想家,把该带不该带的东西装了一大行李箱。
不凑巧的是,偏偏今天下着蒙蒙雨。我一手拿伞,一手拉行李箱,站在公交站牌下。下雨天,又是大休,坐车的同学非常多,每当公交车开过来,我都因行李箱太大,力气不够,抢不上车。怕妈妈担心,拿着手机向她报告行踪。
又连续错过了好几辆,眼看着又一辆车慢腾腾地过来,我满是焦急地拖着行李箱,想尽量占据一个有利的登车位置。
这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需要帮忙吗?”
我抬头看,一个染着黄发、穿着校服、瘦瘦高高的男孩子,正看着我。
妈妈叮嘱过的“不和陌生人说话”马上在耳边响起。更何况,他还染着黄毛……
我赶紧转过头,没正眼瞧他,低头拉着行李箱就往公交车上挤。
但我感觉行李箱这次似乎特别轻。偷偷一瞥,发现是“黄毛”在抓着行李箱底部,帮我把行李箱抬上了车。一丝感激之情涌上来,但是,马上又想:谁知他到底安的什么心,陌生人,还染着黄毛……
我赶快往车上挤,像急着上车,又像是忙着躲避。
车启动的一刹那,看到一缕黄毛,在车门外,闪过。
我坐在车上,松了一口气,想给妈妈发信息,一摸,手机不在了——翻遍了所有的兜,都没有。
是不是急着上车,手机从手中滑落了?赶紧喊司机停车——那可是,妈妈在开学前刚给我买的手机。
等我急急忙忙从车上下来,想往回赶的时候,看到,那个黄毛,正往这边跑来,气喘吁吁,手里晃着我的手机。
他看到我,喘着大气,笑着,断断续续地说:“同……同学,是……不是……你的手机?你……刚上去,我……就看到……地上……有个手机……”
听着他断断续续的话,看着他手中的手机,我忽然想:“陌生人”并不可怕,妈妈的叮嘱,也许不是真理。
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独自生活,我遇见了陌生人,我想,陌生人并不可怕,也可以和陌生人说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首先,要思考在横线处补充什么内容;然后,再围绕此中心词展开叙述。题目中的“遇见”并不是指一般的接触,而是指令人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等的接触。要选定合理的对象,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由材料提示语可知,遇见的可以是景或物,也可以是人或事;可以是快乐的相遇,也可以是忧伤的相遇……总而言之,那些碰到的人、事、景、物,给予了你难以忘怀的东西。从“遇见”的对象来说,如果写人,可以是熟悉的同学,也可以是老师,甚至是不熟悉的其他人等;如果写事或物,则特别要强调事的影响、物的象征意味,如在食堂遇见同学们的有序就餐,遇见同学们的珍惜粮食;如在校园里,遇见花开。
写作时,可围绕“遇见”这一主题展开叙述,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写踏入高中校门之后发生过的难忘的“遇见”,要写清楚“遇见什么”和“遇见带来的感受”。要选取遇见后心与心发生了碰撞、产生了美好情感的人、事、物来叙写,赋予“遇见”以深刻的内涵。比如,自己离家在校独立生活,身处困境,遇上了一位好心同学,他热心地帮助了自己,令自己感动万分,消融了内心的坚冰。比如,自己在忧伤时独自来到操场,发现了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它虽小得可怜,却乐观地随风摆动,这让自己在忧伤中振作起来。不管写人还是写物,都要突出这次“遇见”带给自己的触动,都要写出真情实感。
立意:
1.遇见暗中维护我的自尊的老师,我内心的冷漠慢慢消除。
2.遇见陪我一起进取的同学,我改变了懒惰散漫的习惯。
3.遇见学校假山石缝中长出的垂柳,我发誓要逆境奋斗。
24,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4,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清远阳山县南阳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清远阳山县南阳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