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1. 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课文运用的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和正反论证的方法,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反对“霸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其言行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孟子》与《论语》同为语录体散文,但相比《论语》,它的篇幅更长,内容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不忍人”,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运:运转,转动。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所以:……的原因。 今:表假设,如果。乍:突然。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内:同“纳”,结交。要:求取。乡党:同乡。然:这样。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辞让:谦逊推让。
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端:萌芽,发端。 四体:四肢。 贼:名词作动词,伤害。
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然:同“燃”。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们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为“四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全文可分成三层,第一层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第二层由“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之例以证明上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第三层从“由是观之”至文末,阐述“四端”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心,并将之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指出有此“四端”而“充之”,可以保家卫国;若不“充之”,连赡养父母也办不成。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并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若火之始然
“然”同“燃”,燃烧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 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都不足以侍奉父母。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誉。
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爱百姓的政治。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件ppt,共1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目标,孟子及背景介绍,“亚圣”,“仁政”“王道”,价值观,人性观,研读文本,文题解读,扩而充之,论证思路与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图片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知人论世,孟子思想,关于《孟子》,时代背景,解读标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